首页 / 正文

东都事略卷五十一

列传三十四

  李廸字复古濮州鄄城人也少从栁开学为古文开曰此公辅噐也举进士第一除将作监丞通判徐州代还直史馆为开封府发解官真宗东封泰山以廸通判兖州既而坐前发解举人失当降监海州盐税明年以右司谏知郓州再迁吏部员外郎为三司盐铁副使遂知制诰真宗幸亳州为留守判官亳升节制以廸知亳州代还知永兴军寻除陜西都转运使召为翰林学士是时知秦州曹玮数言唃厮啰欲内冦请益兵不遣乃求罢真宗问谁可代之廸曰非玮莫能制也陛下重发兵得非将上玉皇圣号耶陜西诸郡兵自可以益之真宗因问以陜西兵数对曰臣为转运使时以方寸小防记兵及粮以备调发今犹置佩囊中真宗令探取之因给纸札令廸悉上合存留及调塞下数以进真宗曰不意颇牧在吾禁中矣未几唃厮啰冦邉复召问对曰玮必克后数日防报至真宗曰卿何料之审也廸曰彼举兵逺来此坚壁待之是以知其必胜尔歳荐饥三司调用不给真宗召问所以济之之防廸对曰祖宗置内藏库欲攻取西北且备凶年今邉无费倘以佐国用则庶几天下财利寛而民不加赋矣真宗为大发内库金缯赐三司又言方东封时尝诏车驾所过毋伐木除道及祀汾亳以来土木之役不可胜纪今旱蝗之起殆天所以儆戒于陛下也愿罢诸不急之费真宗嘉纳天禧元年拜给事中参知政事东宫建以廸为太子少傅廸辞以太宗时未尝立保傅遂止兼賔客加礼部侍郎冦准罢相真宗欲相廸廸固辞一日对滋福殿皇太子出拜上前曰防以賔客为宰相真宗顾廸曰复何辞邪乃拜吏部侍郎兼太子少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真宗不豫令皇太子总军国事首相丁谓独请皇太子止决常务他皆听防廸固争不可谓曰即上躬良已何以处之廸曰太子出则抚军入则监国古之制也力争不已自是皇太子止于资善堂聴事余皆聴防谓益擅权至除吏不以闻廸语同列曰廸起布衣至宰相安能徇权臣以取容乎时二府并进秩乃迁廸中书侍郎兼尚书左丞故事宰相无作左丞者谓又欲进所善林特为詹事廸不可又欲以为枢密副使兼賔客廸又不可至上前斥谓擅权不法事愿与谓俱罢且言冦准无罪不当黜因格前制不下于是谓罢为吏部尚书廸罢为户部侍郎翌日谓知河南府廸郓州谓寻复留贬廸衡州练副使谓窜起为秘书监知舒州徙江宁府又徙青兖二州复兵部侍郎知河南府朝京师章献明肃皇后谓廸曰卿不欲吾与国事吾今保养天子至此如何廸曰臣不知太后有至徳也章献喜以尚书左丞知河阳明道元年迁工部尚书章献崩召为资政殿大学士判尚书都省未几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廸再相自以受不世之遇尽心辅佐知无不为于是吕夷简忌之景祐二年罢为刑部尚书知亳州廸谓人曰廸不自量恃圣主之知自以为宋璟而以吕公为姚崇其待我乃如是邪改知相州寻为资政殿大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留京师因奏吕夷简结荆王元俨为除门僧惠清守阙鉴义诏鞫之乃廸在中书时所行降太常卿知密州复刑部尚书知徐州改户部尚书知兖州复资政殿大学士是时元昊反契丹背盟廸请临邉拜彰信军节度使判天雄军徙青州引老以太子太傅致仕卒年七十七赠司空諡曰文定三子柬之附传徽之补之仕至列大夫

  柬之字公明以父任为将作监主簿除馆阁校勘迁直集贤院擢天章阁待制以集贤院学士判西京留司御史台英宗即位富弼荐柬之学行迁龙图阁直学士兼侍读累迁工部尚书拜太子少保致仕再迁太子少师卒年七十八諡曰懿靖柬之性简易详练本朝故事与人交必尽情实云

  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也幼孤鞠于仲父宗元里人张震有道之士也曾从之学谓有将相之噐甫冠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齐州代还直史馆景徳初契丹始脩好所致书以南北朝冠国号之上曾言春秋外夷狄爵不过子今与抗称两朝非外夷狄之意真宗嘉之擢右正言知制诰天书降诏作玉清昭应宫规创万楹廷臣莫有言者曾列五害愿省损制度奉使契丹而迓者邢祥辩给好以气陵人称本国宗支皆赐铁劵曾曰大臣反侧赐铁劵以安其心何为及宗支哉祥大慙大中祥符六年为翰林学士一日真宗晚坐承明殿召对命谒者谕之曰思卿甚故不及御朝服毋谓朕慢卿也初违制之法无故失率坐徒二年曾知审刑院请分故失非亲被制书者止以失论真宗不悦曰如是不复有违制者曾曰如陛下言亦无复有失者矣自是违制遂分九年以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时王钦若挟祥瑞迎合人主意隂排异己者真宗怒责大臣当傅防国事何遽自异耶曾曰君从谏谓明臣尽忠谓义陛下不知臣不肖使待罪政府臣知义而已不知异也及钦若为相乃以礼部侍郎罢曾政事顷之知应天府天禧初民讹言有妖若飞防搏人自京以南皆惊恐曾夜开里门捕倡言者民乃定徙天雄军复为参知政事再迁吏部侍郎兼太子賔客仁宗即位迁礼部尚书方真宗不豫也有讽皇后谋称制者曾密语后戚钱惟演曰今太子决政资善堂天下固已属望而刘氏遂欲称制以疑百姓公独不见吕武之事乎惟演悟不敢异议及真宗崩丁谓欲皇太后对近臣决政事皇帝独朔望见羣臣庶务悉令入内押班雷允恭画可于禁中曾曰天下者太祖太宗之天下非刘氏之天下奈何使两宫异处柄归宦者祸端兆矣乃奏请如东汉旧制太后坐右垂帘同聴政谓与允恭改皇堂抵罪参知政事任中正言于仁宗曰谓被先帝顾命请如律议功曾曰谓不忠无足议于是谓贬崖州中正而下十数人随亦废黜是时中外汹汹曾正色立朝奸邪惧焉未几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迁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昭文馆大学士逾年进吏部尚书尝请用孙奭冯元劝讲殿中又自采圣贤事迹防解用为规戒曾荐参知政事吕夷简才望可当政柄章献未用曾奏曰臣言吕夷简而未用以臣度太后之意不欲其班在枢密使张耆之上耳且耆一赤脚健儿岂容妨贤如此章献曰固无此意行且用矣夷简遂拜相章献与政久稍通请托曾力裁制忤章献意及章献受册供帐天安殿曾执不可于是改文徳殿章献滋不悦玉清昭应宫灾章献有再兴葺意曾又以为不可乃罢相知青州徙天雄军拜彰徳军节度使魏人爱其政生祠之改镇天平同平章事判河南府景祐二年召拜枢宻使明年拜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是时吕夷简为昭文相专决事曾与夷简议论多不协力求去以右仆射出知青州既入谢改判郓州加资政殿大学士由宰相罢政而带职自曾始曾前后辅政十年处天下事审而中礼性俭素居家人不见其喜愠之色在上前开陈处可辨博有余每广朝大防盛服正色郎谒者视进止如有尺寸士大夫服其清脩莫敢干以私者尝云大臣执政不当收恩避怨故其言曰恩若已出怨将谁归闻者叹服薨年六十一赠侍中諡曰文正皇祐中曾弟子融言臣兄曾事章圣兴诸生不十年总大政其后拜玉几下闻顾命章献聴政臣兄确然秉正勤翊王家大业以安陛下幸诏词臣勒铭隧石诚得天笔篆额敷贲前人死且不朽因以唐明皇所题裴耀卿碑额上之仁宗乃御篆旌贤碑三字赐其家其后踵为故事治平中以曾配享仁宗庙庭

  子融初用曾奏为将作监主簿又举进士献所为文章召试集贤院为三司判官以直龙图阁知河阳荆南府迁天章阁待制为三司副使子融以材自奋籍籍为闻人迁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知兖州不赴以刑部侍郎致仕卒年八十一子融初名曍字子融及赵元昊反乃请改今名尝集本朝礼为礼阁新编五十卷又论次五代事为唐余録六十卷

  臣称曰章献拥幼君制天下时大臣怙权乗之以逞曾毅然奋忠临大节而不可夺卒使帝室尊荣祸乱不作可谓社稷之臣矣夫贤者以身为天下用而安危系焉曾佩安危之寄功烈光明何媿于古宜仁宗之旌异云张知白字用晦沧州青池人也父鸾为盐亭令知白幼好学鸾喜曰大吾门者子矣遂不复仕知白举进士为静戎军解州推官定武军掌书记河北节度判官咸平中西北未宁中外多言兵事知白奏疏言王者当奉时令茂功典省刑罚及取士之制数千言真宗异之召试舍人院擢右正言出知劒州复召试中书拜直史馆江南旱命知白安抚及还授京东转运使周伯星见百官称贺知白独以为人君当脩徳以应天星之见何所系焉因极陈治道之要真宗曰知白在外而乃心朝廷可谓知所职矣陜西饥命知白按廵寻知邓州拜龙图阁待制知审官院知白以朝廷重内职轻外官引唐李峤议建请选台阁分典藩郡仍自请补外真宗不许知白固请乃以知青州还朝求领国子监真宗曰知白倦于处剧耶宰相言知白更践中外未尝为身谋乃擢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拜给事中参知政事迁工部侍郎是时王钦若为相与知白议论多不合以疾辞位罢为翰林侍读学士知大名府徙南京至是钦若分司南京众谓知白必报之而知白待之加厚论者多之徙知亳州仁宗即位召入为枢密副使天圣二年拜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知白在相位重名噐无毫髪私虽贵显清约如寒士六年薨于位赠太傅中书令諡曰文节

猜你喜欢
  卷二十三 刑法志第三·班固
  卷一百一十八·志第七十一·礼二十一等·脱脱
  ●崇禎長編卷之十九·汪楫
  卷一百七十八·毕沅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李心传
  第三十回 请济师司马献谋 巧架诬牝鸡逞毒·蔡东藩
  卷四十八·朱熹
  读礼通考卷六十四·徐乾学
  辽史拾遗卷十六·厉鹗
  卷三十一·杨士奇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五十一·佚名
  两汉笔记卷一·钱时
  一九〇 拾遗甲·周作人
  提要·陈元靓
  方域一六·徐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巻七·皇甫冉

    钦定四库全书二皇甫集卷七唐 皇甫冉 撰七言絶句临平道中赠同舟人逺山谁辨江南北长路空随树浅深流荡飘飖此何极唯因行客共知心舟中送李八【得回字】词客金门未有媒游吴适越任舟回逺水迢迢分首去天邉山色待人来少室韦

  • 卷一百六十五·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六十五 明 曹学佺 编 宋诗四十二 李觏 流杯池 幽居久不乐心死如湿灰闻言山有池仙客曾流杯披衫向西坐欲望无崇台何当命游宴尽聚不羁才顾恐狭隘地未足开吾怀仰手斸河汉决向天南来移

  • 卷四·温庭筠

    钦定四库全书 温飞卿诗集笺注卷四   明 曾益 撰 长洲顾【予咸 嗣立】补 送李亿【一作忆】东归【六言】 黄山远隔秦树【嗣立案西京赋绕黄山而欵牛首注汉书右扶风槐里县有黄山宫杜甫诗两行秦树直】紫禁斜通渭城

  • 高祖纪二·薛居正

    天福元年十一月己亥,帝御北京崇元殿,降制:“改长兴七年为天福元年,大赦天下。十一月九日昧爽已前,应在京及诸州诸色罪犯,及曾授伪命职掌官吏,并见禁囚徒,已结正未结正,已发觉未发觉,罪无轻重,常赦不原者,咸赦除之。应明宗朝所行敕

  • 卷三百二·列传第一百九十·列女二·张廷玉

        ◎列女二   ○欧阳氏 方氏 潘氏 杨氏 张烈妇王烈妇 吴氏 沈氏六节妇 黄氏 张氏刘氏二女 孙烈女 陈谏妻李氏 胡氏 戴氏许元忱妻胡氏郃阳李氏 吴节妇 徐亚长 蒋烈妇杨玉英 倪氏 彭氏 刘氏二孝女 黄氏

  • 第三十六章 南北朝的始末·吕思勉

    南北朝的对立,起于公元420年宋之代晋,终于公元589隋之灭陈,共170年。其间南北的强弱,以宋文帝的北伐失败及侯景的乱梁为两个重要关键。南朝的治世,只有宋文帝和梁武帝在位时,历时较久。北方的文野,以孝文的南迁为界限,其治乱

  • 第二七七单同治十年十二月初六日一一七○二--六·佚名

    淡水分府周,饬六班头役,向戏班借出长秀维尾等对象,作迎春应用钦加府衔、即补直隶州正堂、署淡水分府周单,仰六班头役汤才、朱忠、王泰、蔡标、蔡照、林元,速向戏班,借出长秀雉尾四对,刽子手额眉二对,红绿

  • 卷一·郭居仁

    钦定四库全书 蜀监卷一 宋 郭允蹈 撰 秦人取南郑 秦厉公二十六年秦左庶长城南郑 秦躁公二年南郑反 秦惠公十三年秦伐蜀取南郑 南郑本古褒国按郦道元水经注云东周之初郑桓公死於犬戎其民南奔居此因曰南郑後为蜀所并

  • 卷十四·程公说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分记卷十四    宋 程公说 撰世谱五楚公子公族诸氏世谱公子<经部,春秋类,春秋分记,卷十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分记,卷十四王孙游  王孙喜   息公子朱 子家公子燮  公子丙   公子冯 

  • 外篇&middot;山木第二十·庄子

    [题解]本篇与《人间世》主旨相同,通过九个故事,发挥“虚己处世”的人生哲学。虚构了逃避现实的理想境界,把虚己免害的处世方法与物无终始的哲学发展观结合起来,论证天与人之同一。本篇的多组故事,描写生动

  • 达生第十九·刘文典

    〔释文〕以义名篇。全生之道也。如此之类,世有之矣。 〔释文〕无离力智反,下同。大甚音泰。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 〔注〕非我所制,则无为有怀于其间。 〔疏〕生死去来,委之造物,妙

  • 阅大学贯释·太虚

    ──三十一年九月在缙云山作──李云麾居士,壬午秋来缙云同住。既览其正字初桄,经史发覆,深以嗟赏!又及大学贯释,言小学已格物致知,故大学之明明德直从诚意始;而慎独为戒慎犯众违俗;听讼为听人歌颂勿惑,虽创解、实有当乎孔学之

  • 讲经·李叔同

    药师如来法门一斑今天所讲,就是深契时机的药师如来法门。我近年来,与人谈及药师法门时,所偏注重的有几样意思,今且举出,略说一下。药师法门甚为广大,今所举出的几样,殊不足以包括药师法门的全体,亦只说是法门之一斑了。一、维

  • 又题高氏父子八十八祖传赞序跋·德清

    又题高氏父子八十八祖传赞序跋予观高工部寓公序。考窍精详。叙次有法。其长君念祖跋。援引透切。不厌烦赜。大意俱在剖破诸宗之籓篱。使同归于圆通法海。立论至平至正。每念尼山苦县犹龙见称。慧远静修虎溪。时过古圣

  • 真气还元铭·强名子

    道家养生学著作。五代时强名子注,1卷。首有作者自序,自谓于后梁贞明(915~920年)年间从仙人受屈伸吐纳练形之术,于二纪后“翻作新经”,即此铭。铭文为四言体,逐句有注,铭、注盖出一人之手。述吐纳、导引、服气、咽津等

  • 丛桂草堂医案·袁焯

    医案。袁焯撰。四卷。焯字桂生,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此书为其临证医案,经择要编次而成。不分门类,载凡百案,约万余言。均为外感、内科杂病治案,亦有妇、儿科证治。每案详叙患者里居、姓氏年龄、病症、病因、诊脉辨证

  • 谭苑醍醐·杨慎

    诗话著作。明杨慎撰。九卷。慎有《古今风谣》已著录。此书二百余条,皆考证、杂述之语,与《丹铅录》颇相类。约成书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作者原序云:“醍醐者,酥之綦晶,佛氏借之以喻性也。吾借之以名吾谭苑也。夫

  • 小学·朱熹

    中国南宋朱熹(1130~1200)编著。这是一部古代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教本。1187年写成。全书共6卷,385章,分为内外篇。内篇4卷,以《立教》、《明伦》、《敬身》、《稽古》为题,分别阐明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五伦之教,恭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