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外篇 杂说中第八

  ○诸晋史(六条)

  东晋之史,作者多门,何氏《中兴》,实居其最。而为晋学者,曾未之知,傥湮灭不行,良可惜也。王、檀著书,是晋史之尤劣者,方诸前代,其陆贾、褚先生之比欤!道鸾不揆浅才,好出奇语,所谓欲益反损,求妍更媸者矣。

  臧氏《晋书》称苻坚之窃号也,虽疆宇狭于石虎,至于人物则过之。案后石之时,张据瓜、凉,李专巴、蜀,自辽而左。人属慕容,涉汉而南,地归司马。逮于苻氏,则兼而有之。《禹贡》九州,实得其八。而言地劣于赵,是何言欤?夫识事未精,而轻为著述,此其不知量也。张勔抄撮晋史,求其异同,而被褐此言,不从沙汰,罪又甚矣。

  夫学未该博,鉴非详正,凡所修撰,多聚异闻,其为踳驳,难以觉悟。案应劭《风俗通》载楚有叶君祠,即叶公诸梁庙也。而俗云孝明帝时有河东王乔为叶令,尝飞凫入朝。及干宝《搜神记》,乃隐应氏所通,而收流俗怪说。又刘敬叔《异苑》称晋武库失火,汉高祖斩蛇剑穿屋而飞,其言不经。故梁武帝令殷芸编诸《小说》,及萧方等撰《三十国史》,乃刊为正言。既而宋求汉事,旁取令升之书;唐征晋语,近凭方等之录。编简一定,胶漆不移。故令俗之学者,说凫履登朝,则云《汉书》旧记。谈蛇剑穿屋,必曰晋典明文。摭彼虚词,成兹实录。语曰:"三人成市虎"。斯言其得之者乎!

  马迁持论,称尧世无许由;应劭著录,云汉代无王乔,其言谠矣。至士安撰《高士传》,具说箕山之迹;令升作《搜神记》,深信叶县之灵。此并向声背实,捨真从伪,知而故为,罪之甚者。近者,宋临川王义庆著《世说新语》,上叙两汉、三国及晋中朝、江左事。刘峻注释,摘其瑕疵,伪迹昭然,理难文饰。而皇家撰《晋史》,多取此书。遂采康王之妄言,违孝标之正说。以此书事,奚其厚颜。

  汉吕后以妇人称制,事同王者。班氏次其年月,虽与诸帝同编;而记其事迹,实与后妃齐贯。皇家诸学士撰《晋书》,首发凡例,而云班《汉》皇后除王、吕之外,不为作传,并编叙行事,寄出《外戚》篇。案《外戚》篇所不载者,唯元后耳。安得不引吕氏以为例乎?盖由读书不精,识事多阙,徒以本纪标目,以编高后之年,遂疑外戚裁篇,不述娥姁之事。其为率略,不亦甚邪!

  杨王孙布囊盛尸,裸身而葬。伊籍对吴,以"一拜一起,未足为劳"。求两贤立身,各有此一事而已。而《汉书》、《蜀志》,为其立传。前哲致讥,言之详矣。然杨能反经合义,足矫奢葬之愆。伊以敏辞辨对,可免"使乎"之辱。列诸篇第,犹有可取。近者皇家撰《晋书》,著《刘伶》、《毕卓传》。其述事也,直载其嗜酒沈湎,悖礼乱德,若斯而已,为传如此,复何所取者哉?

  ○《宋略》(一条)

  裴几原删略宋史,定为二十篇。芟烦撮要,实有其力。而所录文章,颇伤芜秽。如文帝《除徐傅官诏》、颜延年《元后哀册文》、颜峻《讨二凶檄》、孝武《拟李夫人赋》、裴松之《上注国志表》、孔熙先《罪许曜词》。凡此诸文,是尤不宜载者。

  何则?羡、亮威权震主,负芒猜忌,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既而罪名具列,刑书是正,则先所降诏,本非实录。而乃先后双载,坐令矛盾两伤。夫国之不造,史有哀册。自晋、宋已还,多载于起居注,词皆虚饰,义不足观。必以"略"言之,故宜去也。昔汉王数项,袁公檄曹,若不具录其文,难以暴扬其过。至于二凶为恶,不言可知,无俟檄数,始明罪状。必刊诸国史,岂益异同。孝武作赋悼亡,钟心内宠,情在儿女,语非军国。松之所论者,其事甚末,兼复文理非工。熙先构逆怀奸,矫言欺众,且所为稿草,本未宣行。斯并同在编次,不加铨择,岂非芜滥者邪?

  向若除此数文,别存他说,则宋年美事,遗略盖寡。何乃应取而不取,宜除而不除乎?但近代国史,通多此累,有同自郐,无足致讥。若裴氏者,众作之中,所可与言史者,故偏举其事,以申掎摭去。

  ○后魏书(二条)

  《宋书》载佛狸之入寇也,其间胜负,盖皆实录焉。《魏史》所书,则全出沈本。如事有可耻者,则加减随意,依违饰言。至如刘氏献女请和,太武以师婚不许,此言尤可怪也。何者?江左皇族,水乡庶族,若司马、刘、萧、韩、王,或出于亡命,或起自俘囚,一诣桑乾,皆成禁脔。此皆魏史自述,非他国所传。然则北之重南,其礼如此。安有黄旗之主,亲屈己以求婚,而白登之阵反怀疑而不纳。其言河汉,不亦甚哉!观休文《宋典》,诚曰不工,必比伯起《魏书》,更为良史。而收每云:"我视沈约,正如奴耳。"此可谓饰嫫母而夸西施,持鱼目而笑明月者也。

  近者沈约《晋书》,喜造奇说。称元帝牛金之子,以应"牛继马后"之征。邺中学者王劭、宋孝王言之详矣。而魏收深嫉南国,幸书其短,著《司马叡传》,遂具录休文所言。又崔浩谄事狄君,曲为邪说,称拓跋之祖,本李陵之胃。当时众议抵斥,事遂不行。或有窃其书以渡江者,沈约撰《宋书·索虏传》,仍传伯渊所述。凡此诸妄,其流甚多,傥无迹可寻,则真伪难辨者矣。

  ○北齐诸史(三条)

  王劭国史,至于论战争,述纷扰,贾其馀勇,弥见所长。至如叙文宣逼孝靖以受魏禅,二王杀杨、燕以废乾明,虽《左氏》载季氏逐昭公,秦伯纳重耳,栾盈起于曲沃,楚灵败于乾豁,殆可连类也。又叙高祖破宇文于邙山,周武自晋阳而平邺,虽《左氏》书城濮之役,鄢陵之战,齐败于鞍,吴师入郢,亦不是过也。

  或问曰:王劭《齐志》,多记当时鄙言,为是乎?为非乎?对曰:古往今来,名目各异,区分壤隔,称谓不同。所以晋、楚方言,齐、鲁俗语,《六经》诸子,载之多矣。

  自汉已降,风俗屡迁,求诸史籍,差睹其事。或君臣之目,施诸朋友;或尊官之称,属诸君父。曲相崇敬,标以处士、王孙;轻加侮辱,号以仆父、舍长。亦有荆楚训多为夥,庐江目桥为圯。南呼北人曰伧,西谓东胡曰虏。渠、们、底、个,江左彼此之辞;乃、若、君、卿,中朝汝我之义。斯并因地而变,随时而革,布在方册,无假推寻。足以知甿俗之有殊,验土风之不类。

  然自二京失守,四夷称制,夷夏相杂,音句尤媸。而彦鸾、伯起,务存隐讳;重规、德棻,志在文饰。遂使中国数百年内,其俗无得而言。

  盖语曰:"知古而不知今,谓之陆沈。"又曰:"一物不知,君子所耻。"是则时无远近,事无巨细,必藉多闻,以成博识。

  如今之所谓者,若中州名汉,关右称羌,易臣以奴,呼母云姊。主上有大家之号,师人致儿郎之说。凡如此例,其流甚多。必寻其本源,莫详所出。阅诸《齐志》,则了然可知。由斯而言,劭之所录,其为弘益多矣。足以开后进之蒙蔽,广来者之耳目。微君懋,吾几面墙于近事矣,而子奈何妄加讥诮者哉!

  皇家修《五代史》,馆中坠稿仍存。皆因彼旧事,定为新史。观其朱墨所图,铅黄所拂,犹有可识者。或以实为虚,以非为是。其北齐国史,皆称诸帝庙号,及李氏撰《齐书》,其庙号有犯时讳者,即称谥焉。至于变世祖为文襄,改世宗为武成。苟除兹"世"字,而不悟"襄"、"成"有别。诸如此谬,不可胜纪。又其列传之叙事也,或以武定臣佐降在成朝,或以河清事迹擢居襄代。故时日不接而隔越相偶,使读者瞀乱而不测,惊骇而多疑。嗟乎!因斯而言,则自古著书,未能精谠,书成绝笔,而遽捐旧章。遂令玉石同烬,真伪难寻者,不其痛哉!

  ○周书

  今俗所行周史,是令狐德棻等所撰。其书文而不实,雅而无检,真迹甚寡,客气尤繁。

  寻宇文初习华风,事由苏绰。至于军国词令,皆准《尚书》。太祖敕朝廷他文,悉准于此。盖史臣所记,皆禀其规。柳虬之徒,从风而靡。案绰文虽去彼淫丽,存兹典实。而陷于矫枉过正之失,乖夫适俗随时之义。苟记言若是,则其谬逾多。爰及牛弘,弥尚儒雅。即其旧事,因而勒成。务累清言。罕逢佳句。

  而令狐不能别求他述,用广异闻,唯凭本书,重加润色。遂使周氏一代之史,多非实录者焉。

  ○《隋书》(一条)

  昔贾谊上书,晁错对策。皆有益军国,足贻劝戒。而编于汉史,读者犹恨其繁。如《隋书·王劭、袁充》两传,唯录其诡辞妄说,遂盈一篇。寻又申以诋诃,尤其谄惑。夫载言示后者,贵于辞理可观。既以无益而书,岂若遗而不载。盖学者神识有限,而述者注记无涯。以有限之神识,观无涯之注记,必如是,则阅之心目,视听告劳;书之简编,缮写不给。呜呼!苟自古著述其皆若此也,则知李斯之设坑阱,董卓之成帷盖,虽其所行多滥,终亦有可取焉。

  案《隋史》讥王君懋撰齐、隋二史叙录繁碎。至如刘臻还宅,访子方知;王劭思书,为奴所侮。此而毕载,为失更多。可谓尤而效之,罪之甚焉者矣。

猜你喜欢
  卷三百二十九·列传第八十八·脱脱
  卷九十九·志第四十七·兵二·宋濂
  卷三十三·中山·佚名
  第八十三回 赵汝愚定策立新皇 韩侂胄弄权逐良相·蔡东藩
  卷之一百二十一·佚名
  第四三五札光绪八年十二月十九日一二二二一--一三·佚名
  一三○二 江西巡抚何裕城奏覆查办违禁书籍并缮书目清单进呈折(附清单一)·佚名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四十九·阿桂
  历代名贤确论卷五十二·佚名
  五·张资平
  一三 看佛经·许寿裳
  吕祖俭传·脱脱
  卷一百二十五之四·雍正
  卷二百五十·佚名
  黄荣良·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四出 郊饯·李渔

    〖菊花新〗(小生带末上)衰年情愈笃嘤鸣,闻道良朋赋远征。恰遇柳条青,好折取一枝相赠。下官戚天衮,字补臣,与詹烈侯是同榜弟兄,最相契厚。闻得他有赐环之诏,今日起身,因此备下祖饯的筵席,来在邮亭相等,想此时已出门了,叫家僮拿了贴

  • 東觀漢記卷八·多人

      傳三   劉玄   劉玄,〔一〕字聖公,光武族兄也。弟為人所殺,聖公結客欲報之。客犯法,聖公避吏於平林。吏繫聖公父子張。聖公詐死,使人持喪歸舂陵,吏乃出子張,聖公因自逃匿。王莽末,南方飢饉,〔二〕人庶群入野澤,掘鳧茈而

  • ●卷三·徐梦莘

      政宣上帙三。   起重和二年正月十日丁巳,尽其日。   重和二年正月十日丁巳金人李善庆等至京师。   是日李善庆等入国门馆於宝相院上令蔡京童贯邓文诰见之议事诏补善庆修武郎小散多(改作小索多)从义郎勃达(改作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七十二·佚名

    万历二十二年四月己酉朔日有食之○以孟夏时享 太庙遣公徐文璧行礼侯吴继爵徐文炜分献○谕礼部为 皇长女择婚○遣医慰问辅臣王锡爵病锡爵<锍-釒>谢乞归不允○大学士王锡爵密奏原任大学士王家屏才望大为人情物论所

  • 第一卷 江宁府·缪荃孙

    建业都城 在上元县秦淮北五里。《三国志·吴志》:孙权,字仲谋。建安十四年,刘备表权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十六年,权徙治秣陵。明年,改秣陵为建业,筑城,周围二十里十九步。晋元帝南渡,改名建康。自后,宋、齐、梁、陈常都

  • 通志卷五十九·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选举略第二杂议论上【举人条例选人条例】杂议论下【选举杂议七条】请改革选举事件内外文武官五品以上【应非选司注拟者】吏部尚书【侍郎】兵部尚书【侍郎】礼部每年贡举人 兵

  • 卷五 鲁语下·左丘明

    叔孙穆子聘于晋〔原文〕叔孙穆子聘于晋①,晋悼公飨之②,乐及《鹿鸣》之三③,而后拜乐三。晋侯使行人问焉④,曰:“子以君命镇抚弊邑,不腆先君之礼,以辱从者,不腆之乐以节之。吾子舍其大而加礼于其细,敢问何礼也

  • 卷四·萨囊·彻辰

    <史部,杂史类,钦定蒙古源流>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蒙古源流卷四 额纳特珂克土伯特蒙古汗等源流 由是汗降旨云承王皇上帝汗父之命驾驭天下十二强汗平定诸恶劣小汗有劳大臣官员等赞成大事今须养息身心自戊辰年起至丙戌年

  • 卷八十七垦牧树艺·冯煦

    皖省为寒暖适中之地,土脉滋润,最宜树艺。顾自兵燹以后,田赋至今未能复额。查通省原有荒田共六万一千余顷,除清赋案内先后查出隐垦新垦之田二万一千余顷外,尚有荒田四万余顷。其中水冲沙压人力难施,或畸零硗确不能垦复者,约去

  • 卷之四·佚名

    刘子卷之四播州录事参军袁孝政注鄙名第十七名者,命之形也;言者,命之名也。形有巧拙,名有好丑,言有善恶。名言之善则悦於人心,名言之恶则恢於人耳。是以古人制邑名子,必依善名名之,不善害於实矣。昔毕万以盈大会福,毕万,是毕公之

  • 卷五二·邱濬

    ▲家乡之礼(中) 《曲礼》曰: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 臣按:古者宗庙,大夫三、士二、庶人祭于寝,然今世大夫、士无世官不得立庙,宜如《家礼》立为祠堂。凡家造,祭器为先。郑玄曰:“家造,谓大夫始造家事也。”

  • 卷三·夏良胜

    <子部,儒家类,中庸衍义钦定四库全书中庸衍义卷三     明 夏良胜 撰脩道之教之义【立教之本 敷教之则垂教之典章教之风 尊教之制异教之流】泰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程頥曰民之生

  • 君子之交·李叔同

    1.人生之最后岁次壬申十二月,厦门妙释寺念佛会请余讲演,录写此稿。于时了识律师卧病不起,日夜愁苦。见此讲稿,悲欣交集,遂放下身心,屏弃医药,努力念佛。并扶病起,礼大悲忏,吭声唱诵,长跽经时,勇猛精进,超胜常人。见者闻者,靡不为之

  • 佛说灌顶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卷第十一·佚名

        东晋天竺三藏帛尸梨蜜多罗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鸠尸那竭国娑罗双树间。尔时世尊般涅槃时。十方国土无央数众。天龙八部悉皆悲号叹息。禽兽杂类悉皆如是。来到佛所稽首作礼毕讫却坐。世尊告曰若有疑者今皆当

  •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圆晖

      从此大文第二别明。于中有二。一别明四法。二别指余文。且别明四法者。一明无明。二明名色。三明触。四明受。就第一明无明。复分为二。一明释义。二引证。初释义者。论云。无明何义(问也)。谓体非明(答非智明)。

  • 半农杂文·刘半农

    现代杂文集。刘半农著。北京星云堂书店1934年6月初版。收作者1915至1927年间创作的杂文及译作等45篇。其中《悼“快绝一世的徐树铮将军”》 一文,当时代售者害怕文字狱,出售时曾撕去。上海书店1983年8月据足本复印。

  • 半夜雷轰荐福碑·马致远

    元杂剧剧本。简名《荐福碑》。末本。马致远撰。剧叙范仲淹与张镐是幼年的朋友,范奉旨到江南访贤,临行宋公序嘱其为女访婿。范仲淹访张镐,见其在张浩家课馆为生,便劝他入朝为官,并给了他3封引见书信。张镐投递第一封信给黄

  • 陀罗尼毗奈耶经·佚名

    密教经典。唐代失译。一卷。初见于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三六。是持明密教律典,广说持明律法,并说供养、结界、印言、曼荼罗、梦相等法。见载于日本《大正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