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十二

  ◎死节列传(上)

  侯伟时,字异度,别号令邱,湖广公安人。中崇祯辛未进士,授□□知县。以清望征,擢吏部稽勋司主事,历验封司郎中。会北都陷,伟时变服南走,得免。贼之破北都也,官要职者,皆责其胥役钩致之,无脱者。伟时当崇祯末,士风竞躁,独恬淡退处,胥役皆感其德度,故独得逸去。

  既归楚,荆土沦陷,浮沉湖湘间,不复有当世志,买田南岳,将安置妻子,自披缁去。而湖南兵乱,不能容,遂走粤。会上自粤往武冈,伟时陛见,超拜吏部石侍郎。李若星为尚书,恶刘承胤,解官去,伟时遂秉铨政。未匝月,孔有德犯武冈,刘承胤降。上奔靖州,伟时追从驾,不及,遂见执。吴炳、傅上瑞皆降附,独伟时不屈。见有德,嶷立直视,不交一语。遣剃发,不从,遂遇害。永历三年,给事中尹三聘奏:“伟时清望奇忠,宜得恤典。”诏赠礼部尚书,谥忠靖。

  傅作霖,字润生,湖广武陵人。亢爽有志略,喜功名。中崇祯壬午乡举。张献忠陷湖南北,钩索士绅,作霖走桃源,结乡兵抗贼。弘光元年,南都陷,堵胤锡征湖南人士纠义旅勤王。作霖应辟召,题授监纪推官,奉檄联络常、澧乡团。已而忠贞营降,作霖言于何腾蛟曰:“东南兵势之重,无如楚者。上远处闽海,威令不能远及,恐此诸军益骄,不能唯公所用,诚迎上驻跸长沙,鼓厉诸军,东下武昌以图陪京,西取荆州以出襄、邓,诚千载一时也。”腾蛟初无迎上意;闻作霖言,颇动,遂遣诣阙迎驾。思文皇帝召作霖陛见,敷奏详切,请上必出楚。上大悦,擢作霖职方司主事,监楚兵赴赣扈迎,加恩腾蛟、胤锡及诸将有差。作霖归楚,亟以迎驾促腾蛟。腾蛟意移,漫遣郝永忠、张先壁移兵茶、衡,称扈迎,皆次且不行,亦不遣作霖往。作霖再三为腾蛟言:“天子望公如渴,公当使霖勿负天子。”腾蛟怒其相切责也,檄遣作霖监王允成军于湘乡,风令湘乡知县刘宗陶激士民噪之。作霖窘,遂走宝庆。刘承胤迎监其军。作霖性伉直忠果,而竟于自见,卞急不能为物下。起书生,游军旅间,不谙大体,暗于知人。自闽归,为腾蛟所忌,重见挫,颇衔腾蛟。堵胤锡以门生畜之。作霖自以亲受思文皇帝知遇,亦弗善也。至武冈,承胤倾心结纳之,作霖遂与交好。承胤举军听作霖节制,作霖遂欲怂恿承胤成大勋。上即位,遣敕使劳承胤军。使归,以作霖能得承胤军心闻,改监军御史,俄晋太仆寺卿。

  永历元年,上在桂林,征承胤入卫。作霖陛见,超擢兵部右侍郎。已而上幸武冈,改左侍郎,行尚书事。承胤骄恣日甚,阁部大臣皆恶承胤,不入。李若星、杨乔然与承胤忤,皆挂冠去。作霖总理诸务,时与票拟,然动为承胤所掣,往往唯承胤意。四方奏报,或寝不行;人士进用者,皆不择人而授;马吉翔、郭承昊、侯性,皆与奏封五等;何腾蛟入见,承胤重挫窘之,作霖亦以故隙,稍见颜色;由是诽责交起,而作霖未之知也。及清孔有德犯武冈,承胤以重取怨于诸将,退无所往,潜作降计。作霖方竭意尽力劝承胤死战,承胤佯诺之,而自赴石羊渡军中,密遣使通款,遂举军降。上遽夺门出奔,作霖大惊,轻骑从上行,不十里,扈从诸吏士稍有诟作霖者。作霖愕眙,走山中,自以为承胤所给误,大愧恨,欲自裁。已乃叹曰:“吾既不惜一死,何忍耻死草中,不与逆贼面折也。”居数日,承胤遣使邀作霖出。作霖至,见承胤骂曰:“吾为汝受不令名,岂附汝求富贵者,将不惜身名,买汝一死战耳!今若此,吾且与狗彘交,见汝面目,正令我惭恨,汝况敢衣□□至我前耶!”因嚼舌出血,?巽承胤面,挥拳击之,不中,以头触承胤胸。承胤走。有德再三使承胤劝作霖降。承胤见,即哭骂不绝声,承胤噤不敢言而退。有德闻而壮之,召之见,问:“傅尚书欲何为?”作霖直视曰:“欲死你!”羁之月余,作霖终不肯剃发。有德知不可屈,乃遇害。尚可喜尤慕其义,为买棺衾葬之,立庙武冈。永历三年,赠兵部尚书。

  熊兴麟,字石儿,四川□□人。中崇祯癸未进士。隆武中,为试御史。

  永历元年,实授监察御史,巡按贵州。值张献忠遣孙可望寇贵阳,黔土扰乱,迟回未赴,留黔阳县。清兵至,走山中。已与兵部主事李芳先同被执。清黔阳令劝之剃发,大骂,不从,遂系解常德。

  舟行至中途,守者钦其志义,宽械系。夜静,守者酣寝。芳先将逸,蹴兴麟起,与谋去。兴麟曰:“死,吾分也,逸而追,追而后见杀,是幸免而不免也。君勉去,吾精爽已驰赴武陵刀下矣!”芳先强之,遂酣睡,不听。芳先执手垂涕而去。兴麟至常德,孔有德令剃发纳款,不屈。自言:“吾与李职方同执,中途可去而不去,欲死于青天白日下尔!岂从汝犬豕求活耶?”遂遇害。

  李兴玮,字天玉,湖广巴陵人。弱冠以文藻清拔,推重流辈。应湖广己卯乡举,为章旷所赏拔,用副榜生贡,入太学。假归,值张献忠陷岳州,索举贡充伪吏。兴玮以渔艇走江北,请兵恢复,遇左良玉前部李成名,因邀与同复岳州。已而献忠来争,成名兵退。兴玮走,仅以身免。贼擒兴玮父母兄弟宗族凡二十余人,皆杀之。

  弘光元年,李自成渡江,群贼大掠巴陵,兴玮走湖南依章旷,留参幕府。旷以兴玮年少儒弱,不习驰驱,请于何腾蛟,檄补临武教谕。临武令贪婪无状,榜掠庠士。兴玮愤之,言于腾蛟,罢令去。临武士民戴兴玮,请即摄令事。兴玮不从,应乡试于衡州,中丙戌乡举。腾蛟悬临武印固待兴玮者四月,遂题授临武知县,以简淡为邑民爱戴。

  永历元年四月,衡州陷,章旷退屯永州,使人召兴玮,弃城从己军中。兴玮辞曰:“兴玮不欲受民社,而先生强我;既已膺百里之命,则早盟之五内,期以颈血溅城头土耳!不能应先生教也。”督士民婴城守。时湖南北六十余州县,望风靡走,无一守者,唯临武不下。清兵来攻,乘堙距战,凡五昼夜。清兵佯退,兴玮督民兵开门蹑之,伏起,民兵溃败,兴玮被执。送孔有德,令下吏索降。清巡使李茂祖劝诱之。兴玮大骂曰:“李兴玮□□男子,读圣贤书,岂汝辈从□□求食者所能诱耶!”茂祖怒,系之狱。

  兴玮未有妻子,唯一髯苍头相随,亦不肯剃发,自请同系。兴玮于狱与闻大成唱和,作诗数十篇,佚不传。茂祖知不可屈,报有德,杀之。兴玮将赴刑,南向叩首,已,顾大成曰:“吾与君今日乃得毕此一大事!”遂遇害。其髯苍头自请同死。刑者以无杀苍头令,不听。苍头夺刀斫杀兴玮者,遂亦见杀。

  闻大成,字子上,湖广罗田人。江北陷,人士多受贼伪命。大成弃家走湖南,以贡受监纪推官。湖南陷于清,大成于酃县山中招义旅。将起,清兵至。被执,与李兴玮同系衡州狱。大成因狱卒沽酒与兴玮饮,醉则悲歌慷慨相唱和。无纸,皆裂襟裳袜布书之,多佚不传。唯《题狱壁》一篇,好事者为诵传之。云:“读书怀古道,服官素所期。论文惭太傅,舞剑学要离。忠孝千古事,生死旦夕之。不共戴天日,从容就义时。”亢志不剃发,与兴玮同日遇害。临刑,从容引颈就刃。见者皆为垂涕。大成顾挥手谢曰:“无劳诸君以泪送我。诸君悲我死,抑知我之悲诸君生乎!”朱学熙,字维四,广东清远人。工诗文,为岭海知名士,所著有《禺峡志》行于世。补弘光恩选贡生,素结海上豪族。广东陷,与清远卫谭指挥纠众起义。陈子壮帅义兵围广州,学熙举众自上流应之,断飞来寺峡口,拒北兵援路,南攻三水县,下之。子壮檄授兵部主事。子壮败没,义旅骇散。李成栋来攻,拒守清远县,城破被执,不屈,死之。

  周师文,字期岐,湖广大冶人。以制义名家,兼工诗,豪隽不屑羁绁。武昌陷,匿兴国山中,潜招义旅。江西反正,师文起兵应之。军败,走九江,文德翼资送之。至吉安,刘季矿为题授职方司主事。时耒阳义民谢?昌、龙尚可等纠众起抗清,师文入其军,尝以身先士卒掠阵。何腾蛟顾不喜之,师文乃返酃县。盖遇时自江西奔酃、郴间,师文与遇时遇。说令收溃卒,联义旅,图复吉、袁。遇时奉师文监其军。已而遇时意变,欲降清,师文涕泣,称说大义以止之。遇时怒,遂见杀。遇时降。鄢见,字无识,江西丰城人。中崇祯己卯乡举。隆武元年,南昌陷,见走抚州,与佥都御史傅鼎铨同起义兵。鼎铨以见老成刚介,恒所谘行。事闻,授职方司主事。已而鼎铨败没,见走吉安东界,与刘季矿同图复楚。湖南再陷,见遂隐湘,醴间。经十余载,衣冠不改,训村塾以给食,壬寅岁,为茶陵人所讦,清吏捕系之。至则自请一刃以死。清吏诮之,遂大骂不绝口。清吏怒,捶之,系狱中。不食死。

  是岁,有陈有功者,亦江西人,不知其所自起,曾授监军职方司主事。时天下已尽沦陷,有功怀敕印流寓郴、耒间,衣冠不改,卖药以食,为清吏所执。自言:“国亡愿一死久矣!今日且得明白领取白刃,所志得就,更复何辞!”系送武昌,遂遇害。

  

  

猜你喜欢
  卷八十九·列传第十九·脱脱
  纂修元史凡例·宋濂
  卷二百五十四 列传四十一·赵尔巽
  卷二·张预
  学行类·佚名
  卷之五百八十四·佚名
  史记集解卷四十七·裴骃
  三国史记卷第三十三。·金富轼
  卷三百三十九·杨士奇
  齐王建入朝于秦·佚名
  卷一百三十四·赵汝愚
  太宗皇帝实录卷第二十六·钱若水
  第一节 农业·吕思勉
  吏学指南卷之三·徐元瑞
  卷十七·郭良翰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三折·佚名

    (周瑜领卒子上,云)某周公瑾是也。自赤壁鏖兵大战,折了某大将黄盖,倒被刘备占了俺家荆州九郡。今某设下孙、刘结亲之计,暗差甘宁、凌统二将,只推送亲,夺下城门,便来飞报。怎么这早晚还不见一个消息,好恼人也。(甘宁同凌统上)(

  • 第十折 奸相忿捷·冯梦龙

    【南吕引上林春】[净、贴众侍姬仆人上][净]不领忠良那生活,西湖上慢摇轻舸。[贴]东君也恁遭逢,白日未教闲过。[净]东风起,莫教吹皱湖心水。湖心水,春花秋月,镜中相拟。[贴]韶光易去凭谁止,欢畅无尽心难死。心难死,子规何事,教人知止。[

  • 卷五十八·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五十八 明 曹学佺 编 中唐十二 孟郊【字东野湖州人】 送青阳上人游越 秋风吹白发微宦自萧索江僧何用叹溪县饶寂寞楚思物皆清越山胜非薄时看镜中月独向衣上落多谢入冥鸿笑余在笼鹤 闻砧

  • 卷一百六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一百六十五李白发白马将军发白马旌节度黄河箫鼔聒川岳沧溟涌涛【一作洪】波武安有振瓦易水无寒歌铁骑若雪山饮流涸滹沱扬兵猎月窟转战略朝那倚劒登燕然边烽列嵯峨萧条万里外耕作五原多一扫清

  • 第三十三章 晋初的形势·吕思勉

    吴、蜀灭亡,天下复归于统一了,然而乱源正潜伏著。这乱源是什么呢?自后汉以来,政治的纲纪久经废弛,试看第三十一章所述可知。政治上的纲纪若要挽回,最紧要的是以严明之法行督责之术。魏武帝和诸葛亮都是以此而收暂时的效果

  • 一九一 安徽巡抚裴宗锡奏从前给还不解各书及现在确查缘由折·佚名

    一九一 安徽巡抚裴宗锡奏从前给还不解各书及现在确查缘由折乾隆三十九年九月十五日安徽巡抚臣裴宗锡谨奏,为遵旨覆奏事。窃臣接到办理四库全书处咨开,乾隆三十九年六月二十六日奉上谕:云云。查安河采访遗书,臣节次钦奉谕

  • 四十六、烟篷的故事·包天笑

      公元一九○○年(光绪廿六年)岁次庚子,那一次我也到了上海。前章所述,我到上海,不是常住在实善街鼎升栈吗?到了那里,恰巧楼上有个小亭子间,是占两榻地位的,我便把它包了。所谓包者,就是一个人出两个人的钱,本来每客二百八十文

  • 胡适留学日记台北版自记·胡适

    这几十万字的日记,最初用《藏晖室札记》的标题,由亚东图书馆出版;后来改称《胡适留学日记》,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现在仍用《胡适留学日记》的标题,由台北商务印书馆出版。我借这个机会,改正这里面几个错误:一、页七九七,《读〈

  • 卷十八·曾巩

    魏丕,字齐物,相州人。少业儒,周世宗镇澶渊,奏为司法参军,后改授武职。太平兴国中,官至刺史,尝对太宗,愿除台省官,上谕之曰:‘知卿本儒生,然两省不若刺史俸优也。’屡求退,以左卫大将军致仕。卒,年八十二。丕好为歌诗,有《

  • 初禀篇第十二·王充

    人生性命当富贵者,初禀自然之气,养育长大,富贵之命效矣。文王得赤雀,武王得白鱼赤乌。儒者论之,以为雀则文王受命,鱼乌则武王受命;文、武受命于天,天用雀与鱼乌命授之也。天用赤雀命文王,文王不受,天复用鱼乌命武王也。若此者,谓

  • 卷十三 氾论训·刘安

    古者有鍪而绻领,以王天下者矣。其德生而不辱,予而不夺,天下不非其服,同怀其德。当此之时,阴阳和平,风雨时节,万物蕃息。乌鹊之巢可俯而探也,禽兽可羁而从也。岂必褒衣博带,句襟委章甫哉?古者民泽处复穴,冬日则不胜霜雪雾露,夏日则

  • 卷六·黄中松

    <经部,诗类,诗疑辨证> 钦定四库全书 诗疑辨证卷六 上海黄中松撰 假以溢我 毛传训假为嘉溢为慎本尔雅释诂也郑笺假训同而溢训为盈溢之言陆氏释文曰慎本或作顺按尔雅云毖神溢慎也不作顺字王肃崔灵恩申毛并作顺解今考尔

  • 养老慈幼之意义·太虚

    ──十九年一月在泉州妇人养老院讲──一般社会的人们,不是将佛教看做不足道,就是看作太高深了。其实、佛教的出发点,是叫人日常行为上,身体的活动,口头的活动,和意志的活动,都应本著自己有利益、于人有利益而去活动的;所以做

  • 卷七十七·佚名

    释梦誓品第六十一之下【经】尔时,须菩提白佛言:&ldquo;世尊,何等是般若波罗蜜相?&rdquo;佛告须菩提:&ldquo;如虚空相,是般若波罗蜜相。须菩提,般若波罗蜜无所有相。&rdquo;须菩提白佛言:&ldquo;世尊,颇有因缘,如般若波罗

  • 卷第二十四·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二十四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阿兰若六夜学处第二十七尔时薄伽梵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去斯不远有一聚落。彼有长者大富饶财多诸仆使。彼有净信心意乐贤善。彼为僧伽造一住处。其状高大有

  • 铁岭县志·董国祥

    地方志书 清康熙十六年(1677)贾弘文修,董国祥纂。首有贾序,末有董跋,有修志姓名,附图(疆域图、县治图)。2卷,9志,29目。卷上建置志(城池、公廨、坛壝、祠庙、关梁、驿站、仓库、养济院、丽谯)、疆域志(山川、村落、物产、市

  • 雍正四川通志·黄廷桂

    四十七卷首一卷,清黄廷桂纂修。黄廷桂(1691-1759),汉军镶红旗人,字丹崖。康熙末以世荫起家,历任宣化总兵,四川提督,甘肃巡抚,两江、四川总督,武英殿大学士等。乾隆二十年(1755)任陕甘总督,时值清军入新疆平阿睦尔撤纳及大小和卓

  • 上清黄庭五藏六府真人玉轴经·佚名

    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当为唐宋间道士所作。南宋《秘目》和《通志•艺文略》均着录「黄庭五藏导引玉轴经一卷」,当即此书。今本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经乃元始天尊授黄帝,以行气吐纳之术,论述五脏六腑补泻之道。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