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奉旨讯问曾静口供二十四条 十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土

  十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土建邦、割据而治真的适合大清国情吗?

  【原文】

  问曾静:旨意问你,所著逆书《知新录》内云“封建是圣人治天下之大道,亦即是御戎狄之大法”等语。三代以前,封建之制,原非圣人以为良法美意,万世无弊,而行之也。古者疆域未开,声教未通,各君其国,各子其民。有圣人首出庶物,而群然向化,虽不欲封建,而封建之势已定。是故圣人即因其地而封建之,众建亲贤,以参错其间。此三代以前之制,封建所以公也。后世干戈相寻,礼乐征伐之权下移于诸侯大夫,而乱臣贼子益多,至战国七雄并吞,而生民之祸极矣。其势虽欲封建,而封建之势必不可久。是以秦人乘便因势,混一天下而郡县之。封建之变为郡县者,其势不得不然也。自是以后,遂为定制。岂有去三代二千余年,而可复行封建之理乎?如欲复行封建,则三代以来,帝王苗裔,诸侯遗胄,皆湮失不可复知,而后世之勋臣,孰可以享茅土;后世之懿亲同姓,孰可以保万民。即分疆画界,置为万国,又何从得人而封建之乎?且以塞外蒙古言之,昔者各蒙古自为部落,亦互相战伐,至元太祖之世,而统于一。越有明二百余年,我太祖皇帝神武奋兴,遐迩归诚,而复统于一。我朝幅员广大,中外一家。为千古所莫伦,盖悉惟天时人事积渐使然也。至若封建以御戎狄,则尤为不通之论。曾静僻处东南,距边塞为远,妄意西北、中州各自为守可作藩蔽,为东南诸处假息偷安之计耳。不知前明之时,西北诸边各蒙古皆为劲敌,以天下之全力备御,而所在蹂躏,况以封建诸国,地方仅百余里,兵甲不满万人,遂能支拄门户,遏戎马之南牧乎?西北、中州诸处,既至离析残破,无以自存,则东南之人,虽欲安枕,亦何可得也?此其言至为愚陋无知,迂妄之甚者也。而叛逆之徒,动以封建为说者,盖自知奸恶倾险,不容于乡国,意谓封建行,则此国不可即去之他国,殊不知狂怪逆乱之人,如曾静辈,天地所不容,虽之海外何益?可问曾静,伊言封建之利是此意否?再如,曾静如此叛逆,天下可有容得他的国否?着他一一供来。

  【译文】

  问曾静:皇上旨意问你,你所写作的叛逆书籍《知新录》里说了“封建诸侯国制度是古代圣贤君王治理天下的大道理,也是抵御边远少数民族的大法理”等言语。夏、商、周三代以前,封建诸侯国这种制度,原也不是圣贤君王认为可实行万代没有弊端的优良完美体制。上古的时候,国土疆域没有拓开,风俗教化没有贯通,部落首领各统治自己的国家,各爱抚自己的子民。有德行高尚的圣贤首先从万物中脱颖而出,四方生民群起敬仰归化,虽然不想封土建邦,而封土建邦之大势已成,因此圣贤君王就依据各占的地域封建诸侯邦国,将近亲贵戚参错分封安排到众诸侯国之中。这是夏、商、周三代以前的制度,封建诸侯国是维护国家的公理而设的。到了后世,各诸侯国干戈相拼,纷争不断,礼乐祭祀和征战攻伐的权利下移于诸侯、大夫手中,而乱臣贼子也越来越多。战国之时,七雄相互并吞不让,而黎民百姓遭受的祸害已到了极点。当时的情势虽然想继续实行封建诸侯之制,但封土建邦割据而治的大势,已必然不可长久了。所以,秦国乘此便利,顺其情势,统一天下而实行郡县制度。从封建诸侯国改为设置郡县治理,是大势所趋,是不得不这样实行的。从此以后,郡县制就成为一种固定的体制被历代所实行。如今岂有夏、商、周三代过去二千多年以后,而再恢复实行封建诸侯国制度的道理?如果要恢复封建诸侯邦国,那么夏、商、周三代以来,那些帝王、诸侯的后裔们,都埋没消失于民间已久,难以恢复寻知他们的名份了,而后世历代辅佐创业立国的勋臣名将,谁可以被授茅土封为诸侯?后世历代的皇室宗亲同姓子弟,谁又可以安抚保全千万子民百姓呢?既然是分疆划界,设置千万个邦国,又怎么能寻得人才而实行封建制呢?姑且举塞外蒙古的例子来说,过去各蒙古自成部落,也是互相攻战杀伐,到了元太祖之时统一了天下,后来明朝统治华夏二百余年。我朝太祖皇帝神武奋兴,远近四方归顺诚服,再次一统天下。本朝疆域幅员广大,中原与四方边远民族亲同一家,为千古所不能伦比,这全是顺应天时人和,日久逐渐形成的。至于说行封土建邦之制以抵御四方边远民族的入侵,则是更为不通的理论了。曾静居住东南僻乡山野,距边塞遥远,竟轻妄随意说要西北和中原地区各自为守,充作藩屏,无非是想使东南各地苟且养息一时偷安罢了。他不知道前代明朝时,西北边域各蒙古部落都是强劲之敌,虽然调集天下兵马全力抗御,而边界的百姓仍然难免遭受蹂躏,何况封建诸侯之国,疆土仅方圆百余里,士兵不满万人,难道能支撑国门,遏止边远少数民族挥马南进放牧吗?西北和中原地区既然到了离散残破、无法安然生存的境地,那么东南地区的百姓虽然想高枕无忧地过安定生活,又怎么可能呢?曾静这些言论实在是浅陋无知、迂腐荒谬到了极点,叛逆之徒们动辄鼓吹游说封建制的真意,是知道自己的奸恶用心,难容于故土乡里,如能实行封建诸侯国制度,就可以这个国家不能容留时,立即去到别的国家游说哄骗。却不知道那些狂妄逆乱而像曾静一样的人,天地都不容,即使跑到海外又有何用?可讯问曾静,你所鼓吹封建制的好处是这样的意思不是?再说,像曾静这样叛逆不忠的人,天下可有容他身的国度没有?让他一一招供出来。

  【原文】

  曾静供:弥天重犯生处穷乡陋谷,胸次极狭,眼界极小,往昔狂妄无知,依稀影响,孟浪自信,以为窥探得管中之天。到今日蒙圣化所被,反思从前五十年发言行事,不惟如此经国大计,毫无当于事理,即寻常日用一言一动,亦不见一毫是处。是前头五十年,今已除落,不算人了。感皇恩浩荡,破格宽宥,做人当自今兹始。是前头的行,原不算人行;前头的话,亦不算人话。只为旨意问及当初立言之意,不敢不说明其实耳。,弥天重犯所云,封建是圣人治天下之大道,亦是御戎狄之大法者,只见得天下之大,一人耳目所及,心思所系,海隅之远,必有遥隔不到之处。而天生人材,有圣有贤,有贤之大者,有贤之小者,类皆有治民之责。以圣统贤,以大统小,错壤以居,事虽分于众贤,政实颁于一人,此古之王者,所以有封建之制。且其中礼乐征伐,虽出自于天子,而抚民之任,治民之责,则永属各国诸侯之长。非若郡县之此去彼来,彼此可以推委,且在任不久,视民常多泛而不亲,即有极意为民,立为法制,然政随人转,新旧交迁,实不免于朝张暮弛之叹。所以妄谓郡县不如封建之好,其实当时何曾穷源究委,晓得自家看错事理,不是如此。直到今日伏读旨意,乃知古圣人之制为封建者,因当时疆域未开,声教未通,各君其国,各子其民,封建之势已定,圣人不过因其地,顺其势,而封建之。初非以为良法美意,万事无弊,而行之也。后世礼乐征伐之权,下移于诸侯大夫,干戈相寻,至战国并吞而封建之势必不可久。秦人所以乘便因势,混一天下,而郡县之。是封建之变为郡县者,势不得不然也。况今日欲复封建,亦实无许多勋旧懿亲,可以保万民,享茅土,又从何得人而封建之乎?且封建之变,为郡县本积渐所至,今既为郡县矣,岂有复为封建之理。而我朝幅员之广,中外一家,亘古未有。实因百年之内,圣德神功,亦亘古未有。所以天与人归,大成一统,无外之盛,是以今日之不可封建者,理也,势也,天命也,民从也。至若弥天重犯谓封建以御戎狄,当日愚陋无知之论,诚如圣鉴,所谓妄意西北、中州各自为守,可作藩蔽,为东南诸处假息偷安之计之说。岂知西北诸边,各蒙古皆为劲敌,当明以天下全力备御,而所在蹂躏,况以封建之地小兵少,而能支拄门户,遏戎马之南牧乎?弥天重犯到此乃得如梦而初觉,深愧从前妄论,极为愚陋无知。而且感服我皇上聪明首出,神睿无微不昭,天下之大,何理不透;古今之远,何义不精;学问精神,卓识超越,虽极帝尧之钦明,大舜之睿哲,不是过也。弥天重犯从前狂怪逆乱,虽蒙圣朝宽宥,稍缓寸磔之死。然自知负罪弥天,无颜得立于世,久为天地所不容,尚有何地何国可以潜处,所不敢自就死地者,恐以蝼蚁之命,负天地浩大之恩,思欲留余息以图报无疆之大德于万一耳。

  【译文】曾静供:我这弥天重犯生长于穷乡僻谷,胸怀狭窄,眼光又很短浅,以往狂妄无知,外界的一般影响,我便鲁莽地信以为真,以为像管中窥天一样了解了事理。今日蒙受皇上圣德所教化,反思自己以前五十余年的言语行为,不只像这些治国安民的大计,丝毫不符合事理,即使是平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也没一点正确之处,这真是从前虚度五十余年,如今完全落得不是人了。自己现在感戴皇恩浩荡,而被破格宽恕死罪,做人理应当从此开始了。自己以前的行为,原来就不能算是人的行为;以前说的话也不能算是人话。只是因为皇上旨意问到当初说这些话的本意,所以不敢不说明真情而已。我这弥天重犯所说的“封建诸侯国制度是古代圣贤君王治理天下的大道理,也是抵御四方边远民族的大法理”。这些话,意思是看到天下地域广大,一个人耳听和眼所看到的,心思所想到的,由于海隅遥远,必然有阻隔遮挡不能到达的地方。而上天造就的人才,有的圣明,有的贤德,有贤德大的,也有贤德小的。这类贤德人才都有治国安民的责任。以圣明的人统领贤德的人,以贤德大的人统领贤德小的人,各分地域居住治理,政事虽然分于众多圣贤管理,政令实际颁布发自一人,这就是古代的君王所设立的封建制度。而且其中的礼乐祭祀和征战攻伐虽然令出于君王,但安抚治理百姓的责任,就永远属于各国诸侯尊长。不是像郡县制那样的你来我往,互相可以推诿搪塞;并且官吏在任时间不长,探视民情常常是泛泛而行,不能亲近,即使有一心为民的职官,励精图治,立设法纪,然而政令随着官职调转,新老交接,实在免不了早紧晚松的忧虑。所以自己轻妄地认为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好。其实当时自己何曾去深刻研究这二种制度的原委和区别,使自己得能明白看错了事理,实情不是如此呢!直到今日伏读皇上旨意,才知道古代圣贤君王实行封建制度,是因为当时国土疆域没有拓开,风俗教化没有贯通,部落首领各统治自己的国家,各爱抚自己的子民,分封土地建立国邦的大势已成,圣贤君王不过是根据其所占土地,顺其自然情势而实行封建诸侯国制度的。当初并非认为它是可实行万代没有弊端的优良完美体制。

  到了后世,礼乐祭祀和征战攻伐之权下移于诸侯、大夫手中,各诸侯国干戈相拼,到了战国争雄之时,封土建邦、割据而治的大势已必然不可长久了。秦国所以乘此便利,顺其情势,统一天下而实行郡县制度。从封建诸侯国改为设立郡县治理,是大势所趋,不得不做的事情,况且如今想恢复封建制度,也确实没有许多勋臣旧将,皇室宗亲可以保全万千子民百姓,安享被授茅土之封,又从哪里寻得人才而实行封建制呢?并且,从封建制改为郡县制,本是日久逐渐所形成的,现在既然已实行郡县制了,岂有再恢复为封建制的道理!我天朝疆域幅员广大,中原与四方边远民族亲同一家,是千古所没有的。而立国百年以来,历代皇帝的圣德神功,也是千古所没有的。所以天意与民心同归,终于实现了华夏统一、海内升平的空前盛世。今日之所以不能恢复封建之制,正是符合了情理,适应了大势,尊奉了天命,顺从了民心。至于我这弥天重犯认为封建制可抵御四方边远民族内侵的说法,也是自己当时愚蠢浅陋无知的偏见所造成的。正如皇上所说的:“轻妄随意说要西北和中原地区各自为守,充作藩屏,无非是想使东南各地苟且养息,一时偷安罢了。岂知道西北边远各蒙古部落都是强劲之敌,前时明朝以天下兵马全力抗御,而边界的百姓仍难免遭受蹂躏。何况封建诸侯国地方小,兵马少,难道能支撑国门,遏止边远少数民族挥马南进放牧吗?”

  我这弥天重犯伏读圣谕到此,才如梦初醒过来,深深愧恨自己从前的荒谬轻妄,实在是愚陋无知到了极点。而且深深感服当今皇上聪明睿智,出类拔萃,圣光普照,无处不到,天下广大,什么道理不透彻!古今遥远,什么义理不精通!其学问精深,卓识超群,即使说已达到了像唐尧、虞舜那样的圣明睿智也不算过分。我这弥天重罪的犯人从前狂怪逆乱,虽蒙受朝廷恩赦宽宥,暂缓执行寸磔死刑。然而自己知道身负弥天大罪,无脸面立于世上,为天地所不容,又有什么地方、什么国度可以隐藏潜伏呢?至今所以不敢就地自裁,谢罪天下,乃是担心自己这像蝼蚁一样的卑贱性命死不足惜,但却辜负了像天地一样浩大的皇恩,自己寻思留存余生,只望能报答皇上无边无际的大恩大德千万分之一罢了。

猜你喜欢
  列传第六十三 孝义上·李延寿
  卷二百四·列传第九十一·宦者·宋濂
  卷八十三 大中祥符七年(甲寅,1014)·李焘
  第三十四回 序侯封优待萧丞相 定朝仪功出叔孙通·蔡东藩
  名山藏卷之十九·何乔远
  卷之一百八·佚名
  卷之一百七十四·佚名
  ◎滑头码子新赌诀·吴虞公
  绎史卷二十三下·马骕
  ●东瀛纪事卷下·林豪
  朱友谦传·薛居正
  卷一·黄佐
  卷三十二·乾隆
  卷一百二十三·雍正
  卷八·叶隆礼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之三·魏庆之

      句 法   有三种句   命属题意,如有神助,归于自然之句;命题立意,援笔立成,归于容易之句;命题用意,求之不得,归于苦求之句。金针   错综句法   老杜云:“红稻啄残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舒王云:“缲成白雪桑重绿,割

  • 第二十四出 怜主·姚茂良

    〔丑上〕阃外归来狱已成。秦人指日坏长城。九泉父子三人死。忠佞从来不共生。自家岳将军帐下张保。且说我将军父子三人。眞个文武双全。忠孝兼尽。儿童知其姓名。草木知其威势。杀败金人三四十阵。方得河北之地。要

  • 林下的小语·戴望舒

    走进幽暗的树林里人们在心头感到了寒冷,亲爱的,在心头你也感到寒冷吗?当你拥在我怀里而且把你的唇粘着我底的时候?不要微笑,亲爱的,

  • 列传第七十 元王黎杨严窦·欧阳修

    元载,字公辅,凤翔岐山人。父昇,本景氏。曹王明妃元氏赐田在扶风,昇主其租入,有劳,请于妃,冒为元氏。载少孤,既长,嗜学,工属文。天宝初,下诏举明庄、老、列、文四子学者,载策入高第,补新平尉。韦鉴监选黔中,苗晋卿东都留守,皆署判官,浸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三十四·佚名

    万历二十七年闰四月己卯朔大学士赵志皋户部尚书杨俊民各坚辞乞休 上俱温旨慰留之○户部发银十四万委官分给东征将士别发年例盐课银饷宣大及天津水兵○户部覆天津巡抚汪应蛟条议兵食<锍-釒>议将朝鲜戍兵诸饷分派于

  • 卷之二百二十五·佚名

    光绪十二年。丙戌。三月。甲午朔。上诣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行宫问安。至还宫皆如之。记注  ○谕内阁、额勒和布、阎敬铭、张之万、许庚身、孙毓汶、均着赏穿黄马褂。现月  ○赏恭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

  • 八四 谕内阁着于敏中等编《日下旧闻考》·佚名

    八四 谕内阁着于敏中等编《日下旧闻考》乾隆三十八年六月十六日乾隆三十八年六月十六日,内阁奉上谕:本朝朱彝尊《日下旧闻》一书,博采史乘,旁及稗官杂说,荟萃而成。视《帝京景物略》、《燕都游览志》诸编,较为该备,数典者多

  • 绎史卷五·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黄帝纪史记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帝王世纪黄帝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附宝孕二十四月生黄帝于寿丘长于姬水有圣德受国于

  • 卷九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礼部志稿卷九十八明 俞汝楫 编隆典备考诰勑文武官诰命制洪武六年诏定文武官诰命制度礼部尚书牛谅侍讲学士宋濂等曰前代仕於朝者必有封赠施恩之典既封赠则必给以诰命所以上荣其祖考下及其子孙也卿等宜稽

  • 卷五十三上·徐一夔

    钦定四库全书 明集礼卷五十三上 乐 俗乐 縂序 俗乐之名古未尝有至齐宣王始有今乐古乐之辨汉高祖定天下与故人父老相乐醉酒作大风之歌令沛中童儿百二十人习而歌之至武帝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郎

  • 戒第二十六·管仲

    桓公将东游,问于管仲曰:我游犹轴转斛,南至琅邪。司马曰:“亦先王之游已。”何谓也?管仲对曰:“先王之游也,春出,原农事之不本者,谓之游。秋出,补人之不足者,谓之夕。夫师行而粮食其民者,谓之亡。从乐而不反者,谓之荒。先王有游夕之

  • 读书续録卷七·薛瑄

    通天地万物之理皆善也人胡不为善用之则行最难自圣人以下虽大贤用之未免有过不及处圣人见防明决未有至于事防之难处者色斯举矣翔而后集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天理人事精粗无二致故下学人事即所以上逹天理也大哉乾元元者性善

  • 唯利是图必然招来怨恨·孔子

    【原文】 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 【注释】 ①放(fang):依据,根据。 【译文】 孔子说:“只根据自己的利益做事。必然招来很多的怨恨。” 【读解】 一个人算得太精,凡事都以自己能否获得利益为依据来进行处理,唯利是图,

  • 卷第四·元来

    无异禅师广录卷第四 住博山法孙 弘瀚 汇编 首座法孙 弘裕 同集 住建州董岩禅寺语录 上堂。拈香祝圣竟。乃云。诸昆仲。若论佛法。列位未出禅堂门。博山未出方丈门。早已漏逗了也。又何待打鼓升堂。拈槌竖拂。扬

  • 三峰藏和尚语录卷第二·三峰法藏

    吴虎丘山云岩寺嗣法门人弘储记住苏州邓尉山圣恩禅寺语己巳结夏熊邑侯鱼山同阖郡绅衿请上堂竖起拂子云三世诸佛历代祖师山河大地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缚作一团千牢百固掷向诸仁面前还有决烈汉一击粉碎者么问昔年万峰于此大

  • 太上太玄女青三元品戒拔罪妙经·佚名

    道教书。三卷。太玄女青乃神仙之名。托为太玄女青传达元始天尊法旨。其中分上元天官, 中元地官,下元水官三篇。谓人于三元八节日念诵此经,则可消灾除罪,得福长寿。认为人本无形,从虚无中来,结气成体而有形, 若能形心

  • 资治通鉴纲目·朱熹

    简称《朱子纲目》,或称《纲目》。纲目体编年史书。五十九卷。南宋朱熹撰。成书具体年代不详。因为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部头太大,且内容太繁,所以要点不明,又不便阅读。因此,朱熹以《资治通鉴》为依据,欲改编成一部简

  • 禅宗决疑集·智彻

    全一卷。元代断云智彻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本书系四川夔府智彻(临济宗云峰妙高之法嗣)以自身之体验讲说学道者用心之功夫,并阐明实践修道之方法,以究佛道玄旨,开显本来面目。全篇分为源湛流清门、离尘精进门、却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