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奉旨讯问曾静口供二十四条 六、“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

  【原文】

  问曾静:旨意问你所著逆书《知新录》内云:“如何以人类中君臣之义,移向人与夷狄大分上用。管仲忘君仇,孔子何故恕之?而反许以仁。盖以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华之与夷乃人与物之分界,为域中第一义。所以圣人许管仲之功。”

  又云“人与夷狄无君臣之分”等语。君臣为五伦之首,断无有身缺一伦,而可以为人之理。曾静当日以人与夷狄无君臣之分,不知从前以何人为君,且到今还是甘心俯首以君臣之义,移于夷狄分用乎?抑是始终以与夷狄无君臣之分乎?据实供来。

  曾静供:凡这悖逆狂妄之说,皆是雍正五年冬与雍正六年春写载的。实因见得吕留良论孔子称管仲之仁处,有华夷之分,大过于君臣之伦之说。以致推论到此。其实,弥天重犯平昔并无此说。岂知华夷之分,圣人原不在地上论,若以地论,则舜生于诸冯,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西夷之人也。都不通了。将谓大舜与文王不是人可乎?且更不是圣人可乎?况由舜、文以下,不知更有几多行为师表,道高百世,如周子、张子、陈良者,俱生于四裔之地,犹历历可数指者乎?弥天重犯当年中吕留良之毒深,所以不察其非,而狂悖发论至此。到今日亲被皇上德化之盛,且晓得本朝之得统,全是仁义,天与人归,浑乎天理。且我皇上道隆德盛,亘古所未见,即僻处在东海北海之隅,凡声名所到,犹尊之亲之,而无心不服。矧弥天重犯生居中土,身受抚绥之恩,而现为赤子者乎。故弥天重犯今日之甘心俯首,如七十子之服孔子者,一为本朝得统之正,从古所少;二为皇上道德之大,生民未有其心悦诚服,乃是当身之至情,天地之大义。弥天重犯即是草木无知,到此亦当欣然向荣了,况有血气者,敢不尊亲乎?

  【译文】

  问曾静:皇上旨意问你,你写作的叛逆书籍《知新录》里说:“怎么能拿人类中的君臣礼义关系移到华夏汉族与夷狄少数民族的纲纪等分上去用呢?管仲忘记公子纠被杀之恨而去做仇人的臣下。孔子为什么会宽恕他,并且反过来称赞他有仁义之心呢?是由于华夏民族和夷狄少数民族的区分大于君王关系的伦理纲常。华夏和夷狄民族的区别就像人与物体之间的区别一样,是天下的第一道理。所以孔子赞许管仲的功绩。”

  还有“华夏汉族人与夷狄少数民族是没有君臣等分关系的”等言语。君臣之礼在五伦中居于首位,决然没有自身缺少一伦,却可以做人的道理。曾静当时认为汉族与边远少数民族没有君臣等分关系,不知道你从前是以什么人为君王的,并且到现在你还是心甘情愿低头俯首地把君臣礼义关系移用于夷狄少数民族等分上呢?或者是始终认为你与夷狄少数民族没有君臣等分关系呢?你要据实一一招供出来。

  曾静供:所有这些狂悖忤逆的言语,都是在雍正五年的冬天和雍正六年的春天时记载下的。我的确是因为看见吕留良在评论孔子称赞管仲仁义之举的文章中,写有“华夏汉族和夷狄少数民族的区分,大于君臣关系的伦理纲常”的说词。所以推论出以上的荒谬说法。其实,我这个弥天重罪的犯人往昔并没有过这种看法,怎知道华夏和夷狄的区分,圣贤原来不是在地域上来论说的。如果以地域来区分,那么虞舜生在山东,是东边的少数民族,周文王生在陕西,是西域的少数民族,都讲不通了。能说虞舜和周文王不是人类可以吗?并且更不是圣贤君王,可以吗?何况自虞舜、周文王以下,不知道还有多少行为端正、为人师表、道德高尚留传百世的人,如:周敦颐、张载、陈良,都是生在四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还可以一一数出许多这样的人来。我这个弥天重罪的犯人过去中了吕留良的毒害极深,所以不能明察他的谬误,却发出了这些狂悖忤逆的言论。直到今日亲身被皇上用盛大的宏恩来点化我,并且晓得了本朝之所以能够统一天下,都是实行仁义的结果,是天意和人心所归向,顺应合乎天理的。而且我朝皇上道义仁德隆盛,是从古至今所未曾见过的,即使偏处于东海到北海的每一角落,凡是皇上声威名望所传到的地方,人们都尊崇和亲近他,没有一个人不是心悦诚服的。况且我这个弥天重罪的犯人居住生活在中原,亲身感受到了皇上的安抚之恩德,而现在又是皇上的赤子百姓。所以我这个弥天重罪的犯人今天甘心情愿低头臣服,就像孔子的七十弟子诚服孔子一样。一是为了本朝统一天下的正义之举,从古到今很少见到。二是为了皇上仁备的隆盛广大,生民百姓都不能具备。我心悦诚服,就是因为自己亲身体验到了这种最高的诚信之情和像天地一样宽大的义理。我这个弥天重罪的犯人即使是一个像草木一样无知的人,到了这个时候也应当欣然向荣了,何况我是个有血有气的人,又怎敢不尊崇和亲近于皇上呢?

猜你喜欢
  卷三十九 晋世家第九·司马迁
  卷四百七十一 元祐七年(壬申,1992)·李焘
  ●卷十七·邵伯温
  第九十三回 守蜀境累得贤才 劾史氏力扶名教·蔡东藩
  资治通鉴后编卷三十八·徐乾学
  ●绎史摭遗卷十四·温睿临
  第五章 我的婚姻·林语堂
  ·修造台澎提学道署再记·丁曰健
  杨嗣昌传·张廷玉
  卷一百二十五·杨士奇
  卷十九·杨士奇
  ●牧令须知卷五·刚毅
  卷二十二·纪昀
  23.伍子胥过昭关·林汉达
  十九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十七出 别施·梁辰鱼

    【忆秦娥】〔小生生末同上小生〕遭囚辱。深仇昼夜萦心曲。〔生末〕萦心曲。要修明政治。誓图恢复。〔相见介小生〕二位大夫。自遭丧乱。丁众渐稀。空有复仇之心。尙乏人民之助。今欲百姓生聚。何施方可。〔生〕臣闻

  • 第四折·宫天挺

    (第五伦领祗从上,云)小官第五伦。自从范巨卿与张元伯奔丧去了,我随着人打听,果有此事。他如今观在坟院中栽松种柏,筑垒坟墙,早已百日有余也。老夫在圣人前奏过,言巨卿至仁至德,古今无比,就着老夫将头踏伞盖,皇宣丹诏,直至汝阳元

  • 古乐府巻三·左克明

    元 左克明 撰横吹曲歌辞横吹曲其始亦谓之鼓吹马上奏之乃军中之乐也自汉已来北狄乐緫归鼓吹署其后分爲二部有箫笳者爲鼓吹用之朝防道路有鼓角者爲横吹用之军中马上所奏者是也晋书乐志曰横吹有鼓角又有胡角即胡乐也汉

  • 卷五十七·朱彝尊

    钦定四库全书明诗综卷五十七翰林院检讨朱彞尊编李应徴【三十首】应征初名衷毅字伯逺嘉兴人万厯癸酉举人选授临安教谕陞南国子博士有青莲馆澄逺堂偶寄轩藿园寄苕蓟易河梁两都汗漫游诸集【皇甫子循云伯逺肆力风雅律诗时

  • 副都统海兰等奏折 天罗地网,长沙党羽插翅难逃·雍正

      编者按:雍正向浙江总督李卫发出查抄吕留良家及密捕张熙招供出来的浙江案犯的旨意。与此同时,派副都统海兰亲往湖南密捕曾静等人,这份奏章,反映了海兰到长沙后,准备捕人的一些安排。  【原文】  副都统臣海兰,湖南巡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二十五·佚名

    万历四十二年十月庚辰朔时享太庙遣侯郭大诚恭代○钦天监进明年大统历颁赐群臣○改南京户部尚书卫承芳为南京吏部尚书○辛巳 孝洁肃皇后忌辰 奉先殿行祭礼遣官祭 永陵○ 上赐辅臣中历十本民历一百本○宴崇隆等进贡

  • 卷之一百三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卷之五十一·佚名

      顺治七年。庚寅。十一月。庚戌朔。  ○辛亥。喀尔喀部落额尔德尼诺木齐等、来朝贡上御太和殿。召见。  ○壬子。归并济阳卫、羽林前卫、燕山前卫、于金吾左卫。金吾后卫、义勇后卫、于腾骧右卫。蔚州左卫、

  • 第六节运送·佚名

    第一配单兹付戆舵竹筏运去福员肉壹百担,每篓五十斤,至船收下,回示来知,此奉。金捷发宝船出海印顺舵照丙午十一月二十八日单顺成第二配单第三收货单刻收付戆舵竹筏运来福元肉壹百担,每五十斤到船,经已如示覆收下,此复。上顺成

  • 卷十四 职官志二·黄遵宪

    维新以来,设官分职废置纷纭,若各官省所隶之局,因革损益随时变更,尤不可胜载。今专就明治十四年冬现有之官分条胪举,其仿照西法、为旧制所无者特加详焉。太政官孝德帝时始置左、右大臣,寻设八省百官,以规樵唐制。天智登极始置

  • 第六篇 统治的理论 第六十六章 百谷王·林语堂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语译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乃

  • 卷十六·赜藏主

      ○云门(文偃)匡真禅师广录中(门人明识大师赐紫守坚集)  △室中语要师示众云:“尽十方世界乾坤大地。以拄杖一画百杂碎。三乘十二分教达磨西来。放过即不可。若不放过。不消一喝。”   师示众云:“西天二十八祖唐土

  •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第十八卷·佚名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第十八卷 尊者舍利子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八法品第九之一 时舍利子复告众言。具寿当知。佛于八法自善通达现等觉已。为诸弟子宣说开示。我等今应和合结集。佛灭度后勿有乖诤。当令随顺梵

  • 卷第二十四·昙噩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淛东沙门 昙噩 述 精进学 感通科 晋安慧 则不知何许人也。读书善谈论。永嘉中。天下大疫。慧则夜祷请天。早降神药。以活百姓。一日出寺。见两石大如瓮。视之水盈中。以施病者。无不愈

  • 离峰老人集·于道显

    离峰老人集,金朝全真派道士于道显撰。二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书乃于道显诗集,共收诗四百二十余首。诗词内容大致劝人看破名利爱欲,遁入玄门学道修仙,使心念清静,惜气凝神。如〈示人〉诗云:「为佛为仙在寸心,可能尘世

  • 火·叶紫

    叶紫著。作于1935年,是《丰收》的续篇。曹家垄的农民在云普叔“丰收成灾”的教训面前,逐渐觉醒起来,认清了阶级敌人的凶残面目,在党的领导下,捣毁地主庄园,解除反动武装,最后奔向革命根据地雪峰山,参加工农红军。作品中的云普

  • 海门张仲村乐堂·佚名

    元明之际杂剧剧本。简名《村乐堂》。撰人姓名不详。末本。剧写苏州王同知有妻张氏,妾王腊梅。张氏的父亲张仲致仕后在苏州南面的海门修建村乐堂以娱老。王腊梅与都管王六斤私通,欲毒死王同知,将毒药放在汤中,由张氏递与王

  • 政学录·郑端

    五卷。清郑端撰。郑端,字司直,直隶枣强(今属河北)人。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官至江南巡抚。本书仿吕坤《明职》体例、内容而作。主要记述清代中央及地方各级机构的职掌、法规,以备各级官员参考采用。所列机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