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二十七出 别施

【忆秦娥】〔小生生末同上小生〕遭囚辱。深仇昼夜萦心曲。〔生末〕萦心曲。要修明政治。誓图恢复。

〔相见介小生〕二位大夫。自遭丧乱。丁众渐稀。空有复仇之心。尙乏人民之助。今欲百姓生聚。何施方可。〔生〕臣闻内无怨女。外无旷夫。乃圣王之政。今当令国中壮者无娶老妇。老者无娶壮妻。女子十七不嫁。男子二十不娶。其父母各有罪。如此十年生聚。则民众不可胜用矣。〔小生〕多谢大夫教诲。自去吴国。贻笑四方。虽有报仇之心。尙乏诸侯之援。昨鲁子贡劝寡人连和诸侯。以待吴变。但诸侯甚多。先往何国。〔生〕臣闻夫差与齐晋楚三国皆有近仇。主公宜私亲于齐。深结于晋。阴和于楚。而厚事于吴。则夫差必骄矜而凌诸侯。诸侯必合从而抗吴国。彼争其长。我乘其敝。因而伐之。夫差可擒也。〔小生〕多谢大夫教诲。向者承范大夫割己之爱。进上西施。寡人亲令夫人教演歌舞。卽欲献之吴王。看他蛾眉不肯让人。狐媚必能惑主。虽为女流之辈。实有男子之谋。我夫人常谈及羁囚一事。见他义形于言。必能立功他邦。辅助本国。寡人今欲拜而送之。不知诸大夫亦肯为国家一屈膝否。〔生末〕敢不听命。〔小生〕二位大夫留意。想夫人同西施来了。〔贴上〕

【前腔】西宫敎演初精熟。淸歌妙舞新妆束。〔旦〕新妆束。奈终身未了。眉儿常蹙。

〔小生占生末相见介旦〕大王爷幷娘娘叩头。〔小生贴〕美人请起。〔旦〕二位大夫万福。〔生末〕美人拜揖。〔小生〕美人。昔周文王被殷纣囚于羑里。其臣闳夭求有薪氏美女。献之于纣。释放文王。后美女心图报周。迷惑殷纣。致其身亡国灭。复归周家。美人。我被吴囚系三年。羞辱之事。不可尽述。今吴王之恶。浮于殷纣。美人之貌。过于有薪。卽欲将美人认作寡人之姑。前王之妹。献之于吴。诱其恋酒迷花。去贤用佞。则寡人几年之仇可报。美人旧日之盟可续。不知美人意下何如。〔旦〕妾受大王爷幷娘娘提携。誓当粉身碎骨。以报恩义。但恐菲薄。不堪重托。〔小生〕若得美人见允。则愚夫妇万幸。羣臣百姓万幸。后有会期。毋相忘也。〔旦〕谨领教旨。岂敢遗忘。〔小生〕旣然如此。今日吉辰。卽当启行。美人请上坐。待寡人拜恳。〔旦〕贱妾岂敢。〔小生拜介〕

【黄莺儿】夙恨实难言。记三年苦万千。归来羞见人民面。今幽谷未迁。寒灰怎燃。栖迟未了平生愿。仗婵娟。中间就裏要雪百年寃。

〔贴〕美人请上坐。待奴家拜恳。〔旦〕贱妾岂敢。〔贴拜介〕

【前腔】飘荡去无边。恨东风断纸鸢。三年纔转羞杀梁间燕。鬓鬟尽鬈。手足尙胼。漂流南浦一似桃花片。望当先。国家大事全莱尔周旋。

〔生末〕美人请上坐。待羣臣拜恳。〔旦〕贱妾岂敢。〔拜介〕

【簇御林】羣臣奋未敢前。待先行便上弦。你风花队裏去收飞箭。那时节强似兵马亲征战。要心专。立功异国。四海姓名传。

〔旦〕大王爷娘娘请坐。贱妾拜辞。〔拜介〕

【前腔】我裙钗女志颇坚。背乡关殊可怜。蒙君王重托须黾勉。二位大夫请转。待奴家拜辞。誓捐生报主心不变。泪涟涟。天南地北。相见是何年。

〔小生〕范大夫。你可整点车骑画船。亲送美人到吴国去。〔生〕谨领。但一路不好同行。待小臣今日先过江去。美人随后便了。〔小生贴〕美人。你可小心在意。归来有日。不要忧烦。〔旦〕多谢叮咛。妾谨留意。〔小生〕好去春风湖上亭。〔贴〕柳条藤蔓系离情。〔生末〕黄鹂久住浑相识。〔旦〕欲别频啼三两声。〔小生〕范大夫。凡百事体。未能尽说。你与我再嘱付他几句。〔小生贴末下生旦吊场旦〕

【二郞神】休回首。笑三年尙姻缘拖逗。悔邂逅溪边相许谬。蹉跎到此。前言尽付东流。为甚么心儿常病疚。恨相见后更添消瘦。叹漂流。总梦到家山怕渡溪头。〔生〕

【前腔】为羁囚。亲遭困辱。身多掣肘。因此姻亲还未就。谁知变起。遭年国难相纠。致今日轻抛分素手。空恩爱未曾消受。小娘子。你谩追求。自别后从头说向原由。〔旦〕

【啭林莺】恹恹弱息似风中柳。问君今向谁投。笑驱驰千里去寻婚媾。向他人强笑堪羞。况参前退后。更勉强应承可丑。路悠悠。摧残异国。骸骨倩谁收。

【前腔】〔生〕卑人一言你听细剖。这姻缘分定难筹。你蹔时抛闪休僝僽。看天河织女牵牛明年时候。定乌鹊桥边相守。莫添愁。腰肢瘦削。况是不宜秋。〔旦〕

【莺啼序】君王恩义欲报酬。怎辞途路奔走。但孤身愚昧纤柔。未能机巧参透。强支吾去闲中着忙。待勉力到机边寻彀。花共酒。我怕不得笑传人口。〔生〕

【前腔】卿卿聪慧谁匹俦。精神应会抖擞。切莫要露尾藏头。迷君不论昏昼。向花营唇鎗暗撑。遇锦阵心兵休漏。成共否。要竭力将没作有。

小娘子。向年所赠之纱。谨当奉还。〔旦〕若如此。是奚落贱妾。终背旧盟了。〔生〕说那裏话。要令小娘子时常省视。虽在朝欢暮乐之际。不忘故乡恩义之情。倘得重逢。出此相玩。可作他年一故事耳。〔旦〕旣然如此。我与相公各分一半。常恐此纱不在君处。卽相忘耳。〔分纱介〕前途相见甚难。就此拜别。〔生〕仰观天象。越方兴隆。吴将亡灭。勿用伤悲。不久就得团圆也。〔旦〕

【琥珀猫儿坠】秋江渡处。落叶冷飕飕。何日重归到渡头。遥看孤雁下汀洲。他啾啾。想亦为死别生离。正値三秋。〔生〕

【前腔】片帆北去。愁杀是扁舟。自料分飞应不久。你苏台高处莫登楼。怕凝眸。望不断满目家山。迭迭离愁。〔生〕

【尾声】卑人北岸专相候。〔下旦悲介〕这相逢何时还又。莫学逝水东流不转头。

尽道村西是妾家。

谁知顷刻又天涯。

红颜胜人多薄命。

莫怨东风当自嗟。

猜你喜欢
  曾开国·唐圭璋
  第二折·王仲文
  第三折·郑廷玉
  第一折·关汉卿
  白云樵唱集附録·王恭
  卷八十二·徐世昌
  卷三·丁复
  四集卷十六·乾隆
  卷37 ·佚名
  外集卷三·陈元龙
  卷一百二·陈廷敬
  卷二百五十三·佚名
  第三回 安饱惊梦·蒲松龄
  李重元词作鉴赏·佚名
  卷一·贾岛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沧洲纪事·佚名

    程正揆记甲申岁,予以玺丞奉诏南京湔除。三月初六日,陛辞,抵通。二十四日,至沧洲。内监高某重兵驻防,城守戒严。次日五鼓,传大府宵遁,兵皆鸟兽散。予便服入城探之,无市亦无人;乡绅家皆摘去门额,商贾争以泥塞其闾。至州署,知州罗爌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五百三十一·佚名

    嘉靖四十三年闰二月甲戌朔祭历代帝王遣使顾寰行礼○鲁府滋阳王观炜薨赐祭葬如例谥恭裕○升大理寺左少卿季秋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太仆寺少卿王文炳为南京通政司右通政○论去年八月虏犯大同威虏[堡]失事罪下守备

  • 卷之一百六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金佗稡编卷十三·岳珂

    钦定四库全书金佗稡编卷十三宋 岳珂 撰家集四奏议中辞镇南军承宣使第三奏中卫大夫武安军承宣使神武副军都统制臣岳飞状奏臣今月十五日准枢密院劄子奉圣旨除臣正任承宣使充江南西路沿江制置使臣已两具辞免伏蒙圣慈降

  • 九、无穷的追求·林语堂

    有时我以为自己是一个到异地探险的孩子,而我探险的路程,是无穷期的。我四十生辰之日,曾作了一首自寿诗,长约四百字,结尾语有云:"一点童心犹未灭,半丝白鬓尚且无。"我仍是一个孩子,睁圆眼睛,注视这极奇异的世界。我的教育只完成

  • 王玄谟传·沈约

    王玄谟字彦德,太平郡祁县人。六世祖王宏,官至河东太守,封爵绵竹侯,因为堂叔司徒王允遇乱,辞官回家在新兴居住。后又继续当新兴雁门两郡太守,这是王玄谟自己说的。祖父王牢,在慕容氏那里做上谷太守。后被慕容德攻陷俘虏,住在青

  • 卷之一百九  後鑒錄下(明)謝蕡 撰·邓士龙

    (後鑒錄,三卷,明謝蕡撰。謝蕡,字維盛,福建福州人。正德十六年進士,官至禮科給事中。該錄成於嘉靖二年。) 後鑒錄下 刑部等衙門為懲大逆、罰大過、勸大功、信大義,以彰國法事。先該欽差御用監太監張永題前事。取據法人劉吉供稱

  • 唐大和尚东征传·真人元开

    大和上讳鉴真,扬州江阳县人也,俗姓淳于,齐[大夫]髡之后也。其父先就扬州大云寺智满禅师受戒,学禅门。大和上年十四,随父入寺,见佛像感动心,因请父求出家;父奇其志,许焉。是时,大周则天长安元年有诏于天下诸州度僧,便[就]智满禅师出家

  • 卷六·王道焜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杜林合注卷六  明 王道焜赵如源 同编庄公二经【戊戌】十有一年春王正月【无传】○夏五月戊寅公败宋师于鄑【杜鄑鲁地传例曰敌未陈曰败某师○鄑子斯反】○秋宋大水【公使吊之故书】○冬王姬归于齐

  • 论议品第五·佚名

    尔时如来为母摩耶夫人并诸天众。说法九十日。阎浮提中亦九十日。不知如来所在。大目揵连神力第一。尽其神力。於十方推求。亦复不知。阿那律陀天眼第一。遍观十方三千大千世界。亦复不见。乃至五百大弟子。不见如来。

  • 佛说末罗王经·佚名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时有国王。号曰末罗。土地丰沃。士民壮勇。其国中有方石。周旋数十里。当于王道。群臣共议。启王徙石。王便料选国内。凡得九亿人。令

  • 卷第四·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四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杂蕴第一中世第一法纳息第一之三何故此法。不应言无色界系耶。答入正性离生。先现观欲界苦为苦。后合现观色无色界苦为苦。圣道起先办欲界事。后合办色

  • 五教仪开蒙叙·续法

    丙午出教仪六卷。欲诵之而未能也。己酉略成一卷。练习之以为日课。久久渐得其奥妙。初集录也。知教观之创於华严诸祖。次阅藏也。知教观之本於经论。后精纯也。知教观之从於自心流出。不从遮那佛口所宣。从兹於如来一

  • 茅亭客话·黄休复

    北宋黄体复撰。十卷。专记五代前后蜀至宋真宗时蜀中异闻。休复杂录见闻,始于前蜀和后蜀,终于宋真宗时,以蜀中轶事集为是编。其间论烧炼服饵导引之术、胪列道家灵迹者,占全书大半。虽多及神怪,往往借以劝戒。所记史迹

  • 宋俘记·可恭

    靖康稗史之一。原书有四卷,今存一卷半。金国人可恭编。可恭,事迹不详。《宋俘记》书前有简短《自序》一篇。其中盛誉金国武力强盛、兵力实冠三古。认为宋朝太祖欺孤寡得国和太宗俘辱降国妻孥等非正道之举而至祸及后嗣

  • 樊山政书·樊增祥

    清樊增祥著,樊的门生夏午诒辑刊,共20卷。作者樊增祥号樊山,清末光绪宣统两朝历任陕西渭南知县,陕西按察使,江宁布政使著职。此书收辑了作者自光绪二十七年至宣统二年间,有关公牍、批判著文稿,其中包括较多的地方司法

  • 器经·孤子

    《器经》分大器、器具、器倾、守器四篇,通篇说器,实则以器说人,说世,说天地人和,是一篇器物专论。

  • 云卧纪谈·晓莹

    二卷。又称《感山云卧纪谈》。宋仲温晓莹著。绍兴(1131—1162)年间,晓莹于丰城(今属江西)曲江感山云卧庵闲居中,随笔记录诸方尊宿遗言逸迹,士大夫的嘉言懿行,凡可资修行警策、学人龟鉴者皆收录。自富弼颂书、秀紫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