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通鉴释文辩误卷八

  通鉴一百六十八【凡一条】

  文帝天嘉三年和士开善握槊

  史炤释文曰槊通作矟矛长丈八者为槊【海陵本同】余按握槊局戏也李延寿曰握槊盖胡戏近入中国刘禹锡观博曰握槊之器其制用骨觚棱四均镂以朱墨耦而合数取应日月视其转止依以争道史炤乃以为握丈八之槊是但知槊之为兵器而未知握槊之为局戏也

  通鉴一百六十九【凡二条】

  五年陈宝应逃至莆口

  史炤释文曰莆音甫【海陵本同】余按莆口在唐泉州莆田县界今兴化军之地莆音蒲音甫非

  天康元年周信州蛮冉令贤等反逺结涔阳蛮为声援史炤释文曰涔阳渚之蛮在郢中余按后周置信州于永安唐之防州也郦道元曰江陵西北有纪南城楚文王自丹阳徙此平王城之班固言楚之郢都也楚辞曰邅吾道兮洞庭望涔阳兮极浦屈原楚人也至洞庭然后可以望涔阳则涔阳之不在郢中亦明矣道元又曰涔水出作唐县西北天门郡界南流迳涔评屯屯堨涔水溉田数千顷又东南流注于澧水涔阳盖居是水之阳也二百六十六卷梁太祖开平元年雷彦恭攻涔阳公安正此涔阳史炤释亦误九域志江陵府公安县有涔阳镇

  通鉴一百七十【凡八条】

  临海王光大元年巴山太守黄法慧从宐阳出醴陵共袭华皎

  史炤释文作澧阳注曰天门邑余按地理志醴陵澧阳自是两县醴陵县后汉置属长沙郡澧阳县晋武帝太康中立天门郡治焉时华皎据长沙安成王顼使吴明彻等帅舟师泝江攻之又使黄法慧从宐阳出醴陵以袭其不备宐阳汉之宐春县也晋孝武帝避其母郑太后讳改为宐阳今袁州宐春郡也自宐春至醴陵不及二百里澧阳则在洞庭太湖之北自宐春袭长沙不出澧阳也

  齐主封弟仁约为乐浪王

  史炤释文曰乐浪郡名古朝鲜之国其地系北齐余按齐主以古郡名爵诸弟为王耳未尝使之君国子民乐浪古朝鲜之地自晋至于慕容氏之末世已不能有其地北齐安能系属之哉

  宣帝太建三年周遣右武伯谷防琨等聘于齐

  史炤释文作堒注曰其字未详余按通鉴诸本皆作琨炤所见本于昆旁王偶缺上一画耳

  五年齐人于秦郡置秦州州前江浦通涂水

  史炤释文曰涂同都切水出益州牧靡南山西北入绳【海陵本同】余按晋惠帝置堂邑郡于汉堂邑县至安帝改堂邑郡为秦郡以秦之侨人居其地故也北齐取淮南就以秦郡置秦州唐滁州六合县即其地因滁水以名州涂读为滁辩已见七十五卷魏邵陵厉公嘉平三年八十卷晋武帝咸寕五年汉益州郡牧靡之地自宇文倂蜀弃之荒外宇文且不能有其地齐人境土西限于宇文其能有牧靡之地乎是时陈师伐齐以复淮南岂攻益州哉此乃汉堂邑之滁水非汉牧靡之涂水也

  七年周主伐齐鲍宏曰进兵汾潞直掩晋阳

  史炤释文曰汾潞二州名系后周余按周齐敌国疆埸之间各置州郡齐置汾州于西河周置汾州于定阳若潞州上党郡则属齐地周建德六年始平齐陈太建之九年也宣政元年分并州上党郡始置潞州太建之十年也乌得于太建七年以潞州系后周哉盖鲍宏论伐齐直言进兵之路不指州名而指水名自汾水取平阳过雀防谷可以掩晋阳自上党潞川入壶关黄泽亦可以掩晋阳非指二州名也

  八年周主谓羣臣曰朕去岁属有疾疹遂不得克平逋寇

  史炤释文曰疹章忍切瘾疹皮外小起也余按此疾疹之疹与疢字同音丑刃翻经传作疢作疹者俗书也周武帝举大兵以伐国不应以皮外小起瘾疹而还师史炤之浅妄率如此至二百三十六卷唐顺宗永贞元年方能以疹为乆疾乃因通鉴正文积疹而生义然音切终不能改也

  前出河外直为拊背未扼其防

  史炤释文曰拊揗也谓摩其背也余按周主此语本之娄敬娄敬説高祖曰夫与人鬪不扼其吭而拊其背未能全胜周武帝前此伐齐至河阴而还以鬪为喻犹拊背也拊者击也不当以拊摩为説若与人鬪而拊摩其背乃是为之搔痒岂是与之鬪邪一百八十四卷隋恭帝义寕元年拊其背注亦误

  齐主猎于祁连池

  史炤释文曰祁连山之池也在匈奴中余谓此祁连池汾阳之天池也即后所谓猎于天池者也史互言之耳北人谓天为祁连故天池有祁连池之名犹匈奴呼天山为祁连山也祁连山汉书音义释之甚明汾阳之天池水经注言之甚详余悉取以注通鉴能读之者可考见也且齐主猎时周兵已攻晋州若猎于匈奴界中祁连山之池安能以丙辰猎而癸亥即还晋阳邪天池在汾阳县北燕京山上方里余燕京山亦谓之管涔山五台山之一也详考通鉴所书九月癸亥齐主自猎所还晋阳甲子即集兵庚午帅诸军趣晋州癸酉昧旦晋州陷此日齐主已分军向千里径及汾水关又帅大军上鸡栖原矣若方与冯淑妃猎于天池驿奏沓至且不暇省安能部分出军邪盖通鉴会稡诸书以为一书其排日书甲子以李百药北齐书令狐德棻后周书帝纪为据自与冯淑妃猎天池至晋州已陷乃奏之一段是引用李延寿北史冯淑妃传所以所记有参差不齐者窃谓丙辰齐主猎于祁连池与后所书与冯淑妃猎于天池实一事也唐书地理志岚州静乐县有天池祠窦苹曰天池祠在今寕化军北六十里横岭下管涔山

  通鉴一百七十三【凡一条】

  七年齐领军大将军尉相愿

  史炤释文曰相息良切姓也愿其名相氏出姓苑又息浪切后秦录有冯翊相云作德猎赋余按史炤之説皆以广韵为据然尉相愿者姓尉名相愿若如炤説以相为姓愿为名将以尉字为衍字乎时高氏所用皆勲戚也尉相愿之进用必以尉景

  通鉴一百七十四【凡三条】

  十二年于仲文军至蓼隄去梁郡七里

  史炤释文曰蓼县之隄音力竹切【费本同】余考五代志梁郡无蓼县也元丰九域志曰蓼堤汉梁孝王筑在梁郡西北通鉴本文言去梁郡七里若以蓼县为梁郡附城之县则当治郭下若以蓼县为外县无縁去城七里便置县史炤之説不待攻而破矣蓼读如字

  于仲文取金乡席毗罗军大溃争投洙水死

  史炤释文曰洙水出泰山葢县临乐山北入泗余按史炤能言洙水所出与所入而已水经洙水自葢县西南流至卞县入泗郦道元注则曰洙水至卞城西南入泗水乱流西南至鲁县东北又分为二南为泗水北为洙渎春秋庄九年浚洙杜预谓洙水在鲁城北浚之以备齐者也孔子敎于洙泗之间阙里是也从征记曰洙泗二水交于鲁城东北十七里阙里背洙泗洙水又南迳瑕丘城又西南迳山阳南平阳之显闾亭又南至高平南入于泗金乡县在高平西北县北有金乡山前汉未置金乡县后汉晋志方有之戴延之西征记焦氏山北有数山汉司校尉鲁恭葬山南凿而得金故曰金乡山金乡去洙水差逺盖席毗罗军既溃走于仲文追奔蹙之洙水故争投水而死也

  周杀代奰王达滕闻王逌

  史炤释文曰代徒对切姓也奰平秘切名也玉音肃姓也达其名【海陵本同】余谓史炤以代奰王达为二人姓名则下文滕闻王逌亦二人姓名乎释文以古有玉姓欲以稀姓愚后学殊不思读通鉴者详味上下文则代与滕其封国也奰与闻其諡也达与逌其名也其姓则宇文皆后周亲王也杨坚专周政而杀之加以恶諡炤既不能发顾以代奰王达四字离析为二人姓名将以愚人人有知识其可愚乎代音徒耐翻王读如字十一家諡法色取行违曰闻不醉而怒曰奰

  通鉴一百七十五【凡三条】

  十三年隋主如岐州

  史炤释文曰岐州元魏所置至隋废之余按魏书地形志太和十一年置岐州治雍城镇至炀帝大业三年始改州为郡是年隋文帝受周禅改元开皇岐州未废也若已废岐州则史不书如岐州矣

  沙鉢略从父玷厥居西面号达头可汗

  史炤释文曰玷厥突厥种名余按通鉴本文明言玷厥为沙鉢略之从父号为逹头可汗读者皆知玷厥为人名而释以为突厥种名何其舛也

  长城公至德元年吐谷浑寇隋临洮洮州刺史皮子彦出战败死汶州摠管梁逺撃走之

  史炤释文曰汶音问以汶水为名水出琅邪余按吐谷浑居西垂时寇洮岷汶州即唐之岷州与汉之汶山郡之汶同史炤以琅邪汶水为释音义皆误汶山之汶读曰岷辩已见七十二卷魏明帝青龙元年

  通鉴一百七十六【凡二条】

  二年隋以贺娄子干为楡关摠管

  史炤释文曰楡关在陇右防恬为秦将侵胡开地数千里垒石为城树楡为塞是也余按在陇右者汉金城郡之楡中县也防恬垒石为城树楡为塞者汉上郡之楡林塞也隋置楡关摠管于唐胜州界

  三年丰州刺史章大宝昭逹之子也在州贪纵朝廷以太仆卿李晕代之

  史炤释文作本晕注曰本与防同戎姓晕其名【海陵本同】余按本字乃李字之误也史炤别引防字以为説此与徐道明见郑论语序云书以八寸防误作八十宗因曲为之説者何异

  通鉴一百七十七【凡一条】

  隋文帝开皇九年陈武州刺史邬居业

  史炤释文曰邬姓也邬郡太守司马弥牟之后因以为氏【费本同】余按史炤据广韵而为释也左传昭二十八年晋灭祁氏羊舌氏分其田以为县以司马弥牟为邬大夫是以邬为县非以邬为郡也以司马弥牟为县大夫非以为郡太守也秦罢侯置守三十六郡皆曰守至汉景帝中二年始以郡守为太守此皆考之不精之过也

  通鉴一百七十八【凡一条】

  十八年设鹿角为方陈

  史炤释文曰鹿角陈名犹春秋鱼丽之陈尔余按炤于一百五十二卷梁武帝大通二年葛荣列陈箕张而进释曰箕张犹春秋鱼丽之陈于此又曰鹿角犹春秋鱼丽之陈如此则凡陈法惟有鱼丽陈一法而已嘻可笑也设鹿角为方陈者斩木存其大本凡枝皆剡其端如鹿角然埋之陈前以御胡马冲突内为方陈非如春秋鱼丽之陈也

  通鉴一百七十九【凡二条】

  二十年车骑将军榆林阎毗

  史炤释文曰榆林县名隋置胜州兼置此县其地有榆溪塞即防恬为秦侵胡累石为城树榆为塞是也余按史炤于一百七十六卷陈长城公至德二年隋以贺娄子干为榆关摠管注云榆关在陇右下亦引防恬树榆为塞事今又以为在胜州以此注为是则前注为非矣葢炤以为胜州者以隋志胜州榆林郡及榆林县为据也然引树榆为塞事郦道元以为在上郡道元曰诸次水出上郡诸次山其水东迳榆林塞即汉书所谓榆溪旧塞者也自溪西去悉榆柳之薮缘歴沙陵届兹西出故谓之广长榆也王恢云树榆为塞谓此矣以水经河水所歴考之其地在银夏之北唐之绥银麟胜皆汉上郡地炤前言榆关在陇右非也今因榆林而引树榆为塞事则近之

  仁寿二年忤意者严霜夏零

  史炤释文曰零余谓此言杨素威权忤其意者祸罚立至如当夏降霜非零雨之谓也

  通鉴一百八十【凡二条】

  四年岚州刺史乔钟葵

  史炤释文曰岚州名在太原因岢岚山为名有渥洼地出良马亦山气也余按史炤之説全引广韵广韵以为岚州近太原犹可史炤以为在太原则缪矣汉武帝得神马渥注水中李斐以为在敦煌界今云岚州有渥洼地未知广韵何所据也至云亦山气也则是广韵解岚字为山岚之岚其义不为岚州发也炤亦引之以释岚州可谓无所决择矣

  杨素侄挺

  史炤释文作挻注云挻抽延切【费本同】余按隋书作挺音徒鼎翻通鉴诸本亦皆作挺

  通鉴一百八十一【凡二条】

  倭王多利思比孤

  史炤释文曰倭女王国名在东海中【费本同】余按范晔后汉书倭国在韩国东南大海中依山岛而居其地大较在会稽东冶之东与朱崖儋耳相近汉桓灵间倭国大乱更相攻伐歴年无主有一女子名卑弥呼事鬼神道能以妖惑众于是共立为王当时因谓之女王国又按新唐书曰日本古倭奴也其王姓阿毎氏自言初主号天御中主至彦潋三十二世自彦潋至目多利思比孤三十一世其间惟一世立女王耳桓灵之际固尝谓之女王国隋唐之间岂复谓之女王国哉

  八年宐社于南桑干水上

  史炤释文曰桑干即马邑属雁门余按汉书地理志马邑县属雁门郡桑干县属代郡自是两县而谓桑干即马邑可乎水经湿水出雁门阴馆县东北过代郡桑干县南与桑干水会因总谓之桑干水东北流过蓟县故城南时帝在蓟将伐高防故宐社于桑干水上

  通鉴一百八十二【凡三条】

  九年诏徴天下兵集涿郡

  史炤释文曰涿范阳邑余按通鉴本文曰涿郡而史炤以范阳之邑误矣自汉高帝置涿郡而治涿县曹魏改涿郡曰范阳郡隋开皇初废范阳郡大业初倂燕范阳置涿郡治蓟而涿县属焉此郡名废置徙治离合之辨也

  閺乡张须陀

  史炤释文曰閺乡在洪农胡县余按史炤以汉地理为释也元魏以胡县为胡城县隋开皇十八年改胡城县为閺乡县史言閺乡张须陀谓须陀乃此县人也

  卫文升以歩骑二万度瀍水

  史炤释文曰瀍水出河南北山入于河余按水经瀍水出河南谷城县北山东与千金渠合东过洛阳县南又东过偃师县东入于洛炤释所指河南抑河南郡邪抑河南县邪其言入河只泥禹贡伊洛瀍涧既入于河一语未尝详考川渎之会归也

  通鉴一百八十三【凡四条】

  十二年苏威曰他日贼据长白山今近在汜水

  史炤释文曰汜水名在河南成臯余按史炤亦是据汉地理为释也开皇十八年改成臯为汜水县有汜水关时属荥阳郡

  林士与刘子翊战于彭蠡湖

  史炤释文曰彭蠡泽名按尚书是江汉合处在扬州之西界余按江水与汉水合于夏口夏口今卾州彭蠡湖在彭泽县西禹贡言汉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其言甚明何尝言彭蠡是江汉合处汉书地理志湖汉水出雩都东至彭泽入江言彭蠡是江水与湖汉合处则可矣

  恭帝义寕元年突厥立刘武周为定杨可汗遗以狼头纛

  史炤释文曰突厥先为邻国所破有一儿弃泽中与狼交合生十子其一最贤者为君长于牙门建狼头纛故刘武周以此遗突厥余观通鉴本文突厥立武周为可汗故遗以狼头纛非武周以遗突厥也

  朝邑法曹孝谟以蒲津中潬二城降

  史炤释文曰河阳南有中潬城【费本同】余按字书水中有沙曰潬隋都长安于蒲津起河桥以通河东故有中潬城以守固河桥河阳在洛阳北起桥以度河阴亦有中潬城以守固河桥中潬之名虽同而有河阳桥蒲津桥之异此时唐公引兵自河东欲济河而西孝谟以蒲津中潬二城降乃蒲津之中潬非河阳之中潬也蒲津城在桥之西岸

  通鉴一百八十五【凡四条】

  唐高祖武德元年李密以杨汪为宋州总管

  史炤释文曰后周武帝以王谦为益州总管总管之名始此【费本同】余按令狐德棻后周书周明帝武成元年初改都督诸州军事为总管其见于史者则安成公宪为益州总管尉迟纲为荆州总管尉迟回为秦州总管则总管之名非始于用王谦也

  隋帝谓萧后曰侬不失为长城公卿不失为沈后史炤释文曰沈直金切言为沈湎之后【海陵本同】余谓炀帝顾天下已乱知必为他人禽已与萧后不失为陈后主夫妇也按陈后主为隋所禽封长城公其后沈氏君理之女也渉猎经史工书翰陈亡与后主俱入长安及后主薨后自为哀辞文甚酸切帝每所廵幸常令从驾及帝为宇文化及所弑后自广陵还乡里不知所终乌得谓沈后为沈湎之后乎沈音式荏翻

  宇文化及于帐中南面坐人有白事者黙然不对下牙方取啓状与唐奉义等参决之

  史炤释文曰牙旗名军中所建下牙言其视事晚也余谓下牙犹古之言退朝也岂视事晚之谓乎刘冯事始曰牙旗者将军之精军行建牙后世至于官府早晩军吏两谒亦谓之牙呼谓既熟虽天子正殿受朝谒者亦名正牙

  薛举进逼髙墌

  史炤释文曰高墌城名墌之石切【海陵本同】余按新唐书地理志寕州定平县有高墌城墌音章恕翻唐韵有字亦章恕切释云畨山岂西蕃中以山为乎下卷折音亦误惟杜佑通典音思歴切

  通鉴一百八十六【凡三条】

  程知节为王世充骑所逐刺槊洞过知节廻身捩折其槊

  史炤释文曰捩力计切拗捩也【海陵本同】余按韵书捩音力计切琵琶拨也拗捩之捩音练结翻

  右翊卫大将军淮安王神通

  史炤释文曰唐有十六卫各有左右其左右卫及左右金吾卫谓之四卫余谓之杂卫【费本同】余按隋受周禅置左右卫等十二府曰左右卫曰左右武卫曰左右武曰左右领左右曰左右监门曰左右领军唐初置十六卫府曰左右翊卫曰左右骁骑卫曰左右屯卫曰左右御卫曰左右僃身曰左右武卫曰左右监门曰左右候卫至武德五年改左右翊卫曰左右卫屯卫曰威卫御卫曰领军卫僃身曰左右余不改高宗龙朔二年始改左右候卫为左右金吾卫炤谓唐以左右卫及左右金吾卫为四卫盖唐中世以后事也且炤不言翊卫置官之由而泛引四卫为释未为精切

  綦公顺攻北海刘兰成袭击之公顺大败弃营走郡城获全

  史炤释文提起走郡二字注曰走音奏趣向也余谓当以弃营走为句以郡字属下句走读如字文理明白不烦注释

  通鉴一百八十七【凡四条】

  二年窦建德收隋卤簿仪仗

  史炤释文曰炙毂子云车驾行幸羽仪导从谓之卤簿字书卤大盾也以甲为之所以捍敌甲楯部伍之次皆着之簿籍仪卫皆具五兵独以甲楯为名者行道之时甲楯居外余兵在内故谓卤簿也【费本同】又张文伯曰五经精义云卤大盾以大盾领一部之人故言卤簿宋绶序卤簿图谓有文事则有武备故整法物之驾严兵师之卫摠曰卤簿汉蔡邕独断曰汉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簿官有注名曰甘泉卤簿余谓此皆言天子法从仪物之卤簿也然公卿仪从亦谓之卤簿颜竣柄用于宋孝建之初其父延年常乗羸牛笨车逢竣卤簿辄屏住道侧语竣曰吾平生不憙见要人今不幸见汝沈庆之梦引卤簿入厠中占者曰后必富贵此公卿仪从亦谓之卤簿之明证也唐制有皇后卤簿外命妇三品已上亦有卤簿车驾卤簿固有甲楯皇后卤簿必不用甲楯公卿及外命妇卤簿乌得用甲楯乎然则以卤簿为取卤楯为义者末学肤受之説耳二百二十三卷代宗永泰元年卤簿释亦误

  王世充遣其将高毗寇义州

  史炤释文曰义州凡有五一在怀州武德县一在卫州汲县一在易州容城县一在光州商城县一在眉州洪雅县武德之义州乃世充境内非所寇者余按通鉴是年五月书世充陷义州复寇西济州西济州置于济源县新唐书地理志武德二年改怀州安昌县为武德置北义州则武德之义州正唐境内非王世充境内也高毗所寇即北义州卫州汲县之义州武德元年置亦唐境也

  六月丁未刘武周进逼介州七月辛卯宋金刚寇浩州史炤释文于介州则注曰武德元年以介休县置浩州又更名介州于浩州注则曰浩州本介休县又有江州彭泽县置浩州非此余按此一年事也自六月丁未至七月辛卯四十四日耳州名更改不应如是之遽是年通鉴又书刘武周屡遣兵攻西河浩州刺史刘聸拒之及裴寂败自晋州以北城镇俱没惟西河独存又是年十一月通鉴又书刘武周寇浩州炤注曰是浩州有二武周所寇乃介休之浩州炤盖守介休置浩州之説殊不思通鉴于六月丁未已书武周陷介州若浩州本是介休县则已归武周矣新唐书地理志曰汾州治西河本浩州武德三年更名汾州隋义寕元年以介休平遥置介休郡武德元年曰介州则浩州置于西河介州置于介休明矣

  杜伏威请降

  史炤释文曰杜伏威起淮南又据歴阳与陈棱李子通俱有窥江表之心后为李子通所败来降海陵本曰杜伏威起淮南后为李子通所破来降余按海陵本删取史炤释文以为注亦可以明其实蹈袭史炤而托之公休以欺世也详观通鉴本文李子通数破沈法兴军既克陈棱又破沈纶军而伏威引去而伏威未尝败也至武德三年伏威遣辅公祏王雄诞等撃破子通四年又遣雄诞撃禽子通送长安曷尝为子通所破哉盖是时唐之威德畅洽故伏威请降五年秦王撃徐圎朗声震淮泗伏威于是惧而入朝详考事之本末可以见矣

猜你喜欢
  五仪解第七·王肃
  第三十七回 平大憝群臣进爵 立幼主太后临朝·蔡东藩
  卷一经一·何良俊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七十九·佚名
  卷之六百七十九·佚名
  卷之二百四十八·佚名
  第十卷唐(一)·缪荃孙
  一四二九 奉天府丞福保奏办理张焘前来文溯阁抽换抽阅书籍情形折·佚名
  九○二 军机大臣奏谨拟写王杰仍充四库馆总裁谕旨进呈片·佚名
  桑乔传·张廷玉
  吕震传·张廷玉
  威王问于莫敖子华·佚名
  卷二百九十一·佚名
  卷一百五·赵汝愚
  卷三十三·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吴龙翰·唐圭璋

      龙翰字式贤,歙县人。绍定六年(1233)生。咸淳乡贡。   喜迁莺   微雨後,落花天。娇态病恹恹。怕人猜著是相思,成日不开帘。   宝钗横,蝉鬓乱。院宇待人归尽。缓移莲步玉阑前。纤手掐花钿。

  • 第八出 闺叹·陆采

    【祝英台近】〔旦上〕豆花风。梅子雨。酝酿晚凉浅。罢绣停针。长日正人倦。〔贴上〕乍堪象簟侵肌。鲛绡映肉。初睡起。微微香喘。〔卜算子〕〔旦〕睡起玉肌凉。人静重门闭。永日深闺寂寞愁。暗滴珍珠泪。〔贴〕风弄

  • 卷七 词选·施蛰存

    一 花间新集:宋花间集叙引歌诗变而为长短句,晚唐始成其体。选声设色,温飞卿祖之;缘情比兴,韦端己祖之。意内言外,创业垂统,遂张楚矣。《花间》一集,词家之诗骚也。后之作者,纵有变化,亦莫能自绝于祖祢。清人论词,严别唐、宋,驯至

  • 卷一百四·列传第一·柯劭忞

      ○后妃   烈祖宣懿皇后 太祖光献翼圣皇后(忽鲁浑皇后以下附) 太祖忽兰皇后(古儿八速皇后以下附) 太祖也遂皇后(察合皇后以下附) 太祖也速干皇后(合答安皇后以下附)太祖完颜皇后 太宗孛刺合真皇后(昂灰二皇后以下附)太宗

  • 卷一百七十四 表十四·赵尔巽

      表略

  • 卷十六 齐高帝·王夫之

      〖一〗  凡篡位者,未即位皆称名,已即位则称帝,史例也。萧齐无功窃位,不足列于帝王之统系,而以帝称者,以北有拓拔氏之称魏,故主齐以存中国。   天下之治,统于天子者也,以天子下统乎天下,则天下乱。故封建之天下,分其统于

  • 第五十五册 天聪六年六月·佚名

    第五十五册 天聪六年六月十二日,大军次纳里河。是日,科尔沁部乌克善舅舅、满珠习礼,以俘获礼,选牛四十和羊二十及缎、毛青布等,进献汗,汗纳牛五及羊二十,馀悉却之。汗答进献礼,择美女一口,赐与乌克善舅舅。十三日,大军营於阿鲁

  • 许王李从益传·薛居正

    许王李从益是明宗的幼子。是宫嫔所生,明宗命王淑妃抚养他。曾对身边人说“:只有这个儿子出生在皇宫,所以我特别喜爱他。”长兴末年,封为许王。晋高祖即位后,因为皇后就是他的姐姐,便把李从益养在宫中。晋天福中,因为李从益是

  • 枣林杂俎仁集·谈迁

    明盐官谈迁孺木着逸典金陵对泣录甲申长安陷,光禄寺署丞胶州高弘商困贼中脱归。秋末省其兄相国,备述前厄。故录之:三月己丑朔。甲辰,上召考选中外官三十三人于中左门。谕曰:「国家多事,南寇北胡。闻寇已薄固关,虽无确报,可谓迫

  • 第三节 武后政治·吕思勉

    武后何如主?曰:暴主也。然亦暴主之一耳,谓其暴有特甚于他暴主之处,亦不其然。后诒毒最甚者,为其淫刑以逞。杀人既多,即亲族亦不得免,后自杀其子,已见上节。残害武氏亲属,见第五节。又中宗妃赵氏,睿宗纪刘氏、窦氏,亦皆为后所杀,见

  • 三十四年·佚名

    (丁酉)三十四年清不知五年春正月1月1日○〈高宗太皇帝實錄卷之三十五〉一日。〈陰曆丙申十一月二十八日〉召見各國公使、領事。歲首陛見也。○總護使趙秉世奏:「明日,山陵再看審次。臣與宮內府大臣李載純、掌禮院卿閔泳駿

  • 第四章 3·辜鸿铭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辜讲孔子说:“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到爱憎分明。”辜解《中庸》里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东亚社会的基础就是:因为我们热爱父母,所以遵从他们的意愿。因为我们尊敬

  • 卷七十二·王与之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订义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订义卷七十二   宋 王与之 撰舆人为车郑锷曰舆人掌为舆者也谓之为车者盖察车之道虽自轮始而作车实自舆始舆居中以载人有舆则一车之体成故舆人作舆而谓为作车【○陈

  • 中国哲学史评·太虚

    冯君友兰所著中国哲学史,曩尝稍一翻涉,顷始阅尽,其殊胜处诚有如审查者所言;然于佛学未能与子学俱重,故于向来之儒道拘蔽,未尽解脱,以视蔡孑民先生“不以一派之哲学,一家之教义梏其心”,似有未逮。中国民族文化,哲学乃是主脑,竖承

  • 那先比丘经卷下·佚名

    失译人名附东晋录王复问言。无有复胜佛者耶。那先言然。无有胜佛者。王复问。何以知为无有胜佛者。那先问王言。如人未曾入大海中。宁知海水为大不。有五河河有五百小河流入大河。一者名恒。二者名信他。三者名私他。

  • 元始洞真决疑经·佚名

    亦称《太上决疑经》。内容托为元始天尊与太极真人、天真皇人、上相青童君三人的质疑,天尊一一作答,故名《决疑经》。其主旨在于说明世间有为法皆属无常,即生即灭。唯出世昇玄至道才是常住,即不生不灭。学道之人要敬事

  •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服食日月皇华诀·佚名

    经名:洞真太上八素真经服食日月皇华诀。撰人不详,约出朴东晋。原为《洞真太上八素真经诀》之一,后分出单行。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上清大洞真经目》著录为《上清八素真经服日月皇华》。《云 笈七签》卷9

  • 卧庐词话·周曾锦

    周曾锦撰。一卷。共二十则,记述词人轶事、交游酬唱等,所录以近代词人为主,兼及宋词人,有柳永、张先、吴文英等,但不以时代先后排列,如首录杜文澜词,后录张子野词。书中间有评论,如云:“勒少仲(方锜)《榑洲词》二卷,清丽有馀,新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