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四恭纪今上瑞征第四

今上万岁爷诞生后,婴年失恃,奉神庙圣旨,托付西李老娘娘,即光庙弥留之际传封皇贵妃未行,后封康妃者看视。至泰昌元年九月内移宫之后,奉先帝圣旨,改托光庙选侍东李老娘娘即曾封庄妃者看视,同居于慈庆宫,后之勖勤宫。今上每日晨兴拜天后,即行朝母妃定省礼,进退周旋,寒暑罔间。天启二年九月内册封信王,进封圣母刘老娘娘为光庙贤妃,时皇八妹位下有一近侍,当西李老娘娘看视先帝、今上时,曾并得侍奉。天启中年,今上偶问曰:西山有位申懿王坟乎?跪启曰:有生母刘老娘娘葬此坟附近之处,尔晓得否?跪启曰:知之。今上遂密付银若干两,命此近侍置办香烛祭品,潜往祭奠,仍谆谕再四曰:尔可祝告明白,著就如我亲去恭祭一般。及祭回覆命时,睿颜戚戚,孺慕肫笃,泪痕盈圣目也。是时朱邸不乏,位下诸臣乃不肯显,然差往而暗托此近侍者,虑左右侍从半是逆贤之党,倘被逆贤所知,或致猜防忌,畏殊未便耳!当庄妃老娘娘薨逝,今上哀痛如礼,未忍视慈母异生母也。圣孝之根,于天性者如此。及天启七年八月内入继大统,即首传圣母刘老娘娘徽号迁祔之谕,改葬于光庙庆陵。先是天启七年修建元宫时,计妥安梓宫宝座,合容安光庙老爷、孝元郭老娘娘、孝和王老娘娘三位梓宫也。彼时内宫监管理王敬、翟应奎创议,于合造尺寸之外,仍暗将宝座增阔若干尺。至七年十二月内,圣母孝纯刘老娘娘迁入,共妥安梓宫四位,尺寸恰好。时护送圣灵内外诸臣,刘镇、郭志义、李志锜等亲人恭阅,无不赞叹。不然,时日所限,天寒晷短,既不敢停候增修,又不敢崇卑殊厝,将奈之何?夫此岂人力也哉!

我圣主圣孝格天,故莫之为而为,能预相默感有如此也。圣心乐读书,十余龄即好静坐,颐养玉体。一夕梦鸟龙蟠殿柱,曾向庄妃李老娘娘言,甚殊异焉。一日偶游于本宫花园,园有两井,相离颇远,今上亲用汲器,偶于初井得金鱼一尾,颇悦,即诣次井亦汲之,曰:看这里如何?器甫下即引出,亦得金鱼一尾,活泼光耀,左右皆惊,秘不敢言,命将鱼俱放西苑河内。及移居外府第,大婚礼成之后,有献生鲤二大尾,暂畜缸中,一尾跃出跌伤,一尾两目皆动,如求生状,左右皆惊,异以为鱼眨目亦罕事也。今上竟不忍烹而放焉。登极数日后,王体乾,逆贤等侍侧,问及立枷之事,体乾奏曰:大奸大恶,法所不能,治者方用之。圣颜蹙然不悦曰:虽如此说,其实也太惨了。逆贤默然,众叩头呼万岁以退。圣心仁慈,根于天性者如此。先是课内小臣读书有惭者,今上厉声呵责曰:读书是好事,倒害羞,若唱曲儿,倒不害羞耶?今上写仿进字时,凡纸有余,而影本或小者,必挪移而填满之,不忍将空纸裁去。览汉末书史,见十常侍、董卓、曹操等擅权,未尝不抚卷切齿。凡经书有疑难字义典故,即《洪武正韵》、《海篇直音》及《韵小补》等书,自搜查之。圣性天纵,英断节省,发于自然者如此。承奉徐应元每倚逆焰屡恣肆不谨,今上久优容之,或改颜假借之,纤毫圭角不露也圣度之用晦委蛇如此。天启七年八月二十四日登极,自文华殿移居乾清官,将暖阁内旧设玩好器具尽行屏撤,中外臣庶无不仰颂尧舜,咸试目以观太平也。十月二十六日退逆贤,十二月初二日发应元湖广显陵安置。崇祯元年二月降应元净军调发凤阳,应元实逆贤所靠为亲信,接手后劲人也,近闻殂于凤阳,人咸快之。逆贤笃好花木,夏则茉莉、栀子花簪戴满头,冬春则牡丹等花罗列满堂。今上在藩邸,逆贤每以非时花木果蓏之类为献,其所差官人皆逆贤心腹名下,或见任先帝御前贵近者也。虽以厚赏酬其来,然圣心俭素不尚此,勉以霁色俯纳耳!凡贤下用事不用事之姓名面孔,总难逃洞鉴也。

猜你喜欢
  前汉书续集卷上·佚名
  卷之三百二十四·佚名
  卷之二百六十三·佚名
  一五七 谕内阁赏鲍士恭等《古今图书集成》周厚堉等《佩文韵府》各一部·佚名
  卷六十六·傅恒
  学史卷七·邵宝
  一四 同乡学生·周作人
  七十二、女学生素描·包天笑
  梁元贞皇后张氏传·欧阳修
  绍古儿传(附忽都虎传)·宋濂
  卷九 攻取中原·李有棠
  卷九十八·佚名
  卷八十三·佚名
  卷八十·赵汝愚
  卷一百二十九·宋敏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十三·何汶

      警句上  五言  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  《后山诗话》云:“裕陵尝言子美诗云云,谓甫他诗皆不迨此。”  卷帘残月影,欹枕远江声。  《谩斋语录》云:“不言见闻两字,此便是字中无斧凿痕也。&rd

  • 五集卷七十五·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五集卷七十五古今体五十九首【壬子七】福康安奏攻得济咙贼寨诗以志喜六韵擦木玛噶【平声】以次举【昨据福康安等奏五月初六日至擦木地方该处两山夹峙中亘山梁路更险峻福

  • ●卷二·徐梦莘

      政宣上帙二   起政和八年五月二十七日戊申,尽十二月二日己卯   五月二十七日戊申广安军草泽臣安尧臣上书乞寝燕云:兵事   《书》曰:政和八年五月二十七日草泽臣安尧臣谨昧死裁书百拜献於皇帝陛下臣观商高宗尝

  •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卷一百五·乾隆

      明  景皇帝  【丁丑】景泰八年【英宗皇帝天顺元年 考是年正月壬午英宗复辟丙戌改元天顺今依朱子纲目书唐中宗及分注睿宗例太书景泰八年孟以天顺元年分注其下】春正月羣臣请立太子不许  帝不豫百官问安左顺

  • 卷之五百十八·佚名

    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六月。癸丑朔。上诣乐寿堂。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安。至庚辰皆如之。注记  ○谕内阁、恩寿奏、特倢■<曰融>■<石木>庸劣不职文武各员一摺。江苏海门厅同知王宾、性情执

  • 七八七 江西巡抚郝硕奏缴违碍书籍板片折(附清单一)·佚名

    七八七 江西巡抚郝硕奏缴违碍书籍板片折(附清单一)乾隆四十六年五月二十四日江西巡抚臣郝硕谨奏,为查缴违碍书籍,仰祈圣鉴事。窃照江西省设局查书,自乾隆四十三年八月起至四十六年正月,共计查出应禁书一万五千四十四部,板一

  • 一五 橘子屋读书·周作人

    蓝门的事真是一言难尽,从哪里说起好呢?根据橘子屋的线索,或是讲教书这一段吧,鲁迅在那里读《孟子》,大抵是壬辰年的事,在年代上也比较的早,应当说在先头。蓝门里的主人比小孩们长两辈,平常叫他作明爷爷,他谱名乃是致祁,字子京。

  • 郭药师传·脱脱

    郭药师,渤海铁州人。辽国快灭亡时,燕王耶律淳招募辽东饥民为兵,让他们向女真报仇怨,称为“怨军”,郭药师担任首领。第二年,有两营的“怨军”反叛,郭药师杀了反叛者罗青。都统萧干留两千人分为四营,以郭药师及张令徽、刘舜仁、

  • 沈束传·张廷玉

    沈束,字宗安,会稽人。父亲沈亻尽,..州知州。沈束考上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授徽州推官。被提升为礼科给事中。当时大学士严嵩独揽政权。大同总兵官周尚文死去,请求朝廷给予恤典,严嵩阻止而不给予。沈束说“:周尚文作为将,以

  • 卷十四 杂事十二·孙星衍

    《礼记·檀弓疏》引《论语撰考谶》叔梁纥与徵在祷尼丘山,感黑龙之精以生仲尼。《艺文类聚》八十八引《春秋演孔图》孔子母徵在游大冢之陂。睡,梦黑帝使请与己交。语曰:“女乳必于空桑之中,觉则若感,生丘于空桑之中。”《后

  • 卷六十四·江永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綱目卷六十四     婺源江永撰井田    通禮十三補昔黄帝始經土設井以塞爭端立步制以防不足使八家為井井開四道而分八宅鑿井於中一則不地氣二則無費一家三則同風俗四則齊巧拙五則通財貨六

  • 清净诸烦恼三昧大仪轨分第四·佚名

    尔时世尊释迦牟尼佛。复说一切法平等观自在智印般若波罗蜜多法门。谓烦恼清净故。诸垢亦清净。一切垢清净故。一切罪亦清净。诸法清净故。一切众生亦清净。一切智清净故。般若波罗蜜多亦清净。若人於此清净法门。受持

  • 佛说华手经卷第八·佚名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奉 诏译  众杂品第二十七  佛告舍利弗。有四救法。何谓为四。怖畏众生如来能救。入邪径者圣道能救。诸恶业者念处能救。在八难者菩萨能救。是名为四。舍利弗。有四安法。何谓为四。生得值

  • 明因果之事·印光

    ●经云:“菩萨畏因, 众生畏果。”菩萨恐遭恶果, 预先断除恶因, 由是罪障消灭, 功德圆满, 直至成佛而后已。众生常作恶因, 欲免恶果, 譬如当日避影, 徒劳奔驰。每见无知愚人, 稍作微善, 即望大福。一遇逆境,

  • 四教义卷第七·智顗

    天台山修禅寺智顗禅师撰第三约三藏教明菩萨位以释净无垢称义者。三藏教诠因缘生灭之理。明菩萨藏义。亦应具有四门。今约毗昙有门。明大乘菩萨位。即为四意。一翻译。二辨位。三料简。四释净无垢称义。第一翻译。所言

  • 外经微言·陈士铎

    养生著作。原题岐伯天师传,陈士铎述,实为后人托名之作。撰者与成书年代已无可考。原书目录始见于《汉书·艺文志》。全书分为9卷81篇,正合《黄帝内经素问》卷篇数。分述养生、经脉、脏腑、阴阳、五行、四时、运气、病

  • 断肠词·朱淑真

    词别集。南宋朱淑真(贞)撰。一卷。淑真自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说海宁人。据传由于婚嫁不满,一生抑郁。长于绘画,通晓音律。《蕙风词话》以为朱氏系北宋人。一说系朱熹侄女,待考。此集《直斋书录解题》著

  • 词林正韵·戈载

    三卷。清戈载编。明清之际,词韵分合之争,与词韵之作,一时俱盛。戈氏谓“古无词韵,古人之词,即词韵也”。是书即取唐宋人词,博考互证,又广稽韵书,裁酌繁简而成。其撰述目的,“非敢正古人之讹,实欲正今人之谬”,对于以前各种词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