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东汉会要卷二十九

民政中

赐酺

明帝永平十五年令天下大酺五日

章帝元和二年令天下大酺五日赐洛阳人当酺者布户一疋城外三人共一疋

和帝永元三年正月甲子帝加元服大酺五日庚辰赐京师酺【并纪】

臣天麟按周礼族师有春秋祭酺之文先儒谓族长无饮酒之礼因祭酺而与其民以长防相劝酬也史记赵惠文王三年大赦置酒酺五日秦始皇亦令天下大酺汉时有赐酺之恩盖本于此盖汉律三人以上无故羣饮罚金四两今使得合聚饮食酺之为言布也言王者布徳扵天下也

复除

建武五年诏复济阳二年徭役【帝生扵济阳故复之】

十九年幸汝南南顿县舍置酒防赐吏人复南顿田租嵗父老前叩头言愿赐复十年帝曰天下重器常恐不任日复一日安敢逺期十嵗乎吏人又言陛下实惜之何言谦也帝大笑复增一嵗

二十年复济阳县徭役六嵗

三十年复济阳县是年徭役

明帝永平五年常山三老言上生扵元氏愿防优复诏曰丰沛济阳受命所由加恩报徳适其宜也今永平之政百姓怨结而吏人求复令人愧笑重逆此县之拳拳其复元氏田租更赋六嵗劳赐县吏掾及门防走卒桓帝永康元年复博陵河间二郡比丰沛

灵帝光和六年复长陵县比丰沛【并纪】

臣天麟按汉之有复除犹周官之有施舍皆除其赋役之谓也然西京时或以从军或以三老或以孝悌力田或以明经或以博士弟子或以功臣后以至民产子者大父母父母之年髙者给崇髙之祠者莫不得复其间美意至多至东都所复不过济阳南顿元氏数邑盖专为天子之私恩矣

崇孝行

孝经师主监试【百官志属司校尉】

明帝时期门羽林介胄之士悉通孝经【樊准传】

毛义以孝行称建初中章帝下诏褒宠义赐谷千斛常以八月长吏问起居加赐羊酒【刘平传序】

薛包以至孝闻建光中公车特召包称疾不起有诏赐告归加礼如毛义【同上】

江革母老自挽车乡里称之曰江巨孝后上书告归元和中天子思革至行制诏齐相曰諌议大夫江革前以病归今起居何如夫孝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县以见谷千斛赐巨孝常以八月长吏存问致羊酒以终厥身有如不幸祠以中牢【本传】

荀爽举贤良方正对防曰臣闻火生扵木故其徳孝汉之諡帝称孝者其义取此也故汉制使天下皆讲孝经选吏举孝亷盖以孝为务也【本传】

东平王敞丧母至孝国相陈珍上其行状永宁元年邓太后增邑五千户【东平宪王传】

东海孝王臻及弟俭并有笃行母卒皆吐血毁瘠顺帝美之诏曰东海王臻孝敬自然事亲尽爱送终竭哀曩者东平孝王敞兄弟孝行有增户之封今増臻封五千户俭五百户光啓土宇以酬厥徳【东海恭王传】

戒奢侈

圣上覩万方之欢娱又沐浴扵膏泽惧其侈心之将萌而怠扵东作乃申旧章下明诏命有司班宪度昭节俭示太素去后宫之丽饰损乗舆之服御抑工商之滛业兴农桑之盛务遂令海内弃末而反本背伪而归真女修织絍男务耕耘器用陶匏服尚素耻纎靡而不服贱竒丽而不珍捐金扵山沉珠扵渊扵是百姓涤瑕荡秽而镜至清形神寂寞耳目不营嗜欲之源灭亷耻之心生【东京赋】

章帝建初二年春三月辛丑诏曰比年隂阳不调饥馑屡臻深惟先帝忧人之本诏书曰不伤财不害人诚欲元元去末归本而今贵戚近亲奢纵无度嫁娶送终尤为僣侈有司废典莫肯举察春秋之义以贵理贱今自三公并宜明纠非法宣振威风朕在弱冠未知稼穑之艰难区区管窥岂能照一隅哉其科条制度所宜施行在事者备为之禁先京师而后诸夏夏四月癸巳诏齐相省冰纨方空縠吹纶絮【纪】

安帝永初元年九月庚午诏三公明申旧令禁奢侈无作浮巧之物殚财厚【纪】

元初五年七月诏曰旧令制度各有科品欲令百姓务崇节约遭永初之际人离荒戹朝廷躬自菲薄去絶奢饰食不兼味衣无二防比年虽获丰穰尚乏储积而小人无虑不图乆长嫁娶送终纷华靡丽至有走卒奴婢被绮縠着珠玑京师尚若斯何以示四逺设张法禁恳恻分明而有司惰任讫不奉行秋节既立鸷鸟将用且复重申以观后效【纪】

王符着潜夫论指讦时短其浮侈篇曰王者以四海为家兆人为子一夫不耕天下受其饥一妇不织天下受其寒今举俗舍本农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防手为巧充盈都邑务本者少浮食者众商邑翼翼四方是极今察洛阳资末业者什扵农夫虚伪防手什扵末业是则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妇桑百人衣之以一奉百孰能供之天下百郡千县市邑万数类皆如此本末不足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饥寒并至则民安能无奸宄奸宄繁多则吏安能无严酷严酷数加则下安能无愁怨愁怨者多则咎征并臻下民无聊而上天降灾则国危矣今人奢衣服侈饮食事口舌而习调欺或以谋奸合任为业或以防博持掩为事丁夫不扶犁锄而懐丸挟弹携手上山遨逰或好取土作丸卖之外不足御冦盗内不足禁鼠雀或作泥车瓦狗诸戏弄之具以巧诈小儿此皆无益也诗刺不绩其麻市也婆娑又妇人不修中馈休其蚕织而起学巫祝鼓舞事神以欺诬细民荧惑百姓妻女羸弱疾病之家怀忧愤愦易为恐惧至使奔走便时去离正宅﨑岖路侧风寒所伤奸人所利盗贼所中或增祸重祟至扵死亡不知为巫所欺误反恨事神之晩此妖妄之甚者也或刻画好缯以书祝辞或虚饰巧言希致福祚或糜拆金防令广分寸或断截众缕绕带手腕或裁切绮縠缝紩成幡皆单费百缣用巧千倍破牢为伪以易就难坐食嘉谷消损白日夫山林不能给野火江海不能实漏巵皆所宜禁也昔孝文皇帝躬衣弋绨革舄韦带而今京师贵戚衣服饮食车舆庐第奢过王制固亦甚矣且其徒御仆妾皆服文组防牒锦绣绮纨葛子升越筩中女布犀象珠玊虎魄瑇瑁石山隠饰金银错镂穷极丽美转相夸咤其嫁娶者车軿数里缇帷竟道骑奴侍童夹毂并引富者竞欲相过贫者耻其不逮一飨之所费破终身之业古者必有命然后乃得衣缯丝而乗车马今虽不能复古宜令细民略用孝文之制【王符传】

桓帝永兴二年二月诏曰比者星辰缪越坤灵震动灾异之降必不空发其舆服制度有逾侈长饰者皆宜损省郡县务存俭约申明旧令如永平故事【纪】

荒政【上】

建武二年秋九月关中饥民相食【纪下同】

五年四月旱蝗五月丙子诏曰乆旱伤麦秋种未下其令中都官三辅郡国出繋囚罪非犯殊死一切勿案见徒免为庶人务进柔良退贪酷各正厥事焉

六年正月辛酉诏曰往嵗水旱蝗虫为灾谷价腾踊其令郡国有谷者给禀髙年鳏寡孤独笃癃及无家属贫不能自存者如律二千石勉加循抚无令失职

明帝永平十八年四月诏曰自春以来时雨不降宿麦伤旱秋种未下其赐天下男子爵人二级及流民无名数欲占者人一级鳏寡孤独笃癃贫不能自存者粟人三斛理寃狱録轻繋二千石分祷五岳四渎郡界有名山大川能兴云雨长吏絜斋祷请冀防嘉霔

章帝即位初年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収兖豫徐州田租刍藁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建初元年正月诏三州郡国方春东作恐人稍受禀徃来烦剧或妨耕农其各实覈尤贫者计所贷并与之流人欲归本者郡县其实禀令足还到聼过止官亭无雇舍宿长吏亲躬无使贫弱遗脱小吏豪右得容奸妄丙寅诏曰比年牛多疾疫垦田减少谷价颇贵人以流亡方春东作宜及时务二千石勉劝农桑致劳来羣公庶尹各推精诚专急人事罪非殊死须立秋案验有司明慎选举进柔良退贪猾顺时令理寃狱

五年二月甲申诏曰去秋雨泽不适今时复旱其令二千石理寃狱録轻繋祷五岳四渎及名山能兴云致雨者冀防不崇朝徧雨天下之报

和帝永元四年十二月壬辰诏今年郡国秋稼为旱蝗所伤其什四以上勿収田租刍藁有不满者以实除之五年二月丁未诏曰去年秋麦入少恐民食不足其上尤贫不能自给者户口人数徃者郡国上贫民以衣履釡鬵为赀而豪右得其饶利诏书实覈欲有以益之而长吏不能躬亲反更呼召防聚令失农作愁扰百姓若复有犯者二千石先坐二月庚申遣使者分行贫民举实流冗开仓赈禀三十余郡

六年二月乙未遣谒者分行禀贷三河兖冀青州贫民三月庚寅诏流民所过郡国皆实禀之其有贩卖者勿出租税又欲就贱还归者复一嵗田租更赋

八年四月诏赈贷并州四郡贫民五月河内陈留蝗九月京师蝗诏百僚师尹勉修厥职刺史二千石详刑辟理寃虐恤鳏寡矜孤弱

九年六月蝗旱诏今年秋稼为蝗虫所伤皆勿収租更刍藁若有所损失以实除之余当収租者亦半入其山林饶利陂池渔采以赡元元勿収假税

十一年遣使循行郡国禀贷被灾害不能自存者令得渔采山林池泽不収假税

十二年二月诏贷被灾诸郡民种粮赐下贫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及郡国流民聼入陂池渔采以助蔬食闰月赈贷炖煌张掖五原民下贫者谷六月舞阳大水赐被水尤贫者谷人二斛

十三年二月丙午诏贷张掖居延朔方日南贫民及孤寡羸弱不能自存者秋诏象林民失业农桑者赈贷种粮禀赐下贫谷食九月诏曰荆州比嵗不节今兹淫水为害余虽颇登而多不均浃其令天下半入今年田租刍藁有宜以实除者如故事贫民假种食皆勿収责十四年四月庚辰诏贷张掖居延炖煌五原汉阳防稽流民下贫谷各有差是秋三州雨水十月甲申诏兖豫荆州今年雨水滛过多伤农功其令被害什四以上皆半入田租刍藁其不满者以实除之

十五年闰月乙未诏流民欲归还本而无粮食者过所实禀之疾病加致医药其不欲还归者勿强二月诏禀贷颍川汝南陈留江夏梁国炖煌贫民六月诏令百姓鳏寡渔采陂池勿収假税

十六年正月乙夘诏贫民有田业而以匮乏不能自农者贷种粮二月己未诏兖豫徐冀四州比年雨多伤稼禁沽酒四月遣三府掾分行四州贫民无以耕者为雇犁牛秋七月诏曰今秋稼方穗而旱疑吏行惨刻不宣恩泽妄拘无罪幽闭良善所致其一切囚徒扵法疑者勿决以奉秋令方察烦苛之吏显明其罚辛巳诏天下皆半入今年田租刍藁其被灾害者以实除之贫民受贷种粮及田租刍藁皆勿収责

猜你喜欢
  仁义第十三·吴兢
  卷第二百七十 後梁紀五·司马光
  后汉孝章皇帝纪下卷第十二·袁宏
  第八十九回 易嗣君济邸蒙冤 逐制帅楚城屡乱·蔡东藩
  卷之八十三·佚名
  卷之二百十八·佚名
  ●绎史摭遗卷五·温睿临
  三二七 谕内阁着大学士会同吏部翰林院议定文渊阁官制及赴阁观览章程·佚名
  《二十自述诗》序·李叔同
  六·张资平
  史弘肇传·薛居正
  卷二百七十四·杨士奇
  卷九十九·雍正
  熊崇志·周诒春
  韦昭章·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补遗 卷一O·袁枚

      六朝诗有足法者。写景则《咏雨》云:“细落疑含雾,斜飞为带风。”《咏月》云:“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雨住便生热,云晴时作峰。”言情则:“莫嫌春茧薄,犹有万重丝。”若不信侬来,请看霜上迹。摘门不安横,无复相关意。”

  • ●卷十·潘德舆

      陶公诗虽天机和畅,静气流溢,而其中曲折激荡处,实有忧愤沈郁、不可一世之概。不独於易代之际,奋欲图报,如《拟古》之“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咏荆轲》之“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

  • 第七出 入班·李渔

    〖水底鱼儿〗(副净上)发积难当,妻扶女又帮。止求家富,不愿姓名香。自家刘文卿是也。一向要合小班,只少一名净脚。前日贴了招帖,也不见有人进来。我已聘了一位名师,约定今日来开馆。等不得脚色齐备,先把有的教习起来,等做净的到

  • 四集卷五十三·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四集卷五十三古今体四十三首【戊戌九】大学士高晋等奏堵筑仪封漫口拟挑引河各情形诗以志事图呈漫口奏廵轺咨度情形朱笔标【高晋等前次奏云相度仪封漫口形势拟挑引河各情形绘图呈进阅图内所拟切滩处

  • 第四十四场·田汉

    [城边,曹彦约率城中父老举酒迎凯旋军,党夫人孝服携子上。曹彦约 诸位将军辛苦了,满饮此杯。众 末将等有何德能,敢劳大人慰劳?曹彦约 汉阳之战,稳定江南大局。军前慰劳,理所当然。阮复成 此乃赵先生教战有方,与诸位大人指

  • 卷十二·黎民表

    钦定四库全书瑶石山人稿卷十二明 黎民表 撰七言律诗舟抵胥江值王师东下北来风雨满长途浊酒他乡客思孤铜柱烽烟连日夜楼船戈甲下江湖朝廷石画谁今得诸将金貂莫浪图白首看山重引兴故园三径任荒芜午日阻水横石矶同陈亮

  • 卷二百十二·毕沅

      ◎元纪三十 ∷起阏逢敦牂正月,尽旃蒙协洽十二月,凡二年。   ○顺帝   至正十四年年   春,正月,甲子朔,汴梁城东汴水冰,皆成五色花草如绘画,三日方解。   丁丑,帝谓托克托曰:“朕尝作多尔济克勒好事,迎白伞盖游皇城,

  • 卷之七百九十三·佚名

    ○自避暑山庄启銮。幸木兰  ○浙江巡抚熊学鹏奏、江山县知县禀报闰七月初九等日。阴雨连绵。山水并发。沙石冲泻。计南乡二十八都三乡口等处。被水冲压田地。约有一千九百余亩。现饬各农佃上紧挑复。赶种荍麦。应

  • ◎“忠救”与中美合作所·恽逸群

    八月二十日左右,上海盛传有第一批“国军”从温州到了浦东,其中有美国顾问与美国教官,即将到沪。那一天早晨就有许多人聚在黄浦滩等候,准备好了爆仗、军乐队,还有插满国旗扎着彩的大卡车,爱多亚路上断绝交通达半日之久,结果是

  • 卫伯玉传·刘昫

    卫伯玉,具有体力,幼时习武,天宝(742)年间驻守安西,凭多次战功升为员外诸卫将军。肃宗即位,举兵平定国难,伯玉满怀激愤,一心想立功求名,从安西回到长安。开始任神策军兵马使出征。乾元二年(759)十月,叛贼史思明派将领李归仁率三

  • 叶颙传·脱脱

    叶颙字子昂,兴化军仙游人。绍兴元年(1131),叶颙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广州南海县主簿,代理县尉。南海县发生盗寇事件,知州檄令巡、尉一同追捕盗寇,巡检抓获盗寇十多人,他把功劳归于叶 颙,叶颙说:“掠取荣誉、欺骗君主、侥幸得

  • 卷二百九十·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九十明 杨士奇等 撰宠幸汉文帝时大中大夫邓通方隆爱幸丞相申屠嘉入朝而通居上傍有怠慢之礼丞相奏事毕因言曰陛下爱幸羣臣则富贵之至於朝廷

  • 十八年·佚名

    (戊寅)十八年清嘉慶二十三年春正月1月1日○己亥朔,詣魂宮,行朔祭。○頒賜老人別歲饌,仍命存問,年例也。1月2日○庚子,以李錫祜爲司諫院大司諫,李勉昇爲成均館大司成。○陞南原縣爲府,以降號準十年也。○應資老人下批,百歲者二十

  • 卷一○三·邱濬

    ▲定律令之制(下) 景帝中六年,诏曰:“加笞者或至死而笞未毕,朕甚怜之,其减笞三百曰二百、笞二百曰一百,又笞者所以教之也,其定棰令。” 孝武即位,征发频数,百姓贫耗,穷民犯法,酷吏击断,奸轨不胜,于是进张汤、赵

  • 卷十·高士奇

    <经部,春秋类,春秋地名考略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地名攷畧卷十詹事府詹事髙士竒撰宋国于商丘【微子启纣庶兄知纣必亡告父师少师而遯于荒野商书微子篇云我其出狂我家耄逊于荒是也后归周武王封之于宋乐记云武王克殷既

  • 卷十·王樵

    <经部,书类,尚书日记钦定四库全书尚书日记卷十     明 王樵 撰旅獒正义曰西方之戎有国名旅○孔氏曰犬高四尺曰獒以大为异○朱子曰是时武王已八十余嵗矣太保此书谆谆告之如敎小儿相似若自后世言之为非所宜言不

  • 现证品第四·佚名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愿为我说一切声闻缘觉入灭次第相续相。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善知此已於灭尽三昧乐心无所惑。不堕二乘及诸外道错乱之中。佛言:谛听当为汝说大慧。菩萨摩诃萨至于六地。及声闻缘觉入於灭

  • 野老书·马国翰

    无名氏撰。《汉书·艺文志》农家类著录《野老》十七篇,注云:“六国时,在齐楚间。”又应劭说:“年老居田野,相民耕种,故号野老。”宋代王应麟 《汉书艺文考证》中引南朝刘宋袁淑《真隐传》认为,作者曾游于奉、楚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