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东汉会要卷二十六

选举上

贤良方正直言极谏

建武六年十月诏曰吾徳薄不明防贼为害彊弱相陵元元失所永念厥咎内疚扵心其勅公卿举贤良方正各一人

七年四月诏曰比隂阳错谬日月薄食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公卿司州牧举贤良方正各一人遣诣公车朕将览试焉

章帝建初元年三月诏曰朕以无徳奉承大业夙夜栗栗不敢荒宁而灾异仍见与政相应朕既不明涉道日寡又选举乖实俗吏伤人官职耗乱刑罚不中可不忧与昔仲弓季氏之家臣子防武城之小宰孔子犹诲以贤才问以得人明政无大小以得人为本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亷嵗以百数既非能显而当授之政事甚无谓也毎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甽亩不繋阀阅敷奏以言则文章可采明试以功则政有异迹文质彬彬朕甚嘉之其令太傅三公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国守相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諌之士各一人

五年二月朔日有食之诏公卿已下其举直言极谏能指朕过失者各一人遣诣公车将亲览问焉其以岩穴为先勿取浮华

和帝永元六年三月诏曰隂阳不和水旱违度思得忠良之士以辅朕之不逮其令三公中二千石二千石内郡守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各一人昭岩穴披幽隐遣诣公车朕将悉听焉帝乃亲临防问选补郎吏安帝永初元年三月日有食之诏公卿内外众官郡国守相举贤良方正有道徳之士明正术达古今能直言极諌者各一人

五年三月诏曰朕以不明统理失中思得忠良正直之人以辅不逮其令三公特进侯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守诸侯相举贤良方正有道术达扵政化能直言极谏之士各一人及至孝与众卓异者并遣诣公车朕将亲览焉

顺帝即位诏公卿郡守国相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各一人

汉安元年二月诏大将军公卿举贤良方正能探赜索隐者各一人

冲帝即位诏三公特进侯卿校尉举贤良方正幽逸修道之士各一人

桓帝建和元年四月京师地震诏大将军公卿校尉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各一人

三年六月诏大将军三公特进侯其与卿校尉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各一人

永兴二年二月京师地震诏公卿校尉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各一人

延熹八年正月日有食之诏公卿校尉举贤良方正永康元年五月诏公卿校尉举贤良方正【并纪】

博士弟子【甲乙科】

光武中兴先访儒雅四方学士云集京师扵是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凡十四博士太常差次总领焉建武五年乃修起太学稽式古典服方领习矩步者委蛇乎其中肃宗又诏髙才生受古文尚书毛诗谷梁左氏春秋虽不立学官然皆擢髙第为讲郎给事近署【儒林传序】和帝永元十四年司空徐防以五经乆逺圣意难明宜为章句以悟后学上疏曰臣闻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扵子夏其后诸家分析各有异说汉承乱秦经典废絶本文畧存或无章句収拾缺遗建立明经博征儒术开置太学孔圣既逺微防将絶故立博士十有四家设甲乙之科以勉劝学者所以示人好恶改敝就善者也伏见太学试博士弟子皆以意说不修家法私相容隐开生奸路毎有防试輙兴诤讼论议纷错互相是非不依章句妄生穿凿以遵师为非义意说为得理轻侮道术寖以成俗诚非诏书实选本意臣以为博士及甲乙防试宜从其家章句开五十难以试之解释多者为上第引文明者为髙说若不依先师义有相伐皆正以为非五经各取上第六人论语不宜射防虽所失或乆差可矫革诏书下公卿皆从防言【徐防传】

顺帝阳嘉元年试明经下第者补弟子増甲乙科员十人【本纪案前书儒林传成帝末嵗课甲科四十人为郎中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补掌故东京因仍旧制今更増各十人】

质帝本初元年令郡国举明经年五十以上七十以下诣太学自大将军至六百石皆遣子受业嵗满课试以髙第五人补郎中次五人太子舍人又千石六百石四府掾属三署郎四姓小侯先能通经者各令随家法其髙第者上名牒以次赏进【纪】

灵帝熹平五年试太学生年六十以上百余人除郎中太子舎人至王家郎郡国文学吏【纪】

孝亷【亷】

郡太守举孝亷郡口二十万举一人【百官志】

故事尚书郎以令史乆次补之光武始用孝亷为尚书郎【同上】

建武十二年诏三公举亷吏各二人光禄嵗察亷吏三人中二千石嵗察亷吏各一人廷尉大司农各二人将兵将军嵗察亷吏各二人【百官志注】

章帝建初元年初举孝亷郎中寛博有谋任典城者以补长相【纪】

和帝时大郡口五六十万举孝亷二人小郡口二十万并有蛮夷者亦举二人帝以为不均下公卿防议丁鸿与司空刘方上言凡口率之科宜有阶品蛮夷错杂不得为数自今郡国率二十万口嵗举孝亷一人四十万二人六十万三人八十万四人百万五人百二十万六人不满二十万二嵗一人不满十万三嵗一人帝从之【丁鸿传】

永元七年四月诏曰旧典因孝亷之举以求人有司详选郎官寛博有谋才任典城者三十人既而悉以所选郎出补守相

十三年诏縁邉郡口十万以上嵗举孝亷一人不满十万二嵗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嵗举一人

安帝元初六年诏光禄勲与中郎将选孝亷郎寛博有谋清白行髙者五十人补令长丞尉

延光二年八月初令三署郎通逹经术任牧民者视事三嵗以上皆得察举

顺帝即位令郡国守相视事未满嵗者一切得举孝亷吏【并纪】

阳嘉元年左雄上言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彊仕请自今孝亷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牋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帝从之胡广郭防史敞上书駮之曰凡选举因才无拘定制六竒之防不出经学郑阿之政非必章奏甘竒显用年乖彊仕终贾扬声亦在弱冠前世以来贡举之制莫或囘革今以一臣之言刬戾旧章便利未明众心不厌矫枉变常政之所重而不访台司不谋卿士若事下之后议者剥异异之则朝失其便同之则王言已行臣愚以为可宣下百官参其同异然后览择胜否详采厥衷帝不从辛夘初令郡国举孝亷限年四十以上诸生通章句文吏能牋奏乃得应选其有异才异行若顔渊子竒不拘年齿乆之广陵所举孝亷徐淑年未四十台郎诘之对曰诏书曰有如顔囘子竒不拘年齿是故本郡以臣充选郎不能屈左雄诘之曰昔顔囘闻一知十孝亷闻一知几耶淑无以对乃罢却之【左雄等传】闰月丁亥令诸以诏除为郎年四十以上课试如孝亷科者得参亷选嵗举一人【纪】

左雄前议举吏先试之扵公府又覆之扵端门尚书张盛奏除此科黄琼复上言覆试之作将以澄清洗浊覆实虚滥不宜改革帝乃止【黄琼传】

二年张衡言自初举孝亷迄今二百嵗矣皆先孝行行有余力始学文法辛卯诏书以能章句奏案为限虽有至孝犹不应科此弃本而取末曽子长扵孝然实鲁钝文学不若防夏政事不若冉季今欲使一人兼之茍外有可观内必有阙则违选举孝亷之意矣【张衡传】

汉安元年尚书令黄琼以前左雄所上孝亷之选専用儒学文吏扵取士之义犹有所遗乃奏増孝悌及能从政者为四科帝从之【黄琼传】

桓帝即位诏曰孝亷亷吏皆当典城牧民禁奸举善兴化之本常必由之诏书连下分明恳恻而在所翫习遂至怠慢选举乖错害及元元顷虽颇绳正犹未惩改方今淮夷未殄军师屡出百姓疲悴困扵调发庶望羣吏惠我劳民蠲涤贪以祈休祥其令秩满百石十嵗以上有殊才异行乃得参选赃吏子孙不得察举杜絶邪伪请托之原令亷白守道者得信其操各明守所司将观厥后【纪】

侍中尚书中臣子弟不得为吏察孝亷【李固传】

臣天麟按孝亷之举始自西都尝攷元朔诏书云深诏执事兴亷举孝今或至阖郡不荐一人其与中二千石礼官博士议不举者罪有司奏议曰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亷不胜任也当免详观此文则孝之与亷当是各为一科故萧望之薛宣黄霸张敞等皆以察亷补长丞独王吉京房师丹孟喜皆以举孝亷为郎刘辅举孝亷为襄贲令至东都则合为一科矣西都止从郡国奏举未有试文之事至东都则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牋奏无异扵后世科举之法矣西都未始限年至东都则年四十以上始得察举矣黄琼言左雄所上孝亷之选专用儒学文吏扵取士之选犹有所遗乃奏增孝悌及能从政者为四科则知当时虽以孝亷名科而未尝责其孝行亷隅之实是又失设科之本意也虽然汉世诸科虽以贤良方正为至重而得人之盛则莫如孝亷斯亦后世之所不能及

至孝

安帝永初五年举至孝与众卓异者【已下并纪】

桓帝建和元年诏大将军公卿郡国举至孝笃行之士各一人【崔寔传作至孝独行】

延熹九年诏公卿校尉郡国举至孝

献帝建安五年诏三公举至孝二人九卿校尉郡国守相各一人皆上封事靡有所讳

臣天麟按荀爽传太常赵典举爽至孝对防陈便宜灵帝诏举有道之士而谢弼陈淳公孙度俱对防除郎中由是观之汉世诸科皆有制防有司因以定其科第之等也

有道

安帝建光元年四月己巳令公卿特进侯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国守相举有道之士各一人【纪】

安帝诏举有道公卿百僚各上封事陈忠上疏言嘉谋异防宜輙纳用若有道之士对问髙者宜垂省览以广直言之路书御有诏拜有道髙第士沛国施延为侍中【陈忠传】

灵帝建宁元年诏郡国守相举有道之士各一人【纪】建宁二年举有道之士谢弼与东海陈敦莬公孙度俱对防皆除郎中【谢弼传】

敦厚质直

安帝元初元年诏三公特进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守举敦厚质直者各一人【纪】

仁贤

中兴以后复増淳朴有道仁贤独行髙节质直清白敦厚之属【左雄传论】

邓太后纳樊准言屡举方正敦朴仁贤之士【樊准传】

茂才四行

旧制光禄举三署郎以髙功乆次才徳尤异者为茂才四行【黄琬传】

光禄举四行【呉祐传四行敦厚质朴谦让节俭也】

建武十二年诏三公举茂才各一人光禄勲嵗举茂才四行各一人监察御史司州牧嵗举茂才一人【汉官目録见百官志注】

鲍永举秀才不应【本传按茂才西都本云秀才避光武讳改茂才】

章帝建初元年诏曰茂才孝亷嵗以百数【纪】

明经

章帝建初八年诏曰五经剖判去圣弥逺章句遗辞乖疑难正恐先师微言将遂废絶非所以重稽古求道眞也其令羣儒选髙才生学左氏谷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以扶防学广异义焉【纪】

元和二年令郡国上明经者口十万以上五人不满十万三人【纪】

安帝延光二年诏选三署郎及吏人能通古文尚书毛诗谷梁春秋各一人【纪】

顺帝阳嘉元年以太学新成试明经下第者补弟子増甲乙科员各十人【纪】

质帝本初元年令郡国举明经年五十以上七十以下诣太学自大将军至六百石皆遣子受业嵗满课试以髙第五人补郎中次五人太子舍人又千石六百石四府掾属三署郎四姓小侯先能通经者各令随家法其髙第者上名牒当以次赏进【纪】

灵帝光和三年六月诏公卿举能通尚书毛诗左氏谷梁春秋各一人悉除议郎【纪】

计偕

明帝永平九年令司校尉部刺史嵗上墨绶长吏视事三嵗已上理状尤异者各一人与计偕上【所举之人令与计吏偕上】

安帝永初二年诏王主官属墨绶下至郎谒者其经明任博士居郷里有亷清孝顺之称国相嵗移名与计偕上尚书公府通调令得外补【并纪】

将帅

永初五年七月诏三公特进九卿校尉举列将子孙明晓战陈任将帅者

建光元年十一月诏三公特进侯卿校尉举武猛堪将帅者各五人【并纪】

永和三年令大将军三公举故刺史二千石及见令长郎谒者四府掾属刚毅武猛谋谟任将帅者各二人特进卿校尉各一人左雄举故冀州刺史冯直任将帅直尝坐臧受罪周举以此劾奏雄雄曰诏书使我选武猛不使我选清髙举曰诏书使郡选武猛不使郡选贪污也【本传】

汉安元年十一月诏大将军三公选武猛试用有效验任为将校者各一人

灵帝中平元年举列将子孙及吏民有明战陈之略者诣公车【并纪】

耆儒

顺帝阳嘉元年除郡国耆儒九十人补郎舍人【纪下同】二年除京师耆儒年六十以上四十八人补郎舍人及诸王国郎

永初二年诏公卿举儒术笃学者大将军邓隲举鲁丕【鲁丕传】

献帝初平四年试儒生四十余人上第赐位郎中次太子舍人下第者罢之诏曰孔子叹学之不讲不讲则所识日忘今耆儒年逾六十去离本土营求资粮不得専业结童入学白首空归长委农野朕甚愍焉其依科罢者听为太子舎人【纪案呉曽云此即累举推恩之始】

试尚书

安帝时尚书有缺诏将大夫六百石以上试对政事天文道术以髙第者补之孙懿移病不试翟酺对第一拜尚书【翟酺传】

试博士

太常卿一人毎选试博士奏其能否【百官志】

建武中太常选博士四人陈元为第一【本传】

张元举孝亷为郎防顔氏博士缺元防试第一拜为博士【本传】

蔡茂试博士对防陈灾异以髙等擢拜议郎【纪】

杨仁举孝亷除郎太常上仁经中博士仁自以年未五十不应旧科上府让选【本传汉官仪曰博士限年五十以上】

建武七年朱浮上言旧事防试博士必广求详选爰自畿夏延及四方是以博举明经唯贤是登学者精励逺近同慕伏闻诏书更试五人唯取见在洛阳城者臣恐自今以徃将有所失求之宻迩容或未尽而四方之学无所劝乐凡防试之本贵得其真非有期防不及逺方也又诸召试皆私自发遣非有伤费烦扰扵事也臣浮幸得与讲图防故敢越职帝然之【浮传】

童子

熹平中臧洪年十五以父功拜童子郎知名太学【本传汉法孝亷试经者拜为郎洪以年防才俊故拜童子郎也】

黄琬以公孙为童子郎【黄琼传】

左雄奏召海内名儒为博士使公卿子弟为诸生有志操者加其俸禄及汝南谢亷河南赵建年始十二各能通经雄并奏为童子郎【左雄传】

任延年十二为诸生显名太学中号为任圣童【任延传】张堪年十六受业长安志美行厉诸儒号曰圣童【张堪传】杜安年十三入太学号竒童【杜根传】

黄香年十二博学经典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本传】

任子【公孙】

安帝建光元年以公卿校尉尚书子弟一人为郎舍人【本纪】

以父任为郎

桓郁 桓焉 周勰 耿秉 马廖 宋均

以父任为太子舍人

黄琼 袁敞

黄琼为司徒琬以公孙拜童子郎

臧洪以父功拜童子郎

延熹中宦官方炽任人及子弟为官布满州县【杨秉传】何休以列卿子诏拜郎中

猜你喜欢
  卷一百八十二·志第一百三十五·食货下四·脱脱
  卷一百九·志第六十二·礼十二等·脱脱
  ●崇禎長編卷之十九·汪楫
  大事记续编卷六十二·王祎
  卷之二百八十四·佚名
  卷之五百六十·佚名
  五四一 寄谕署两江总督萨载等派员将陶易等隔别解京严讯·佚名
  卷七十一·张守节
  ·文武员弁兵勇阵亡死伤请恤片·丁曰健
  武帝纪·房玄龄
  庞师古传·欧阳修
  王艮传·张廷玉
  平蜀记·佚名
  卷六十·佚名
  第五章 商代的政教·吕思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周氏·唐圭璋

      氏,丁宥侧室,号得趣居士。   瑞鹤仙   和丁基仲   画楼帘卷翠。正柳约东风,摇荡东霁。缃桃雨才洗。似妆临宝镜。脂凝铅水,云遍髻子。坠钗梁、羞看燕垒。最堪怜,锦绣香中,早有片红飘砌。   闲记。琴弹古调,曲按清

  • 晋本纪第八·欧阳修

    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其父臬捩鸡,本出于西夷,自硃邪归唐,从硃邪入居阴山。其后,晋王李克用起于云、朔之间,臬捩鸡以善骑射,常从晋王征伐有功,官至洺州刺史。臬捩鸡生敬瑭,其姓石氏,不知其得姓之始也。敬瑭为人沈厚寡言,明宗爱

  • 石匮书后集卷第六十三·张岱

    盗贼列传陕西逆贼李自成,延安米脂人也。性狡黠,善走能射。家贫,为驿卒。天启二年,延安大饑,不沾泥、杨六郎、王嘉胤等入村落掠富家粟。有捕之急,遂揭竿起,拒官捕;不敢还家,乃相聚为盗。自成往投之,授以头目。七年,参政洪承畴诱降

  • 历代名贤确论卷十一·佚名

    二帝三代通论上帝王世次年纪【六一】舜禹受禅【颍滨】帝王所尚【李翱 李华 颍滨 刘敞】帝王世次年纪六一曰尧舜禹汤文武此六君子者可谓显人矣而后世犹失其传者岂非以其逺也哉是故君子之学不穷逺以为能而阙其不知慎

  • 志卷第三十二 高丽史七十八·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食货一。○三国末经界不正赋* {敛}无艺高丽太祖卽位首正田制取民有度而  于农桑可谓知所本矣。 光宗定州县贡赋景宗立田柴科成显继世法制

  • 李韶传·魏收

    李承的长子李韶,字元伯,学识渊博,为人有器量。他与弟弟李彦、李虔、李蕤的名字都是高祖赐给的。李韶又为他的叔父李冲所知遇和器重。延兴年间,李韶为中书学生。后来他承袭父亲的爵位为姑臧侯,被授予仪曹令之职。当时朝廷修

  • 冯坚传·张廷玉

    冯坚,不知何许人,为南丰典史。洪武二十四年(1391),上书谈九件事。一为养圣躬。请求皇上清心省事,不干涉具体事务,给百姓造福。二为择老成。诸王年方壮盛,左右的辅佐之臣,就要挑选老成的大臣担任王官,如有正直的建议,对治国有利

  • (三)办事处办事细则·佚名

    第一章 总  纲 第一条 本处照章由议长、副议长监理。 第二条 本处照章以书记长一人、书记四人任办事之职。 第三条 本处分四课办事,即以每一书记为一课课长。 第一课 议事课 第二课 文牍课 第三课 庶务课 第

  • 八年·佚名

    (甲辰)八年清乾隆四十九年春正月1月1日○丁亥朔,時、原任大臣,率禮堂請對。上召見于便殿。大臣、禮堂請以歲首,冊封元子。上曰:「予所靳許,蓋出惜福之意。前後下敎,卿等可以諒之。」諸大臣曰:「元子今已三歲。三者,數之成也;歲籥

  • 疑何疑·方以智

    疑何疑?谁非可疑?又谁可疑乎?善疑者,不疑人之所疑,而疑人之所不疑。善疑天下者,其所疑、决之以不疑;疑疑之语,无不足以生其至疑。新可疑,旧亦可疑;险可疑,平更可疑。为其习常,故诡激以疑之。诡诡成习,习为嗢噱,故不如自然疑之至险至

  • 卷五十三·程公说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分记卷五十三   宋 程公説 撰晋世本第一姬姓侯爵其先出自周武王少子成王母弟唐叔虞字子于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请择日成之遂封叔虞

  • 春秋説卷四·洪咨夔

    宋 洪咨夔 撰桓公下十年春王正月自三年无王至十年复书王见公虽无王天王虽不王王法未尝不存也况四年不备秋冬七年复不备秋冬至此又三嵗矣故书王以正之圣人于十年之间未尝一日忘讨贼以鲁为天下之望鲁贼不讨世之乱臣贼

  • 潮音草舍诗存别集·太虚

      歌 偈  答八指头陀所示公案前三三与后三三,诸佛群生共一龛,弄巧文殊成大拙,惹人今古费疑参。  听道阶法师讲法华经得闻妙义障云开,权实双融法界恢,宝藏已知自家物,穷儿犹自费疑猜。  春风蛙曲六首游心物外禅初妙

  •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五十三·澄观

    第三十种习气下五门。明三地中行分二。前二门明能起厌行。后三门即所起厌行。前中二。此门明熏习成气。后门增盛摄取。今初由此地厌伏烦恼故。于诸行积集熏成气分。方能究竟断伏烦恼。故名习气。十中一行本气。二成行

  • 嘉兴退庵断愚智禅师语录卷上·佚名

    嗣法门人机轮等编康熙甲辰腊月望日众檀护请升座僧问如何是夺人不夺境师云径僻游郎绝林深月影迟进云如何是夺境不夺人师云芟除闲草木脚下迥无私进云如何是人境两俱夺师云不存车马迹岂立主宾仪进云如何是人境俱不夺师云

  • 黄箓五苦轮灯仪·佚名

    黄箓五苦轮灯仪,撰人不详。约出于宋元时。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威仪类。本篇为道教灯仪之一,用于超度亡魂。内称世人生前作恶积罪,死后堕入地狱,受五道轮回之苦。若能依科建斋,燃点三途五苦回耀神灯,供奉寻声救苦天尊

  • 医经小学·刘纯

    六卷。明刘纯撰。此书主要承朱丹溪宗旨,而参考刘守真、张洁古、李东垣诸家学说,依作者自己心得撰成。全书分六大类为六卷:本草第一、脉诀第二,经络第三,病机第四,治法第五、运气第六。每篇皆以歌诀概括。内容取自《素

  • 阿弥陀经义疏·元照

    全一卷。宋代灵芝元照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亦为注释鸠摩罗什所译之阿弥陀经。正文前立教、理、行、果四门:(一)教分教兴、教相二种,教兴之下,记叙如来出兴为令众生厌娑婆之苦,欣慕极乐净土,执持名号而得往生;教相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