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西南纪事卷九

李成栋

李成栋(李元胤、杜永和)

李成栋,字廷贞,山西□□人,高杰故将也。少从杰为群盗,乙酉以镇徐将军守徐州,许定国杀杰,成栋举徐州降大清;既为将,累战胜有功,故赵王由棪与黄蜚起太湖,成栋擒蜚,走赵王,授松江总兵,从定八闽,与巡抚佟养甲自漳州入潮惠,潜兵陷广州,杀唐王聿■〈金粤〉。丁亥正月,攻肇庆,分兵下南韶,遣杨文甫,张月取高、廉、雷、阎。可义取琼州,广东十郡,皆破。桂王奔广西,成栋寻陷梧州,使杜永和诱杀丁魁楚于岑溪,卤其赀,遂攻平乐,围桂林。瞿式耜、焦琏死守。会陈子壮、张家玉、陈邦彦起兵围广州,成栋解桂林东还,击杀子壮等。式耜亦进,复平梧、高、廉、雷。

大清诏问失地状,成栋惧。戊子春,金声桓以江西反,布政使公安袁彭年说成栋曰:公为将毕智竭劳,南定闽广,功无与比。佟养甲以辽东勋旧,晋秩总督,位居公上,当受节制。燕京本有疑公心,声桓又反江西,将益忌汉人。今大江左右,延颈朱氏;瞿式耜守桂林,不减李纲;何腾蛟帅湖南,亚于宗泽。将相大臣,皆有中兴之气,公孤军陷南中,进不为新朝所容,退犯天下之名义。况去年自春徂秋,所击灭粤东忠义之士,以什百计;粤人怨公,深于骨髓。日夜痛念,思乘间为父兄复仇。公持此区区,为北朝之忠,身死无名,为天下笑,何不以此时归命南宁,故主得公,如得一国;众正倾心,怨仇消解;合见兵群盗可得精卒十万,与腾蛟分道出江楚,以恢江南,经略西北,中兴之功,可翘足待。身名两荣,顾不美乎?智者举事不可后人。养甲不听,一壮士力耳,公其思之。成栋念家属百口在松江,不忍。其爱妾知其意,进曰,我敢独富贵乎;请先死公,前以成公志,遂刎成栋前。成栋惊哭曰:我乃不及一妇人,与彭年登楼去梯谋。时,高杰兄子进库守赣州,为声桓所攻急,请救广东。养甲趣成栋出兵,布政司移饟八万,彭年故不发。由是迁延,粤尚多长发。夏五月旱,群盗满山,成栋阴结其豪杰,语养甲曰:今出城数十步皆贼,安能远行,计惟急改名号,以安人心耳。遂出示直书永历二年。养甲愕然,无可奈何。两司官讽养甲以印授成栋。成栋下令文武将吏军民解辫,是日,首加网,职官购及优人服色,草草成仪,遂以广东十郡归王,请大驾幸肇庆。表至南宁,中外相贺,封成栋惠国公;养甲襄平伯,进兵、工二部尚书。养甲惧祸,悉解所部兵授成栋。于是江西道通。声桓使者始至。桂王以江广反正,告于宗庙。是月,命吏部郎中吴贞毓,宣谕广东。贞毓留佐军前,请迁都广州。瞿式耜拜疏言:任将之道,不从中制;本朝文网太盛,动以内臣监视文臣督师,隳战士心。今声桓、成栋皆以全军归命,天下耸动,知明室尚有其主,投足左袒,攸系匪细,宜有以尊崇而宠褒之,愿陛下将两省新附之地,捐之此两人,一切军功爵赏文武署置,以及刻期出战,咸决于外,朝廷不问,方可责其成功。若大驾既东,不请则主权不尊,请则事机坐失。臣以为乘舆无入广州,驻肇庆便。王从之。六月,成栋、罗成耀以黄金千、白金十万、彩纻舟楫具迎王于南宁。王至肇庆。成栋负弩矢郊迎百里,外从骑万匹,拜成栋为翊明大将军,以其子元胤为锦衣都指挥,掌丝纶房事。擢袁彭年左都御史,封其裨将杜永和、阎可义、郝尚久、罗成耀、黄应杰、杨大福、张大瀛等七人皆为伯。十月,成栋出师北举,取南安,进攻赣州。时,谭太久围南昌,金声桓不出战,江西诸郡复反为北,而成栋方至,与高进库遇,不利,退壁南康县。十一月,佟养甲遣间使密表燕京,为成栋所获,伏诛。顺治六年己丑正月,南昌陷,何腾蛟亦死湘潭。二月,成栋败于信丰,身断后,披甲策马渡河,沈死。兵部尚书杨明鼎、监军道姚文生俱死乱军。报至,赠成栋宁夏王,谥武烈。成栋上唇微缺,号李诃子,本以功高,耻为养甲下,决计归命,奉旧主恭顺,待文武旧臣皆有礼,迨再度岭无功,仓卒阵没,朝野惋惜;败后,杜永和代守广州。又一年而败,王复走南宁。

李元胤,本姓贾,字源白,陕西榆林人,李成栋养子也。为人修洁,有忠孝性,居大清军中,尝汉衣僧帽。佟养甲承制,授以官,固辞,朝夕侍膳从容,乘间数以义,动其父。成栋归桂王,元胤及袁彭年实使之。桂王至肇庆,拜锦衣侍卫,甚见宠信。西朝士大夫皆乐与交。时,彭年负时望,掌台纲,与刘湘客、丁时魁、金堡、蒙正法等相善,持论抗激,专尊主权,抑幸授;中外号五虎,而称元胤为护法韦驮。元胤虽恂雅,长断略,数定变事,养甲谋觉,王命元胤缚而磔之。成栋败没,加车骑将军,封南阳伯,领禁兵。李赤心之溃于茶陵也,由道州入广西,陈邦傅欲倚其兵力,共夺广东,堵胤锡主之。元胤诘胤锡曰:吾辈在北朝时,公不来复广东,今乃来争广东耶?胤锡不能答。元胤遣杨大福扼封川,赤心西趋浔州,大福邀其后队五千人而东,焚掠怀集四会,远近震骇。元胤召大福入肇庆,缢杀之,乱始定。顺治七年庚寅正月三日,大清班志富破韶州,遣许尔显、江定国以舟师袭清远,西断肇庆路。于是桂王发肇庆,奔梧州,留元胤守肇;成耀走高州,将为乱,奉诏计斩之。大清兵迫,与马吉翔出屯三水,其弟建捷以守广州,功封安肃伯。五月元胤自肇庆朝行在,追讼金堡等冤,还出,救广州。广州陷,建捷突围至肇庆,守将宋裕昆叛,元胤、建捷出走后四日,桂林亦陷。王发梧州,夜走南宁。陈邦傅乘乱杀从官,掠卤簿,元胤兄弟追及,伏地痛哭,哀动左右。孙可望遣将贺九义入南宁,杀大学士严起恒。元胤忿甚,请出灵山,收高、廉、雷兵,迎驾入琼州,就杜永和。会提督李明忠败于■〈山于〉峒,大清兵已下高、廉、雷,郭登第等皆降。陈邦傅复叛,南宁震恐。元胤进退失据。辛卯九月,至钦州之防城,为土兵王胜堂所执,见耿继茂,不屈,左右梃下,笑曰:鼎镬不惧,何有于梃?令作书招永和。笑曰:杜将军缮兵穷海,差有丈夫气,乃招之耶?继茂义之,使其故人往说,君昔未受国恩耶?元胤恸曰:我昔不过帅府养子,今爵五等,司禁旅,狼狈被执,惟一死报国;豫让不言之乎?吾父俟于九原久矣。故人曰:成栋果君父耶?曰:岐阳黔宁,俱以养子自奋,子毋多言。与建捷俱遇害,部将李用朝,亦从死。投尸海中。

杜永和字□□□□□□人,李成栋部将也。善机略,娴守战,威名亚于成栋。成栋既没,桂王命兵部侍郎刘远生如广州劳师,以永和代为总督,守广州。阎可义守南雄。时,李元胤入典宿卫,而永和等统重兵分镇广东。瞿式耜以督辅留守桂林,虽新丧大将,备御尚固,乘舆前后安处肇庆者二年。顺治六年己丑六月,永和闻燕中有变,拜疏出师,北举不果。可义寻卒,以罗成耀代。明年庚寅正月,尚可喜、耿继茂陷南雄,成耀望风遁,遂失韶州。可喜遣其将许尔显以舟师袭据清远,而自与继茂陆行,会广州。永和与张月、李建捷随方拒守,尔显载大炮夜进,顺流入石门之水,南师惊扰,失战舰数十。粤中进永和等为侯,命元胤、马吉翔、陈邦傅东救广州。邦傅至三水,不进。大清兵乏食,就乡聚和买,民多不从。鹿步下有龙眼峒,五百余家,开砦门放炮;尔显攻围,尽屠之。乡聚惧,出应粜,遂为持久计。总兵邹文光,侦敌被执,海盗梁标相以战舰二百降。可喜大习水军,永和惧水路失守,遣使乞师于碣石帅苏利。利已发兵,闻标相叛,复召还。岭东道李士琏,总兵黄应杰、郝尚久,以潮惠降广城,东援遂绝。五月,广州兵击斩靖南游击张大奎,安定伯马宝率郭登第等袭清远,不克。大清兵拔三水,百道攻广城。张月出战,大军不利,退,获其战舰三百余艘,资械无算。永和蓬跣自运炮石,置白镪城上,每副将予五百金,彩缎表里,拜奉月等以金杯犀玉,故将卒效命。一年之间,有战必胜。永和白晰整暇,于五层楼上张宴设乐无虚日。大清两王遥望跌足曰:不谓吾曹遂死此地。十一月,大清兵疫饥,决命一战,月等又战败之,烧其铁甲,两王方对坐,炮碎共案,惊怖欲死。夜,大清兵复集攻西门,城坏数丈,月等用大炮杀千人,大军退,南军战胜,下城就饭,外人乘空而发,城中遂溃,死者六千余人,追至南门,逼海壖溺死尤众。永和、月、吴文献、殷之荣、张道瀛舟数百艘奔琼州。总兵范承恩降。可喜、继茂屠广州。马宝、马吉翔攻清远垂下,闻广州破乃退;广城三面临水,成栋复筑两翼傅江为炮台水绕之;地势既险,而永和等力战。自二月至于十一月,凡攻围二百七十余日,始破。顺治八年辛卯九月,耿继茂下琼州,永和等众尚数万,以全军降。其年七月,西安将军李定国克桂林,楚粤皆复桂王年号。可喜惧,亟趣茂班师,继茂入广州,张月前降大清守黄州,至是复翻城迎定国。定国败,月不知所终。

论曰:李成栋将略在金声桓上,然方度大廋北向,一战辄蹶,岂非衰运难扶欤?抑胸无全局以至此也。元胤武人,而识大义,君子尤惜之。杜永和固守广州,使尚、耿智勇俱竭,虽不能死,贤乎以城降者矣。  

猜你喜欢
  卷二百七十六 列传六十三·赵尔巽
  前汉孝武皇帝纪三卷第十二·荀悦
  東觀漢記卷三·多人
  第九十一回 赖直谏太子得承基 宠正宫词臣同抗议·蔡东藩
  第四十九回 忤内侍朱穆遭囚 就外任陈龟拜表·蔡东藩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二·佚名
  卷之二百九十二·佚名
  卷之一百十七·佚名
  尚史卷五十七·李锴
  一九六 暂护贵州巡抚韦谦恒奏黔省无拣存之书给还折·佚名
  木海传·宋濂
  速不台传·宋濂
  卷之二十  革除遺事一(明)黃佐 撰·邓士龙
  卷一百七十四·佚名
  卷九十七·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提要·成廷珪

    (臣)等谨按居竹轩集四卷元成廷珪撰廷珪字原常一字符章又字礼执扬州人好学工诗不求仕进惟以吟咏自娱奉母居市廛植竹庭院颇有山林间意因扁其燕息之所曰居竹轩晚遭世乱避地吴中踪迹多在峯泖故集中有卜居海上之作后竟殁于松

  • 中州集巻三·元好问

    ○刘龙山仲尹二十八首仲尹字致君葢州人后迁沃州正隆二年进士以潞州节度副使召为都水监丞卒致君家世豪侈而能折节读书诗乐府俱有藴藉有龙山集尝于其外孙钦叔处见之参涪翁而得法者也墨梅一十首痩损昭阳镜里春汉家公主奉

  • 卷一百九十九·志第一百五十二·刑法一·脱脱

        ◎刑法一   夫天有五气以育万物,木德以生,金德以杀,亦甚盭矣,而始终之序,相成之道也。先王有刑罚以纠其民,则必温慈惠和以行之。盖裁之以义,推之以仁,则震仇杀戮之威,非求民之死,所以求其生也。《书》曰:"士制

  • 卷四十八·志第一·天文一·脱脱

        ◎天文一   ○仪象 极度 黄赤道 中星 土圭   夫不言而信,天之道也。天于人君有告戒之道焉,示之以象而已。故自上古以来,天文有世掌之官,唐虞羲、和,夏昆吾,商巫咸,周史佚、甘德、石申之流。居是官者,专察

  • 赦令第三十二·吴兢

    贞观七年,太宗谓侍臣曰:“天下愚人者多,智人者少,智者不肯为恶,愚人好犯宪章。凡赦宥之恩,惟及不轨之辈。古语云:‘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一岁再赦,善人喑哑。’凡‘养稂莠者伤禾稼,惠奸宄者贼良人’。昔‘文王作罚,刑兹无赦

  • 卷之二百二十二·佚名

    明宪宗纯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二十三成化十八年春正月庚午朔 上诣 奉先殿 皇太后宫行礼毕出御奉天殿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行庆贺礼群臣复诣文华殿庆贺 皇太子 皇太后 皇后俱免命妇朝贺○辛未敕狭西宁夏延绥甘凉镇守等

  • 卷之二十四·佚名

    宣统元年。己酉。十月。壬辰。谕军机大臣等、御史崇芳奏、京城警政渐不如前。请饬下民政部加力整顿一摺。京师地方繁盛。警务关系重要。若如该御史所奏。殊属不成事体。着民政部严饬内外城厅。于各厅巡警。认真督察

  • 三二八 大学士舒赫德等奏收到高晋续解违碍书籍及板片并呈原单片·佚名

    三二八 大学士舒赫德等奏收到高晋续解违碍书籍及板片并呈原单片乾隆四十一年六月初三月*臣舒赫德等谨奏:查四月二十六日,两江总督高晋奏到续解各种违碍书籍板片,并饬委便员解呈缴等因,奏闻在案。兹据该督委员李士珠缴送

  • 卷六·平台药言·丁曰健

    曰健由乙未科举人于道光二十三年拣发来闽;二十七年受知于前升任山东巡抚陈方伯,委署凤山县。适逢楠梓坑树旗滋事,当即督勇扑灭。今升任大中丞前台湾道,以健莅任未及三月,保荐不遗余力。嗣而任嘉义,有格杀王涌

  • 卷三十二·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明会典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三十二户部十七金科库藏一天下起解税课及赃罚等项悉贮内库以资国用其交纳回报行移次第甚备若诸库该收某物亦有定例其在京太仓库并在外诸司库附见于後课程诸司职

  • 卷十七·沈棐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比事卷十七     宋 沈棐 撰战大司马掌九伐之法以正邦国诸侯有不率者告於王王命方伯伐之锄乱去暴所向披靡故天子之师有征无战周衰征伐之命不请於上诸侯各恃兵威以相抗敌始有列国交战之事故春秋

  • 弟子职第五十九·管仲

    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所受是极。见善从之,闻义则服。温柔孝悌,毋骄恃力。志毋虚邪,行必正直。游居有常,必就有德。颜色整齐,中心必式。夙兴夜寐,衣带必饰;朝益暮习,小心翼翼。一此不解,是谓学则。少者之

  • 书蔡氏传旁通卷六上·陈师凯

    元 陈师凯 撰周官按此篇与今周礼不同如三公三孤周礼皆不载周礼未尝不言公孤之名但不载其专职耳如位次之髙下未尝不显然可考也如云王之三公八命出封加一等则九命爲伯是举朝无尊于此者而外朝之位三公在前三槐之下孤卿

  • 原序·姚舜牧

    重订诗经疑问原序 尝读三经三纬之说窃有疑焉三经风雅颂是已而三纬曰赋曰比曰兴盖通融取义谓所赋之有比有兴耳非截然谓此为赋此为比此为兴也唯截然分而为三于是求之不得其说则将谓赋而兴又比也赋而比又兴也而寖失其义

  • 亨人/兽医·佚名

    亨人掌管供给鼎、镬,掌握[烹煮时]用水的多少和火候的大小。负责将外饔和内饔[所供食物]在灶上烹煮,辨别所烹煮的各种牲肉和美味。祭祀时供给大羹和铡羹。款待宾客时也这样。甸师负责率领下属耕种王的借田,按时进献收获物

  • 阅“相见别种辨”·太虚

      ──十二年八月作──  近来欧阳渐之徒景昌极等,自兴相见别种非别种之诤。观其所以,皆从欧阳渐分别体用未善未尽而来。今另图示以解其惑。  (二取)(三假)  世俗用用─────和续分假  (相见)(自证)  世俗用体─

  • 永乐大典残卷·佚名

    《永乐大典》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综合性类书。因是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敕令大臣解缙、姚广孝等组织3000名文臣儒士,历时5年编纂而成,故名《永乐大典》。《永乐大典》辑入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图书8000余种,内容包括经、史

  • 净土境观要门·怀则

    全一卷。元至大三年(1310)怀则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本书为怀则极力阐明宋代天台宗僧四明知礼之约心观佛之义。天台之观法有内观、外观二种,关于观阿弥陀佛应属何种观法,后世知礼门下曾起争议。本书即就此异论而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