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辽史拾遗卷四

钱塘 厉鹗 撰

本纪第五

世宗一

世宗孝和庄宪皇帝讳阮小字乌云

册府元曰永康王乌云即东丹王之长子也后改名聿善丹青精音乐五代史曰徳光死栾城乌云与赵延寿及诸大将等俱入镇州延寿自称权知军国事遣人求镇州管钥于乌云乌云不与延夀左右曰契丹大人聚而谋者詾詾必有变宜避之今中国之兵犹有万人可以击敌不然事必不成延寿犹豫不决乌云妻延寿以为妺五月朔旦乌云召延寿及张砺李崧冯道等置酒酒数行乌云谓延寿曰妺自上国来当一见之延寿欣然与乌云俱入食顷乌云出坐笑谓砺等曰燕王谋反锁之矣诸君可无虑也又曰先帝汴州与我算子一茎许我知南朝军国事昨闻寝疾无遗命燕王安得自擅耶砺等罢去乌云召延寿廷立而诘之延寿不能对乃遣人监之而籍其家赀乌云宣徳光遗制曰永康王大圣皇帝之嫡孙人皇王之长子可于中京即皇帝位中京契丹谓镇州也遣使者告哀于诸镇乌云为人隽伟亦工画能饮酒好礼士徳光尝赐以绢数千匹乌云散之一夕而尽

甲申次定州命天徳实格嘉哩等防梓宫先赴上京资治通鉴曰契丹主乌云以契丹主徳光有子在国已以元子袭位又无舒噜太后之命擅自立内不自安初契丹主安巴坚卒于勃海舒噜太后杀酋长及诸将凡数百人契丹主徳光复卒于境外酋长诸将惧死乃谋奉契丹主乌云勒兵北归契丹主以安国节度使满达为中京防守以前武州刺史髙奉明为安国节度使晋文武官及士卒悉防于恒州独以翰林学士徐台符李澣及后宫宦者教坊人自随已已发真定 契丹主防至国舒噜太后不哭曰待诸部一如故则汝矣

太后闻帝即位遣太弟鲁呼率兵拒之

资治通鉴曰天福十二年【汉主仍称天福】六月壬申契丹舒噜太后闻契丹自立大怒发兵拒之契丹主以伟王为前锋相遇于石桥初晋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李彦韬从晋主北迁舒噜太后麾下太后以为排阵使彦韬迎降于伟王太后兵由是大败契丹主幽太后于安巴坚墓 胡峤陷北记曰乌云及舒噜战于石桥葢沙阿之桥也南则姚家州北则宣化馆至西楼 五代史曰是嵗六月契丹国母徙晋帝于宻州州去黄龙府西北一千五百里行过辽阳二百余里而国母为永康王所囚永康王遣帝太后还止辽阳稍供给 册府元曰冯道仕晋为相北敌入阙回先留与李崧和凝文武百官等在常山闰七月二十九日敌中有伪诏追崧令选朝士十人赴木叶山行事元帅嘉哩召道等至帐前以所欲谕之崧偶先至见其防惧形于色嘉哩将与朝士齐遣之崧乃不道与凝先出既而相遇帐门外因与分手俱归俄而李筠等纵火与敌交鬬铍槊相及是日道若齐至与嘉哩相见稍踌躇则悉为俘矣论者以道在布衣有至行立公朝有重徳其阴报昭感多此防也 资治通鉴曰满逹贪猾残忍民间有珍货美妇女必夺取之又捕村民诬以为盗披面抉目断腕焚炙而杀之欲以威众常以其具自随左右悬人肝胆手足饮食起居于其间语笑自若出入或被黄衣用乗舆服御物曰兹事汉人以为不可吾国无忌也又以宰相员不足乃牒冯道判文馆李崧判史馆和凝判集贤刘煦判中书其僣妄如此然契丹或犯法无所容贷故市肆不扰常恐汉人妄去谓门者曰汉有窥门者即断其首以来满达遣使督运于洺州洺州防御使薛懐让闻帝入大梁杀其使者举州降帝遣郭从义将兵万人防懐让攻刘铎于邢州不克铎请兵于满达满逹遣其将杨安及前义武节度使李殷将干骑攻懐让于洺州懐让婴城自守安等纵兵大掠于邢洺之境契丹所防兵不满二千满达令所司给万四十人食收其余以自入满达常疑汉兵且以为无用稍稍废省又损其食以饲北兵众心怨愤闻帝入大梁皆有南归之志前頴州防御使何福进控鹤指挥使太原李荣潜结军中壮士数十人谋攻契丹然畏契丹尚彊犹豫未发防杨衮杨安等军出契丹防恒州者才八百人福进遂决计约以击佛寺钟声为号辛巳契丹主乌云遣骑至恒州召前威胜节度使兼中书令冯道枢宻使李崧左仆射和凝等防契丹主徳光于木叶山道等未行食时钟声发汉兵夺契丹守门者兵击契丹杀十余人因突入府中李荣先据甲库悉召汉兵及市人以铠仗授之焚牙门与契丹战荣召诸将并力防圣左厢都指挥使恩州团练使白再荣狐疑匿于别室军吏以佩刀决幕引其臂再荣不得已而行诸将继至烟火四起鼓噪震地满达等大惊载寳货家属走保北城八月壬午朔契丹自北门入势复振汉民死者二千余人前磁州刺史李糓恐事不济请冯道李崧和凝至战所慰勉士卒士卒见道等争自奋防日暮有村民数千噪于城下欲夺契丹寳货妇女契丹惧而北遁满达刘晞崔廷勲皆奔定州与义武节度使邪律忠合忠即隆鄂特也 太平御览引周史曰徐台符仕晋为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契丹之陷中原也台符从庐帐北至于蓟门及戎人内溃乃窜身南归初台符所乗马好嘶鸣及自庐中回常露宿于草中马骑连羣经其左右而台符马若箝其口然及行至汉地即嘶鸣如故时人以为积善之所致也 鹗按太宗灭晋自汴归北从行者六人惟李澣事辽最久张砺旋卒冯道李崧和凝防恒州徐台符随乌云至燕逃归兹备其始末云又有赵莹冯玉从北迁亦卒于契丹而莹归骨于汴

天禄二年 夏四月

资治通鉴曰干祐元年四月乙未契丹主如辽阳故晋主与太后冯后皆谒见有辰努者契丹主之妻兄也闻晋主有女未嫁诣晋主求之晋主辞以防后数日契丹主使人驰取其女而去以赐辰努 何防春渚纪闻云晋出帝既迁黄龙府北主新立召与相见帝因以金盌鱼盆为献金盌半犹是磁云是唐明皇令道士叶法静治化金药成防磁盌试之者鱼盆则一木素盆也方圆二尺中有木纹成二鱼状鳞鬛毕具长五寸许若贮水用则双鱼隠然涌起顷之遂成真鱼覆水则宛然木纹之鱼也至今句容人铸铜为洗名双鱼者用其遗制也

二年 夏四月

周筼析津日记曰京师仙露寺明一统志寰宇通志俱不载顺天新旧志亦无之近菜市西居民掘地得石匣乃辽世宗天禄三年所瘗中藏舍利无有也匣如石椁而短小傍刻僧志愿记具书布施金钱姓名记后有千人邑三字具列大辽皇帝皇后东明王夫人永寜大王燕主大王国舅相公宣徽令主李可与洛京防守侍中刘琋齐国夫人张氏男三司使道纪衙院马九故太师侍中赵思温男延照司徒李彻药师努华喜寺行仙马知让邑头尼定徽防澄喜防舍利六百三十三粒钦送到舍利一百一十粒 朱彛尊吉金贞石志载释志愿舍利佛牙石匣记畧曰逹摩禅师逺渉流沙登雪岭得释迦舍利佛牙授与先师先师讳清珦闽川人自防同五载仲秋赍舍利佛牙到此于八年季春月蓂凋十一叶染疴而逝临迁化时将舍利佛牙付仙露寺讲维摩经比邱尼定徽建窣堵波寻具表奏闻大辽皇帝降宣头一道钱三百贯以充资助于天禄三年嵗次己酉四月十三日安塟施主名具镌于后

四年 春二月 秋七月

五代史曰干祐二年二月徙晋帝太后于建州自辽阳东南行千二百里至建州节度使赵延晖避正寝以馆之去建州数十里外得地五十余顷帝遣从行者耕而食之明年三月太后寝疾无医药尝仰天而泣南望防手骂杜重威李守贞等曰使死者无知则已若其有知不赦尔于地下八月疾亟谓帝曰我死焚其骨送范阳佛寺无使我为边地鬼也遂卒帝与皇后宫人宦者东西班皆被髪徒跣扶舁其柩至赐地焚其骨穿地而塟焉 资治通鉴曰汉干祐三年春二月晋李太后诣契丹主请依汉人城寨之例给田自赡契丹主许之并晋主迁于建州【建州南至燕京一千二百里】未至安太妃卒于路遗令必焚我骨南向飏之庻防魂魄归逹于汉既至建州得田五十顷晋主令从者耕其中以给食顷之述律王遣骑取晋主宠姫赵氏聂氏而去述律王者契丹主徳光之子也 秋七月晋李太后在建州卧病无医药惟与晋主仰天号泣防手骂杜重威李守贞曰吾死不置汝戊午卒周显徳中有自契丹来者云晋主及冯后无恙其从者亾归及物故过半矣

冬十月自将南伐攻下安平内丘束鹿等城

五代史曰乌云卒万骑攻邢州陷内丘契丹入冦常以马嘶为其来也马不甚嘶鸣而矛防夜有光又月蚀敌众皆惧以为凶虽破内邱而人马伤死者大半

五年春正月汉郭威弑其主自立国号周遣朱宪来告即遣使致良马

五代防要曰周广顺元年正月太祖令左千牛卫将军朱宪徃修和好乌云亦遣使尼古察报命献良马四匹太祖复命尚书左丞田敏供奉官蒋光衔命徃报聘四月田敏等回乌云遣使硕罗

献碧玉金镀银裹鞍防并马四十匹 册府元曰晋赵莹为中书令敌陷京城虏主迁少帝于北塞莹与冯玉李彦韬俱从契丹永康王代立乃授莹太子太保周广顺初遣尚书左丞田敏报命于契丹遇莹幽州莹得见华人悲怅不已谓田敏曰老身漂零寄命于此近闻室家防逝弱子无恙防中朝皇帝倍加存恤东京旧第本属公家亦闻优恩特给善价老夫至死无以报效于是南望稽首涕泗横流

夏五月壬戌朔太子太傅赵莹薨辍朝一日命归于汴

五代史曰莹从出帝北徙莹事乌云为太子太保莹子易则易从当其徙而北也与易从俱而易则防事汉官至刑部郎中后莹病将卒告于契丹愿以尸还中国契丹许之及卒遣易从防具防南归太祖怜之赠莹太传于华隂

汉刘崇自立于太原六月为周所攻遣使称侄乞援且求封册

十国春秋曰干祐四年春正月戊寅北汉世祖刘崇即位于晋阳是时辽将潘实纳称君命遗书皇子承钧帝令承钧复书言本朝沦亾绍袭帝位愿循晋室故事求援北朝许之二月丁巳遣使通事舍人李使于辽乞兵为援三月甲戌至于辽辽主乌云与帝约为父子之国使伊喇美棱来报聘 五代史曰刘旻遣宰相郑珙致书乌云称侄皇帝以叔父事之乌云遣燕主舍音政事令高勲以册尊旻为大汉神武皇帝妻为皇后乌云性豪隽汉使者至辄以酒肉困之珙素有疾乌云强之饮一夕而以醉卒然乌云闻旻自立颇幸中国多故乃遣其贵臣舍音髙勲以自爱黄骝九龙十二稻玉带报聘 王保衡晋阳见闻录曰郑珙既逹北廷北主恩礼周厚北俗以酒池肉林为名虽不饮如韦曜辈者亦加灌注纵成疾无复信之珙魅岸善饮惟无量之逼宴罢载归一夕腐脇于穹庐之氊堵间舆尸而复命

秋七月 八月

十国春秋曰干祐四年秋七月北汉翰林学士卫融等诣辽谢册礼且请兵 册府元曰周广顺元年八月契丹遣幽州教使曹继筠防送宰相赵莹防柩至其家先是开运末敌防京城莹与冯玉李彦韬俱迁于北塞未防卒至是方归其柩

九年庚申朔自将南伐壬戌次归化州察克反帝遇弑契丹国志曰天禄五年九月北汉主自团柏攻周帝欲引兵防之与酋长议于九十九泉诸部皆不欲南帝强之行至新州之火神淀燕王舎音及伟王之子大寜王乌苏等率兵作乱弑帝

猜你喜欢
  志第十九 历五·欧阳修
  梁本纪第三·欧阳修
  卷八十·志第四十七·柯劭忞
  ●卷三·李纲
  春秋战国异辞卷四十六·陈厚耀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十八·佚名
  ●绎史摭遗卷七·温睿临
  一六○ 工部尚书福隆安奏《佩文韵府》定价发行情形折·佚名
  通鉴纪事本末卷八上·袁枢
  肃宗孝明帝纪·魏收
  辛彦之传·魏徵
  卷十五·佚名
  卷第八·佚名
  第二章 黄河下游之新王朝【殷商时代】·钱穆
  卷四十四·徐天麟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北江诗话卷六·洪亮吉

    开、宝诸贤,七律以王右丞、李东川为正宗。右丞之精深华妙,东川之清丽典则,皆非他人所及。然门径始开,尚未极其变也。至大历十才子,对偶始参以活句,尽变化错综之妙。如卢纶「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刘长卿「汉文有

  • 卷九·马臻

    钦定四库全书 霞外诗集卷九      元 马臻 撰西湖春日壮游即事 延佑戊午春偶以钓槎之暇因念西湖春日壮游尚历历然眉睫间光隂几何余矍铄矣遂成七言二韵诗三十首以写幽怀後我之生或不我信傥遗老览之则将同一兴

  • 第八十六回 受逆报吕纂被戕 据偏隅李暠独立·蔡东藩

      却说后凉主吕光,老病已剧,自知不起,乃立太子绍为天王,自称太上皇,命庶长子纂为太尉,纂弟弘为司徒,且力疾嘱绍道:“我之病势日增,恐将不济,三寇窥窬,指南凉北凉西秦。迭伺我隙,我死以后,汝宜使纂统六军,掌朝政。委重二兄,尚可保

  • 卷第一百一十三·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晋纪三十五〔起昭阳单阏(癸卯),尽阏逢执徐(甲辰

  • 资治通鉴外纪卷第一·刘恕

    宋京兆万年刘恕编集包牺以来纪包牺氏包牺氏母曰华胥蛇首人身风姓生于成纪年可纪而皇甫谧上古至周厉王无疑事异端备列于注以示传闻异辞诸儒所纪皆有年众说差玄不同及象日月之明谓之太昊取牺牲以充包厨号包牺后世音谬谓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四十·佚名

    景泰五年夏四月壬午朔日食○ 太上皇帝居南宫○ 帝享 太庙○遣中官祭司灶之神○神机营总兵官都督同知杨能奏本营原拨香河草场计二百四十八顷蓟州草场计四百五顷每岁采秋青草饲养官马及趁时牧放近被军民人等在内耕种又

  • 徐庆云·佚名

    徐庆云先生小传徐先生名品伟字庆云浙江慈谿人父锦章公设纱肆于沪性好施予交游称长者先生幼敏慧就读村塾九龄即通四子书塾师奇之无何锦章公捐馆舍纱肆亦耗闭先生母冯太君泣谓先生曰汝父一生仁慈我知汝之必能有成然恐予

  • 卷一·书汇·李贽

    〔八十五篇〕  ● 答马历山  凡为学皆为穷究自己生死根因,探讨自家性命下落。是故有弃官不顾者,有弃家不顾者,又有视其身若无有,至一麻一麦,鹊巢其顶而不知者。无他故焉,爱性命之极也。孰不爱性命,而卒弃置不爱者,所爱只

  • 滕文公上篇·王夫之

    一程子云“故凡言善恶,皆先善而后恶”云云,须看一“故”字。乃谓天理之见于人心而发于言词,其已然之迹不昧于固然者如此;非繇先言善、吉、是,后言恶、凶、非,而知性之善也。言之先后,只是人所撰之序,非天

  • 卷二十七·程端学

    <经部,春秋类,春秋本义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本义卷二十七   元 程端学 撰定公【名宋襄公子昭公弟】元年春王三月晋人执宋仲几于京师鄱阳张氏曰国未有君而称元年追书以统月此史法之常也愚谓凡一

  • 五 和平·林语堂

    前面吾们讲过了三种恶劣的德性,它们麻痹了中国人的组织力量。此等德性出于一般的人生观,亦机敏,亦圆熟,尤卓越于能容忍的冷酷。不过这样的人生观,很明显不是没有它的美德的价值的,这种美德是老年人的美德,这老年人并不是怀着

  • 阿兰品第十五·佚名

    如是菩萨,广肩长臂,安徐详雅。师子应步,诣阿兰问,生死出要。意欲断坏,生死门阃,遥见阿兰。与门徒俱,聚会而坐,讲论梵典。菩萨德重,喻如天帝,迎接问讯。与坐谈论,坐须臾已,善意相视。菩萨慈意,慰劳阿兰,阿兰对曰:久承德化,所以出家,不甘

  • 诺桑觉寺·简·奥斯汀

    《诺桑觉寺》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创作的长篇小说,它是奥斯汀打算出版的第一部小说,定稿完成于1797年左右,即奥斯汀大概22岁的时候。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初露锋芒,文风初步成形。该作讲述家境小康的牧师女儿凯瑟琳天真可爱,在

  • 九加死等于十·迪克森·卡尔

    这是一个发生在二战期间的案件。爱德华迪克号从纽约出发,驶向某个英国的港口。昔日的豪华游轮,此时却成了运送军火的交通工具。轮船上除了危险的货物以及船员、服务生之外,只有搭载了九名乘客,战争之中还敢穿越大洋,这九个

  • 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瞿镛

    二十四卷。清瞿镛撰。瞿镛 (约1800—1864),字子雍,江苏常熟人。其父绍基为藏书大家,镛承父志,将绍基藏室“恬裕斋”更名为“铁琴铜剑楼”,广泛搜罗访求,与山东聊城海源阁南北相峙,得“南瞿北杨”之誉,是道光时期两大

  •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张志聪

    医经著作。简称《灵枢集注》,9卷。清张志聪(隐庵) 等撰于康熙九年 (1670年)。张氏对《灵枢》经文及次第悉本南宋史崧所刊24卷本之序,只是恢复9卷之旧制。其所注释不仅能引用 《素问》及《灵枢》他篇文字以经解经,而且

  • 雅述·王廷相

    明王廷相的哲学代表作。分上下篇,约四万 言。王氏自称:“余不自量,每于读书之暇,其于天道人 事,变化几宜,诸所拟议有不符于圣者,时置一论,以求 合道真。积久成卷,分为上下二篇,名曰《雅述》,谓述其 中正经常足以治世

  • 戒子益恩书·郑玄

    本文选自《后汉书·郑玄传》。益恩是郑玄唯一的儿子,曾举孝廉,就在郑玄写下这篇戒子书后不久,益恩便死于黄巾起义的战乱中。建安元年(196),七十岁的郑玄身染重病,他担心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给唯一的儿子益恩写了封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