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四

◎冈东录

乾隆二十二年,高御史开莲花埂新河抵平山堂,两岸皆建名园。北岸构“白塔晴云”、“石壁流淙”、“锦泉花屿”三段,南岸构“春台祝寿”、“条园花瑞”、“蜀冈朝旭”、“春流画舫”、尺五楼五段。

“白塔晴云”在莲花桥北岸,岸ぞ外拓,与浅水平。水中多巨石,如兽蹲踞;水落石出,高下成阶。上有奇峰壁立,峰石平处刻“白塔晴云”四字。阶前高屋三间名曰“桂屿”;屿后为花南水北之堂,堂右为积翠轩,轩前建半青阁,阁临园中小溪河,溪西设红板桥;桥西梅花里许,筑“之字厅”,厅外种芍药,其半为芍厅。前为兰渚,后为苍Υ馆,复数折入林香草堂,堂后入种纸山房,其旁有归云别馆,外为望春楼,楼右为西爽阁。

桥南小屿,种桂数百株,构屋三楹,去水尺许。虎斗鸟厉,攒峦互峙。屋前缚矮桂作篱,将屿上老桂围入园中。山后多荆棘杂花,后构厅事,额曰“花南水北之堂”,联句云:“别业临青甸(李峤),前轩枕大河(许浑)。”积翠轩在屿北树间,联云:“叠石通溪水(许浑),当轩暗绿筠(刘宪)。”

屿西半青阁联云:“才看早春莺出谷(韦庄),更逢晴日柳含烟(苏)。”阁前嵌石隙,后倚峭壁,左角与积翠轩通,右临小溪河。窗拂垂柳,柳阑绕水曲,阁外设红板桥以通屿中人来往。桥外修竹断路,瀑泉吼喷,直穿岩腹,分流竹间,时或贮泥侵穴。薄暮渔艇乘水而入,遥呼抽桥,相应答于缘树蓊郁之际。而屿东村春坞笛,又莫之闻也。

园中芍药十余亩,花时植木为棚,织苇为帘,编竹为篱,倚树为关。游人步畦町,路窄如线、纵横屈曲,时或迷不知来去。行久足疲,有茶屋于其中,看花者皆得契而饮焉,名曰芍厅。

芍厅后于石隙中种兰。早春始花,至于初夏,秋时花盛,一干数朵,谓之兰渚。渚上筑室三间,联云:“名园依绿水(杜甫),仙塔俪云庄(马怀素)。”过此竹势始大。筑小室在竹中,额曰“苍Υ馆”,联云:“竹高鸣翡翠(杜甫),溪暖戏(刘长卿)。”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中有屋数椽,额曰“林香草堂”,联云:“歌绕夜梁珠宛转(罗隐),山连河水碧氤氲(陈上美)。”堂后小屋数折,屋旁地连后山,植蕉百余本,额曰“种纸山房”。

种纸山房之右,短垣数折,松石如黛,高阁百尺,额曰“西爽”。其西竹烟花气,生衣袂间,渚宫碧树,乍隐乍现,后山暖融,彩翠交映。得小亭舍,曰“归云别馆”。联云:“小院回廊春寂寂(杜甫),碧桃红杏水潺潺(许浑)。”

望春楼前有园池,左右设二石桥,曲如蟹螯,额曰“一渠春水”,联云:“北榭远峰闲即望(薛能),月华星采望来收(杜甫)。”池前高屋五楹,露台一方。台外即新河湾处,大石侧立,作惊涛怒浪,篙刺蜂房。飞楼杰阁,崛起于云霄之间,复道四通于树石之际。朱金丹青,照耀陆离,额曰“小李将军画本”,联云:“万井楼台疑绣画(杜甫),千家山郭静朝晖(张九龄)。”屋后小卷对望春楼,联云:“飞阁凌芳树(张九龄),双桥落彩虹(李白)。”

西爽阁前夹河外,堤上树木苍茂。构小屋,高不盈四五尺,枋楣梁柱,皆木之去肤而成者,名曰“木假亭”,如苏老泉“木假山”之类。今谓之“天然木”。是园为程宗扬建,今归巴权保。

“石壁流淙”,一名徐工,徐氏别墅也。乾隆乙酉,赐名“水竹居”,御制诗云:“柳堤系桂双,散步俗尘降。水色清依榻,竹声凉入窗。幽偏诚独擅,揽结喜无双。凭底静诸虑,试听石壁淙。”是园由西爽阁前池内夹河入小方壶,中筑厅事,额曰“花潭竹屿”。厅后为静香书屋,屋在两山间,梅花极多。过此上半山亭,山下牡丹成畦,围以矮垣,垣门临水,上雕文砖为如意,为是园之水马头,呼为“如意门”。门内构清妍室,室后壁中有瀑入内夹河。过天然桥,出湖口,壁中有观音洞,小廊嵌石隙,如草蛇云龙,忽现忽隐,莳玉居藏其中。壁将竟,至阆风堂,壁复起折入丛碧山房,与霞外亭相上下;其下山路,尽为藤花占断矣。盖石壁之势,驰奔云矗,诡状变化,山榴海柏,以助其势,令游人攀跻弗知何从。如是里许,乃渐平易,因建碧云楼于壁之尽处,园内夹河亦于此出口。楼右筑小室四五间,赐名“静照轩”。轩后复构套房,诡制不可思拟,所谓“水竹居”也。园后土坡上为鬼神坛,坛左竹屋五六间,自为院落,园中花匠居之。

自望春楼入夹河,上庋水阁,入水厅,碧缘四溢,潭深无底,菱芡郁兴,蹙水生花,无数水鸟踏浪而飞,层层成梯,令游其中者人面烟水不相隔也。

厅西屿上筑屋两三间,名曰“小方壶”。

水廊西斜,蓼浦兰皋,接径而出,中有高屋数十间,题曰“花潭竹屿”。联云:“天上碧桃和露种(高蟾),门前荷叶与桥齐(张万顷)。”屋后危楼百尺,栏槛涂金碧。楹柱列锦绣,望之如天霞落地。右入浅岸,种老梅数百株,枝枝交让,尽成画格。中建静香书屋,汲水护苔,选树编篱,自成院落,如隔人境。联云:“飞塔云霄半(刘宪),书斋竹树中(李颀)。”

静香书屋之左,土径如线,隐见草际。干松湿云,怪石路齿,建半山亭以为游人憩息之所。

“石壁流淙”,以水石胜也。是园辇巧石,磊奇峰,潴泉水,飞出巅崖峻壁,而成碧淀红涔,此“石壁流淙”之胜也。先是土山蜿蜒,由半山亭曲径逶迤至此,忽森然突怒而出,平如刀削,峭如剑利,襞积缝纫。淙嵌γ,如新篁出箨,匹练悬空,挂岸盘溪,披苔裂石,激射柔滑,令湖水全活,故名曰“淙”。淙者众水攒冲,鸣湍叠濑,喷若雷风,四面丛流也。

如意门中牡丹极高,花时可过墙而出。中筑清妍室,联云:“露气暗连青桂苑(李商隐),春风新长紫兰芽(白居易)。”室右环以流水,跨木为渡,名“天然桥”。桥取朽木,去霜皮,存铁干,使皮中不住聚脂,而郁顿挫。栏皆用附枝,委婉屈曲,偃蹇光泽,又一种木假诡制也。

天然桥西,汀草初丰,渚花乱作,大石屏立,疑无行路;度其下者,亦疑其必有殊胜。乃步浅岸,攀枯藤,寻绝径,猿鸟助忙,迎人来去。行人苦难,幽赏不倦。移时晃晃昱昱,自乱石出,长廊靓深,不数十步,金碧相映,如寒星垂地,由廊得一石洞,深黑不见人,持烛而入,中有白衣观音像,游者至广,迥非世间烟霞矣。

自清妍室后,危崖绝壁,断<齿Ф>相望。闯然而过,甫得平地,上建小室,额曰“莳玉居”。集杜联云:“山月映石室,春星带草堂。”

伏流既回,万石乃出。崖洞盘郁,散作叠;尖削为峰,平夷为岭,悬石为岩,有穴为岫;小者类兔,大者如虎,立者如人。松生石隙,凉徐来,文苔小草,嵌合石隙,梓桧之属,拳曲安命。其下小屋数椽,露台一弓,厅事五楹,颜曰“阆风堂”。联云:“红桃绿柳垂檐向(王维),碧石青苔满树阴(李端)。”堂后种竹十余顷,构小屋三四间,为丛碧山房。

石壁中古藤数本,植木为架。春时新绿在杏花前,花开累累如缨络。行其下者,及肩拗项,如身在绣伞盖中。鼠语啧啧,枝叶摇动。秋夏之交,深碧断路;秋尽筋骨缠裹,霜皮尽露,满地成冰裂纹。屿上构草亭,为看东岸藤花之地。藤花既尽,土阜复起,阜上筑霞外亭。

土阜西南,危楼切云,广十余间。水槛风棂,若连舻縻舰,署曰“碧云楼”。联云:“烟开翠幌清风晓(许浑),花压兰干春昼长(温庭筠)。”楼北小室虚徐,疏棂秀朗,盖静照轩也。

静照轩东隅,有门狭束而入,得屋一间,可容二三人。壁间挂梅花道人山水长幅,推之则门也。门中又得屋一间,窗外多风竹声。中有小飞罩,罩中小棹,信手摸之而开,入竹间阁子。一窗翠雨,着须而凝,中置圆几,半嵌壁中。移几而入,虚室渐小,设竹榻,榻旁一架古书,缥缃零乱,近视之,乃西洋画也。由画中入,步步幽邃,扉开月入,纸响风来,中置小座,游人可憩,旁有小书厨,开之则门也。门中石径逶迤,小水清浅,短墙横绝,溪声遥闻,似墙外当有佳境,而莫自入也。向导者指画其际,有门自开,粗险之石,穿池而出。长廊架其上,额曰“水竹居”。阶下小池半亩,泉如溅珠,高可逾屋,溪曲引流,随云而去。池旁石洞逼仄,可接楼西山翠,而游者终未之深入也。是地供奉御赐“水竹居”扁及“水色清依榻,竹声凉入窗”一联。石刻临苏轼诗卷,并书“取径眉山”四字。

徐赞侯,歙县人,业盐扬州。与程泽弓、汪令闻齐名。家南河下街,与康山草堂比邻。有晴庄、墨耕学圃、交翠林诸胜。毁垣即与江氏康山为一。南巡时,江氏借之为康山退园,故亦得以恭迓翠华,传为胜事,遂与北郊之水竹居并称矣。

徐履安,赞侯兄弟之子孙也。有诡气,善弄水。幼与群儿争浴河畔,能水面吹花;长与海船进洋篙篷成绝技。善烹饪,岩镇街没骨鱼面,自履安始。娴女工,尝绣十八尊者像,为世罕有。工篆籀,人呼为“铁笔针神”。作纸鸢置灯,以照夜行。后来扬州,徐氏任以煮盐事。学算半月,能科计豆人寸马,衣裳鞍辔,不溢一黍。丁丑间为园中杉木对联,仿斜塘杨汇髹枪金法,以黑漆为地,针刻字画,傅以金箔,光彩异艳。作水法,以锡为筒一百四十有二伏地下,下置木桶高三尺,以罗罩之,水由锡筒中行至口。口七孔,孔中细丝盘转千余层。其户轴织具,桔槔辘轳,关捩弩牙诸法,由械而生,使水出高与檐齐,如趵突泉,即今之水竹居也。

齐召南,字次风,号琼台,晚号思园,天台人。幼称神童,年二十三拔贡,有王姚江一辈之目。馆于徐氏。雍正己酉副榜,癸丑举博学鸿词,授庶吉士,纂修《大清一统志》。明年,官检讨,校勘经史,纂修《明鉴纲目》、《大清会典》、《文献通考》,勘定《通礼》,称经学儒臣。后官至礼部右侍郎,以入直堕马回籍。会其族齐周华逆书之事革职,以病卒。著有《考证尚书》、《礼记》、《春秋三传》、《史记功臣表》、《汉书后汉书郡国考》、《隋书律历天文》、《旧唐书律历天文》各若干卷,《水道提纲》三十卷,《史汉功臣侯第考》一卷,《历代帝王表》十三卷,《后汉公卿表》一卷,《宋史目录》若干卷。

程瑶田,字易田,歙县人。孝廉,官太仓州嘉定县教谕。能诗文,与戴东原、方希园穷经数十年,著《通艺录辨》、《九谷沟洫》诸考,皆能发古人所未发。以羊子戈证考工之制,与东原之说不同。是为戴氏之学而不偏护其说者也。尤精铁笔,书法步武晋唐,均为其学问所掩,以是世无知者。往来扬州主徐氏。子培,字伯厚,能读父书。今业鹾,寓于扬。

叶敬,字义方,扬州人。工书,馆徐氏,著有《日华堂诗集》。

金农,字寿门,号冬心,浙江仁和人。与丁龙泓、吴西林号“浙西三高士”。好古力学,工诗文,精鉴赏,善别古书画,书法汉隶。年五十,妻亡,侨居扬州,从事于画,涉古即古,脱尽画家之习。画竹师竹室,自号稽留山民。画梅花师白玉蟾,号昔耶居士。画马自谓能得曹韩法,赵王孙不足道也。画佛像号心出家粥饭僧。花木奇柯异叶,设色非复尘世间所睹,盖皆意为之,则曰“贝多龙窠”之类。与徐氏往来,以其学圃改名“交翠林”。著有《冬心诗钞》,其余诗文十种,皆其门人罗聘搜索而成,沈大成为之序。

方辅,字密庵,徽州人。工诗,书法苏、米,能擘窠大书。善制墨,来扬州主徐氏,著有诗文集,刻以行世。

洪尔鉴,字照堂,歙县人。徐氏姻娅,工诗。

黄占济,字槎山,歙县人。主徐氏,工诗,书法各体备具,为人慷爽。

吴士岐,字乐耕,歙县人,工诗。

韩奕,字仙李,扬州人。买园湖上,名曰“韩园’。工诗,善鼓板。蓄砂壶,为徐氏客。

韩姓,逸其名,扬州人。性古直,为徐氏客。晚年居园后鬼神坛旁,草屋三楹而已,年九十余乃卒。

“锦泉花屿”,张氏别墅也。徐工之下,渐近蜀冈,地多水石花树,有二泉一在九曲池东南角,一在微波峡,遂题曰“锦泉花屿”。由べ竹轩、清华阁一路浓阴淡冶,曲折深邃,入笼烟筛月之轩,至是亭沼既适,梅花缤纷。山上构香雪亭、藤花书屋、清远堂、锦云轩诸胜,旁构梅亭。山下近水,构水厅,此皆背山一面林亭也。山下过内夹河入微波馆,馆在微波峡之东岸。馆后构绮霞、迟月二楼,复道潜通,山树郁兴。中构方亭,题曰“幽岑春色”,馆前小屿上有种春轩。

べ竹轩居蜀冈之麓,其地近水,宜于种竹,多者数十顷,少者四五畦。居人率用竹结屋,四角直者为桂楣,撑者榱栋,编之为屏,以代垣堵。皆仿高观竹屋、王元之竹楼之遗意。张氏于此仿其制,构是轩,背山临水,自成院落。盛夏不见日光,上有烟带其杪,下有水护其根。长廊雨后,笋人来;虚阁水腥,打鱼船过。佳构既适,陈设益精,竹窗竹槛,竹床竹灶,竹门竹联。联云:“竹动疏帘影(卢纶),花明绮陌春(王维)。”盖是轩皆取园之恶竹为之,于是园之竹益修而有致。

过べ竹轩,舍小于舟,垂帘一桁,碎摇日月之影;飞鸟嘎,鸟路上窗,盖清华阁也。

笼烟筛月之轩,竹所也。由べ竹轩过清华阁,土无固志,竹有争心,游人至此,路塞语隔,身在竹中,不闻竹声。湖上园亭,以此为第一竹所。

竹外一亭翼然,额曰“香雪”,联云:“香中别有韵(崔道融),天意不教迟(熊敫)。”

藤花榭,长里许,中构小屋,额曰“藤花书屋”。联云:“云遮日影藤萝合(韩翊),风带潮声枕簟凉(许浑)。”

绿榭既尽,碧天渐阔;雨斩云除,旷远斯出;叠石构岭,闲宴乃张,遂构清远堂于藤花书屋之北,以为是园宴宾客之地。联云:“窗含远色通书幌(李贺),云带东风洗画屏(许浑)。”

锦云轩在东岸最高处,多牡丹,园中谓之牡丹厅,联云:“平分造化双苞出(徐仲雅),独占人间第一香(皮日休)。”

九曲池西南角有二泉,水极清洌,谓之双泉,即锦泉也。张氏于此筑水口引入园中夹河,即东岸观音山尾,任嘉卉恶木,不加斧斤,令其气质敦厚。中有古梅数株,游人不能辨识,惟花时香出,拔荆斩棘巡之,乃可得见。爰于其上建梅花亭,亭外半里许,竹疏木稀,岸与水平,临流筑室,称曰“水厅”。

微波峡,两山夹谷,波路中通,树木青丛,拂蓬牵船,狭束已至。行之若穷,山转水折,忽又无际。东岸构微波馆,联云:“川源通霁色(皇甫冉),杨柳散和风(韦应物)。”画舫至,舟子辄理篙楫入峡。

馆后绮霞楼,集晋人句云:“春秋多佳日(陶潜),山水有清音(左思)。”楼后复道四达,层构益高,额曰“迟月楼”。楼后峡深岚厚,美石如惊鸿游龙,怪石如山魈木客,偃蹇巍,匿于松杉间。老桂挂岸盘溪,披苔裂石,经冬不凋。构亭其上,额曰“幽岑春色”。馆前宛转桥渡入小屿,屿上构种春轩,如杭州之水月楼,冯积困之无波艇。是园为张氏所建。张正治,字宾尚,诸生。

猜你喜欢
  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十四·脱脱
  1929──中華民國十八年己巳·郭廷以
  卷第十·徐鼒
  续明纪事本末卷之一·倪在田
  卷之二百一·佚名
  卷二十四·萧常
  五八五 军机大臣奏交各馆严查颜季亨所撰书籍并行查原籍书板片·佚名
  卷六十六·傅恒
  历代名贤确论卷七·佚名
  序·锁绿山人
  镇标中左右三营城守左右两军营制·佚名
  卷七十八·佚名
  卷一百七·赵汝愚
  卷五十五·佚名
  卷二十六·王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希澹园诗集巻二·虞堪

    (明)虞堪 撰○近体五言鼓枻兰枻鼓清流独悲江上秋屈生常悃欵渔父亦迟留斑竹涵清泪沧江没白鸥钓竿斯可寓随意泊吾舟与吕志学夜坐坐待西斋月论过上夜春乱离方促膝狭窄(一作逼窄)岂容身一剑风尘际十年江海濵黄金难铸日白发谩

  • 列传第九 献文六王·魏收

    咸阳王赵郡王广陵王高阳王北海王献文皇帝七男。李思皇后生孝文皇帝。封昭仪生咸阳王禧。韩贵人生赵郡灵王干、高阳文穆王雍。孟椒房生广陵惠王羽。潘贵人生彭城武宣王勰。高椒房生北海平王详。勰别有传。咸阳王禧,字永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六 艺文略一·纪昀

    艺文略 【一】(臣)等谨按郑志艺文略有十二类类各分门门各标目自叙以为经籍之散亡由于编次之无纪易虽一书而学有十六种诗虽一书 而学有十二种非可浑为一家说诚韪矣顾其所标细目失之太繁且如图谱既有专略又见于艺文略中重

  • 徐謇传·李延寿

    徐謇字成伯,丹阳人,家本住东莞,与兄长文伯等都擅长治病配药。徐謇因到青州,慕容白曜平定东阳,被抓住送到京城。献文帝想检验他的能力,把病人放在帷幕里面,让徐謇隔着帷幕把脉。非常清楚病状,又知道病人面色症候,于是被宠幸。做

  • 卷四·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四雍正元年二月上谕二十五道初二日谕总理事务王大臣等凡事当傚法祖宗成宪方爲尽善皇曾祖妣孝庄文皇后大事当发引时皇考亲自恭送皇祖妣孝惠章皇后大事发引之时皇考圣躬违和足疾甚重尚

  • 严家驺·周诒春

    严家驺 字伯鋆。年三十四岁。生于福建福州。父端岩。旧充海军机器师。本籍住址。福州阳歧鄕。已婚。子二。初学于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及北洋医学堂。历任直隶永平府中学堂。安徽高等学堂。江西高等学堂教员。宣统元年

  • 卷二·张自超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宗朱辨义卷二高淳张自超撰桓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桓书即位桓修即位之礼也继弑君不即位者不忍于先君之弑也桓弑君兄而惟恐诸侯国人之讨急修礼以自定其为君也春秋仍旧史以书之而可以使后之读者推

  • 卷十四·顺治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内则衍义卷十四大学士傅以渐恭纂让之道待外戚内则曰妇或赐之饮食衣服布帛佩帨茝兰则受而献诸舅姑舅姑受之则喜如新受赐若反赐之则辞不得命如更受赐藏以待乏妇若有私亲兄弟将与之则复请其故赐而后与之

  • 修务训·刘安

    【原文】 或曰:&ldquo;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 不往;如此者,乃得道之像。&rdquo;吾以为不然。尝试问之矣:若夫神农、尧、舜、禹、汤,可谓圣人乎?有论者必不能废。以五圣观之,则莫得无为,明矣。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

  • 治地品第二十一·佚名

    佛告须菩提,如汝所问菩萨摩诃萨。摩诃僧那僧涅。摩诃衍三拔致者,菩萨行六波罗蜜。过从一地至一地。云何菩萨过从一地至一地。以诸法无所过法。无来者亦无去者,亦无有过亦无不过。诸法亦无有坏。亦不贡高亦不念。但治住地

  • 答 某 师 书·太虚

    某十年来所持论旨,在并宏大乘各宗,以通达其平等而标显其殊胜,平等达则障蔽除,殊胜显则信行起,义若相反,事固相成,言之间有抑扬,亦明其短长互见,无可高下而已。夫揉曲木欲令其直,必反其直而曲之而后能直。贤家判教,对大乘性相,抑之

  • 中边分别论卷上·世亲

        天亲菩萨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相品第一  恭敬善行子  能造此正论  为我等宣说  今当显此义  初立论体。  相障及真实  研习对治道  修住而得果  无上乘唯尔  此七义是论所说。

  • 折疑论卷第五·佚名

    金台大慈恩寺西域师子比丘述注言符第十九(此篇。吻合三教之理。故曰言符)客曰。夫孔佛二教其殊合之道。或得其梗概矣(梗概者大略也。儒佛二教其殊别合同之道或得其大略矣)。未审。老氏之言与夫儒佛之语。敢问亦有同乎

  • 第一百零一章 未完·佚名

    西利罗奢提罗奢西哈是彼之弟,彼之殁后就楞伽国之王位。(一)上于王位之[彼王],于三宝有净信,于专心听闻正法,精进而明敏,兄之所作事,皆使增展世间[与佛]教之物,人民之主无废弃此,照行如前。(二、三)大名称者,于殊胜齿舍利亦饮食物无罢,供

  • 云溪俍亭挺禅师语录卷之十·净挺

    弟子智巽智湛编拈古世尊初生云门一棒。拈云我见云门未免还他一棒良久云险又云千年田地八百主。女子出定。拈云双双瓦雀点点杨花无那东君一期春事当时曼殊室利身在其中。倒却门前刹竿着。拈云指东话西教坏人家男女从今

  • 死人的殿堂·阿加莎·克里斯蒂

    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侦探小说。著名犯罪小说家阿里亚德妮·奥利弗在为乔治爵士、斯塔布斯夫人主办的节庆活动策划“追寻谋杀游戏”的时候,产生了一种极其可怕的感觉。尽管可以称为直觉,但却令她挥之不去,百思不解。情急之

  • 道德真经传·陆希声

    道德真经传。唐陆希声传。四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类。参校本:无求备斋影印清道光间钱熙祚刊指海本(简称指海本)。是书未标章名。本书现存诸本中,以《道藏》本早出。其注以儒解《老》,以道为体,名为用,仁义为

  • 华影吹笙阁遗稿·戴小琼

    一卷。清戴小琼撰。戴小琼,清代诗人。此书有道光二十五年(1845)刊本,与沈珏女史《画理斋诗稿》合刻。书前有潘曾莹所作序言,共收二十二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