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十子二

自三皇降而为帝,天下不复有皇矣。五帝降而为王,天下不复有帝矣。三王降而为霸,天下不复有王矣。然霸之后岂复有霸哉?仲尼之门,羞称五霸。盖以其疑于王,故严为之辨耳。自王而降即称霸,则霸亦岂可以易言哉?今世开口便说纯王之政,然究其所至,不知于霸者何如也。然五霸以齐桓为称首,而齐桓之所以霸者,管仲之力也。故孔子称之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又曰:“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以兵军,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孔子未尝以仁许人,独称管仲曰“仁”,盖深与之也。然三王治天下之道,著于六经。齐桓定霸之迹,载在《管子》。今观《管子》一书,自“牧民”以至“轻重”凡二十四卷,其中有经言、外言、内言、短语、区言、杂言、管子解、管子轻重,共八十五篇。而桓公之所以富国强兵取威定霸者,具在于是,是皆施之而有实效者也。则春秋战国诸子,其能若是班乎? 

太史公《史记伯夷传》之后,即立“管夷吾传”。传中载其所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管子》八十五篇,大要不出此数语矣。 

《管子》又曰:形不正者德不来,中不精者心不治。正形饰德,万物毕得。翼然自求,神莫知其极。昭知天下,通于四极。故曰毋以物乱官,毋以官乱心,此之谓内得。是故意气定,此数言亦似道家语。 

《管子》曰: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战国诸人,唯功利是图,其能知礼义廉耻者,盖亦鲜矣。 

又曰错国于不倾之地,积于不涸之仓,藏于不竭之府。下令于流水之源,使民于不争之官,明必死之路,开必得之门,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处不可久,不行不可复。错国于不倾之地者,授有德也。积于不涸之仓者,务五谷也。藏于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下令于流水之源者,令顺民心也。使民于不争之官者,使各为其所长也。明必死之路者,严刑罚也。开必得之门者,信庆赏也。不为不可成者,量民力也。不求不可得者,不强民以其所恶也。不处不可久者,不偷取一世也。不行不可复者,不欺其民也。其言皆切於治理,使有天下者举而措之,可以保常治矣。又岂特霸齐而已哉? 

《管子》以为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吡其事乱。是故圣王之处士必于闲燕,处农必于田野,处工必于官府,处商必就市井。使旦暮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呜呼,由今之世,苟四民皆有定业,则民志定矣。民志定,而天下有不治者乎? 

晏子则有《晏子春秋》,其所以治齐者,未必专于用墨,然观其宗庙之祀,豚肩不掩豆,瀚衣濯冠以朝,则亦俭而过苦。其术则本之墨氏。 

法家者流,韩非、申不害、商鞅诸人是也。名家者流,彭蒙、田骈、慎到诸人是也。韩非有《韩非子》,申不害有《申子》,商鞅有《商君书》,慎到有《慎子》,世皆有其书。 

《慎子》曰:法之功莫大使私不行,君之功莫大使民不争。今立法而行私,是与法争,其乱甚於无法。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於无君。故有道之国,法立则私善不行。君立则贤者不尊。民一于君断法,国之大道也。慎子之言如此,而庄子以概乎皆尝有闻许之。余观其说,大率李斯之柄秦,用此道也。夫其说固自有此种道理。故人之生性刻急而速于就功者,不觉入于其中。然言法立而行私是与法争者是矣。至以尊贤为贤与君争者,是何等语耶?李斯信之,遂启坑儒之祸。呜呼,此所谓以学术杀天下者,非耶。 

余观慎子之书,亦有切实最关于治理处。其言曰,投钩分财,投策分马,非以钩策为均也。欲使得美者不知所以德,得恶者不知所以怨,此所以塞怨望也。故蓍龟,所以立公言也。权衡,所以立公正也。书契,所以立公信也。法制礼籍,所以立公义也。凡立公,所以弃私也。真可谓善于言名者矣。 

《文子》曰:川广者鱼大,地广者德厚。其言博大,不专于刻急。 

又曰:水虽平必有波,衡虽正必有差。 

《文子》曰:文子问老子,法安所从生,曰:法生于义,义生于众,应合乎人心。此治之要也。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乎人间,反己自正。其说甚平,名法之近道者。 

世又有五子,盖鬻子、关尹子、尹文子子华子、鹖冠子是也。鬻熊是文王师,但其书不似周初人语,或者是伪书也。 

太史公之论《韩非》曰: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可谓深得韩非之要矣。 

韩非病治国者不务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所用非所养,所养非所用。廉直不容于邪枉。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说难”五十五篇,十余万言。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说难”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游,死不恨矣。” 

韩非与李斯俱事荀卿。夫敬卿本儒术,而二子俱以名法显,竟以刻急自灭其身者,何也?或者得志之后,遂大背其师说耶。 

太史公作史,以老子与韩非同传,世或疑之。今观韩非书中,有解老、喻老二卷,皆所以明老子也。故太史公于论赞中曰:申韩苛察惨刻,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则知韩非元出于老子。《韩非子》云:孔墨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殷周七百余岁,虞夏二千余岁,而不能定儒墨之真。今乃欲审尧舜之道于三千岁之前,意者其不可必乎。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故明据先生必定尧舜者,非愚则诬也。愚诬之人,学杂反行,明主弗受也。其意以为尧舜既无参验,是不足为,而但欲急近功以取效于目前者为得。呜呼,其卒至于亡国灭身,不亦宜哉。 

《韩子》曰:规有磨而水有波,我欲更之。无奈之何。纬文琐语曰:战国文章,孟子、庄周而下,孙武韩非所为最善,余人莫及。 

《申子》与《商君》书,皆韩非之类。然其连类比事,不逮韩非远甚。 

《商君》书曰:凡人主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今民求官爵皆不以农战,而以巧言虚道,此为劳民。劳民者,其国必无力。无力者,其国必削。则是其术专以急功利为首也。 

阴阳家,有“洪范五行传”、“黄帝占”、“师旷占”、“京氏占”、“甘氏星经”、“石氏星经”,“及天官书”、“律历志”、“五行志”诸篇。 

纵横家,今《鬼谷子》、《苏子》、《樗里子》、《战国策》,诸书皆是。 

兵家莫过于《孙武子》,其余《六韬》、《黄石公三略》、《太公兵法》、《玄女战经》、《尉缭子》、《吴子》、《李卫公问对》、《素书》之类,皆出其下。 

《史记》中有环渊接子邹衍邹奭之徒。注云:接子二篇,邹奭十二篇。 

《史记》又有剧子尸子,刘向《别录曰》:尸子名佼,秦相卫鞅客也。鞅谋事画计,立法理民,未尝不与佼规也。书二十篇,凡六万余言。 

《艺文志》有公孙龙子十四篇,赵人有吁子十八篇,名婴齐人。又有李子三十二篇,即李悝也,相魏文侯,富国强兵。 

医家,如《素问》《中内经》与《灵枢经》之类,盖深明于阴阳之数,而深文隐义,亦非后人可及。纵不出于岐伯雷公,或者是秦越人仓公所传,而本之于岐伯雷公者也。其次则《八十一难》,亦皆古先圣贤之书,皆能知气运之流变,血脉之盛衰,病因之浅深,治疗之先后。必能知此,则处方投剂可以取效。今世但以朱丹溪为儒医,学医者皆从此入门,而不知素难为何物矣。正如学者不体认《经书》,但取旧人文字模仿成篇,欲取科第,亦有幸而偶中者,然学者以误国,医以杀人。其祸亦岂小小哉? 

汉有张仲景,世称为医之圣。盖以其深明素难兼晓气运也。王叔和有《脉经》,则精通脉理。刘河间专言火,有《原病式》。张子和论汗吐下三法,有《儒门事亲》。李东垣以脾胃为主,有《脾胃论》。朱丹溪则言气血痰,皆因前人所未发。各申其见以补其所不及,学者当会其全可也。今但以丹溪为主,则是气血痰三者为足以尽天下之病哉。 

世有《神农书》,盖孔门如樊迟请学稼。孟子时则许行为神农之言,或者是此辈假托为之耳。元魏贾氏有《农桑要术》,后有东《鲁王氏农书》,大率皆农家者流也。 

世有《京房易传》,与焦贡易林郭璞洞林风角占诸书,此皆卜者之流。 

世又有《唐子书》,《艺文类聚》引用。当是唐已前书也,所言是相法,或本之唐举。 

《吕氏春秋》乃吕不韦之客所著。盖吕不韦既柄秦,遂招致天下之客,欲著书以自名家。故门下之客共成此书,大率亦名法之流。然文字尖新,不似先秦人语,又出于众人之手,言多舛驳。 

汉兴,高祖时则陆贾上新语。每奏一篇,帝未尝不称善。其言谓秦以暴虐亡,著秦之失,欲高祖之以王道致理也。 

《新语》曰:君子为治也,混然无事,寂然无声。官府若无人,亭落若无吏。邮无夜行之卒,乡无夜召之正。耆老甘味于堂,丁男耕芸于野。若果能此,则去皞皞之风不远矣。 

《袁子正部》云:淮南浮伪而多恢,太玄幽虚而少效,法言杂错而无主,新书繁文而鲜用。 

文帝时有贾谊《新书》,大率皆论治,即以政事书演绎而广之者也。先儒谓谊通达国体,又其书所言,如铸钱储蓄劝种宿麦诸篇,则其学或本于管子。 

董子天人策,其道术最正,此儒家者流也。今世所行《春秋繁露》,人谓其出于董子。然其言多禨祥谶纬,或者其本之《春秋》,而杂出于洪范《五行者》耶。 

《淮南子》,亦是淮南王好客,而四方之客如太山小山八公之徒来从之游,遂共为此书。盖杂出于儒道名法诸家,天时地理无不贯综,博大弘衍,可谓极备。但其言舛驳不伦,亦以其成于众手也。桓次公《盐铁论》,盖次公见桑孔言利太急,故假诸文学与之辩难,言兴利固自有源,不专在刻。其言盖亦本之管子。 

刘向《说苑》新序,盖儒家者流。其所载春秋战国之事,连类比事,成二家之言。于汉儒中最为雅驯。 

汉末有杨子云,子云默而好深湛之思。作太玄以《拟易》,作法言以拟《论语》。而韩昌黎至比之荀子,其言曰: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杨也,大醇而小疵。 

苏子瞻云:杨雄好为艰深之词,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物也,而独晦于赋何哉?终身雕虫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 

东汉有桓谭《新论》,王节信《潜夫论》,崔寔《政论》,仲长统《昌言》,王充《论衡》。魏有徐干《中论》,所言虽各有意见,然不以道术名家。谓之曰:论,固自别于诸子矣。 

隋末有文中子,其所著又有续诗,有元经以续《春秋》。其中说亦所以拟《论语》,观其所论,皆本之王道,当亦不在荀卿、扬雄之下。其道虽不得大行于世,至其门人薛收、房乔、魏征、李靖辈,遂以其学用之于唐,佐太宗开太平之业。 

古人有言,譬文中子之于六籍,其犹奴隶也。夫六籍,六经也。苟得为其奴隶,则亦得以窥圣人之门墙,而非离经叛道者矣。 

汉有《邹子》,书中言董仲舒事,或者即邹长倩与公孙弘书者是也。有《秦子》,载孔文举刑哭父赏盗麦者二事。有《玄晏春秋》,乃玄晏先生皇甫谧书也。有《郭子》,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语及刘道真事。又有袁子,皆汉晋时人也。有《抱朴子》,葛洪所著,葛洪以仙术闻,盖道家者流。 

 

猜你喜欢
  列传第九 献文六王·魏收
  列传第七十一 文苑·李延寿
  ●崇禎長編卷之四十八·汪楫
  卷十五·李心传
  卷之一百五十五·佚名
  卷之七十五·佚名
  卷七·杨大雅
  耶律辖底传·脱脱
  卜天璋传·宋濂
  段坚传·张廷玉
  卷三百二十七·佚名
  卷一百九十一·佚名
  卷十二·佚名
  咸丰十年十二月十八日·曾国藩
  十二年(下)·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张才翁·唐圭璋

      才翁尝仕临邛秋官。   雨中花   万缕青青,初眠官柳,向人犹未成阴。据雕鞍马上,拥鼻微吟。远宦情怀谁问,空嗟壮志销沉。正好花时节,山城留滞、忍负归心。   别离万里,飘蓬无定,谁念会合难凭。相聚里,休辞金盏,酒浅还

  • 春·徐志摩

    康河右岸皆学院,左岸牧场之背,榆荫密覆,大道纡回,一望葱翠,春光浓郁。但闻虫声鸟语,校舍寺塔掩映林巅,真胜处也。迩来草长日丽,时有情耦隐卧草中,密话风流。我常往复其间,辄成左作。河水在夕照里缓流,幕霞胶抹树干树头;蚱蜢飞,蚱蜢

  • 刘将孙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刘将孙(1257—?)字尚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刘辰翁之子。尝为延平教官、临江书院山长。事迹见《新元史。刘辰翁传》。有《养吾斋集》四十卷,久佚。《四库总目提要》云:“将孙以文名于宋末,濡染家学,颇习父风,故当时有小

  • 台湾郑氏始末卷五·沈云

    康熙元年春正月,成功闻塚兆惨发、父被族诛,擗踊大哭,帅诸将以下皆缟素。二月,命洪初辟等分理社事。成功切齿梧等,未及报,病肝急。或告南澳陈霸有贰心,即遣全斌往击。霸闻之曰:『辨无及矣。中梧等奸计不自察,卒以兵逼,如是而往,众

  • 卷之二百八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军界风流话·吴虞公

    闽属各防区之南北军官,因兵事敉平,身历战阵之团营长官,既经两方政府论勋行赏,而从战线上之归防戎装。无论南军北军,如入宝山回来。又均饱满黄白物,挥霍不涸。风流轶事遂于此时渐渐发现。据当地某报旅行下游之记者来省所述眼

  • 光绪二十年上·佚名

    北洋大臣来电(五月二十六日到)发北洋大臣电(五月二十七日)军机处寄北洋大臣李鸿章上谕(五月二十八日)闽浙总督来电(六月初一日到)北洋大臣来电(六月初三日)军机处电寄刘坤一谕旨(六月初五日)台湾巡抚来电(六月初七日到)南洋大臣来电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二·阿桂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七月十一日癸丑开泰岳钟璜奏言金川土司莎罗奔原以喇嘛承袭土职其地方一切事务系侄郎卡管理节据副将保怀智同知崔钥报称莎罗奔于本年五月十一日病故查金川与革布什咱搆衅以来如绰斯甲布小金川丹坝巴旺

  • 绎史卷一百二十八·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鹖冠子之言真隠传鹖冠子或曰楚人隠居幽山衣被屡空以鹖为冠莫测其名因服成号著书言道家厐谖常师事之后显于赵鹖冠子惧其荐已也乃与谖絶【汉书道家鹖冠子一篇】鹖冠子【博选】王鈇非一世之器者厚德隆俊

  • 第六节 唐初武功(五)·吕思勉

    唐平西域,与突厥关系最大。以是时自玉门已西,殆皆为西突厥所控制也。《旧唐书·西突厥传》云:其人杂有都陆及弩失毕、歌逻禄、处月、处密、伊吾等种。歌逻禄,即葛逻禄。《新书》言其地在北庭西北,金山之西,跨仆固振水。岁月

  • 显学·韩非

    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乐之儒。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

  • 卷第十九·佚名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十九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差别品第二之十一辩因缘已。等无间缘。何法为性。非后已生心心所法。谓除阿罗汉最后心心所。诸余已生心心所法。一切皆是等无间缘。为简未来无为法故。说已

  • 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卷上·佚名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 诏译我依瑜伽金刚顶经。说莲华部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身口意金刚秘密修行法。行者应从瑜伽阿阇梨处。求受菩提心律仪戒入

  • 华严法界玄镜卷上·澄观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余覃思大经薄修此观。罗其旨趣已在疏文。恐堕业于深经。少赞演兹玄要。精诚之者时一发扬。数子恳求叩余一阐。咸言注想访友寻源。或学或传遍求众释。积岁疑滞今方焕焉。夕惕勤勤愿释深旨。

  • 卷第六十五·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卷第六十五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临济宗南岳下三十四世天童悟禅师法嗣长沙府沩山五峰如学禅师临潼任氏子。丱岁失怙。从五台天齐薙发。圆具于澄律

  • 梦红楼梦·尹湛纳希

    清代白话长篇艳情小说。又名《三妙传》、《第五红楼梦》。残存二回。作者传为尹湛纳希。尹湛纳希(1837—1892),成吉思汗第二十八代孙,汉名宝瑛,字润亭,蒙古著名文学家。成书于清中后期。现仅存清蒙文残抄本,藏内蒙古

  • 让县自明本志令·曹操

    曹操著。见《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武故事》,收于《中国历代散文选》上册。汉献帝建安元年(196)曹操迎献帝迁都许昌,献帝以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建安十三年任丞相,遂总揽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因而招

  • 大乘流转诸有经·佚名

    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译,佛在竹林。影胜王问,云何有情先所造业,久已灭坏,临命终时,皆悉现前?又复诸法,体悉空无,所造业报而不散失?佛以梦见美女,觉后忆现影像答之。智者当观察眼不见于色,意亦不知法,是名胜义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