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卜天璋传

卜天璋字君璋,洛阳人。其父世昌,金代为河南孔目官。宪宗南征时,世昌率领众人归降,被授予镇抚官,统帅民兵二千户;后升真定路管万户民众。宪宗六年,将河北百姓三千多人迁于河南,让他去领导,从此家迁汴。

天璋幼年聪明,有抱负,读书学史,能分辨成败的原因。至元中,任南京府史。当时河北有饥民数万人,集结于河上准备南迁,皇上下诏命民众回归乡里,勿要南渡,众人吵吵嚷嚷不肯回去。天璋担心会发生事变,劝总管张国宝不要阻挡民众南渡,国宝听从其言,因而未发生什么事。河南按察副史程思廉发现天璋的才干,召为宪史,名声也更大了。以后又升为中台属官。当时有一侍御史仗势贪财,被御史发现其赃物,天璋起草弹劾奏章,还未来得及上奏,他们被诬陷,都被拘捕。御史对着饮食悲哽,天璋问他为何如此,御史说:“我仅有一女,甚是可怜,知我入狱,已绝食数日,所以很是悲痛。”天璋说“:死于职守,属于大义,为何要为儿女哭泣!”御史听此,深感惭愧。不久,被免罪。丞相顺德王主持国政时,提拔天璋为中书省官员,对于应办或不应办的事,天璋总要激烈争辩,顺德王深有感慨地说:“中书的官员都能如此,我还有什么需要担心的呢?”

大德四年(1300),天璋任工部主事。蔚州有一个名叫刘帅的人,强夺民产,官吏不敢判决,天璋前往审讯,刘帅信服,将田产归还与民。大德五年,因枢密大臣..伯之荐,天璋升为都事,又被引见皇上,赐锦衣、鞍辔、弓刀。后又加封奉训大夫,赐侍燕服二套。武宗时,升任宗正府郎中,尚书省成立后,又升为刑部郎中。当时正巧盗贼很多,有人提议凡犯盗贼罪者及其家属一律只准穿青衣,以与民众相区别。天璋说:“罪犯堵路,是秦时的弊端,还能效法吗?”有人密告诸侯王图谋不轨,皇上命天璋迅速前去调查核实。尚书省有一官员获罪,仁宗召见天璋,当时兴圣太后也在座,帝指着他说“:这就是不贪贿的卜天璋。”问他现任何官,天璋说:“臣待罪刑部郎中。”又问是谁举荐的,天璋回答说:“臣无才,误蒙提升重用。”帝说:“前朝以谢仲和为尚书,你为郎中,都是我亲自推荐。你应替职不懈!”就将中书刑部印给他。天璋既就任,入宫见皇帝,帝在隆福宫赐酒,并赠锦衣三套。后来命他去治理狱中平反冤案之事,帝对周围的人说:“天璋是廉洁谨慎之人,一定会获得其中真情。”天璋承命办理,狱中未出现冤案。

皇庆初年(1312),天璋为归德知府,劝农兴学、修复河渠、消除水患。当时群盗占据交通要道,商客不能通行,天璋抓获百余人,皆处以重刑,盗贼从此被平。天璋升浙西廉访副使,到任只一月,就变更田制,后又改任饶州路总管。天璋就任后,让民众自报田亩,各种事情都不苛扰百姓,百姓甚为高兴,田亩、户籍都得到清理。当时饶州发生饥荒,天璋主张开仓赈济,僚属们坚持不可,天璋说“:百姓饥饿得这样,等请示以后再赈济,他们都已饿死了。不先请示的责任由我一人承担,决不连累各位。”于是开仓放粮,百姓得以活命。天璋处理事情无所顾忌。他的政绩卓著。升广东廉访使。开始时,豪民临海筑堤停商船以获利,以往的官员都因贿赂而不过问,天璋到任后,派兵前往取缔。岭南向来无冰,天璋到后,开始有冰,有人说是天璋推行政治、教化的结果。

天历二年(1329),蜀地兵乱,荆楚之地大为震惊,朝廷授天璋为山南廉访使,有人对他说您已年老,不能再去任职了。天璋说“:国家有难,我年八十,总是怕死而不得其所,岂能去逃避困难呢?”于是去就任了。到任后整饬风纪,清理吏治,州郡官员都很恭敬他。当时谷价飞涨,他下令不要平抑物价,听百姓自便,于是粮商争相来此,米价立即下落,他又让宪司将罚得的赃款不交纳于府台,而留作赈济,御史来到后,百姓都俯伏于途颂扬他。皇上下诏召集三品以上的官员议论时政的得失,因此,他上书列举二十条,共万余言,题为《中兴济治策》,条条皆言中时弊。随即引退,回汴之后,将其俸禄,尽施与同族。家中无一点存储,天璋对此处之泰然。至顺二年(1331)逝世。赠通议大夫、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河南郡侯,谥号正献。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二十三 宗元饶 司马申 毛喜 蔡徵·姚思廉
  庙制第三十四·王肃
  何法盛晉中興書卷一·汤球
  1938──中華民國二十七年戊寅·郭廷以
  卷之十二 粤纪·计六奇
  卷第二百四十一·胡三省
  ●七、嗜好一斑·秦翰才
  卷九十三·班固
  第三章 紫禁城内外 七 内部冲突·溥仪
  卷三十七 蜀书七 庞统法正传第七·陈寿
  张守聀传·欧阳修
  萧讨古传·脱脱
  刘宁、周玺、庄鉴传·张廷玉
  附録六·佚名
  第二节 文帝外攘·吕思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64 ·佚名

    戴复古 岁旦族党会拜 衣冠拜元日,樽俎对芳辰。 上下二百位,尊卑五世人。 排门乔木古,照水早梅春。 寒春将消歇,风光又一新。 戴复古 岁暮呈真翰林 岁事朝朝迫,家书字字愁。 频沽深巷酒,独倚

  • 國朝獻徵錄卷之六十七·焦竑

      通政司   南京通政司   ◆通政司   掌司事尚書   掌司事侍郎   通政使   左右通政   左右參議   ○掌司事尚書   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張文質傳(實錄)   掌通政司事工部尚書贈太子少保鄭公紳神道碑

  • ●乙编·姜侠魂

    ◎汪兆铭小史汪兆铭,字桂辛,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人,京籍浙江山阴县,伊伯汪辛生曾充前粤督张文襄幕宾,幼聪慧,下笔千言。其从兄汪兆铨,字莘伯,举人,曾充粤水提李准幕宾。兆铭亦举人,曾充前粤督岑春暄幕宾,均奇器之。年十七应童子试,得

  • 卷第二十·徐鼒

    前翰林院检讨加詹事府赞善衔六合徐鼒譔列传第十三徐宏基(从子仁爵) 李升(族人锡祚、锡贡) 邓文昌常延龄(常元亮、汤南金) 刘永锡 刘文照 沐天波徐宏基(从子仁爵)李升(族人锡祚、锡贡)邓文昌常延龄(常元亮、

  • 五一四 浙江巡抚王亶望奏查缴应毁各书并查无《历志》一书折·佚名

    五一四 浙江巡抚王亶望奏查缴应毁各书并查无《历志》一书折乾隆四十三年闰六月初九日浙江巡抚臣王亶望跪奏,为查缴应毁各项书籍,恭折奏闻事。窃照违碍不经书籍,前抚臣三宝暨臣任内先后查缴过一十四次,节经恭折奏闻。兹复

  • 钱塘先贤传赞原序·袁韶

    粤自寳庆丙戌歳杭牧袁公韶辑许箕公以下三十有九人请于朝以官镪售其地若干祠于南山少北新堤之上树碣以代其绘像且为之系赞又徙其观宇曰旌徳者隅其旁以奉之甲子适周据有其观宇者定香缁流也且毁其祠悉佃其祠地并仆其碣货

  • 卷二十二·吕中

    钦定四库全书宋大事记讲义卷二十二宋 吕中 撰徽宗皇帝小人创御笔之令崇宁四年行御笔手诏羁上书见羁管编管人还乡御笔手诏始此八月御笔更制军政三司枢宻院同奉御笔始此。大观三年御笔旧制诏令皆中书门下议而后命学士为

  • 卷五十一·黄训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名臣经济录钦定四库全书名臣经济录卷五十一明 黄训 编工部【都水下】高邮州新开湖记【刘健】高邮州之西南湖曰新开与甓社湖通而天长以东诸水尽汇于此其南北运道自杭家觜至张家沟凡三十余

  • 卷二百二十七·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二十七人物志一百七忠义传十九【蒙古八旗四雍正年中共四十五人】常禄常禄蒙古镶黄旗人姓博尔济吉特氏多铎和之曾孙也多铎和以战功授一等轻车都尉

  • 中庸原文·子思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

  • 提要·陈士元

    【臣】等谨案论语类考二十卷明陈士元撰士元有易象钩解别着録是编皆考证论语名物典故分十八门又分子目四百九十有四朱子以后解四书者如真徳秀蔡节诸家主于发明义理而已金履祥始作论语孟子集注考证后有杜瑛语孟旁通薛引

  • 春秋地理考实原序·江永

    读诗者以鸟兽草木为绪余读春秋者亦当以列国地名为绪余春秋暨左氏传二百五十余年地名千数百有竒或同名而异地或一地而殊名古今称谓不同隶属沿革不一有文字语音之譌有传闻解説之误欲一一核实无差虽博洽通儒犹难之杜当阳

  • 印度之佛教解脱与涅磐·梁启超

    这样说来,佛教岂不是纯粹的厌世主义吗?不!不!不!佛若厌世,何必创这个教?且天下也从没有以厌世为教而可以成一个教团,得大多数人之信仰且努力传播者。佛教当然不是消极的诅咒人生,他是对于一般人的生活不满足,自己别有一个最

  • 佛说立世阿毗昙论 第八卷·佚名

    佛说立世阿毗昙论 第八卷陈西印度三藏真谛译地狱品第二十三更生一过现未来世  众生还往生退起及轮转  佛世尊证见诸业不唐捐  有果报不失随时处成熟  圣智者自觉瞿昙知此说  八种大地狱世尊悉证见 

  • 毗尼母经卷第六·佚名

        失译人名今附秦录  若有比丘欲舍房余行。应先扫除房内涂治令净。擗叠敷具。以床远壁。安敷具床上。好者著下恶者覆上。二种敷具如上应广知。去时应白和尚阿阇梨。若听应去。不听当住。若过十腊有胜法事必能

  • 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丁·道宣

    唐西明寺释氏&middot;今上召佛道二宗入内详述名理事一条&middot;上以西明寺成召僧道士入内论义事一条&middot;上以冬雪未降内立斋祀召佛道二宗论义事一条&middot;上幸东都召西京僧道士等于彼论义一条&middot;上在东都

  • 清朝通典·佚名

    《清朝通典》是记清前中期典制沿革的政书,原名《皇朝通典》,简称 《清通典》。清嵇璜、刘墉(均见“清朝文献通考”)等奉敕编纂。书成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有清武英殿本、光绪间浙江书局本、《万有文库》“十通”合刻

  • 醉思乡王粲登楼·郑光祖

    元杂剧剧本。简名《王粲登楼》。郑光祖撰。末本。剧情梗概为:汉末,书生王粲父卒于官。父执丞相蔡邕数次来信叫他进京,王粲于是辞别母亲去长安。蔡邕曾与王粲之父指腹为婚,准备将女儿桂花嫁与王粲。因见王粲满腹文章,只是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