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十七回 据江东项梁起义 战胡陵秦嘉败亡

话说项梁乃下相人,其父即楚名将项燕。战国时,秦兵攻楚,项燕拒敌,兵败,被秦将王翦杀死。项氏世为楚将,秦既灭楚,项梁身为布衣,常思为父复仇,未得其便。

项梁有侄名籍,字羽。少时失父,依着项梁过日,为人放荡不羁。项梁尝命其学书,过了许久,考问学业,并无成绩。项梁心想:“我家世代将门,将门之子性质本与文墨不甚相的,不如教他武艺,或且易于成就,也不至堕落家风。”于是命项籍弃书学剑,学了一时,却又无甚长进。项梁大怒,便将项籍唤至面前,大加责备道:“汝年纪也不算小了,偏喜终日嬉游,懒求学业。文既不成,武又不就,将来长成之后,何以自立?!”项籍见叔父发怒,因对道:“并非侄儿不肯用心,只因学书但能记得姓名而已。至学剑虽比学书较胜,然技艺纵极精能,不过敌得一人。此两件事,徒费心力,无大用处。侄儿意思是,欲学得万人之敌。”项梁见项籍志趣不凡,便道:“既然如此,我就教汝兵法。”项籍大喜,从此遂从叔父学习兵法。谁知,他素性不肯耐烦,遇事皆由一时高兴。所以起初尚留心听受,到得后来领略用兵大概,也就撇开,不愿学习到底。项梁知其生性如此,只得由他。

后来项梁因事杀人,知本地不可居住,便带同项籍避到吴中。项梁在吴中住了一时,与本地一班有名之人尽情结识。人见项梁才学出众,办事干练,都觉十分敬服。每遇地方上兴大工,或富贵人家出丧,皆请项梁主办。说起大工、大丧,事务繁琐,人众又多。若使用人不当,调度失宜,不是贻误事机,便是虚糜费用。所以主办之人,非有十分才干不能胜任。项梁却甚有把握,预先定下章程,分发诸人办事,暗地都用兵法管束,以此人皆畏服。所办之事,井井有条,一郡之人,皆称其才。

此时项籍年已弱冠,生得魁梧雄伟,身长八尺二寸,力能举鼎,才气过人。吴中少年,亦皆畏惧。项梁见众心归附,又有勇猛之侄为其辅助,便欲阴图起事。暗地收养死士九十人,中有一人名“最高者”,臂力甚大,能拔起树木,持在手中,用力击地,地面皆陷;又有一人名“参木”,富有智略,项梁常与谋议。参木教项梁收拾密室一间,自己假称养病,藏身其内,私铸大钱,置备兵甲,以待机会。

一日,忽闻秦始皇东游会稽郡,将渡浙江。当地士、女争往观看。项梁虽然有志报仇,但因布置未周,不敢下手,也想看看始皇到底是何形状。于是,带同项籍,随众前往。项籍见皇帝出行,十分威武,便用手指着始皇对项梁道:“彼可取而代也。”项梁闻说,大惊!惟恐旁人听见,惹出祸事。急将手掩住项籍之口,喝道:“勿得乱道,诛及三族矣!”项梁由此益加看重项籍,知其侄将来定是不凡,因而谋变之心愈急。时正始皇三十七年也。

过了一年,便是二世元年。其时陈胜起兵,据了陈县,四方响应。项梁闻信,便欲乘机举事。谁知,会稽郡守殷通也想据郡独立,素悉项梁才干,因遣人请来商谇。项梁不知郡守召他有何事故,只得往见。殷通请入密室,告知自己意见。项梁听得,甚是欢喜。心想:“我正苦无机可乘,如今有此送上门买卖,真是凑巧!”遂极口赞成,道:“现在江西一带皆反,此正天亡秦国之时。吾闻‘先发,制人;后发,为人所制’。时机不可错过,望明公立即起兵。”殷通长叹道:“我亦作此打算。但是起兵须有将官,古语云‘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久仰足下世代将家,现在能统兵者,仅有足下一人。敢请足下助我一臂?”项梁踊跃道:“如蒙明公不弃,某情愿效力。但恐才薄,不胜其任,愿举一人相助。”殷通道:“足下如果有人,此是最好之事。请问其人姓名?”项梁道:“吴中有一奇士,姓桓名楚,现正亡命泽中,无人知其去向,惟侄儿项籍知之。不如令项籍往召,若得此人肯来,举事易矣!”殷通依允。项梁便回家中,嘱咐项籍数语,命其带剑随同到府,先在外边等候。项梁直入内衙,见了殷通,面陈练兵、筹饷、安抚属县等计划。殷通见项梁真肯实心相助,而且指陈方法,深合机宜,十分敬重。自以为举事得人,定可成功。二人谈论一番,项梁便请唤项籍听令,往召桓楚。殷通即遣人传进项籍。项籍既到,殷通正待开言,项梁瞟了项籍一眼。项籍会意,便突然拔剑,迅步向前,斩了殷通。项梁便将殷通首级持在手中,又取郡守印绶,佩在身上。

其时殷通随从人等见变起仓猝,大惊奔散,分头告知大众。府中大乱,便有许多兵役各持兵器,汹涌进来,要想捉拿凶手。无奈项籍勇猛非常,抡着剑,手起杀人,宛如切菜一般。近他身者,头即落下。被杀者将近百人,其余四散而逃。一府中人皆不敢再抗。项梁遂召集府中属吏,连同本地有名望之人,将自己起事之意告知大家。无人敢道个不字,皆诺诺连声而退。于是,项梁收集吴之兵,据了会稽郡城,自称将军,以项籍为裨将。一面遣人分路调取各属县兵队,得精兵八千人。选派当地豪杰充当校尉、司马等职。有一人自负才能,不得项梁委任,便自己面求项梁。项梁道:“我非忘记足下,只因某年月日,遇着某家丧事,曾令足下办理某事,足下不能照办,所以今日不用。”其人心想:“果有此事,”遂无言而退。众人闻知,都服项梁知人之明,用人之公。项梁又命项籍前往招安各属县,江东大定。正拟进兵,却值邵平到来,矫传陈王命令。项梁尚未知陈胜已死,遂于二世二年正月,同项籍带领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西行。楚地诸将如陈婴、英布等,闻得项梁兵到,都来归附。

陈婴本系东阳令史,为人诚实,一县皆称其长厚。此次东阳百姓杀死县令,聚众数千人,欲推一人为主。但起事之人甚多,地位不相上下,不知应立何人?彼此争持不决。末后,有人提议:“请就起事之人以外,另推一人以息急端。”大众都甚赞成。但所推之人须是平日名誉甚好,为众信服者,方能胜任。于是,有人想到陈婴身上,提出会议。众人尽皆赞成。遂遣人到陈婴家中来请。此时陈婴方闭门自守,忽见多人到来,不知何事,吃了一惊。后听来人说是推他为主,陈婴再三辞谢。众人坚执不放,也不管陈婴肯与不肯,将他拥至军中,强立为主。陈婴被迫,无可奈何,只得承认。此信传到外间,人民闻是陈婴为主,因他信义素著,一时来从者竟有二万人。遂占住东阳,招兵买马,声势渐大。众人又欲推戴陈婴为王,独霸一方,不与各地联合。陈婴被众人推戴,也觉心动。要想答应,又虑事或不成,身家受祸。欲待辞绝,又舍不得王位。心中迟疑不决,便入内与其母商议。

其母闻说,叹了一口气,道:“汝到底阅历未深,遇事全无把握。须知一国之王,岂是轻易作得!第一,须凭借门第,压服众人。汝本一介平民,自从我为汝家之妇,未曾闻汝先代出有显贵之人,此‘门第’二字不消说了。其次,也须才能出众,方能保守一方。似汝平日为人拘谨,局度不能开展。加以时局多事,临机应变,更非所长。据我看来,汝若骤然称王,享得高位,不但无福消受,反恐若出许多祸殃。何苦作此妄想,贪图目前一时荣耀,致贻后悔!我今为汝打算,不如依傍他人,事成,既可得封侯之赏;事败,亦不至被世人指名,容易逃走,此是稳当办法。”陈婴受其母教训,不敢称王。便对诸将道:“凡举大事,须是主将得人。吾闻项梁乃项燕之子,项氏世代为将,有功于楚,人民尽皆信服。现在项梁已定江东,不日领兵将到。我辈不如率众前往相投,倚其声望,必可灭秦,不知大家意见以为何如?”众人闻言,无甚异议。陈婴遂引部下来投项梁。项梁甚喜,于是合兵一处。渡过淮水,又遇英布领兵也来归附。

英布乃六县人,少年时曾遇一善相之人,看了英布之相,说他:“当先受黥刑,然后称王。”英布见说,便改姓黥,以应之。及至壮年,果然犯法应黥。英布记起相士之言,与众说知,因笑道:“我今已遭黥刑,想为王之事当不远矣!”旁人闻说,便皆戏弄之,以为笑乐。英布既受黥,被发往骊山作工。骊山工徒不下数十万人,英布尽与其头目及豪杰交结。乘督工人防范稍疏,带领一众逃入江中为盗。后闻陈胜起事,也想与之响应,却因兵力寡少。听说鄱阳令吴芮甚得江湖间民心,人称之为“鄱君”,英布遂往见鄱君,劝之起兵。鄱君见英布英勇,即以女嫁之。

英布聚兵得数千人,击破秦兵,一路东行,闻项梁名望,故来相投。项梁一路上添兵增将,行至下邳,已有六七万人。据探马报称:“凌人秦嘉,近立景驹为楚王,驻军彭城之东,欲拒我兵。”项梁闻报,对众将道:“陈王首先起事,近与秦兵战败,尚不知其下落。今秦嘉竟敢背叛陈王,擅立景驹,大逆不道!宜急进兵攻之。”诸将奉命,奋勇前进,将秦嘉兵击败。进至胡陵,秦嘉还兵拒战,身死于阵,全军投降。景驹逃往梁地,亦被人杀死。项梁既灭秦嘉,引兵至薛驻扎,有众十余万。正议进兵攻秦,忽报:“沛公刘邦,带领百余人来会。”欲知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猜你喜欢
  志第五 礼仪五·魏徵
  卷一九三 唐紀九·司马光
  卷四百四十二 元祐五年(庚午,1090)·李焘
  卷二十四 太平興國八年(癸未,983)·李焘
  ●卷三·魏泰
  第三十三回 劝移都娄敬献议 伪出游韩信受擒·蔡东藩
  第七十九回 老将失谋还师被虏 昏君嗣位惨戮沈冤·蔡东藩
  建康实録沿革·许嵩
  谏逐客书注释·李斯
  卷一百七十四·杨士奇
  卷之一千三百八十·佚名
  尚史卷六十六·李锴
  ◎腹中花蛇·李定夷
  皇王大纪卷四十四·胡宏
  卷十五·阿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曹希蕴·唐圭璋

      希蕴,女郎,货诗都下。宋史艺文志有曹希蕴歌诗后集二卷,今不传。汴京勼记卷二引郑昂撰希元观妙先生祠堂记云:曹仙姑,名道冲,字冲之,宁晋人,曹利用族孙,初名希蕴。苏轼曾叹赏其诗。   西江月   灯花   零落不因春雨,吹

  • 卷217 ·佚名

    陆游 读苏叔党汝州北山杂诗次其韵 久病卧江村,发白面黧黑。 艰难念温饱,日夜积涓滴。 聚壤粪园桑,荷锄耘垄麦; 苟失一日勤,农事深可惜。 小儿念乃翁,卒岁共欣戚。 跂望明年春,社雨泥一赤。 陆

  • 卷四百四十三·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四百四十三画睂类七言絶句画睂鸟         【宋】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画睂禽         【宋】文 同尽日闲坐好风一

  • 列传第五十五 裴阳宋杨崔李解·欧阳修

    裴漼,绛州闻喜着姓。父琰之,永徽中为同州司户参军,年甚少,不主曹务,刺史李崇义内轻之,镌谕曰:“同,三辅,吏事繁,子盍求便官?毋留此!”琰之唯唯。吏白积案数百,崇义让使趣断,琰之曰:“何至逼人?”乃命吏连纸进笔为省决,一日毕,既与夺当理

  • 卷一百三十八 志一百十三·赵尔巽

      ◎兵九   △海防   国初海防,仅备海盗而已。自道光中海禁大开,形势一变,海防益重。海防向分南北洋。山东烟台归北洋兼辖。闽、浙、粤三口,归南洋兼辖。兹取沿海各省有海防者分述之:曰东三省,曰直隶,曰山东,曰江南,附江

  • 卷之八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瓴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徐远传·李百药

    徐远,字彦遐,广宁石门人氏。其祖先出自广平。曾祖父定,为云中军将、平朔戍主时,便定居朔地了。远年轻时熟悉吏事,郡辟举为功曹。不长时间,与太守率领本郡民户投奔义旗,署防城都督,除瘿陶县令。由于远擅长书计,高祖命令他做了丞

  • 褚不华传·宋濂

    褚不华字君实,隰州石楼人,性格沉默,有器度。自泰定初年,先后任中瑞司译史、海道副千户、嘉兴路治中、南台及西台监察御史、河西道廉访佥事、淮东副使。汝州与颍州农民举行起义,声势很大。不华巡视各郡,至淮安,极力策划抵抗义

  • 五六、田和始立在齐宣公五十一年非四十五年辨·钱穆

    《史记 田齐世家》:“宣公四十五年,田庄子卒,子太公和立。”中间漏去悼子一代。宣公四十五年,乃悼子始立,非田和始立。已详《考辨》第五十一。顾悼子卒于何年,《索隐》不著。今考《水经 瓠子水注》引《纪年》:&ldq

  • 第十九章 20·辜鸿铭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辜讲孔子的一位学生(子贡)提到古代一位声名狼藉的皇帝及暴君(商纣王,商朝最后一位国君,天资聪颖,后世对其评价褒贬不一)时,说:“毕竟,他的邪恶并不像传统记

  • 卷四·库勒纳

    <经部,书类,日讲书经解义钦定四库全书日讲书经解义卷四商书此书是商史臣记商朝君臣之言语政事共十七篇契始封商汤因以为有天下之号汤誓此一篇书是商王汤伐夏而誓师于亳都之词王曰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

  • 第16章·老子

    【原文】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1)。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2)。归根曰静,静曰复命(3),复命曰常,知常曰明(4)。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5),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6),没身不殆(7)。【题解

  • 论议品第五·佚名

    尔时如来为母摩耶夫人并诸天众。说法九十日。阎浮提中亦九十日。不知如来所在。大目揵连神力第一。尽其神力。於十方推求。亦复不知。阿那律陀天眼第一。遍观十方三千大千世界。亦复不见。乃至五百大弟子。不见如来。

  • 一相无相分第九·朱棣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陈雄曰】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此四罗汉在一

  • 佛说如来兴显经卷第三·佚名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佛言。何谓佛子。而诸菩萨。游入如来至真等正觉心所念行。如来不为心有所念。不分别名。不晓了识。如来无心。乃能入游无量之念。如倚虚空。造立一切。因其由趣。有所成就。又如虚空悉无所著

  • 第七品 小品·佚名

    一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园。尔时,尊者舍利弗以种种方便,法语教示、激励、鼓舞,使尊者罗婆那跋提喜悦。尊者罗婆那跋提之心为尊者舍利弗,以种种之方便,法语教示、激励、鼓舞,使之喜悦而离执着脱除烦恼。世尊

  • 韩非子白话文·韩非

    诸子散文名著。战国韩非撰。五十五篇。法家重要代表著作。宣扬“法治”,主张“法”、“术”、“势”三者并用,强化中央集权,反映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要求。文章锋芒锐利,严峭峻刻,逻辑严密,说服力强,善于运用历史故事

  •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佚名

    梵名 Maha^-man!i-vipula-vima^na-vis/va-supratis!t!hita-guhya-parama-rahasya-kalpa-ra^ja-dha^ran!i。凡三卷。唐代不空译。略称宝楼阁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卷首列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轮二图、根本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