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寇太监

光绪帝有寇连材为心腹,亦犹西太后之有李莲英也。顾连材忠耿持正,视莲英之贪邪婪贿,作恶无厌者敻不相同,初,连材稍读书识字,尝究心于君臣大义,谓:“己惜已身为刑余,不能列朝右与士大夫商政治,亦不当与士大夫交,为朝廷羞。

惟既给事宫廷,亲近人主,自当尽吾职分,令人主安适康健,为天下臣民造福。所愿如此,其他奢望,不敢存也。且令人主知吾辈中尚有良心,非可一概抹杀者。”其志类如此,故平居作事谨慎,保护幼帝起居服食,无不诚敬。光绪帝自幼入宫,不能得慈禧欢心,体极孱弱,饮食衣服,慈禧绝不怜顾,醇王福晋常为之哭泣。惟连材热心调护,帝幸得长成,连材尝作日记详载其事,中略言:帝生母虽与西太后同气,而西太后待遇殊落寞,饥渴寒暖,从未一问。所赖东太后时时抚视之,得无失所。及东太后上宾时,帝甫十一龄耳,自此遂无一人调节起居。连材无状,不敢专擅,但于心不安,亦万不得已,乘间进言于西太后:“衣食宜如何整理,勿听帝自主。彼辈不能尽职,帝年幼,不知施以赏罚。早晚寒暑,漫无节度,或衣垢不浣,或物腐充食,有伤政体,请太后为之查察。”太后反责连材多事:“汝尽职可耳,安得越他人俎而代之谋耶?”连材尝私念帝虽贵为天子,曾不及一乞人儿。本生母醇王福晋每与人言及德宗,未尝不痛哭欲绝。自帝御极,以至福晋卒时,二十余年,母子终未获一面也。

西太后之忍心如此。后帝患痼疾,精神痿败,不能生育,皆少时衣食不节所致。

哀哉!连材所记之言,大致如是。李莲英甚憾光绪帝,以尝受帝之呵斥故。而寇太监忠于帝,故莲英深恶之。西太后之恶寇太监,则莲英与有力焉。戊戌之变,当康有为与帝密谋之际,寇微有所闻,蹙然曰:“此事发之太骤,恐难得圆满结果。

且吕禄握重兵久,根深蒂固,一时不易猝拔。而太后党羽中如刚毅、裕禄、怀塔布、许应骙诸人,皆数十年旧宫僚,资格甚老,门生故吏极多,亦非旦夕所易推倒。今帝所恃者,谋臣则一新进之康,兵师则袁世凯。袁方将受荣之卵翼,安能使之反抗?此事若不熟筹,恐画虎不成,反类狗也。虽然,我一刑余贱者,纵剀切言之,亦乌足动听。”于是忧形于色,寝食俱废。

帝向知寇之诚恳,凡服食起居,非寇在侧不欢。忽请假数日,知其病剧,乃遣人召之入,询所苦,冠曰:“奴方见皇上近日忧国甚至,恐有伤玉体,故不觉悲戚。念曩昔圣躬之孱弱,皆奴才不善调护所致。今当宵旰忧勤,而奴才终不能分尺寸之忧,皆奴才之罪也。诚惶诚恐,无地可以自容,故不觉至此。”帝觉其宛转陈词,中有微意,乃曰:“子第自爱,幸速愈,容联思之。”寇因泣抚帝足曰:“陛下独不念魏高贵乡公、唐中宗之事乎?一误再误,国与几何?谋定后动,策之上者也。”帝曰:“联知子忠荩,故能容子言。否则,此何等事,而可令宦寺闻之耶?子姑退,朕自有命。”寇退,谓其徒曰:“吾既言之矣,帝苟有不测,吾必死之。”及事泄,太后已传旨坐乾清门,请祖训,奉太宗御棍,将笞帝死于门下矣。寇闻耗,大惊,力疾驰往恭邸求救。昌寿公主闻之,是夜叩西苑门,跽请太后息怒,始得囚帝于瀛台。太后颇疑公主知之过速,必有人走告。

李莲英知寂监所为,诉于太后。太后怒曰:“此贼留之不祥。”

命人执以来。讯之,抗辨不屈,乃处以极刑。

猜你喜欢
  卷三百十四 元豐四年(辛酉,1081)·李焘
  卷七十二·谷应泰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一·佚名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六十三·佚名
  卷之六百七十五·佚名
  卷之一百九十三·佚名
  第二○三申光绪十五年正月六日一一四○九—八·佚名
  第六节公业·佚名
  一四四○ 军机大臣奏遵旨将阅看应毁各种违碍书籍黏签进呈片(附清单一)·佚名
  六○七 寄谕署湖广总督郑大进速办冯王孙着《五经简咏》一案·佚名
  第15章 约我到南京开会·冯玉祥
  耶律颇德传·脱脱
  卷之一  天潢玉牒(明)不著撰人·邓士龙
  卷九·黄训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九十·彭定求

        卷90_1 【和尹懋登南楼】张均   客来已两春,更瞻韶光早。花鸟既环合,江山复骈抱。   楼形写北潭,堞势凌青岛。白云谢归雁,驰怀洛阳道。   卷90_2 【江上逢春】张均   离忧耿未和,春虑忽蹉跎。择木猿知

  • 卷三十五·阮阅

      ●卷三十五·纪梦门上  周琬,湘中人。舣舟长沙,梦二吏引入南岳庙内,升殿,王起接之曰:“知入京铨选,欲奉辟在此,亦与人世之乐不殊。”琬曰:“名宦未达,且欲赴铨。”  王曰:“如此,则不敢

  • 唐诗镜卷二十九·陆时雍

    钦定四库全书 唐诗镜卷二十九 明 陆时雍 编 中唐第一 【中唐诗亦有胜盛唐处去方而得去实而得松去?模而得情趣然声格之降一往不复反矣】 刘长卿【字文房河间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至德中为监察御史以检校祠部员外郎

  • 列传第二十九 源贺·魏收

    源贺,自署河西王秃发傉檀之子也。傉檀为乞伏炽磐所灭,贺自乐都来奔。贺伟容貌,善风仪。世祖素闻其名,及见,器其机辩,赐爵西平侯,加龙骧将军。谓贺曰:“卿与朕源同,因事分姓,今可为源氏。”从击叛胡白龙,又讨吐京胡,皆先登陷陈。进

  • 列传第七十三 令狐张康李刘田王牛史·欧阳修

    令狐彰,字伯阳,京兆富平人,其先自炖煌内徙。父濞,为世善吏。始,尉范阳,通民家女,生彰。罢归,留彰母所。既长,志胆沈果,知书传大义,射命中。从安禄山,署左卫郎将。与张通儒入长安,又署左街使。二京平,走河朔。史思明署博、滑二州刺史

  • 卷七十七 大中祥符五年(壬子,1012)·李焘

      起真宗大中祥符五年正月盡是年五月   春正月癸酉,命翰林學士晁迥、樞密直學士劉綜、知制誥李維、龍圖閣待制孫奭同知貢舉,上作詩勖以掄材之意,始遣內臣二員承受奏報。   蘇州言水災,詔蠲其民秋租。   杭州言浙

  • 卷八 桓帝·王夫之

      〖一〗   顺帝崩,冲帝殇,质帝弑,李固两欲立清河王蒜而不克,终与蒜而俱毙。夫固而安能必立蒜也!伊尹、周公相汤、武以取天下,位极尊,任极重,而所戴以立者太甲、成王,皆适家宜立而无容异议者;是以不顺之徒,毁室之党,挠之而不

  • 本语卷二·高拱

    圣人之道广大而虚微圆通而变化如锤定秤不离于秤如珠走盘不出于盘心如天地而常小语该上下而常平圣人洗心而退藏于密故渊渊其渊而时出之圣人以翕聚为发散以专一为直遂圣人作事只在午前未午巳即收拾断不至午而向昃也圣人

  • ●卷六·姚元之

    吾乡张英沙先生若瀛初官热河巡检。高庙巡幸日,张治道涂。有内监过,不礼于张,张杖之。高庙嘉其有胆,擢县令,游升南路同知。其生平爽直有如此者。归田后,于西郭外创一园,名逸园。欲速成,然烛施工,楼台墙屋草草而已。有言其不坚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三·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管蔡世家第五·司马迁

    赵季 译注【说明】司马迁在本书《太史公自序》一篇中介绍了本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意图。他说:“管蔡相武庚,将宁旧商;及旦摄政,二叔不飨;杀鲜放度,周公为盟;太妊十子,周以宗强。嘉仲悔过,作《管蔡世家第五》。

  • 卷十二·郑玄

    乡大夫之职,各掌其乡之政教禁令。(郑司农云:“万二千五百家为乡。”)[疏]“乡大”至“禁令”○释曰:六乡大夫各掌其乡之政令及十二教,与五禁号令皆掌之。○注“郑司”至“为乡”○释曰:案上文五州为乡,故知万二千五百家为乡。

  • 读诗略记卷六·朱朝瑛

    明 朱朝瑛 撰周颂倪氏曰周颂多不叶韵未详其说朱子言一唱三叹者一人唱之三人和之如今人换歌之类盖每句而四人歌之则成四句已似一章句末一字自然成韵清庙之什清庙于穆清庙肃雝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

  • 第四章 1·辜鸿铭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辜讲孔子说:“邻里之间都品德高尚,这就能够营造品德高尚的生活。如果在选择居住地的时候,不去选择道德高尚的社区,这样的人就不是聪明的人。”

  • 卷六十五·程川

    钦定四库全书朱子五经语类卷六十五钱塘程川撰礼六周礼一天官之职是总五官者若其心不大如何包得许多事且冢宰内自王之饮食衣服外至五官庶事自大至小自本至末千头万绪若不是大其心者区处应副事到面前便且区处不下况于先

  • 卷二十四·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二十四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二十四明堂蕙田案明堂之制详于考工记严父配天见于孝经十二月布政见于月令负依朝诸侯见于明堂位然则明堂者祀天享亲之所而布政事朝诸侯

  • 卷十七·顺治

    <子部,儒家类,御定孝经衍义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孝经衍义卷十七衍教所由生之义政易贲【卦名】象曰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庻政无敢折狱【折之舌反】【臣】按贲卦内离明外艮止君子法离以明庻政法艮以无敢折狱盖政先而刑后犹礼

  • 五显灵观大帝灯仪·佚名

    五显灵观大帝灯仪,撰人不详。约出于元末明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威仪类。此篇为道教灯仪之一。行道者燃灯供奉五显灵官大帝,礼赞启告,祈求消灾降福。所谓五显灵官大帝,即都天威猛大元帅显聪昭应孚仁广济王、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