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仁宗昭皇帝实录(卷三)

永乐二十二年九月癸酉  仁宗孝皇后神主合祀于几筵遵  大行皇帝治命云  礼部同文武郡臣进  大行皇帝  仁孝皇后尊谥议曰伏惟天地之大化育之妙不可淂而名然圣人有乾元坤元之称大哉至哉之赞者所以明其道德功用至盛极大无以复加也惟  帝与  后上配天地其功德隆盛则尊号徽称告于天而荐之刻诸玉简昭示无极此达不易之大典也恭惟  大行皇帝以正嫡履天位具大而能化之圣圣而不可测之神法天之行与天合德聪明睿智经虑弘远赏罚之行必信必公奉承郊庙必恭必诚宣布政令悉循旧章恢弘神化广大而无外励精治理刚健而不息靖内难于几危保  宗社于再安复交阯郡县于数千载之后驱莫比残虏于数万里之外与图之广旷古无伦绥服推诚侍下任用不疑临决死刑四五覆奏登才俊以图治兴学校以隆化辑五经四书性理之大全摭为善阴隲孝顺之明徽微显阐幽垂训无极制作之备典章之华虽尧舜禹汤文武之盛不是道也恭惟  仁孝皇后毓自元勋盛德之家齐一诚庄睿明圣善纯乎天禀之仁浑乎坤德之厚祗敬以奉  宗庙肃容以表宫壸宽惠以待下慈爱以及物恭俭劳勤相中兴之洪业含弘广大隆天下之母仪内训之典劝之书垂范万年虽姜仕之盛无以过也仰惟  二圣灵御在天功德高明比隆日月臣等谨遵古典徵谥法  大行皇帝遵谥宜天锡之曰体天弘道高明广远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  仁孝皇后尊谥曰  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谨议  上立受之览毕流泣不已遂以谥议付翰林院撰谥册复胡宗温中书舍人初宗温由中书舍改高邮州判官至是以篆书召复旧职  升兴中前屯卫指挥同知唐铭为都指挥佥事镇守平关  降山西按察司陈谔为海盐知县谔初为湖广按察可攟摭楚王细故  上素恹之后改山西坐事落职至是遇赦应复  上曰谔小人也不宜以玷方面遂有是命  以钞法不通定用钞中盐则例初  上谕户部尚书夏原吉曰钞法阻滞盖由散出太多宜设法广歛之民间钞少将自通矣其议所以歛之之通原吉对曰歛之易者莫若许有钞之家中盐  上曰此可一时权宜耳俟钞法通即止然必稍宽为则利而后人皆趋向遂命原吉及吏部尚书蹇义等定各处中盐例各咸旧十四于是原吉等奏沧州盐每引钞三百贯河南山东每引百五十贯福建广东每引百贯输钞不问新旧支盐不拘资次  上曰然其速行之  交阯参将荣昌伯陈智等奏贼黎利逃入老挝之景已为老挝所遂复还宁化府瑰县官军前追进剿贼之伪头目范仰等已率男女千六百人来降黎利虽称率男女四百八十余人来降而止于清化府俄乐县不出且闻仍造军器不已怀诈如此必当进兵讨之  上遣敕谕智等尔忖度贼谋谓当进谋良是阻朕闻此贼初只为官司科扰逼迫穷窘不淂已而然今以大赦天下咸典更新而于交阯又加宽恤此贼万一良心未丧庶或易虑今若官军未进即遣人招谕宥其前过令还本土安生乐业彼若执迷不出仍前所为即具实来奏别为区处如官军已追势不可止湏什分仔细谨慎盖贼之谲谋惟凭险设伏须远哨了毋堕其计军行之际尤如约束军士毋扰害良民是日掌交阯都指挥使司都督同知方政率兵捕贼与黎利战于乂安府茶龙州昌江卫指挥五云死之云凤阳定远人初以荆州卫指挥同知从征交阯破坡垒隘夗□田多邦域改东西二都皆兴有劳交阯平调昌江卫前后累立战功招来降附数蒙当赉及是与利战深入陷阵以死事闻命礼部加赙赠甲戌蜀嫡长孙友王□育来朝  夜有星大如鸡子色青白见南斗魁乙亥升翰林院侍读王直为本院侍读学士侍讲王英为侍讲学士脩撰林志检讨钱习礼为侍读检讨余学夔五经博士王进为侍  命后军都督府同知梁铭都指挥使陈怀镇守宁夏铭升辞  上谕之曰宁夏西北重镇其军艰窭已甚尔为首将务抚绥之且尔既有常禄宜惇廉洁之行果若服食所需不能继当以告朕慎无贪暴生事以困军民盖铭以贪贿致败故申饬之  命户部减远安王贵爕巴东王贵煊禄米之半以其父死不奔丧也  上以京师人众而荛薪往往取给千数百里外命工部弛西山樵采之禁兵部尚书李庆奏曰盍惟听官府采用

○上曰古山林川泽皆与民共虽虞衡之禁取之有时用之有节其实亦为民守非公家专有之京师军民数百万家薪非山出何所取给人君于民有父母之道苟可惠民皆当施之况山泽天地所产以利民者其居庸关以东与天寿山相接宜禁樵采勿禁交阯参将荣昌伯陈智贡玄鹿

○中军都督府奏本府历事监生七人今考所治吏事皆勤慎请如例送吏部循次授官  上曰为士岂止习吏事而已吏事末也诚能穷经博古达于脩己治人之道于吏事何难比士习日下率逐未以图进取而昧于大经大法故用之往往厉民而辱国自今监生历事考称者仍命还监进学俾由科举进庶几士皆可用官淂其人于是通政司引奏六科办事监生二十人以满日例应还监幸逢维之治愿仍就科办事以图报效  上进二十人者谕之曰诸生不患无位但当图所以无忝于位者勿徒怀幸进人之心土有才德使人求而用之上也而求用于人下也请生宜立志国家教育尔等固将用之无自汲汲其归学学有成朕不汝遗时六科给事中多阙诸生萌侥幸之心上灼知之故有是命礼部尚书吕震奏科举中书舍人金勉陈谟为礼部主事从之

○夜有星见孤矢大如鸡子色青白丙子

○命礼部工部建赵王府于彰德召交阯掌布政司按察司事工部尚书黄福敕曰卿国家老成人久劳于外朕笃念不忘亟欲见卿即驰驿还京以副延伫之意  敕参赞交阯军务兵部尚书陈洽代黄福掌交阯布政司按察使事仍参赞军务法司奏礼部左侍郎郭敦工部左侍郎李友直太常寺少王勉寺丞康禋傅霞岫冯仲彝通政司左通政李至刚右参议朱绍祖居  大行皇帝丧不齐戒公宿无人臣礼罪应罢免上念敦先朝旧人不忍遽弃改敦为太仆寺卿降友直顺天府府丞勉鸱胪寺右少卿禋霞岫礼部主事出至刚为兴化府知府绍祖钦州知州特降仲彝南康府照磨以其尝妄言甥女为谪仙人云丁丑礼部奏上  大行皇帝  仁孝皇后尊谥仪注前期三日斋戒前一日遣官祗告  天地  宗庙  社稷如常仪是日内侍官置册宝舆于奉天门厥明捧册宝置与中  皇帝具哀服诣奉天门内官举册宝舆导引官导  皇帝后随降阶升辂百官序立金水桥南北伺侯册宝舆将至皆跪册宝舆过毕兴随  皇帝后至思善门外序立北向  皇帝降辂册宝舆由中门入至  几筵殿丹陛上导引官导  皇帝由左门入内赞唱执事官各司其事导引官导  皇帝就丹陛上拜位捧册宝官取册宝捧由殿左门入至  几筵前分左右立北向导引官奏四拜  皇大孙亲王皇孙陪拜丹陛上百官陪拜思善门外内赞及鸿胪寺官同时传赞四拜皆陛导引官导  皇帝由殿左门入请  大行皇帝神位前奏跪内赞及鸿胪寺官传赞皇大孙以下及百官皆跪奏进册捧册官跪进册于  皇帝之左  皇帝受献毕授捧册官捧置于案奉进宝捧宝官跪进宝  皇帝受宝献授如册奏宣册官跪册于  皇帝之左毕奏宣宝宣如册毕奏俯伏兴平身外亦传赞亦如之导引官导  皇帝诣  仁孝皇后神位前礼并同毕奏复位导引官导  皇帝由殿左门出就拜位奏四拜传赞同礼毕行祭礼导引官导  皇帝诣  几筵前就拜位奏四拜毕奏跪献酒毕赞读祝读祝官毕亚献终献礼并如初奏俯伏兴平身四拜传赞并同毕导引官导  皇帝由左门入诣  二圣神位前捧册宝授内侍官捧入导引官导  皇帝入内置册宝毕奏叩头毕导引官  皇帝由左门出至丹陛上奏礼毕传赞同导引官导  皇帝还宫  夜有星见天市东垣大如鸡子色青白戊寅  命镇守宁夏右军都督佥事胡原都指挥使张麟仍俱掌狭西都司事  命大宁前卫故指挥佥事刘才从子琰龙才职调锦衣卫琰侍  上于东宫最久才卒无子故命琰承袭镇守蓟州山海等处都指挥佥事陈景先贡马  哈密回回者剌刀丁等贡马方物赐袭衣钞币表里遣还夜有星见天津大如杯色青白光烛地己卯遣行周彝赍敕使流球国  升毛怜卫指挥使孟哥不花为右军都督府佥事赐钞币遣还嘉其从征迤北之劳也置府军前卫仓副使一员未入流庚辰以河南黄河泛滥溢洋祥符陈留鄢陵太康阳武原武诸县多伤禾稼敕免今年税粮马草仍命都察院右都御史王彰都指挥同知李信往镇抚军民  上谕彰曰卿任朝廷耳目之寄且河南乡邦下情郁不上达久矣凡有可以利安军民者悉其奏来各府州县亦须周历咨访庶几淂民之情升燕山右卫指挥同知冯凯金吾右卫指挥同知王铭镇南卫指挥同知朱忠俱为山东都司指挥佥事命忠掌都司凯掌济宁铭掌青州左卫升交阯都司都指挥使陈浚狭西行都司都指挥使李文俱为右军都督佥事仍各掌本司事工部奏修兵器请徵布添于民  上曰兵器不可不脩但方下诏恤民民瘼未苏何忍复有徵歛其官给价钞市之辛巳以上  大行皇帝  仁孝皇后尊谥遣太师英国公张辅祭告  天地祝文兹以曰九月初十日尊谥  圣考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仁至孝  文皇帝庙号太宗  圣妣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恭上册宝谨告遣太保宁阳侯陈懋告祭  宗庙安远侯□木夕阝□升祭告  社稷祝文俱同  升通政使司左通政懋敬为刑部侍郎复吴彝工科给事中彝洪武中任工科给事中时  上为世子数奉  太祖皇帝命点阅皇城守卫军士皆彝侍从敬谨慎密彝后升河南按察司佥事坐累谪屯戍  上恒念之至是召至复其初职  毛怜卫指挥同知王吉等从征迤北还京辞归赐钞币有差

猜你喜欢
  卷七十四·志第二十七·律历七·脱脱
  卷一百二十七 志一百二·赵尔巽
  卷五·浦起龙
  卷五·吴兢
  第四回 记艳闻李郎遇侠 禅帝位唐祚开基·蔡东藩
  石匮书后集卷第九·张岱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五百三十六·佚名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二十八·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六·佚名
  卷之四百三十一·佚名
  卷之一千三百八十三·佚名
  卷之一千二百七十三·佚名
  章昭达传·李延寿
  卷七·萨囊·彻辰
  卷十九、官制之改革·黄鸿寿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七百七十八·彭定求

        卷778_1 【题季子庙】李季华   季子让社稷,又能听国风。宁知千载后,蘋藻冷祠宫。   卷778_2 【听琴】王玄   拂尘开按匣,何事独颦眉。古调俗不乐,正声君自知。   卷778_3 【失鹭鹚】李归唐   惜养来

  • 卷七百零一·彭定求

        卷701_1 【拟塞外征行】王贞白   寇骑满鸡田,都护欲临边。青泥方绝漠,怀剑始辞燕。   旌旗挂龙虎,壮士募鹰鹯。长城威十万,高岭奋三千。   行行向马邑,去去指祁连。鼓声遥赤塞,兵气远冲天。   对阵云初上,

  • 廖行之·唐圭璋

      行之字天民,其先延平人,徙衡州。绍兴七年(1137)生。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岳州巴陵尉,改宁乡主簿。淳熙十六年(1198)卒,年五十三。有省斋集。   洞仙歌   寿老人   虞弦挥按,甫奏薰风曲。两两尧蓂长新绿。揖鳌峰、连

  • 卷之一○·魏庆之

      含 蓄   总 说   篇章以含蓄天成为上,破碎雕镂为下。如杨大年西昆体,非不佳也;而弄斤操斧太甚,所谓七日而混沌死也。以平夷恬澹为上,怪险蹶趋为下,如李长吉锦囊句,非不奇也;而牛鬼蛇神太甚,所谓施诸廓庙则骇矣。珊瑚

  • 列传第二十五 厍狄峙 杨荐 赵刚 王庆 赵昶 王悦 赵文表·令狐德棻

    厍狄峙,其先辽东人,本姓段氏,匹磾之后也,因避难改焉。后徙居代,世为豪右。祖凌,武威郡守。父贞,上洛郡守。峙少以弘厚知名,善骑射,有谋略。仕魏,位高阳郡守。为政仁恕,百姓颇悦之。孝武西迁,峙乃弃官从入关。大统元年,拜中书舍人,参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十一·佚名

    正统十三年冬十月甲寅朔享 太庙○遣中官祭司井之神○以下元节遣官祭 长陵 献陵 景陵○复给镇远侯顾兴祖成安侯郭晟永康侯徐安驸马都尉焦敬永顺伯薛绶遂安伯陈埙都督佥事陈友俸禄兴祖等先以失误朝参奉旨免问但住俸禄一

  • 卷之二百三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三十二·宇文懋昭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卷三十二 立楚国张邦昌册文 维天会五年岁次丁未二月辛亥朔二十一日辛巳皇帝若曰先皇帝肇造区夏务安元元肆朕纂承不敢荒忽夙夜兢兢思与万国同格於治粤惟有宋实乃通邻贡岁币以交欢驰星轺

  • 前集卷十·宋名臣言行录

    钦定四库全书 宋名臣言行录前集卷十 宋 朱子 纂集 陈搏 希夷先生【穆修 种放 魏野李之才 林逋附】 字图南亳州人周世宗赐号白云先生太宗赐号希夷 抟隐居华山多闭门独卧至百余日不起周世宗召至阙下令於禁中扃户

  • 公孙轨传·李延寿

    公孙表的第二子公孙轨,字元庆。明元帝时,为中书郎。他跟随御驾东征西讨,补授诸军司马之职。太武帝平定赫连昌后,率领众将帅闯入他的府内藏金之地,令众人可随意挑选金银玉器。诸将都金玉满怀,只有公孙轨什么也没拿。皇帝亲手

  • 梁礽传·脱脱

    梁糵,本来是大白大的家奴,随从元妃进入宫中,做了太监侍候海陵。梁糵生性善于迎合,惯于花言巧语取媚于人,所以特别受到宠幸和信任。按照旧的制度规定,宦官只掌管皇宫中的旁舍、宫嫔和后妃们住处的一些事情。天德三年(1151),开

  • 第一章 我国民族发展的回顾·吕思勉

    少年人的思想,总是往前进的。只有已老衰的人,才恋恋于已往。然则一个民族,亦当向前迈进,何必回顾已往的事呢?然而要前进,必先了解现状;而要了解现状,则非追溯到既往不可。现在是决不能解释现在的。这话,在第一编第一章中,业已说

  • 钦定南巡盛典卷三十八·高晋

    目录河防【四】 钦定南巡盛典卷三十八河防乾隆二十二年二月初六日傅恒等奏言遵防将南河河务一事与尹继善嵇璜等公同酌议现在毛城铺业经奉防堵闭将来黄流顺轨直赴下游河身自可渐就疏刷但徐州南北两岸当上游之首冲北岸

  • 根本的止息战乱·太虚

    中国经了不少年代的战乱,世界亦饱经战乱的痛苦,止息战乱,遂成为全世界人类普遍的希望,尤其是中国人民所迫切需求。同时、此国彼国,东方西方,安全不安全都已成为集体,中国的安全可牵连到世界任何一处,世界那一角落的不安全也可

  • 内政部今颇注重宗教·太虚

    ──二十二年十月作──近来的内政部,对于宗教──尤其是佛教──似乎注重。前者既传决将中国佛教会所拟破坏教育系统之办学大纲驳复,而又有将使僧徒受强迫教育之消息。殆以边陲多故,既须藉佛教为系縻,而国俗民风颓丧之后

  • 第八卷·圆瑛

    福州鼓山涌泉禅寺圆瑛弘悟述 受法弟子明旸日新敬校丑三 圆彰七大即性周遍 分二  寅初 阿难转疑双非  二 如来进示圆旨  今初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

  • 桂故·张鸣凤

    广西地方志。明张凤鸣撰。八卷。凤鸣有《桂胜》已著录。张氏世居粤西,熟知山水,留心桂事,故于万历十三年(1585)纂成桂故、桂胜十二卷,其后八卷即为是编。约一万三千字。卷首有序。凡郡国、官名、先政、先献、游寓、杂志六

  • 月上女经·佚名

    梵名Candrottara^ -da^rika^-paripr!ccha^ 。凡二卷。阇那崛多译于隋代开皇十一年(591)。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叙说印度古代毗耶离城长者毗摩罗诘之女‘月上’受记之经过。月上出生未久,忽而如八岁童女,姿容端丽,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