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二

正德十一年冬十月己酉朔享 太庙遣驸马都尉游泰代行礼

○命南宁伯毛良于五军营右掖坐营管操

○庚戌升刑科左给事中罗方为云南布政司左参议

○泰宁等卫都督孛来罕等以 万寿圣节差头目小失台等来朝贺贡马赐宴并赏彩叚衣服绢钞等物有差

○壬子升南京翰林院侍读学士贾咏为南京国子监祭酒

○致仕太子太保刑部尚书屠勋卒勋字元勋浙江平湖县人成化己丑进士授工部主事改刑部历员外郎郎中迁南京大理寺寺丞升大理寺左少卿再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顺天永平整饬蓟州诸路兵备尝奏分蓟州三路屯兵使缓急相援又增置黄花镇营堡宝坻白龙港产银鱼岁取供荐中使困之横索民不能堪勋其状诏戒约取鱼使者麻峪山有银矿守臣以中旨索之勋其不可遂止迁刑部右侍郎进左侍郎值母忧服阕改左副都御史既复为刑部左侍郎满考擢右都御史正德改元升刑部尚书未几乞休加太子太保致仕勋明法律有果断其在刑部诸司大狱多付之鞫谳勋推理详审情法两尽僚友服之至是卒赐祭葬如制子应埙应坤俱举进士

○癸丑升都督同知朱安为右都督先是安奏千户牛宁等缉获奸细兵部查拟功次以闻 上以安功绩可嘉升右都督宁及萧镇升指挥佥事余升赏有差

○甲寅以灾伤免直隶顺天等四府池州府六县河南开封等五府陈州鄢陵等二十四州县及卫所福建泉州等三府州县及永宁卫所辽东金州等卫所税粮子粒有差

○武安侯郑英卒英宏之子也成化十三年袭爵累受命五军营耀武营坐营管操弘治辛酉北边有警英以谋勇见推俾领京兵万人操练听调既而不果行诏充总兵官镇守狭西在镇三年为巡抚官所劾而罢至是卒诏给其家斋粮麻布赐祭葬皆如例

○乙卯升广东右布政使吴廷举为本司左布政使监察御史潘鹏为江西按察司佥事

○致仕户部尚书顾佐卒佐字良弼凤阳临淮人成化己丑进士任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时镇守宣府太监顾雄分守紫荆关监丞钟钦锦衣卫都指挥牛循怙势不法事下刑曹众依违莫决佐皆按致其罪公论伟之出知河间府亲校册籍吏无所容奸驿司供应令民计亩出钱里甲得免于偏困之害擢四川按察副使整饬建昌兵备入为大理少卿升右佥都御史提督鴈门三关兼巡抚山西正统己巳尝权发太原平阳民戍边后遂以为常民甚苦之佐请于朝久役者乃得代寻改南京提督操江进右副都御史迁户部右侍郎狭西三边告饥兼左佥都御史往督其饷事竣转左侍郎提督太仓代韩文为户部尚书逆仅擅权追憾文百方捃摭之部有故册逸弗得瑾欲以为文罪逼佐上其事佐持不行坐夺俸三月遂引疾致仕瑾复憾佐遣官按三边粮有积腐及辽东边粮以菽易米皆指为佐罪罚米千余石称贷以偿然所守素高迄莫能害也卒年七十四诏赐祭葬赠太子太保

○丙辰遣英国公张仑安乡伯张坤泰宁侯陈儒清平伯吴杰武平伯陈熹通政使司右参议王萱武靖伯赵弘泽东宁伯焦洵惠安伯张伟永康侯徐源宁阳侯陈继祖武进伯朱本建平伯高霳彰武伯杨质为正使工科给事中翟王□赞行人司司正谢能继中书舍人张永龄任鼐鸿胪寺右寺丞吴淓兵科给事中毛宪周文熙行人司行人华淳太常寺寺丞朱天麟中书舍人张天保行人司行人王汝敬中书舍人杨依泽行人司行人吕律礼部署员外郎主事侯纶行人司行人邓显麒为副使持节册封周王嫡长子勤熄为周世子蜀府石泉荣穆王嫡长子申镈为石泉王益王庶第三子厚煌为金溪王韩府高平荣和王嫡长子旭樽为高平王夫人李氏为高平王妃庆府弘农荣惠王嫡第二子台泙为弘农王荆和王庶第三子厚熿为永新王辽府长垣恭顺王嫡长子宠泑为长垣王夫人张氏为长垣王妃赵府南乐安懿王庶长子见澜为南乐王夫人和氏为南乐王妃崇靖王嫡第二子厚火□廉为怀安王楚王庶长子显榕为长乐王沈府沁源荣靖王嫡长子勋溱为沁源王夫人陈氏为沁源王妃楚世子妃周氏进封楚王妃指挥使崔鉴长女崔氏为秦王妃西城兵马指挥何世昂长女何氏为蜀王妃致仕州同知李俭长女李氏为应城王妃西城兵为副指挥罗时锦长女罗氏为善化王妃南城兵马副指挥金佐长女金氏为建德王妃南城兵马副指挥罗涌次女罗氏为宁河王妃西城兵马副指挥庞琮长女庞氏为奉新王妃监生吴饰长女吴氏为崇仁王妃

○云南曲靖军民府地震

○丁巳诏太监张忠侍郎丁凤都督刘晖等班师还京时虏已退兵部请班师且言忠等防处得宜皆当赏仍令晖于左府佥书管事报可

○升兵部左侍郎掌通政司事李浩为礼部尚书仍掌通政司事右通政汪举为左通政左参议柴义为右通政右参议张王□赞为左参议先是太常寺缺卿吏部以掌通政司事兵部侍郎刘恺上请拟改礼部侍郎内批升恺尚书至是通政司缺右通政既已补义并升浩尚书六科给事中吕经十三道御史张淮等言恺存心机巧浩软熟无为不由会推营求内降乞追夺不听

○刑部等衙门尚书等官覆奏会审得死罪重囚一十七人虽俱情真但于内照例处斩者六人不孝而父母求息者七人及内乱笃疾斗殴者通合奏请诏十六人仍系狱其斗殴杀人者一人仍依律处斩

○己未升山东按察司按察使王良臣狭西按察使邵蕡为布政司右布政使良臣江西蕡广东

○刑部都察院会多官审录死囚情真者八十七人可矜疑者十人具以请得旨情真决者七十一人仍系狱者十六人可矜疑谪戍边卫者八人其妇女二人杖而释之

○下监察御史徐文华于狱寻黜为民初文华上言臣闻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而宗庙之祭尤重之重者洪惟我太祖高皇帝定鼎金陵首建 四庙 德祖居北 懿祖而下各以昭穆东西相向而南虚地以俟未盈之数度越千古既又援汉明故事改建同堂异室以从简便臣于此固未敢轻议且臣因监礼得入 太庙窃见大礼之行若祧庙若禘祫若特享若出主若附食犹有可议者五焉稽之于古而或违揆之以义而未协意者初年讲究之未精随时变革之失当欤臣谨条陈于左曰祧庙者臣按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成周以文武为宗七庙之外别立二世室于昭穆之上与太祖俱百世不迁盖七庙者天子宗庙之常数亲尽则祧世室在七庙之外正以待有功德当祧而不可祧者初不限其数也故刘歆谓周至懿孝文武当祧而世室始立宋儒朱熹亦以歆说为是国朝追祀 四祖迨 仁宗而七庙已备 宣宗升祔已当议祧而礼官习见 太祖高皇帝改建九室遂以为定制而不敢议而不知 圣意渊深正欲虚二室以拟周之二世室也使当 宣宗升祔之时议者即奉 德祖为始祖则 懿祖当祧矣自时厥后 英宗升祔 僖祖当祧矣 宪宗升祔 仁祖当祧矣 孝宗升祔 太祖则当居东第一室以拟周之文世室以比文王仍虚西第一室以俟 太宗以拟周之武世室以比武王如此始于礼义为得而不缪于先王之制大抵国朝祧庙之议当议于 宣庙升祔之日不当议于 孝庙登极之初 九庙之制当备于 太祖 太宗议祧之后不当备于 二庙未祧之前今 仁祖当祧犹奉以备 九庙之数臣窃以为过于礼矣曰禘祫者臣按礼王者既立始祖之庙又推始祖所自出之帝祭之于始祖之庙而以始祖配之则谓之禘合毁庙未毁庙之主而享于始祖之庙则谓之祫盖缛仪备物莫详于禘祫而报本追远亦莫深于禘祫四代之盛或谓之间祀或谓之殷祭或谓之肆献或谓之馈食皆是也汉唐而下或禘非其祖或祫不及祧虽谓之不禘不祫可也我 太祖高皇帝功业特起 德祖之上无可推之亲此禘祭所由以不讲也 宪宗升祔 孝庙始下诏议祧礼官遂并祫祭议上而所定仪节不于三年而于每年不以十月而以岁暮不知何所取义也夫不王不禘者礼也未闻王而可以不禘也三年大祫者礼也未闻以岁暮之祭当之也臣窃惑之宜早为兴革使大礼并行不不数亦国家之盛也曰特享者臣按王制天子犆礿祫禘祫尝祫蒸角□羊者曰春礿则特祭者各于其庙也禘尝蒸皆合食由是观之春时特祭三时合享自古则然矣我 太祖建 四庙之初孟春亦特享于 各庙余时合享于 德庙自夫同堂之制改建而特享之礼始废臣愚以为物各有则礼贵得中专于合享则不足以伸其敬而全其尊专特伤仁专合伤义二者胥失之今专于合在物则为违时在礼则为失中而臣愚区区之诚尤有所甚不安者我 太祖高皇帝正中夏文明之统有自古帝王所无之功而 龙驭上宾百二十年于兹未尝正东向享祀抑何以慰 圣祖在天之灵而伸万世报功之典乎宜准礼经仍遵 太祖初年之制以孟春特享于各室三时合食于前殿庶乎仁义两尽而无伤情文兼备而不悖也曰出主者臣按礼天子祫祭于祖则祝迎群庙之主出庙入庙必跸是古者合享于 太庙未有不出主者也我 太祖始建 四庙尝奉三祖神主合享于 德庙自夫改建 太庙之制正殿时享止设 各庙衣冠而木主永藏不出臣愚以为主所以依神体白□鬼窀穸之后神气则无所不之故为之主以依之主之所在即神之所在也庙无二主而可以衣冠代之乎以衣冠代主不知于礼何据中庸记宗庙之礼陈其宗器设其裳衣不过视为旧物设之以见其能守云耳惟汉作原庙月以衣冠出游先儒谓汉惠饰非叔孙舞礼遗讥千古而以之代主抑何以异于是宜自今合享之礼必出木主临之在上庶乎 列祖在天之灵有所依而圣子神孙亦得以致其如在之诚也曰祔食者臣按礼殇与无后者从祖祔食孔子告曾子亦曰凡殇与无后者祭于宗子之家宋儒程颐又曰成人而无后者祭终兄弟之孙之身我太祖建庙之初每祭以亲王寿春而下二十一位配享盖取古者祔食之义也然本旁亲祀宜有节故程颐以义起之曰终兄弟之孙之身曰终兄弟之孙之身是祀止三世耳苟谓颐说主庶人非可通于天子然从祖祔食各以班祔则不可得而紊也既从祖而祔亦从祖而毁亦理势之自然岂有正享之祖已祧而祔食之孙乃反岿然独存也今二十一位王妃臣固未明其昭穆之次以意逆之非 太祖之伯叔父则兄弟行耳在伯叔则与懿祖同昭而祔食于 懿祖在兄弟则与 僖祖同穆而祔食于 僖祖今 二祖既已奉祧而诸王犹以时享祔食不知所配者何祖所祔者何食此尤宜停配而罢享也五者之议考之四代而有据本之情理而无违臣初不敢为疑文虚说以黩 陛下严敬重难之心伏惟少赐一览下礼官详定上请临决使上足以继四代之盛下为万世法程入 上震怒曰 宗庙礼仪自有定制文华出位妄言其令礼部集议以闻于是礼部及多官议曰 太祖高皇帝圣德配天制作大备其于 宗庙祭享之礼参稽前代之载籍博采儒先之论议斟酌损盖断自 圣心度数仪文各有攸当而祧迁禘祫之仪又我 孝宗敬皇帝敕下廷臣议拟裁定一遵成宪以协礼典皆垂之万世而不可易者非臣等所敢别议文华遂以妄言诏狱六科给事中叶相十三道御史牛天麟等交章救之复有旨诘责各夺俸二月已而法司拟文华赎杖还职特黜为民文华为御史多所建白有憾之者故藉此罪之

○都察院等衙门左都御史等官覆奏会审重囚内境外奸细车罕帖木儿等三人俱斩罪情真诏如议处斩 山西太原府地震

○庚申升国子监司业黄澜为南京翰林院侍讲学士

○升四川叙南卫指挥同知鲁儒为都指挥佥事以其父忠征蓝鄢有功未升而卒故也

○给赏狭西金州石香炉等处地方擒斩回贼有功官旗军舍银两绢布钞锭有差

○辛酉录大同威远城斩获功给赏旗军银帛有差

○发狭西布政司银二万两于延绥以给军饷

○壬戌升湖广布政司左参政王泰四川按察司副使杨惟康为按察使泰山东惟康狭西

○罢抚宁侯朱麒等所操官军各归本营散遣紫荆等关口增守官军民兵二万九千余人

○革肃州新设西路游击将军都指挥苪宁令还狭西行都司所领兵各归原卫以土番纳款从都御史李昆请也

○甲子升监察御史李元为狭西布政司右参议

○南京礼科给事中徐文溥等奏后湖晒晾册籍事宜乞令户部置印信文簿每月六次举行并省造驮语青册及免佥上元江宁二县台册人夫但令库匠应用或以赃罚银顾倩户部覆奏从之

○丙寅□诚孝昭皇后忌辰 奉先殿行祭礼遣附马都尉崔元祭 献陵

○升翰林院编修翟銮为本院侍读以九年秩满也

○授知县于桂余守观申理张汉卿行人刘文瑞为给事中桂户科守观礼科理兵科汉卿文瑞刑科行人何邦宪知县易王□赞王纪为南京给事中邦宪王□赞户科纪工科

○升狭西按察司副使边亿为湖广布政司左参政四川副使卢翊为云南右参政浙江佥事吴希由为四川副使

○赠太监苏进父杰为锦衣卫都指挥使封其母王氏为夫人进亦豹房近幸也

○命整饬保定等府武备工部左侍郎俞琳还京右侍郎赵璜仍留顺天等府抚恤饥民

○命都指挥佥事许凤子厚袭升署都指挥同知以凤有剿廖麻子功也

○天方国地面使臣赛答黑麻等来贡赐宴并赏彩币等物有差

○丁卯加赐岷王禄米二百石岷府禄米一千石 累朝已加至千五百石矣至是王复奏请户部议不可诏特加之

○以兵荒及地土沙薄免山西行都司所属大同前等卫所并大同府所属州县正德四年至七年税粮马草户口食盐商锐钞贯有差从巡按御史刘澄甫奏也

○戊辰先是南京兵科给事中周用等言北虏往年寇二镇前年寇三关今年则去京师才百里其入盖深其志盖骄此非虏有可恃之势乃我有可乘之毙耳今日之毙有三将领不一也功次不明也粮饷不继也今诸边将领位不得相临权不得相轧每有警则相顾不发比及列营虏已肆劫而去且延亘几百里镇守等官不下十数又有总制总督提督等官旁午交出莫能相下纵令授钺得人已为掣肘所谓将领不一者此也赏不当功犹乖公典无功蒙赏其将谓何近年诈冒首功滥施升赏战士出死命于锋镝势豪坐获封于床蓐较之 先朝冗员何啻十倍名器猥亵人心销沮所谓功次不明者此也国家赡兵具有经画今盐法阻坏而商募不通屯田荒芜而军食益阙少有徵集輙告空乏致令边饷倚办京储夫京储仰于漕运漕运出于农亩地力所生止有此数内以供无算之冗食外以给不时之军与方来未已民何以堪所谓粮饷不继者此也夫外攘之政本于内修乞下该部议处于将领则汰烦猥于功次则抑侥幸于粮饷则复盐法修屯政去冗食庶可以仰纾宵旰之勤永固河山之险矣兵部覆议诚如用等所言继今行师宜止推大臣一人提督军务不必再推总制总督等官致生掣肘其言滥冒功次宜令各边巡按纪功御史据实纪验不许以冒滥之人造报在册但有故违前例者听指实劾奏罪之得旨有实功者仍须为之辩理

○虏入叆阳清河等堡为我军所败斩首五十三级夺获马匹器物巡抚辽东都御史张贯总兵官韩玺各以捷闻赐敕奖励奏捷者升赏如例

○己巳升山东按察司佥事吕和为狭西副使四川佥事郭东山为本司副使

○巡抚大同右副都御史王宪以病乞致仕不许

○授知县东郊章纶杨枢胡洁朱寔昌许翔凤汪渊曹圭胡琼周廷用张英罗玉龚大有卢琼谢源行人杨朝凤助教龙彦等为试监察御史郊浙江道纶枢江西道洁福建道寔昌湖广道渊广西道圭山东道琼山西道廷用狭西道英四川道玉云南道大有南京浙江道琼南京狭西道源南京云南道朝凤南京江西道彦南京山西道

○辛未改服阕南京国子监司业穆孔晖为国子监司业

○壬申复除服阕广东按察司佥事刘蓝于浙江凌相于山东

○升刑部署郎中事主事梁曜为四川按察司佥事

○荫巡抚宁夏右副都御史边宪子偁为国子生

○甘肃都御史李昆奏边兵乏马乞如先年狭西军职纳银买马及免比试例行之兵部议马价有低昂纳银有多寡宜为之准每马一匹以银十两计其直如指挥应纳银二十五两者令纳马二匹加银五两千百户镇抚随纳银本数纳马并加银如之其比试违限及祖父未经比试应住俸者每年指挥纳银十两千户卫镇抚八两百户所镇抚五两计年递加俱令纳马不及为价者纳银随其数俱许开支总旗免并枪者纳银八两愿纳一匹与银相直者听议上从之

○升太原左卫指挥使袁勋为署都指挥佥事于山西都司佥书

○癸酉韩府宁远王旭栓薨王康王第四子母尚氏弘治戊申生庚申册封至是薨辍朝一日赐祭葬如例谥曰宣和

○升广西府知府朱嘉会为湖广按察司副使

○南京六科给事中孙懋等请黜太仆寺少卿马陟复监察御史徐文华官入不报

○泰宁等卫朝贡夷人小失台等乞以赏赐物件市易牛只耕具许之

○甲戌清理盐法侍郎蓝章奏 先朝各王府奏讨食盐不过二三百引今公差人员奏讨不下数万又织造等项名虽二万夹带实多及进贡马快等舡在于长芦运司收买私盐公行无忌乞要节赏赉杜奏讨及织造不准支盐户部议覆三事皆于盐法有益宜如所奏行之诏可

○先是虏二万骑分路掠偏头关等处我军追袭败之于岢岚州斩首八十余级都御史李钺御史朱鉴以捷闻各赐敕奖励奏 者升赏如例仍令鉴核有功具奏升赏

○左都督许泰奏曾祖永新伯成 先朝赐有官廊及自置房屋园地俱在南京道远难以管业请辞乃命工部查在京居第或别业给之

○勒浙江按察司佥事韩邦奇为民初镇守太监王堂采办土产鲜品进贡邦奇奏言不便宜停止又轻堂凡事不以关白堂积忿遂其沮格上供欲沽羙名而使怨归朝廷为不敬且僣用轿乘用刑酷刻皆违法诏逮至锦衣卫狱掠讯邦奇不服令复鞫治之寻送法司拟赎杖还职有旨特黜为民既而给事中王爌御史王柏等皆言邦奇禁奸戢暴甚得宪体不宜以小过弃请如原拟不听时各处镇守妄作威福每诬奏人輙赂权幸者助之故凡遭构陷无淂免者

○乙亥狭西按察司副使王润乞致仕许之

○丙子六科十三道皆言兵部右侍郎刘恺左侍郎李浩不由会推以内降升尚书南京刑部右侍郎兼左佥都御史蓝章顺天府尹胡韶各赃污有状屡经论劾乞通行罢黜奏入俱留之

○四川按察司佥事赵履祥乞致仕许之

猜你喜欢
  卷一四四 齊紀十·司马光
  卷十二 后赵録二·崔鸿
  大明英宗睿皇帝宝训卷之二·李贤
  名山藏卷之七·何乔远
  大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四十八·杨士奇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五十四·佚名
  卷之四十四·佚名
  卷之六十七·佚名
  象台首末卷一·胡知柔
  遗文编就答君心——《志摩全集》编排经过·陆小曼
  陈涉世家第十八·司马迁
  云杜故事·易本烺
  卷五十五·雍正
  卷一·佚名
  十二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列传第一百三十六 籓镇镇冀·欧阳修

    李宝臣字为辅,本范阳内属奚也。善骑射。范阳将张锁高畜为假子,故冒其姓,名忠志。为卢龙府果毅,常觇虏阴山,追骑及,射六人尽殪,乃还。为安禄山射生,从入朝,留为射生子弟,出入禁中。禄山反,遁归,更为禄山假子,使将骁骑十八人,劫太原尹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五十五·佚名

    嘉靖四年九月丁巳朔○查盘边饷给事中韩楷御史许中劾奏巡抚宣府都御史李铎侵费官银户部议覆行巡按御史查核上从之仍令铎自陈○戊午○天方国王亦麻都儿等遣使大者马黑木等来贡马驼方物赏赉如例○己未○升尚宝司司丞邵天

  • 卷之一百·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延讲官太子

  • 卷之五百四十七·佚名

    光绪三十一年。乙巳。秋七月。壬申朔。享太庙。上亲诣行礼。记注  ○诣仪鸾殿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安。翌日如之。记注  ○谕军机大臣等、电寄延祉、延祉现已补授库伦办事大臣。所有达赖喇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 金石略四·纪昀

    金石略 【四 今无】 (臣)等谨案金石之文大半在深山邃谷之中梵宇幽宫之侧旁风上雨最易销沈砺角磨沙颇难护惜是以厯年既久亡佚遂多或名 存地志而搜剔则久废榛芜或文在著录而毡搨则末由踪迹使概从芟削既不足昭往迹之可珍

  • 学史卷九·邵宝

    (明)邵寳 撰○戌【凡二十九章】孝昭皇帝时北军监御史为奸穿北门垣以为贾区胡建守北军尉欲诛监御史乃约其走卒曰我欲与公有所诛吾言取之则取之斩之则斩之于是当选士马日护军诸校列坐堂皇上监御史亦坐建从走卒趋至堂下拜

  • 五五 监督·周作人

    鲁迅本名樟寿,字豫山,本来是介孚公给取的,后来因为同窗开玩笑叫他作雨伞,告诉祖父要改号,乃改一字曰豫才,及往南京去时,椒生为易名树人,这与豫才的意义也拉得上,所以不再变换,虽然自己所喜欢的还是从张字出来的“弧孟”,又取索居

  • 三国史记卷第十四。·金富轼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一四卷高句丽本纪二零零零零高句丽本纪第二。[大武神王][闵中王][慕本王]。一四卷高句

  • 卷十六·李天根

    江阴云墟散人李本天根氏辑丙戌(一六四六)秋七月乙巳朔唐王世子琳源生。群臣表贺,有「日月为明,止戈为武」之语;王大称赏。大赦覃恩,手诏进郑芝龙泉国公、郑鸿逵漳国公,郑氏厮养俱得三代诰;撰敕及织轴者,日不暇给。寻改芝龙平国

  • 俞通源传·张廷玉

    俞通源,字百川。跟从大将军征讨中原,偕同副将军冯胜等在太原会师,平定河中,渡黄河,攻克鹿台,攻取凤翔、巩昌、泾州,镇守开城。张良臣驻扎庆阳再次叛乱,大将军命令诸军分兵攻打。通源自临洮迅速赶到泾州,进攻庆阳的西边,顾时进攻

  • 卷四十二 郑世家第十二·司马迁

    郑桓公友者,周厉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集解】:徐广曰:“年表云母弟。”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于郑。【索隐】:郑,县名,属京兆。秦武公十一年“初县杜、郑”是也。又系本云“桓公居棫林,徙拾”。宋忠云“棫林与拾皆旧地名”,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十九·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九 洪武三年十二月丙辰朔。 戊午,宥松江盗钱鹤皋余党。初,鹤皋作乱伏诛,其党诛连不已。至是,复逮至百五十四人,法皆当死。上曰:“贼首既诛,此胁从者。”俱贷其死,谪戍兰州。 中书省臣言:“西北诸虏

  • 十五年·佚名

    (己酉)十五年清道光二十九年春正月1月1日○庚午,大王大妃寶齡望七。上詣仁政殿,親上致詞、箋文、表裏,仍陳賀頒敎,赦。1月2日○辛未,以南秉哲爲全羅道觀察使。1月3日○壬申,親上表裏,陳賀時各差備官施賞有差,宣敎官李

  • 记问之学(1)·戴圣

    ——读死书者不配为师 【原文】 记问之学(2),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3)!力不能问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见。 【注释] (1)本节选自《学记》。(2)记问:凭记忆力掌握知识。(3)听语:听取学生的问题并解答。 【译文】

  • 草人/羽人·佚名

    草人掌管改良土壤、审视土地,观察某地适宜种什么就决定种什么。凡浸种,赤色而坚硬的土地用牛骨汁,赤黄色的土地用羊骨汁,润泽而苏松的土地用麇骨汁,干涸的泽地用鹿骨汁,盐碱地用獾骨汁,沙土地用狐骨汁,有黏性的黑色而坚硬的土

  • 十功德品第三·佚名

      尔时大庄严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世尊说是微妙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真实甚深甚深甚深。所以者何。于此众中。诸菩萨摩诃萨及诸四众。天龙鬼神国王臣民诸有众生。闻是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无不获得陀罗尼

  • 云溪友议·范摅

    唐代笔记小说集。范摅撰。《新唐书·艺文志》小说家类著录:“范摅《云溪友议》三卷(咸通时,自称五云溪人)。”《崇文总目》同。《郡斋读书志》小说家类亦著录为3卷,云:“唐·范摅撰,记唐开元以后事。摅,五云溪人,故以名其书

  • 蚁术诗选·邵亨贞

    元诗总集。8卷。邵亨贞撰。原书传本很少见。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只收入了邵亨贞的文集《野处集》,并称他的《蚁术诗选》、《蚁术词选》世已无传本。清人阮元于嘉庆年间搜辑四库未收书进呈,据旧抄本过录了1部《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