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又一直皖战争

直皖战争,已于民国九年七月间告一结束,不谓至民国十三年又有一直皖战争,即世所称“江浙战争”是也。江浙战争何以谓为直皖战争?盖皖系自民九败于直奉联军后,所仅存之势力,即为浙江一省。浙督卢永祥,不但为皖系中坚人物,且为其特出人物,当直系全盛时期,常能不屈不挠,显示敌对态度,而直系对于异己各督先后更迭,独于卢竟隐忍数年,相安无事者,一则卢于内尚能经武整军,示人以不可侮,于外揭橥保境安民,以博取舆论之支持;一则直虽一度与奉联合,旋即发生裂痕,不能不留主力,以为防范,而东南各省情势复杂,布置未周,尚未能合以图浙故也。然战机酝酿,则匪伊朝夕,其最大暗礁,厥为淞沪问题。

淞沪本属苏辖,自卢永祥由淞沪护军使升调浙督,举何丰林以继己,而淞沪遂归浙控制,非苏督能过问矣。在李纯督苏时,对于淞沪管辖权,即争持甚烈,迨李死齐(燮元)继,争仍如故,终以卢极力把持,迄未解决。十二年十一月十日,淞沪警察厅长徐国梁被刺死,苏、浙双方争委人接充,结果齐、韩(国钧,苏省长)会委之申振刚卒被拒,为何(丰林)系陆荣钱所得。齐愤甚,谋以武力相见,以吴(佩孚)不赞成,乃托徇民意(时两省人士,均反对战争),成立一两省和平公约。彼吴岂真有爱于卢哉?盖知齐实力不足以制卢,而邻省一时又未能为齐助,不得不留而有待耳。

因此,双方虽外言和平,而暗中则各有计划。浙以处于敌人四面包围之中,势不能不借外力为之声援,于是联粤以制赣、联奉以制曹(锟)吴(佩孚)。直则握有困敌之优势,只须加强周围力量,即可收夹击之效,皖微弱不足道,赣又有所牵掣,于是惟有借重于闽,使之助苏。直系虽于十二年三月以孙传芳督闽,然在闽将领王永泉、臧致平、杨化昭等,皆与皖系有相当关系,非孙所能节制,致孙经营年余,未能得志,其后得周荫人之助,计驱王永泉于福州,而臧致平、杨化昭在闽南亦不能立足,闽省势力始获统一。内部既定,乃有余力向外发展,同时孙以闽督让周,以酬其功,亦欲取浙卢而代之,形势如此,而数年勉强维持之江浙和平,遂岌岌不可终日矣。

大凡双方利害既不能并容,势只有出于一战,而彼此各自以为计划完成,胜算可操之日,即为战祸爆发之日。国际战争然,国内战争亦何莫不然,故识者观于段(祺瑞)、孙(中山先生)、张(作霖)三角同盟之成立,及闽孙、苏齐之信使往来,即已知战事之万难幸免矣。至宣战口实,则随时随地,俯拾即是,初非战争真因所在,此又为历来交战者之惯技。就直方言,淞沪问题本可为开战口实也,而弃之不用;曹(锟)当选总统,卢宣告与中央脱离关系,亦可为开战口实也,而佯置不理,最终乃独以收容臧(致平)、杨(化昭)军队加罪于卢而致申讨,足见其不过藉以发端,非果真置重乎此矣。

盖臧、杨既不容于闽,遂率部由赣边转入浙境,卢收容而改编之。苏齐、闽孙连电质问,卢不为屈,吴佩孚命豫省长李济臣劝卢将其解散,卢亦严词拒绝。于是直方遂据为进攻理由,孙传芳于八月二十五日由福州率兵出发,九月初旬苏、浙兵在沪宁路安亭附近开始接触。其始苏军节节败退,迨九月中旬,孙军占领浙之衢州,卢以后方受威胁,同时浙籍军队又有与孙通款曲者,不得已以赴沪督师为词,率部离杭,拟与何(丰林)合力抗苏,为背城借一之举。奈大势已去,无可挽回,终于十月十二日通电下野,直系政府于卢离杭时,即已任命孙督浙,兼闽浙巡阅使,夏超为浙省长,掀天动地之江浙战争,不及两月遽告解决。此役虽名为苏、皖、赣、闽四省攻浙,实际动兵者只苏、闽两省,而苏又为主动,故简称为“江浙战争”云。

东南战争既发动,粤果出兵攻赣,奉则严电直曹劝阻无效,遂六路进兵,引起直奉战争,虽终无补浙卢失败,然天下祸福无常,成败互见,往往出人意料之外。直既取浙,东南去一心腹之患,以为可以高枕无忧,岂知季孙之忧,不在颛顼而在萧墙之内,不及旬日,以冯玉祥之倒戈相向,全系势力顿呈瓦解,段祺瑞于卢之败,顿失惟一干城,痛心曷极,盖无何奉军入关,中央局势一变,己且以直系各督之拥护而再出执政,起伏变幻,一若莫得端倪,然稍一潜心推究,要皆各个军阀递趋于灭亡之途,此则治民国史者所不容忽视者也。

猜你喜欢
  卷三百六十三·列传第一百二十二·脱脱
  卷四十九·志第二十五·礼三·张廷玉
  卷七十四·志第四十一·柯劭忞
  卷二百七 治平三年(丙午,1066)·李焘
  契丹國志卷之六·叶隆礼
  卷十七·张九成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五百五十一·佚名
  明孝宗敬皇帝实卷之二百二十三·佚名
  ●七、嗜好一斑·秦翰才
  第2章 第一次同蒋介石见面·冯玉祥
  八 西片町住屋·许寿裳
  顾况传·刘昫
  卷七十五·阿桂
  渚宫旧事卷二·余知古
  卷二百六十四·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薜荔园诗集原序·佘翔

    夫泽雉非瑞腹中之锦称竒井蛙乃微夏半之声如吹质禀而绚于文灵合而通其窍顾影吐吞葢自金土煦沫相濡亦参气化粤稽物流斯或可覩也世有下走穷于踲踕外之无能纾筹策以综时内之无能托甘毳以供旨上之无所肆雄逸以动众下之卒莫

  • 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五·黄昇

    宋词晁无咎名补之,济北人。永遇乐东皋寓居松菊堂深,芰荷池小,长夏清暑。燕引雏还,鸠呼妇往,人静郊原趣。麦天已过,薄衣轻扇,试起绕园徐步。听衡宇、欣欣童稚,共说夜来初雨。苍管径里①,紫葳枝上,数点幽花垂露。东里催锄,西邻助饷

  • 卷八十·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八十 明 曹学佺 编 晩唐七 陆龟蒙【字鲁望吴郡人】 和袭美初夏游楞伽精舍次韵 吴都涵汀洲碧液浸郡郭微雨荡春醉上下一清廓奇踪欲探讨灵物先瘵瘼飘然兰叶舟旋倚烟霞泊吟谭乱篙橹梦寐杂

  • 哈代八十六岁诞日自述·徐志摩

    好的,世界,你没有骗我, 你没有冤我, 你说怎么来是怎么来, 你的信用倒真是不坏。 打我是个孩子我常躺 在青草地里对着天望, 说实话我从不曾希冀 人生有多么艳丽。 打头儿你说,你常在说, 你说了又说, 你在那云天里,山林间, 散播你

  • 上林赋赏析·司马相如

    《上林赋》是《子虚赋》的姊妹篇。此赋先写子虚、乌有二人之论不确来引出天子上林之事,再依次夸饰天子上林苑中的水势、水产、草木、走兽、台观、树木、猿类之胜,然后写天子猎余庆功,最后写天子悔过反思。全赋规模宏大,辞

  • 卷一百·志第六十七·柯劭忞

      ○兵三   △马政   蒙古,游牧之国,札木合称太祖之强曰,有骟马七十二匹。王罕饮青马乳,太祖尤慕羡之。盖国俗如此。   世祖混一之后,牧马之地,东越耽罗,北逾火里秃麻,西逾甘萧,南暨云南。又大都、上都及玉你伯牙、

  • 第十九回 李定国竭忠扈驾 郑成功仗义兴师·蔡东藩

      却说明桂王自窜奔南宁后,湖广各省,已为清有,清封孔有德为定南王,镇守广西,耿仲明为靖南王,尚可喜为平南王,镇守广东。为后三藩伏根。旋耿仲明死,其子继茂袭爵,镇守如旧。桂王势日穷蹙,不得已求救于孙可望。这可望系张献忠

  • ●绎史摭遗卷十二·温睿临

    吴郡李瑶子玉纂目录舟山尽节、江上殉事诸臣列传张名振(阮骏附董元、顾玢、陈所学、章有期、马泰、单云、杜芳、夏霖、李向荣、梁隆吉等)董志宁(于士骏、士骧、仆文周附)华夏、陆宇■〈火鼎〉(弟宇燝)、张梦锡、王家勤、毛聚

  • 庾季才传·魏徵

    庾季才,字叔奕,新野人。 他的第八代祖父名叫庾滔,随晋元帝南下过长江,官至散骑常侍,元帝封他为遂昌侯,因此安家于南郡江陵县。 祖父名叫庾诜,是梁代处士,与同宗族的庾易齐名。 父亲庾曼倩,光禄大夫。 庾季才小时候就很聪明,八岁

  • 敬括传·刘昫

    敬括,河东人。年少时以文词受人称赞。考取进士,又参加应制考试录用,升为右拾遗、内供奉、殿中侍御史。天宝末年(756),宰臣杨国忠排斥不依附自己的人,括在其中,任果州刺史。多次升为给事中、兵部侍郎、大理卿。性格非常厚道,

  • 楼钥传·脱脱

    楼钥字大防,明州鄞县人。隆兴元年(1163),楼钥参加礼部考试,有关部门以为他的文章文辞奇伟瑰丽,打算列为第一名,由于他的策论中偶尔触犯旧讳,知贡举洪遵奏明皇帝,得到旨令置于末等。楼钥投书感谢各位考官,考官胡铨称赞楼钥说:“

  • 仇成传·张廷玉

    仇成,含山人。最初从军担任万户,多次晋升到秦淮翼副元帅。太祖攻打安庆,敌人困守而不出战。廖永忠、张志雄攻破敌方水寨,仇成从陆路攻敌,于是安庆城陷。当初元左丞余阙守卫安庆,陈友谅的将领赵普胜攻陷安庆。陈友谅杀赵普胜

  • 第十七章付委动议·孙中山

    一百三十四节付委付委即付事件于委员以筹备或审查也。此动议之作用,乃欲将事件措置裕如,或将事件考求详尽者也。其顺序居附属动议之五,只在修正动议及打消动议之前而已。其受前列附属动议之影响,同于一百二十九节之所陈,即

  • 仪制二·徐松

    常参起居【宋会要】国朝之制,垂拱殿常朝,皇帝初座,内侍省都知、押班率内供奉官以下及寄班等先起居。次客〔省〕、合门使以下。呈进目者。次三班使臣。节度、观察、防御、团练使、刺史等子弟充供奉官、侍禁、殿直,有旨令预

  • 大乘教义序·太虚

    佛法难言矣!以本非言之所能构也。虽经律论疏所传越二万卷,渺如一尘之寄太空,无以相喻。顷年世变弥剧,人之思力才智益奋出若不可竭,顾放滥平流,寻厥归墟之未得,吾国际兹繁会,发愤以求其志者,经种种尝试,彼既行潦,此亦断港,辗转得佛

  • 四分律卷第三十三(二分之十二)·佚名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受戒揵度之三佛告迦叶:“昨夜释提桓因持供养具来供养我欲听法,是其光耳。”迦叶念言:“甚奇!甚特!大沙门威德乃尔,使释提桓因持供养具来听法耶?大沙门神足自在得阿罗汉,虽尔故不如我得阿罗汉

  • 台海使槎录·黄叔璥

    地理杂志。清黄叔璥撰。八卷。叔璥号玉圃,直隶大兴(今北京)人。康熙进士。官至常镇杨通道。是编乃康熙元年(1662)叔璥为御史时巡视台湾所作。故以使槎为名。约八万余字。卷一至四为赤嵌笔谈,分原始、形势、洋、潮、风

  • 普贤菩萨行愿赞·佚名

    梵名Bhadra-cari^-pran!idha^na ,或 Samantabhadra-carya^-pran!idha^na-ra^ja。全一卷。唐代不空译。略称普贤行愿赞。收于大正藏第十册。以偈颂赞叹普贤菩萨十大愿。总计七言四句六十二颂一七三六字。盖此赞为四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