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

  讲论

  《漫斋语录》云:“学诗须是熟看古人诗,求其用心处,盖一语一句不苟作也。如此看了,须是自家下笔要追及之,不问追及与不及,但只是当如此学,久之自有个道理。若今人不学不看古人做诗样子,便要与古人齐名,恐无此道理。陈无己云:‘学诗如学仙,将至骨自换。’此语得之。”

  又云:“诗涵咏得到自有得处,如化工生物,千花万草,不名一物一态。若模勒前人而无自得,只如世间剪裁诸花,见一件样只做得一件也。”

  又云:“诗文皆要含蓄不露便是好处,古人说雄深雅健,此便是含蓄不露也。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可几风雅;下语六分,可追李杜;下语十分,晚唐之作也。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易,此诗人之难。”

  又云:“有意中无斧凿痕,有句中无斧凿痕,有字中无斧凿痕,须要体认得。”

  《陈后山诗话》云:“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诗文皆然。”

  《诗眼》云:“世俗喜绮丽,知文者能轻之。后生好风花,老大即厌之。然文章论当理与不当理耳,苟当于理,则绮丽风花,同入于妙;苟不当理,则一切皆为长语。上自齐梁诸公,下至刘梦得、温飞卿辈,往往以绮丽风花累其正气,其过在于理不胜而词有余。”

  《王直方诗话》云:“方回言学诗于前辈,得八句:平澹不流于浅俗,奇古不邻于怪僻,题咏不窘于物象,叙事不病于声律。比兴深者通物理,用事工者如己出。格见于篇成,浑然不可镌;气出于言外,浩然不可屈。尽心于诗,守此勿失。”

  又云:“谢朓尝语沈约曰:‘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盖诗贵于圆熟也。’余以谓圆熟多失之平易,老硬多失之干枯。能不失于二者之间,则可与古之作者并驱耳。”

  《珊瑚钩诗话》云:“篇章以含蓄天成为上,破碎雕锼为下,如杨大年西昆体,非不佳也,而弄斤操斧太甚,所谓七日而混沌死也;以平夷恬澹为上,怪险蹶趋为下,如李长吉锦囊句,非不奇也,而牛鬼蛇神太甚,所谓施诸廊庙则骇矣。”

  《韵语阳秋》云:“作诗贵雕琢,又畏有斧凿痕;贵破的,又畏粘皮带骨,此所以为难。李商隐《柳诗》云:‘动春何限叶,撼晓几多枝。’恨其粘皮骨也。能脱此二病,始可以言诗矣。刘梦得称白乐天诗云:‘郢人斤斫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世人方内欲相从,行尽四维无处觅。’若能如是,虽终日斫而鼻不伤,终日射而鹄必中,终日行于规矩之中而其迹未尝滞也。山谷尝与杨明叔论诗,谓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百战百胜。如孙吴之兵,棘端可以破镞,如甘蝇、飞卫之射,捏聚放开在我掌握。与刘所论,殆一辙矣。”

  吕居仁《与曾吉甫论诗帖》云:“宠谕作诗次第,此道不讲久矣,如本中何足以知之?或励精潜思,不便下笔;或遇事因感,时时举扬,工夫一也。古之作者正如是也。惟不可凿空强作,出于牵强,如小儿就学,俯就课程耳。楚词、杜、黄固法度所在,然不若遍考精取,悉为吾用,则姿态横出,不窘一律矣。如东坡、太白诗,虽规摹广大,学者难依,然读之使人敢道澡雪滞思,无穷苦艰难之状,亦一助也。要之,此事须令有所悟入,则自然超越诸子。悟入之理,正在工夫勤惰间耳。如张长史见公孙大娘舞剑,顿悟笔法。如张者专意此事,未尝少忘胸中,故能遇事有得,遂造神妙。使它人观舞剑,有何干涉?非独作文学书而然也。和章固佳,然本中犹窃以为少新意也。近世次韵之妙,无出苏、黄,虽失古人唱酬之本意,然用韵之工,使事之精,有不可及者。”

  郑文宝《答友人潘子乔论诗书》云:“唐僧著《诗式》三篇,如云四深二要之门,四离六迷之道,诚关研究,实可师承。四深者,谓气象氤氲,由深于体势;意度盘礴,由深于作用;用律不滞,由深于声对;用事不直,由深于义类是也。二要者,谓要力全而不苦涩,要气足而不怒张。四离者,谓虽有道情而离深僻,虽用经史而离书生,虽尚高逸而离迂远,虽欲飞动而离轻浮是也。六迷者,谓以虚诞为高古,以缓慢为淡泊,以诡怪为新奇,以错用意为独善,以烂熟为稳约,以气少力弱为容易是也。”

  《漫斋语录》云:“大率诗语出入经史,自然有力。然须是看多做多,使自家机杼,风骨先立,然后使得经史中全语作一体也。如是自出语弱,却使经史中语,则头尾不相勾副,如两村夫舁一枝画梁,自觉经史语在人眼中不入看也。”

  东坡《答王巩》云:“新诗如弹丸。”又《送欧阳叔弼》云:“中有清圆句,铜丸飞柘弹。”盖诗贵于圆熟也。余以谓圆熟多失之平易,老硬多失之枯干。能不失于二者之间,则可与古之作者并驱耳。

  《石林诗话》云:“古人论诗多矣,吾独爱汤惠休称谢灵运为初日芙蕖,沈约称王筠为弹丸脱手,两语最当人意。初日芙蕖非人力所能为,而精彩华妙之意,自然见于造化之外,然灵运诸诗可以当此者亦无几。弹丸脱手虽是输写便利,动无违碍,然其精圆快速,发之在手,筠亦未能尽。”

  东坡云:“顷岁,孙莘老识文忠公,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苕溪渔隐曰:‘旧说梅圣俞日课一诗,寒暑未尝易也。’圣俞诗名满世,盖身试此说之效耳。”

  《唐子西语录》云:“诗在与人商论,深求其疵而去之,等闲一字放过则不可,殆近法家难以言恕矣,故谓之诗律。东坡云:‘敢将诗律斗深严。’予亦云:‘诗律伤严近寡恩。’大凡立意之初,必有难易二涂。学者不能强所劣,往往舍难趋易,文章罕工,每坐此也。作诗自有稳当字,第思之未到耳。”

  《吕氏童蒙训》云:“老杜云:‘新诗改罢自长吟。’文字频改,工夫自出。近世欧公作文,先贴于壁,时加窜定,有终篇不留一字者。鲁直长年多改定前作。此可见大略。如《宗室挽诗》云:‘天网恢中夏,宾筵禁列侯。’后乃改云:‘属举左官律,不通宗室侯。’此工夫自不同。”

  《韵语阳秋》云:“陈去非尝谓余言:‘唐人皆苦思作诗,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句向夜深得,心从天外归”,“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蟾蜍影里清吟苦,舴艋舟中白发生”之类者是也。故造语皆工,得句皆奇,但韵格不高,故不能参少陵之逸步。后之学诗者,倘能取唐人语而掇入少陵绳墨步骤中,此速肖之术也。’余尝以此语似叶少蕴云:‘李益诗云:“开门风动竹,疑是故人来。”沈亚之诗云:“徘徊花上月,虚度可怜宵。”皆佳句也。郑谷掇取而用之,乃云:“睡轻可忍风敲竹,饮散那堪月在花。”真可与李、沈作仆奴。’由是论之,作诗者兴致先自高远,则去非之言可用。倘不然,便与郑都官无异。”

  《唐子西语录》云:“诗最难事也,吾于他文不至蹇涩,惟作诗甚苦。悲吟累日,仅能成篇。初读时未见可羞处,姑置之,明日取读,瑕疵百出。辄复悲吟累日,反复改正,比之前时稍稍有加焉。复数日取出读之,疵病复出。凡如此数四,方敢示人,然后乃能奇。李贺母责贺曰:‘是儿必欲呕出心乃已。’非过论也。今之君子动辄千百言,略不经意,真可贵哉!”

  《王直方诗话》云:“朱景文云:诗人必自成一家,然后传不朽。若体规画圆,准矩作方,终为人臣仆。故山谷诗云:‘文章最忌随人后。’又云:‘自成一家始逼真。’真不易之论。”

  《吕氏童蒙训》云:“老杜云:‘新诗改罢自长吟。’文字频改,工夫自出。近世欧公作文,先贴于壁,时加窜定,有终篇不留一字者。”

  《蔡宽夫诗话》云:“荆公尝云:‘诗家病使事太多。’盖皆取其与题合者类之,如此乃是编事,虽工何益。若能自出己意,借事以相发明,变态错出,则用事虽多,亦何所妨?”

  《石林诗话》云:“诗之用事,不可牵强,必至于不得已而后用之,则事辞为一,莫见其安排斗凑之迹。”

  《却扫编》云:“陈参政去非少学诗于崔鶠德符,尝问作诗之要。崔曰:‘凡作诗,工拙所未论,大要忌俗而已。天下书虽不可不读,然谨不可有意于用事。’”

  《许彦周诗话》云:“季父仲山在扬州时,事东坡先生。闻其教人作诗曰:‘熟读《毛诗·国风》与《离骚》,曲折尽在是矣。’仆尝以谓此语太高,后年齿益长,乃知东坡之善诱人也。”

  《雪浪斋日记》云:“昔人有言‘文选烂,秀才半’,正为《文选》中事多可作本领尔。余谓欲知文章之要,当熟看《文选》。盖《选》中自三代涉战国、秦、汉、晋、魏、六朝以来文字皆有。在古则浑厚,在近则华丽也。”

  《瑶溪集》云:“有说杜子美教其子曰:‘熟精《文选》理。’《文选》之尚不爱奇乎?今人不为诗则已,苟为诗,则《文选》不可不熟也。《文选》是文章家祖,自两汉而下至魏、晋、宋、齐精者采萃成编,则为文者乌得不尚《文选》也?老杜大率宗法《文选》,旁罗曲探,咀嚼为我语。”

  《苍梧杂志》云:“东坡尝谓钱济明云:‘凡读书可为诗材者,但置一册录之。’亦诗家一助。”

  《唐子西语录》云:“凡作诗,平居须收拾诗材以备用。退之作《范阳卢殷墓志》云:于书无所不读,然止用以资为诗’是也。《诗疏》不可不阅,诗材最多,其载谚语如‘络纬鸣,懒妇惊’之类,尤宜入诗用。《乐府解题》须熟读,大有诗材。余诗云:‘时难将进酒,家远莫登楼。’用古乐府名作对也。”

  山谷云:“诗词高胜,要从学问中来。学诗者虽时有妙句,譬如合眼摸象,随触体得处,非不即似要且不是。若开眼全体见之,合古人处不待取证也。”

  《后山诗话》云:“魏文帝曰:‘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词为卫。’魏文帝不足以及此,其有所传乎!”

  《刘贡父诗话》云:“诗以意义为主,文词次之。意深义高,虽文词平易,自是奇作。世人见古人语句平易,仿之而不得其意义,便入鄙野可笑。”

  《苍梧杂志》云:“葛鲁卿有侄名延之,尝自言在儋耳从东坡游,甚熟。坡尝教之作诗文,云:‘譬是市上店肆,诸物无种不有,却有一物可以摄得钱而已。莫易得者是物,莫难得者是钱。今文章词藻事,实乃市肆诸物也。意者钱也,为文若能立意,则古今并有,翕然起为吾用。若晓得此,便会做文字也。’”

  山谷云:“诗文不可凿空强作,待境而生,便自工尔。每作一篇,定立大意。长篇须曲折三致意,乃可成章。”

  僧皎然《诗式》云:“诗有三偷:偷语最是钝贼;如傅长虞“日月光太清”、陈后主“日月光天德”是也。偷意事虽可罔,情不可原;如柳恽“太液沧波起,长杨高树秋”、沈佺期“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是也。偷势才巧意精,若无形迹,盖诗人偷狐白裘手也。”如嵇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王昌龄“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是也。

  《漫斋语录》云:“五字诗以第三字为句眼,七字诗以第五字为句眼。古人炼字,只于句眼上炼。”又云:“凡炼句眼,只以寻常惯熟字使之,便似不觉者为胜也。”

  《诗眼》云:“世俗所谓乐天《金针集》殊鄙浅,然其中亦有可取者。炼句不如炼意,非老于文学不能道此。”又云:“炼字不如炼句,则未安也,好句要须好字。”

  《吕氏童蒙训》云:“潘邠老言:‘七言诗第五字要响,如“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翻字、失字是响字也。五言诗第三字要响,如“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浮字、落字是响字也。所谓响者,致力处也。’予窃以为字字当活,活则字字自响。”

  《珊瑚钩诗话》云:“诗以意为主,又须篇中炼句,句中炼字,乃得工耳。以气韵清高深妙者绝,以格力雅健雄豪者胜。元轻白俗,郊寒岛瘦,皆其病也。”

  《复斋漫录》云:“韩子苍言:‘作语不可太熟,亦须令生。近人论文一味忌语生,往往不佳。东坡作《聚远楼》诗,本合用“青山绿水”对“野草闲花”,此二字太熟,故易以“云山烟水”,此深知诗病者。’予然后知陈无己所谓‘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之语为可信。”

  《吕氏童蒙训》云:“陆士衡《文赋》云:‘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此要论也。文章无警策,则不足以传世,盖不能竦动世人,如老杜及唐人诸诗无不如此。但晋、宋间人专致力于此,故失于绮靡而无高古气味。老杜诗云:‘语不惊人死不休。’所谓惊人语,即警策也。”

  《竹坡诗话》云:“作诗到平淡处,要似非力所能。东坡尝有书与侄云:‘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澹。’余以谓不但为文,作诗者尤当取法于此。”

  品题

  《雪浪斋日记》云:“为诗欲词格清美,当看鲍照、谢灵运;欲浑成而有正始以来风气,当看渊明;欲清深闲淡,当看韦苏州、柳子厚、孟浩然、王摩诘、贾长江;欲气格豪逸,当看退之、李白;欲法度备足,当看杜子美;欲知诗之源流,当看《三百篇》及楚词、汉、魏等诗。前辈云:‘建安才六七子,开元数两三人。’前辈所取其难如此。予尝与能诗者论书止于晋,而诗止于唐。盖唐自大历以来,诗人无不可观者,特晚唐气象衰薾耳。”

  《吕氏童蒙训》云:“读《庄子》令人意宽思大,敢作;读《左传》便使人入法度,不敢容易。二书不可偏废也。近世读东坡、鲁直诗,亦此类。”

  《后山诗话》云:“学诗当以子美为师,有规矩,故可学。退之于诗本无解处,以才高而好耳。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耳。学杜无成,不失为工;无韩之才与陶之妙,而学其诗,终为乐天耳。”

  《雪浪斋日记》云:“王逸少于书知变,犹退之于诗知变,则一洗万古凡马空也。陶、谢诗所以妙者,由其人品高,王、杨、卢、骆叫呼炫鬻以为文耳。”

  《蔡百衲诗评》云:“柳子厚诗雄深简澹,迥拔流俗,至味自高,直揖陶、谢,然似入武库,但觉森严。王摩诘诗浑厚一段,覆盖古今,但如久隐山林之人,徒成旷淡。杜少陵诗自与造化同流,孰可拟议?至若君子高处廊庙,动成法言,恨终欠风韵。黄太史诗妙脱蹊迳,言谋鬼神,唯胸中无一点尘,故能吐出世间语;所恨务高,一似参曹洞下禅,尚堕在玄妙窟里。东坡公诗天才宏放,宜与日月争光,凡古人所不到处,发明殆尽,万斛泉源,未为过也;然颇恨似方朔极谏,时杂滑稽,故罕逢蕴藉。韦苏州诗如浑金璞玉,不假雕琢成妍,唐人有不能到;至其过处,大似村寺高僧,奈时有野态。刘梦得诗典则既高,滋味亦厚,但正若巧匠矜能,不见少拙。白乐天诗自擅天然,贵在近俗,恨如苏小虽美,终带风尘。李太白诗逸态凌云,照映千载,然时作齐、梁间人体段,略不近浑厚。韩退之诗山立霆碎,自成一法,然譬之樊侯冠佩,微露粗疏与!柳柳州诗若捕龙蛇,搏虎豹,急与之角而力不敢暇,非轻荡也。薛许昌诗天分有限,不逮诸公远矣,至合人意处,正若刍豢悦口,咀嚼自佳。王介甫诗虽乏风骨,一番清新,方似学语小儿,酷令人爱。欧阳公诗温丽深稳,自是学者所宗,然似三馆画手,未免多与古人传神。杜牧之诗风调高华,片言不俗,有类新及第少年,略无少退藏处,固难求一唱而三叹也。”

  《复斋漫录》云:“杜老歌行与长韵律诗后人莫及,而苏、黄用韵、下字、用故事处,亦古所未到。”又云:“学退之不至李翱、皇甫湜,然翱、湜之文足以窥测作文用力处。近世欲学诗,则莫若先考江西诸派矣。”

  《隐居诗话》云:“韦应物古诗胜律诗,李德裕、武元衡律诗胜古诗,五言句又胜七字。张籍、王建诗格极相似。李益古律相称。然皆非应物之比。”

  《永叔余话》云:“学者品藻当今名贤诗,方之唐人,皆云王元之似乐天,欧阳永叔似退之,梅圣俞似孟东野,苏子美似李正封,王禹玉似元微之,石曼卿似杜牧之,或以斯言为中的。”

  僧皎然《诗式》云:“苏、李之制,意深体闲,词多怨思,音韵激切,其象瑟也。曹、王之制,思逸义婉,词多顿挫,音韵低昂,其象鼓也。嗣宗、孟阳、太冲之制,兴殊增丽,风骨雅淡,音韵闲畅,其象篪也。宋、齐、吴、楚之制,务精尚巧,气质华美,音韵铿锵,其象筝也。唯古诗之制,丽而不华,直而不野,如讽刺之作。《雅》得和平之资,深远精密,音律和缓,其象琴也。”  

猜你喜欢
  张危页·唐圭璋
  第十四出 抗姻·李渔
  ●三元记目录·沈龄
  第三十九出 林公理寃·王世贞
  楔子·李文蔚
  二集卷三十五·乾隆
  卷十八·陆游
  卷345 ·佚名
  卷285 ·佚名
  卷39 ·佚名
  前集卷二·孙存吾
  卷六百八·佚名
  卷五百七·佚名
  卷二百四十二·佚名
  卷九·赵执信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十四出 辞婚·李渔

    〖忆秦娥〗(小生带丑上)真痴戆,探珠深入骊龙项。骊龙项,只愁惊睡,连身都丧。下官代柳年兄寄书,来到洞庭宫里,被我把几句巧话,激起钱塘的性子。且喜他领兵前去,取了公主回来,这是一半工程了。只是这篇文字,全是后半段难做。我若不

  • 第二十四回 轻薄子色胆包天 端庄女舌辩无双·萧晶玉

    却说孙氏见蜂儿去远,用手指着说:“该该!今日可完了姑娘的威风了!”梁氏说:“青侄女,你摔倒他就是了,不该拉着腿子那们一阵拉,我只怕拉坏了他,可怎幺好?”孙氏说:“拉掉了那娼妇的腿才好呢,留着他作什幺?”王氏说:“

  • 欧阳修·朱自清

    欧阳修,字永叔,吉州永丰人。仁宗天圣中进士。补西京留守推官。召试学士院,为馆阁校勘。以书诋谏官高若讷,贬夷陵令。徙乾德,改判武成军。迁太子中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知太常理院。出通判滑州。庆历初,擢太常丞,知谏院,拜右正言

  • 唐贤三昧集巻下·王士祯

    刑部尚书王士祯编髙适寄孟五少府秋气落穷巷离忧兼暮蝉后时已如此髙兴亦徒然知君念淹泊忆我屡周旋征路见来雁归人悲逺天平生各千里相望在贞坚酬裴主簿雨后睢阳北楼见赠之作暮霞照新晴归云犹相逐有懐晨昬暇想见登眺目问

  • ●卷一百五十三·徐梦莘

      炎兴下帙五十三。   起绍兴二年十月六日癸巳,尽十一月五日壬戌。   其六日选宗室之贤才者封建任使之今陛下之族被虏而去者众矣。所存亦无几何黄潜善郑悫小人之见本无远识误陛下以支子入继。又不缘傅付之命国步

  • 建康实録卷三·许嵩

    吴废帝废帝亮字子明大帝少子母潘皇后赤乌七年生于内殿十三年年七歳冬十一月立为皇太子神凤元年夏四月乙未大帝崩丁未太子即皇帝位以太傅诸葛恪辅政太常滕副焉进羣臣爵有差秋九月桃李花开此舒缓之应也初大帝黄龙二年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徐乾学

    宋纪一百【起着雍阉茂正月尽上章困敦十二月凡三年】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徳宪慈显孝皇帝重和元年春正月甲申朔御大庆殿受定命寳百僚称贺 初金主用鐡州杨朴策即位改元矣朴又言自古英雄开国或受禅必先求大国封册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五十七·佚名

    万历四十五年五月甲子朔○丙寅予原任吏部尚书孙丕扬妻田氏祭一场开矿合葬丕扬列名并祭○戊辰以端阳节颁赐二辅臣上尊珍馔○己巳大学士方从哲吴道南言考察后吏部又有推升翰林科道之本虽黜陟有间总之与察典相关更望 皇

  • 卷之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藳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第一五七甲简文光绪十四年四月十七日一一三二三—二○·佚名

    新竹知县方,详请邮政总局,将案情转详于巡抚刘之简文简文 印 新竹县印十八 私记五品衔、台湾府埔里社通判、署台北府新竹县,为详请察核转详事。除将兵丁吴瑞启倩王传代送公文延误,奉批,饬即正法,因营中

  • 卷五十二下·郝经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五十二下   元 郝经 撰 列传第四十九下 孙权五子 孙登【宣太子 谢景羊衜  刁玄】 孙虑【建昌侯】 孙和【南阳王】孙霸【鲁王】 孙奋【章安侯】 谨案孙登传阙

  • 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四上·袁枢

    宋 袁枢 撰梁氏乱亡【陈霸先簒梁】梁武帝中大通三年夏四月乙巳昭明太子统卒 五月丙申立太子母弟晋安王纲为皇太子朝野多以为不顺司议侍郎周正尝为晋安王主簿乃奏记曰谦让道废多厯年所伏惟明大王殿下天挺将圣四海

  • 周纍传·张廷玉

    周蠧,字廷玉,阳曲人。由乡荐进入国子学。正统年间,他被授予刑部主事,善于处理法律案件。十三年(1448),升为员外郎。第二年,皇上北征,应当扈从圣驾的郎中多托病不去,周蠧请求随行。六师覆没,周蠧受伤而回,升为代理郎中。有校尉受

  • 卷八十三·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大清会典卷八十三太常寺祝文冬日至大祀圜丘祝文维乾隆   年岁次  十一月  朔越日  嗣天子【臣】御名敢昭告於皇天上帝曰时维冬至六气资始敬遵典礼谨

  • 存信篇 第十七 凡七条·范立本

    子曰:&ldquo;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rdquo;老子曰:&ldquo;人之有信,如车有轮。&rdquo;君子一言,快马一鞭。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子路无宿诺。司马温公曰:&ldquo;诚之道固难入,然当自不妄语始。&rd

  • 卷二十八·吕祖谦

    钦定四库全书吕氏家塾读诗记卷二十八宋 吕祖谦 撰周颂苏氏曰周颂皆有所施于礼乐葢因礼而作颂非如风雅有徒作而不用者也清庙祀文王也周公既成洛邑朝诸侯率以祀文王焉【李氏曰周公之营洛邑见于召诰洛诰按召诰曰周公乃

  • 猛回头·陈天华

    陈天华著。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下半年写成。共四章,初刊于日本东京。文中以弹词手法,描述了外国欺凌中国之惨剧,以唤醒国民迷梦,提倡独立精神。针对“无奈我们的同胞沉迷不醒,依然歌舞太平,大家自私自利,全无一点团结力”,

  • 伊川击壤集·邵雍

    北宋哲学家邵雍所著的诗集。共二十卷,诗一千五百余首,收入《四库全书》。该诗集主要是抒发其哲学思想的。朱熹说:“康节之学,其骨髓在《皇极经世书》,其花草便是诗。”(《朱子语类》卷一○○)关于其哲学理论,如《乐物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