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今献备遗卷九

(明)项笃寿 撰

黄福

黄福字如锡东莱昌邑人也洪武甲子以乡举入太学初授项城县簿厯升龙江左卫经厯上书论国大计髙皇帝奇其才升工部右侍郎特见信用永乐初治齐黄离间之罪李景隆于上前指福为奸臣福厉声言臣罪应死但目为奸则非上知其为人不问迁左侍郎升工部尚书初建北京置行部时北方岁用兵民敝甚改福为刑部尚书以抚之交址平郡县其地建三司总之而以福兼掌布按二司印福视民如子交人爱戴之中官马骐怙宠肆虐数裁抑之骐诬奏福有异志上深知其妄曰此君子不容于小人奏遂寝居交趾十九年仁宗登极上六事悉见采用召还交人扶老携幼号泣送不忍别宣徳初马骐激变交址时兵部尚书陈洽代福鎭交累奏乞还福盖以交人思之深也复命福以往而黎利已叛朝廷命将讨之及战王师失利福为贼所得皆下马罗拜曰公不北归我曹不至此言已皆泣下福谕以顺逆利害贼无悔罪意然终不忍害福其酋长馈以糇粮白金以肩舆送福出境至龙州悉以所馈归之官旣还拜戸部尚书命偕平江伯陈瑄董漕运江南上言足食足兵省役三事上嘉纳之寻改南京戸部尙书正统初进少保仍兼尚书叅赞军务守备南京五年正月五日卒福性鲠直初宣庙命观戏对曰臣性不游戏命围棋曰臣幼时父师严只教读书不教围棋上黙然论曰黎利之变陈洽柳升皆大臣死贼手黄公独免其惠泽诚固结其心也孔子曰忠信蛮貊可行信哉

张本

张本字致中山东东阿人也洪武中以国子生擢江都令靖难兵至率民治战守具母夫人曰此天命也乃诣军门朝内难平升知府进江西左叅政以材誉召为工部左侍郎坐累谪交址还拜刑部右侍郎仁宗皇帝初嗣位曰张本特立不阿拜南京兵部尙书兼都察院事明年召见言国家大计遂留行在兵部宣徳初髙煦反上亲征罪人旣得命本抚辑其众而録其余党兵政久敝奸人以货脱伍籍而援平民实伍者甚众本请择廷臣厘正之寻命兼太子宾客复命兼戸部事宣徳六年正月八日卒  论曰张公即无赫赫名而搜蠧举坠厯四曹可谓孜孜奉公者矣死之日家无余藏清修不足多乎

虞谦

虞谦字伯益鎭江金坛人也洪武中以太学生擢刑部郎中升杭州知府永乐初召为大理寺左少卿寻升左副都御史命巡视淮杨旱灾至则疏民所苦请发廪赈贷官为赎还所卖男女皆从之复命督两浙苏松诸郡运赋建议丁多粮最少者运北京丁多粮少次者运徐州丁粮俱中运南京淮安丁少粮多存留本地仓巡抚浙江察亷纠贪上言十数事多见施行仁皇初曰大理天下之平也乃擢谦为卿先是都察院论诓骗罪准洪武榜例枭首谦言比奉诏书自今准律断罪诓骗在律当杖而流枭首非诏书意上曰虞谦言是天津卫仓灾焚粮数十万石御史亷视还言主典者故多侵盗纵火自盖追逮几八百人考掠诬服论死者众谦白于上得减论凡所上狱皆亲阅之必求其平大辟尤愼曰彼无憾斯我无憾矣有诏求直言谦上七事其一曰得人则兴非人则隳人主之职在择人耳其二曰教育人才本在师范不惟其备惟其人三曰都察院职司耳目典纲纪今专治狱非设官本意四曰国用空乏宜预为备五曰畿府之民困于养马宜分给无马郡县以苏之六曰钞法不通出多入少故也多收少出则民重钞钞自通矣七曰京师中军民杂处故多盗宜勑五城兵马司立甲伍之法互相觉察皆中时弊谦伟仪貌潇洒不羣工诗所著有玉雪斋稿  论曰虞公为廷尉以亷平称其所谳狱故多平反与深文重入者殊苍鹰乳虎此何为哉

刘季箎

刘季箎讳韶以字行浙江余姚人也洪武甲戍进士授行人使云南四川朝鲜馈遗一无所受事闻赐衣钞升陜西左叅政陜有逋赋叹曰民积岁不能输为人父母忍督责之邪下令缓征民感激假贷以输陜不产碙砂而岁有课额为奏罢之洪渠水溢为民患乃设法治堰水不病民召为刑部左侍郎狱多平反尤重民命善断疑狱永乐乙酉纂修大典命季箎讨论裁决人多服之庚寅坐失出人罪左迁两淮盐运副未行改工部营缮主事躬勤治职不以崇庳为意性清素好学工诗癸卯卒  论曰刘公用狱详慎卒以失出坐贬经曰宁失不经观过可知仁矣

今献备遗卷九

猜你喜欢
  卷二百九十八 列传八十五·赵尔巽
  卷二百三十三 列传二十·赵尔巽
  卷一百0八 晉紀三十·司马光
  卷十六·谷应泰
  名山藏卷之一百九·何乔远
  卷之六十七·佚名
  尚史卷九·李锴
  第四四九认充结状光绪十二年四月初三日一二二二九--二·佚名
  七二九 军机大臣奏俟湖北省解到《续说郛》时黏签进呈片·佚名
  尉迟敬德传·刘昫
  赵天锡传(附赵贲亨传)·宋濂
  ●皇朝通典卷九十二·佚名
  谭襄敏奏议巻三·谭纶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佚名
  卷01·吴缜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自序·沈可培

    唐《摭言》:罗虬辞藻富赡,与宗人隐、邺齐名。咸通乾符中,时号三罗。广明庚子乱后,去从州李孝恭。籍中有红儿者,善肉声。尝为贰车属意,会贰车聘邻道虬,请红儿歌而赠之绘彩。孝恭以贰车故,不令受所贶。虬怒,拂衣而起,诘旦手刃。

  • 东都事略卷八十六·王称

    列传六十九  熊本字伯通饶州番阳人也擢进士调抚州军事判官稍迁秘书丞知建德县县占渔池爲圭田本悉弃予贫民神宗即位迁屯田贠外郎熙宁初置提举官本领淮南路擢检正中书礼房公事改户房六年泸川罗晏夷叛以本察访梓夔两路

  • 卷之九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卷二十一·张守节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正义卷二十一 唐 张守节 撰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史记二十一 制诏御史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 太史公曰盛哉天子之德一人有庆天下赖之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

  • 一 剪 辫·许寿裳

    一九〇二年初秋,我以浙江官费派往日本东京留学,初入弘文学院预备日语;鲁迅已经在那里。他在江南班,共有十余人,也正在预备日语,比我早到半年。我这一班也有十余人,名为浙江班,两班的自修室和寝室虽均是毗邻,当初却极少往来。我

  • 朱异传·李延寿

    朱异字彦和,吴郡钱塘人。祖父朱昭之,因为学问通达在家乡享有名望。叔父朱谦之字处光,以侠义刚烈知名。谦之几岁时候,生母去世,父亲昭之把她临时埋在田边,被同族人朱幼方放火烧田时烧掉了。谦之的同母姐姐偷偷告诉他,他虽然年

  • 卷一百三十三·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三十三明 杨士奇等 撰用人宋仁宗时欧阳修举米光濬状曰右臣伏自准勅计置河东沿边粮草所过州军遍见文武官吏不少其间临民治军可称边任者絶难得人伏见西头供奉官合门祗候岢岚军使米光濬

  • 第四十六章 除旧与开新【清代覆亡与民国创建】·钱穆

    一、晚清之政象清代狭义的部族政治,虽经所谓&ldquo;咸同中兴&rdquo;,苟延残喘,而终於不能维持。第一、是外患之纷乘。自道光十八年以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查办鸦片事务,至二十二年与英议和,订南京条约,割香港,许五口通商,是谓&ldq

  • 二十一年·佚名

    (戊子)二十一年大明萬曆十六年春正月1月1日○朔乙酉,兩司啓請趙憲削去仕版,答曰:「但當置之而已,不足與較。」弘文館上箚,請罪如兩司,答曰:「予雖不敏,固非一憲所動。渠亦豈可必其說之得行乎?第其心術,正欲傳其疏辭也。予焚其疏,乃

  • 经书新语·胡兰成

    易经西洋人每言世界上有二部最伟大的书,欧几里德的《几何学原论》与基督教的《圣经》。但是还有《易经》更在其上。印度有《梨俱吠陀》,但也不及《易经》。日本是有《古事记》。然而世界上所有基础学问,连同宗教,皆可被收

  • 序·傅逊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属事序古史之存寡矣唯左氏释经以着传故鲁二百五十五年之史独完而诸国事亦往往可以概见虽当世衰季簒弑攻夺烝姣之丑不絶于篇而其间英臣伟士名言懿行犹足为世规准至战陈射御燕享辞命卜筮皆非后世之

  • 凡例·盛世佐

    凡例欧阳子曰学者迹前代之所闻而校其得失或有之矣若不见先儒中间之説欲特立一家之学吾未之信斯言诚释经之圭臬也是编采自先秦迄于本朝凡百九十七家就中有全解行世者仅十数家文集语类杂説及他经解苟有与此经相发明者务

  • 指月录卷之二十·瞿汝稷

    六祖下第七世▲抚州金峰从志禅师拈起枕子示僧曰。一切人唤作枕子。金峰道不是。僧曰。未审和尚唤作甚么。师拈起枕子。僧曰。恁么则依而行之。师曰。你唤作甚么。曰枕子。师曰。落在金峰窝里 问。是身无知。如土木瓦

  • 觉乎否乎可以觉矣·太虚

    ──二十四年十一月作──连日报纸宣载之孙传芳被仇杀记,以十一月十四十五日大公报为最详确。吾颇信施女所述其父施从滨昔日被孙枭首经过,及靳智证居士所述‘馨远──传芳──系余劝其学佛,平日作工夫甚为认真,诚心忏悔,除

  •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佚名

    姚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伽陀国波沙山(孤绝山也)过去诸佛常降魔处。夏安居中与舍利弗。经行山顶。而说偈言。  一心善谛听  光明大三昧  无比功德人  正尔当出世  彼人说妙法  

  • 卷第一百九十八·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九十八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著引大无义。为大

  • 梅溪集·王十朋

    五十四卷。宋王十朋撰。王十朋,字龟龄,号梅溪,温州乐清 (今浙江乐清县)人。绍兴二十七年 (1157)进士,授绍兴府签判,除著作郎。孝宗即位,知严州,除侍御史。上疏论史浩八大罪,使浩出知绍兴府。张浚北伐失利,主和者乘机

  • 徐霞客游记·徐霞客

    地理学名著。明徐霞客撰。成书于1640年。共二十卷,约40万字。是作者在多年游历中以日记和散文体裁写下的考察记实,其主要部分是对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或“岩溶地貌”的考察和研究,细致描述其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