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南京

南京留守兵马都总管析津尹统析津一府顺檀涿易蓟景六州

天显十一年 赵思温 本传太宗即位以功擢检校太保保静军节度使天显十一年唐兵攻太原命思温援之既罢兵改南京留守卢龙军节度使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兼侍中寻改临海军节度使

十二年 赵思温 旧五代史晋本纪天福二年六月癸巳幽州赵思温奏瀛莫两州原系当道其刺史常行固白彦球乞发遣至臣本府

天显十三 会同元年 赵延寿 本传闻晋安已破走团柏峪太宗追及延寿与其父俱降明年以延寿为幽州节度使封燕王及改幽州为南京迁留守总山南事会同初帝幸其第加政事令 本纪十一月诏升幽州为南京

二年 赵延寿

三年 赵延寿

四年 赵延寿

五年 赵延寿

六年 赵延寿

七年 赵延寿 本传晋人背盟帝亲征延寿为先锋下贝州授魏博等州节度使封魏王

八年 刘晞 旧五代史刘晞传天福中契丹命晞为燕京留守历官至同平章事兼侍中随契丹入汴 按天福年燕京留守为赵延寿晞在开运以后资治通鉴天福十二年正月癸丑契丹主以前燕京留守刘晞为西京留守

九年 刘晞

大同元 天禄元年 赵延寿

二年 赵延寿萧牒蜡 本纪十月壬午南京留守魏王赵延寿薨以中台省右相萧牒蜡为南京留守

三年 萧牒蜡

四年 萧牒蜡

天禄五 应历元年 萧牒蜡 本纪六月辛卯朔刘崇求封册即遣燕王牒蜡册为大汉神武皇帝 本传天禄五年察割弒逆寿安王讨乱牒蜡不降凌迟而死

二年   元文类元好问尚书右丞耶律公碑东丹王七世孙东丹生燕京留守政事令娄国 按娄国见辽史皇子表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萧思温 本传太宗时为奚秃里太尉寻为南京留守

八年 萧思温 本传周人攻扬州上遣思温蹑其后惮暑不敢进拔缘边数城而还 本纪四月南京留守萧思温攻下沿边州县遣人劳之

九年 萧思温 本纪四月周来侵戊戌以南京留守萧思温为兵马都总管击之周拔益津瓦桥淤口三关五月陷瀛莫二州癸亥如南京辛未周兵退

十年 萧思温

十一年 高勋

十二年 高勋

十三年 高勋 本传应历初上京留守寻移南京十七年宋略地益津勋击败之

十四年 高勋

十五年 高勋

十六年 高勋

十七年 高勋

十八年 高勋 本纪四月丁酉与南京留守高勋酣饮连日夜

应历十九 保宁元年

二年

三年 韩匡嗣 本传景宗即位拜上京留守顷之王燕改南京留守保宁末以留守摄枢密

使 四年 韩匡嗣 刘景传景宗即位擢礼部侍郎迁尚书顷之为南京副留守时留守韩匡嗣扈从北上景与其子德让共理京事

五年 韩匡嗣

六年 韩匡嗣

七年 韩匡嗣

八年 韩匡嗣

九年 韩匡嗣

十年 韩匡嗣

干亨元年 韩德让蜀王道隐 本传代其父匡嗣为上京留守寻复代父守南京宋兵取河东侵燕围城日夜守御援军至围解战高梁河邀击又破之以功拜辽兴军节度使 本纪七月辛丑以权知南京留守韩德让能安人心捍城池赐诏褒奖 本纪六月己巳宋主围南京七月癸未休哥斜轸横击大败之宋主仅以身免至涿州遁去九月己卯命燕王韩匡嗣为都统南伐十月乙丑匡嗣与宋兵战于满城败绩乙亥诏数匡嗣五罪赦之

本纪干亨元年十二月乙卯燕王韩匡嗣遥授晋昌军节度使降封秦王壬戌蜀王道隐南京留守徙封荆王

二年 荆王道隐

三年 荆王道隐

四年 荆王道隐 本纪十二月辛酉荆王道隐奏宋遣使请和

统和元年 荆王道隐耶律休哥 本纪正月甲戌荆王道隐薨

本纪正月丙子以于越休哥为南京留守仍赐南面行营总管印绶总边事 本传休哥均戍兵立更休法劝农桑修武备边境大治

二年 耶律休哥

三年 耶律休哥

四年 耶律休哥 本纪三月宋曹彬等来侵五月庚午辽师与曹彬米信战于岐沟关大败之癸酉班师六月甲辰诏南京留守耶律休哥遣炮手西助斜轸

五年 耶律休哥

六年 耶律休哥

七年 耶律休哥 本传宋遣刘廷让等来攻易州休哥逆击于沙河之北杀伤数万太后嘉其功诏免拜不名

八年 耶律休哥

九年 耶律休哥

十年 耶律休哥 本传休哥以燕民疲弊省赋役恤孤寡戒戍兵无犯宋境远近向化边鄙以安

十一年 耶律休哥

十二年 耶律休哥

十三年 耶律休哥

十四年 耶律休哥

十五年 耶律休哥

十六年 耶律休哥吴王隆佑 本纪十二月丙戌宋王休哥薨本纪十二月南京留守郑王隆佑为吴国王

十七年 吴王隆佑

十八年

十九年 梁国王隆庆 皇子表初兼侍中统和中拜南京留守开泰初加太师兼政事令寻拜大元帅赐金券

二十年 梁国王隆庆

二十一年 梁国王隆庆

二十二年 梁国王隆庆

二十三年 梁国王隆庆

二十四年 梁国王隆庆

二十五年 梁国王隆庆

二十六年 梁国王隆庆

二十七年 梁国王隆庆

二十八年 梁国王隆庆

二十九年 梁国王隆庆

开泰元年 梁国王隆庆 本纪十一月甲午朔改幽都府为析津府

二年 梁国王隆庆

三年 梁国王隆庆

四年 梁国王隆庆

五年 梁国王隆庆 本纪九月癸卯皇弟秦晋国王隆庆来朝十二月乙酉还至北安薨

六年   马人望传曾祖廷煦南京留守

七年

八年

九年 韩制?心 本纪十一月丁巳以漆水郡王韩制?心为南京留守析津尹兵马都总管

太平元年 韩制?心 辽史耶律隆运传韩制心太平中历中京留守惕稳南京留守徙于燕疑即韩制?心

二年 韩制?心

三年 韩制?心 本纪十一月辛卯南京留守韩制?心南院大王北府宰相萧孝穆为南京留守封燕王

四年 萧孝穆

五年 萧孝穆

六年 萧孝穆

七年 萧孝穆

八年 萧孝穆

九年 萧孝穆 本纪八月己丑东京舍利军详稳大延琳囚马?府马都尉萧孝先杀户部使韩绍勋遂僭位号其国为兴辽十月丙戌朔以南京留守燕王萧孝穆为都统以讨之

十年 萧惠萧孝穆马保忠 权燕京留守

本纪八月丙午擒延琳渤海平十一月辛亥南京留守燕王萧孝穆以东征将士凯旋

翌日以孝穆为东平王东京留守以权燕京留守兼侍中萧惠为燕京统军使宰相兼枢密使马保忠权知燕京留守

太平十一 景福元年   按契丹国志耶律隆运传宗业无子帝复以周土同母弟宗范继隆运后历龙化州节度使燕京留守封韩王

重熙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本纪十一月壬午改南京总管府为元帅府

五年

六年 萧孝先 本纪正月以晋王萧孝先为南京留守 本传重熙四年徙王晋后为南京留守卒

七年

八年

九年

十年   皇子表圣宗子吴哥字洪隐封燕王出为南京留守薨于南京

十一年

十二年

十三年

十四年 皇太弟重元

十五年 皇太弟重元 本传历北院枢密使南京留守知元帅府事道宗即位册为皇太叔

十六年 皇太弟重元

十七年 皇太弟重元

十八年 皇太弟重元

十九年 皇太弟重元

二十年 皇太弟重元

二十一年 皇太弟重元

二十二年 皇太弟重元

二十三年 皇太弟重元

重熙二十四 清宁元年 皇太弟重元陈留 本纪九月丙子以上京留守宿国王陈留为南京留守

二年 陈留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耶律明

八年 耶律明

九年 耶律明 契丹国志清宁九年宗元谋作乱七月宗元不胜而遁南趋幽州燕京留守耶律明与宗元通谋领奚兵入城授甲欲应之副留守某将汉兵拒焉会使者以金牌至遂擒斩耶律明 本纪清宁九年八月庚午朔诏安抚南京军民

十年 萧惟信

咸雍元年 萧惟信仁先 本纪十二月甲午以晋王仁先为南京留守辛亥以南京留守萧惟信为左夷离毕

二年 仁先

三年 仁先

四年 仁先

五年 仁先

六年 仁先 本传六年复为北院大王 皇子表兴宗子和鲁斡清宁中拜上京留守改南京留守

七年   按自咸雍七年后本纪不见除南京留守之人皇子表兴宗子阿琏咸雍间历西京北京留守辽无北京疑阿琏守南京皇子表北京为南京之误本纪大安三年七月丁丑秦晋国王阿琏薨

八年

九年

十年

太康元年   契丹国志燕王洪道道宗同母弟渤海高颓乐反命洪道讨之终于燕京留守封燕王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九年

十年

大安元年

二年

三年 耶律坦 本纪十一月以惕隐耶律坦同知南京留守事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九年 特末 本纪十月以南院大王特末同知南京留守事

十年

寿隆元年 和鲁斡 皇子表和鲁斡清宁中拜上京留守改南京留守

二年 和鲁斡

三年 和鲁斡

四年 和鲁斡

五年 和鲁斡

六年 和鲁斡

寿隆七 干统元年 和鲁斡 本纪六月壬寅以宋魏国王和鲁斡为天下兵马大元帅 皇子表干统初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加守太师免拜不召三年为惕隐加义和仁寿之号复守南京

二年 和鲁斡

三年 和鲁斡

四年 和鲁斡

五年 和鲁斡

六年 和鲁斡 本纪十月庚辰以皇太叔南京留守和鲁斡兼惕隐十一月戊戌以和鲁斡为义和仁圣皇太叔

七年 和鲁斡

八年 和鲁斡

九年 和鲁斡

十年 和鲁斡耶律淳 本纪七月壬戌皇太叔和鲁斡薨天祚纪耶律淳干统二年加越王徙王魏其父和鲁斡薨即以淳袭父守南京冬夏入朝宠冠诸王天庆五年进封秦晋国王拜都元帅

天庆元年 耶律淳

二年 耶律淳

三年 耶律淳

四年 耶律淳

五年 耶律淳

六年 耶律淳

七年 耶律淳 本纪十二月丙寅都元帅秦晋国王淳遇女真军战于蒺藜山败绩 天祚纪淳募燕云精兵东至锦州金兵至战败绩淳入朝诏释其罪

八年 耶律淳

九年 耶律淳

十年 耶律淳

保大元年 耶律淳

二年 耶律淳 天祚纪保大二年天祚入夹山奚王回离保林牙耶律大石等引唐灵武故事议立淳官属劝进遂即位改保大二年为建福元年遣使奉表于金乞为附庸事未决淳病死遣命立秦王定妻德妃为皇太后称制改德兴元年宋来攻卫兵力战宋军大溃金兵大至德妃奔天德军天祚怒诛德妃降淳庶人是年十二月金主抚定南京契丹国志保大二年八月二十四日淳薨

猜你喜欢
  志第二十一 五行二·沈约
  列传第九十七 于王二杜范·欧阳修
  ●崇禎長編卷之九·汪楫
  卷四百六十七 元祐六年(辛未,1091)·李焘
  卷二百五十四 熙寧七年(甲寅,1074)·李焘
  卷之五十六·佚名
  ●南疆绎史勘本卷二十五·温睿临
  皇王大纪卷四十八·胡宏
  第四○六清单同治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一二二一五--二·佚名
  七○二 安徽巡抚闵鹗元奏查出悖谬书籍分别办理折·佚名
  列传卷第四十七 高丽史一百三十四·郑麟趾
  郑世家第十二·司马迁
  一零一、韩始称王考·钱穆
  卷九十五·佚名
  凡王府官·朱元璋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五出 神引·李渔

    〖北仙吕·点绛唇〗(生扮释迦佛,坐金莲台、五色云车,外扮文殊,骑狮,末扮普贤,骑象,同上)(生唱,众合)些子豪光,似电痕一放,弥天壤。法力难量,还有发不尽的光明藏。(生)咫尺西方不是天,众生何事却沉渊?(外)扶人空引慈悲手,(末)若个能来宝

  • 宋褧·隋树森

    宋褧(一二九四———一三四六), 字显夫,大都宛平(今属北京市)人。泰定元年(一三二四)进士,授秘书监校书即,改翰林编修。后至元三年(一三三七)累官监察御史,出佥山南宪,改西台都事,入为翰林待制,迁国子司业,擢翰林

  • 卷二十一·佚名

    全唐诗续拾卷二十一庞蕴诗偈一时复一时,步步向前移。无常有限分,早晚即不知。古人一交语,预办没贫儿。闻少须修道,莫待衰老时。邂逅符到来,赚你更无疑。劝君不肯听,三涂真可悲。一日复一日,百年渐渐毕。急急除妄想,无念成真佛

  • 甲乙集目録·罗隐

    馀 杭罗隐昭谏第一卷曲江春感     皇陂寄郑补阙     牡卅花黄河        汴河西京崇德里居  投所思经张舎人旧居   维城作陪曹使君逰    寄姑苏曹使君送章碣赴举    寄杨袐书金庭胜事

  • 卷三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三十七 後汉世系表畧 见西汉 <史部,别史类,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三十七>

  • 世家卷第四十三 高丽史四十三·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恭愍王六。○(辛亥)二十年春正月乙酉朔王亲祭公主魂殿。己丑又幸影殿饭僧八百。庚寅幸魂殿。己亥幸演福寺设谈禅会。二月己未幸魂殿饭僧

  • 八十五、日本之游·包天笑

      我初次到日本,约在辛亥以后,民国之初,何年何月,早已不记得了。这时的发源,乃在日本一个通讯社,是一位日本人波多博所创办的,名曰&ldquo;东方通讯社&rdquo;,波多博原来是上海东亚同文书院的毕业生,在上海多年,能说上海话。后

  • 刘安世传·脱脱

    刘安世字器之,魏人。父亲刘航,进士及第,历任虞城、犀浦知县。虞城多奸猾之徒,喜欢掠夺盗窃;犀浦百姓懦弱而驯服。刘航为政,宽猛缓急不同,两县都太平。任宿州知州。监督相伴西夏使臣,使臣多所要挟请求,执礼不恭敬,而且想穿皮衣饰

  • 迦鲁纳答思传·宋濂

    迦鲁纳答思,畏吾儿人,通晓天竺教(即印度佛教)及诸国语言。翰林学士承旨安藏札牙答思推荐给世祖。世祖召他入朝,命随国师讲解佛教教义。国师西蕃人,语言不相通,帝因命迦鲁纳答思从国师学习佛教经典及语言文字,一年皆通。他用

  • 快活歌·石成金

    (养心歌 )邵康节原本。得岁月,延岁月。得欢悦,且欢悦。万事乘除总在天,何必愁肠千万结?放心宽,莫量窄,古今兴废如眉列。金谷繁华眼底尘,淮阳事业锋头血。陶潜篱畔菊花黄,范蠡湖边芦絮白。临潼会上胆气雄,丹阳县里萧声绝。时来顽

  • 过犹不及·孔子

    【原文】 子贡问:“师①与商②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注释】 ①师:颛孙师,即子张。②商:子商,即子夏。 【译文】 子贡问:“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贤一些?”孔子说:“子张过分,子夏

  • 卷六·魏了翁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要义卷六宋 魏了翁 撰桓公元年至二年【一】以顾命准诸侯则嗣子位定於初丧元年注嗣子至备矣正义曰顾命曰乙丑成王崩使齐侯吕汲以干戈逆子钊于南门之外延入翼室恤宅宗孔安国云明室路寝延之使居忧

  • 卷四十二·佚名

    △迦叶三兄弟品下尔时世尊食讫。还至彼林经行。是时优娄频螺迦叶。过彼夜後。往至佛所。到已白佛。大德沙门。若知时者,饭食已办。佛告迦叶。汝於先去。我随後来。尔时世尊,於先发遣迦叶去後。即往到彼三十三天。到彼天

  • 大般若經第二分方便般若校勘說明·欧阳竟无

      一. 是編校歷三週.第一譯校.用鳩摩羅什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及西藏所譯般   若二萬五千頌對勘譯文.第二類校.用奘譯大般若經初分三分及什譯大智度論   對勘章段.第三刻校.用北宋南宋麗元明五刻對勘版本.      

  • 法华玄论卷第九·吉藏

    宝塔品密开本迹义河西道朗云。上来开三显一明法华体竟。从此去辨果门。谓法身常住理非存没。注解云道非存亡古今一揆。然则裂地诵塔以表双林非灭。交莚接向微显丈六非真。生公意亦同矣。印法师云。上来明三乘之教为权

  • 第二·宗鉴

    释门正统第二良渚沙门 宗鉴 集山门结集祖师章安尊者世家原夫身子为转法轮将。而同门称为第二世尊。庆喜得佛觉三昧。而后世美为分缾泻水。岂不以其父折薪其子克。堪负荷者。诚不易得欤。矧兼此二。敢后揄扬。撰涅盘

  • 清稗类钞·徐珂

    笔记集。清徐珂编著。不分卷。汇辑野史笔记和当时新闻报刊中关于有清一代的朝野遗闻轶事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学术、文化的事迹,体裁仿清初潘永因《宋稗类钞》,分门别类,按性质、年代先后,以事类相从,资料丰富,对研究清代文

  • 词征·张德瀛

    词学著作。近代张德瀛著。六卷,凡二百七十四则。卷一至卷三论词的来源、体制,声律,词调;卷四评论和录取自五代至明的词集、选集、总集及其版本;卷五载唐宋词本事,并略加品评;卷六评论元明清人词及其美学特色。认为“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