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二百三十四 曹(兆页)奏请圣安并报雨水粮价摺附单一件

康熙五十六年七月二十日 

江宁织造.主事奴才曹(兆页)跪奏:恭请万岁圣安。江南目下米价又减,每石八钱二、三分至九钱三、四分不等;将来新米上市,更可望贱。百姓安乐,太平无事。所有御赐稻种,奴才遵奉谕旨,将旧年种收之稻,凡有求种者,俱各为分给,从此收获既多,播种自可益广。皆蒙圣主惠爱元元至意,于民生大有裨益,诚古来未有之恩泽也。今据各乡民呈报头次稻样前来,理合开具花名、田亩、收成、分数,一并恭呈御览。二次稻亦俱于立秋前种插,日下禾苗约高二尺,谨具摺奏闻,伏乞圣鉴。 

朱批:朕安。览奏摺米价大贱,深慰朕怀。知道了。 

 

附单:御赐稻领种花名收成数 

上元县士民: 

安谦等共种田二十二亩,每亩收稻三石二斗。 

李玉卿等共种田二十亩,每亩收稻三石二斗。 

常起之等共种田二十亩,每亩收稻三石一斗。 

孙起凤等共种由十六亩,每亩收稻三万一斗。 

骆良能等共种田十六亩,每亩收稻三石二斗。 

史君茂等共种由十五亩,每亩收稻二石九斗。 

高灿等共种田十五亩,每亩收稻三石一斗。 

刘允吉等共种田十五亩,每亩收稻二石七斗。 

朱名臣等共种田十三亩,每亩收稻二石九斗。 

何士彬等共种田十亩,每亩收稻三石一斗。 

孙祥等共种田十二亩,每亩收稻二石八斗。 

程连元等共种田十二亩,每亩收稻二石九斗。 

刘质先等共种田十亩,每亩收稻二石九斗。 

陈永生等共种田十亩,每亩收稻三石一斗。 

谭锡公等共种田八亩,每亩收稻三石二斗。 

侯德昭等共种田六亩,每省收稻二石八斗。 

武彝先等共种田八亩,每亩收稻二石七斗。 

吕思坦等共种田六亩,每亩收稻二石八斗。 

江宁县士民 

吴永福等共种田二十五亩,每亩收稻三石二斗。 

顾师臣等共种田二十亩,每亩收稻三石二斗。 

李泽时等共种田二十亩,每亩收稻三石一斗。 

白尚文等共种田二十亩,每亩收稻二石九斗。 

蔡士祯等共种田十八亩,每亩收稻二石九斗。 

郑芝灿等共种田十六亩,每亩收稻三石一斗。 

郭长桢等共种田十五亩,每亩收稻二石九斗。 

蒋旭等共种田十四亩,每亩收稻三石二斗。 

李继丰等共种田十四亩,每亩收稻二石九斗。 

刘起隆等共种田十三亩,每亩收稻二石八斗。 

魏合章等共种田十二亩,每亩收稻二石八斗。 

李长澍等共种田十二亩,每亩收稻三石二斗。 

顾遵等共种田十亩,每亩收稻二石七斗。 

孙成宜等共种田十亩,每亩收稻二石九斗。 

程谦吉等共种田十亩,每亩收稻二石九斗。 

董廷谟等共种田八亩,每亩收稻二石八斗。 

毕士禧等共种田八亩,每亩收稻二石七斗。 

欧景文等共种田七亩,每亩收稻三石一斗。 

王泰等共种田六亩,每亩收稻三石一斗。 

高彩等共种田六亩,每亩收稻二石七斗。 

含山县民: 

李君宠等共种田二十亩,每亩收稻二石七斗。 

张祥等共种田二十亩,每亩收稻二石七斗。 

陈国瑞等共种田十六亩,每亩收稻二石六斗。 

李长寿等共种田十二亩,每亩收稻二石七斗。 

杨清等共种田十亩,每亩收稻二石六斗。 

戴茂等共种田十亩,每亩收稻三石六斗。 

王君彩等共种田十亩,每亩收稻二石七斗。 

芜湖县民: 

冯君美等共种田二十四亩,每亩收稻二石六斗。 

王宾来等共种田十八亩,每亩收稻二石六斗。 

张国琪等共种田十亩,每亩收稻二石五斗。 

头次稻于六月二十八、九日收割,二次稻于七月初一、二日插秧. 

猜你喜欢
  卷十六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班固
  列传第四十一·刘昫
  ●跋·顾炎武
  第十九回 伪都督败回江左 呆皇帝暴毙宫中·蔡东藩
  御制开国方略序·阿桂
  ●奉天靖难记二·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八十二·佚名
  卷之二百六十五·佚名
  ◎李军长之荣誉(崇德报功 当然如此)·李定夷
  第二七七单同治十年十二月初六日一一七○二--六·佚名
  鱼俱罗传·李延寿
  史建瑭传·欧阳修
  田雄传·宋濂
  宁王朱权、上高王朱宸濠传·张廷玉
  卷二十二·郭良翰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李学士溥光(雪庵集)·顾嗣立

    溥光,字玄晖,大同人。自幼为头陀,号雪庵和尚。深究宗旨,好吟咏,善真行草书,尤工大字,与赵文敏公孟俯名声相埒,一时宫殿城楼扁额,皆出两人之手。亦善画,山水学关仝,墨竹学文湖州。大德二年,文宗降旨来南,阐扬教事,椎轮葛岭。后诏畜发

  • 第三折·关汉卿

    (孤一折)(夫人一折)(末、六儿一折)(正旦上,云)好烦恼人呵!(长吁了) 【越调】【斗鹌鹑】短叹长吁,千声万声;捣枕捶床,到三更四更。便似止渴思梅,充饥画饼,因甚顷刻体?则伤我取次成。好个个舒心,干支刺没兴。 【紫花儿序】好轻乞列薄命,热忽

  • 提要·黄希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二补注杜诗       别集类一【唐】提要【臣】等谨案补注杜诗三十六卷宋黄希原本而其子鹤续成之者也希字梦得宜黄人登进士第官至永新令尝作春风堂於县治杨万里为作记今载诚斋集中鹤字

  • 第一幕·林徽因

    出台人物(按出台先后):四十多岁的李太太(已寡) 李琼四小姐 李琼女 李文琪梅真 李家丫头荣升 仆人唐元澜 从国外回来年较长的留学生大小姐 (李前妻所出,非李琼女)李文娟张爱珠 文娟女友黄仲维 研究史学喜绘画的青年地

  • 第二十回 宴鸿门张樊保驾 焚秦宫关陕成墟·蔡东藩

      却说项羽有个叔父,叫做项伯,为楚左尹。他在秦朝时候,因怒杀人,自知不免死罪,逃往下邳,幸亏遇着张良,与他同病相怜,引同居处,方得避祸。嗣是记念旧恩,常欲图报,时正在项羽营中,闻知范增计策,不免为张良担忧。暗思沛公被攻,与我

  • 卷一百八十二·杨士奇

    永乐十四年十一月戊子朔钦天监进永乐十五年大统历 上御奉天殿受之颁赐诸王及文武群臣 古里爪哇满剌加占城苏门答剌南巫里沙里湾泥彭享锡兰山木骨都东留山喃渤利不剌哇阿丹麻林剌撒忽鲁谟斯柯枝诸国及旧港宣慰司各遣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二 列传七十二·纪昀

    列传唐 【七十二】○唐七十二李程【廓】 李石【福】 李固言李珏崔珙【管远】 郑肃【卢商】卢钧韦琮 马植周墀崔龟从 裴休崔慎由【安潜彦曾】 萧邺刘瑑【夏侯孜】杜审权【让能】 毕諴杨收【发】徐商【彦若

  • 卷四十一·温达

    <史部,纪事本末类,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  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四十一乙丑训谕武臣抚恤兵丁上御行宫召川陜总督吴赫西安副都统阿兰泰宁夏总兵官王化行原任总兵官王潮海冯徳昌副将髙永干

  • 来俊臣传·欧阳修

    来俊臣,京兆万年人。其父来操,是个赌徒,与同乡蔡本结友。蔡本赌输了几十万,拿不出钱来,来操就以蔡本的妻子抵债。其妻入来操家门时已怀身孕,以后生子即为俊臣,也就改姓为来。来俊臣天性凶险残忍,喜好反覆无常,不事生产。客居和

  • 魏汉津传·脱脱

    魏汉津,本是蜀地被黥面的士卒。自称唐代仙人李良、号“李八百”的人是他的老师,传给他音乐技法。他曾经过三山龙门,听到水声,对人说“:这下面必有宝玉。”就脱衣入水,抱出一块石头,果然是宝玉。皇..中期,他和房庶都因擅长音乐

  • 188.元昊建立西夏·林汉达

    宋真宗用妥协求和的办法,安下了辽朝那一头;西北边境的党项族(古代少数民族之一)贵族趁宋朝忙着对付辽朝的机会,经常侵犯宋朝边境。宋真宗疲于应付,只好妥协退让,封党项族首领李继迁为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公元1004年,李继

  • 明鉴易知录卷三·吴楚材

    明纪建文皇帝编 己卯,建文皇帝建文元年,春正月,燕王遣长史葛诚入奏事。编 帝密问诚燕邸事,诚具以实告。遣诚还燕,使为内应。至则燕王察其色异,心疑之。编 二月,尊皇考懿文太子为兴宗孝康皇帝,皇妣常氏为孝康皇后。编 对弟

  • 序·老莱子

    《老莱子》一卷,周楚老莱子撰。《史记.老子列传》云:「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修道而养寿也。」《汉志.道家.老莱子十六篇》注:楚人,与孔子同时。《隋》、《唐志》皆不著录,书佚已久。兹从《庄子》、《孔丛子》、

  • 现代青年与佛教之关系·太虚

    ──在日本佛教青年会讲──一、过去到现在的人间,是由精神而进到物质的。总观全球,觉过去时代之人类心理,如中国、日本暨欧西各民族,其视为最可宝贵尊重者,则是道德文化。故西洋在中世纪,则以基督教为共主,而中、日则以周、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十七·澄观

    序曰。大方广下。第四别叹此典旨趣玄微。于中二。先总叹。后别叹。今初。先二句标其深广。后视之者下。成上二句。既为秘藏故视之不见。称为性海。安测边涯。挹者。珠丛云。以器斟酌于水也。故文选头陀寺碑云。盖闻挹

  • 黄箓斋十天尊仪·佚名

    述度亡仪。太上道君述十方天尊,劝人称扬,用荐亡魂。

  • 艇斋诗话·曾季貍

    诗话。宋曾季貍撰。一卷。季貍字裘父,自号艇斋。其曾祖父为曾巩之弟。有诗学,朱熹颇敬重。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文渊阁书目》、《读书敏求记》著录皆无卷数。有《说郛》本、《艺海珠尘》本、

  • 御定全唐诗·佚名

    九百卷。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定。此集为唐代诗歌总集。又称《全唐诗》。系清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汪士鋐、徐树本、车鼎晋、汪绎、查嗣瑮、俞梅等十人,在曹寅组织下奉敕,以季振宜《全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