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鉴易知录卷三
明纪
建文皇帝
编 己卯,建文皇帝建文元年,春正月,燕王遣长史葛诚入奏事。
编 帝密问诚燕邸事,诚具以实告。遣诚还燕,使为内应。至则燕王察其色异,心疑之。
编 二月,尊皇考懿文太子为兴宗孝康皇帝,皇妣常氏为孝康皇后。
编 对弟允熥为吴王,允为衡王,允为徐王。
编 立子文奎为皇太子。
编 燕王来朝。
纪 燕王入觐,行皇道入,登陛不拜。监察御史曾凤韶劾王不敬,帝曰:“至亲勿问。”户部侍郎卓敬密奏曰:“燕王智虑绝人,酷类先帝。夫北平者,强干之地,金、元所由兴也,宜徙封南昌,以绝祸本。”帝览奏,袖之,翼日语敬曰:“燕王骨肉至亲,何得及此?”敬曰:“隋文、杨广,非父子邪!”帝默然,良久曰:“卿休矣。”
编 三月,燕王还国。
纪 燕王归国即托疾,久之,遂称笃。
编 夏四月,遣使执湘王柏,湘王自焚死。
纪 人告岷王梗不法事,削其护卫,诛其导恶指挥宗麟,废为庶人。又以湘王柏伪造钞及擅杀人,降敕切责,仍遣使以兵迫执之。湘王曰:“吾闻前代大臣下吏,多自引决,身高皇帝子,南面为王,岂能辱仆隶手求生活乎!”遂阖宫自焚死。又以人告齐王榑阴事,诏至京,废为庶人,拘系之。幽代王桂于大同,废为庶人。未几,靖难兵起。
编 燕世子高炽及其弟高煦、高燧至京师,寻遣还。
纪 太祖小祥,燕王遣三子入临,或曰:“不宜偕往。”王曰:“令朝廷勿疑也。”及至京,齐泰请并留之,黄子澄曰:“不可。疑而备之,殆也,不若遣还。”世子兄弟皆魏国公徐辉祖甥,辉祖察高煦有异志,密奏曰:“三甥中独高煦勇悍无赖,非但不忠,且叛父,他日必为大患。”帝以问辉祖弟增寿及驸马王宁,皆庇之,乃悉遣归国。
初,世子入京,燕王大忧悔,及归,喜曰:“吾父子复得相聚,天赞我也。”已而燕兵起,高煦戮力为多,帝曰:“吾悔不用辉祖之言!”
编 六月,下诏让燕,逮燕府官属。
纪 燕护卫百户倪谅上变告燕官校于谅、周铎等阴事,逮系至京,皆戮之。有诏责燕王,王乃佯狂称疾,走呼市中,夺酒食,语多妄乱,或卧土壤弥日不苏。张昺、谢贵入问疾,王盛夏围炉摇颤,曰:“寒甚。”宫中亦杖而行。朝廷稍信之。长史葛诚密告昺、贵曰:“燕王本无恙。公等勿懈。”会燕王使其护卫百户邓庸诣阙奏事,齐泰请执讯之,具言王将举兵状,泰即发遣使往逮燕府官属,密令谢贵、张昺图燕,使约长史葛诚、指挥卢振为内应。以北平都指挥张信为燕王旧所信任,密敕之使执燕王。信受命,忧甚,不敢言。母疑问之,信以告,母惊曰:“不可。吾故闻燕王当有天下。王者不死,非汝所能擒也。”信乃往燕邸请见,召入,拜于床下。王佯为风疾不能言,信曰:“殿下无尔也,有事当以告臣。”王曰:“疾非妄也。”信曰:“殿下不以情语臣,上擒王矣,当就执;如有意,勿讳臣。”王见其诚,下拜曰:“生我一家者子也!”乃召僧道衍至谋事,适暴风雨,檐瓦堕,王心恶之,色不怿。道衍以为祥,王谩骂:“和尚妄,乌得祥!”道衍曰:“殿下不闻乎?飞龙在天,从以风雨,瓦坠,天易黄屋耳。”王喜,遂令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等帅壮士八百人入卫。贵等以在城七卫并屯田军士围王城,又以木栅断端礼等门。未几,削爵及逮官属诏至。
编 秋七月,燕王棣杀北平左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等,遂发兵反。
纪 谢贵、张昺督诸卫士,皆甲,围府第,索所逮诸官属,飞矢入府内。燕王与张玉、朱能等谋曰:“彼军士满城市,吾兵甚寡,奈何?”朱能曰:“先擒杀贵、昺,余无能为矣。”王曰:“是当以计取之。今奸臣遣使来逮官属,依所坐名收之。即令来使召贵、昺,付所逮者。贵、昺必来,来则擒之,一壮士力耳。”明日,王称疾愈,御东殿,官僚入贺。王先伏壮士左右及端礼门内,遣人召贵、昺,不来,复遣官属内官以所就逮名往,乃至。王曳杖坐,赐宴行酒,出瓜数器,曰:“适有进新瓜者,与卿等尝之。”王自进片瓜,忽怒,且詈曰:“今编户齐民,兄弟宗族尚相恤;身为天子亲属,旦夕莫必其命,县官待我如此,天下何事不可为乎!”掷瓜于地。护卫军皆怒,前擒贵、昺,捽卢振、葛诚等下殿。王投杖起曰:“我何病,迫于若奸臣耳!”遂曳贵、昺等,皆斩之。贵、昺诸从人在外者尚未知,见贵、昺移时不出,各稍稍散去;围王城将士闻贵、昺已被执,亦溃散。
明日,燕王誓师以诛齐泰、黄子澄为名,去建文年号,仍称洪武三十二年,署官属。以张玉、朱能、丘福为都指挥佥事,拜卒金忠为燕纪善。王下令谕将士曰:“予太祖高皇帝之子,今为奸臣谋害。祖训云:‘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之恶。’用率尔将士诛之;罪人既得,法周公以辅成王。尔等其体予心。”
编 燕王棣上书请诛齐泰、黄子澄;诏削燕王属籍。
纪 燕王上书曰:“皇考太祖高皇帝艰难百战定天下,成帝业传之万世,封建诸子,巩固宗社为磐石计。奸臣齐泰、黄子澄包藏祸心,、榑、柏、桂、梗五弟,不数年间,并见削夺,柏尤可悯,阖室自焚。圣仁在上,胡宁忍此!盖非陛下之心,实奸臣所为也。心尚未足,又以加臣。臣守藩于燕二十余年,寅畏小心,奉法循分,诚以君臣大分,骨肉至亲,恒思加慎,为诸王先,而奸臣跋扈,加祸无辜,执臣奏事人,箠楚刺爇,备极苦毒,迫言臣谋不轨,遂分宋忠、谢贵、张昺等于北平城内外围守臣府。已而护卫人执贵、昺,始知奸臣欺诈之谋。窃念臣于孝康皇帝同父母兄弟也,今事陛下如事天也。譬伐大树,先翦附枝,亲藩既灭,朝廷孤立,奸臣得志,社稷危矣!臣伏睹祖训有云:‘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兵讨平之。’臣谨俯伏俟命。”书奏,诏削燕王属籍。
编 燕张玉攻蓟州,都督指挥马宣死之。
纪 燕王以郭资守北平,出师次通州,指挥房胜以城降。张玉曰:“不先定蓟州,将为后患。”时都督指挥马宣严兵守蓟州,燕王命玉帅兵往攻。玉使人谕之,不下;环城攻之,宣帅众出战,败被执,骂不绝口,遂死之。指挥毛遂以蓟州降。
编 燕兵陷怀来,都指挥使余瑱、都督宋忠等皆死之。
纪 先是宋忠率兵三万屯开平,寻自开平率兵至居庸关,不敢进,退保怀来。时余瑱守居庸,燕王令指挥徐安、钟祥等击瑱,瑱且守且战,援兵不至,乃弃关走怀来依宋忠。燕王曰:“宋忠握兵怀来,必争居庸,宜乘其未至击之。”诸将皆曰:“彼众我寡,难以争锋,击之未便,宜固守以待其至。”王曰:“当以智胜,难以力取。彼众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轻躁寡谋,很愎自用,乘其未定,击之必破矣。”遂率马步精锐八千,卷甲倍道而进。
先是宋忠绐将士云:“尔等家在北平城中,皆为燕兵所杀,尸积道路。”欲以激怒将士。燕王令其家人张树旗帜为先锋,众遥识旗帜,呼其父兄子弟相问劳,无恙,辄喜,谓:“宋都督欺我!”倒戈走。宋忠帅余众仓皇列阵未成,王麾师渡河,鼓噪而前。都指挥孙泰先登,颇有斩获,燕王择善射者射泰,中之,流血被甲,慷慨裹血而战,奋呼陷阵死。忠军大败,奔入城,燕兵乘之而入。忠匿于厕,搜获之,并执余瑱,皆不屈死。当时诸将校为燕师所俘者百余人,皆不肯降,发愤死。
燕兵既克怀来,山后诸州皆不守,而开平、龙门、上谷、云中守将往往降附矣。
编 命长兴侯耿炳文等帅师讨燕。
纪 时帝方锐意文治,日与方孝孺等讨论周官法度,以北兵为不足忧。黄子澄谓北兵素强,不早御之,恐河北遂失。乃以耿炳文佩大将军印,驸马都尉李坚为左副将军,都督宁忠为右副将军,帅师北伐。子澄又请命安陆侯吴杰、江阴侯吴高、都督都指挥盛庸、潘忠、杨松、顾成、徐凯、李文、陈晖、平安等帅师并进。擢程济为翰林编修,充军师,护诸将北行。吴杰等各帅偏师步骑,号百万,数道并进,期直捣北平,檄山东、河南、山西三省合给军饷。帝诫诸将士曰:“昔萧绎举兵入京,而令其下曰‘六门之内,自极兵威’,不祥之极。今尔将士与燕王对垒,务体此意,毋使朕有杀叔父名。”
编 八月,耿炳文与燕师战于真定,败绩,遣李景隆代将。
纪 炳文等率兵三十万至真定,徐凯率兵十万驻河间,潘忠驻莫州,杨松帅先锋九千人据雄县,约忠为应。张玉往觇炳文营还,报燕王曰:“炳文军无纪律,其上有败气,无能为。潘忠、杨松扼吾南路,宜先擒之。”燕王悦,躬擐甲胄,帅师至涿州。壬子,晡时,渡白沟河,谓诸将曰:“今日中秋,彼不备,饮酒为乐,此可破也。”夜半至雄县,缘城而上,松与麾下九千人皆战死。燕王度潘忠在莫州,未知城破,必引众来援,谕诸将曰:“吾必生擒潘忠。”诸将未喻,遂命谭渊领兵千余,渡月样桥,伏水中,领军士数人伏路侧,望忠等接战,即举炮。既而忠等果至,王进兵逆击之,路旁炮举,水中伏兵起据桥;忠战败,趋桥不得,燕兵腹背夹击,遂生擒忠,余众多溺死。
燕王问诸将帅所向,玉曰:“当径趋真定,彼众新集,我军乘胜,可一鼓破之。”王曰:“善!”即趋真定。耿炳文部将张保来降,保言:“炳文兵三十万,先至者十三万分营滹沱河南北。”燕王厚抚保,遣归诈言“保兵败被执,幸守者困得脱,窃马归。”又令言雄、莫败状,燕兵旦夕且至。诸将请曰:“今由间道,不令彼知,盖掩其不备,奈何遣保告之?”王曰:“不然。”始不知彼虚实,故欲掩袭之。今知其半营河南北,则当令知我至,其南岸之众必移于北,并力拒战,一举可尽歼之,兼使知雄县、莫州之败以夺其气,兵法所谓‘先声后实’也。若径薄城下,北岸虽胜,南岸之众乘我战疲,鼓行渡河,是我以劳师当彼逸力也。”
壬戌,燕王率三骑先至真定东门,突入其运粮车中,擒二人讯状,南岸营果北移。王率轻骑数十,绕出城西南,破其二营。炳文出城迎战,张玉、谭渊、马云、朱能等率众奋击,燕王以奇兵出其背,循城夹击,横贯南阵,炳文大败,奔还。朱能与敢死士三十余骑,追奔至滹沱河东,炳文众尚数万,复列阵向能。能奋勇大呼,冲入炳文阵,阵众披靡,自相蹂躏,死者无算,弃甲降者三千余人。骑士薛禄引槊中李坚,坠马,获之。甯忠、顾成及都指挥刘燧皆被执。燕王谓坚至亲,送北平,道卒。谓成先朝旧人,解其系,与语曰:“皇考之灵,以汝授我。”因语以故,言已,泣下,成亦泣,遂遣人护送北平,令辅世子居守。
炳文奔入真定,合门固守。燕兵攻城,三日不能下,燕王还北平。帝闻,怒曰:“老将也而摧锋,奈何!”黄子澄曰:“胜败常事,毋足虑。聚天下之兵,得五十万,四面攻北平,众寡不敌,必成擒矣。”曰:“孰堪将者?”子澄曰:“李景隆可。向用景隆,今破矣。”遂遣景隆代炳文,临行,赐景隆通天犀带,亲饯之江浒。复赐斧钺,俾专征伐,不用命者僇之。召炳文回。
编 九月,镇守辽东江阴侯吴高与耿、杨文帅师围永平。
编 李景隆师屯河间。燕王棣帅师援永平,吴高保退山海关;诏削高爵,徙广西。
纪 景隆乘传至德州,收集耿炳文败亡将卒,并调各路军马五十万,进营于河间。燕王闻之,呼景隆小字曰:“李九江,膏粱竖子耳,寡谋而骄,色厉而馁,未尝习兵见阵,辄予以五十万众,是自坑之也。然吾在此,彼不敢至,今往援永平,彼知我出,必来攻城,回师击之,坚城在前,大军在后,必成擒矣。”诸将曰:“北平兵少,奈何?”王曰:“城中之众,以战则不足,以守则有余。兵出在外,奇变随用,吾出非专为永平,直欲诱九江来就擒耳。吴高怯不能战,闻我来,必走,是我一举解永平围,且破九江也。”遂行,而诫世子居守,曰:“景隆来,坚守毋战也。”
壬申,燕军援永平,诸将请守芦沟桥,王曰:“方欲使九江困于坚城之下,奈何拒之?”燕师猝至永平,吴高不能军,退保山海关。燕兵奔之,斩首数千级。王曰:“高虽怯,行事差密,杨文勇而无谋,去高,文不足虑也。”乃遣人贻二人书,盛誉高而诋文,帝闻之,削高爵,徙广西,独命文守辽东。
编 冬十月,燕兵袭大宁,执宁王权还北平。
纪 初,太祖诸子,燕王善战,宁王善谋。洪武中,燕王受命巡边,至大宁,与宁王相得甚欢。燕王既起兵,而朝廷疑宁王与燕合,削其三护卫。燕王闻之,喜曰:“此天赞我也,取大宁必矣。”乃为书贻宁王,而阴帅师兼程趋大宁,袭破其西门。燕王驻师城外,遂单骑入城会宁王,执手大恸,言“北平旦夕且破,非吾弟表奏,吾死矣”。宁王为草表谢,请赦。居数日,情好甚洽。燕王锐兵出伏城外,诸亲密吏士稍稍得入城,遂令阴结三卫渠长闾左思归士,皆喜,定约。燕王辞去,宁王出饯郊外,伏兵起,执宁王,诸骑士卒一呼皆集,遂拥宁王入关。燕兵益盛,于是宁府妃妾、世子皆携其宝货随宁王还北平。
编 李景隆进师攻北平。十一月,燕王棣兵至,击之,景隆败,走还德州。
纪 景隆闻燕兵攻大宁,帅师进渡芦沟桥,喜曰:“不守此桥,吾知其无能为矣!”遂薄城下,筑垒九门。景隆攻丽正门,几破,城中妇女并乘城,掷瓦砾,景隆令不严,骤退。北平守益坚,燕世子选勇士夜缒城砍营,南军扰乱,退营十里。惟都督瞿能奋勇,与其二子帅精骑千余杀入张掖门,锐不可当,后不继,乃勒兵以待;景隆忌能成功,使人止之,候大军至俱进。于是城中连夜汲水灌城,天寒冰结,明日,不得登。
十一月,景隆移营向河西,先锋都督陈晖渡河而东。燕王率兵至孤山,列阵于北河西,河水难渡,是日雪,默祷曰:“天若助予,则河冰合。”是夜冰果合,遂率师击败陈晖兵,晖众跳冰遁,冰乃解,溺死无算。燕王见景隆兵动,以奇兵左右夹击,连破七垒,逼景隆营。燕中军将张玉等列阵而进,至城下,城中亦出兵,内外交攻,景隆不能支,宵遁。翌日,诸军始闻景隆走,乃弃兵粮,晨夜南奔。景隆还德州。
景隆既败,黄子澄等匿不以闻。帝曰:“外间近传军不利,果何如?”子澄曰:“闻交战数胜,但天寒士卒不堪,今暂回德州,待来春更进。”子澄遂遣人密语景隆,隐其败,勿奏。
编 燕王棣复上书自理,以诛齐泰、黄子澄传檄天下。
编 十二月,加李景隆太子太师。
纪 景隆之败,黄子澄既不以闻,且云屯德州合各处军马,期以明年春大举,故有是命。燕王谕诸将曰:“李九江集众德州,将谋来春大举,我欲诱之,以敝其众。今帅师征大同,大同告急,景隆势必来援,南卒脆弱,苦寒之地,疲于奔命,冻馁逃散者必多,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诸将曰:“善。”遂帅师出紫荆关,攻广昌,守将杨宗以城降。
编 罢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
纪 以燕王疏列二人罪也。二人名虽罢退,实筹画治兵如故。
编 蓟州镇抚曾浚起兵攻北平,不克,死之。
编 以练子宁为吏部左侍郎,茹瑺为兵部尚书。
编 庚辰,二年,春正月,燕王棣帅师下蔚州,遂进攻大同。
纪 燕王进兵围蔚州,指挥王忠、李远以城降,遂进攻大同。李景隆帅师救大同,出紫荆关。燕王由居庸关入还北平。景隆军冻馁死者甚众,堕指者十二三,委弃铠仗于道,不可胜纪。
编 夏四月,李景隆与武定侯郭英、安陆侯吴杰合军北伐,战于白沟河,败绩。
纪 景隆自德州进兵,过河间,前锋将至白沟河,英等过保定,期于白沟河合势同进。燕王帅诸将进驻固安,谓丘福等曰:“李九江等皆匹夫,无能为,惟恃其众耳。然众岂可恃也?人众易乱,击前则后不知,击左则右不应,将帅不专,政令不一,甲兵粮饷,适足为吾资耳。尔等但秣马厉兵以待。”张玉请先往驻白沟以逸待劳,燕王从之。燕兵渡五马河,驻营苏家桥。燕王见兵刃有火光,如球击,金铁铮铮作声,弓弦皆鸣,喜曰:“此胜兆也。”
帝虑景隆轻敌,乃遣魏国公徐辉祖帅京军三万为殿,星驰会之。
己未,景隆及郭英、吴杰等合军六十万,号百万,次于白沟河,列阵以待。景隆前锋都督平安伏精兵万骑邀击。燕王曰:“平安竖子,从吾出塞,识吾用兵,以故敢为先锋。今日吾先破之。”安骁勇善战,锋初交,安奋矛率众而前,都督瞿能父子亦奋跃,所向披靡,杀伤燕兵甚众,燕兵遂却。燕有内官狗儿者,亦敢勇,率千户华聚力战河北岸,百户谷允入阵,得级七,燕王亲率兵夹击,杀数千人,都指挥何清被执,至夜深始各收军还。燕王从三骑殿后,迷失道,下马伏地视河流,辨东西,始知营,自上流仓猝渡河而北。
燕王既收军还营,夜秣马待战,使张玉将中军,朱能将左军,陈亨将右军为先锋,丘福将骑兵继之,马步十余万。黎明,燕军毕渡,瞿能率其子捣房宽阵,平安翼之;宽阵披靡,擒斩数百人。张玉等见宽败,有惧色,燕王曰:“胜负常事耳。彼兵虽众,不过日中,保为诸君破之。”即麾精锐数千突入左掖,高煦率张玉等军齐进。燕王先以七骑驰击之,南军飞矢如注,射王马,凡三被创,三易之,马却阻于堤,几为瞿能所及。燕王急走登堤,佯麾鞭若招后继者,景隆疑有伏,不敢上堤,而燕王复率众驰入阵,斩其骑数人。平安斩陈亨于阵,高煦见事急,帅精骑数千前与王合。日薄午,瞿能复引众跃而前,大呼灭燕,斩其骑百余人。越嶲侯俞通渊、陆凉卫指挥滕聚复引众赴之。会旋风起,折大将旞,南军相视而动,燕王乃以劲骑绕出其后,突入驰击,与高煦骑兵合杀瞿能父子于阵,平安与朱能战亦败,于是列阵大崩,奔走之声如雷。通渊与聚等皆死,燕兵追至其营,乘风纵火,燔其营垒。郭英等溃而西,李景隆溃而南,委弃器械辎重山积,斩首及溺死者十余万。景隆单骑走德州。壬戌,燕王进攻德州。
编 五月,李景隆奔济南,燕兵入德州,济阳儒学教谕王省死之。
纪 燕兵入德州,籍吏民,收府库,获粮百余万,自是兵食益饶。哨骑至济阳,执教谕王省,既而释之。省还,升明伦堂,集诸生曰:“此堂名‘明伦’。今日君臣之义何在?”遂大哭,诸生亦哭,以头触柱而死。
编 燕王棣帅兵围济南,参政铁铉等击却之,遂复德州。
纪 先是山东参政铁铉方督饷赴李景隆军,会景隆师溃东奔,铉与参军高巍酌酒同盟,收集溃亡守济南,相与慷慨涕泣,以死自誓。及景隆奔就铉,燕王令诸将乘胜倍道而进。庚辰,至济南,景隆众尚十余万,仓猝出战,布阵未定,燕王帅精骑驰击之,景隆复大败,单骑走。于是燕兵列阵围之,铉督众悉力捍御。事闻,乃升铉为山东布政司使,召李景隆还,以左都督盛庸为大将军,右都督陈晖副之。
燕王围济南久不下,乃堰城外诸溪涧水灌城,城中人大惧,铉曰:“无恐,计且破之。”乃议令军中诈降,迎燕王人,约壮士悬铁板伏城上,王且入则下铁板,拔桥。计定,乃撤守具出居民,伏地请曰:“奸臣不忠,使大王冒霜露,为社稷忧。然东海之民,不习兵革,见大军压境,不识大王安天下、子元元之意,或谓聚而歼之。请大王退师十里,单骑入城,臣等具壶浆而迎。”燕王大喜,亟下令退军。王乘骏骑徐行,张盖率劲骑数人渡桥直至城下,城门开,守陴者皆登城伏堵间,燕王比入门,门中人呼千岁,铁板亟下,伤燕王马首。王惊,易马而驰。济南人挽桥,桥则坚,燕王竟从桥逸去,复合兵围济南。铉令守陴者骂,燕王大怒,乃以炮击城,垂破;铉书高皇帝神牌悬城上,燕兵不敢击。铉每出不意,募壮士突击燕兵,破之。燕王愤甚,计无所出,僧道衍进曰:“师老矣,请暂还北平以图后举。”于是撤围还北平,铉及盛庸等兵乘势追之,遂复德州,兵势大振。上即军中擢铉为兵部尚书,赞理大将军军事,封盛庸为历城侯。
编 九月,诏大将军盛庸总平燕师北伐。
纪 于是副将军吴杰进兵定州,都督徐凯等屯沧州。
编 冬十月,燕王棣帅兵袭沧州,城陷,徐凯等屯沧州。
编 十二月,大将军盛庸、参军铁铉等及燕王棣战于东昌,大败之,杀燕将张玉,燕军奔还。
纪 燕王率兵至汶上,掠济宁,盛庸、铁铉蹑其后,营于东昌。乙卯,燕兵向东昌,庸与铉等背城而阵,具烈火器、毒弩以待。燕军至即鼓噪前薄,尽为火器所伤。会平安兵至,与庸军合,于是庸麾兵大战。燕王以精骑冲左掖,入中坚,庸军围燕王数重,朱能率蕃骑冲入,奋力死战,翼燕王出。张玉不知王已出,突入阵救之,没于阵,庸军乘胜擒斩万余人。燕兵大败,遂北奔,庸趣兵追之,复击杀者无算。
是役也,燕王数危甚,诸将奉帝诏,莫敢加刃。至是奔北,燕王独以一骑殿后,追者数百人不敢迫。适高煦领指挥华聚等至,击退庸兵而去。燕王闻张玉败没,乃痛哭曰:“胜负常事,不足虑;艰难之际,失此良辅,殊可悲恨!”师还,与诸将语,每及东昌事,曰:“自失张玉,吾至今寝食不安。”遂涕下不已。
编 辛巳,三年,春正月,诏复齐泰、黄子澄官,仍领军国事。
纪 东昌捷至,诏褒赏将士,召泰、子澄还朝,仍领军事。享太庙,告东昌之捷。
编 二月,燕王棣帅师南下。
纪 初,燕王师出,僧道衍曰:“师行必克,但费两日耳。”及自东昌还,道衍曰:“两日,昌也,自此全胜矣。”至是,燕王因激劝将吏,召募勇敢。以图进取。乙未,帅师南出。己酉,师至保定。
盛庸合诸军二十万驻德州,吴杰、平安出真定。燕王与诸将议所向,丘福等言:“定州城池未固,攻之可拔。”王曰:“野战易,攻城难。今盛庸聚德州,吴杰、平安驻真定,相为掎角,攻城未拔,顿师城下,必合势来援。坚城在前,强敌在后,胜负未可决也。今真定相距德州二百余里,我军界其中,敌必出迎战;取其一军,余自胆破。”诸将曰:“军介两敌,使彼合势夹攻,吾腹背受敌,奈何?”王曰:“百里之外,势不相及。两军相薄,胜败在呼吸间,虽百步不能相救,况二百里哉!”明日遂移军东出。
编 三月,盛庸及燕兵战于夹河,败绩,庸走还德州。
纪 燕王师次滹沱河,盛庸军夹河为营,燕兵由陈家渡过河逆之。辛巳,庸军及燕兵遇于夹河,燕王以步骑万余薄庸阵,攻其左掖,庸军拥盾自蔽,矢刃不能入。燕军预作长,约六七尺,横贯铁钉于端,钉末有逆钩,令勇士直前掷之,直贯其盾,亟不得出,动则牵连。乘隙急攻之,庸军弃盾走,燕兵蹂阵而入,南军奔溃。壬午复战,相持不决,忽东北风大起,尘埃涨天,沙砾击面,两军瞇目,咫尺不见人。北军乘风大呼,纵左右翼横击之,庸军大败,弃兵走。燕兵追至滹沱河,践溺死者不可胜计。庸走德州。燕王战罢还营,尘土满面,诸将不能识,闻语声始趋进见。
编 诏窜逐齐泰、黄子澄于外,籍其家以谢燕。
编 闰月,吴杰等及燕兵战于藁城,败绩。
纪 杰、平安自真定引军出滹沱河,距燕军七十里。燕王闻之,趣兵渡河,循河行二十里,与杰军遇于藁城,会日暮。明日,杰等列方阵于西南以待,燕王亲率骁骑循滹沱河绕出阵后,会大风起,发屋拔树,燕军乘之,杰等师大溃。燕王麾兵四向蹙之,斩首六万余级,追奔至真定城下,杰、安走入城。燕兵自白沟至藁城,三捷皆有风助之。
编 夏四月,燕王棣上书请召还吴杰等师,帝遣使赍书报之。
纪 燕王兵次于大名,闻齐泰、黄子澄皆窜逐,乃上书,称臣燕王棣,大略言:“比闻齐泰、黄子澄皆已窜逐,臣一家喜有更生之庆,而将士皆曰‘恐非诚心,姑以饵我。不然,吴杰、平安、盛庸之众当悉召还,而今犹集境上,是奸臣虽出,而其计实行。’臣思其言,恐亦人事或然也,故不敢遽释兵。惟陛下断而行之,毋为奸邪所敝。”书上,帝以示方孝孺及侍中黄观,孝孺对曰:“诸军大集,燕兵久羇大名,暑雨为沴,不战自疲。急令辽东诸将入山海关攻永平,真定诸将渡卢沟桥捣北平;彼顾巢穴归援,我以大军蹑其后,必成擒矣。今宜且舆报书,往返逾月,彼心懈而众离,我谋定而势合,机不可失也。”帝曰:“善。”命孝孺草诏赦燕王父子及诸将士罪,使归本国,勿预兵政,仍复王爵,永为藩辅。遣大理少卿薛嵓赍往燕师。
嵓赍诏至,燕王读之怒,问嵓临行上何言?嵓曰:“上言殿下旦释甲谒孝陵,暮即旋师。”燕王曰:“嚄,是不可绐三尺儿!”嵓惶恐不能对。诸将请杀嵓,燕王曰:“嵓天子命使,毋妄言。”嵓战栗,流汗被体。留数日,遣中使送出境,语之曰:“归为老臣谢天子。天子素爱厚臣,一旦为权奸谗构,以至于此。臣不得已,为救死计耳。幸蒙诏罢兵,臣一家不胜感戴,但奸臣尚在,大军未还,臣将士存心狐疑,未有遽散。望皇上诛权奸,散天下兵,臣父子单骑归阙下,惟陛下命之。”嵓归至京,方孝孺私就问燕事,嵓具以告,且曰:“燕王语直而意诚。”又言其将士同心,南师虽众,骄惰寡谋,未见可胜,孝孺默然。嵓入见帝,亦备述前意。帝语孝孺曰:“诚如嵓言,曲在朝廷,齐、黄误我矣。”孝孺恶之曰:“此为燕游说也。”
编 五月,燕王棣遣都指挥李远烧南军积聚。
纪 燕师驻大名,吴杰、平安发兵断北平饷道,燕王遣指挥武胜复奏书于朝,大略言:“朝廷许罢兵,而盛庸等攻北绝粮饷,与诏旨背驰。”帝得书有罢兵意,以示方孝孺曰:“此孝康皇帝同产弟,朕叔父也。吾他日不见宗庙神灵乎!”孝孺曰:“陛下果欲罢兵邪?即兵一罢,散不可复聚,彼长驱犯阙,何以御之?今军声大振,计捷书当不远,愿陛下毋惑甘言。”上然之,缚胜下锦衣狱。燕王闻之,怒曰:“候命三月,今武胜见执,是其志不可回矣。彼军驻德州,资粮所给,皆道徐、沛,以轻骑数千邀焚之,德州必困。若来求战,吾严师待之,以逸待劳,可必胜。”诸将皆曰:“善。”乃遣李远等帅轻骑六千诣徐、沛,令易士卒甲胄与南师同,插柳枝于背为识。远等至济宁、谷城,尽焚军兴以来积聚。丘福、薛禄合兵攻济州,破其城,遂掠沙河、沛县。南军不之觉,粮船数万艘,粮数百万,悉为所焚,军资器械俱为煨烬,河水尽热,漕运军士散走。京师大震,德州粮饷遂艰。
编 秋七月,遣张安遗燕世子高炽书。
纪 方孝孺门人林嘉猷尝居北平邸中,知高煦、高燧弗恭于燕世子。中官黄俨素奸险,方曲事高燧。高燧与世子协守北平,高煦从燕王军,时时倾世子。而是时河北师老无功,德州饷道绝,孝孺乃言于上曰:“兵家贵间,燕父子兄弟可间而离也。世子诚见疑,王必北归,王归而我饷道通,事乃可济。”上善之,立命孝孺草书,遣锦衣卫千户张安如燕遗世子,令归朝廷,许以王燕。世子得书不启封,遣人并安等送军前。中官黄俨者,比书至北平,则已先使人驰报燕王曰:“世子且反。”王疑之,问高煦。高煦曰:“世子固善太孙。”语未竟,世子所遣使以书及张安至,燕王启视,遽曰:“嗟乎,几杀吾子!”乃囚安等。
编 冬十月,燕王棣还北平。
编 十一月,遣驸马都尉梅殷镇守淮安。
纪 殷尚太祖女宁国公主,有才智,太祖特眷注之。临崩,帝与殷侍侧受顾命,太祖谓帝曰:“燕王不可忽。”顾语殷曰:“汝老成忠信,可托幼主。”出誓书及遗诏授之曰:“敢有违天者,为朕伐之!”言讫崩。至是燕兵渐逼,诸将多畏懦观望,乃召募淮南兵民,合军士号四十万,命殷统之,驻淮上以阨燕师。既而燕王遗殷书以进香金陵为辞,殷答曰:“进香皇考有禁,遵者为孝,不遵者不孝。”割使者耳、鼻,口授数语,词甚峻。燕王怒,决计趋金陵。
编 十二月,燕师发北平。
编 壬午,四年,春正月,命魏国公徐辉祖帅京军往援山东。
编 燕兵陷东阿,吏目郑华死之。
编 燕兵入沛县,知县颜伯玮、主簿唐子清、典史黄谦皆死之。
编 二月,燕王棣帅师南下。
编 平安及燕兵遇于淝河,战不利,退屯宿州。
纪 燕将金铭护北军渡河,期与燕王会于宿州。平安率马步兵四万蹑燕军,燕王亲率骑二万,持三日粮,至淝河,设伏兵,南军追至,伏发,南军还走。燕王率兵至,平安以三千骑走北岸,燕王以数十骑当之。平安裨将火耳灰者,故燕蕃骑指挥,素骁勇,被召入京师,遂隶平安麾下,持矟直犯燕王,相距十步许,燕王令胡骑指挥童信射其马蹶,遂获火耳灰者,其部曲哈三帖木儿亦勇,见火耳灰者被获,持矟突阵,亦射擒之。平安易服,以数骑走,燕王率兵追之,南军大败,骁将林帖木儿等被执。平安退屯宿州。是日释火耳灰者,令入宿卫,诸将以为言,不听。
编 燕兵陷萧县,知县陈恕死之。
编 夏四月,总兵何福、都督平安等师屯灵壁,燕兵攻破之,福遁走。安被执,遣诣北平。
纪 平安营于小河,燕兵据河北,燕王令陈文扼要处为桥,先渡步卒,辎重骑兵随之,遂分兵守桥。明日,总兵何福列阵十余里,张左右翼,缘河而东,燕王帅骑兵战,福麾步兵而前争所守桥。福帅后军来援,奋击破之,遂斩陈文于阵。平安转战,遇燕王于北坂,王急,几为安槊所及,马蹶不得前,燕蕃骑指挥王骐跃马入阵援,燕王得脱。南军夺桥而北,勇气百倍。徐辉祖军至,大战齐眉山,自午至酉,胜负相当。
是时南军再捷,燕骁将多败没,燕王不解甲者数日,南军相庆。
时廷臣有曰:“燕且北矣,京师不可无良将。”帝因召辉祖还,何福军声遂孤。燕遣轻骑截南军饷道,又令游骑扰其樵采;福乃下令移营灵壁就粮。时南军运粮五万,平安帅马步六万护之,燕王遣壮士万人遮援兵,而令高煦伏兵林间,躬帅师迎战。福出壁与安合击,高煦帅众自林间突出,燕王还兵掩击其后,福等大败,尽丧其粮饷。福等入营坚守。是夜,福下令期明旦闻炮声三,即突围出师就粮于淮河。庚辰,燕军攻灵壁营,燕王帅诸将先登,军士蚁附而上。燕兵三震炮,福军误为己炮,急趋门,门塞不得出,营中纷扰,燕兵急攻之,遂破其营。福遁走,安等被执,参赞军务礼部侍郎陈性善、大理寺丞彭与明皆死之。平安被俘见燕王,王曰:“淝河之战,公马不蹶,何以遇我?”安大言曰:“刺殿下如拉朽耳!”王太息曰:“高皇帝好养壮士。”释之,遣还北平。自是南军益衰矣。
编 五月,燕兵至泗州,守将周景初举城叛降燕。
纪 燕王谒祖陵,泣曰:“横罹权奸,几不免矣,幸赖祖宗,得今日拜陵下。”陵下父老来见,悉赐牛酒慰劳遣之。
编 燕兵渡淮,守淮河兵部主事樊士信死之。
纪 燕师至淮,盛庸帅马步兵数万、战舰数千列营南岸。燕王令舣舟编筏,扬旗鼓噪,若将渡者,潜遣丘福、朱能、狗儿等西行二十里,以小舟潜渡出庸后,渐近营,举炮,南军惊走。庸股栗不能上马,遂单舸脱去。燕兵尽得其战舰,渡淮驻南岸。樊士信死之。
编 燕兵陷盱眙、天长,进至扬州,守将崇刚,监察御史王彬死之。
编 燕兵至高邮,遂陷仪真。
编 诏天下勤王。
纪 仪真既破,北舟往来江上,旗鼓蔽天,燕王驻师江北。朝廷六卿大臣多为自全计,求出守城,都城空虚。帝下诏罪己,遣使四出征勤王兵。方孝孺曰:“事急矣,宜以计缓之。遣人许割地,稽延数日,东南募兵当至。长江天堑,北兵不闲舟楫,相与决战于江上,胜败未可知。”帝从之,乃以吕太后命,遣庆城郡主如燕师议和,以割地分南北为请。郡主,燕王从姊也。燕王见郡主哭,郡主亦哭。燕王问周、齐二王安在?郡主言:“周王召还未复爵,齐王仍拘因。”燕王益悲不自胜。郡主徐申割地议,燕王曰:“凡所以来,为奸臣耳。皇考所分吾地且不能保,何望割也!但得奸臣之后,谒孝陵,朝天子,求复典章之旧,免诸王之罪,即还北平,祗奉藩辅,岂有他望。此议盖奸臣欲缓我师,俟远方兵至耳。”郡主默然辞归,燕王送之出曰:“为我谢天子。吾与之至亲,相爱无他意,幸不终为奸臣所惑。更为我语诸弟妹,吾几不免,赖宗庙神灵得至此,相见有日矣。”郡主还,具言之。帝出语方孝孺,且问曰:“今奈何?”孝孺曰:“长江可当百万兵。江北船已遣人烧尽,北师岂能飞渡!”
编 宁波知府王琎、永清典史周缙募兵勤王。
编 六月,燕兵渡江,盛庸整众御之,师溃,庸单骑遁。
纪 燕兵至浦子口,盛庸诸将逆战,败之。会高煦引北骑至,燕王大喜,抚煦背曰:“勉之!世子多疾。”于是煦殊死战,燕王帅精骑直冲庸阵,庸军小却。帝遣都督佥事陈瑄帅舟师往援庸,瑄乃降燕。
乙卯,瑄具舟至江上来迎燕王,王乃誓师渡江。庸所驻海艘列兵沿江上下二百里,皆大惊愕。师渐近岸,庸等整众以御。燕王麾诸将鼓噪先登,以精骑数百冲庸军,庸师溃,追奔数十里,庸单骑走,余将士皆降燕。
编 燕兵进屯金川门,谷王橞与李景隆开门降。
纪 燕诸将请径薄京城,燕王曰:“镇江咽喉之地,若城守不下,往来非便。先下镇江,则彼势益危矣。”乃令来降海舟悬黄帜往来江中,镇江城中望见惊曰:“海舟皆已降,吾将何为?”其守将童俊遂率众降。
帝闻江上海舟暨镇江皆降,甚忧郁,召方孝孺问计。孝孺即班中执李景隆,请诛之,曰:“坏陛下事者此贼也。”不听。孝孺请令诸王分守城门,乃命谷王橞、安王楹分守都城门,遣李景隆及兵部尚书茹瑺、都督王佐往龙潭,仍以割地请和为辞,观虚实以待援兵。景隆、瑺至龙潭见燕王,伏地叩头而已,稍稍及割地事,燕王曰:“吾今救死不睱,何用地为!且今割地何名?皇考裂土分封,吾故有地矣,此又奸臣计也。凡所以来,欲得奸臣耳。公等归奏上,但奸臣至,吾即解甲,谢罪阙下,谒孝陵归奉北藩,永祗臣节。”景隆、瑺还报命,帝令景隆再如燕师,言罪人已窜逐,候执至来献,且令诸王与偕。既至,燕王见诸王相劳苦,诸王具述帝意。燕王曰:“诸弟试谓斯言诚伪。”诸王曰:“大兄洞见矣。”燕王曰:“吾来但欲得奸臣耳,不知其它。”遂宴诸王,遣归。
帝会群臣恸哭,或劝帝且幸浙,或曰不若幸湖、湘。方孝孺请坚守京城以待援,万一不利,车驾幸蜀,收集士马以为后举。齐泰奔广德州,黄子澄奔苏州,帝太息曰:“事出汝辈,而今皆弃我去乎!”长吁不已。
癸亥,燕王整兵而进,屯金川门,时谷王橞与李景隆守金川门,燕兵至,遂开门降。魏国公徐辉祖率师迎战,败绩。
编 大内火,帝逊国去。
纪 时朝廷文武俱迎降燕,帝闻金川门失守,欲自杀。翰林院编修程济曰:“不如出亡。”少监王钺跪进曰:“昔高帝升遐时,有遗箧,曰:‘临大难当发。’谨收藏奉先殿之左。”群臣齐言急出之,俄而舁一红箧至,四围俱固以铁,二锁亦灌铁,帝见而大恸。急命举火焚大内,皇后马氏赴火死。程济碎箧得度牒三张,一名应文,一名应能,一名应贤,袈裟、帽鞋、剃刀俱备,白金十锭,朱书箧内:“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帝曰:“数也。”程济即为帝祝发,吴王教授杨应能愿祝发随亡,监察御史叶希贤毅然曰:“臣名贤,应贤无疑。”亦祝发。各易衣披牒,在殿凡五六十人俱矢随亡。帝曰:“多人不能无生得失,宜各从便。”九人从帝至鬼门,而一舟舣岸,为神乐观道士王昇,见帝叩头称万岁,曰:“臣固知陛下之来也。畴昔,高皇帝见梦,令臣至此耳。”乃乘舟至太平门,升导至观,已薄暮矣。俄而杨应能、叶希贤等十三人同至,共二十二人。帝曰:“今后但以师弟称,不必拘主臣礼也。”约定,左右不离者三人,给运衣食者六人,余俱遥为应援。黎明,取道溧阳去。
编 燕王立为皇帝。
纪 诸王及文武臣诣燕王劝进,燕王固辞,诸王群臣顿首固请,燕王乃命驾谒孝陵毕,入城。燕王曰:“诸王群臣以为奉宗庙宜莫如子。宗庙事重,予不足称;今辞弗获,勉徇众志,诸王群臣各宜协心辅予不逮。”遂诣奉天殿即皇帝位。
复周王、齐王榑封爵。
清宫三日,诸宫人、内官多诛死,惟得罪于建文者乃得留。上诘问宫人、内侍以建文帝所在,皆指认后尸应焉。乃出尸于煨烬中哭之,曰:“小子无知,乃至此乎!”召翰林侍读王景问葬礼当何如?景对曰:“当葬以天子之礼。”从之。
革去兴宗孝康皇帝庙号,仍旧谥号懿文皇太子。降封吴王允熥为广泽王,卫王允为怀恩王,徐王允为敷惠王。寻复降允熥、为庶人,允改封瓯宁王,后皆不得其死。
编 杀故文学博士方孝孺。
纪 上之发北平也,僧道衍送之郊,跪而密启曰:“南有方孝孺者,素有学行,武成之日,必不降附,请勿杀之,杀之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上首肯之。及建文帝逊去,即召用孝孺,不屈,系之狱。上欲草即位诏,皆举孝孺,乃召出狱。孝孺斩衰入见,悲恸彻殿陛。上谕之曰:“我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上曰:“伊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上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上降榻劳曰:“此朕家事耳,先生毋过劳苦。”左右授笔札,上曰:“诏天下非先生不可。”孝孺大批数字,掷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既死耳,诏不可草。”上大声曰:“汝独不顾九族乎!”孝孺曰:“便十族奈我何!”声愈厉,上大怒,令以刀抉其口,两旁至两耳,复锢之狱。大收其朋友、门生尽杀之,然后出孝孺磔之聚宝门外。孝孺慷慨就戮,时年四十六,坐死者八百七十三人。
编 杀故兵部尚书铁铉。
纪 铉被执至京陛见,背立廷中,正言不屈,令一顾不可得,割其耳鼻竟不肯顾。爇其肉纳铉口中,令啖之,问曰:“甘否?”铉厉声曰:“忠臣孝子肉有何不甘!”遂寸磔之,至死犹喃喃骂不绝。上乃令舁大镬至,纳油数斛熬之,投铉尸,顷刻成煤炭,导其尸使朝上,转展向外,终不可得。上大怒,令内侍用铁棒十余夹持之,使北面,笑曰:“尔今亦朝我邪!”语未毕,油沸蹙溅起丈余,诸内侍手糜烂,弃棒走,尸仍反背如故。上大惊,命葬之。铉年三十七。
编 秋七月朔,大祀天地于南郊,以即位诏天下,大赦。
纪 仍以洪武三十五年为纪,改明年为永乐元年。
编 执黄子澄、齐泰至京,皆杀之,夷其族。
编 以夏原吉为户部尚书。
编 八月,杀故左佥都御史景清。
纪 初,燕师入,清知帝出亡也,犹思兴复,诡自归附,上厚遇之,仍其官。清自是恒伏利剑于衣衽中,委蛇侍朝,人疑焉。八月望日早朝,清绯衣入。先是灵台奏“文曲犯帝座急,色赤”。及是见清独衣绯,疑之,朝毕出御门,清奋跃而前,将犯驾,上急命左右收之,得所佩剑。清知志不得遂,乃起植立嫚骂,抉其齿,且抉且骂,含血直噀御袍,乃命剥其皮,草椟之,械系长安门,碎磔其骨肉,是夕精英迭见。后驾过长安门,索忽断,所械皮趋前数步,为犯驾状。上大惊,乃命烧之。已而上昼寝,梦清仗剑追绕御座,觉曰:“清犹为厉邪!”命赤其族,籍其乡,转相扳染,谓之“瓜蔓钞”,村里为墟。
编 杀故右副都御史练子宁。
纪 子宁被缚至阙,语不逊,上大怒,命断其舌,曰:“吾欲效周公辅成王耳。”子宁手探舌血,大书地上“成王安在”四字,上益怒,命磔之,宗族弃市者一百五十一人。
编 九月,大封靖难功臣。
编 以蹇义为吏部尚书。命解缙、黄淮、胡广、杨荣、杨士奇、金幼孜、胡俨直文渊阁。
编 徙封谷王橞于长沙。
编 以黄福为工部尚书。
编 冬十月,宁王权来朝,徙封南昌。
编 建文帝往滇。
纪 初帝附舟至京口,过六合,陆行至襄阳,至是往滇。
猜你喜欢 列传第七十 李琰之 祖莹 常景·魏收 卷七十九·列传第九·脱脱 卷第二百五十 唐紀六十六·司马光 第二十三回 下河南陈平走谒 过洛阳董老献谋·蔡东藩 卷十三·杨士奇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四十九·佚名 卷之三十三·佚名 卷之三十七·祁韵士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司马迁 李谧传·魏收 吴昌裔传·脱脱 叶向高传·张廷玉 秘书志卷第七·王士点 卷二百四·佚名 卷二十三田赋二·冯煦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