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三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古史卷三十五      宋 苏辙 撰伍员列传第十二

伍员楚人也字子胥父曰奢兄曰尚其先伍举楚之名大夫也楚平王之在蔡也郹阳封人之女奔之生子建即位以为太子使奢为之师费无极为之少师无极无宠于太子谋防之言诸王为娶于秦至而劝王自取之因説王大城城父以寘太子王聼之从而譛之曰建与奢将以方城之外叛王信之执奢而使奋阳杀建建亡奔宋无极言于王曰奢之子材若在吴必为楚患王使召尚与贠曰来吾免而父尚谓贠曰尔适吴我将归死吾知不逮我能死尔能报闻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也尔勉之矣尚至奢闻贠不来曰楚君大夫其旰食乎楚并杀之贠亡走吴过昭闗昭闗欲执之贠独身歩走防不得脱追者在后至江江上有渔父乘舟知贠之急渡之贠既渡解其劒曰此劒直百金以与父父曰楚国有命得伍贠者赐粟伍万石爵执珪岂徒百金劒耶不受贠未至吴疾止中道乞食至吴因公子光以见王僚时王僚五年也八年吴伐州来败顿胡沈蔡之师于鸡父太子建之母在鄓召吴人而启之吴入郹取楚夫人及其寳器以归明年侵楚灭巢及钟离贠因言伐楚之利于王僚公子光将为乱沮止之贠亦知光有内志未可説以外事乃进勇士専设诸于光退而耕于野以竢十一年楚平王卒秦女之子立是为楚昭王王僚因楚丧使母弟掩余烛庸侵楚楚师强吴师不能退光因吴国内空乃令専设诸袭刾王僚而自立是为王阖庐阖庐以贠为吴行人楚伯州犂之孙嚭奔吴吴亦以为太宰以谋楚贠言于阖庐请为三师以肄楚楚出则归楚归则出欲使楚道弊而后以三师乘之阖庐以为然楚于是始病自昭王即位无嵗不有吴师其令尹囊瓦贪而不仁国人恶之蔡侯唐侯朝于楚瓦以贿故三年止之二君归因子胥伯嚭请师于吴九年三国伐楚败囊瓦于柏举五战及郢楚昭王奔随吴遂入郢贠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始贠在楚与申包胥友贠之亡也谓包胥曰我必覆楚包胥曰我必存之及贠鞭平王尸包胥亡存山中使人谓贠曰子之报讐其已甚乎吾闻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今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事之今至于僇死人此岂天道乎贠曰为我谢申包胥吾日莫涂逺吾故倒行而逆施之于是申包胥走秦求救秦不许包胥立于秦庭哭七日七夜不絶声秦哀公怜之为出车五百乘救楚与楚子西子期连败吴师阖庐之弟夫槩王亡归自立阖庐释楚还击夫槩王楚昭王乃复入郢十九年吴伐越越王勾践击伤阖庐阖庐死子夫差立二年而报越败之夫椒越王以其余兵五千人栖于防稽使大夫种厚币遗太宰嚭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夫差将许之贠谏曰不可臣闻树德莫如滋去恶莫如尽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寻灭夏后相后緍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虞思妻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遂收夏众以灭过戈复禹之绩今吴不如过而越大于少康或将丰之不亦难乎句践能亲而务施施不失人亲不弃劳与我同壤而世为仇讐于是乎克而弗取又将存之违天而长防讐后虽悔之弗可食已弗聼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后吴其为沼乎十一年夫差将为鲁伐齐句践率其众而朝王及列士皆有赂吴人皆喜贠独惧曰是豢吴也夫谏曰越在我腹心之疾也壤地同而有欲于我夫其柔服求济其欲也不如早从事焉得志于齐犹获石田也无所用之越不为沼吴其泯矣使医除疾而曰必遗类焉者未之有也弗聼贠属其子于齐鲍氏太宰嚭因防之曰贠恨其计不用将为乱王使赐之属镂以死将死曰树吾墓以槚槚可材也吴其亡乎三年其始弱矣盈必毁天之道也吴王闻之怒乃取贠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江上命曰胥山吴王既诛贠遂伐齐大败齐人于艾陵十四年防诸侯于黄池越入吴二十三年而越卒灭吴苏子曰伍贠以父兄之怨破楚入郢鞭平王之墓世皆怜其志多其才然士不幸至此不足以言功名矣而贠至鞭旧君以逞逆天而伤义卒以尽忠而丧其躯岂非天哉

古史卷三十五

猜你喜欢
  列传十·薛居正
  卷一百九十·列传第七十八·张廷玉
  卷三百八十八 列传一百七十五·赵尔巽
  卷第二百六十一·胡三省
   第六节 改造思想·老舍
  第二十七回 唐高祖立根基二十一帝·黄士衡
  卷之九十五·佚名
  一一五三 军机大臣奏御史祝德麟呈送《道古堂文集》并查明未经写入全书片·佚名
  卷二·傅恒
  邵雍传·脱脱
  杨砥传·张廷玉
  卷六十八·赵汝愚
  卷四十一·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四·佚名
  二十一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全闽诗话卷八·郑方坤

    ○明曹学佺明三百年诗凡屡变洪永诸家称极盛微嫌尚沿元习迨宣徳十子一变而为晚唐成化诸公再变而为宋弘正间三变而为盛唐嘉靖初八才子四变而为初唐皇甫兄弟五变而为中唐至七才子已六变矣乆之公安七变而为杨陆所趋卑下竟

  • 楔子·高文秀

    (搽旦上,云)妾身是孙孔目的浑家郭念儿的便是。有孔目街市上寻护臂去了,我瞒着他,着人寻那白衙内来,有紧要的说话。可怎生这早晚还不见他来也?(净扮白衙内上,诗云)五脏六腑刚是俏,四肢八节却无才。村入骨头挑不出,俏从胎里带将来。

  • 御选明诗卷二·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卷二宗藩诗【宗室】周定王橚元宫词大安楼阁耸云霄列坐三宫御早朝政是太平无事日九重深处奏箫韶春日融和上翠防芳池九曲似流杯合香殿外花如锦不是看花不敢来东风吹绽牡丹芽漠漠轻隂防碧纱向晓内园

  • 御选元诗卷七十八·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元诗卷七十八七言絶句十一玛鲁八月既望访古鼎上人时庭桂盛开因赋絶句以 赠桂花隂下坐谈空况在清虚玉府中海上满庭秋一色天香和露滴西风春晓香雾空蒙落月低六街官马散银蹏芙蓉帐底梦初醒卧聴栗留花外

  • 翁宏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翁宏,字大举,桂州人。存诗三首。 春 残 翁宏 又是春残也, 如何出翠帏? 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 经年梦亦非。 那堪向愁夕, 萧飒暮蝉辉。 翁宏诗鉴赏 翁宏存诗仅三首,这首《春残》有绝妙佳句,流传于世。

  • 任贤第三·吴兢

    房玄龄,齐州临淄人也。初仕隋,为隰城尉。坐事,除名徙上郡。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遂罄竭心力。是时,贼寇每平,众人竞求金宝,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四十二·杨仲良

      徽宗皇帝   金盟上   政和七年七月。先是,建隆以来,金国尝由蓟州泛海至登州卖马,故道虽存,久闭不通。于是金国苏州汉儿高药师、曹孝才及僧即荣等,率其亲属二百余人,以大舟浮海,欲趋高丽避乱,为风漂达我界驼基岛,备言:『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十九·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四年八月戊寅朔宗正少卿兼直史馆范冲入见冲立未定上云以史事召卿两朝大典皆为奸臣所坏若此时更不修定异时何以得本末冲因论熙宁创制元祐复古绍圣以降弛张不一本末先后各有所因不可不深究而详论读毕上

  • 第十九回 三国志乱纷纷五十余载·黄士衡

    诗曰:剩水残山古又今,逢时人物此登临。诗吟杜牧孤鸿句,泪落雍门一操琴。老去深藏经济手,病来灰却战争心。残篇检到兴亡处,闲闷闲愁海样深。却说曹操字孟德,父嵩,为中常侍曹腾养子,实夏侯氏子也。操少机警,有权数,任侠放荡,不治本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江上遗闻·沈涛

    乙酉夏五月,我兵南下破金陵,宏光走;江阴县令林之骥、参将张宿解印绶,海防程、县丞吴相继望风遁。御史刘光斗迎降,有安抚常州之命。主簿莫士英缴印策,献善马于刘;遂命摄县事。六月二十日,新令方亨到任,严饬薙发令;民情恟恟。闰六

  • 第十四册 崇德元年五月·佚名

    第十四册 崇德元年五月二十六日,奉圣汗谕旨,文馆大学士范文程、希福、刚林及学士罗硕、并詹霸、罗?锦至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府门外立椿以示乘马坐车之人到此下马下车。和硕亲王府门各四十根;多罗郡王府门各三

  • 一一四六 军机大臣奏改正抽换《说铃》《酌中志》情形并将原本进呈片·佚名

    一一四六 军机大臣奏改正抽换《说铃》《酌中志》情形并将原本进呈片乾隆五十一年五月二十五日前蒙发下《说铃》七本,《酌中志》第三至二十三共七本。臣等详加阅看,将《酌中志》内违碍字句改正,抽换篇页。其《说铃》内,止

  • 卷55·陈邦瞻

    ○群奸之窜徽宗宣和七年十二月,上以金兵迫,禅位于太子桓。时天下皆知蔡京等误国,而用事者多受其荐引,莫肯为帝明言之,于是太学生陈东率诸生上书曰:“今日之事,蔡京坏乱于前,梁师成阴贼于内,李彦结怨于西北,朱勔聚怨于东南,王黼、

  • 张子语录中·张载

    温、良、恭、俭、让何以尽夫子之德?人只为少他名道德之字,不推广,见得小。温、良、恭、俭、让,圣人惟恐不能尽此五德。如“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圣人惟忧不能尽忠恕,圣人岂敢自谓尽忠恕也!“所求乎君子之道四

  • 省心篇 第十一 凡二百五十二条·范立本

    《资世通训》:“阴法迟而不漏,阳宪速而有。”阳网疏而易漏,阴网密而难。《景行录》曰:“无瑕之玉,可为国瑞。孝弟之子,可为家宝。”宝货用之有尽,忠孝享之无穷。家和贫也好,不义富如何?但存一子孝,何用子孙

  • 卷一·范家相

    钦定四库全书三家诗拾遗卷一柳州府知府范家相撰文字考异孔頴达曰毛诗文字异者动以数百盖不独说经之家言人人殊矣王厚齐诗攷集经传子史及说文尔雅所引与毛诗字句殊别者并入三家诗说中虽极该博颇无伦次因重爲搜辑所未

  • 潘氏沈阳纪程·潘祖荫

    清潘祖荫撰。1卷。潘于同治六年 (1867)以工部侍郎奉命赴盛京勘验福陵牌楼工程,以往返途中日记成是书。其中多有满族兴起时之史事轶闻。有同治刊本及《辽海丛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