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八十七上下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八十七上下  元 郝经 撰

録第五上下

礼乐

地类【社稷 军社 亳社 灵星 先蚕五祀 藉田 岳渎山川 封禅】

谨案此卷内缺社稷军社灵星先蚕藉田五篇

亳社

亳社胜国之社也初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作夏社及武王克殷乃变置社稷颁殷社于诸侯以为亡国之戒不曰殷社谓之亳社者殷有天下之号亳则邑也邑而不号号亡而地存也於是列国有周社有亳社谓之两社而卿大夫位于其间以听政故传谓间於两社为公室辅而鲁宋皆有亳社见於经传乃其徵也【原注左氏传亳社灾宋鸟鸣于亳社】礼郊特牲曰丧国之社屋之不受天阳也薄社北牖使隂明也【原注薄与亳同絶其阳通其隂而已】春秋书亳社灾公羊子曰蒲社者何亡国之社也【原注蒲读为亳】社者封也其言灾何【原注据封土非火所能焚】亡国之社盖揜其上而柴其下【原注揜柴之者絶不得通天地四方以为有国者戒故火得焚之】谷梁子曰亳社者亳之社也亳亡国也亡国之社以为庙屏戒也【原注立亳社于庙之外以为屏蔽取其不得通天人君瞻之而致戒心】其屋亡国之社不得达上也【原注为屋不使上通于天】此周制也汉兴除秦社稷令民立汉社稷自是不复有胜国之社而戒心亡矣

五祀

五祀凡五天帝五方之帝及五行之神皆从郊祀谓之五祀其国家日用之所资而有功於人者如井竈门行中溜等神位次社稷亦谓之五祀【案以上大典为一条今据文义接编】祭五祀於庙用特牲有主有尸皆先设席於奥祀户之礼南面设主于户内之西乃制脾及肾为俎奠于主北又设盛于俎西祭黍稷祭肉祭醴皆三祭肉脾一肾再既祭彻之更陈鼎俎设馔于筵前迎尸畧如祭宗庙之仪竈在门外之东其礼先设席於门之奥东面设主于竈陉乃制肺及心肝为俎奠于主西又设盛于俎南祭黍稷三祭肺心肝各一祭醴三既祭彻之更陈鼎俎设馔于筵前迎尸如祀户之礼中溜之礼设主于室牖下乃制心及肺肝为俎其祭肉心肺肝各一他如祀户之礼门之礼北面设主于门左枢乃制肝及肺心为俎各一奠於主南又设盛於俎东他如祭竈之礼行在庙门外西为軷壤厚二寸广五尺轮四尺北面设主于軷上乃制肾及脾为俎奠於主南又设盛於俎东肾一脾再余皆如祀门户之礼此皆周制也历秦及汉无徵孝武时方士李少君以祠竈谷道郤老方见上言上祠竈皆可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可见以封禅则不死於是天子始亲祠竈齐人少翁以方夜致竈鬼之貌天子自帷中望见焉乃拜少翁为文成将军及诛文成遂不复祠非制也後世闾巷细民往往为井竈门行中溜之祭而不复用周制类皆禨祥小道而天子诸侯之祀典亡矣

岳渎山川

凡山之堕高尊峻冠乎方域者则谓之岳水之发源注海独行而为衆水之宗者则谓之渎兴云致雨异於羣山者则为名山经沟纬洫汇乎羣流者则谓之川皆所以通天地之气生衆珍育羣材润万物殖百谷以为生民无穷之用故祀典之重次於天地其礼尚矣始见於虞书帝舜之巡守曰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于南岳西岳北岳岁徧而皆柴望望者望而祭之也祗四岳而无崧岳说者谓在天子畿内不以封故不巡守而岁祀之礼不録故周颂般为巡守之乐歌亦曰祀四岳河海而已禹别九州九山刋旅九川涤源舜复别为十二州封十有二山濬川【案以上大典为一条据文义接编】四渎视诸侯【谨案此上当有五岳视三公五字】诸侯祭山川之在封内者於是崧高列为五岳而江河淮济特为四渎又尊於十二山川而皆望祭谓之四望四镇凡郊祀天地则柴望血祭而狸沈【原注狸亡皆反埋瘗也沈沈之水中祭山林曰狸川泽曰沈顺其性也】东汉光武明章增修典礼废淫祠复三代命祀名山大川始如礼秩魏曹丕黄初二年初礼五岳四渎咸秩羣祀瘗沈珪璧遵汉制也六年秋七月丕以舟师入淮九月壬戌遣使者沈璧于淮曹叡太和四年秋八月遣使者以特牛一祠中岳青龙元年诏诸郡国山川不在祀典者勿祠曹奂咸熙元年如长安遣使者以璧币祠华山皆依放汉制也後世岳渎礼秩尊重而四海并五岳名川比四渎加王加帝升公升侯皆天子亲署名致祝崇奉祈赛轶古典矣封禅

封禅其礼不经见仲尼之门所不道诗书所载五岳四渎名山大川皆燔柴望祀礼器谓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于天因吉土以飨帝于郊皆因天地山川本然形质不为坛庙扫地而祭也升犹达也中中心之诚也望秩之际因名山之烟燎达其诚於天也焉有蹈藉神岳钻石磨崖建坛设陛泥金检玉增翳高明之事哉封禅之事始见於管仲之书谓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列无怀宓牺神农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成王十二家其六十家无闻殆非仲之言战国方士欲神其事增入之耳【原注郊祀志齐桓公既霸会诸侯於葵丘而欲封禅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宓牺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云云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後得封禅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过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上卑耳之山南伐楚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汉兵车之会三而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异乎於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穷以辞因设之以事曰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所以为盛江淮之间一茅三脊所以为藉也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然後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凤凰麒麟不来嘉谷不生而蓬蒿藜莠茂?枭数至而欲封禅毋乃不可乎如是桓公乃止】秦始皇帝并天下东巡诏齐鲁儒生博士七十人至泰山下议封禅或以古巡守柴望礼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扫地而祠席用苴稭始皇卑之黜不用遂除车道上自泰山阳至颠立石丞相斯为文颂德刻之从隂道下禅於梁父其礼颇采泰祝之祀雍上帝所用其封藏皆秘世不得而记登封泰山下禅梁父始见诸此汉孝武惑方士神仙之说谓封禅古不死之名而谀儒司马相如临终作封禅书言符命而以尸请天子乃慨然欲封禅诏太常诸生议礼仪拘於诗书古文而议各不同左内史儿寛以始皇事劝上自制定其当谓天子建中和之极兼综条贯金声而玉振之以顺成天庆垂万世之基上大悦遂自制仪采儒术以文之拜寛为御史大夫先幸缑氏封中岳太室遂东上泰山立石山颠至梁父礼祠地主乃行事封泰山下东方如郊祠泰一之礼封广丈二尺高九尺其下有玉牒书书秘礼毕天子独与侍中奉车子侯上泰山【原注子侯霍去病子】复有封其事皆禁明日下隂道禅泰山下址东北肃然山如祭后土礼天子皆亲拜下诏改年元封其後复修封禅高里又禅凡山石闾五年一修封凡五修封侈大繁渎以名山为足厌之具古所未有也光武中兴建武三十年羣臣请封禅泰山诏曰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吾谁欺欺天乎曾谓泰山不如林放大哉君人之言也可谓知礼矣三十二年因读河图会昌符曰赤刘之九会命岱宗乃求元封故事遂幸奉高为石坛於泰山颠用玉牒检用金缕以水银和金泥刻玉牒封之又於山上刻文数千言燎祭天於泰山下以高皇帝配御辇升山即位登坛大赦天下以建武三十二年为建武中元元年明年帝崩矣以光武之英名乃惑於图?终为始皇孝武不经之事惜哉魏曹叡初中护军蒋济曰夫帝王大礼巡狩为先昭祖扬祢封禅为首是以自古革命受符未有不蹈梁父登泰山刋无竟之名纪天人之际者也故司马相如谓有文以来七十二君【案此文未完晋书礼乐志载此文其下云或顺所繇於前谨遗教於後太史公曰主上有圣明而不宣布有司之过也然则元功懿德不刋梁山之石无以显帝王之功示兆庶不朽之观也语曰当君而叹尧舜之美譬犹人子对厥亲而誉他人之父今大魏承百王 之弊乱拯流遁之艰危接千载之衰绪继百代之废业自武文至于圣躬所以参成天地之道纲维人神之化上天报应嘉瑞显祥以比往古无所取喻至於历世迄今未废大礼虽志在扫尽残盗荡涤余秽未遑斯事若尔三苗倔强於江海大舜当废东巡之仪徐夷跳梁於淮泗周成当止岱岳之礼且去岁破吴虏於江汉今兹屠蜀贼於陇右其震荡内溃在不复淹无累于封禅之事也此议久废非仓卒所定宜下公卿广撰其礼卜年考时昭告上帝以副天下之望臣待罪军旅不胜大愿冒死以闻诏曰闻蒋济斯言使吾汗出流足自开辟以来封禅者七十余君耳故太史公曰虽有受命之君而功有不洽是以中间旷远者千有余年近者数百载其仪阙不可得记吾何德之修敢庶兹乎济岂谓世无管仲以吾有桓公登泰山之志乎吾不欺天也济之所言华则荣矣非助我者也公卿侍中尚书常侍省之而已勿有所议亦不须答诏也天子虽拒济议而实使高堂隆草封禅之仪以天下未一不欲便行大礼会隆卒不复行】

 

猜你喜欢
  庞统法正传第七·陈寿
  志第六 州郡上·萧子显
  列传第二十一 张裕·李延寿
  纳谏第五·吴兢
  ◎礼五(吉礼)·徐天麟
  春秋战国异辞卷五十一·陈厚耀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九十·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九十七·佚名
  卷二十九·叶盛
  钦定续通志卷七 唐纪七·纪昀
  六三三 荟要处汇核四至六月缮写讹错奉旨记过之总裁总校等清单·佚名
  金佗稡编卷五·岳珂
  卷一百六十四·佚名
  纲鉴易知录卷五四·吴楚材
  卷之五·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太尉夫人·唐圭璋

      仁宗时宗室夫人。   极相思令   柳烟霁色方春。花露逼金茎。秋千院落,海棠渐老,才过清明。   嫩玉腕托香脂脸,相传粉、更与谁情。秋波绽处,相思泪迸,天阻深诚。

  • 卷九·何汶

      六一居士  《雪浪斋日记》云:“或疑六一居士诗,以为未尽妙。以质于子和,子和曰:‘六一诗只欲平易耳。’”《荆公语录》云:“或曰欧阳文忠公亦好奇巧,公曰:‘不然,犹转积水于千仞之溪,其清

  • ●卷三·葛立方

    元、白齐名,有自来矣。元微之写白诗于阆州西寺,白乐天写元诗百篇,合为屏风,更相倾慕如此。而乐天必言微之诗得己格律顿(《历代诗话》本作“更”)进,所谓“每被老元偷格律”是也。然微之《江陵放言》与《

  • 第十二歌 十八岁姐倪结识十六岁格郎·刘半农

    十八岁姐倪结识十六岁格郎,对门姐倪来抢行:“你有郎勿晓得我呒郎苦,大熟年成也有隔壁荒。”抢,平读。行,读如杭。抢行谓同业相竞,此言争爱。

  • 卷十七·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千叟宴诗【乾隆五十年】卷十七预宴九十一人诗九十六首【骁骑校】刘兆麟【年八十六】束髪驰驱列校行承恩八十六年强官从旧职侪中垒赏乏奇功上太常丹极九天青闼朱顔三爵紫霞觞三千叟入常春宴仁夀还知

  • 三一 南江堂·周作人

    鲁迅所学的欧语是德文,原因是矿路学堂附设在江南陆师学堂里,那里是教德文的,后来进医学校也是如此,所以这就成为他的第二外国语了。在东京买德文书的地方很不多,中西屋只有英文,丸善书店德法文有一点儿,专卖德文书的仅有一家

  • 卷五十五 蜀书十 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第十·陈寿

    (程普传、黄盖传、韩当传、蒋钦传、周泰传、陈武传、董袭传、甘宁传、凌统传、徐盛传、潘璋传、丁奉传)程普传,程普,字德谋,右北平郡土垠人。他起初做过州郡小辟,颇有容貌风姿、计谋策略,善于应答论对。跟随孙坚转战征讨,在宛

  • 庶人朱友繦传·薛居正

    庶人朱友王圭,小名叫遥喜。母亲不知姓氏,本是亳州军妓。唐朝光启年间,太祖巡行亳州,召她陪睡。一个多月后准备离她而去,她告诉太祖说已有身孕。这时,元贞张皇后贤德而得宠,太祖一向畏惧她,因此最后还是没把这军妓带回大梁,仍留

  • 卷七·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七田赋考【七】水利田乾隆元年谕绍兴府属沿江沿海堤岸工程停止按亩派钱于存公项内动支兴修着为例又谕三代以前不言水利沟浍之制时蓄泄备旱潦尚书

  • 卷第四十·佚名

    續日本紀卷第四十〈起延暦八年正月、盡十年十二月。〉」右大臣正二位兼行皇太子傅中衛大將藤原朝臣繼繩等奉勅撰」今皇帝八年延暦八年春正月甲辰朔。日有蝕之。己酉。宴五位已上於南院。」授從五位上笠王正五位下。從

  • 儒行·戴圣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哀公曰:“敢问儒行。”孔子对曰:“遽数之不能终其物,悉数之乃留,更仆未可终也。”哀公

  • 景公上路寝闻哭声问梁丘据晏子对第二·晏婴

    景公上路寝,闻哭声,曰:“吾若闻哭声,何为者也?”梁丘据对曰:“鲁孔丘之徒鞠语者也。明于礼乐,审于服丧,其母死,葬埋甚厚,服丧三年,哭泣甚疾。”公曰:“岂不可哉!”而色说之。晏子曰:“古者圣人,非不知能繁登降之礼,制规矩之节,行表缀之

  • 卷十一·严虞惇

    <经部,诗类,读诗质疑> 钦定四库全书 读诗质疑卷十一 太仆寺少卿严虞惇撰 秦 郑谱曰秦者陇西谷名於禹贡近雍州鸟鼠之山尧时有伯翳者实臯陶之子佐禹治水水土平舜命作虞官掌上下草木鸟兽赐姓曰嬴历夏商兴衰世有人焉周孝

  • 题翁经理手册·太虚

    佛言:以喻如金刚最坚极利之智慧舟,乃能度烦恼生死海而到涅槃菩提之彼岸。余此次从寇机频警之汉皋,得达安澜不惊之渝市;盖所乘民风,乃川沪线航业巨擘民生公司唯一快轮,并由翁经理、杨船长等调御有方所致,遂书之以证经义。(见正

  • 金刚般若经集验拾遗·孟献忠

    南阳后学释 升堂 录三宝感通记曰。唐贞观五年。有隆州巴西县令狐元轨者。信敬佛法○京师西明寺主神察目验说之。又曰唐益州西南新繁县西四十里许○繁后具自言之(会盈耳)。唐临冥报记曰唐吴郡□□素家贞观二十年失火

  • 刻支那福州鼓山为霖禅师还山录后序·为霖道霈

    鼓山为霖大师被柔忍衣。入寂慈室。坐法空座。开堂说法三十余岁。座下常随众五千指。循循善诱。如老婆怜儿孙。谦谦度生如津梁。大师诚天下之至柔乎。及室中提宗印。辨魔拣异。则壁立万仞。七十四岁垂死而未肯许可一人

  • 台湾通纪·陈衍

    清代纂修的福建通志有三个本子。第一个是郝玉麟等修谢道承等纂的,刊於乾隆二年,凡七十八卷、首五卷。第二个是沈廷芳修吴嗣富纂的,刊於乾隆三十三年,凡九十二卷、首四卷。第三个是道光九年孙尔准等修陈寿祺纂、十五年程祖

  • 维摩义记·慧远

    凡四卷或八卷。隋代慧远(523~592)撰。又称维摩义记、维摩诘所说经注、维摩义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八册。本书系对于维摩经之文义作解释。初阐明声闻、菩萨二藏,并举出渐、顿二教之别,而判维摩经为菩萨藏顿教之法轮;次释维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