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三

元、白齐名,有自来矣。元微之写白诗于阆州西寺,白乐天写元诗百篇,合为屏风,更相倾慕如此。而乐天必言微之诗得己格律顿(《历代诗话》本作“更”)进,所谓“每被老元偷格律”是也。然微之《江陵放言》与《送客岭南诗》,乐天皆拟其作何耶?东坡尝效山谷体作江字韵诗,山谷谓坡收敛光芒,入此窘步。余于乐天亦云。

诗人赞美同志诗篇之善,多比珠玑、碧玉、锦绣、花草之类,至杜子美则岂肯作此陈腐语邪?《寄岑参诗》云:“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夜听许十一诵诗》云:“精微穿溟涬,飞动摧霹雳。”《赠卢琚诗》曰:“藻翰惟牵率,湖山合动摇。”《赠陈(《历代诗话》本作“郑”)谏议诗》云:“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寄李白诗》云:“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赠高适诗》云:“美名人不及,佳句法如何。”皆惊人语也。视余子其神芝之与腐菌哉!

李太白、杜子美诗皆掣鲸手也。余观太白《古风》、子美《偶题》之篇,然后知二子之源流远矣。李云:“《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则知李子所得在《雅》。杜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骚人嗟不见,汉道(《历代诗话》本作“选”)盛于斯。”则知杜之所得在骚。然李不取建安七子,而杜独取垂拱四杰何耶?南皮之韵,固不足取,而王、杨、卢、骆亦诗人之小巧者尔。至有“不废江河万古流”之句,褒之岂不太甚乎?

贾岛携新文诣韩愈云:“青竹未生翼,一步万里道。安得西北风,身愿变蓬草。”可见急于求师。愈赠诗云:“家住幽都远,未识气先感。来寻吾何能,无殊(《历代诗话》本作“味”)嗜昌歜。”可见谦于授业。此皆岛未儒服之时也。洎愈教岛为文,遂弃浮屠(《历代诗话》本作“图”),学举进士。《摭言》载岛初赴名场,于驴上吟“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遇权京尹韩吏部呵(《历代诗话》本作“呼”)唱而不觉,洎拥至马前,则曰:“欲作敲字,又欲作推字,神游(《历代诗话》本作“游”)诗府,致冲大官。”愈曰:“作敲字佳矣。”是时岛识韩已久矣,使未相识,愈岂肯教其作敲字邪!

余读许浑诗,独爱“道直去官早,家贫为客多”之句。非亲尝者,不知其味也。《赠萧兵曹诗》云:“客道耻摇尾,皇恩宽犯鳞。”“直道去官早”之实也。《将离郊园诗》云:“久贫辞国远,多病在家希。”“家贫为客多”之实也。

苏养直《清江曲》见赏于东坡,以为与李太白无异。所谓“属玉双飞水满塘,菰蒲深处浴鸳鸯”是也。既为前辈所赏,名已不没。而又作《后清江曲》一篇,岂养直尚恶其少作邪?所谓“呼儿极浦下笭箵,社瓮欲熟浮蛆香。”“轻蓑淅沥鸣秋雨,日暮乘流自相语。”如此等句,《前清江曲》似未到也。

作诗贵雕琢,又畏有斧凿痕,贵破的,又畏黏皮骨,此所以为难。李商隐《柳诗》云:“动春何限叶,撼晓几多枝。”恨其有斧凿痕也。石曼卿《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恨其黏皮骨也。能脱此二病,始可以言诗矣。刘梦得称白乐天诗云:“郢人斤斵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世人方内欲相从,行尽四维无处觅。”若能如是,虽终日斵而鼻不伤,终日射而鹄必中,终日行于规矩之中,而其迹未尝滞也。山谷尝与杨明叔论诗,谓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百战百胜。如孙、吴之兵,棘端可以破镞;如甘蝇、飞卫之射,捏聚放开,在我掌握,与刘所论,殆一辙矣。

杜牧《赤壁诗》云:“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李义山集中亦载此诗,未知果何人所作也。

自古文人,虽在艰危困踣之中,亦不忘于制述。盖性之所嗜,虽鼎镬在前不恤(《历代诗话》本作“恤”)也,况下于此者乎?李后主在围城中,可谓危矣,犹作长短句。所谓“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文未就而城破。蔡约之尝亲见其遗藁。东坡在狱中作诗《赠子由》云:“是处青山可藏(《历代诗话》本作“埋”)骨,它(《历代诗话》本作“他”)年夜雨独伤神。”犹有所托而作。李白在狱中作诗上崔相云:“贤相燮元气,再欣海县康。应念覆盆下,雪泣拜天光。”犹有所诉而作。是皆出于不得已者。刘长卿在狱中,非有所托诉也,而作诗云:“斗间谁与看冤气,盆下无由见太阳。”一诗云:“壮志已怜成白发,余生犹待发青春。”一诗云:“冶长空得罪,夷甫不言钱。”又有《狱中见画佛诗》,岂性之所嗜?则缧绁之苦,不能易雕章缋句之乐与?

黄庶,字亚夫,尝有《怪石》一绝传于世云:“山鬼水怪着薜荔,天禄辟邪眠莓苔。钩帘坐对心语口,曾见汉家池馆来。”人士脍炙,以为奇作。唐张碧诗亦不多见,尝有《池上怪石诗》云:“寒姿数片奇突兀,曾作秋江秋水骨。先生应是厌风雷,着向池边塞龙窟。我来池上倾酒尊,半酣书破青烟痕。参差翠缕摆不落,笔头惊怪黏秋云。我闻吴中、项容水墨有高价,邀得将来倚松下。铺却双缯直道难,掉首(《历代诗话》本作“手”)空归不成画。”二诗殆未易甲乙也。

杜子美诗喜用《文选》语,故宗武亦习之不置,所谓“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又云“呼婢取酒壶,续儿诵《文选》”是也。唐朝有《文选》学,而时君尤见钦(《历代诗话》本无“钦”字)重,分别本以赐金城,书绢素以属裴行俭是也。外史《捣扤(《历代诗话》本作“梼杌”)》载,郑奕尝以《文选》教其子,其兄曰:“何不教读《论语》,免学沈、谢嘲风弄月,污人行止。”郑兄之言,盖欲先德行而后文艺,亦不为无理也。

元和十一年六月,武元衡将朝,夜漏未尽三刻,骑出里门,遇盗,薨于墙下。许孟容谓国相横尸而盗不得,为朝廷耻。遂下诏募捕,竟得贼(《历代诗话》本无“贼”字)。始得张晏者,王承宗所遣;訾珍者,李师道所遣也。初,元衡策李锜之必反。已而锜果反就诛。由是诸镇桀骜者,皆不自安,以致于是。刘梦得有《代靖安佳人怨诗》云:“宝马鸣珂踏晓尘,鱼文匕首犯车茵。适来行哭里门外,昨夜画(《历代诗话》本作“华”)堂歌舞人。”又云:“秉烛朝天遂不回,路人弹指望高台。墙东便是伤心地,夜夜秋萤飞去来。”余考梦得为司马时,朝廷欲澡濯补郡,而元衡执政,乃格不行。梦得作诗伤之而托于靖安佳人,其伤之也,乃所以快之与?

裴度平淮西,绝世之功也。韩愈《平淮西碑》,绝世之文也。非度之功不足以当愈之文,非愈之文不足以发度之功。碑成,李愬之子乃谓没父之功,讼之于朝。宪宗使段文昌别作。此与舍周鼎而宝康瓠何异哉?李义山诗云:“碑高三丈字如手(《历代诗话》本作“斗”),负以灵鳌蟠以螭。句奇语重喻者少,谗之天子言其私。长绳百尺拽碑倒,麄砂大石相磨治。公之斯文若元气,先时已入人肝脾。”愈书愬曰:“十月壬申,愬用所得贼将,自文城因天大雪,疾驰百二十里到蔡,取元济以献。”与文昌所谓“郊云晦冥,寒可堕指。一夕卷旆,凌晨破关”等语,岂不相万万哉!东坡先生责(《历代诗话》本作“谪”)官过旧驿壁间,见有人题一诗云:“淮西功业冠吾唐,吏部文章日月光。千古断碑人脍炙,世间谁数段文昌。”坡喜而录(《历代诗话》本作“诵”)之。

裴度在朝,宪宗委任不疑,使破三贼。已而吴元济授首,王承宗割二州遣子入侍,李师道被擒。两河诸侯,忠者怀,强者畏,克融、廷凑皆不敢桀骜,勋烈之盛,一时无与比肩者。惟李义山指为圣相,诗曰“帝得圣相相曰度”,又曰“呜呼圣皇及圣相”,亦过矣哉。荀卿曰:“得圣臣者帝。”若舜、禹、伊尹、周公皆圣臣也,谓四人为圣臣则可,谓裴度为圣相,其可哉?

李翱、皇甫湜集中皆无诗。世传翱有《县君好砖渠》一诗,并《传灯录》载《答药山》一偈,湜秖(《历代诗话》本作“祗”)有《浯溪留题》一篇而已。

刘叉爱金使酒,不拘细行,士类鄙之。史载叉持韩愈金数斤去,曰:“此谀墓中人得尔,不若与刘君为寿。”是爱金者。又载少为侠行,因酒杀人亡命,会赦出。是使酒者。而其集有《烈士咏》云:“烈士或爱金,爱金不为贫。义死天亦许,利生天亦嗔。胡为轻薄儿,使酒杀平人。”岂叉自以为烈士邪?

刘叉诗酷似玉川子,而传于世者二十七篇而已。《冰柱》、《雪车》二诗,虽作语奇怪,然议论亦皆出于正也。《冰柱诗》云:“不为四时雨,徒于道路成泥柤(《历代诗话》本原亦作“柤”,点校者据类编本改为“阻”)。不为九江浪,徒能汨没天之涯。”《雪车诗》谓“官家不知民馁寒,尽驱牛车盈道载。屑玉载载欲何之?秘藏深宫,以御炎酷。”如此等句,亦有补于时,与玉川《月蚀诗》稍相类。

东坡拈出陶渊明谈理之诗,前后有三:一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曰“笑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三曰“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皆以为知道之言。盖摛章绘句,嘲弄风月,虽工亦何补。若覩道者,出语自然超诣,非常人能蹈其轨辙也。山谷尝跋渊明诗卷云:“血气方刚时,读此诗如嚼枯木。及绵历世事,如决定无所用智。”又尝论云:“谢康乐、庾义城之诗,炉锤之功,不遗余力,然未能窥彭泽数仞之墙者,二子有意于俗人赞毁其工拙,渊明直寄焉。”持是以论渊明诗,亦可以见其关键也。

省题诗自成一家,非他诗比也。首韵拘于见题,则易于牵合,中联缚于法律,则易于骈对,非若游戏于烟云月露之形,可以纵横在我者也。王昌龄、钱起、孟浩然/李商隐辈皆有诗名,至于作省题诗,则疎矣。王昌龄《四时调玉烛诗》云:“祥光长赫矣,佳号得温其。”钱起《巨鱼纵大壑诗》云:“方快吞舟意,尤殊在藻嬉。”孟浩然《骐骥长鸣诗》云:“逐逐怀良驭,萧萧顾乐鸣。”李商隐《桃李无言诗》云:“夭桃花正发,秾李蕊方繁。”此等句与儿童无异,以此知省题诗自成一家也。

诗人比雨,如丝如膏之类甚多,至杜牧乃以羽林鎗为比(“杜牧”以下九字,《历代诗话》本脱前七字,“为比”讹作“为此”),恐未尽其形似。《念昔游》云:“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扌双] [扌双]羽林枪。”《大雨行》云:“四面崩腾玉京仗,万里横互(《历代诗话》本作“亘”)羽林枪。”岂去国凄断之情,不能忘鸡翘豹尾中邪?

武元衡诗不多,集中有《酬严司空荆南见寄诗》两篇,一云:“金貂再领三公府,玉帐连封万户侯。”一云:“汉家征镇委条侯,虎节龙旌居上头。”皆续以“帘卷青山巫峡晓,烟开碧树渚宫秋。”第三联一云:“刘琨坐啸风清塞,谢朓题诗月满楼。”一云:“金笳尽掩故人泪,丽句初传明月楼。”皆续以“白雪调高歌不得,美人相顾翠蛾愁。”人讶其太同。余谓乃元衡删润之本,集中两存之尔。当以前篇为正,后篇诚未工也。

诗体如八音歌、建除体之类,古人赋咏多矣。用十二神为诗者,始见于沈炯,山谷亦尝效为之。余友人莫之用,其祖戬,尝以辩舌说贼,脱百人于死,意其后必昌,而之用乃贫不能以自存,天理殆难晓也。余尝以此格作诗赠之云:“抱犬高眠已云足,更得牛衣有余燠。起来败絮拥悬鹑,谁羡龙髯织冰縠。踏翻菜园底用羊,从他春雷吼枯肠。击锺烹鼎莫渠爱,小芼自许猴葵香。半世饥寒孔移带,鼠米占来身渐泰。吉云神马日匝三,樗蒲肯作猪奴态。虎头食肉何足夸,阴德由来报宜奢。丹灶功成无跃兔,玉函方秘缘青蛇。”

仲长统云:“垂露成帏,张霄成幄。沆瀣当餐,九阳代烛。”盖取无情之物作有情用也。自后窃取其意者甚多。张志和则云:“太虚为室,明月为烛。”王康琚则云:“华条当圜屋,翠叶代绮窻。”吴筠则云:“绿竹可充食,女萝可代裙。”刘伶则云:“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皆是意也。李义山《无题诗》云:“春蚕到死丝方歇,蜡炬成灰泪始干。”此又是一格。今效此体为俚语小词传于世者甚多,不足道也。

东坡在儋耳时,余三从兄讳延之,自江阴担簦万里,绝海往见,留一月。坡尝诲以作文之法曰:“儋州虽数百家之聚,州人之所须,取之市而足,然不可徒得也,必有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钱是也。作文亦然,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意是也。不得钱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历代诗话》本作“明”)事,此作文之要也。”吾兄拜其言而书诸绅。尝以亲制龟冠为献,坡受之,而赠以诗云:“南海神龟三千岁,兆叶朋从生庆(《历代诗话》本作“爱”)喜。智能周物不周身,未免人钻七十二。谁能用尔作小冠,岣嵝耳孙刱其制。今君此去宁复来,欲慰相思时整视。”今集中无此诗,余尝见其亲笔。后坡归宜兴,道由无锡洛社,尝至孙仲益家。时(《历代诗话》本无“时”字)仲益年在髫龀(《历代诗话》本作“龆龀”),坡曰:“孺子习何艺?”孙曰:“学对属。”坡曰:“试对看。”徐曰:“衡门稚子璠玙器。”孙应声云(《历代诗话》本作“曰”):“翰苑仙人(《历代诗话》本作“神仙”)锦绣肠。”坡抚其背曰:“真璠玙器也!异日不凡。”二事皆吾乡人士所知,辄记于此。

唐王建以宫词名家。本朝王岐公亦作宫词百篇,不过述郊祀、御试、经筵、翰苑、朝见等事,至于宫掖戏剧之事,则秘不得(《历代诗话》本作“可”)传,故诗词中亦罕及。若建者,乃内侍王守澄之宗侄,得宫中之事为详。如“丛丛洗手绕金盆,旋拭红巾入殿门。众里遥抛新橘子,在前收得便承恩。”又云“避脱昭仪(《历代诗话》本作“避暑昭阳”)不掷卢,井边含水喷鸦(《历代诗话》本作“鸦”,同)雏。内中数日多(《历代诗话》本作“无”)呼唤,写(《历代诗话》本作“搨”)得《滕王蛱蝶图》。”如此之类,非守澄说似,则建岂能知哉。初,守澄读建宫词,谓之曰:“宫掖之事,而子昌言之,傥得罪,将奚赎?”建与之诗曰:“三朝行坐镇相随,今上春宫见小时。脱下御衣先赐着,进来龙马每教骑。长承密旨归家少,独奏边机出殿迟。不是姓同(《历代诗话》本作“当家”)亲说向,九重争得(《历代诗话》本作“遣”)外人知。”自是守澄不敢有言。花蕊夫人亦有宫词百篇,如“月头支给买花钱,满殿宫人近数千。遇着唱名多不语,含羞急过御床前”之类,亦可喜也。

郛子稍学作小诗,尝赋《梅花》云:“玉屑装龙脑,云衣覆麝脐。何堪夜来雪,香色两凄迷。”《留友人诗》云:“良友间何阔,春事遽如许。劳君下鸥沙,一叶系春渚。昨梦堕前世,再见欣欲舞,聊呼花底杯,酒面点红雨。狂歌谢贯珠,清论杂挥尘。骊驹未可歌,妙句须君吐。”观此数语,似粗知诗家畦径,学之不已必佳,但恐其中堕尔。 

猜你喜欢
  卷七百六十七·彭定求
  卷十二·纪事三·冯金伯
  高明·隋树森
  词苑丛谈卷九·徐釚
  卷四十·梅鼎祚
  卷七十五·冯惟讷
  【附】康范续録·汪晫
  七月七日海岱会集序·冯琦
  巻八·邵浩
  卷九十一·曹学佺
  卷四十四·方回
  卷一百五十五·陈廷敬
  御选元诗卷九·康熙
  江西诗派小序·刘克庄
  第三章 论韵·吴梅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春酒堂诗话 全文·周容

      家严常语容曰:「文公《诗经》诸韵,似亦有不必拘者。如『六月食郁及薁,七月烹葵及菽』,『菽』『薁』也。『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稻』与『枣』,转韵矣,何必强『枣』为『走』,强『稻』为『徒苟反』也。『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 ●波外乐章卷四·乔曾劬

    华阳 乔曾劬 大壮内家娇雁早辞南,鱼迟到海,书短恨长谁寄。随风絮转,因雨菭生,误却年年花事。到处玉觞断酒,经时钿筝移字。任画屏、螙损香桃更瘦,重写无自。 病里。春寒妨午睡。梦醒也忘归计。沮孤帆天际。闹古社神雅,乱

  • 卷十六 后赵录六·崔鸿

    石虎中 建武五年春正月虎下书令诸郡国立五经博士初勒置大小学博士于是复置国子博士助教虎以吏部选举斥外耆徳而势门童幼多为美官免郎中魏敻[一作象]为庶人夏四月辛未晋征西将军庾亮遣叅军赵松

  • 卷二·陆以湉

    ◎忠义传卢奕在《忠义传》,其孙元辅以能绍其祖附焉,其子杞乃入《奸臣传》。得罪于名教,虽有贤父令子,不能逭其恶也。◎李方叔苏文忠公典贡举遗李方叔,吕大防有“失此奇才”之叹。文忠殁,方叔哭之恸,且为相地卜兆,作

  • 卷之五百六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雍正实录卷之三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第二卷 物产二·缪荃孙

    品 名 二徐 州 府品属 品名及产区并附注 稻谷 稻:产萧县。白米山泉灌溉者尤佳,有水、旱二种。 秫秫:有红、黄二种。一名高梁,用以酿酒。其茎秆作柴供炊,名曰秫秸,亦可编篱。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五 列传七十五·纪昀

    列传唐 【七十五】○唐七十五王敬武【师范】 孟方立 时溥朱宣孙儒高仁厚赵犫【昶珝】 成汭杜洪 锺传刘汉宏 张雄【徐约】王敬武孟方立时溥朱宣孙儒高仁厚赵犫成汭杜洪锺传刘汉宏张雄△王敬武王敬武青州人隶平

  • 世家卷第三十三 高丽史三十三·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忠宣王一。忠宣王讳璋字仲 古讳 蒙古讳益智礼普化忠烈王长子母曰齐国大长公主。 忠烈王元年乙亥九月丁酉生三年正月册王为世子九年二

  • 一一·钱穆

    由此连带引申,可以说中国教育特所注重,乃一种全人教育。所谓全人教育,乃指其人之内在全部生命言。贯彻此内在全部生命而为之中心作主宰者,乃其人之心情德性。因此中国教育,比较上常忽视了一种偏才教育。人各有才,因才成学,各

  • 景公为邹之长途晏子谏第七·晏婴

    景公筑路寝之台,三年未息;又为长庲之役,二年未息;又为邹之长途。晏子谏曰:“百姓之力勤矣!公不息乎?”公曰:“途将成矣,请成而息之。”对曰:“明君不屈民财者,不得其利;不穷民力者,不得其乐。昔者楚灵王作顷宫,三年未息也;又为章华之

  •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冯友兰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在中国,哲学与知识分子人人有关。在旧时,一个人只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学发蒙。儿童入学,首先教他们读"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 卷八十九(月婆首那译)·佚名

    △摩诃迦叶会第二十三之二尔时摩诃迦叶白佛言:世尊,当来末世後五百岁。何等菩萨行於谄曲。尔时世尊告迦叶言:迦叶。多有众人行於谄曲。亲近恶友少读诵经为求衣食。尔时摩诃迦叶白佛言:善哉世尊,唯愿世尊,利益多人说彼谄曲。

  • 卷第七·佚名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七尊者世亲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分别根品第二之五广说因已。缘复云何。颂曰。说有四种缘  因缘五因性等无间非后  心心所已生所缘一切法  增上即能作论曰。于何处说。谓契经中。如契经中说

  • 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第十七·楚石梵琦

    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第十七 偈颂三 侍者 文斌等 编 赠五台体法师 惟一文殊。无二文殊。百千万亿。徧满尘区。或作老人。或为童子。或在山林。或居廛市。或乘狮子跨空行。或现光明从地起。法师久矣驻五台。

  • 记胡雪岩故宅·许指严

    予此次续作西泠之游,已于湖艇再笔中,详纪游踪。今兹所作,则完全纪胡雪岩之故宅而已。七月初五星期曰,汪君来寺游散,语次及杭城近状,忽郑重言之曰:“杭城有一特殊建筑物,今将拆毁,后此更无机缘,可再睹庐山面目,盍一往观?”予询安在

  • 琴堂谕俗编·佚名

    二卷。宋郑玉道(生卒年不详)、彭仲刚(生卒年不详)撰,宋应俊(生卒年不详)辑补,元左祥(生卒年不详)续增补。四人字、号、籍贯及生平事迹均不详。据《宋史·艺文志》所载,可知郑玉道曾撰有《谕俗编》一卷,彭仲刚撰有《谕俗续

  • 灯指因缘经·佚名

    全一卷。后秦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记述王舍城长者之子‘灯指’出家修道,证阿罗汉果之因缘。提示众生对殊胜福田种下少许善根,即能享人天之乐,进而入于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