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

钦定四库全书

隆平集卷一

宋 曾巩 撰

圣绪

圣宋赵姓帝高阳氏之後自汉京兆尹广汉而下世居涿郡爰及唐李僖祖生焉燕蓟之俗尚武时有僖祖以儒学显终於县令历水清文安幽都三邑顺祖即其子也少博学有时誉终於御史中丞翼祖即其子也少年慷慨有大志历营蓟涿三郡宣祖即其子也雅尚儒素又勇智过人仕周为将帅终赠太尉

太祖以宋州节度使为始封故国号大宋以火德王色尚赤太祖啓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宣祖皇帝之第二子母曰昭宪皇太后杜氏初後唐明宗即位每夕焚香祷天曰臣出戎狄世乱为衆所推愿上天早生圣人与中国为主天成二年二月十六日太祖生周显德七年正月三日统师北征刘筠次陈桥军士推戴势不可避四日周帝逊位太祖登极以生辰为长春节改元建隆追尊皇高祖府君谥文献皇帝庙号僖祖陵曰钦陵皇曾祖府君諡惠元皇帝庙号顺祖陵曰康陵皇祖府君諡简恭皇帝庙号翼祖陵曰定陵皇考府君諡昭武皇帝庙号宣祖陵曰安陵开宝九年十月癸丑宫车晏驾在位十七年圣寿五十葬永昌陵孝明皇后王氏孝章皇后宋氏【继孝明立】孝惠皇后贺氏【即位後追册】太宗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宣祖皇帝之第三子太祖同母弟晋天福四年十月七日生显德七年从太祖北征太祖既为诸军拥戴师还太宗叩马首告曰诸军将校若恃功肆行剽略使民肝脑涂地非顺天应人之意愿誓而後进太祖遂誓於衆诸将而下翕然禀命太祖嘉帝英略友爱益至传位之意始於此开宝九年十月癸丑即皇帝位是年改元太平兴国以生辰为乾明节淳化元年改曰寿宁节至道三年三月癸巳宫车晏驾在位二十三年圣寿五十九葬永熙陵明德皇后李氏【即位後立】淑德皇后尹氏懿德皇后符氏【竝即位後追册】元德皇后李氏【真宗皇帝追尊】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太宗皇帝之第三子母曰元德皇后李氏生帝於开宝元年十二月二日至道三年三月癸巳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咸平以生辰为承天节乾兴元年二月戊午宫车晏驾在位二十六年圣寿五十有五葬永定陵章穆皇后郭氏【即位後册】章献明肃皇后刘氏【继章穆立】章怀皇后潘氏【即位後追册】章懿皇后李氏章惠皇后杨氏【竝仁宗皇帝追尊】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真宗皇帝之第六子母曰章懿皇后李氏生帝於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四日乾兴元年二月戊午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天圣以生辰为乾元节嘉佑八年三月辛未宫车晏驾在位四十二年圣寿五十有四葬永昭陵皇后曹氏【即位後立】废后郭氏温成皇后张氏【贵妃追册】

英宗体乾膺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太宗皇帝之曾孙濮安懿王第十三子母曰仙游县君任氏生帝於天圣十年正月三日嘉佑八年三月辛未即皇帝位次年改元治平以生辰为圣寿节治平四年正月丁巳宫车晏驾在位五年圣寿三十有六葬永厚陵皇后高氏【即位後受册】

【按此集真宗刘后俱作谥章献李后俱作諡章懿新编刘諡仝李諡庄懿通监二后俱作庄盖旧制后諡必冠帝号真宗諡章圣故俱易为章】

符应

窦俨周显德中与杨徽之卢多逊同在谏垣常曰天地厌乱久矣丁卯岁五星聚於奎自此太平矣恨不与二拾遗同见之也乾德五年丁卯五星会於奎俨果已卒师次陈桥军中有苗训者善占候引亲吏楚昭辅视日下复有一日

晋天福中两浙民间语必以赵字为助如饮曰赵饮食曰赵食之类宋兴钱俶独先恭顺盖悟此也

蜀自孟昶袭位民家质物者必书门曰召主收赎及昶末年命翰林学士幸寅逊书桃板辞不工昶自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及王全斌平蜀朝廷以参知政事吕余庆知成都府而长春节太祖生辰也

江南自晋汉以来民间服玩侈丽者或问之必曰此物属赵宝子又李煜宫女染碧夜偶不收得雨色益鲜自尔竞收雨水以染谓之天水碧天水赵姓郡号也

都城

东京城以宣武军节度使治所建周世宗命韩通以近甸丁夫增修太祖建隆三年命有司广皇城东北隅按洛阳宫殿图营缮太宗太平兴国四年重立京城内外门名二十有五【外城门南薰而次十七内城门崇明而次八】

西京古洛邑今与南北京竝为别都

南京景德三年升应天府建

北京庆历二年升大名府建

官名

诸州置通判始於建隆四年命刑部郎中贾玭等充湖南道诸州通判乾德四年诏自今事无巨细须长吏通判佥议连书僚属方得奉行太宗朝以宋琪为开封府通判是後开封府不复置

司寇参军建隆间置以及第进士九经五经并在铨选人为之其後改曰司理五代时两京军廵诸州马步院都虞候判官止以开封河南及诸州才校充选至是改马步院为司寇而两京军廵始选任京官

转运判官开宝六年广南路初除徐泽一员太平兴国三年诸路竝置

以武德使副为皇城以闲廐使副为崇仪太平兴国中改

文明殿学士太平兴国五年因殿名置九年殿灾改建为文德殿此职遂废

以补阙为司谏以拾遗为正言太平兴国六年改内殿崇班左右侍禁太平兴国六年置以供奉官殿直有四十年不得迁转故增此三资崇班在供奉官之上殿直在侍禁之下又改殿前承旨为三班奉职

以天廐使副为左右骐骥雍熙间改

宣政使淳化中置太宗曰宣徽使执政之渐非宦者所宜处以王继恩平李顺有功故特置此职授之

翰林侍读学士咸平二年参用旧制禄秩次翰林学士以侍读授杨徽之夏侯峤吕文仲以侍讲授邢昺唐开元有侍读其後有翰林侍读学士至五代废太宗始命吕文仲侍读寓直禁中名秩尚卑故复更制

三司使咸平六年复後唐长兴之制长兴中张延朗领其使其後遂废至是以寇准尝执政故以为使兼总三部卞衮盐铁查道度支林特户部竝副使又以判官六员外掌政令奏事又有更制使止书检余皆副使判官主之

资政殿学士景德二年因殿名置殿在龙图阁之东序时王钦若求罢政事屡请不已特置此职以宠之殿学士在翰林学士之下侍读之上是冬又加钦若大学士之称在翰林承旨之上

龙图阁待制景德初阁成因置此职以授戚纶杜镐大中祥符末又以冯元直龙图阁待制直阁之名盖始於此

提点刑狱景德四年置在转运使副之下而俸给同每路二员内一员武臣带同字天禧四年改曰劝农事至是提点刑狱亦兼

内殿承制大中祥符二年置在崇班之上

景德殿使大中祥符五年置以授内臣刘承规

发运都监天禧间置

天章阁待制天圣中置景佑间又添置侍讲

崇政殿说书景佑元年置以授贾昌朝

端明殿学士景佑初复後唐长兴之制以殿为名置此职

观文殿大学士庆历七年置时宰相贾昌朝求罢政事除右仆射因以此职宠之仍诏自今曾任宰相者方除紫宸殿学士庆历八年因殿名置以授丁度是後不复置

官司

事材塲建隆间内臣阎承翰以八作司出纳积弊建议於都城西置塲治此而後授之世以为便

绫锦院乾德五年置时已平蜀所得锦工六百人隶焉内藏库太祖所置谓之景福内库太宗新其名曰内藏自淳化至景德用兵及郊丘之费不取於民有司假内藏缗帛六千余万每岁多或三百万少亦不减百万累年不能偿诏即蠲除之真宗景德中命陈彭年作记以示宰臣曰此库乃为计司备经费尔苟非节用能如是耶

以武德司为皇城司太平兴国中改

封驳司太宗从魏羽请遵故事复置因命羽典领自唐以来凡制诏皆经东台省审有未便者许封驳以闻主之者给事中也咸平四年改曰门下封驳事则给事中之职

以匦院为登闻院太平兴国六年改置咸平四年改登闻院曰登闻检院改鼓司曰登闻鼓院自是匦函遂废天圣间於登闻检院鼓院各以匦函为检匣凡言大事朝政阙失或诉寃未辨者悉令投检匣以进即言涉奇邪无得通闻

以天廐为左右骐骥院雍熙初改

三班院雍熙四年置先供奉官以下隶宣徽院其员寖多故别置官司考课而陞黜之

理欠司雍熙四年诏诸路州郡置

以军头司为殿前忠佐司端拱元年改

审刑院淳化二年於禁中置以李昌龄知院事凡具狱案经大理寺刑部方关审刑中覆然後下相府相府又以闻始论决

理检司淳化三年诏於乾元门西北廊置复唐制也天圣中遂置理检使以御史中丞领之

审官院淳化四年改考课朝官院为之其幕职州县官止曰考课院

国信司景德元年因契丹修好始置止以内臣阎承翰领其事

谏院明道初置

都水监嘉佑三年置

馆阁【文籍附】

三馆新修书院太平兴国三年诏赐名崇文院唐武德中初置修文馆隶门下省贞观中建史馆於禁中专掌国史开元五年於乾元殿东廊写四部书置刋定官以丽正殿为修书史十二年诏学士张说等晏於集仙殿曰集贤即丽正殿也以修书史为集贤殿书院三馆之名盖起於此自是集贤昭文置大学士史馆置监修国史皆以宰相兼领又置学士修撰直馆校理之职以他官领之昭文馆隶门下省史馆寓於集贤至梁迁都始以今右长庆门东北小屋十数间为三馆湫隘喧杂太宗即位顾左右曰此岂所以待天下贤俊耶诏经度左昇龙门东北车府为三馆又敞园圃植花木引御沟水注其中开便门西序备行幸尽迁文籍置焉东廊为昭文书库南廊为集贤书库西廊分经史子集四部为史馆书库初乾德中平蜀得书一万三千卷开宝末平吴又得二万卷参旧书为八万卷

秘阁初隶京百司淳化元年秘书监李至等言藏书之府汉麒麟天禄阁在未央宫中命刘向扬雄典校谓之中书即内库书也後汉东观亦在禁中桓帝始置秘书监掌图书秘记谓之秘书魏分秘书为中书而秘书监掌艺文图籍後以秘书属少府王肃为秘书监论不应属少府因是仍旧而兰台亦藏书故薛夏云兰台为外台秘书为内阁晋宋皆有秘书之号晋孝武好览文艺敕徐广料秘书阁四部三万卷宋谢灵运为监补秘阁之遗逸齐末兵火经籍散亡隋炀帝写秘阁二书分为三品於观文殿廊贮之唐开元中於乾元殿东廊写四库书以充内库命禇元量马怀素总其事後以集仙殿为集贤殿内置书院今陛下建秘书阁以藏奇书愿颁明诏俾与三馆同列不隶京百司诏自今秘阁宜次三馆秘书省依旧属京百司

唐会要百卷建隆二年宰相王溥进德宗时苏冕撰四十卷武宗时崔铉又撰四十卷溥采宣宗以来故事广成百卷

开宝通义二百卷开宝四年学士李昉进唐开元中徐坚萧嵩等删定古今五礼百五十卷昉等广以成二百卷开宝通义纂一百卷开宝六年参知政事卢多逊进太平总类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皆太平兴国中儒臣李昉等编次

文苑英华一千卷雍熙三年学士宋白等奉诏以前世文章纂成

道藏经大中祥符九年枢密使王钦若删详凡三洞四部共四千三百五十九卷钦若言道德隆符乃老君圣祖所述升於洞真部灵宝度人经之次又总为目録表求御制序诏从其请赐名曰宝文统録钦若又言三洞真经者无上大罗天中玉京元都秘藏之所藴也元始命天皇真人象形模写名曰天书玉篆为文字之宗由是经録符图诸天灵宝递相祖述故道经为首焉洞真经洞元经洞神经总百九十二万四千三百八十卷袐在玉京元都三十三天未尽降世间开辟後已降之经一万九千九百七十卷梁简文帝时有六千余卷唐明皇所撰琼纲才三千余卷徐铉等尝校勘去其重复得三千七百三十七卷至钦若又增五百余卷焉洞真洞元洞神谓之三洞太清太平太真正一谓之四部钦若又於道藏中检閲神仙姓国姓者四千人事迹以闻诏图形景灵宫廊庑

郡县

建隆三年以青州北海县为北海军

建隆四年以秦州大潭县治成纪开封府东明镇为东明县义州山寨镇为安化县【义州太平兴国初改为宜州】潭州弘道县为营道县又以潭州江华县隶道州

乾德二年以襄州阴成镇为光化军以襄州谷城镇为乾德县隶光化军以朗州桃源乡为桃源县以扬州迎銮镇为建安军割永正县隶焉

乾德三年以溧州常丰塲为常丰县衡州安仁塲为安仁县江陵府白洑廵为潜江县白日廵为建宁县万庚廵为万庚县白沙院为玉沙县以北海军为潍州割营丘昌邑并北海县隶焉

乾德四年以灌口镇为永康军割成都府导江县蜀州青城县隶焉

乾德五年以成都府金水县为怀安军割汉州金堂县隶焉

开宝元年诏陇州置陇安县

开宝二年以合州浓洄镇为广安军

开宝三年以万州梁山县为梁山军沧州无棣县为保顺军

开宝四年改密州辅唐县曰安丘蜀州唐兴县曰江源寿州盛唐县曰六安同州奉仙县曰蒲城广南恩唐州曰恩州明州曰南雄州又升扬州高邮县为高邮军开宝五年以荆门镇为荆门军割荆南长林县隶焉又改邕州晋兴县曰乐昌利州益昌县曰昭化赵州昭庆县曰隆平

开宝六年以云安监为云安军

太平兴国二年以李继昇筑潞州北乱柳石围中为威胜军建镇州成堡寨为平定军曹州定陶镇为广济军改平南军为大平军以芜湖繁昌县隶焉

太平兴国三年以庐州无为县为无为军以建州邵武县为邵武军

太平兴国六年以定州保塞军为保州易州太保寨为平寨军梁门口寨为静戎军是年改静戎曰静安以霸州淤口为破虏军改新镇军曰平戎

太平兴国七年以江州星子县为南康军改关南曰高阳关

太平兴国八年以海门镇为太平军以衢州开化塲为开化县

雍熙四年以广德军郎步镇为建平县

端拱元年以黎阳县为通利军以富国塲为富国监淳化元年以大庾县置南安军以大庾南安上犹三县隶焉

淳化四年以耀州黎园镇为淳化县

淳化五年降成都府为益州以李顺之乱故也以抚州金谿塲为金谿县建州崇安塲为崇安县岳州王朝塲为平江县信州宝丰塲为宝丰县汀州上杭塲为上杭县武平塲为武平县仍旧隶逐州又以石保寨建威寨军席鷄城寨建清远军复为环州

至道三年建三泉县为大安军以西县隶焉降天长军依旧为县隶扬州以扬州六合县隶建安军筑古原州为镇戎军其谋出於节度李继隆由蔚茹河路护灵州军粮因师进壁而还

咸平元年改太平军为太平州

咸平三年以岚州静乐寨为静乐军

咸平四年以泾州长武镇为长武县仍隶泾州

咸平五年改静乐军为宪州以开封府通许镇为咸平县

景德元年改威虏军曰广胜静戎军曰安肃破虏军曰信安平戎军曰保定宁边军曰永宁定远军曰永静定羌军曰保德平虏城曰肃宁

景德三年升应天府为南京以齐州章丘县为清平军以洺州高苑县为宣化军以河南府永安镇为永安县大中祥符二年改浚仪县曰祥符升建安军为真州庆历二年升大名府为北京

庆历八年改贝州为恩州

学舍

五代学校不修学者多各从其师是以庐山有白鹿洞书院嵩阳岳麓亦各有书院国朝各赐以书籍大中祥符初应天府民曹诚即戚同文旧学之地造书舍诏赐额曰应天府书院命戚纶之子舜宾主之其後庠序之敎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

武学庆历二年置於武成王庙

寺观

建隆元年诏诸道寺院经显德二年已废者不得存留其佛像许移置见存留处

开宝三年改封禅寺为开宝寺五年赐峨眉山新寺名光相

太平兴国二年改新造龙兴寺为太平兴国寺【因年号】报光寺为乾明【因乾明节】三年改庐山东林为太平兴国寺西林为乾明寺通玄寺为太平观九年置啓圣禅院即太宗皇帝降诞之所

大中祥符间在京及仙源县寿丘竝建景灵宫立圣祖殿仙源县寿丘建太极观立圣祖母殿诏天下州军监置天庆观仍竝建圣祖殿又改润州京江中金山曰龙游禅院是山古谓之浮玉唐贞元二十一年江滨获黄金数镒诏改为金山有头陀自称裴氏至山始创寺咸通中曹礭以山名寺伪唐李景保大间改寺名潭心云治平三年诏一应无额寺院屋宇及三十间以上者竝赐寿圣为额【因寿圣节】不及三十间者竝行拆毁

宫掖

建隆初後宫止及二百八十余人开宝五年水灾太祖徧谕之曰愿归者以情言得五十余人赐白金帏帐遣之

太宗尝谓侍臣曰晋武帝平吴之後後宫畜数千人朕以此为戒宫中妃御掌事辈不过三百人犹以为多更差择之後雍丘尉武程上疏愿减後宫嫔嫱上谓宰臣曰内庭给使亦分掌事有不可去者尔朕固不作离宫别馆取良家子充其中如秦汉之君也李昉请加黜责以惩妄言上曰朕曷尝以言罪人但念程不能知尔真宗即位择宫中给事岁深者出之景德元年又令籍宫中止留年高者余悉放出皆号泣愿留上敦谕令中使访良族聘之宰臣李沆曰此盛德之事也大中祥符元年又遣出百人谓近臣曰亦节用之一端也

仁宗宝元二年放宫人二百七人谕辅臣曰不独矜其幽闭亦省掖廷费也

英宗治平元年放宫人一百三十五人又明年放一百八十人宫人及戚里有留内寺观为尼女冠不出者上一日谓宰臣曰欲听从人可乎韩琦等对曰陛下哀怜及此诚仁政之一端也遂听其从便

隆平集卷一

 

猜你喜欢
  唐鉴卷六·范祖禹
  郑史编年辑录二·佚名
  名山藏卷之三十四·何乔远
  卷之一百四十一·佚名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二十五·佚名
  卷之三·佚名
  卷之四百六十七·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五 礼略五·纪昀
  十国春秋卷十七·吴任臣
  卷一百十五·佚名
  卷六十、法越交兵及和约·黄鸿寿
  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卷三·佚名
  胡笔江·佚名
  施肇基·周诒春
  朱文鑫·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五出 奸图·李渔

    〖水底鱼儿〗(丑冠带,引众上)天子陪堂,新封篾片王。人人趋奉,放来屁也香。下官朱彬是也。本姓姓江,原是京师一个小小光棍。只因在司礼监刘公公门下走动,摸着他的欢心,终日帮闲凑趣,只指望讨几封荐书,往各衙门走走,骗些银子用的。

  • 第四出 情饵·李渔

    〖虞美人〗(老旦带末上)烟花孽障何时了,恨不回头早。同心喜得遇名流,倘辱相收,甘与抱衾裯。奴家许氏,小字仙俦,留都歌院中一个知名的妓女是也。心似天高,命如纸薄。才思可侔道韫,生涯偏类薛涛。岂真前世前生,负却千人孽债,致令今

  • 昆明即景·林徽因

     一 茶铺这是立体的构画,隐隐起喧腾声一片。阴凉南瓜棚下茶铺,都暂要时间茶杯上这是立体的构画,跷起膝盖的是疲乏,赤着臂膀好同乡邻闲话。设色在小生活旁边,茶座上全坐满了,笑的,老的,慈祥的面纹,破石子路在楼前,无人种花,矮檐

  • 卷八百六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八百六十一马湘马湘字自然杭州盐官人貌丑齇鼻秃鬂大口饮酒石余醉卧即以拳入口游行处多题诗句大中十年归乡忽死明年又於梓桐县白日上昇有司奏闻勅浙西发塚视之乃一竹杖而已登杭州秦望山太乙初

  • 卷十八 陈高祖·王夫之

      〖一〗   自曹魏以迄于宋,皆名为禅而篡者也。盖尝论之,本以征诛取天下,狃于习而假迹于篡者,唐高祖也,其名逆,其情未诈,君子恶其名而已。以雄桀之才起而图功,其图功也,以觊得天下为心,功既立而遂攘之,曹魏、刘宋也,而刘宋之

  • 读礼通考卷九十六·徐乾学

    丧具二棺束檀弓棺束缩二衡三衽每束一【注衡当为横衽今小要衽或作漆或作髹 疏棺束者古棺木无钉故用皮束合之缩纵也纵束者二行横束者三行也衽小要也其形两头广中央小既不用钉但先凿棺边及两头合际处作坎形以小要连之今

  • 第四十四册 天聪五年十二月·佚名

    第四十四册 天聪五年十二月初三日,达赖楚呼尔之使者还。转赐达赖楚呼尔处银茶筒一、狐皮■一、烟二十刀、稻米二金斗、监一金斗、粉胭脂、针线、茶碗三。赏赐使臣缎一、佛头青布八、银碗一、銮花鞍辔、米二金斗。初四

  • 第六十五册 天命十年四月至八月·佚名

    第六十五册 天命十年四月至八月四月初二日,汗出猎并往迎征瓦尔喀之军士,卯时出沈阳城北门,宿於三岔。初三日晨,征瓦尔喀之诸大臣遣人报汗曰:“大军出辉发已三日。”是日,行猎前往至名谓避荫之处,因於边外甚远之地

  • 通志卷九十八上·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列传第十一上前汉窦婴 田蚡 灌夫 韩安国 李广【孙陵】苏建【子武】衞青 霍去病【李息等】董仲舒 司马相如 公孙 卜式 儿寛 张汤【子安世 安世子延夀】杜周【子延

  • 悲士不遇赋·司马迁

    支菊生 译注【说明】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司马迁有赋八篇,但大都不传,只有这篇《悲士不遇赋》保存在唐欧阳询等编纂的《艺文类聚》卷三十之中。文约二百字,是否全文,已无从考察。汉初以来,文人多不得志

  • 顺帝后完者忽都传·宋濂

    顺帝完者忽都皇后,姓奇氏,高丽人,生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奇氏皇后本出身贫贱,立为皇后,其家族三世皆追封王爵。最初,徽政院使秃满迭儿把奇氏作为宫女送来侍奉顺帝,只不过进茶送水而已。奇氏聪敏机灵,逐渐受到顺帝宠爱。答纳失

  • 职官一八·徐松

    秘书省【宋会要】秘书省掌常祀祝板。监阙,即以朝官判秘阁官兼充。 《两朝国史志》:秘书省判省事一人,以判秘阁官兼。凡邦国经籍图书悉归秘阁,本省惟掌常祭祀祝板而已。书令史一人,楷书六人。太平兴国二年,始建崇文院、昭文

  • 庄严净土分第十·朱棣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刘虬曰】言如来作菩萨时。在然灯佛所。于法毕竟无所得。离所取也。   【六祖曰】然灯是释迦牟尼佛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六·佚名

    罽賓國三藏般若奉 詔譯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爾時善財童子。隨順思惟。一心專念彼諸菩薩微妙辯才莊嚴法門。一心專念彼諸菩薩言辭教海。一心專念彼諸菩薩微細方便。一心專念彼諸菩薩清淨解脫。一心專念

  • 宗镜录卷第六十四·延寿

    第七梦觉相违难。唯识论云。若觉时色。皆如梦境不离识者。如从梦觉。知彼唯心。何故觉时于自色境。不知唯识。答。唯识论云。如梦未觉。不能自知。要至觉时。方能追觉。觉时境色应知亦尔。未真觉位。不能自知。至真觉

  •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义净

    (并重归南海传)三藏法师义净撰道琳法师者。荆州江陵人也。梵名尸罗钵颇(唐云戒光)弱冠之年披缁离俗。成人之岁访友寻真。搜律藏而戒珠莹启。禅门而定水清。禀性虚洁雅操廉贞。濯青溪以恬志漱玉泉而养灵。既常坐不卧一

  • 历代崇道记·杜光庭

    唐五代杜光庭撰。介绍道教历史的散文。载于《全唐文》卷933。记载历代帝王崇奉道教的经书。全书一卷,书末题:中和四年十二月十五日上都太清宫文章应制弘教大师赐紫道士臣杜光庭上进谨记。书从周穆王记起,直到唐僖宗中

  • 正统临戎录·哈铭

    原书未著撰人。《四库全书》认为是明杨铭著。1卷。杨铭本名哈铭,蒙古族。幼从其父杨只为通事。正统十四年(1449),随父与指挥使吴良出使瓦剌,被也先太师拘留。“土木之变” 英宗被俘,羁留在也先处的一段时间内,他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