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一三九八 军机大臣阿桂等奏酌议纪昀请将文源阁详校官等分别议处情形折

一三九八 军机大臣阿桂等奏酌议纪昀请将文源阁详校官等分别议处情形折

乾隆五十六年十月初十日

臣阿桂等谨奏,为遵旨议奏事。

九月二十九日左都御史纪昀奏文源阁书覆勘先完,请将详校官等分别议处一折,奉旨:军机大臣议奏。钦此。【真按:原折(前件)竟无朱批字样.此则另有旨意或即朱批于原折者?】

据纪昀折内称:臣于奉命之后,传齐原赴热河各员,宣示谕旨,严切申明,各该员俱感激悚惶,认真搜剔。计所签舛漏,较初次详校,竟增数倍之多。凡一字、半字之空白,悉皆签出,各调取底本补填。其余卷页脱落、行欵参差以及流水错误者,亦俱抽换修整。谨缮清单,恭呈御览,请旨照例分别议处。至空白之中,有原注阙文一项,详校官因已声明,遂不查核。臣偶觉数处可疑,调取底本查对,中有实系原阙者,亦竟有底本不阙而惮于书写,或已经挖补而懒于查填,竟自捏注阙文者,实系有心弊混,与偶然舛漏不同。已各于单内开明,应请旨将滥邀议叙之誊录查明尾页姓名,一并议处。此外更有底本遗失,抵以他书,正本未全,伪注阙卷,致详校官无从举发者,弊混均属相同,亦于单内开明。应请旨交武英殿,查明经手提调及滥邀议叙之收发、供事,一并议处。所阙各书,京师有本者,现俱写补,其无本者,原采进之省分当有别本流传,应请旨行知各督抚购写补送,以成全璧。再,御制诗文应弁各书之首者,恭检文源阁所载亦与文津阁相同。伏查御制《永乐大典》诗文,向在翰林院尊藏,御制各省遗书诗文,向系发交武英殿提调缮写,现已行文两处恭录全本,一俟覆到,卽敬谨补入。等语。

臣等伏查,四库全书为天禄石渠之藏【真按:可以连读者何故断句如斯?】,皇上右文稽古,搜辑遗书,特令分建廷阁,庋置秘籍,足以垂示万古。惟卷册浩繁,缮录每多错悞,从前总校、分校等官未能雠勘无瑕,屡经宸览指出讹舛。是以于乾隆五十二年间特命派九卿及部院官员覆加详校,自应悉心研核,俾臻美善。今据纪昀覆勘文源阁书完竣,奏称所签舛漏,较初次详校竟增数倍之多,凡一字、半字之空白以及卷页脱落、行欵参差、流水错误者,悉皆补填抽换修整等语。是详核各官仍未逐一细加雠校,以致谬误尚多,疏忽之咎,实所难辞。自应照纪昀所奏,将单开各员交部照例分别议处。查五十二年详校全书时,其原总校、分校各员,或罚令看书,或照例议处,或罚缴廉俸,俱系分别办理。今既据纪昀另折内称,现在留空函书俱需详校,应如所奏,令纪昀查明,讹舛较少者罚令看文源阁留空函书,其讹舛较多、过失较重者,罚令前往热河看文津阁留空函书。其现在并不在京,不能令看留空函书之各员,除病故、革职、休致不议外,其现膺外任及丁忧告假各员,仍交该部照五十二年之例分别办理,以示惩儆。

又折内称,空白之中,有原注阙文一项,经纪昀调取底本查对,竟有底本不阙而惮于书写,或已经挖补而懒于查填,竟自捏注阙文,希图朦混,实与寻常舛漏不同。应如所奏,交武英殿查明单开捏注阙文之各书尾页上誊录姓名,交部议处。又据称有底本遗失,抵以他书,正本未全,伪注阙卷,致详校官无从举发者。查全书缮写时,俱由武英殿提调检查底本,给发各誊录,并派有供事专司收发,乃既不加意检点,任其遗失,又复抵以他书,及伪注阙卷,是供事弊混,提调不行查出。应如所奏,交武英殿查明原经手之提调等及滥邀议叙之收发、供事,一并议处。至文渊、文津两阁书,现据纪昀等陆续覆勘,俟完竣时查出,如有前项各弊,卽照此次议处之例,分别办理。

再,折内称所阙各书,外省尚有流传别本,请旨行知各督抚购写补送一节。臣等查此项书籍,俱系外省搜采遗书,并非流传经见之本可以辗转寻觅,况四阁书籍并非同时缮写,或有此阙而彼不阙者。真按:四库全书各本不同? 应令纪昀等覆勘时,将何阁何书阙何卷页之处,分别记档,互相比较查核,就所有以补所无,并行知翰林院于所贮底本内详检补写,自可无虞缺佚,似无庸行知各督抚购写补送,致令奉行不善,转多滋扰。

又御制题书各诗文应弁书首者,本年六月间,经臣等于文津阁抽查各书,竟有未经恭载者。今据纪昀覆勘文源阁书,亦与相同。查向来御制《永乐大典》诗文在翰林院尊藏,御制各省遗书诗系发交武英殿缮写,现据纪昀行文两处,恭录全本,应俟覆到之日,交纪昀恭录补入。其文渊、文津二阁书内,亦令纪昀覆勘时查明,应行补录者一律恭录装入。其文溯阁书内一分,卽请交陆锡熊恭录。俟张焘送书归架时,查明补装。如此酌量办理,庶使任雠校之责者知所惩诫,而秘阁书籍亦可尽归完善。

所有臣等酌议缘由,理合恭折具奏,伏祈皇上训示遵行。谨奏。

乾隆五十六年十月初十日奉旨:依议。钦此。(军机处录副奏折)

猜你喜欢
  卷五十五·志第三十六·百官一·脱脱
  卷四百三十五 列传二百二十二·赵尔巽
  卷一百二十一 志九十六·赵尔巽
  靖康朝野佥言 全文·佚名
  卷四十九·杨士奇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十三·佚名
  卷之二百五十二·佚名
  绎史卷三十九·马骕
  四 《浙江潮》撰文·许寿裳
  温峤传·房玄龄
  余靖传·脱脱
  唐枢传·张廷玉
  ●雪交亭正气录卷十二·高宇泰
  上海租地章程·佚名
  卷一百五·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黄尊师石翁(松瀑稿)·顾嗣立

    石翁,字可玉,号松瀑,南康人。世儒,家居庐山下。少多疾,父母强使为道士。所居室多唐、宋杂迹。间疾作,闭户反复在手。疾止危坐若思。客至驰辩荣辱,石翁闭目不复答,人多咎之,因自号曰「狷叟」。年几六十而死,常自作墓铭。邓善之谓

  • 卷一百二·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二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紫防集吕本中字居仁夀州人好问之子公着之曽孙也防敏悟少长从杨时游酢尹焞游以公着遗表恩授承务郎坐党事被黜绍兴初召见特赐进士累官中书舍人权直学士院

  • 卷五·本纪第五·世祖二·宋濂

        ◎世祖二   三年春正月癸亥,修宣圣庙成。庚午,罢高丽互市。诸王塔察儿请置铁冶,从之;请立互市,不从。忽剌忽儿所部民饥,罢上供羊。命银冶户七百、河南屯田户百四十,赋税输之州县。命匠户为军者仍为军,其军官

  • 平定三逆方略卷七·佚名

    卷七   康熙十三年六月甲午朔,命兵部宣谕耿精忠。上谕兵部:耿精忠之祖仲明,于太宗文皇帝时航海归诚,优锡王爵;效力行间,劳绩茂着。及其身故,默勒根王不令承袭;世祖章皇帝追念旧勋,特允其子继茂仍袭王封,令两镇岩疆,为国藩屏。

  • 明实录闽海关系史料五·佚名

    熹宗实录泰昌元年(十二月)天启元年(四月、十一月)天启二年(三月、五月、十二月)天启三年(正月、二月、四月、六月、八月、九月、十月)天启四年(正月、十月)天启五年(四月、五月、六月、九月、十二月)天启六年(四月、五月、七月、九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一百十·阿桂

    十一月壬戌阿桂丰升额色布腾巴尔珠尔奏言查作固顶穆尔津冈等处贼人寨落一时尚未扫除则自达尔扎克以至日尔巴当噶现须兵驻守所有达尔扎克一路原设兵丁仅敷连络分驻之用其逊克尔宗后路官兵尽力抽撤连前敌之兵约共得七

  • 黎干传·刘昫

    黎干,戎州人。当初以擅长星术进朝,等待诏令为翰林,多次升为谏议大夫。不久升为京兆尹,以威严治理,人们非常熟悉他,随当时事政上下而因缘附会。大历二年(767),改为刑部侍郎。鱼朝恩伏法,因受牵连出朝任桂州刺史、本管观察使。

  • 卷二百六十二·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六十二明 杨士奇等 撰理财周厉王好利近荣夷公【荣国名夷諡也】芮良夫谏曰王室其将卑乎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或专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将取焉胡可专

  • 卷三·佚名

    天孫紀天孫氏,乃天帝子之長子。始爲國君,稱天孫氏。既而交讓,相傳凡二十五紀。起乙丑,盡丙午。歴一萬七千八百有二年,皆天孫氏之裔孫也。但其間名氏,倶不傳。故曰天孫。紀天孫氏,繼治之間。相蕨山川,分爲三區。中頭、島尻、國

  • 卷十二·冯复京

    钦定四库全书六家诗名物疏卷十二  明 冯复京 撰国风邶四简兮篇方传云方四方也以干羽为万舞用之宗庙山川○书云柴望秩于山川○礼记云诸侯方祀祭山川嵗徧又云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周礼大宗

  • 於陵子·陈仲子

    於陵子畏人。东田大夫曰:“仲尼亦有言:羽毛弗可与同群。今子畏我冠带,将畴其伦?请殿其故。”於陵子永息撝沫,辟牖而言曰:“嘻乎!夫噬螫蛰于宾俎,血肉胎于晏笑。凌柣而吴越,趾趾者,晓且夜也。而沈世者,昧欲反之,顾

  • 筑氏/玉人·佚名

    治理金属的工匠,筑氏掌洽下齐,冶氏掌治上齐,凫氏制作乐器,栗氏制作量器,段氏制作农具,桃氏制作长刃的兵器。[铜锡]合金有六种比例:把合金分为六等分而锡占六分之一,叫做钟鼎之齐;把合金分为五等分而锡占五分之一,叫做斧斤之齐;把

  •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第八·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沙门臣施护等奉 诏译  金刚事业曼拏罗广大仪轨分第四  尔时具德金刚手菩萨摩诃萨。复入一切如来无上供养广大仪轨舒遍羯磨三昧金刚加持三摩地。说此最上自心明

  • 卷第四·佚名

    阿毗昙八犍度论卷第四迦旃延子造符秦罽宾三藏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译阿毗昙结使犍度不善跋渠初(自此尽十二品)不善有报  见亦见苦  若见有觉如相应根  欲界获得  断亦五人身见如是  一切遍后三结三不善根三有漏

  • 妙林经二十七戒·佚名

    中国道教戒律之书。一名“元始天尊二十七戒”。为之“太上经戒”。据《云笈七签》卷三十八载,言此戒为元始天尊教化四众(出家与在家男女)及一切众生而传,认为:人既求生,必须持戒,“不持戒行,假使长寿,犹如老树有何殊

  • 太上洞玄三洞开天风雷禹步制魔神咒经·佚名

    昊天玉皇上帝向扶桑大帝述自己本行、驱使雷神之神通及开天制魔咒,劝人受持三洞经箓、诵咒。

  • 今古奇观·抱瓮老人

    拟话本选集。抱瓮老人编,编者真实姓名不详。四十卷,四十篇,其中二十九篇选自“三言”,十一篇选自“二拍”。所选作品以明代为限,宋、元旧作未收。取材大都为民间传说,内容以描写、歌颂友谊和爱情为主,也有暴露僧侣、

  • 反啼笑因缘·徐哲身

    作者对于张恨水先生的文学,素来是佩服的。对于他那《啼笑因缘》,尤其是推崇的。既然佩服而又推崇的了,何以又敢做这《反啼笑因缘》呢?内中确有几层道理,应该在此声明一下:第一层是,无论那种小说,多少总有一点哲理,哲理是愈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