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宋大事记讲义卷十七

宋 吕中 撰

神宗皇帝

议新法者罢

熙宁三年二月司马光辞枢宻副使言先帝尝出内藏百万缗助常平仓作籴本前此常平钱谷共及一千余万贯石今无故散尽他日欲立常平法何时得及此数乞罢除条例司追还常平使者还九辞诏收还勅诰叅政赵抃言财利于事为轻而民心得失为重青苗使者为小而禁近耳目之臣用舍为大未几知杭州三月孙觉程颢罢颢上 曰天下之事本于易简则无不成险阻不足以言智吕公着罢中丞七月徙欧阳修知蔡州言田野之民安知泉府为何物但见官中一百文要二十文利必使天下知非为利则但纳本钱不纳利并不支俵次料谢景温劾轼贾贩司马光乞知许州曰忤安石如苏轼辈皆毁其素履中以危法臣不可以不去十月范鎭致仕言青苗不允罢一可去荐苏轼孔文仲不见用二可去负二可去重以衰病其可已乎又言李定避免持服而欲以为御史御史台为之罢陈荐舍人为之罢宋敏求李大临苏颂谏院为之罢胡愈王韶上书欺罔以兴边事败则置而不问反为之罪孔文仲则遣之边任以此二人况彼二人孰是孰非言青苗则曰岁得缗钱数十百万此钱非出于天非出于地非出于建议者之家一出于民民犹鱼也财犹水养民而尽其财何异养鱼而竭其水张商英为监察御史。子厚荐之于安石也。蔡确为监察。亦惠卿子厚所荐也。

五年八月贬知谏院唐垧初垧为北京监韩琦爱其才一日上书请斩琦等以行新法安石大喜至是请陛对上殿读疏乃论安石也凡六十六条慷慨不退慑故有是命张商英罢御史特奏枢宻院庇使人枢宻使文彦博不入院故也。

自青苗之前台谏虽为安石所厚者是犹安石之公论也自争青苗之后台谏虽有不尽附安石者大抵皆安石之私人也青苗之事举朝争之助役之事争者二人而已。杨绘刘挚。保甲市易免役之事复有言之者及至熙河用兵朝廷亦无以为不可葢自是台谏乃安石之私人也故尝谓庆厯元佑之盛台諌为之也治平熙宁之事亦台谏为之也然则台谏治世之药石而乱世之簧鼓也大臣公则其言公私则台谏所逐者君子得其人则朝廷之疾愈非其人则适以生疾矣自熙宁以前台谏之力争犹足以见立国之泽熙宁以后则台谏为大臣私人而立国之泽渐不足恃矣如必欲立万世之方而不为大臣行私之地则人主所当亲择以尽复祖宗之故事不然未见其益也。

严刑狱以报私雠

熙宁五年七月治秀州狱贬祖无泽安石以私怨讽监司诬其过自后多举诏狱矣四年富弼阻格青苗而亳州之狱起七年诏台狱窜郑侠八月诏台狱又窜郑侠惠卿曰上郑侠前后所言皆冯京使安国道之乞付狱穷治京罢政事安国勒归田里。

元丰元年诏台狱停陈安民等官初曾充在执政府数乗闲言政事非便安石罢充遂相欲便更 堂后官驳相州杀贼徒三人为失入死罪安民为相州判官求救于充之壻及甫而充之子受嘱蔡确穷治其事狱成确嫌充之子罪太轻上曰子弟为亲戚请托不得已而应之此亦相州事卿等但欲攻吴充此何意也。

祖宗不以言罪臣子不以责加勲旧不轻用一刑不妄兴一狱葢其家法如此自安石严刑峻法之意一行其祸遂至于绍圣崇宁之极也幸而神宗圣心寛裕毎不俯从安石而安石欲违祖宗之大意则虽屡言而不听甚至挟持揺撼以必其听而上意屹然不动也安石请重贬纯仁而上命予之大郡欲重贬富弼而上命落使相熙宁士大夫贬逐之祸岂安石之无意哉神宗之盛德至矣使安石得其行至于熙宁则章蔡而下又当何如幸而若此他日犹不胜其祸使熙宁尝杀一人则元佑元符之人无遗育矣此皆神宗之赐也。

谤法者罪之

熙宁五年正月置京城逻卒察谤议时政者罪之。

此商鞅议令之罚而安石亦为之只今未可轾商鞅商鞅能令必行观此时则知其心矣葢当是之时士大夫之议论少而民之怨讟多安石不有以平其怨反有以抑其怨天下之口可遏而天下之心其可遏欤。

司马留台后不敢言新法

熙宁四年以司马光判西京留台上章曰臣之先见不如吕诲公直不如范纯仁程颢敢言又不如苏轼孔文仲勇决不如范鎭固请留台自后絶口不言新法。

安石之法大抵以兴利为急然其初则曰变风俗立法度而已二月置条例而九月始行法至于三年而后言理财葢安石好名之人也其始亦畏人之议也变法非恶名也安石当之而不辞兴利非美名也安石忍之而不遽发其所施行之法常激怒于人言因吕诲一言而行均输因范纯仁一 而行青苗范鎭诋之以盗贼之法辱之以课场之名祗激怒其行耳惟吕公着程颢司马光知其为人之情性公着以故交为安石所厚者也颢以至诚为安石所敬者也光以异论为安石所惮者也论者方攻安石之言利而公着之辞甚婉曰今所施行惟财用一二事而已向之所议风俗法度亦可择而行之安石置条例人皆以为非而明道独不辞其属官而争新法之时独能使之心感意动温公虽安石所忌而人主敬之则义不可去言不可以太切无益于事而去无益于国故独恳恳言之而不为激切峻直之语至于众方力争之时又若黙而不言者其言曰又疑因臣之言激怒建画之臣使行之更力由是闭口不复敢言可谓善处安石者矣因辞枢副之命以感动人主之心又不欲为茍去如悻悻然者熙宁间于道无憾惟此三人余皆气激辞愤邵雍程颢所谓吾党有过者也陆象山所谓平者未一二激者已七八新法之罪诸君子固已分之是矣。

诸君子与安石争论新法

熙宁二年安石求去甚切御史王子韶程颢谏官李常请对言不当听安石去位葢犹望安石出而改之也人不知颢者以为安石之党初吕公着为安石厚颢与子韶皆公着所厚者虽司马光亦以颢等为党安石也李常素与安石善安石荐之及公着言罢条例司安石遂不悦安石既出而持新法益坚人言不能入矣于是争新法始急李常上疏安石请为分折李常不奉诏公着又言孙觉程颢张戬陈襄不当贬韩琦乞罢青苗而戬尤诋安石之非上因谕安石台谏言不可失人心安石云所谓得人心者以有义理义理乃人心所悦也今独流俗不悦耳公着出知颕州安石引韩维代之维辞遂以冯京为中丞以李定为监察御史宋敏求封还词头言未有自幕职官处紏 之地苏颂李大临并缴还谏官胡宗谕复论之陈荐又劾定不服所生母丧新法之行言者多以台官用小人其汹汹如此颢论新法言顺气和亦不甚怒次日张戬厉色抗声安石笑戬曰叅政笑戬柰天下笑叅政何。

此皆争论新法之台谏也台谏之盛始于庆厯台谏之争始于治平台谏之衰起于熙宁而熙宁之初乃其极盛将衰之世也其极盛也皆庆厯涵濡灌溉之积治平波涛汹涌之余也其将衰也此熙宁销铄沮退之渐绍圣坏烂息 之源也自治平以前为大臣者皆以台谏之言而去治平以后为台諌者皆以大臣之怒而去而熙宁四年之后为台谏者皆大臣之私人也然安石初引故人所厚者在言路其素无士行亦在不引也吕惠卿最为腹心然不过为条例司属官安石之意可见矣所荐引者不附已于是惟引谀佞者荐之而李定谢景温之徒出矣。

王安国非兄安石所为

熙宁四年以王雱为崇政殿说书雱尝作 三十余篇皆安石辅政所施行者王韶言洮河事亦雱素志也故安石主之以王安国为崇文院校书常非其兄所为屡谏不听召对上问以安石秉政如何对曰但恨聚敛太急知人不明耳。雱安石子也。

安石之学尚不能同其弟况天下同已乎雱以父之道光于仲尼安石以子贤为崇政殿说书子圣其父父贤其子而谓他人皆为流俗宜哉。

数安石十罪

熙宁二年吕诲数安石十罪罢中丞。讲义见前卷。

郑侠图献新法不便奏乞罢以销天变

熙宁七年旱求直言韩维言动甲兵危士民匮财帛于荒夷朝廷行之甚锐至于蠲租税寛负逋以救愁苦之良民则迟而不敢发望陛下自奋英断行之过于养人犹愈过于杀人也河东北陜西饥民流入京城监门郑侠畵其图且上书曰陛下南征北伐类皆以胜 之势作图来上料无一人以天下忧苦父母妻子不相保迁移困顿皇皇不及之状为图而献者陛下观臣之图行臣之言十日不?乞斩臣以正欺君之罪安石固乞避位不许乃诏韩维孙永体量免行钱曾布体量市易又发常平仓于商税而青苗免役亦权罢羣奸切齿治侠擅发马逓诏劾其罪司马光自判西京留台絶口不言时事至是读诏下泣复陈六事言青苗市易免役开边保甲水利四月权罢方田又放免编排保甲是日雨。

新法不合众论众论可以流俗排也不合旧制而旧制可以弊法诋也不合民心而民怨可以常情忽也至于天变形于上则非安石口舌所能强下故其后以天变为不足恤矣曩时争新法之臣退斥闲地行新法之人盘据要津流民之图仅见于监门之小官亦可以见祖宗涵养忠厚之气非新法所能阻抑也虽台狱之起只以伸报复之雠而权罢青苗体量市易放免保甲天子自是有悔心然后安石遂非之愈坚矣。

神宗悔新法之非

熙宁七年诏留常平钱糓先是诸路旱伤有司不能赈济上曰若前世法度不问利害如何一一更变岂近理耶?

神宗悔变法之非也元佑诸公不能原神宗之悔心以改法乃以母改子之说所以启后日之纷纷也。

罢市易法

熙宁七年曽布罢三司使市易之建布实同之既而揣上意疑市易有弊遂急治吕嘉问市易违法竟坐不实黜吕惠卿乗此挤之也。

当安石变法之时以重德元老为安石所忌者韩琦富弼文彦博也以雅望隆眷为安石所排者欧阳修司马光张方平也始同终异者曽公亮与升之吴充也力与之争者唐介也争而不力者赵抃冯京也枢府不与其谋者吕公着蔡挺也托故依违不言者王珪不与安石异者宰相有绛执政有珪台谏有惇而已而惠卿曾布之徒皆叛安石者也。

罢官卖盐法

熙宁十年二月立盐法贴纳法三司言盐法之弊由熙河钞益额故价贱而刍粮贵今盐法当改官卖当罢请先收旧钞印识之旧制河南漕濮以西皆食解盐仁宗时官不复榷熙宁初市易司始榷。

安石巧于进退

熙宁五年六月安石求退不许先是安石乞一郡上曰自古君臣如卿与朕相知极少朕鄙钝初未有知自卿在翰林始闻道德之说心稍开悟卿朕师臣也又求去上曰朕自知制诰知卿属以天下事如吕诲比卿少正卯卢杞朕不为惑安石曰陛下以郭逵诞谩故许其辞秦州既而逵谮王韶亦从之诚能照奸而断以义则无人敢如此六年十一月安石求退不许时有不辅新法者安石欲深罪之上曰可。

自古所患者人主不能信其臣而神宗可谓能深信其臣矣自古人臣常患不得君而安石亦可谓得其君矣葢安石之虚名实行足以眩人使不用于世天下后世将惜其冺没以为当世人主之过矣天下之望归安石神宗以天下用之既已用之则自当无所疑贰此用人之法也然安石以法之行否为身之去就葢其为人质虽清介而器本褊狭志虽高逺而学凡近足已自圣而挟以为高故其于天下事既以【□? 】率任意而失之于前又以狠愎狥私而败之于后是则安石上负天子非天子有负于天下也。

安石虽退而附党者进

熙宁七年太皇太后皇太后流涕为上言新法不便且曰安石便乱天下久旱百姓流离上益言新法不便欲罢之安石不悦求去罢知江宁府以韩绛同平章惠卿 政安石荐之也时号綘为传法沙门惠卿为 法善神下诏云今法行已见其效而吏或不能奉承朕终不以吏或违法之故輙为变法。

仲淹用则仲淹之法行仲淹去则仲淹之法改安石之身虽退而安石之法卒不可变何耶葢安石变法之罪小用小人之罪大变法之祸止于一时而引用小人其祸无穷惠卿祖安石之意而行之蔡京又祖章惇之意而行之其为祸百年不止也。

惠卿行手实法 又行方田均税法

熙宁七年惠卿行手实法言免役出钱不均出于簿书之不善乎手实者令人具其丁口田宅之实也隐落者容告。

观当时行手实之法可以见免役之弊矣然手实法实太祖戸帖戸钞之法也方田法即太祖度民田之意也然国初行之则为利民熙宁行之徒见扰耳。

安石复相

熙宁八年二月安石同平章事初惠卿恐安石复入出安石私书有毋使上知之语又与绛忤绛白上请复相安石安石闻命不复辞自金陵七日至阙下。

安石初入相之心与再入相之心不同其初入相急于变法急于兴利不过行其所学耳未知法之弊也至再入相则明知其弊而遂非矣故文公以为天下之事既以 率任意而失之于前又以狠愎狥私而败之于后当矣然安石之法犹出于安石之所见至小人之行新法者特以附安石耳及安石失势则叛之此小人之常态也司马温公知之久矣。

安石托交趾以文天变

熙宁八年十月彗星出轸求直言安石言晋武五年彗出轸而在位二十八年天道逺所当信者人事而已富弼言愿尽取郡奏择其众说所合者力赐施行张方平言人为天地心天地之变人心实为之愿其事有不合于民者尽罢之十月交趾露布言中国作青苗助役之法穷困生民我今出兵欲相拯救安石怒草诏天示助顺既兆布新之祥人知悔祸咸怀敌忾之气安石最不信洪范灾异之说乃推之于交趾。

司马光言安石有三不足之说由今观之实有四不足之说然神宗之于安石真以众论为流俗以旧制为弊法以人怨为常情皆勉强从之而天变常数之论安石竟不能惑葢圣性严恭根本于天性而源流于祖考如长江巨涛虽万折必东已安石知上之不可惑故令州县不得奏灾伤以蔽聪明而旱暵彗星又不可掩故七年之旱安石以常数对而上不之信此安石常数之论不敢发也遂托言交趾以解之虽不明言天命不足畏而微意可观矣自绍圣至政宣奸臣误国之论尽出于安石而天命不足畏之说流祸尤酷灾异不言而羣瑞輙书甚者腊月之雷指为瑞雷六月之雪指为瑞雪其视天变若童稚之可侮痛哉。

惠卿叛安石 安石复罢相

熙宁九年十月安石复罢相退居钟山尽元丰不复召用晩于静室中多冩福建子三字初司马光以书谕之曰忠信之士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必徐得其力謟谀之士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毎对客覆王氏者必惠卿也。

自治平四年九月安石之召至熙宁九年十月安石之去凡十年之国论皆安石变法之国是也安石之法其始似君子其卒为小人当时之论或以其始而葢其终则谓之君子或以其终而没其始则谓之小人二者之论皆过也安石异端之学耳其始如此其终亦如此岂有始君子而终小人哉葢异端之学其始用也似君子其既用也实小人安石亦告子之不动心者故力执其说力行其意虽天地鬼神不能使之易也其断然有所主者不可以富贵诱不可以口舌揺不可以威武胁此亦君子也惟其以老佛之言为妙道而以礼法事变为粗迹离内外判心迹不能明理以胜其私故生于其心害于其政者遂如此自古异端之学未尝得尽施于政使杨墨之徒得君专政其害岂减此哉异端之学亦不动心者能守之故谢上蔡曰今人不能养气安石却能之当时虽多君子而知君子之道者鲜故皆以安石为正学至于用之不效遂谓安石弃所学而从管商夫安石前日何所学今日何所弃哉其言市易事至琐屑也安石犹 然以为所学在此且曰臣不敢负所学为天下立法故也圣明安得不为之惑哉。

以王珪吴充同平章事。

元丰八年三月上崩寿三十八在位十九年。

皇太子即帝位。

宋大事记讲义卷十七

猜你喜欢
  列传第六 胡颖 徐度 子敬成 杜棱 沈恪·姚思廉
  ●卷二百十七·徐梦莘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十一·李心传
  ●卷二十七·赵翼
  第十八卷元至元·缪荃孙
  桂阳王萧铄传·李延寿
  王继勋传·脱脱
  卷九下·沈枢
  卷二百二十三·杨士奇
  幸生录·佚名
  汉纪十六 孝昭皇帝下元平元年(丁未、前74)·司马光
  弇山堂别集卷四十·王世贞
  第七十章 在粤之最后努力,对蒋之沉痛教训·李宗仁
  卷三十九、中英交涉之变态·黄鸿寿
  三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五·刘克庄

      韩愈《古赋》云:“一邑之水,可走而违,天下汤汤,曷其而归。”五言云:“晴云如擘絮,新月似磨镰。”《和席八十二韵》云:“多情怀酒伴,余事作诗人。”《秋怀》云:“犀首空好饮,廉颇尚能饭

  • 第十出 流徙分途·王世贞

    〔副末上〕〔菩萨蛮〕晋诛赵盾情何刻。楚逐伍员须灭迹。寃泪逐江流。闲花满地愁。客散西堂别。燕语空梁月。患难去相投。何人是孔褒。我朱裁随夏老爷到京。指望终身倚靠。不想我老爷为收复河套。因与严家不合。被他

  • 灰色的人生·徐志摩

    我想——我想开放我的宽阔的粗暴的嗓音,唱一支野蛮的大胆的骇人的新歌;我想拉破我的袍服,我的整齐的袍服,露出我的胸膛,肚腹,肋骨与筋络;我想放散我一头的长发,象一个游方僧似的散披着一头的乱发;我也想跣我的脚,跣我

  • 后集卷二·罗椅

    钦定四库全书 放翁诗选後集卷二 宋 罗椅 编 古诗 成都行 倚锦瑟击玉壶吴中狂士游成都成都海棠十万株繁华盛丽天下无青丝金络白雪驹日斜驰遣迎名姝臙脂褪尽见玉肤緑鬟半脱娇不梳吴绫便面对客书斜行小字密复踈墨君秀

  • 卷二百二十九·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二百二十九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东阁吟稿赵汝回字几道永嘉人太宗八世孙嘉定七年进士终主管进奏院杜子墅留别有朋不贵数道合意自亲早知离别难防觌岂厌频青灯书阁下细语交情真酌此武

  • 卷七百四十七·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七李中李中字有中陇西人仕南唐为淦阳宰碧云集三卷今编诗四卷春日作和气来无象物情还暗新乾坤一夕雨草木万方春染【一作澡】水烟光媚催花鸟语频高台旷望处歌

  • 齐己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齐己,僧人,益阳人。晚唐著名诗人。存诗十卷。 早 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 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 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 先发望春台。 齐己诗鉴赏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清丽的语言

  • 列传第一百三十七 籓镇卢龙·欧阳修

    李怀仙,柳城胡也。世事契丹,守营州。善骑射,智数敏给。禄山之反,以为裨将。史思明盗河南,留次子朝清守幽州,以阿史那玉、高如震辅之。朝义杀立,移檄诛朝清。二将乱,朝义以怀仙为幽州节度使,督兵驰入。如震欲拒,不及计,乃出迎。怀

  • 卷一百八十三·列传第七十·宋濂

        王守诚   王守诚,字君实,太原阳曲人。气宇和粹,性好学,从邓文原、虞集游,文辞日进。泰定元年,试礼部第一,廷对赐同进士出身,授秘书郎。迁太常博士,续编《太常集礼》若干卷以进。转艺林库使,与着《经世大典》。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十二·佚名

    正德元年夏四月庚戌朔享 太庙奉 孝宗敬皇帝神主诣庙享祀○遣内官祭司灶之神○贵州宣慰使司宣慰使安贵荣遣舍把安诚等答石等族番人居肖等各来朝贡马匹方物赐晏并衣服彩叚等物有差○辛亥兵部奏两京锦衣等卫官旗全由传乞

  • 通志卷七十五·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昆虫草木略第一序 草类 蔬类 稻粱类序学者操穷理尽性之说以虚无为宗实学置而不问仲尼时已有此患曰小子何莫学夫诗兴观羣怨事父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其曰小子者无所识之辞

  • 五一 我的新书一·周作人

    我们的英语读本《英文初阶》的第一课第一句说:“这里是我的一本新书,我想我将喜欢它。”我的第一本新书,使我喜欢看的,在上边已经说过,乃是英国纽恩斯(Newnes)公司的送礼用本《天方夜谈》,装订的颇精美,价值却只是三先令六便士

  • 弇山堂别集卷六十四·王世贞

    (明)王世贞 撰○总督陜西三邉都御史年表髙皇帝初中山武宁王达等下陜西遂悉平甘肃宁夏诸镇秦庆肃三公镇之而侯伯都督耿炳文等理兵政间命宋颍诸国公一按阅操练而已永乐始命宁阳侯陈懋西宁侯宋晟镇宁夏宁逺侯何福等镇甘肃

  • 六 第一次中国内地的旅行·胡适

    在君的第一次中国内地旅行,见于他的《漫游散记》的第一部分。(《独立评论》第五、六、八、九、十期)5月12日,他到了昆明。那时叶浩吾先生(瀚)在云南高等学堂做监督,他指导在君改服装,做铺盖,雇人夫。他在昆明住了两个多星期。5

  • 卷六·陈则通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提纲卷六     宋 陈则通 撰朝聘门晋鲁交聘例僖三十年公子遂如京师遂如晋 三十一年公子遂如晋文五年公孙敖如晋 六年季孙行父如晋公子遂如晋 葬晋襄公 十有五年季孙行父如晋宣十有八年公孙

  • 大威德陀罗尼经 第十三卷·佚名

    大威德陀罗尼经 第十三卷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何者世间语言。谓色色处及色生处。是故名色。为老死生故。若作色及色处。所有作处彼无有物。言无物者彼无有性。是义不可说言如来有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以尽色

  • 子平真诠评注·徐乐吾

    《子平真诠评注》民国徐乐吾注解,原著为清乾隆进士沈孝瞻先生,是传统子平格局命理经典著作。徐乐吾先生以《滴天髓》、《穷通宝鉴》为理论来解释《子平真诠》。在这本书里,徐乐吾详细地论述了八字理气方面的方法和理论,为

  • 万法归心录·佚名

    佛教著述。清康熙十五年(1676)祖源超溟著。一卷。问答体。以“须悟万法,归于一心”为宗旨,从十个方面阐述禅宗思想,即:一警省俗迷、二儒释论理、三释道辨伪、四顿悟修证、五教乘差别、六惟心净土、七禅分五宗、八十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