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第十
〔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第十〕黃履翁曰:將相名臣表以六事爲主,所以觀君臣之職分。
〔高祖六年〕〔相位〕封爲酇侯。張蒼爲計相。〇索隱曰:計相,主天下省計及計吏。〇按孚遠曰:計相,司計之官,不當載入將相表中。
〔高祖十一年〕〔大事記〕誅淮陰、彭越。黥布反。〇按孚遠曰:韓、彭一名一否,亦條例未詳也。
〔高后八年〕〔御史大夫位〕御史大夫蒼。〇張蒼。
〔孝文四年〕〔御史大夫位〕關中侯申屠嘉爲御史大夫。〇按漢書御史大夫圍。
〔孝文九年〕〔御史大夫位〕御史大夫敬。〇馮敬。
〔孝文十六年〕〔御史大夫位〕按漢書,申屠嘉爲御史大夫。
〔孝文後元二年〕〔御史大夫位)御史大夫靑。〇陶靑。
〔孝景二年〕〔御史大夫位〕御史大夫錯。〇鼂錯。
〔孝景四年〕〔御史大夫位〕御史大夫蚡。〇田蚡。按漢書御史大夫介。
〔孝景六年〕〔御史大夫位〕御史大夫陽陵侯岑邁。〇按漢書無此人。
〔孝景七年〕〔御史大夫位〕御史大夫舍。〇劉舍。
〔孝景中元三年〕〔御史大夫位〕御史大夫綰。〇衞綰。
〔孝景後元元年〕〔御史大夫位〕御史大夫不疑。〇直不疑。
〔孝武建元元年〕索臛曰:年之有號始自武帝,自建元至後元典十一號。〇按孝武字後人所加。
〔孝武建元二年〕〔御史大夫位〕御史大夫趙绾。〇漢書,有罪自殺。
〔孝武建元六年〕〔御史大夫位〕御史大夫安國。〇韓安國。
〔孝武元光四年〕〔御史大夫位〕御史大夫歐。〇張歐。
〔孝武元光五年〕〔大事記〕十月族灌夫家,棄魏其侯市。〇按在四年十月,此誤。
〔孝武元朔三年〕〔御史大夫位〕御史大夫弘。〇公孫弘。
〔萃武元朔五年〕〔御史大夫位〕按漢書百官表,是年番係爲御史大夫。
〔孝武元狩元年〕〔御史大夫位〕御史大夫蔡。〇李蔡。
〔孝武元狩二年〕〔御史大夫位〕御史大夫湯。〇張湯。
〔孝武元鼎二年〕〔御史大夫位〕御史大夫慶。〇石慶。
〔孝武元封元年〕〔御史大夫位〕御史大夫寬。〇兒寬。
〔孝武太始三年〕〔御史大夫位〕御史大夫勝之。〇暴勝之。
〔孝武征和二年〕御史大夫成。〇商丘成。
〔孝武後元二年〕〔將位〕七月己巳,光祿大夫霍光爲大將軍,博陸侯。都尉金日磾爲車騎將軍,秺侯。太僕安陽侯上官桀爲大將軍。〇按孚遠曰:桀爲左將軍,非大將軍也。
〔孝武後元二年〕〔御史大夫位〕按漢書,桑弘羊爲御史大夫,七年,坐謀反誅。
〔孝昭元鳳元年〕〔御史大夫位〕御史大夫訢。〇王訢。
〔孝昭元鳳六年〕〔御史大夫位〕按漢書,蔡義爲御史大夫。
〔孝元建昭三年〕〔御史大夫位〕衞尉李延壽爲御史大夫。〇按一本姓繁。
讀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
此表年經而人緯,冠年于上,以元起數者,高祖、、孝惠、高后、孝文、孝景、孝武卽位之年也。列年于中,以一二起數者,則蕭何、曹參、王陵、陳平、周勃諸人爲相及將在官之年也。相必記年,將則有年者,有不年者,御史大夫皆不年。
讀將相名臣年表以大事爲主。
大事記。〇索隱云:謂誅伐、封建、薨、叛。
大事者,天子之事也,而見於將相名臣表者何?將相代天子而行之者也。觀其事,可察人君治忽之機,卽可定人臣賢不肖之分。非極有關繋者不屑屑書,故曰大事記。
大事首誅伐,以漢用兵取天下,入秦破楚,臣同列,諸侯功臣,異姓王者,俱征滅之。至景帝時,定吳、楚七國。匈奴世爲漢患,武帝屢出師是也。次封建,則同姓諸侯王及推恩封王子侯是也。首表劉仲爲代王,表楚元王、齊悼惠王來朝,表諸侯皆至長安,明親親之恩,上下無猜也。諸侯王薨則表,如齊悼惠王、淮陽王、梁孝王,言其宜後也。叛則表,魏豹反,韓信反,陳豨反代地,彭越、黥布反,高帝諸功臣也。同姓諸侯王反,者濟北王興居,吳楚、七國,淮南,衡山也。表匈奴凡十,平城一也,攻代王二也,入上郡三也,入蕭關四也,入上郡、雲中五也,敗代守六也,入襄、代、上郡七也,敗代都尉八也,入雁門、代郡九也,入右北平、定襄十也。索隱之説當矣,然不止此也。如高祖二年立太子,五年入都關中,皆冠于上。如破項籍,春踐皇帝位,如尊太公爲太上皇,其後如城長安,赦無所復作,赦齊除諸侯丞相爲相,置孝弟力田,行八銖錢,除收孥相罪律,除謗誹律,除肉刑,郊見上帝,見渭陽五帝,地動,河決,改曆,以夏正月爲歲首,皆索隱所未該。至於表太公自楚歸,表未央宫奉太上皇壽,表爲高祖立廟沛,爲立孝文皇帝廟,郡國爲太宗廟,表置諸陵,此何等事,而可忽諸。若夫高后立少帝,廢少帝更立弘,王吕産、吕禄,其後大臣誅諸吕,迎代王卽帝位,漢不絶如帶,僅而復興,表于此者正以明後之誅亂定策不爲無功,則前之阿吕后,亂漢約,惡得無罪也!不然帝紀外戚世家已詳矣,平、勃諸人列傳又言之矣,而復挈於表何哉?
漢書百官公卿表詳一代之官制,史記但表相與將、御史大夫,意在論世知人,以備勸懲,故舉其大者,不在備官。若曰于此得賢任職,斯可也。
建元以來武功侯者七十二國,而衛、霍功最高。然北討胡,南誅越,又以通大宛、烏孫、龜兹諸國及西南夷,海内虛耗,幾田輪臺。太史公不敢斥言,惟表曰南夷始置郵亭,其微旨與?
表新垣平詐言方士,覺,誅之,此諷武帝也。以孝文而有玉杯改元之失,况後之王者乎!黄龍見成紀,寶鼎出汾陰,皆不爲瑞,况於求神仙,冀黄金成,而河決可塞乎!封禪書大旨卽此具矣。
大事記附表丞相薨卒、免及自殺者何?重相也。相得其人則書,惜之也。相非其人則亦書,幸之也。不于相位書,而表于大事記,正以見相之重也。
凡表相薨卒、免、自殺于大事記,皆變文倒置者何?古之人未嘗言及此也。竊臆揣之,此記中表太上皇崩,表高帝曰上崩,孝文皇后崩,孝文太后崩,孝景太后崩,及諸王薨,而丞相薨卒亦書如故,是無别也。雖輟朝臨祭大臣有異數,而書之遂同國卹可乎?然則太尉置罷,表于相位而倒置,御史大夫死抵罪自殺,表于將位而亦倒置何也?恐此或便觀覽,未必有深義也,存以質史學淹通之君子。
相位。〇索隱云:置立丞相、太、尉三公。
漢書百官公卿表,相國、丞相皆秦官,掌承天子助理萬幾。〈應劭曰:丞者,承也。相者,助也。〉秦有左右。高帝卽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國。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許應元曰:漢右丞相在左丞相上。〉文帝二年,復置一丞相。後哀帝元壽元年,更名大司徒。
太尉,秦官,掌武事。〈應劭曰:自上安下曰尉。〉武帝建元二年省。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馬以冠將軍之號。後成帝時大司馬禄比丞相。
太傅,古官,高后元年初置。〈王陵、審食其皆嘗爲之,尋罷。〉
太師、太保皆古官。茅坤曰:漢三公並虛額。
將相。〇索隱云:命將興師。
漢百官表,前後左右將軍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漢不常置,或有前後,或有左右,皆掌兵及四夷。
茅坤曰:大約漢制太尉,卽今之本兵,而前後左右,卽今之五府也。
林駰曰:高祖二年,拜曹參爲假左丞相。蓋漢初以丞相征伐而借名,未嘗居位,如韓信以左丞相撃魏,樊噲以定韓王信遷左丞相,酈商以破臧荼遷左丞相。按高帝十一年,周勃爲太尉,主攻伐。武帝後元元年,以光禄大夫霍光爲大將軍。元狩四年,大將軍衛青爲大司馬大將軍,驃騎將軍霍去病爲大司馬驃騎將軍。索隱以命將興師釋將相者,殆此類,非凡將軍皆可謂之爲將相也。
御史大夫位。〇索隱云:亞相。
漢百官表,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掌副丞相。〈應劭曰:侍御史之率,故稱大夫云。〉後成帝綏和元年更名大司空。
大書丞相蕭何守漢中、守關中,褒元功也。相曹參,何所舉以自代,將薨,帝臨視問之而舉參也。孝惠六年,相王陵、陳平,遵高帝臨崩之命也。周勃亦以遺命爲太尉,遂安劉氏。漢初之相蓋如此。
有自太尉而爲丞相者,綘侯周勃、潁陽侯灌嬰、條侯周亞夫、武安侯田蚡四人。建元元年,上議置丞相、太尉,籍福説武安曰:卽上以將軍爲丞相,必讓魏其,將軍必爲太尉。太尉、丞相尊等耳,又有讓賢名。是漢制太尉與丞相等也。
有自御史大夫爲丞相者,張蒼、申屠嘉、陶青、劉舍、衛綰、公孫弘、李蔡、莊青翟、石慶,自太初後凡九人。漢稱制詔丞相御史、制詔御史,是御史大夫亞于丞相,貴於諸卿也。
大書御史大夫周苛守滎陽者,嘉死節也。漢以關中爲根本,而與楚相持,滎陽其重地,睢水敗,敖倉數被侵奪,諸侯背漢,紀信誑楚脫高帝,苛守滎陽,陷,爲羽所烹。時天下未定,漢未嘗定官制,則御史大夫者,不過假秦官以授之權而已。太史公表御史大夫必首苛,以志官所由始,實重其人也。書太尉盧綰,例雖似同,但綰後九月卽封燕王,無事可表,卒以叛亡匈奴,非苛倫也。
凡命將興師,有大將軍,有前後左右將軍,而將軍有屬大將軍者,有不屬大將軍者,其爲將軍有侯者,有不侯者,丞相不言長史司直,太尉亦不言官屬,御史大夫不言侍御史員,而列將軍則備書之,邊事所倚以辦,雖偏禆不敢畧也,且以責戰守之實功焉。
御史大夫周昌以貴彊徙爲趙王如意相,吕后酖王,昌憤以死,不書卒。吕后以非罪殺趙堯,書抵罪,不言所坐,皆刺高后也。御史大夫鼂錯,誅漢書表云:錯有罪,腰斬。而太史公不書謀削七國,忠而受禍,爲景帝諱,有微詞矣。
史表有御史大夫敬,据漢書,典客馮敬。有御史大夫歐,据漢書,中尉張歐。此可以証明而得之者也。
班固曰:劉向、揚雄博極羣書,皆稱遷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
司馬貞曰:太史公其人好竒而詞省,故事覈而文微。
葉清臣曰:史記其意深遠,則其言愈緩,其事愈碎,則其言愈簡,此詩、春秋之意也。
吕祖謙曰:太史公書法微而顯,絶而續,正而變,文見於此而起意在彼,可不參考互觀,究其大指之所歸乎?
右班氏以下四家之説,採自諸家史論中。讀十表可以想見當日筆削之微意焉。
讀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補
讀將相名臣表固以大事爲主,但觀其所書,必于其所不書者,參互考核,乃知所書之義。
高帝約法三章及爲義帝發喪,是滅秦破楚之本,不書何也?約法在未爲漢王前,已見月表。發喪非其本意,凌以棟云:不過假羽失著,迫取天下耳。觀異日置秦皇、楚、衛、齊、趙冢,田横亦爲改葬,何獨于義帝寥寥耶?劉鳯云:漢王棄其父若敝屣,于義帝何有?而爲之縞素,此不書,亦春秋誅意之法。
元年書沛公爲漢王,之南鄭,是項羽之更立也。不言羽立,見沛公之能自詘也。〈漢王以羽負約,怒欲攻之,以蕭何言卽止。〉
二年書立太子,四年書太公自楚歸,並書于策,其義自見也。
五年封諸侯王不書,不保其終也。
六年封功臣及封兄荆王賈、弟楚王交、子齊王肥不書,獨書劉仲爲代王,何也?以明年匈奴寇代,仲棄歸,廢爲合陽侯。夫平城之圍,帝幾不免,何責于仲耶?身爲天子,不能保一兄之封,故特繫于尊太公爲太上皇之下,見不友,非所以爲孝也。
九年遣劉敬使匈奴和親不書,爲内諱也。
未央宫帝上太上皇壽書帝語,譏反唇也。
十年令諸侯王立太上皇廟不書,生事不以禮,故削之也。
十一年詔郡國求遺賢不書,未得賢也。〈四皓有曰: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亡匿。〉
十二年祠孔子不書,缺也。
孝惠二年書楚元王、齊悼惠王來朝。凡來朝不書,書此者,以齊之倖而免也。
三年與匈奴和親不書,爲内諱也。
四年除挾書律不書,缺也。
五年書爲高祖立廟,沛置歌兒百二十人,事亡如存也。〈高祖十二年,置酒沛宫,發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撃筑自爲歌詩,令習之。〉
高后元年王孝惠諸子不數,疑辭也。
二年書行八銖錢,重民用也。故孝文五年除錢律,孝武五年行三分錢皆書。
六年書晝昏,紀變也。〈吕后惡之曰:此爲我也。〉凡災異不悉書,書者有爲也。
孝文元年書除收孥相罪律,首施仁也。書立太子,樹國本也。
南越王稱臣不書,外事也。
二年書立皇子武、參、勝爲王。凡封皇子皆書,封王子不書,尊王也。〈初有司請立皇子爲王,詔先立河間、城陽、濟北,然後立皇子。〉高帝時,封皇子肥、長、建、如意、恢、友、恆亦不書,傷功臣也。
六年匈奴請和親不書,爲内諱也。
十五年親策賢良能直言極諫者不書,未得賢也。
書黄龍見成紀,上始郊,見雍五帝,見渭陽五帝,謹始也。
後元年書誅新垣平,大改過也。故前以垣平爲上大夫不書。
後二年書匈奴和親,前此不書,此獨書,何也?前六年和親,十一年寇狄道。是年又和親,後六年又寇上郡、雲中。以帝之德,天下之治安,和親不足恃如此,故一書焉,爲鍳也。
孝景元年匈奴入代與約和親不書,爲内諱也。
四年立皇子徹爲膠東王不書,避所諱也。
五年遣公主嫁單于不書,爲内諱也。
六年廢皇后薄氏不書,諱也。外戚世家云:景帝爲太子時,薄太后以薄氏女爲之妃,及卽位,立爲后,無子,無寵。薄太后崩,廢薄皇后。夫后不聞有罪,又太后所立,太后崩卽廢,帝亦忍矣!帝本紀缺其事,或武帝削之與?〈衛宏漢書儀註云:太史公景帝紀極言其短,武帝怒,削去,孝孫補之。〉
七年書廢太子榮爲臨江王,四月丁巳膠東王立爲太子,譏易樹子也。
中元四年書臨江王徵自殺,譏帝也。書葬藍田,燕數萬爲銜土置冢上,記異且隱之也。
六年書分梁爲五國,王梁孝王諸子。封王子不書,書者,美順親也。〈陳子龍曰:旣以悦太后,又以分梁國,非也。是時梁王薨,太后哀哭不食,帝憂懼不知所爲,盡立孝王子,太后乃説,爲帝加一餐。則分削國邑,爾時念不到此。〉
孝武建元元年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不書,賢不用也。〈時得董仲舒以爲江都相,未竟大用。〉
二年書置茂陵,豫凶事也。〈丘濬曰:初卽位卽置陵邑,古人不以豫凶事爲忌。〉
三年書東甌王來降,始外事也。〈中元三年匈奴降侯七人不書,獨書此者,志武帝事四夷之始。此後邊事屢書矣。〉
五年置五經博士不書,缺也。〈丘濬曰:秦焚詩、書,惟存博士官,五經爲世大禁。漢興,稍稍復出,然皆私相傳習于其家。至是官始置五經博士,然後天下靡然向風,公相授受,以爲世業。武帝有功儒教,豈小小哉!〉
元光二年書帝初之雍,郊見五畤,始神事也。
四年族灌夫,棄魏其侯市。灌夫例不書,書爲魏其,譏枉殺也。
元朔元年書衛夫人立爲皇后。立后不書,書,譏之也。〈外戚世家,衛皇后宇子夫,生微矣。末論李夫人、尹婕妤之屬,云皆以倡見,非王侯有土之士女,不可以配人主蓋,微譏之也。〉
元狩元年立子據爲皇太子不書,諱也。
四年方士少翁伏誅不書,諱也。〈本紀云:誅文成將軍而隱之,上後悔,復用欒大封五利將軍。〉
元鼎四年書立常山憲王子平爲真定王,商爲泗水王。凡立王子不書,書此者,帝哀憲王之廢,故封其子,是爲能友,非他分邑比也。
五年欒大伏誅不書,諱也。〈大旣誅,又拜公孫卿爲大夫,幸緱氏,觀仙人跡。〉
元封元年,帝出長城,登單于臺,勒兵還,不書,危也。〈時遣郭吉告單于曰:單于能戰,天子自將待邊,不能,亟來臣服。單于怒,留吉。上乃還。〉
封禪不書,妄也。〈封禪書末云:方士言神仙者彌衆,然其效亦可覩矣。蓋諷之也。〉
太初元年書改曆,以正月爲歲首,行夏時也。
天漢四年立皇子髆爲昌邑王不書,削也。
相免、薨卒、自殺皆書,將、御史不書,專重相也。周苛守滎陽死則書,予節也。太僕汝陰侯滕公卒則書,賢之也。堯抵罪則書,無罪也。湯有罪自殺則書,誅不仁也。韓安國屯漁陽卒則書,以安國嘗行丞相事也。惟孝景後二年書御史大夫岑邁卒,未知何義,漢表亦無其人。
孝武朝相十二人,棄市、斬、自殺者凡六人,其相位之殆如此。此公孫賀之所以哀也。
存疑
索隱于相位云:置立丞相、太尉、三公。其實太尉屬將位,特置罷倒書相位耳。故漢百官表三公與丞相並,太尉與大司馬並。雖云與丞相等尊,位次自在丞相下。
將位一本作將相,後人强釋之,疑將相本訛也。
從將位爲是,天官書有將位星。
高后元年陵免相不書,疑缺。
八年七月卒巳爲帝太傅,九月丙戍復爲丞,相此審食其也,疑缺。
孝文十年書諸侯皆至長安。按諸侯王表,是年惟長沙王來朝,他國前朝不一年,楚王戊十三年乃朝,本紀亦無此,疑誤。
孝景後元年,下周亞夫獄,不食,死。例當書,疑缺。
御史大夫,自孝文以後,史表與漢百官表多異,疑從漢書爲是。蓋漢御史大夫只一人,漢書孝文四年圍,七年馮敬,十六年申屠嘉,後元二年陶青,孝景二年錯,四年介,七年劉舍,中三年衛綰,後元年直不疑,孝武元年牛抵,二年趙綰,四年莊青翟,六年安國,元光四年張歐,元朔三年公孫弘,五年番係,凡此敍遷甚明。史表孝文四年嘉爲御史大夫,後二年嘉相,計十四年,乃孝文九年又載御史大夫敬,是同時有兩御史也。故從漢書四年圍,七年敬,十六年嘉爲是。〈漢書嘉傳亦云十六年爲御史大夫。〉又孝景四年史表有御史大夫蚡。按蚡傳,孝景時爲中大夫,並未遷御史大夫。孝武元年始封蚡武安侯,爲太尉,則「蚡」疑「介」字之訛,當從漢表四年介爲是。又史表孝景六年有御史大夫陽陵侯岑邁,漢表無之。元朔五年漢表有番係,史表無之。按岑邁無所考,若番田係則史表缺耳。當元朔三年公孫弘爲御史,五年弘相,應有繼爲御史者,史未有載。至元狩元年乃書御史大夫蔡,此三年中御史不應缺,又從漢表爲是。雖圍與介與係與邁皆無傳可考,以次求之,漢書固爲明也。
班固云:司馬遷記事訖于天漢,自此以後,後人所續。按史公大事記,筆削本朝,尤其精意所在,前人謂得詩、春秋之意,是不誣。司馬貞弗索其義,但以六事概之,陋矣!因爲比事參觀發明篇末,其意義顯爍衆見者,不費辭也。若褚孝孫所續太始以後,粗舉數事,事多缺旨,亦無取,故不論。
猜你喜欢 列传第四十四·刘昫 世宗纪一·薛居正 列传十七·薛居正 卷一百十·列传第四十八·脱脱 卷十七·本纪第十七·世宗一·张廷玉 卷五百二十八 列传三百十五·赵尔巽 卷四百三十一 元祐四年(己巳,1089)·李焘 第一百十六回 罢小徐直皖开战衅 顾大局江浙庆和平·蔡东藩 卷之一千一百六·佚名 倭变事略·采九德 卷四十二·傅恒 唐史论断序·孙甫 四十、西堂度曲·包天笑 六·钱穆 十五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