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三国志补注卷五

编修杭世骏撰

蜀书

刘二牧传

刘焉字君郎江夏竟陵人也

盛宏之荆州记曰郑卿乡郑灭地方也冈南有刘长沙墓益州牧焉之父

后以师祝公丧去官

臣松之案祝公司徒祝恬也

后汉书桓帝纪曰延熹二年八月光禄大夫中山祝恬为司徒三年六月司徒祝恬薨注曰恬字伯休卢奴人

后丞相诸葛亮问秦宓以扶所长宓曰董扶褒秋毫之善贬纎芥之恶

后汉书方术传曰丞相诸葛亮问广汉秦宓董扶及任安所长董扶褒秋毫之善贬纎芥之恶任安记人之善忘人之恶云

先主传

先主姓刘讳备

出所乗马名的卢骑

傅乗舆马赋曰刘备之初降也太祖赐之骢马使自至廏选之名马以百数莫可意者次至下廏有的颅马委弃莫视瘦瘁骨立刘备抚而取之众莫不笑之其后刘备奔于荆州逸足电发追不可逮众乃服焉

羣下推先主为荆州牧

水经注曰刘备之奔江陵使筑而镇之曹公闻孙权以荆州借备临书落笔

召璋白水军督杨懐责以无礼斩之

零陵先贤传曰刘璋请刘备璋将杨懐数谏备悟主人请璋子祎及懐酒酣备见懐佩匕首备出其匕首谓懐曰将军匕首好孤亦有可得观之懐与之备得匕首谓懐曰女小子何敢间我兄弟之好耶懐骂言未讫备斩之

十九年

洪遵泉志曰直百钱顾烜曰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刘备铸旧谱云径七分重四铢 直百五铢钱顾烜曰径一寸一分重八铢文曰五铢直百刘巴说刘备铸直百钱传形五铢此又近之未知孰是张台曰今自巴蜀至于襄汉此钱甚多皆是昭烈旧地断在不疑 传形五铢钱顾烜曰刘备铸直百钱传形五铢今所谓蜀钱即传形五铢也时有勒为直百者亦有勒为五铢者大小称量如一并径七分重四铢三吴诸属县行之

进围成都

隋书地理志曰蜀郡临卭眉山隆山资阳泸川巴东遂宁巴西新城金山普安犍为越嶲防牁黔安得蜀之旧域其地四塞山川重阻水陆所凑货殖所萃盖一都之会也昔刘备资之以成三分之业

劝学从事张奭尹黙谯周等上言

顾炎武日知录曰谯周传建兴中丞相亮领益州牧命周为劝学从事而先主未称尊号即有劝学从事张奭尹黙谯周等上言前后不同按周卒于晋泰始六年年七十二而昭烈即位之年年仅二十有三未必与劝进之列从本传为是

即皇帝位于成都武担之南 谨择元日与百寮登坛水经注曰沔阳故城旧汉祖在汉中言萧何所筑也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北定汉中始立坛即汉王位于此城其城南临汉水北带【阙】逵南面崩水三分之一 梁州记曰刘备为汉王权住此城盟于城下今门外有盟坛犹存

章武元年

通典曰魏武据中原刘备割巴蜀孙权尽有江东之地三国鼎立战争不息刘备章武元年有户二十万男女口九十万及平蜀得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通计户九十四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八十一除平蜀所得当时魏氏唯有户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有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

军次秭归

水经注曰秭归县城东北依山即城周回二里髙一丈五尺南临大江古老相传谓之刘备城盖备征吴所筑也

二年

鼎录曰蜀先主章武二年于汉川铸一鼎名曰克汉鼎埋之丙穴中八分书三足又铸一鼎沈于永安水中纪行军竒变又于成都武担山埋一鼎名曰受禅鼎又埋一鼎于剑山鼎并小篆书皆武侯造又时龙见武阳之水九日因铸一鼎像龙形沈水中

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 夏四月癸巳先主殂于永安宫

水经注曰永安刘备终于此诸葛亮受遗处也其间平地可二十许里江山迥濶入峡所无城周十余里背山靣江頽垣四毁荆棘成林左右民多垦其中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贾谊新书审微篇云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

后主传

二年

古今刀剑录曰后主传延熈二年造一大剑长一丈二尺镇剑口山徃徃人见光辉后人求之不获

二十年

水经注曰南广郡南广县故犍为之属县也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刘禅延熈中分以为郡

改元为炎兴

通典曰蜀刘禅炎兴元年则魏常道乡公景元四年嵗次癸未是嵗魏灭蜀至晋武帝太康元年嵗次庚子凡一十八年户増九十八万六千三百八十一口増八百四十九万九百八十二则当三国鼎峙之时天下通计户百四十七万三千四百三十三口七百六十七万二千八百八十一以奉三主斯以勤矣

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于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

史通曰陈氏三国志刘后主传云蜀无史职故灾祥靡闻案黄气见于秭归群乌堕于江水成都言有景星出益州言无宰相气若史官不置此事从何而书 又曰案蜀志称王崇补东观许盖掌礼仪又却正为秘书郎广求益部书籍斯则典校无阙属辞有所矣而陈夀评云蜀不置史官者得非厚诬诸葛乎

二主妃子传

刘永 使司徒靖立永为鲁王

刘理 使司徒靖立理为梁王

鼎录曰章武三年先主作二鼎一与鲁王文曰富贵昌宜侯王一与梁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并古隶书髙二尺

诸葛亮传

诸葛亮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亮家于南阳之邓县

水经注曰诸葛垒诸葛武侯所居也南枕沔水水南有亮垒背山向水中有小城回隔难解 梁州记曰诸葛亮宅有井深四尺余口广一尺五寸累博如初开云 水经注曰亮好为梁甫吟每所登游故俗以乐山水为名 梁甫吟曰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隂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氏力能排南山文能絶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

水经注曰檀谿之阳有徐元直崔州平故宅悉人居故习凿齿与谢安书云安省家舅纵目檀谿念崔徐之交未甞不抚膺踌躇惆怅终日矣 梁祚魏国统曰崔州平者汉太尉烈之孙也兄曰元平为议郎以忠直称董卓之乱烈为卓所害元平常思有报复之心会病卒

曹公败于赤壁引军归邺

说寳曰孙权据江东曹操伐之进兵赤壁胜负未分权大将周瑜问计于诸葛亮亮曰用火攻可以破之瑜曰恨无东南风耳亮曰可建星坛一所为都督借风数日即可破曹矣瑜大喜令人于南屏山下筑台三层插二十八宿旗色按六十四卦用一百一十人侍立左右禹步踏罡三上三下而去至其夜东南风起瑜部将黄盖诈降顺风放火烧尽北船曹操狼狈奔还江南安堵皆亮之功也

顷之又领益州牧

水经注曰西乐城在山上周三十里甚险固城侧有谷谓之容裘谷道 益州山多群獠诸葛亮筑以防遏 又曰五丈谿侧有黄沙屯诸葛亮所开也

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古今刀剑录曰诸葛亮定黔中从青石祠过遂抽刀刺山头刀不拔而去行人莫测

躬耕于南阳

困学纪闻曰殷芸小说云诸葛武侯躬耕于南阳南阳是襄阳墟名非南阳郡也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语林曰诸葛武侯与司马宣王在渭濵将战宣王戎服莅事使人视武侯素舆葛巾持白旄扇指挥三军皆随其进止宣王闻而叹曰可谓名士

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

水经注曰诸葛亮死遗令葬于其山因即地势不起坟垄唯深松茂栢攅蔚川阜莫知墓茔所在

损益连弩

宋书殷孝祖传曰御仗先有诸葛亮筩袖铠帽二十五石弩射之不能入上悉以赐孝祖 魏氏春秋曰诸葛亮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銕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

作八阵图

水经注曰营东即八阵图也遗基略在崩禠难识又曰石碛平旷望兼川陆有亮所造八阵图东

跨故垒皆累细石为之自垒西去聚石八行行间相去二丈目曰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皆图兵势行藏之权自后深识者所不能了今夏水漂荡嵗月消损髙处可二三尺下处磨灭殆尽荆州图副曰永安宫南一里渚下平碛上有诸葛亮八阵图聚细石为之各髙五尺皆棊布相当中间相去九尺正中开南北巷悉广五尺或为人散乱及为夏水所没至冬水退如故 荆州记曰垒西聚石为八行行八聚谓之八阵图既成自今行师不复败后人莫能了之桓宣武伐蜀见之曰此常山蛇势也

诏为亮立庙于沔阳

水经注曰定军山东名髙平是亮宿营处有亮庙北齐书陆法和传曰军次白帝谓人曰诸葛孔

明可谓名将吾自见之此城旁有其埋弩箭镞一斛许因插表令掘之如其言 博物志曰临卭火井一所从广五尺深二三丈井在县南百里昔时人以竹木投以取火诸葛丞相徃视之后火转盛热盆盖井上煑盐得盐入以家火即灭讫今不复然也 砚北杂志曰汉中之民当春月男女行哭首载白楮币上诸葛公墓其哭甚哀 困学纪闻曰昭烈谓武侯之才十倍曹丕以丕之盛终身不敢议蜀也司马懿畏蜀如虎非武侯之敌史通云陆机晋史虚张拒葛之锋又云蜀老犹存知葛亮之多枉然则武侯事迹湮没多矣

瞻怒斩艾使遂战大败临阵死 瞻长子尚与瞻俱没困学纪闻曰晦翁欲传末略瞻子尚死节事以见善善及子孙之义南轩不以为然以为瞻任兼将相而不能极谏以去黄皓谏而不聴又不能奉身而退以冀主之一悟可谓不克肖矣兵败身死虽能不降仅胜于卖国者耳以其犹能如此故书子瞻嗣爵以防见善善之长以其智不足称故不详其事不足法也

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

水经注曰车骑沛国刘季和之镇襄阳也与犍为人李安共观此宅命安作宅铭后六十余年永平之五年习凿齿又为其宅铭焉 古今刀剑录曰蜀主刘备以章武元年嵗次辛丑采金牛山铁铸八剑各长三尺六寸一备自服一与太子禅一与梁王理一与鲁王永一与诸葛亮一与闗羽一与张飞一与赵云并是亮书皆是风角处所有令称元造刀五万口皆连环及两口列七十二链柄中通之兼有二字 房子容曰唐人尚书郎李章武本名方古贞元季年为东平帅李师古判官因理第掘得一剑上有章武字方古博物亚张茂先亦曰蜀相诸葛孔明所佩剑也乃改名师古为奏请为章武焉盖蜀主八剑之一也

闗张马黄赵传

闗羽 辽以羽言报曹公

宋书庾炳之传曰何尚之曰臣思张辽之言闗羽虽兄弟曹公父子岂得不言

权遣将逆击羽

江表传曰孙权使朱儁徃喻闗羽令降羽乃作像人于城上而潜遁 古今刀剑录曰闗羽为先主所重不惜身命自采都山铁为二刀铭曰万人及羽败羽惜刀投之水中

张飞 封新亭侯 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飞

古今刀剑録曰张飞初拜新亭侯自命匠链赤朱山铁为一刀铭曰新亭侯蜀大将也后被范强杀强将此刀入于吴 彚苑曰豹月乌张飞马见海録碎事

马超 曹公与遂超单马会语超负其多力隂欲突前捉曹公

江表传曰魏太祖与马超单马会语超负其多力甞制六斛米囊东西走马辄制米囊以量太祖轻重太祖寻知之曰几为狡虏所欺

黄忠 建安二十四年于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水经注曰容裘谿水左有故城凭山即崄四面阻絶昔先主遣黄忠据之以拒曹公 古今刀剑録曰黄忠从先主定南郡得一刀赤如血于汉中击夏侯军于一日之中手刃百数

赵云 亮令云与邓芝徃拒 军退

诸葛亮与兄瑾书曰前赵子龙退军烧壊赤崖以北阁道縁谷一百余里其阁梁一头入山腹其一头立柱于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穷极不可彊也 又云顷大水暴出赤崖以南桥阁悉壊时赵子龙与邓伯苗一戍赤崖屯田一戍赤崖口但得縁崖与伯苗相闻而已

七年卒

城塜记曰南阳县南十五里为蜀汉偏将军赵云墓有石碑

厐统法正传

厐统 颍川司马徽 统弱冠徃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

舆地志曰荆东南白沙有厐士元宅于汉水之北司马徳操于汉水之南隔鱼梁望衡对宇欢情日接每至相思则褰裳涉水

徳公字山民 为魏黄门吏部郎早卒子涣字世文晋太康中为牂牁太守统徳公从子也

襄阳耆旧传曰徳公居岘山之南未甞入城府躬耕田里夫妻相待如賔琴书自娱覩其貌者肃如也荆州牧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自徃之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托言采药不知所在子涣字世文晋太康中为牂牁太守去官归乡里居荆南白沙乡里人宗敬之相语曰我家池中龙种来归乡里仰其让徳少壮皆代老者担

许麋孙简伊秦传

许靖字文休汝南平舆人少与从弟劭俱知名并有人伦臧否之称而私情不协

典论云汝南许劭与族兄靖俱避地江东保吴郡争论于太守许贡坐至于手足相及 韦续书九品曰下下蜀相许靖行艸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

李严 少为郡职吏

江表传曰严少为郡职吏用情深尅茍利其身乡里为严谚曰难可狎李鳞甲

移屯江州

水经注曰巴汉世郡治江州巴水北北府城是也后乃徙南城刘备初以江夏费观为太守领江州都督后都防李严更城周一十六里造苍龙白虎门求以五郡为巴州治丞相诸葛亮不许竟不果

杨仪字威公襄阳人也

水经注曰蔡洲大岸西有洄湖停水数十亩长数里广减百步水色常緑杨仪居上洄杨颙居下洄与蔡洲相对在岘山南广昌里

楚国先贤传云仪兄虑字威方少有徳行为江南冠冕

襄阳耆旧传江南作沔南 又曰许汜是虑同里人少师虑为魏武从事中郎事刘备昔在刘表坐论陈元龙者其人也

霍王向张杨费传

张裔 诸葛亮遣邓芝使吴亮令芝言次可从权请裔诸葛亮教张君嗣曰去妇不顾门蒌韭不入园以妇人之性艸菜之精犹有所耻想忠壮者意何所之

黄李吕马王张传

黄权 明年卒

水经注曰淯水又南迳预山东山南有魏车骑将军黄权夫妻二冢地道通其冢前有四碑其二魏明帝立二是其子及臣吏所树者也

蒋琬费袆姜维传

费祎 亮以初从南归以袆为昭信校尉使吴孙权性既滑稽嘲啁无方诸葛恪羊衜等才博果辩论难锋至袆辞顺义笃据理以答终不能屈

荆州先贤传曰吴与蜀和遣使张温来修好温辩议鲜有言抑之诸葛亮以祎有俊才宜遣报温使以袆为奉信校尉权时窃尊号意犹豫不决袆为陈兴亡之画开国建家之防权甚恱滑稽时知名皆在会并在发异端之难袆应辄答坐席称之由是爱敬焉

姜维 是嵗汶山平康夷反维率众讨定之

旧唐书地理志曰维州薛城县汉已前徼外羌冉駹之地蜀刘禅时蜀将姜维马忠等讨汶山叛羌即此地也今州城即姜维故垒

皆退保剑阁以拒会

益州记曰姜维抗钟会故垒其山峭壁千丈下临絶涧

邓张宗杨传

邓芝 顷之为督江州

水经注曰阳闗巴之三闗斯为一也延熈中蜀车骑将军邓芝为江州都督治此

宗预 廖化襄阳人也

襄阳耆旧传作中卢人

猜你喜欢
  ●卷三·李绛
  卷十六·李心传
  第四回 追失马幸遇良朋 喜乘龙送归佳耦·蔡东藩
  卷第九十六·胡三省
  续录卷四·昭梿
  卷之一千三百七·佚名
  ●卷四·余继登
  卷之七十五·祁韵士
  卷三·李天根
  让皇帝李宪传·刘昫
  第四章养赡租·佚名
  ●附录三·吴子光
  卷之五十三  謇齋瑣綴錄一(明)尹直 撰·邓士龙
  卷十五·徐一夔
  卷十三·徐自明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七·王奕清

    <集部,词曲类,词选之属,御选历代诗余钦定四库全书卷御选历代诗余卷一百七司经局洗马掌局事兼翰林院修撰加二级【臣】王奕清奉旨校刊词人姓氏宋周密字公谨济南人侨居吴兴自号弁阳啸翁又号萧斋尝辑南渡以後诸名家乐府为

  • 提要·胡震亨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九唐音癸籖       诗文评类提要【臣】等谨案唐音癸籖三十三卷明胡震亨撰震亨字孝辕海盐人万厯丁丑举人官定州知州擢兵部员外郎所撰唐音统籖凡十集此其第十集也九集皆録唐诗此集

  • 第三出·徐渭

    【喜迁莺】〔旦冠带,外扮吏,众上〕名魁金榜,拟咫尺天颜从容日讲。忽拜参军来陪司户,付与簿书教掌。青幕蓝衫易着,绿水红莲难仿。班鹭远,纵举头见日,却袖冷炉香。【菩萨蛮】(侍臣牧吏元无二,红莲幕里三年。寄水镜一轮明,朝朝挂讼

  • 頥庵居士集原序·刘应时

    文章之妙在有自得处而诗其尤者也舎此一法虽穷工极思直可欺不知者有识者一观百败并出矣四明刘良佐先生尽力于诗惟石湖范至能独深赏之每为客言客未必领也予曩时数逰四明独不识良佐近乃见其诗百篇卓然自得者何其多也如颇

  • 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五十六·乾隆

      唐  肃宗皇帝  【丁酉】至德二载春正月上皇以李麟【懿祖之后】同平章事命崔圆赴彭原安庆绪杀禄山  禄山自起兵以来目渐昏至是不复睹物又病疽性益躁左右使令小不如意辄加棰挞时或杀之阉宦李猪儿被挞尤多左

  • 序·费宏

    朕惟实录以备纪载宝训以贻典则一代之制存焉不可以或废也我皇兄武宗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宏文思孝毅皇帝缵承大业临御天下十有七年凡所举措巨细若否昭然具在朕受遗诏入正大统爰稽故实命馆阁儒臣仿古义例悉心纂集既

  • 卷之一百六十·佚名

    洪武十七年三月戊戌朔命礼部颁行科举成式凡三年大比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戌丑未年会试举人不知额数从实充贡乡试八月初九日第一场试四书义三道每道二百字以上经义四道每道三百字以上未能者许各减一道四书义主朱子集注经义

  • 序言·钱穆

    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

  • 第十五章 五三惨案和对日之交涉·吕思勉

    中国的统一,是帝国主义者所不利的。所以要多方阻挠。如利用我国的内争,将借款军械等,供给一方面等都是。而其尤露骨的,则莫如十七年的五三惨案。当十六年五月间,国民革命军,奠定东南,渡江北伐。当时日本政府,便有乘机干涉的意

  • 卷二百五十九·佚名

    △初分难信解品第三十四之七十八善现,一切智智清净故地界清净。地界清净故不虚妄性清净。何以故?若一切智智清净。若地界清净。若不虚妄性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一切智智清净故水火风空识界清净。水火风空识界清

  • 佛说灌顶七万二千神王护比丘咒经卷第一·佚名

        东晋天竺三藏帛尸梨蜜多罗译  闻如是。一时世尊游于罗阅只梵志丘聚。从是北上錍提山中天帝石室。尔时无数比丘。各各驰走匆匆不安。如捕鱼师布网捕鱼鱼都驰散。世尊遥见无数比丘各各驰散扰扰不安。佛知而故

  • 第七章 阿育王时期的史话·多罗那他

    当圣者提地迦未付法与圣者讫里瑟拿以前,多年生病,只住在摩腊婆的侨赏弥地方,对四众传授经教。毗舍离的比丘们以为上座生病,怎能得到正确的教诲,因此不到他跟前。在行十事非法的同时宣称&ldquo;这是法,这是戒律,这是本师的教

  • 曼丽·庐隐

    庐隐的第2个短篇小说集。1928年由古城书社出版。收入1927年9月以前四、五个月里写的18篇,如《房东》、《风欺雪虐》、《曼丽》、《憔悴梨花》、《一幕》、《时代的牺牲者》、《雷峰塔下》、《寄梅窠旧主人》、《月夜孤

  • 栾城遗言·苏籀

    一卷。也称 《栾城先生遗言》。北宋末南宋初苏籀(生卒年不详)撰。苏籀字仲滋,眉州眉山 (今属四川)人,南宋建立后移居婺州 (今浙江金华)。北宋大文学家苏辙之孙,苏迟之子,官至监丞。苏籀十余岁时即随祖父苏辙居于颍昌,前后

  • 上清众经诸真圣秘·佚名

    不题撰人。第8卷引唐梁丘子注《黄庭内景经》。吉冈义丰、石井昌子皆据此断定该书撰于中唐,盖不诬。本书鲜见其他传本。引六朝上清经50余种,汇集诸经中众神名讳,可供检阅。

  • 中国章回小说考证·胡适

    古代小说研究专著。胡适著。作者从1920年起到1938年秋陆续写成关于《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三国志演义》、《三侠五义》、《官场现形记》、《儿女英雄传》、《海上花列传》、《镜花缘》等书的考证文字

  • 不空罥索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佚名

    一卷,唐不空译。自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之第二十八卷抄译者。世所谓光明真言,即此中之陀罗尼也。

  • 小法灭尽经·佚名

    亦称《法灭尽经》。佛教经典。失译人名。一卷。本经叙述佛在拘夷那竭,将入涅槃,预言佛法灭尽时的情况。谓其时五逆浊世,魔道兴盛,魔作沙门,坏乱佛教。奴为比丘,婢为比丘尼,婬逸浊乱,男女不分。真正勤修佛法者反遭诋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