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40章 兵死了用两块破席头埋葬

我从重庆出发,到贵阳去督练第九十九军。经过四川省的綦江县,我看一位韩旅长带的队伍在半山坡上正在看单人教练。

在午前九点左右的时候,太阳光晒得很好,忽然间看见两个叫化子抬着一个木杠子,那是用两条破席头捆着的一个死人。抬死人的走得很快,但走到距我还有五六步远的地方,忽然像走错路一样,马上转弯向右边去了。

我说:“站住!放下!”问他们抬的是什么人?他们说是一位新兵死了,排长叫他们抬出来埋葬的。我问给了他们多少钱?他们说:“每人五角五。”问排长在哪里?他们说:“排长和团副正在上船,还有三十多个病人,有几个快要死了,也刚刚弄上船去。”

我叫位姓陈的副官快去把排长找回来,同时又找了县长、绅商及教育界的人们来。我问他们这个兵是从哪里来的,他们说是由贵阳来的,又问团副和排长他们把兵送到什么地方去?他们说把兵送到宜昌去。我问这个排长:“你们一个兵,死了给多少烧埋费呢?”他说:“十五元。”我问他:“你给叫化子一元钱,其余的作什么用?”这时排长说:“错了。”我对县长说:“可以不可以替这个故兵买一口棺材?”他说:“可以的。”这才重新把故兵装在棺材里掘好了坑,大家致祭之后把这个故兵埋葬了。

埋葬以后,我对各界的人们说:“死的青年是为抗战来的,还没有和日本鬼子打仗,在半路上就死去,这完全都是带兵的没有招呼好。今天我遇上这个事,我算做了兵的大孝子,县长做了二孝子。顶有意思的是这两个叫化子抬着故兵一直对着我来,否则我也就遇不见他了。”我想,也许是这个故兵的英魂使着他们到我这里来的。我希望綦江县各界的人民组织一个救济过境新兵委员会,替他们解决一切医药问题,或者其他的困难。我问綦江的绅士可以不可以?他们都说可以,而且他们都很愿意做,事后我把这件事情给蒋介石打个电报,请他通令各军注意,并且派人特别调查这个事情。

到了贵阳督练第九十九军。名称是第九十九军,实在只有一师人,而且这一军能到操的只有二百多人,也不知道蒋介石是吓日本人还是欺骗他自己。军长叫傅仲芳,他说他有一百多处勤务,出操不能有多少人出来。我对傅说:“云南若有事,你这队伍一定要开动,广西有事,你这队伍也会开动的,你应当用全力为作战才对。不然的话,那一天要调动你这队伍作战,一定要吃大亏的。”我在大操场里教他们唱歌和几本问答书,处处都看出来非常的懈怠。也是过了不久,云南紧急,九十九军也调到云南作战,一见敌人都垮完了。傅仲芳撤差之后,过了好久,在中央训练团当大队长。我见着他,真是可惜得很,带着军队,不注重训练,不讲带兵规则,眼看着在那里等着失败,奇怪不奇怪!

从贵阳回到重庆,到宜昌,一面督练十八军的军队,一面奉令检阅宜昌的要塞。先提要塞,要塞是位姓蔡的叫蔡继伦负责任。修了很多小炮台,每个炮台存了三尺多深的水,炮放上去,看不见敌人,总而言之,完全不合用。蒋介石也派人来考查这项工程,听说有人给告发了。蔡继伦本是一位极不实在的人,他做过多少小事,不是诳骗,就是欺诈,这一回被人查实了,先下了监,后来查出他赚了很多的款子,被枪决了。本来这个人不能用的,不知道他买通了谁,把自己的命送掉了。

第十八军在宜昌的南岸深山中,我看过他们多少次战斗教练,比较三十六军和九十九军稍好一点。顶大的毛病是不注重精神教育,不注重战斗射击。此外还有个毛病,官长说的话,士兵听不懂,因为很多官长都是长江以南的口音,士兵则是长江以北各省的,官兵说的话,彼此不懂。平时还可,战时怎么办呢?只有失败。

猜你喜欢
  卷三百二十三·列传第八十二·脱脱
  卷一百十四 志八十九·赵尔巽
  东都事略卷五十五·王称
  第八十回 宇文妇醉酒失身 尉迟公登城誓众·蔡东藩
  读礼通考卷八十·徐乾学
  卷三十求志·何良俊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十三·佚名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四十一·佚名
  ◎毛丫头殒命记·李定夷
  一四 安徽学政朱筠奏购访遗书情形折·佚名
  卷十一·楼昉
  卷之十七  北征後錄(明)金幼孜 撰·邓士龙
  卷一百十九·赵汝愚
  卷三十二·佚名
  卷五十四·徐天麟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十四·阮阅

      ●卷二十四·感事门上  高力士谪巫州,山谷多荠,而人不食,感之,因作诗以寄意曰:“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都不改。”〔《明皇杂录》〕  李适之在相位,每退朝则邀宾客谐谑赋诗,曾不备林

  • 第二十六出 得妻·李渔

    〖齐天乐〗(老旦上)不图祸里生奇福,万事不期而足。才得佳儿,又思贤媳,得陇何曾望蜀。只为天人互逼,使报德公心,变作私图。望眼将穿,如何人杳信音疏?老身衰年遇祸,只说有死无生,谁想遇着个积德之人,买我回来。不但不加凌贱,还把我认

  • ●卷十八·陶宗仪

      ◎叙画  唐张彦远着《历代名画记》十卷。自轩辕进至会昌元年,能画者三百七十余人。其叙画之源流曰: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古先圣王,受命应,则有龟字效灵,龙图呈宝。自巢燧已来,皆有此瑞。庖牺

  • ●序·梁章钜

    自雍正庚戌设立军机处,迨兹九十余年,纲举目张,人才辈出,而载稽故实尚缺成书。章钜于嘉庆戊寅选充章京,亻暴直余闲,翻阅旧档,辄思辑为一书。随笔甄综,日有所积,至道光壬午春季奉命守郡,匆匆出直,此后遂无由再缀一词。因思五年以来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二十三·徐乾学

    宋纪一百二十三【起着雍困敦十月尽黓执徐十二月凡四年有三月】孝宗绍统同道冠徳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乾道四年冬十月甲午禁归正人藏匿金人者 乙未臣僚言天下之事必歴而后知试而后见为县令者必为丞簿为郡守者必

  • 第三章 衰微时代·佚名

    ○第五十二节 旻宁得袭帝位之原因嘉庆二十五年,颙琰殂,第三子旻宁立,年号道光。推旻宁之所以得袭帝位,有二原因:一、乾隆五十四年,弘历秋犭尔木兰,令诸孙随行,旻宁时方八岁,亦与焉。行至张家湾,弘历亲率诸王校射,旻宁侍侧。俟诸

  • ●卷一·刘体智

    皖省科甲门第,逊于江浙,然于学问渊源,则较为早。江慎修、戴东原两先生,在雍乾时代,颇开风气之先。咸同之际,文化渐于南服。郑子尹之流,学问精湛,足以媲美前修。子尹曾受业于程春海侍郎,侍郎,歙县人也。徽州一府经学辈出,举世宗仰

  • 上官昭容传·欧阳修

    上官昭容名叫婉儿,是西台侍郎上官仪的孙女。其父上官廷芝,与上官仪一道死于武后当政之时。其母郑氏,是太常少卿郑休远的姐姐。婉儿出生不久,就与其母一起没入掖廷为婢。她天性美丽机警,善写文章。年仅十四岁时,武后就召见她

  • 卷一(春秋序)·孔颖达

    《春秋左氏传》序(○陆曰:“此元凯所作。既以释经,故依例音之。本或题为‘春秋左传序’者。沈文何以为‘释例序’,今不用。”)[疏]正义曰:此序题目,文多不同,或云:“春秋序”,或云“左氏传序”,或云“春秋经传集解序”,或云“春秋

  • 能言第四十·桓宽

    大夫曰:“盲者口能言白黑,而无目以别之。儒者口能言治乱,而无能以行之。夫坐言不行,则牧童兼乌获之力,蓬头苞尧、舜之德。故使言而近,则儒者何患于治乱,而盲人何患于白黑哉?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故卑而言高,能言而不能行者,君子

  • 卷二十八·程端学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本义卷二十八   元 程端学 撰定公八年春王正月公侵齐公至自侵齐二月公侵齐三月公至自侵齐杜氏曰报前年伐我西鄙左氏曰公侵齐门于阳州士皆坐列曰顔高之弓六钧皆取而传观之阳

  • 卷四十七·程公说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分记卷四十七   宋 程公说 撰内鲁第一子言之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着明也知我者其惟春秋乎则何以约乎鲁史如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杞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宋不足征也吾

  • 第九章 18·辜鸿铭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辜讲孔子说:“假如有人想承建一座堤坝,而如果仅差一篮子土就可以完工,假如他突然停止(因为没有成功),停工也完全取决于他自己。假如另有人想筑平一段路,尽管只

  • 卷二十九·道世

    △感通灾第二十一(此有二部)▲述意部第一敬寻释教,肇自汉明。继至皇唐,政流历代,年将六百。轩继接,备尽观方。千有馀国,咸归风化。莫不梯山贡职,望日来王。而前後传录,差互不同,事迹罕述,称谓多惑。虽霑馀润,幽旨未圆。夷夏殊音,文

  • 德音孔昭之邹校长教育谈·太虚

    邹海滨先生为余二十七年之老友。忆逊清宣统二年,余在广州宣讲佛学,曾荷邹先生为译成粤语。去冬参观所长中山大学,初惊其物质建设之弘伟;而本年赴欧出席大学会议,其发表之教育哲学谈,真拯救今日全人类之福音也!此其精神建设之

  • 成唯识论 第七卷·护法

    成唯识论 第七卷护法等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已说二十随烦恼相。不定有四。其相云何。颂曰不定谓悔眠  寻伺二各二论曰。悔眠寻伺于善染等皆不定故。非如触等定遍心故。非如欲等定遍地故。立不定名。悔

  • 苹果树·高尔斯华绥

    《苹果树》是英国作家约翰·高尔斯华绥创作的中篇小说。作者以荡气回肠的抒情笔触与细腻真切的心理刻画,抒写出一个令人动情的爱情悲剧:大学生艾舍斯特在旅行中遇到天真纯朴的农村姑娘梅根,与她在苹果树下定情,答应和她一

  • 仪礼注疏·郑玄

    五十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玄与公彦有《周礼注疏》已著录。此书为记载周至战国时期儒家传习礼仪的最早著作。自西汉高堂生所传《士礼》今文本,数传而有大戴(戴德)本、小戴(戴圣)本及刘向《别录》本。郑注兼取今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