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吴佩孚

贿选前,曹锟任直鲁豫巡阅使,与奉系对峙。徐世昌为总统,系直系名誉领袖,然事事沮抑于曹,积不能平,乃引奉张以自重。奉军入关,系徐所电召,此电适为曹锟搜出,徐惴惴不自安,日惟饮酒赋诗,以示暇豫而已。时梁士诒组阁,吴佩孚通电讦梁卖国,文词激越,不为中枢稍留余地。梁倒周(自齐)代,张作霖乃以武人干政为口实,举兵讨吴,于是曹、吴岌岌备战。当是的,曹询某幕客:“今后收拾时局,果以何法为先?”

其人答以:“东海由安福议员所推戴,非合法总统。公如以恢复法统相号召,则东海之地位失,天下事不难定也。”

曹击节称善,隐蓄取徐而代之意。奉军既败,徐踉跄走津,曹氏稳待黄袍加身,刻不能耐。而吴霹雳一声,以迎黎为请,颇予曹以难堪。其后贿选成,吴练兵洛阳,不问理乱,及奉军卷土重来,吴始至四照堂组织总司令部。

迨冯玉祥倒戈,前线直系大崩溃,吴绕海道南下,由黄州而岳阳,凄惶失志。未几,冯与奉系反目,吴转辗至京汉道上,重整旗鼓,虽成弩末之势,不足以问鼎中原,而各方尚有慕其虚声与之结纳者。

是时冯玉祥已退兵南口,令鹿钟麟留守北京,奉军长驱而入,北京危如累卵,有人向冯军献策,放出延庆楼之曹锟,以团结旧直系为号召,拥吴为主将,以抗奉军。冯然之,即命鹿等发表拥吴通电,使吴重视曹之生命,亦应委曲求全,以待时机之推展。而吴视政见为重,放曹为轻,决然予以否认。鹿等迫不获已,一夜之间,全部退出北京,自是吴、冯怨毒益深,百世不能解矣。

及国民革命军崛起岭南,出师北伐,吴军首当其冲,望风而靡。武胜关外兵车拥塞,吴处四面楚歌之势,顽梗不改。时曹锟已于乱离中脱樊笼,由保定南下,主张收集余烬,回戈北指,以声讨奉张之大元帅为名,而置南方于不问。

吴部将靳云鹗、彭寿莘等均然其说,使曹锟能畅行其志,张作霖知大势已去,必不战而退关外,然后直系与国民革命军在可能范围内提絮并进,则今日直系之残余势力,在北方诸省中至少必留一角;而近年来东北军与冯玉祥所领导之第二集团军,在国民革命旗帜之下,其风头向不若直系之健也。

然吴胶执己见,宁与奉张捐怨修好。曹抵郑州时,吴迎之于车站,寒暄数语,即请驻跸开封,命豫省长熊炳琦妥为延款,视若赘疣,不复与曹一面,此为直系历史最后之一阶段矣。曹锟一生庸暗,为直系偶像式之首领。

然偶像非一无足取也,用不着时并不碍事,用得着时可比一尊活菩萨。盖曹与段祺瑞、王士珍、段芝贵等同为袁世凯所办北洋武备学堂学生,资望颇高,为人蔼然可亲,深得直系诸将领之爱戴。吴氏丢开此一顶大帽子,故其最后之挣扎终归幻灭而已。

当吴佩孚离川北上时,张学良迎之于前门外车站,执犹子礼甚恭。盖张、冯(玉祥)暗潮甚烈,欲引吴以自重也。吴意态殊傲慢,频施训饬,张不怿。下车后,宴之于顺承王府,以诸将陪侍。

酒半酣,吴纵谈时局,视天下若无物,张益为掩耳,大有敬鬼神而远之之意。时直、皖旧人,欲燃北洋团体余烬。吴北上后,段祺瑞亦以金光明法会来平。奔走吴、段之门,欲冶冰炭为一炉者大有人在,段颔之,吴亦报可。

惟吴自视高,不欲踵段之门。事闻于段,怫然曰:“子玉昔为偏裨,以兵谏博时誉,其行动与倒戈无殊。今时过境迁,彼来谒我,往事不提可也,合作云乎哉?”

言下大有羞与哙伍之意。盖吴、段襟怀偏狭如出一辙,其不能捐嫌修好自意中事,双方党徒奔走调解,真是庸人自扰而已。小张对于吴、段,皆以前辈视之,设宴相邀,段居首,吴亚之。吴表示必往,而届时未果来,彼或戒于段氏老气横秋之态度,令人难耐,不欲取辱于酒馔纷纶时也。是日段亦未至,于是团结北洋系之幻梦澌灭殆尽。

于学忠曾为吴部属,吴未尝大有造於于,而于事吴犹昔。吴在旧都日与党众相周旋,党众以吴为偶像,吴亦乐此不疲。然以英雄迟暮之吴老秀才,仅能抚髀兴叹,纸上谈兵而已。该派以说于入伙为请,吴然之,于尝语人曰:“我受老帅及副司令(指张氏父子)深恩,没齿不忘。然大帅(指吴)吾旧主也,事大帅为私情,事副司令为公谊,讵可以私情而废公谊耶?”

于为此说,盖欲于保持人格之中仍释疑于小张,其用心之苦、处境之艰,颇为时人所谅解。无何,吴使人言於于曰:“大帅来旧都后,常言公如壮缪之事曹,而大帅则如煮酒论英雄时之玄德也。”

此则以壮缪许于,而自居于玄德公,与吴平日以关、岳自况者不类。于应之曰:“诚如君言,则壮缪还刘之日封金挂印,未尝利曹之甲兵金帛也。君归语大帅,果以壮缪相期,于某愿即日释兵柄,天涯海角,只身相从,略无顾瞻也。”

吴氏至是始知于之不可动。其后策士、舌人长期浸润,吴、于感情渐臻恶化。挑之者曰:“于某所部尚有公之旧属,于氏恋权位,不肯降心相从,公宁不能自谋耶?公如广结声援,竖立旗号,其中必有慕义之士闻风而起者。”

吴自审於于无厚恩,戚戚然有所不忍。策士乃伪造吴之委状,潜往保定,煽诱于部。事败,于默然。自是以后,岁时伏腊仍诣吴处问起居,余时则绝足不往,而吴之雄心,亦如槁木死灰矣。

小张去国后,吴、于间之关系并未改善。吴虽昏耄,颇悟策士播弄之非,渐远之;策士亦知吴之不可复振也,弃之若敝屣。故吴初履旧都,有桓桓卫士,有失意军人,有政客,门庭若市,其虚声仍足以炫耀一时;今则形单影只,情绪单调,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矣。

客有自北平归来者,述吴佩孚近事甚详。吴自卜居北平东城什景花园后,旧侣过从,门庭颇不寂寞,即党国名贤因公北来者,无论识与不识,亦多驱车往谒。黄郛与吴有金兰之契,呼吴为“二哥”,余皆呼“大帅”,亦有呼为“二先生”者,吴一一款接。

惟日本人及西装革履之士,则摒诸门墙之外。前有日人上角,系伪国军事参赞,善操齐鲁之音,乔装华人,觅友为介,得与吴一面。事后有人告吴,吴愧恨不已,严嘱阍者,毋许以劣货冒充国货。关外日人及伪廷宗室夙震吴名,欲诱之入彀,衔命而来者,见吴述及国势阽危,辄露嗔目奋髯之状,皆不敢白来意,废然返。

吴不参佛乘,颇崇道教,倡为三教混一、以教治政之说。尝驰书某巨公,阐扬斯旨,语皆怪诞不经。某巨公作书报之,词意婉约。近传吴有从事垦殖之说,局外人未悉底蕴。

惟吴壮心未死,时兴抚髀之叹,尝谓:“康藏富源,倍于关外。国人争欲问鼎中原,鲜有高瞻远瞩,以启发边陲为己任者,行见大好河山,同归于尽。倘能假我事权,俾克投身绝域,披荆斩棘,以固吾圉,此生平大愿也。”

外传种种,殆由是而起。

吴倨岸犹昔,恒对客作长谈,自是其是,绝类训词。客有往谒者,例不回拜(移居北平后,仅回拜章太炎一次。章、吴晤谈时,互道契阔,幸操余姚语,吴则满口蓬莱土音,有通译为之传达,至堪发噱)。综观吴之一生,未尝有所惮服,有之,惟张夫人耳。每盛怒,得夫人一言而解,夫人有所命,辄不忍拂其意。吴座上有四方诡奇之士,或善使剑,或能吞金吐火。

其最著者,一为四川老人,年逾百龄,与吴跬步不离;一为大侠彭太义(辛亥炸死良弼之彭烈士家珍,即其子也),剑光如练,阴森怖人。张夫人语吴曰:“君性耽此道,夫复何言。惟置诸家庭饮宴间,将启外人疑窦,慎勿尔尔。”

吴诺,即迁老人于外。

吴虽无所事,而职司甚多,如北平红字会及救世新教会,皆以吴为总理;各家慈善堂莫不有其手书联语,亦莫不列吴为常务董事也。又设正一堂,自为总理,下分三院,即慈院、公院、修院是也。吴已六十许人矣,而矍铄犹昔,黎明即起,散步庭阶,浇花观鱼,怡然自得。所蓄金鱼至夥,形形色色,吴每晨伫眸细数,不以为烦。吴所居有卫兵九十名,特务警察若干名,皆旧日健儿也。

以吴之处境言,当较胜于放逐荒岛之拿破仑;而桓桓武士终始追随者,仅此寥寥之数,则又如白头宫女,不堪回首话当年也。特务警察亦吴旧部改编,鲍毓麟长平市公安局时,规定由局给饷,至今未改。吴之生活费,初来北平时,张学良以世谊月馈四千金,张解组游欧后,改由北平军分会按月照拨,列入军饷项下。

外传吴受委军分会高等顾问,殊无其事,惟军饷例须七折,故吴实际收入,月仅二千八百金,颇露窘态。有人言于军分会代委员长何应钦,请益之。何叹曰:“此公清况,吾亦知之。然例不可违,岁时伏腊,当以军分会名义酌予补助,以符原数。”

闻最近财政部长孔祥熙,曾馈以五千金。吴勤于作书,顾非兴之所至,不轻作画。某君南归时,乞其墨宝,吴不假思索,振笔书联曰:“回首可怜歌舞地,如今不似洛阳时。”

殆不胜身世之感欤!

猜你喜欢
  卷九 晋语三·左丘明
  卷二十三·佚名
  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二·杨士奇
  卷之五十六·佚名
  卷之八百九十三·佚名
  第三八禀光绪六年三月十一日一一二○五-八·佚名
  卷七十九·佚名
  四十四、译小说的开始·包天笑
  王逢传·欧阳修
  虞允文传·脱脱
  韩亿传·脱脱
  阎复传·宋濂
  翰苑羣书卷五·洪遵
  弇山堂别集卷十三·王世贞
  纲鉴易知录卷四一·吴楚材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巻四·皇甫冉

    钦定四库全书二皇甫集卷四唐 皇甫冉 撰五言排律酬张二仲彛吴洲见芳草楚客动归心屈宋郷山古荆衡烟雨深艰难十载别羇旅四愁侵澧月通沅水湘云入桂林已看生白髪当为乏黄金江海时相见唯闻梁甫吟答张諲刘方平兼呈贺兰广野

  • 七言巻四十二·洪迈

      七言  送刘寰北归       刘 商  南巢登望县城孤半是青山半是湖知尔素多山水兴此回归去更来无  送王闬归苏州  深山穷谷没人来邂逅相逢眼渐开云鹤洞宫君未到夕阳帆影㡬时回  送人往䖍州  莫叹

  • 国语解叙·左丘明

    昔孔子发愤于旧书,垂法于素王,左丘明因圣言以摅意,托王义以流藻,其渊原深大,沉懿雅丽,可谓命世之才,博物善作者也。其明识高远,雅思未尽,故复采录前世穆王以来,下讫鲁悼、智伯之诛,邦国成败,嘉言善语,阴阳律吕,天时人事逆顺之数,以为

  • 卷三十四 漢紀二十六·司马光

      起柔兆執徐(丙辰),盡著雍敦牂(戊午),凡三年。   孝哀皇帝建平二年(丙辰、前五年)   春,正月,有星孛于牽牛。   丁、傅宗族驕奢,皆嫉傅喜之恭儉。又,傅太后欲求稱尊號,與成帝母齊尊;喜與孔光、師丹共執以為不可。上重違大

  • 卷十一·吴广成

      天圣六年夏五月,德明使子元昊攻回鹘,取甘州。  初,德明降,真宗录其誓表,令渭州遣人赍至西凉府,晓谕诸蕃部及甘、沙首领。于是诸州虽与德明抗,使介犹相往来。及德明数侵回鹘,其可汗夜落隔益遣使贡方物,结援中朝。德明知其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十九·佚名

    嘉靖四年三月庚申朔孝肃太皇太后忌辰奉慈殿行祭礼遣阳伯夏臣祭裕陵○辛酉○户部以畿甸灾伤奏请仁寿清宁未央等宫及皇亲功臣庄田牧马草场子粒俱照军民屯粮一体减免以勘实被灾轻重为差得旨各官勘免之数通融补足应用余悉

  •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二十七·杜大珪

    (宋)杜大珪 编吴正宪公充墓志铭李清臣熈寜元丰间天子本道德以制作宪度官共其事吏食其力兵闲教令民顺职业后先小大治有条次已而年榖屡登府库羡溢风俗醇朴四夷宾服有相臣充实左右天子协济文武自初暨厥终靡不在事岁已未秋

  • 卷九·吴缜

    ●钦定四库全书新唐书纠谬卷九(宋)吴缜 撰○九曰纪志表传不相符合百官志太宗定内外官数与曹确传不同天平军节度使姓名次序纪传不同刘总纳土其州不同宋璟传载东廵泰山之年与纪不同李光弼传平袁晁年月与纪不同程知节为葱

  • 康义诚传·欧阳修

    康义诚字信臣,代北三部落人。以善于骑射经常跟随晋王,庄宗时为突骑指挥使。随明宗讨伐赵在礼,到魏发生兵变,义诚讲了庄宗的过错失误,劝明宗南下。明宗即帝位,升捧圣指挥使兼汾州刺史。攻破朱守殷,升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兼

  • 卷一百六十八·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六十八明 杨士奇等 撰选举宋哲宗时殿中侍御史吕陶上奏曰臣窃以今日任官之弊其轻且滥者惟郡守为甚也封疆千里生聚万衆休戚所系而不问能否一

  • 卷八十二·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八十二雍正七年六月上谕三十六道初二日奉上谕据杨鲲奏请将四党口稽查私贩之守备撤回本营其员缺拣选试用之蓝翎侍卫前往等语夫蓝翎侍卫若果可差委廵查私贩即可办理营伍事务何必调换多

  • 二十一年·佚名

    (乙亥)二十一年清康熙三十四年春正月1月1日○朔癸亥,持平任元聖啓劾吏曹堂上,請罷職曰:「左議政朴世采,請令中外,各薦可用之人,而其所自薦者,皆循人望。自上亦有別爲錄用之命,大臣又以大政調用之意箚請,則爲銓官者,所當精白奉行,而

  • 俱舍论记 第二十五卷·普光

    俱舍论记 第二十五卷沙门释光述分别贤圣品第六之四如前所说至有差别不者。此下第五明六种种姓。就中。一明六阿罗汉。二明六姓先后。三明从姓.果退。四明学.凡种姓。五明三退不同。六明退果时相。七明练根不同。

  • 卷第十六·德清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十六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第三会忉利天宫 法慧菩萨为会主。说十住等法门。已信者令解。自十六卷起至十八卷止。共六品

  • 卷一·投子义青

    后学性一阅 生生道人梓 第一则青原阶级 示众云。大忘人世。何必三思。击碎疑团。那消一句。不滞玄关。纵横得妙者。是甚么人。 举思和尚问六祖大师。当何所务即得不落阶级(但能行好事。何必问前程)。祖云。汝曾作甚

  • 第二 现观相应·佚名

    [一]第一 爪尖一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二其时,世尊为令取爪尖之小垢,谓诸比丘曰:&ldquo;诸比丘!作如何思惟耶?我此所取爪尖之小垢与大地土,何者较多耶?&rdquo;三&ldquo;大德!此大地土为多,世尊所取爪尖之小

  • 渔樵问对·邵雍

    理学著作。北宋邵雍著。1卷。其书设为问答,以发明义理。所言虽大抵习见之谈,然亦不乏精彩之处。朱熹认为:“其间尽有好处,非康节不能著也”(《朱子语类》卷一一五)。对天地构架成因有独到见解,非止于阴阳消长的推论。

  • 续灯存稿·箬庵通问

    凡十二卷,另有目录一卷。明代僧箬庵通问编,居士施沛汇集,清康熙五年(1666)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五册。本书由施沛搜集宋末至明代禅门诸师之语录、传记、塔铭等,由通问编纂而成。共收录临济宗大鉴下自十八世至三十四世、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