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七十四、集会结社

  这个时候,上海有一个“江苏教育总会”,在江苏全省的教育上是很有势力的。虽然那时是在前清末纪,政治腐败,可是一班革新人士,以为欲改革政治与社会,非兴教育不可。况且江苏省内,上海、南京、苏州、无锡,以及各府各县的学校,也风起云涌了。江苏教育总会设立在上海,因为上海是人文荟萃之区,而交通亦利便,可以支持各地的新教育而总其成。

  江苏教育总会的会长是张季直(謇),并无副会长,另有一位总干事是沈同芳,他是常州人,好像在前清曾做过官的,是位孝廉公,我已不记得了。这位总干事,就同后来的秘书长似的,管理会内一切事务。每逢开会,都是他报告处理一切行政事项,纪录开会时的议决案。他是住在会里的,可以领取一笔夫马费(实在便是薪水),其余的干事,都是没有薪给的。

  江苏教育总会最初的地址,是在白克路的酱园弄(后来改名为青岛路),我初到时报馆去的时候,还是在酱园弄的,后来他们筹集了一笔款子,就在老西门外,造起了一座西式的两层搂来,便作为永久的会址了。

  到那个时候,会务也忙起来了,干事中如沈信卿、袁观澜、黄任之诸君,最为活跃,他们是中坚份子,因为他们都是教育界的人。那时这个江苏教育总会,在江苏教育界中,颇有势力,以张謇为会长,可以直接与江苏最高长官相交接,因此之故,也很有反对他们的人,称之为学阀,还有一班人,骂之为“西门破靴党”。

  入会的资格,要办过学堂,当过教员的人,或是对于新教育有知识的人,我当然有这个资格了。

  我起初并不想入江苏教育总会,后来却参加了。一则,楚青劝我加入,他自己本是一个干事,却从不到会,但时报在教育界颇占势力,虽然陈景韩、雷继兴,都未加入(他们不高兴加入),而常到时报馆来作客的人(简称息褛中人),大半是那边的干事与会员,藉此可通声气。二则,有许多苏州同乡,都怂恿我加入教育总会,可以有部份力量,在故乡或可多少便利之处。所以我的介绍入会的人(须有两个会员介绍),一位是狄楚青,一位是我的表姑丈尤鼎孚先生(苏州绅士)。

  第一年,我是普通会员,第二年,他们便选举我为干事了。干事约计有二十余人,但我实在是个哑干事,在会议席上,难得发言。这因为我在江苏教育界的情形,不大熟悉,而他们都是教育界老前辈呀!不过我是有表决权的,徜然我不列席,表决权就少一票。所以每逢开会,总是打电话到报馆里来催请,被催请得急,只好去了。他们的开会时间,总是在下午五、六点钟,这时候,我总在报馆里发外埠新闻,被他们一捉就着。遇到他们开会不足法定人数,拚命的打电话来,宛如十二金牌一般。这是义务性质,自己还要贴钱。但亦有所酬报,开完会后,会中备有一顿丰富的夜饭,足供一饱。

  江苏教育总会,一直到辛亥革命以后,便即取消了。因为当时的政府,以为教育是属于政府的,政府自有教育方针,不能操纵于一班士绅之手,会员们、干事们,也都别有所事,有的离沪,有的做官,大家星散了。我写此稿时,从前教育总会的同人,大概都逝世了,只剩一个黄任之,还在活跃咧。

  除了江苏教育总会以外,我所加入的集-会团体,便是南社。我从山东回到上海的时候,南社早已成立了。

  第一次参加时,觉得人数极少,不过十余人而已。这个南社的组织,既无社址,也没有社长,每逢开会,不过聚几个文艺同志聚餐会谈而已。到了后来,社员渐渐多起来了。每年有一次大会,但仍然是聚餐性质。地方没有一定,我记得有一次在苏州虎丘开会,还是坐了画舫去的;有几次就是在上海西餐馆开会。原来社员的入会,再简便也没有,有朋友介绍,说某君愿入南社,说出他的姓名履历来,大家都赞成。也有某君,某君,我们要邀他入社,只要某君答应了,便算是社员了。社员虽多,并不须要列席,即使算是开会了,聚餐一回,餐后即散,无所事事。到了后来,有了编辑社友诗文集这一件工作,算是一点成绩。

  我的加入南社,因为南社中早已有了我几位老朋友。如陈佩忍,在吴江同里镇金松岑家里就认得的。如苏曼殊,在苏州吴中公学社就认得的。还有许多人,也都是到上海来后认得的。后来在南社成为主干人物的柳亚子(他起初叫柳安如),那时还在他的故乡吴江黎里镇咧。那时主持南社的人,我只知道陈佩忍与朱少屏。少屏名葆康,早入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在西门办了一个健行公学。陈朱两位常居上海,每逢南社开会聚餐等,总是由朱少屏处发出通知,社员名籍、住址,也都是由他保管。他英文颇好,但要似南社一班文人词客般,吟诗填词,他是敬谢不敏的。不过他在办事上,甚为干练,在新学界中,认得的人也很多,后来于右任发起的民呼报、民吁报、民立报以及太平洋报,都由他帮忙拉拢不少。

  在南社中,我认识了不少朋友,其中自然是江苏人最多,浙江人次之,广东人又次之,此外各省人都有。那是因为它的基地在上海,尤其是侨寓上海的人,其次,就是常常往来于上海的人。最初,报界中人,入南社者甚少,即以时报而言,就只有我一人,申、新两报,是阗其无人。有一天,狄楚青问我:“南社里是有些什么人,有人说:是一个革命机关。”苏曼殊到报馆里来看我,报馆里有位广东先生,问我道:“这位西装朋友,人称他是一位革命和尚。”我说:“和尚应穿袈裟,他怎么穿西装呢?不但不穿袈裟,而且还吃花酒呢。”因一笑置之。

  南社是提倡旧文学的一个集体,虽然其中人物,都是鼓吹革命的,但他们的作品,还是固守着文言,不渗杂白话的。上言报界中人,入南社者甚少,但辛亥革命时期的太平洋报,几乎全部是南社中人,叶楚伧的入报界,便是从太平洋报开始,他本来是在广东,和姚雨平在一处的。在南社里的朋友,我认识的就有诸真长、邓秋枚、李叔同、陈陶遗、胡寄尘等,仅有一面之交的,还有高天梅、高吹万,刘季平(即刘三,后在南京,与他同寓则常见了)、黄晦闻、蔡哲夫等等,现在已不能尽忆了。有一次开会,于右任、汪精卫亦列席。南社中人更有一特客,则为陈仲甫(即陈独秀),似亦一社友,此真所谓百花齐放,百鸟争鸣了。

  在此时期,我要提到陈佩忍,佩忍自他夫人故世后,并未续娶。仅有一女,他携其女,住居上海。每晚必至福州路一妓馆花雪南家。花雪南年十六、七,貌不甚佳,闻其为巫来由籍。但佩忍志不在花云南,从未与染,乃借她的房间,作为会客之所。凡是熟朋友,要访佩忍,晚间至花雪南处,必可见到。上海妓家,有一规例,房门前挂一门帘,无客则悬起,有客则垂下,如果门帘垂下,生客无论何人,即不能擅入,名之曰“闯房间”,为所禁忌,则曲在闯入者了。

  所以当时上海一班有志之士,高谈革命,常在妓院门帘之下,比了酒家、茶肆、西餐馆,慎密安适得多。花雪南貌既不扬,生涯亦寥落,绝少访艳之客,而佩忍更满意,常盘据其房间,甚至写文章,通书札,亦在此间,他的一位八九岁的女公子,也带到此间。

  其所报酬于花雪南者,则逢时逢节,必开筵请客,妓家谓之“做花头”,如无人做花头者,佩忍拍胸脯包办,在妓家开筵请客,即是上海人所说的“吃花酒”了。以其交游之广,群贤毕至,就我所记忆得的,如诸真长、邓秋枚常在座,有时亦有杨千里,如苏曼殊在上海,极为高兴,主人为他召集许多名花坐其侧,我有句云:“万花环绕一诗僧”,在座大都是南社中人。我亦常在座,无容讳言,二十年颠倒于狂荡世界,诚难自忏也。

  南社后来无形消灭了,这也是有理由的。第一,因为这班人,都是研究旧文学的,不能与后起的新文学沆瀣一气。有些人是无论如何不肯写白话文的,而且也不赞成那种欧化的新文学与新诗词的,在五四时代,已成为过去人物了。第二,南社里有许多人已入政界,他们做官去了,也有的是别种职业,谁也没有闲情逸致,来南社做文人词客了。剩下几个人来,也渐渐取消极态度。第三,南社是一点没有基础的,既无社址,也没有职务,当初只不过每次开会,大家凑出钱来,聚餐一回。虽然辛亥革命以前,他们也很鼓吹革命,辛亥以后,便是军阀时代,一直到北伐成功,政府也不曾支持它,而它觉得这个政府实在不能满意呢。

  在我初进时报馆去的半年中,便有几多有志之士,热心朋友(有些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组织了属于政治、法律以及地方自治等会。因为时报同人及息楼来宾,不少是在日本的政法大学毕业的,而尤以早稻田大学为多,如雷继兴(奋)、杨翼之(廷栋)以及常来时报的人。自从清廷对外吃了几次败仗,国内革命之声渐起,又承了戊戍政变,庚子拳祸以后,上下都闹着要变法了。于是清廷便下预备立宪之诏,意思要君主立宪。那时世界各国,皇帝还很多,君主立宪也很盛行,实在清廷这个预备立宪之诏,也不过缓和一下空气而已。

  在当时,日本留学青年,便出版了提倡立宪的许多书报,召集了讨论立宪的许多集-会,时报馆同人以及馆外贤达等,也有一个会,好像是什么“宪政期成会”吧?现在我已记不起这个名称了,总之就是这们一回事罢了。

  这个会,也有数十人,虽不限于江苏人,但十之七八是江苏人。张季直、马相伯,这两位老人是不祧的,每开会必有演说。马相伯的演说,最擅胜场,词令之妙,无可比拟,深入浅出,层次井然。其次要算雷继兴,起初声音很低,愈说愈高。他们从未预先超一稿,录一底,只是随机应变,大概非平时练习不为功。此外又出一种杂志,是一种月刊,名字叫做宪政什么的,可是现在想不起了。杂志中的材料是丰富的,因为他们都是法政学家,可以一挥而就,我却是门外汉,可是他们有如淮阴将兵,多多益善,也把我拉进了这个会里去了。

  在编辑杂志的时候(雷继兴主编的),他们一定要我写一点东西,可是我一个跑龙套,跑龙套照例是不唱的,我能写些什么呢?小说是用不着的,政论又怕不合意旨,在日本报上东翻西翻,翻着一篇“俄罗斯新宪法”。那个时候,俄罗斯还在沙皇时代,“苏联”两字尚未出现,大概也是国内革命党闹得不可开交,所以不得不颁布一种宪法,这种宪法,也是和日本一样的钦定宪法吧?现在上海一班维新党,主张君主立宪,也足以供参考,我就“瞎猫拖死鼠”的,以此塞责了。不过,这个宪政杂志,没有出到半年,也就停刊了,大概是沉闷不过,难以引起人家的兴趣吧。什么叫做立宪,也有许多人,怕还是老不明白呢?

  对于地方自治,也有很多人加以研究。那些到息楼来的朋友们,以上海本地人很多,目覩租界里一切地方行政,都操在外国人手里,中国人无从问津。中外有什么交涉,老是中国人吃亏,喧宾夺主,就是上海本地人,也被压得透不过气来。此刻在租界外的地方,如南市、闸北以及浦东等,也渐渐繁荣起来了,极思有所振作。即使在租界里,纳税者也都是中国人,不能放弃这个权利,当时倒没有在租界当一个大亨的思想。谁知后来,却出了许多土豪地棍,靠着洋人,恃势作恶,以此为巢窟呢。

猜你喜欢
  ●毒害深谋·高拱
  卷十六·张廷玉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六十三·佚名
  卷之十八·佚名
  尚史卷三十六·李锴
  第二二五切结状光绪十四年二月一一五○八--四·佚名
  卷二十七 中上 五行志 第七中之上·班固
  王则传·脱脱
  小云石海涯传·宋濂
  钱宁传·张廷玉
  卷六十五·阿桂
  世宗宪皇帝上谕旗务议覆卷一·允禄
  卷十下·雍正
  卷六十五·佚名
  三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贞期生张渥(贞期生稿)·顾嗣立

    渥字叔厚,淮南人。博学明经,累举不得志于有司,遂放意为诗章,自号贞期生。又能用李龙眠法为白描,前无古人,虽时贵亦罕能得之。与玉山主人友善,即一时景绘为《玉山雅集图》,会稽杨廉夫为之序,传者无不叹美云。 题所翁画龙 题昭君

  • 卷一百五十二·徐世昌

    崔宜枚崔宜枚,字咏斋,霸州人。诸生。有《小隐诗钞》。野望淡月明空林,寒云隐危堞。墟落寂无人,萧萧下黄叶。苏桥红楼一簇柳千条,隔岸谁家紫玉箫。好是晓风残月里,送人帆影过苏桥。华长卿华长卿,字枚宗,号梅庄

  • 提要·王士祯

    【臣】等谨案精华录十巻国朝王士祯撰士祯有长白山录已著录其诗初刻有落牋堂集皆少作也又有阮亭诗及过江入吴白门前后诸集后删并为渔洋前集而诸集皆佚嗣有渔洋续集蚕尾集续集后集南海集雍益集诸刻是编又删掇诸集合为一

  • 第九歌 我十七十八正要偷·刘半农

    我十七十八正要偷,哪怕你爹娘咽勒脚跟头。 大麦上场壳帐打,韭菜逢春匡割头。

  • 一二○二 军机大臣奏拟写在京官员校改文渊文源阁书籍谕旨进呈片(附清单)·佚名

    一二○二 军机大臣奏拟写在京官员校改文渊文源阁书籍谕旨进呈片(附清单)乾隆五十二年五月十九日臣等面奉谕旨,寄信六阿哥、阿桂,派在京阿哥及大小各官阅看文渊阁书籍。现又详细核算,在京大小各员,可以派出看书者不下二百五

  • 四〇 贺家武秀才·周作人

    三味书屋的学生相当规矩,这于先生是很有名誉的,他们在书房里没有打过架,有的犯规,也只是如上文所说,往园里去撩树上的知了壳,若是偷偷的画花,或者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头上做戏,先生不会发见,更是没有关系了。但在外边还不免要去

  • 臧质传·沈约

    臧质字含文,东莞郡莒县人。他父亲臧熹字义和,是武敬皇后(刘裕妻)的弟弟。臧熹和他哥哥臧焘都喜欢读经书。晋朝隆安初年,战争不断,臧熹于是学习骑马射箭的技术,希望建立一番功业。一次到溧陽县,县令阮崇和臧熹一起去打猎,恰遇

  • 王守仁传·张廷玉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他的父亲王华,字德辉,成化十七年(1481)考中进士第一名。授编修。弘治中,逐渐做到学士、少詹事。王华很有度量和才能,在讲幄时间最长,孝宗很眷恋他。李广受世宗宠爱时,王华讲解《大学衍义》,说到唐代李辅

  • 大道上译文·尹文

    大道没有具体的形状,有形状的事物都有相应的名称。名称是判定客观事物的依据。正因为判定客观事物的依据取决于名称.那么名称是不能有差错的。所以孔子说:“一定要纠正不恰当的名分。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rd

  • 卷一·汪克宽

    <經部,春秋類,春秋胡傳附錄纂疏欽定四庫全書春秋胡傳附録纂疏卷一元 汪克寛 撰隱公上【公名息姑在位十一年左傳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繼室以聲子生隱公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為魯夫人故仲子歸於我生桓公惠

  • 率性篇第八·王充

    【题解】本篇着重论述人的本性是可以通过引导改变的。王充认为,人性是人承受了具有仁、勇的气形成的,“禀气有厚泊(薄),故性有善有恶”。但他更强调人的善恶本性是可以改变的,“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

  • 卷二十·魏了翁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要义卷二十宋 魏了翁 撰聘礼二王后劳賔有玉案竹簠此夫人惟簠盛栗夫人使下大夫劳以二竹簠方被纁里有盖 释曰自此尽以賔入论夫人劳賔之事夫人劳使下大夫者降于君故不使卿凡簋皆用木而圆受斗二升

  • 卷四十八(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月藏分第十四本事品第四。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即从坐起。偏袒右肩整理衣服。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既是释迦贵种刹利大姓。迦毗罗城净饭王子。此四阿修罗畜生种类极成卑下。世尊,何故言与我亲。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

  • 第一百一十二·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一十二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业蕴第四中恶行纳息第一之一三恶行三不善根。为前摄后后摄前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次应广释。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

  • 玉泉子·佚名

    笔记。唐佚名撰。一卷。又称《玉泉笔端》、《玉泉笔论》、《玉泉子见闻真录》。署为“玉泉子”撰。现存本为残本。作者姓氏生平不可考。玉泉子当为号。《宋史·艺文志》著录《玉泉子闻见真录》五卷。宋陈振孙《直斋书

  • 颅囟经·卫汛

    中医儿科学著作。二卷(一作3卷)。东汉卫汛(一作卫沈)撰。卫汛,汉魏间医家。张仲景弟子。精医术,有才学,名闻当时。相传撰有《四逆三部厥经》、《妇人胎藏经》、《小儿颅囟经》,均佚。因小儿初生颅囟未合,证治各别,故取以名

  • 燕山外史·陈球

    章回小说。清陈球著。八卷。是 书以明代冯梦祯《窦生传》为素材敷演而成。书 叙明永乐间燕人窦绳祖游学嘉兴,恋贫女李爱 姑,爱姑感其情,以身相许。不久,窦为其父所 迫与临淄宦族联姻,遂一去不返。爱姑被金陵 盐商所骗,辗转

  • 四书疑节·袁俊翁

    元袁俊翁撰。十二卷。自元皇庆二年(1313年)后,科场不仅以经义命题,亦以经疑为课。俊翁“首以《四书》设疑,次以经史发策”,因取“《四书》经史门分而类析之,问举其纲,答提其要”总题曰《待问集》(自序)。今“经史疑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