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五十三、金粟斋译书处

  越年,我又从南京回到上海来了。原来蒯礼卿先生在上海有金粟斋译书处的组织,派我和汪允中到了上海。先是在一二年前,侯官严又陵先生,翻译出了一部斯宾塞尔“天演论”,震动了中国文学界,好似放了一个异彩。这位严先生,本来是考送到英国去学梅军的。他是福建人,直到如今,好似福建人习海军是有传统的。回到中国,中国那有什么海军,严先生一无用武之地,他自己便研习起文学来了,所以他的文笔是很好的。

  他为了沟通中西学术,便从事翻译,天演论一出版,这个新知识传诵于新学界,几乎人手一编。第一是他的译笔典雅,他曾说:译外国书有个三字诀,便是信、达、雅。他既说到此,自然便循此三字而行。创立名词,如天演论中的“天择”“物兢”之类,亦至为切当。那个时候,白话文还不曾流行,什么人读书、写文章,都要用文言。即如以后提倡白话文的鲁迅、胡适,最初作文译书,也用文言的。就因为他们译笔好,所以在当时的那两位福建先生,严又陵与林琴南,在文坛上走红。

  但严又陵那时是一位直隶(今河北)候补道,属于北洋,住居在天津。他虽然在文场上走红,在官场上却是走黑。照例,他是一位出洋留学生出身,熟悉洋务,应该是走红的了,其所以成为黑道台的缘故,据说:他的脾气很不好,喜欢骂人。对于同僚,他都瞧不起,当然,这些候补道中,有些花了钱买来的捐班出身,肚子里一团茅草,火烛小心,而他对上司,也有藐视态度。况且自己又吸上了鸦片烟,性子更懒散了,试想一个做官的人,怎能如此的吗?

  他不但走黑而且闹穷了,他托人介绍,向蒯礼卿借了三千元,蒯慨然借给他。后来他说:要他还债,他那里还得出,现在他正译了几部书。自己既没有资本出版,给人家印也没有受主,蒯君道义之交,就把这几部所译的书,作为偿债之资吧。那时蒯也承受了,不过那是译稿,要印出来卖给人家,方能值饯。这些译稿,计共有七部,便是“穆勒名学”“原富”等等的几种书。

  其时还有一位叶浩吾先生,他是杭州人(叶葵初的令叔),曾到日本去习过师范教育,在上海当时也是新学界的人。回国后,译了许多日文书,并开了一个东文学堂,这位老先生,真是名士气太重,什么事都想做,而从不为自己的经济着想。他译了许多日文书,自己想印而又没有钱,把译稿售与人家,人家又不要,弄得很窘,以致生计缺乏,甚至断炊。在严冬时,为了棉袖子已付质库,早晨不能起身。于是友朋辈为他制了一件厚呢袍子,作为梯袍之赠。也由友人介绍,来向蒯先生借了七百元,也是把他的译稿作为抵偿。

  蒯先生收了严又陵、叶浩君的西文东文译稿一大部份,可有什么办法呢?新文学是有时间性的,不比中国的古书,可以束之高阁,藏之名山,为了开风气起见,赶紧要把那些印出来才好。因此策动了他开办译书局的意念了。不过倘要印书,现在全国只有上海较为便利,并且出版以后,就要求销路,求销路必须到上海,上海四通八达,各处的购书者,都到上海来选取,各处的书商,都到上海来批发,因此他决定到上海来,办理这个译书事业了。

  这一个机构,就唤做“金粟斋译书处”,那个名称,是他自己题的,“金粟”两字,也是佛书上的典故吧?第一步,先派方漱六到上海去租房子,置家具,安排一切。第二步,便派汪允中与我两人去办理印刷等事。不多几天,方漱六在上海写信来,说房子已经租定了,在南京路的某某里(这个里名,我已忘却,其地址在云南路与贵州路之间,老巡捕房隔壁),于是我与允中两人,便离开南京,到上海去了。

  蒯先生的意思,却教我们两人常驻上海,方漱六则经理一切,或往来宁沪,管理业务上及财政上事,至于编辑、印刷、校对等,由我与允中两人分任之。譬如像严又陵先生的书,我们是不能赞一字的,但是校对这一件事,却要十分细心。蒯先生也谆谆以此为嘱。一部高深的书,只不过错了几个字,往往原意尽失,知何对得起人呢!至于叶浩吾先生的译稿,因为他的日本文气息太重,他是直译的,甚而至于就在日本书上钩鈎勒勒,不再另纸起稿,那非加以修改不可的。

  我与允中到了上海后,第一件事,便是寻访印刷所。那个时候,上海可以印书的还不多,我们所印的书,当然要设备完整一点的呢。第二件事,便是整理稿件,我们决定那一部书先印,那一部后印,虽然蒯先生给我们二人以全部处理之权,如果二人不能决定,还须请问于他。第三件事,那是商量版式、行款、字型等类,允中比我内行,全凭他的设计。当时还是流行线装书的,不流行两面印的装订的。

  寻访印刷所的事,我比允中较为熟悉,连日奔波,找到了两家较为合式的,一家唤作吴云记,一家便是商务印书馆。我们预备出书快一点,所以找到了两家印刷所,可以分部进行。两家比较起来,商务印书馆规模校小,而设备较新。它是开设在北京路的河南路口,也是一座平房,他们里面的工人与职员,总共不过三十人,经理先生夏瑞芳,人极和气,他们的职员都是出身于教会印书馆的。开办这家商务印书馆,资本金是三千元。除印教会书籍外,也搞一点商家的印刷品,后来又把英文课本(就是英国人教印度小孩子的课本,中西对照的翻译出来),译成了“英语初阶”、“英语选阶”等书,那是破天荒之作,生涯颇为发展。

  吴云记是一家个人所开的印刷所,地址在苏州河以北,号称北河南路,泉漳会馆侧面的对门。记得这时候,那边还有一条河浜,更有一座桥,吴云记就在桥堍下。那个印刷所,比较旧气一点,有几间大厂房,工人多,出书较快。当时为了先印什么书,我们讨论起来。我最初主张印叶浩吾的书,因为他从日文译的都是浅显易解,如关于政治、教育、法律等为现时所切用,篇幅不大,容易出版。严又陵的书,文笔很深,非学有根柢的人,不能了解,故不如先易而后难。

  但允中所主张者:也很有理由,他说:“叶浩吾所译的书,都是直译的,全是日本文法,非加以修润不可。但修润起来,也要相当时日,不若严又陵的书,立刻可以排印。况且自从严译『天演论』后,名噪一时,有好多人急于要看看严又陵续出的书。也已有人知道有严译许多书,将即由我们金粟斋出版了,倘若迟迟不出,不免令人失望,所以我们应该赶紧将严译排印出版。”后来写信到南京去,取决于蒯先生,回信说:“不论严译叶译,以迅速出版为主。对于那几部书的印刷费,我已筹备齐全了,不过我们是为了开风气,不是想在出版上获利。到出版以后,可以藉此周转最好,不然,我们到那时候,另想法子。”

  于是我们便与吴云记和商务印书馆订了合同,我们两人便分工合作起来。大概是我担任校务,而允中还担任修改叶浩吾的译稿。严又陵的,大半是在商务印书馆排印的,我因此便风雨不改的天天跑商务印书馆了。严先生的稿子,他有自己刻好的稿纸,写的一笔很好的行楷,当然也有添注涂改的地方,但他的改笔,一例是红墨水的,鲜艳可喜。不比叶先生的译稿,真是一塌糊涂,我们说笑话,只怕问他自己,也认不出来呢?但是严先生的稿子虽然清楚,我总是小心翼翼,无论如何不敢擅改一个字的。倘有一点可疑之处,我惟有携回去,与汪允中揣摩商量,不敢有一点武断。

  我们对这译稿,要校对四次,头校、二校、三校之后,还有一次清样。清样以后,签了一个字,便算数了,即使再有错字,排字工人不负责任(除非校出来了,他没有改正),校对人负责任了。叶浩吾的书,也有几种,由汪允中修润以后,即以付印,大概由吴云记印行。叶浩吾是一位好好先生,自从我们设立这个金粟斋译书处后,他是常常来的。允中给他说,他的译槁要修改,他说:“很好!很好!我是直译的。”这个日文一长句中,便有很多的“の”字,他都把它译成中文的“之”字,那一句中便有七八个“之”字,这个句子就显得很别扭,很鲁苏了。我们有时搞不清楚,只好请他来,和他商量。

  叶浩吾先生本是一位教育家,开了东文学校外,又在“中外日报”担任东文翻译。年在五十左右,留着稀疏的小胡子,很似有一些道学气,可是我们常给他开玩笑。时常闹穷,但他有了钱“东手接来西手去”,只要身边有一点钱,人家向他借时,立刻借给人家,不管自己明日要断炊了。他孑然一身住上海,他的太太和儿子住杭州,不寄家用去,叶师母常常吵到上海来(他的这位公子,后来便是写“上海之维新党”谴责小说之叶少吾)。

  叶先生当时还闹了一个笑话;因为我们所住的南京路这条弄堂,前面沿马路是三上三下的房子,到后面去,却都是一上一下的房子,可是里面便有不少的野鸡堂子(上海人亦称为雉妓)。到了夜里,便有许多野鸡妓女及女佣们,站在弄堂口拉客。那一天,比较深夜了,叶先生到我们那里来谈天,刚走到弄堂口,便被野鸡们拉住了,喊道:“老先生!到我们那里坐坐去!我们新到了一位小姐。”叶先生很窘,说道:“不是的!我到金粟斋译书处去。”她们以为金粟斋也是和她们一类的,便说:“我们那里比金粟斋好。”于是几个女人,把叶先生你推我拥的,拖到野鸡窠里去,那些女人蛮力很大,叶先生一个瘦怯老书生,那里抵挡得住呢?后来到底花了一块钱,方许他赎身出来。

  谈起金粟斋出版的书,严译的“穆勒名学”、“原富”之外,还有“社会通诠”、“群学肄言”等等,都是名贵之作,虽然比不上“天演论”,可也传诵一时。但是我们出版书中却有一种,颇受人訾议,还有人写信来骂我们的。原来在叶浩吾所译的日文书中,有一册“日本宪法”还附有“皇室典范”一卷,这不过几页书而已。这也不能怪叶先生,我们应担负这个责任。原来这个时候,中国已有主张立宪的动机,一班维新党的志士们,也在纷纷倡议,欧美各国都有宪法,为什么中国不能有宪法呢?汪允中和我谈论:“现在大家闹着什么君主立宪,日本也是有皇帝的,这个日本宪法,不妨印出来给大家看看,以供参考呢。”当时我也并不反对,本来叶译的书,全由允中主张,及至印出以后,渐有人加以批评,说是日本的宪法,那里算得宪法,那是他们天皇颁布的,名之为“钦定宪法”。印出那种书来,将来贻害于人民的。可是在那个时候,清廷专制,也没有一点儿宪法萌芽,谁也没有想到中国后来有几次大革命呢?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五十八 赵知礼 蔡景历 宗元饶 韩子高 华皎 刘师知 谢岐 毛喜 沈君理 陆山才·李延寿
  卷四百八十九·列传第二百四十八·外国五·脱脱
  卷三百五十七 列传一百四十四·赵尔巽
  东都事略卷三十五·王称
  近代词人逸事·张尔田
  卷五十·佚名
  悔逸斋笔乘·李岳瑞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二十四·佚名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八·佚名
  提要·吴缜
  八〇 风俗异同·周作人
  晋安郡王禄公墓识语·林献堂
  王智深传·李延寿
  顾野王传·李延寿
  卷二十八·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熊节·唐圭璋

      节字端操,初名汝舟,字元用,建阳崇泰里人。庆元五年(1199)进士。官通直郎,知闽清县事。   朝中措   寿刘仲吉   麒麟早贵挂朝冠。自合侍金銮。收拾经纶事业,从容游戏人间。   只今侍彩,符分楚甸,名在蓬山。直待疏封

  • 第九出 悬标·李渔

    〖海棠春〗(外上)辛苦为求儿一个,拚自把铁鞋穿破。人在阿谁边,甚日来亲我?老夫为求养子,离别故乡,走了两三个省城,经了几十座州县,再遇不着个中意的。如今来到松江,下了饭店,连夜思想,除非生个巧法出来,使那没爷没娘的人都来见我,方

  • 庚寅十二首·许南英

    庚寅(光绪十六年、一八九○)申江旅次晚来飞雪又重重,乱酌无巡兵转浓。拥被欲寻归去梦,冷魂飞不过吴淞!申江即景此景中原得未曾,楼台处处两三层;沿江无数垂杨绿,一树垂杨一盏灯。吴淞夜泊船向吴淞浅处行,楚人水调倚窗听;笛声吹落

  • 卷三百五十·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五十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瓜庐诗薛师石字景石永嘉人敷文待制弼之曽孙也磊落有大志多读书通八阵八门之变善楷法尤工篆筑庐防昌湖西题曰瓜庐与朋好日举文防于世味澹无所羡年五

  • 卷二百八十九·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八十九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初集九 苏伯 送王希阳编修使交趾 历数归真主羣方若缀旒外藩须嗣续当宁重怀柔芝简文弥盛茅封礼更优代言欣尔属将指副予求暂下层霄去真成万里游宫袍裁白紵

  • 卷四十六·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四十六选举考考课宋宁宗嘉定二年五月诏两淮荆襄守令以户口多寡为殿最六年六月复监司臧否守令法闰八月诏御史台置考课监司簿九年七月诏边县择才不拘

  • 卷二十三、雍正清察·黄鸿寿

    世宗雍正元年,春正月,颁谕旨十一道,训饬督抚提镇以下文武各官。帝在藩邸四十馀年,于人情世态,无不洞悉。见当日政治腐败,达于极点,慨然思有以整饬之,故即位即首颁振肃纪纲之诏。 二月,甄别翰林詹事官不职者,勒令解退。 禁部员

  • 十二年·佚名

    (戊申)十二年清乾隆五十三年春正月1月1日○甲子朔,召見諸承旨于重熙堂,命有父母人早退。○下綸音于八道四都曰:「農者,民之所以資生,唯其勤孜之方,若無待乎勸焉,而每歲元朝,必下勸農之敎,誠以性有勤怠,力有贍乏。乏且怠者,不有以勸

  • 阳货第十七·孔子

    本篇内容涉及面广泛,包括政治、礼乐、诗教、道德、人性等各个方面,还有几章涉及到当时“家臣执国政”和叛乱的情况,具有史料价值。全篇原文共26章,本书选23章。 圣人的虚与委蛇 【原文】 “阳货欲见孔子①,孔子不见,归孔子豚②

  • 第十四章 33·辜鸿铭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辜讲孔子说:“不希望欺诈的人,也不去猜想信任危机,但是却能准确感知欺诈和信任危机的存在。这样的人一定是非常了不起的。”

  • 卷十八·傅逊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属事卷十八   明 傅逊 撰楚武王伐随桓公六年春楚武王侵随使防章求成焉军于瑕以待之随人使少师董成鬭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

  • 卷十·刘玉汝

    钦定四库全书 诗缵绪卷十     元 刘玉汝 撰 小雅二 我车既攻我马既同四牡庞庞驾言徂东 田车既好四牡孔阜东有甫草驾言行狩 之子于苗选徒嚣嚣建旐设旄搏兽于敖 驾彼四牡四牡奕奕赤芾金舄会同有绎 决拾既佽

  • 选佛谱卷第六·智旭

    【十二别教位次门(凡五十二位)】谱曰。行人先信中道佛性。然后次第修行三观以克证之。此是独菩萨法。不与声闻辟支佛共。所有教。理。智。断。行。位。因。果。别前藏通二教。别后圆教。故名别也。(教则独被菩萨。理则隔

  • 乐轩集·陈藻

    八卷。宋陈藻(约1609年前后在世)撰。陈藻,字元洁,号乐轩,福清(今福建福清县)人。生卒年不详。曾师林亦之,为林光朝再传弟子。闭门授徒,不足自给,至浮游江湖,崎岖岭海。归买田数亩,又为人夺去。曾筑室曰“乐轩”因以为

  • 乾隆甘肃通志·佚名

    又名《敕修甘肃通志》。甘肃巡抚许容监修。李迪、张能第、甄汝翼、郑铎、樊初荀、田吕叶、曹最编纂。清雍正六年(1728)奉敕纂修,乾隆元年(1736)成书。吏部尚书署川、陕总督兼甘肃巡抚刘於义刊行。全志五十卷、三十六册

  • 绮楼重梦·兰皋主人

    原名《红楼续梦》,又作《蜃楼情梦》。有坊刻本,首有嘉庆四年(1805)西汵萴园居士序。本书第四十八回作者自称“兰果主人”,第一回又自称“兰臬居士”,第一回还提到“吾家凤洲先生”,凤洲乃明王世贞,故作者或姓王。此书

  • 金刚秘密善门陀罗尼咒经·佚名

    一卷,失译。佛说延寿妙门陀罗尼经之异译先出。

  • 止观义例·湛然

    凡二卷。唐代湛然撰。又称摩诃止观义例、圆顿止观义例。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本书以七科总括摩诃止观一部之要旨,以明天台观门之大概。七例即:(一)所传部别例,(二)所依正教例,(三)文义消释例,(四)大章总别例,(五)解行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