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四十七、名与号

  中国所谓上中阶级的人,一向都是有名有号的,除了名号之外,还有许多别号以及小名等等,如果一个文人,更有许多的笔名。我的最初的名字,唤作清柱,这个名字,是姻伯姚凤生先生给题的。原来我父亲的名字是应埙,号韵竹;我祖父的名字是瑞瑛,号朗甫;而我曾祖的这一辈,是“大”字辈。大概是我父亲请凤生先生为我题名时,说出了辈行,凤生先生便拟定了二十个字,成了四句五言诗道:“大瑞应清时,嵩生岳有期,………”当我小时候,还能很清楚的背出这四句诗,现在却只记得上面十个字了。

  为了这个排行,在我一代,应得是用“清”字辈份了。至于那个“柱”字,大概我的八字里缺木的缘故,因此在名字中要选一个木字偏傍字了。但是这个“清”字,是当时的国号(大清国),底下不可乱加什么字,于是题了“清柱”两字。我们这位姻伯,是不是祝颂我将来成为皇家栋梁的意思,总之是出于他的好意是无可疑的。所以我自从上学起一直到进学止,一直用了这个名字,从来没有更易。

  到了二十二三岁的时候,我看看新书,渐渐有了一点新思想,又发生了一种民族意议,感觉得现在统治我们的一个异族,而种族革命的呼声,又在呼唤我们的青年。我那时就感到我这“清柱”两字的名字不妥当,朋友们问起这两字有何意义,是否真要做皇家栋梁?令我惭愧,于是我便毅然决然的自己改名了。

  在从前,已入学的人,要改换他的学名,也有点小麻烦,而在学署里也要花些手续费,这是为乡试会试起见。我可不管这一套,便自行主张改了。我读“论语”,有两句道:“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我觉得这“毅”字可用。因为我自己觉得对于求学处事,都缺少毅力,用这个毅字为自己警惕之意。起初我想改单名,大家说不好,因为我上有一姊,排行第二,而苏州人的土音,二与毅声相同,例同张三李四之类。于是又想改为“君毅”两字,但君字用于号者多,用于名者少,觉得君字不及公字大方,而且我们祖先有位包孝肃,是妇孺皆知,大家都称之为包公的,因此也就用了这个“公”字,定名为公毅。

  当时的名片,并不流行那种外国式的、雪白的、像云片糕似的小名片,而是大红纸的大名片。因为那时,红是吉祥的颜色,白色是忌讳的。那种名片上的字,常常请名人名书家写的。我改名以后,就请我的谱弟戴梦鹤,写了一个是魏碑的,到后来,也曾经由几位名人写过,记得请张季直写过一个,请章太炎写过一个,木刻都精工。最后还请狄平子写了一个,他做了锌版送我,那时已经不大流行老式名片了。后来老式名片渐行废弃,我这些名片木戳,都不知丢往那里去了。

  谈起名片,颇有许多趣事可述:我在十三四岁的时候,曾有集藏名人名片之癖。先集状元的名片,现代人如洪钧、陆润庠、翁同和等,我都有了,先代的也觅得两三张(张謇那时尚未中状元),至于榜眼、探花,苏州就可抓一把(我还有张之洞的名片),翰林更不必说了,总共也收集到近百张呢。这个东西,后来我迁居上海,一古脑儿送给一位朋友了。

  再说:当时的风气,凡是一位新进士、新翰林,初中式时,出来拜客的名片特别大,本来七寸的名片,放大至近尺。而名片上的名字,则亦顶天立地,费念慈这个“费”字,足有两寸多。到后来,慢慢缩小,到授职编检,已缩小许多,至出任疆吏,就和寻常一样了。但有一可笑的事,苏州的妓女,也用大名片,竟与此辈太史公看齐。我们坐花船,吃花酒,召妓侑觞,她们照例送来名片一张,请爷们到她那里坐地。这个风气,最先也曾传到上海,我曾得到林黛玉的大名片一张,简直与那班新翰林者无二。

  最坏者藉名片为招摇、需求、欺骗、威胁之用。就小事而言,苏州有各处私家花园,虽然开放,亦收门票,但只要某绅士一张名片,可以通行无阻。或介绍一个佣仆,或为亲友说情等等,这名片亦有用。大之则所谓不肖子弟,仗其父兄势力,用彼父兄的名片。招摇撞骗,向人欺诈。那些结交官场的恶地主,动不动说:“拿我片子,送官究办。”以威吓乡下人,这名片的为害烈矣。

  我的话不免又支蔓了,我将叙入正文:有名必有号,自古以来,中国上、中阶级的通例。至于下也者,不但无号,抑且无名,就以阿大阿二、阿三阿四叫下去了。我在十五岁以前,是并没有号的,还有,一个人题他的号时,总与他的名有关联,古今人都是如此。但我若题号时,必与原来的柱字上着想,又是什魔栋臣、梁臣之类。可是我的号,并未与名有联关,这个号,倒是我祖母提出的。其时中国有一种风气,往往在他号中,有他祖父号中的一字,而加以一“孙”字。譬如他的祖父的号是云伯,云甫之类,他的孙子,便可以取号为云孙。为了我的题号,祖母笑着说:“他的祖父号朗甫,就取号为朗孙吧。”祖母不过因为怀念祖父,随便说说,并不是要决定如此。但后来没有另取一个号,我就把祖母所说的朗孙二字,随便用用,不知不觉,便成为我固定的号了。

  中国人的命名,于他们的宗族,是大有关系的,如用名字排辈行,不容紊乱。兄弟间则以伯仲叔季为次序,古来就是如此,传至于今,仍复如此。除以承继其祖取号者,亦有承继其父取号,譬如父号云伯、云甫者,其子号少云,幼云者,不计其数。这是宗法社会,不独中国,外国亦有此风,不过他们的姓名,很多鲁苏,不及我们的简捷耳。

  我的小名叫德宝,现在已经无人知道了,这也是,祖母所题的名字。当时我祖母及父亲、母亲并其他尊长,都呼我以此名。平辈中长于我的呼德弟、宝弟,幼于我者呼德哥、宝哥,佣人们呼我为德宝官(苏俗:对儿童的尊称,不论男女,都呼曰官),稍长,即呼为德少爷、宝少爷,但宝少爷三字较顺口,在我十二三岁时,凡我的女性的长辈,都以此宝少爷三字呼我。我记得读“易经”时,有两句道:“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我便写下来,做了我小名的嵌字联。

  这年“天笑”两字的成为笔名,也是出于随意的,到了后来,竟有许多朋友,不知我的原来名号,只知道是天笑了。最先用这个名字时,还是在译“迦因小传”时,用了这个笔名叫做“吴门天笑生”,在那时的观念,以为写小说是不宜用正名的,以前中国人写小说,也是用笔名的多,甚而大家不知道他的真姓名是谁,要探索好久,方才知道的(其时同译的杨紫驎,他的笔名是蟠溪子)。

  有人问我:这“天笑”两字,有何意义?实在说:并没有什么意义,不过随便取了这个字罢了。我当时还有许多笔名,不过这只是许多笔名中之一而已。只记得子书上有一句“电为天笑”,那是好像一句非科学的哲人的话,而诗人又常常引用它。要是从前人的诗句上,我也可以找得出这两字可以联合的,最先如杜工部的诗中,有两句道:“每蒙天一笑,复似物皆春。”近人如龚定庵诗句中,有“屋瓦自惊天自笑”的句子,谭嗣同也有“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句子。我只是腹俭,徜真要检寻,古人诗中,关于此两字的,恐怕还多。但这也不过牵连附会而已,实在说来,都与我这笔名无何关系。

  我最初用的是“吴门天笑生”,共有五个字,后来筒笔一些了,只用“天笑生”署名,仅有三个字。再到了后来,便只署“天笑”二字,及至后来到了上海的时报馆,常常与陈冷血两人写极短的时评,他署一个“冷”字,我署一个“笑”字,这是从“吴门天笑生”的五个字,缩而成为只署“笑”的一个字了。

  当时我有不少的笔名,后来都放弃,这也是文人积习,自古已然。我还记得我有一个别号,唤做“包山”,我自己姓包,而又叫做包山,这不成为包包山了吗?但古人早有其例,如大家所知道的文文山等,我也算是仿古。以包山为号的,古人中有位陆包山,他是著名的画家,但不姓包。包山并不是没有这个山的,属于苏州的太湖中洞庭东西两山,那个西山,就是名为包山的,因为它是包于太湖中间的意思。我用包山两字作别号,在结婚那年为最多。因为我这位新婚夫人,她虽然原籍是溧阳,但是生长的地址则在洞庭山。有一位画家任君,还为画了一幅“包山双隐图”,而我的谱弟,为我写了一个木刻封面“包山书简”,是北魏体的。

  我的笔名之多,连自己也记不起来了,什么轩馆缕阁之名,恐怕也都用到。只有两个,到老还是用着,一个叫做“秋星阁”,一个叫做“钏影楼”。有时写点笔记之类,常是写着“秋星阁笔记”,或是“钏影楼笔记”,有时我高兴写日记起来,也是写着“钏影楼日记”的。

猜你喜欢
  帝纪第一 神武上·李百药
  列传第十六 袁湛·李延寿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八十六·杨仲良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卷十六·乾隆
  卷之二百七十三·佚名
  ●绎史恤谥考卷二·温睿临
  ●蔡序·温睿临
  卷九·宇文懋昭
  卷六十六·佚名
  一四七一 江苏巡抚奇丰额奏本年查缴《通鉴纲目续编》十一部折·佚名
  卷十八·鄂尔泰
  一三二 小河与新村下·周作人
  咸通·周绍良
  孙传庭传·张廷玉
  卷四十·纪昀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司马光·唐圭璋

      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生于天禧三年(1019)。以父池任入官。宝元二年(1039)进士甲科。庆历八年(1048),官大理寺丞。召试,授馆阁校勘。累除知制诰,改天章阁待制,知谏院。英宗朝,除龙图阁直学士,改右谏议大夫。神宗即位,擢翰林学士

  • 第二十六章 圣力降魔·屠隆

    〔外领众上〕叫众将校。前面阴风黑雾之中。是魔军屯札所在。木道者已战败成擒。我们放阵杀上去。〔两军相接科外〕你那魔鬼。生前依凭血气。播恶生灵。死后自署魔王。宣淫宫殿。嫉妒炽盛。罪恶贯盈。广积

  • 野古集附録·龚诩

    上周文襄公书直隶苏州府昆邑老生龚诩上言钦差巡抚大人执事前诩窃闻古人有言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又曰物不得其平则鸣盖诺诺者本无忠敬之心惟徇已私所以事上者惟务阿顺曲从上人乐其言之甘如饮醇醪不觉自醉遂至日积

  • 列传第二十一 李浑浑弟绘 李玙 郑述祖·李百药

    李浑,字季初,赵郡柏人人也。曾祖灵,魏巨鹿公。父遵,魏冀州征东府司马,京兆王愉冀州起逆,遇害。浑以父死王事,除给事中。时四方多难,乃谢病,求为青州征东府司马。与河间邢邵、北海王昕俱奉老母、携妻子同赴青、齐。未几而尔朱荣

  • ◎阎玉成该死该死·宣南吏隐

    陆军第二十七师一百零五团团长阎玉成,于五月十号夜半,由开平回至总令部,求见张作霖。见面后,阎即泣陈我军失利,徒害平民,求大帅早日回奉,勿再听外人鼓动,有负国家,身为军人,不能为国效忠,亦当勿为乱国之事。张闻言大骂,斥其不在前

  • 皇王大纪卷六·胡宏

    宋 胡宏 撰三王纪夏少康三载甲辰十三载甲寅二十三载甲子少康既长为仍牧正浇使椒之仍求少康少康奔有虞虞思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厚树恩徳隂结夏众抚纳旧官寒浞既得志恃其谗慝诈伪而不徳于民少康使女艾

  • 宋子贞传·宋濂

    宋子贞,字周臣,潞州长子人,聪明好学,二十岁就参加礼部会试,与族兄宋知柔同补为太学生,当时俱有名,人称“大小宋”。金末,潞州战乱,子贞避乱于赵魏之间。宋将彭义斌守大名,委任子贞为安抚司计议官。义斌死后,子贞率众归附于东平行

  • 卷五十七·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卷五十七器服略【二】仪器【臣】等谨按仪器之作所以授时成宪体天运而布岁功盖綦钜也我圣祖仁皇帝学贯天人洞达象数既成数理精藴一书并铸观象台六仪简平三辰半

  • 大学衍义卷二十六·真德秀

    格物致知之要三审治体义利重轻之别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

  • 卷十一·叶梦得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考卷十一宋 叶梦得 撰庄公郭公阙文经成而後亡之者也如甲戌下阙陈佗乱事不知者遂以甲戌己丑陈侯鲍卒为连文而妄为之辞吾尝论经无阙文矣夫春秋非记之事书亦非为学者之事是是非以王法定天下之业断天下

  • 周书·召诰·佚名

    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诰》。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则至于丰。惟太保先周公相宅,越若来三月,惟丙午朏。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卜宅。厥既得卜,则经营。越三日庚戌,太保乃以庶殷攻位于洛汭。越五日

  • 卷二十二·佚名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二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不闻而闻。十二部经其义深邃昔来不闻。今因是经具足闻。先虽得闻唯闻名字。而今於此大涅槃经乃得闻义。声闻缘觉唯闻十二部经名字不其义。今於此经具足

  • 佛说无量寿大智陀罗尼·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诏译那谟(引)婆誐嚩帝(引一)阿波哩弥多(引)喻(二)倪也(二合引)那酥尾你室唧(二合)多(三)帝(引)儒(仁祖切)啰(引)惹(仁左切)野(四)怛他(引)誐多(引)野(五)遏啰贺(二合)

  • 卷第一百二十五·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二十五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业蕴第四中自业纳息第五之二若业是自业。此业定当受异熟耶。答应作四句。有业是自业。此业定当不受异熟。谓业已得今有异熟。及业异熟已生正受

  • 梦十夜·夏目漱石

    《梦十夜》是由十篇短篇小说组成的,主要记述了十个光怪陆离的梦,反映了漱石对爱情、艺术、社会等问题的深刻感悟。这部作品以其神秘诡异、奇妙瑰丽的特点备受人们喜爱。若说梦是一个人内心的投射,那么《梦十夜》就像是一

  • 太上黄庭内景玉经·佚名

    《黄庭内经》和《黄庭外经》孰先孰后,学者间看法不一。王明《黄庭经考》疑公元252年已有黄庭草本,晋武帝太康九年(288年)左右魏夫人得《黄庭内景经》。述修炼精气,存思身中五脏六腑神,三部八景二十四神,系早期内丹术。

  • 小巫·茅盾

    茅盾著。发表于1932年《读书杂志》2卷6期。写统治阶级内部狗咬狗的斗争和淫乱生活。老爷是保卫团的董事,做烟土买卖;姑爷在公安局里干差使,不仅在烟土上与老爷有矛盾,而且还眼馋老爷新娶的姨太太菱姐。后来省里派来的

  • 同治甲戌日兵侵台始末·佚名

    本书分编四卷,系据清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卷九十三至一百选辑而成;由于选辑重心在于同治十三年(甲戌)日本借口琉球难民被台湾先住民杀害事件出兵台湾及其善后事宜,因题曰「同治甲戌日兵侵台始末」。「筹办夷务始末」之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