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杨深秀传

杨君字漪邨,又号孴孴子,山西闻喜县人也。少颖敏,十二岁录为县学附生。博学强记,自十三经、史、汉、通鉴、管、荀、庄、墨、老、列、韩、吕诸子,乃至《说文》、《玉篇》、《水经注》,旁及佛典,皆能举其辞。又能鉤玄提要,独有心得,考据宏博,而能讲宋明义理之学,以气节自厉,岧旳独出,为山西儒宗。其为举人,负士林重望。光绪八年,张公之洞巡抚山西,创令德堂,教全省士以经史考据词章义理之学,特聘君为院长,以矜式多士。光绪十五年,成进士,授刑部主事,累迁郎中。光绪二十三年十二月,授出东道监察御史。二十四年正月,俄人胁割旅顺、大连湾、君始入台,第一疏即极言地球大势,请联英、日以拒俄,词甚切直。时都中人士,皆知君深于旧学,而不知其达时务,至是,共惊服之。

君与康君广仁交最厚。康君专持废八股为救中国第一事,日夜谋此举。四月初间,君乃先抗疏请更文体,凡试事仍以四书、五经命题,而篇中当纵论时事,不得仍破承八股之式。盖八股之弊,积之千年,恐未能一旦遽扫,故以渐而进也。疏上,奉旨交部臣议行。时皇上锐意维新,而守旧大臣盈廷,竞思阻挠,君谓国是不定,则人心不知所响,如泛舟中流,而不知所济,乃与徐公致靖先后上疏,请定国是。至四月二十三日,国是之诏遂下,天下志士喝喝向风矣。

初请更文体之疏,既交部议,而礼部尚书许应骙,庸谬昏横,辄欲驳斥,又于经济科一事,多为阻挠。时八股尚未废,许自恃为礼部长官,专务遏抑斯举。君于是与御史宋伯鲁合疏劾之,有诏命许应骙自陈,于是旧党始恶君,力与为难矣。

御史文悌者,满洲人也。以满人久居内城,知宫中事最悉,颇愤西后之专横,经胶旅后,虑国危,文君门下有某人者,抚北方豪士千数百人,适同侍祠,竟夕语君宫中隐事,皆西后淫乐之事也。既而曰:君知长麟去官之故乎?长麟以上名虽亲政,实则受制于后,请上独揽大权,曰:西后于穆宗则为生母,于皇上则为先帝之遗妾耳,天子无以妾母为母者。其言可谓独得大义矣。君然之。文又曰:“吾奉命查宗人府囚,见澍贝勒仅一袴蔽体,上身无衣,时方正月祈寒,拥炉战栗,吾怜之,赏钱十千。西后之刻虐皇孙如此,盖为上示戒,故上见后辄颤。此与唐武氏何异?”

因慷慨诵徐敬业《讨武氏檄》“燕啄王孙”四语,目眦欲裂。君美其忠诚,乃告君曰:“吾少尝慕游侠,能踰墙,抚有昆仑奴甚多,若有志士相助,可一举成大业。闻君门下多识豪杰,能觅其人以救国乎?”

君壮其言而虑其难。时文数访康先生,一切奏章,皆请先生代草之,甚密。君告先生以文有此意,恐事难成。先生见文则诘之,文色变,虑君之泄漏而败事也,日腾谤于朝,以求自解。犹虑不免,乃露章劾君与彼有不可告人之言。以先生开保国会,为守旧大众所恶,因附会劾之,以媚于众。政变后之伪谕,谓康先生谋围颐和园,实自文悌起也。

文梯疏既上,皇上非惟不罪宋、杨,且责文之诬罔,令还经衙门行走。于是君益感激天知,誓死以报,连上书请设译书局译日本书,请派亲王贝勒宗室游历各国,遣学生留学日本,皆蒙采纳施行。又请上面试京朝官,日轮二十人,择通才召见试用,而罢其罢老庸愚不通时务者,于是朝士大怨。然三月以来,台谏之中毗赞新政者,惟君之功为最多。

湖南巡抚陈宝箴力行新政,为疆臣之冠,而湖南守旧党与之为难,交章弹劾之,其诬词不可听闻。君独抗疏为剖辨,于是奉旨奖励陈,而严责旧党,湖南浮议稍息,陈乃得复行其志。至八月初六日,垂帘之伪命既下,党案已发,京师人人惊悚,志士或捕或匿,奸焰昌披,莫敢撄其锋,君独抗疏诘问皇上被废之故,援引古义,切陈国难,请西后撤帘归政,遂就缚。狱中有诗十数章,怆怀圣君,睠念外患,忠诚之气,溢于言表,论者以为虽前明方正学,杨椒山之烈,不是过也。

君持躬廉正,取与之间,虽一介不苟。官御史时,家赤贫,衣食或不继,时惟佣诗文以自给,不稍改其初。居京师二十年,恶衣菲食,敝车羸马,坚苦刻厉,高节绝伦,盖有古君子之风焉。子韍田,字米裳,举人,能世其学,通天算格致,厉节笃行,有父风。

论曰:漪村先生可谓义形于色矣。彼逆后贼臣,包藏祸心,蓄志既久,先生岂不知之?垂帘之诏既下,祸变已成,非空言所能补救,先生岂不知之?而乃入虎穴,蹈虎尾,抗疏谔谔,为请撤帘之评论,斯岂非孔子所谓愚不可及者耶?八月初六之变,天地反常,日月异色,内外大小臣僚,以数万计,下心低首,忍气吞声,无一敢怒之而敢言之者,而先生乃从容慷慨,以明大义于天下,宁不知其无益哉?以为凡有血气者,固不可不尔也。呜呼!荆卿虽醢,暴嬴之魄已寒;敬业虽夷,牝朝之数随尽。仁人君子之立言行事,岂计成败乎?漪村先生可谓义形于色矣。

猜你喜欢
  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欧阳修
  品藻第二十三·浦起龙
  提要·张廷玉
  路史卷二十八·罗泌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六十三·佚名
  卷之八百五十八·佚名
  卷之四百八十一·佚名
  卷之二百三十五·佚名
  第四十一册 天聪五年九月·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 列传十·纪昀
  第一辑·佚名
  伊洛渊源録卷十三·朱熹
  完颜合达传·脱脱
  手镜录·王士祯
  ●皇朝通典卷之二十七·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五·皎然

       夫诗人造极之旨,必在神诣。得之者妙无二门,失之者邈若千里,岂名言之所知乎?故工之愈精,鉴之愈寡,此古人所以长太息也。若非通识四面之手,皆有好丹 非素之失僻,况异于此乎?今所撰《诗式》,列为等第,五门互显,风韵铿锵。使偏嗜

  • 卷九·陈焯

    <集部,总集类,宋元诗会钦定四库全书宋元诗会卷九兵部主事陈焯编邵 雍【字尧夫其先范阳人徙共城年二十游河南葬其亲伊水上遂为河南人雍少时自雄其才欲树功名于书无所不读长而涉历四方久之幡然来归曰道在是矣事共城令

  • 卷三十·乾隆

    卷三十昌黎韩愈诗四十五首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皇甫补官古贲浑。时当玄冬泽乾源。山狂谷很相吐吞。风怒不休何轩轩。摆磨出火以自燔。有声夜中惊莫原。天跳地踔颠乾坤。赫赫上照穷崖垠。截然高周烧四垣。神焦鬼烂无

  • 卷之一千二百四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今献备遗卷二十一·项笃寿

    (明)项笃寿 撰章纶章纶字大经温州乐清人正统己未进士授南京礼部主事景泰初升仪制郎中首请増会试取士额次言太平十六事悉见采纳额森索使通好纶言宜暂与结盟以待天时车驾欲幸大隆福寺纶言不可又因灾异请下诏求言撤乐减膳

  • 卷五十三·高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纪事本末卷五十三詹事府詹事高士竒撰春秋灾异【凡因他事别见者不复更载】隐公元年八月有蜚不为灾亦不书 九年春王三月癸酉大雨霖以震书始也庚辰大雨雪亦如之书时失也几雨自三日以往为霖平地尺为大雪

  • 三国史记卷第三十五。·金富轼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三五卷志四地理二零零杂志第四。地理二。(+[新罗]二)。三五卷志四地理二零一○[汉州],

  • 李焘传·脱脱

    李焘字仁甫,眉州丹眣人,唐宗室曹王的后代。父李中考中进士,主管仙井监。李焘刚成年,愤恨金仇未报,著《反正议》十四篇,都是有关挽救时局的大问题。绍兴八年(1138),李焘考中进士。皇上调李焘为华阳主簿,又调为雅州推官。因人事

  • 宋礼传·张廷玉

    宋礼,字大本,河南永宁人。洪武年间,以国子监生被提升为山西按察司佥事,后降为户部主事。建文初年,受推荐授予陕西按察佥事,又因犯过失降为刑部员外郎。成祖即位后,命他代理礼部事务。宋礼以敏捷干练被升为礼部侍郎。永乐二年

  • 卷七十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大清会典卷七十三工部虞衡清吏司采捕凡采捕有三曰东珠曰貂皮曰人参貂珠岁由黑龙江将军捕牲总管按数选取输纳人参由户部给票委官经理均会同内务府分等验收贮库凡采捕之法采珠设珠轩置长上三旗珠轩五十

  • 《泉翁大全·樵语》序·湛若水

       嘉靖甲申冬,我师甘泉先生既主南雍教事,?习振颓,率德约礼,一月而大纲陈,三月而众务举。于是开讲院以授及门之徒,辟观光馆以处四方来学之士。谆诲之余,首出《大科训规》,次出《知新明论》,次出《二礼训测》,次乃出《樵语》焉

  • 卷二十一·冯复京

    <经部,诗类,六家诗名物疏钦定四库全书六家诗名物疏卷二十一 明 冯复京 撰国风郑二遵大路篇祛疏云袂是袪之本袪爲袂之末俱是衣袖○释名云袪虚也○玉藻云深衣三袪袂可以囘肘长中继揜尺袪尺二寸○防服记云袂属幅袪尺

  • 昭公·昭公十六年·左丘明

    【经】十有六年春,齐侯伐徐。楚子诱戎蛮子杀之。夏,公至自晋。秋八月己亥,晋侯夷卒。九月,大雩。季孙意如如晋。冬十月,葬晋昭公。【传】十六年春,王正月,公在晋,晋人止公。不书,讳之也。齐侯伐徐。楚子闻蛮氏之乱也,与蛮子之无

  •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九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一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二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三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四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五

  • 评郭沫若论文化·太虚

    自梁漱溟说佛法为“反身消灭”之后,不少的人皆受了他的暗示,动不动都看成佛法是以消灭人生世界为究竟的。郭沫若的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与论中、德文化书,对中国的儒、道文化,原有许多说得很好的地方;但因不彻了大乘佛法的缘

  •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四十六卷·宝亮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四十六卷琉璃光与佛论生不生义辨四相常无常义出往生不动国义辩涅槃本有举闇中井及七宝等譬显五种因义谓生因和合因住因增长因远因辨六度有得名波罗蜜有不得义德王品之第二尔时琉璃光菩萨(至)

  • 曹月川集·曹端

    一卷。明曹端(1376—1434)撰。曹端,字正夫,学者称月川先生,渑池(今属河南)人。做过霍州学正。学宗朱熹。提出 “理驭气”说,主张“事事都于心上做工夫”。从维护儒学正统出发,反对佛、老,认为“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

  • 琴旨·王坦

    二卷。清王坦(生卒年不详)撰。王坦字吉途,南通(今属江苏)人。王坦作此书,本照《律吕正义》的宗旨,而加以推究阐明。其五声数论琴之说,认为丝乐弦音,应当以五声之数定其丝纶多寡之数为体,徽分疏密之数为用,不可以用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