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康广仁传

康君名有溥,字广仁,以字行,号幼博,又号大广,南海先生同母弟也。精悍厉鸷,明照锐断,见事理若区别白黑,勇于任事,洞于察机,善于观人,遂于生死之故,长于治事之条理,严于律己,勇于改过。自少即绝意不事举业,以为本国之弱亡,皆由八股锢塞人才所致,故深恶痛绝之,偶一应试,辄弃去。弱冠后,尝为小吏于浙。盖君之少年血气太刚,倜傥自喜,行事间或跅弛,踰越范围,南海先生欲裁抑之,故遣入宦场,使之游于人间最秽之域,阅历乎猥鄙奔竞险诈苟且闒冗势利之境,使之尽知世俗之情伪,然后可以收敛其客气,变化其气质,增长其识量。君为吏岁余,尝委保甲差、文闱差,阅历宦场既深,大耻之,挂冠而归。自是进德勇猛,气质大变,视前此若两人矣。

君天才本卓绝,又得贤兄之教,覃精名理,故其发论往往精奇悍锐,出人意表,闻者为之咋舌变色,然按之理势,实无不切当。自弃官以后,经历更深,学识更加,每与论一事,穷其条理,料其将来,不爽累黍,故南海先生常资为谋议焉。今年春,胶州、旅顺既失,南海先生上书痛哭论国是,请改革。君曰:“今日在我国而言改革,凡百政事皆第二著也,若第一著则惟当变科举,废八股取士之制,使举国之士,咸弃其顽固谬陋之学,以讲求实用之学,则天下之人如瞽者忽开目,恍然于万国强弱之故,爱国之心自生,人才自出矣。阿兄历年所陈改革之事,皆千条万绪,彼政府之人早已望而生畏,故不能行也。今当以全副精神专注于废八股之一事,锲而不舍,或可有成。此关一破,则一切新政之根芽已立矣。”

盖当是时犹未深知皇上之圣明,故于改革之事,不敢多所奢望也。及南海先生既召见,乡会八股之试既废,海内志士额手为国家庆。君乃曰:“士之数莫多于童生与秀才,几居全数百分之九十九焉。今但革乡会试而不变岁科试,未足以振刷此辈之心目。且乡会试期在三年以后,为期太缓。此三年中,人事靡常。今必先变童试、岁科试,立刻施行然后可。”

乃与御史宋伯鲁谋,抗疏言之,得旨俞允。于是君请南海先生曰:“阿兄可以出京矣。我国改革之期今尚未至。且千年来,行愚民之政,压抑既久,人才乏绝,今全国之人材,尚不足以任全国之事,改革甚难有效。今科举既变,学堂既开,阿兄宜归广东、上海,卓如宜归湖南,专心教育之事,著书译书撰报,激厉士民爱国之心,养成多数实用之才,三年之后,然后可大行改革也。

时南海先生初被知遇,天眷优渥,感激君恩,不忍舍去。既而天津阅兵废立之事,渐有所闻,君复语曰:“自古无主权不一之国而能成大事者,今皇上虽天晻睿圣,然无赏罚之权,全国大柄,皆在西后之手,而满人之猜忌如此,守旧大臣之相嫉如此,何能有成?阿兄速当出京养晦矣。先生曰:“孔子之圣,知其不可而为之,凡人见孺子将入于井,犹思援之,况全国之命乎?况君父之难乎?西后之专横,旧党之顽固,皇上非不知之,然皇上犹且舍位亡身以救天下,我忝受知遇,义固不可引身而退也。”

君复曰:“阿兄虽舍身思救之,然于事必不能有益,徒一死耳。死固不足惜,但阿兄生平所志所学,欲发明公理以救全世界之众生者,他日之事业正多,责任正重,今尚非死所也。”

先生曰:“生死自有天命,吾十五年前,经华德里筑屋之下,飞砖猝坠,掠面而下,面损流血。使彼时飞砖斜落半寸,击于脑,则死久矣。天下之境遇皆华德里飞砖之类也。今日之事虽险,吾亦以飞砖视之,但行吾心之所安而已,他事非所计也。”

自是君不复敢言出京。然南海先生每欲有所陈奏,有所兴革,君必劝阻之,谓当俟诸九月阅兵以后,若皇上得免于难,然后大举,未为晚也。

故事凡皇上有所敕任,有所赐赉,必诣宫门谢恩,赐召见焉。南海先生先后奉命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督办官报局,又以著书之故,赐金二千两,皆当谢恩,君独谓“西后及满洲党相忌已甚,阿兄若屡见皇上,徒增其疑而速其变,不如勿往。”

故先生自六月以后,上书极少,又不觐见,但上折谢恩,惟于所进呈之书,言改革之条理而已,皆从君之意也,其料事之明如此。南海先生既决意不出都,俟九月阅兵之役,谋有所救护,而君与谭君任此事最力。初,余既奉命督办译书,以君久在大同译书局,谙练此事,欲托君出上海总其成。行有日矣,而八月初二日忽奉明诏,命南海先生出京;初三日又奉密诏敦促。一日不可留。先生恋阙甚耿耿,君乃曰:“阿兄即行,弟与复生、卓如及诸君力谋之。”

盖是时虽知事急,然以为其发难终在九月,故欲竭蹶死力,有所布置也,以故先生行而君独留,遂及于难,其临大节之不苟又如此。君明于大道,达于生死,常语余云:“吾生三十年,见兄弟戚友之年,与我相若者,今死去不计其数矣。吾每将己身与彼辈相较,常作已死观;今之犹在人间,作死而复生观,故应做之事,即放胆做去,无所挂碍,无所恐怖也。”

盖君之从容就义者,其根柢深厚矣。

既被逮之日,与同居二人程式谷、钱维骥同在狱中,言笑自若,高歌声出金石。程、钱等固不知密诏及救护之事,然闻令出西后,乃曰:“我等必死矣。”

君厉声曰:“死亦何伤!汝年已二十余矣,我年已三十余矣,不犹愈于生数月而死,数岁而死者乎?且一刀而死,不犹愈于抱病岁月而死者乎?特恐我等未必死耳,死则中国之强在此矣,死又何伤哉?”

程曰:“君所言甚是,第外国变法,皆前者死,后者继,今我国新党甚寡弱,恐我辈一死后,无继者也。”

君曰:“八股已废,人才将辈出矣,何患无继哉?”

神气雍容,临节终不少变,鸣呼烈矣!

南海先生之学,以仁为宗旨,君则以义为宗旨,故其治事也,专明权限,能断割,不妄求人,不妄接人,严于辞受取与,有高掌远蹠摧陷廓清之概。于同时士大夫皆以豪俊俯视之。当十六岁时,因恶帖括,故不悦学,父兄责之,即自抗颜为童子师。疑其游戏必不成,姑试之,而从之学者有八九人,端坐课弟子,庄肃俨然,手创学规,严整有度,虽极顽横之童子,戢戢奉法惟谨。自是知其为治事才,一切家事营辨督租皆委焉。其治事如商君法,如孙武令,严密缜栗,令出必行,奴仆无不畏之,故事无不举。少年曾与先生同居一楼,楼前有芭蕉一株,经秋后败叶狼藉。先生故有茂对万物之心,窗草不除之意,甚爱护之。忽一日,失蕉所在,则君所锄弃也。先生责其不仁,君曰:“留此何用,徒乱人意。”

又一日,先生命君检其阁上旧书整理之,以累世为儒,阁上藏前代帖括甚多,君举而付之一炬。先生诘之,君则曰:“是区区者尚不割舍耶?留此物,此楼何时得清净。”

此皆君十二三岁时轶事也。虽细端亦可以见其刚断之气矣。君事母最孝,非在侧则母不欢,母有所烦恼,得君数言,辄怡笑以解。盖其在母侧,纯为孺子之容,与接朋辈任事时,若两人云。最深于自知,勇于改过。其事为己所不能任者,必自白之,不轻许可,及其既任,则以心力殉之;有过失,必自知之、自言之而痛改之,盖光明磊落,肝胆照人焉。

君尝慨中国医学之不讲,草管人命,学医于美人嘉约翰,三年,遂通泰西医术。欲以移中国,在沪创医学堂,草具章程,虽以事未成,而后必行之。盖君之勇断,足以廓清国家之积弊,其明察精细,足以经营国家治平之条理,而未能一得藉手,遂殉国以没。其所办之事,则在澳门创立《知新报》,发明民政公理;在上海设译书局,译日本书,以开民智;在西樵乡设一学校,以泰西政学教授乡之子弟;先生恶妇女缠足,壬午年创不缠足会而未成,君卒成之,粤风大移,粤会成,则与超推之于沪,集士夫开不缠足大会,君实为总持;又与同志创女学堂,以救妇女之患,行太平之义。于君才未尽十一,亦可以观其志矣。君雅不喜章句记诵词章之学,明算工书,能作篆,尝为诗骈散文,然以为无用,既不求工,亦不存稿,盖皆以余事为之,故遗文存者无几。然其言论往往发前人所未发,言人所不敢言。盖南海先生于一切名理,每仅发其端,含蓄而不尽言,君则推波助澜,穷其究竟,达其极点,故精思伟论独多焉。君既殁,朋辈将记忆其言论,裒而集之,以传于后。君既弃浙官,今年改官候选主事。妻黄谨娱,为中国女学会倡办董事。

论曰:徐子靖、王小航常语余云,二康皆绝伦之资,各有所长,不能轩轾。其言虽稍过,然幼博之才,真今日救时之良矣。世人莫不知南海先生,而罕知幼博,盖为兄所掩,无足怪也。而先生之好仁,与幼博之持义,适足以相补,故先生之行事,出于幼博所左右者为多焉。六烈士之中,任事之勇猛,性行之笃挚,惟复生与幼博为最。复生学问之深博,过于幼博;幼博治事之条理,过于复生,两人之才,真未易轩轾也。呜呼!今日眼中之人,求如两君者可复得乎?可复得乎?幼博之入京也,在今春二月。时余适自湘大病出沪,扶病入京师,应春官试。幼博善医学,于余之病也,为之调护饮食,剂医药,至是则伴余同北行。盖幼博之入京,本无他事,不过为余病耳。余病不死,而幼博死于余之病,余疚何如哉?

猜你喜欢
  卷七十·列传第八·脱脱
  卷十九·李心传
  卷十六·沈德符
  ●卷十三·陈康祺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五十六·佚名
  卷之五十三·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六 孝友传四·纪昀
  一二九五 军机大臣阿桂等奏遵议纪昀查勘热河书籍分别办理折·佚名
  九七○ 续办缮写四库全书处为咨取分校事致典籍厅移会·佚名
  五三 抄书·周作人
  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司马迁
  世宗宪皇帝谕行旗务奏议卷十一·允禄
  ●天台治略卷之二·戴兆佳
  第十九章 日本的侵略东北·吕思勉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七十四·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六百零一·彭定求

        卷601_1 【书边事(一作边行书事,一作塞上行)】李昌符   朔野烟尘起,天军又举戈。阴风向晚急,杀气入秋多。   树尽禽栖草,冰坚路在河。汾阳无继者,羌虏肯先和。   卷601_2 【远归别墅(一作秋晚归故居)】李昌符

  • 西溪集补钞·管庭芬

    西溪集补钞沈遘题山光寺马蹄轻蹙柳花浮,醉人淮南第一州。不是青楼羞薄幸,自缘无锦不缠头。高台已倾池已平,随家宫殿春草生。千年往事何足叹,广陵非复旧时城。送施密学守钱唐塞外风烟河上尘,归来始觉二毛新。承明自厌频趋直

  • 40.杜甫:吴体七言律诗二首·施蜇存

    愁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 十年戎马暗南国,异域宾客老孤城。 渭水秦山得见否,人今疲病虎纵横。 暮归 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南渡桂

  • ●卷一百五十五·徐梦莘

      炎兴下帙五十五。   起绍兴三年正月,尽十二月。   绍兴三年正月范温自登州率众归行在。   先是建炎闲山东兵火有沧州人李齐聚众据沙门岛密州板桥人徐文据灵山寺范温莱州农家人聚众据徐福岛温无他长惟待人以

  • ●补遗·李心传

    太祖改乾德年号,宰相令文士检阅前代不犯此名。既颁赦,果有言前伪蜀王衍有此号,太祖召宰相,语以检阅失于精详。赵普曰:“已颁行,不可追改。”自是始重博学多闻之士。(按改元时,赵中令未入相。阙书名)此亦误。按,太祖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八十八·佚名

    嘉靖三十九年九月甲子朔礼部进明年祀册 上不御殿命尚书吴山捧入 升应天府府尹鲍道南广东左布政使杨伊志俱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太仆寺少卿刘仑河南右布政使蒋宗鲁俱右佥都御史巡抚各地方道南贵州伊志南赣仑湖广宗鲁云南

  • 二·王元稚

    ●枋寮巡检禀复卑职遵查琅■〈王乔〉地方,背山面海,内有平原者,土名柴城,居其中,东土、保力社等庄依山五、六里,西至沿海即社寮港一、二里,南至大绣房三十里,北至尖山一十里;其地皆粤、闽分居,已垦良田数百甲,未开供赋。至十八

  • 陈杞世家第六·司马迁

    赵季 译注【说明】本篇的主要内容,是叙述陈国历史发展的兴亡过程,同时简要记载了杞国的世系源流,篇末兼及概括简介了十一位尧舜之际著名历史人物后裔的下落。在本篇中,太史公首先充分表现了中国史家强调

  • 卷一百三十七·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三十七明 杨士奇等 撰用人宋神宗熙寜四年监察御史里行刘挚论人才上疏曰臣窃以为治之道惟知人为难盖善恶者君子小人之分其实义利而已然君子

  • 唐纪六十六懿宗昭圣惠孝皇帝上咸通元年(庚辰、860)·司马光

    唐纪六十六唐懿宗咸通元年(庚辰,公元860年) [1]春,正月,乙卯,浙东军与裘甫战于桐柏观前,范居植死,刘仅以身免。乙丑,甫帅其徒千余人陷剡县,开府库,募壮士,众至数千人;越州大恐。 [1]春季,正月,乙卯(初四),唐浙东官军与裘甫军在桐柏观前

  • 十二、释水·佚名

    泉一见一否为瀸。 井一有水一无水为瀱汋。  滥泉正出。正出,涌出也。 沃泉县出。县出,下出也。 氿泉穴出,穴出,仄出也。 湀,流川。过辨,回川。 灉,反入。氵单,沙出。 汧,出不流。归异,出同流,肥。 瀵,大出尾下。水醮曰[1234]。水

  • 卷一百三十一·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一百三十一宋 陳祥道 撰【旗】【制周禮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各有屬以待國事日月為常交龍為旗通帛為旜雑帛為物熊虎為旗鳥隼為旟龜虵為旐全羽為旞析羽為旌及國之大閲贊司馬頒旗物

  • 卷四百七十·佚名

    △第二分众德相品第七十六之三复次善现,八十随好者,谓如来指爪狭长薄润。光洁鲜净如华赤铜。是为第一。如来手足指圆纤长佣直柔软节骨不现。是为第二如来手足各等无差。於诸指间悉皆充密。是为第三。如来手足圆满如意。

  • 在摩诃菩提会与尼赫鲁先生谈话·太虚

    ─一月三十一日──尼:承大师赠美丽礼物,很为感谢!这次中国不幸受日本军阀侵略,可是中印两国确在这种恶劣环境下结合。所以世界上往往坏事情过去,好事情就来了。现在的战争,未尝不是将来幸福的起点。  师:中国与印度是世界

  • 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王重阳

    道家内丹学著作。金代王重阳撰。以问答形式论述内丹修炼的理论和方法。述去欲清静之修行、定性命积精气之诸法,又有三教合一之说。主要包括修真妙理、五行法诀、三乘妙言、富国安民诀、强兵战胜诀、金关玉锁定、三岛

  • 琵琶记·高则诚

    全称《忠孝蔡伯喈琵琶记》,又题《蔡中郎忠孝传》。戏曲。元末明初高明撰。三卷,四十二出。明字则诚,自号菜根道人,瑞安(今属浙江)人。生卒年未详。元至正进士,历任处州录事、四明都事、福建行省都事等职。后避居鄞县栎社镇

  • 书舟词·程垓

    词别集。南宋程垓撰。一卷。垓字正伯,号书舟,眉山(今属四川)人。生卒年不详,南宋绍熙间尚健在,去苏轼之卒几近百年,历来以为系东坡中表兄弟,误。其词集初成于绍熙五年(1194),有王季平序。《书录解题》作一卷,传本或作

  • 辨正论·法琳

    中国佛教论书。亦作《辨正理论》。唐法琳著。法琳,俗姓陈。颍川(治所在今河南许昌)人。自幼出家,广习儒释经书,特精三论。隋末蓄发入长安,习道术,旋改著道服,住道馆。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再入释门,住长安济法寺。武德四年(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