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二章 我的童年 二 帝王生活

“优待条件”里所说的“暂居宫禁”,没规定具体期限。紫禁城里除了三大殿划归民国之外,其余地方全属“宫禁”范围。我在这块小天地里一直住到民国十三年被民国军驱逐的时候,渡过了人世间最荒谬的少年时代。其所以荒谬,就在于中华号称为民国,人类进入了二十世纪,而我仍然过着原封未动的帝王生活,呼吸着十九世纪遗下的灰尘。

每当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我脑子里便浮起一层黄色:琉璃瓦顶是黄的,轿子是黄的,椅垫子是黄的,衣服帽子的里面、腰上系的带子、吃饭喝茶的瓷制碗碟、包盖稀饭锅子的棉套、裹书的包袱皮、窗帘、马缰……无一不是黄的。这种独家占有的所谓明黄色,从小把惟我独尊的自我意识埋进了我的心底,给了我与众不同的“天性”。

我十一岁的那年,根据太妃们的决定,祖母和母亲开始进宫“会亲”,杰二弟和大妹也跟着进宫来陪我玩几天。他们第一次来的那天,开头非常无味。我和祖母坐在炕上,祖母看着我在炕桌上摆骨牌,二弟和大妹规规矩矩地站在地上,一动不动地瞅着,就像衙门里站班的一样。后来,我想起个办法,把弟弟和妹妹带到我住的养心殿,我就问溥杰:“你们在家里玩什么?”

“溥杰会玩捉迷藏。”小我一岁的二弟恭恭敬敬地说。

“你们也玩捉迷藏呀?那太好玩了!”我很高兴。我和太监们玩过,还没跟比我小的孩子玩过呢。于是我们就在养心殿玩起捉迷藏来。越玩越高兴,二弟和大妹也忘掉了拘束。后来我们索性把外面的帘子都放下来,把屋子弄得很暗。比我小两岁的大妹又乐又害怕,我和二弟就吓唬她,高兴得我们又笑又嚷。捉迷藏玩得累了,我们就爬到炕上来喘气,我又叫他们想个新鲜游戏。溥杰想了一阵,没说话,光瞅着我傻笑。

“你想什么?”

他还是便笑。

“说,说!”我着急地催促他,以为他一定想出新鲜的游戏了,谁知他说:

“我想的,噢,溥杰想的是,皇上一定很不一样,就像戏台上那样有老长的胡子,……”

说着,他抬手做了一个持胡子的动作。谁知这个动作给他惹了祸,因为我一眼看见他的袖口里的衣里,很像那个熟悉的颜色。我立刻沉下脸来:

“溥杰,这是什么颜色,你也能使?”

“这,这这是杏黄的吧?”

“瞎说!这不是明黄吗?”

“嗻,嗻……”溥杰忙垂手立在一边。大妹溜到他身后,吓得快要哭出来了。我还没完:

“这是明黄!不该你使的!”

“嗻!”

在嗻嗻声中,我的兄弟又恢复了臣仆的身份。……

嗻嗻之声早已成了绝响。现在想起来,那调儿很使人发笑。但是我从小便习惯了它,如果别人不以这个声调回答我,反而是不能容忍的。对于跪地磕头,也是这样。我从小就看惯了人家给我磕头,大都是年岁比我大十几倍的,有清朝遗老,也有我亲族中的长辈,有穿清朝袍褂的,也有穿西式大礼服的民国官员。

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的,还有每日的排场。

据说曾有一位青年,读《红楼梦》时大为惊奇,他不明白为什么在贾母、王凤姐这样人身后和周围总有那么一大群人,即使他们从这间屋走到隔壁那间屋去,也会有一窝蜂似的人跟在后面,好像一条尾巴似的。其实《红楼梦》里的尾巴比宫里的尾巴小多了。《红楼梦》里的排场犹如宫里的排场的缩影,这尾巴也颇相似。我每天到毓庆宫读书、给太妃请安,或游御花园,后面都有一条尾巴。我每逢去游颐和园,不但要有几十辆汽车组成的尾巴,还要请民国的警察们沿途警戒,一次要花去几千块大洋。我到宫中的御花园去玩一次,也要组成这样的行列:最前面是一名敬事房的太监,他起的作用犹如汽车喇叭,嘴里不时地发出“吃——吃——”的响声,警告人们早早回避,在他们后面二三十步远是两名总管太监,靠路两侧,鸭行鹅步地行进;再后十步左右即行列的中心(我或太后)。如果是坐轿,两边各有一名御前小太监扶着轿杆随行,以便随时照料应呼;如果是步行,就由他们搀扶而行。在这后面,还有一名太监举着一把大罗伞,伞后几步,是一大群拿着各样物件和徒手的太监:有捧马扎以便随时休息的,有捧衣服以便随时换用的,有拿着雨伞旱伞的;在这些御前太监后面是御茶房太监,捧着装着各样点心茶食的若干食盒,当然还有热水壶、茶具等等;更后面是御药房的太监,挑着担子,内装各类常备小药和急救药,不可少的是灯心水、菊花水、芦根水、竹叶水、竹茹水,夏天必有蕾香正气丸、六合定中丸、金衣祛暑丸、香薷丸、万应锭、痧药、避瘟散,不分四季都要有消食的三仙饮,等等;在最后面,是带大小便器的太监。如果没坐轿,轿子就在最后面跟随。轿子按季节有暖轿凉轿之分。这个杂七夹八的好几十人的尾巴,走起来倒也肃静安详,井然有序。

然而这个尾巴也常被我搅乱。我年岁小的时候,也和一般的孩子一样,高兴起来撒腿便跑。起初他们还亦步亦趋地跟着跑,跑得丢盔曳甲,喘吁不止。我大些以后,懂得了发号施令,想跑的时候,叫他们站在一边等着,于是除了御前小太监以外,那些捧盒挑担的便到一边静立,等我跑够了再重新贴在我后边。后来我学会了骑自行车,下令把宫门的门槛一律锯掉,这样出入无阻地到处骑,尾巴自然更无法跟随,只好暂时免掉。除此以外,每天凡到太妃处请安和去毓庆宫上学等等日常行动,仍然要有一定的尾巴跟随。假如那时身后没有那个尾巴,例会觉得不自然。我从前听人家讲明朝崇祯皇帝的故事,听到最后,说崇祯身边只剩下一个太监,我就觉着特别不是滋味。

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最大的排场,莫过于吃饭。关于皇帝吃饭,另有一套术语,是绝对不准别人说错的。饭不叫饭而叫“膳”,吃饭叫“进膳”,开饭叫“传膳”,厨房叫“御膳房”。到了吃饭的时间——并无固定时间,完全由皇帝自己决定——我吩咐一声“传膳!”跟前的御前小太监便照样向守在养心殿的明殿上的殿上太监说一声“传膳!”殿上太监又把这话传给鹄立在养心门外的太监,他再传给候在西长街的御膳房太监……这样一直传进了御膳房里面。不等回声消失,一个犹如过嫁妆的行列已经走出了御膳房。这是由几十名穿戴齐整的太监们组成的队伍,抬着大小七张膳桌,捧着几十个绘有金龙的朱漆盒,浩浩荡荡地直奔养心殿而来。进到明殿里,由套上白袖头的小太监接过,在东暖阁摆好。平日菜肴两桌,冬天另设一桌火锅,此外有各种点心、米膳、粥品三桌,咸菜一小桌。食具是绘着龙纹和写着“万寿无疆”字样的明黄色的瓷器,冬天则是银器,下托以盛有热水的瓷罐。每个菜碟或菜碗都有一个银牌,这是为了戒备下毒而设的,并且为了同样原因,菜送来之前都要经过一个太监尝过,叫做“尝膳”。在这些尝过的东西摆好之后,我人座之前,一个小太监叫了一声“打碗盖!”其余四五个小太监便动手把每个菜上的银盖取下,放到一个大盒子里拿走。于是我就开始“用膳”了。

所谓食前方丈都是些什么东西呢?隆裕太后每餐的菜肴有百样左右,要用六张膳桌陈放,这是她从慈禧那里继承下来的排场,我的比她少,按例也有三十种上下。我现在找到了一份“宣统四年二月糙卷单”(即民国元年三月的一份菜单草稿),上面记载的一次“早膳”①的内容如下:

①宫中只吃两餐:“早膳即午饭。早晨或午后有时吃一顿点心。

口蘑肥鸡三鲜鸭子五绺鸡丝炖肉炖肚肺肉片炖

白菜黄焖羊肉羊肉炖菠菜豆腐樱桃肉山药炉肉炖

白菜羊肉片川小萝卜鸭条溜海参鸭丁溜葛仙米烧

茨菇肉片焖玉兰片羊肉丝焖跑跶丝炸春卷黄韭菜

炒肉熏肘花小肚卤煮豆腐熏干丝烹掐菜花椒油

炒白菜丝五香干祭神肉片汤白煮塞勒烹白内

这些菜肴经过种种手续摆上来之后,除了表示排场之外,并无任何用处。它之所以能够在一声传膳之下,迅速摆在桌子上,是因为御膳房早在半天或一天以前就已做好,根在火上等候着的。他们也知道,反正从光绪起,皇帝并不靠这些早已过了火候的东西充饥。我每餐实际吃的是太后送的菜肴,太后死后由四位太妃接着送。因为太后或太妃们都有各自的膳房,而且用的都是高级厨师,做的菜肴味美可口,每餐总有二十来样。这是放在我面前的菜,御膳房做的都远远摆在一边,不过做个样子而已。

太妃们为了表示对我的疼爱和关心,除了每餐送菜之外,还规定在我每餐之后,要有一名领班太监去禀报一次我的进膳情况。这同样是公式文章。不管我吃了什么,领班太监到了太妃那里双膝跪倒,说的总是这一套:

“奴才禀老主子:万岁爷进了一碗老米膳(或者白米膳),一个馒头(或者一个烧饼)和一碗粥。进得香!”

每逢年节或太妃的生日(这叫做“千秋”),为了表示应有的孝顺,我的膳房也要做出一批菜肴送给太妃。这些菜肴可用这四句话给以鉴定:华而不实,费而不惠,营而不养,淡而无味。

这种吃法,一个月要花多少钱呢?我找到了一本《宣统二年九月初一至三十日内外膳房及各等处每日分例肉斤鸡鸭清册》,那上面的记载如下:

皇上前分例菜肉二十二斤计三十日分例共六百六十斤

汤肉五斤共一百五十斤

猪油一斤共三十斤

肥鸡二只共六十只

肥鸭三只共九十只

蒸鸡三只共九十只

下面还有太后和几位妃的分例,为省目力,现在把它并成一个统计表(皆全月分例)如下:

后妃名内斤鸡只鸭只

太后1860 3030

瑾贵妃 2857 7

瑜皇贵妃 360 1515

珣皇贵妃 360 1515

瑨贵妃 2857 7

合计3150 7474

我这一家六口,总计一个月要用三千九百六十斤肉,三百八十八只鸡鸭,其中八百一十斤肉和二百四十只鸡鸭是我这五岁孩子用的。此外,宫中每天还有大批为这六口之家效劳的军机大臣、御前侍卫、师傅、翰林、画师、勾字匠、有身份的太监,以及每天来祭神的萨满等等,也各有分例。连我们六口之家共吃猪肉一万四千六百四十二斤,合计用银二千三百四十二两七钱二分。除此之外,每日还要添菜,添的比分例还要多得多。这个月添的肉是三万一千八百四十四斤,猪油八百十四斤,鸡鸭四千七百八十六只,连什么鱼虾蛋品,用银一万一千六百四十一两七分,加上杂费支出三百四十八两,连同分例一共是一万四千七百九十四两一钱九分。显而易见,这些银子除了贪污中饱之外,差不多全为了表示帝王之尊而糟蹋了。这还不算一年到头不断的点心、果品、糖食、饮料这些消耗。

猜你喜欢
  列传第六十一 李光弼·欧阳修
  志第六 礼乐六·欧阳修
  ●卷一百八十五·徐梦莘
  让县自明本志令 原文注释·曹操
  卷二·舒赫德
  三藩纪事本末卷一·杨陆荣
  大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二·杨士奇
  卷之一千四百四十二·佚名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三十八·阿桂
  列传卷第四 高丽史九十一·郑麟趾
  来腀传·刘昫
  慕容彦超传·欧阳修
  晋纪四十 安皇帝癸义熙十三年(丁巳、417)·司马光
  晋纪一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元年(乙酉、265)·司马光
  卷二百二十六·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十二出 密誓·洪昇

    【越调引子·浪淘沙】〔贴扮织女,引二仙女上〕云护玉梭儿,巧织机丝。天宫原不着相思,报道今宵逢七夕,忽忆年时。  【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信,银汉秋光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肠似水,佳期如

  • 郑光祖·隋树森

    小令 【正宫】塞鸿秋 门前五柳江侵路,庄儿紧靠白苹渡。除彭泽县令无心做,渊明老子达时务。频将浊酒沽,识破兴亡数,醉时节笑捻着黄花去。 雨余梨雪开香玉,风和柳线摇新绿。日融桃锦堆红树,烟迷苔色铺青

  • 奏折·乾隆

    太子少保尚书【臣】蒋溥谨奏为恭刻圣制以光文治事乾隆十四年二月发出御制诗四十四卷自丙辰至丁卯一纪所作四千有奇命翰林诸臣中字画端楷者分卷抄录仍藏之内殿不令付梓特制序文於卷首盖圣德谦冲不欲与文人学士争长意至

  • 满庭芳·胡适

    枫翼敲帘, 榆钱入户, 柳棉飞上春衣。 落花时节, 随地乱莺啼。 枝上红襟软语, 商量定, 掠地双飞。 何须待, 销魂杜宇, 劝我不如归?归期今倦数。 十年作客, 已惯天涯。 况壑深多瀑, 湖丽如斯。 多谢殷勤我友, 能容我傲骨狂思。

  • 卷九·邓雅

    ●钦定四库全书玉笥集卷九(明)邓雅 撰○朝京纪行应制赋锺山云气沍寒诗首句乃御制也沍寒云鸿蒙维时届严冬乾坤既定位造化乃有功圣人昌国运父老歌年丰鳌足立四极锺山蟠一龙风云常变化草木自葱茏帝德迈三五君门深九重金陵

  • ◎和平文学家傅彦长·佚名

    大上海沦入魔堂后,租界已成孤岛,周围都是魑魅魍魉蠢动着。大家指落水为“过桥”,因为那时敌伪的一切大本营还在四川路桥之北,故有此称。而傅彦长“先生”以暨大“名”教授资格为文人最早投

  • 卷之三十八·佚名

      顺治五年戊子夏四月丙寅朔享太庙遣公韩岱行礼。  ○赠敖汉部落贝勒索诺穆杜棱为郡王以其子马济克袭职科尔沁国镇国公东果尔为贝勒。以其子张继伦袭职。  ○丁卯升光禄寺卿杨兴国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顺天

  • 提要·汪越

    【臣】等谨案读史记十表十卷国朝汪越撰徐克范补越字师退康熙乙酉举人克范字尧民皆南阳人是书有后记一篇记越初作此书成以书抵克范曰有读史记十表一帙徧求友人商防殊无一人按定子长原表通首讫尾印证鄙説之是非者不解何

  • 卷三·佚名

    安童谏尽杀阿里不哥叛党【[中统]】 四年,反者平,执叛党千余人,论之如法。上问曰:「朕欲悉死此党, 【[何如]】 ? 【此处应有发问语辞,兹据《元史》卷一百二十六《安童传》补。】 【[王]】 时年十六,对曰

  • 卷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大金集礼卷十皇帝夏至日祭方丘【后土同】斋戒       陈设省牲器      銮驾出宫奠玉帛      进熟祭五岳 四镇 四海 四渎銮驾还宫斋戒前祭七日戒誓皇帝服衮冕前祭二日太尉告高祖皇帝

  • 卷二·乾隆

    大清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寛仁信毅大孝至诚宪皇帝圣训卷二圣德二雍正六年戊申二月丙戌上谕内阁据广东总督孔毓珣奏称龙门协副将景慧奉该管总兵官调取考验渡海遭风漂没又该协右营把总谢廷彦轮值冬季游巡带领兵

  • 奏谳书十一·佚名

    原文:蜀守讞:大夫犬乘私馬一匹,無傳,謀令大夫武窬舍,上造熊馬傳著其馬識物,弗身更,疑罪。.廷報:犬與武共為偽書也。译文:蜀郡郡守呈请审议断决。大夫犬有私马一匹,但无马传。他出谋使大夫武潜入上造熊的房内,盗取其马传。犬自己没

  •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第七·慧立

    沙门慧立本 释彦悰笺起二十二年六月 天皇制述圣记终永徽五年春二月法师答书二十二年夏六月 天皇大帝居春宫奉睹 圣文。又制述圣记。其词曰。夫显扬正教。非智无以广其文。崇阐微言。非贤莫能定其旨。盖真如圣教者

  •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二·智顗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二上四正论今意为二。先略用彼名显于妙义。因具三义者。一法界具九法界名体广。九法界即佛法界名位高。十法界即空即假即中名用长。即一而论三即三而论一。非各异亦非横亦非一。故称妙也。果体具三

  • 卷第十五·佚名

    补续高僧传卷第十五 吴门华山寺沙门 明河 撰 习禅篇 明 清远渭公传 怀渭。字清远。晚自号竹庵。南昌魏氏子。实全悟俗姓之甥。法门之嗣子也。生时多异征。诵书攻文。不待师授。而知解日胜。全悟喜之甚。亟挽致座

  • 太上洞渊三昧神咒斋十方忏仪·杜光庭

    唐末杜光庭删定,述科仪。礼忏十方,实有四方、四维、上下和中央共十一方。

  • 录异记·杜光庭

    志怪小说集。五代前蜀杜光庭著。八卷。沈士龙《题〈录异记〉》云此书“大都捃拾他说,间入神仙玄怪之事用相证实”,所记多为怪异不经之事。卷一录神仙事十二条,卷二录异人事十七条,卷三录忠孝、异梦、感应事十一条,卷

  • 李相国论事集·李绛

    六卷。旧本题《李深之文集》,唐李绛撰。实为唐史官蒋偕辑录李绛生前论奏编纂而成,卷首有蒋偕大中五年序文一篇,已有说明。李绛(764~830)字深之,赞皇 (今属河北)人。宪宗朝宰相,佐宪宗平定藩镇有功。文宗时出为山南西道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