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

钦定四库全书

大金集礼卷十

皇帝夏至日祭方丘【后土同】

斋戒       陈设

省牲器      銮驾出宫

奠玉帛      进熟

祭五岳 四镇 四海 四渎

銮驾还宫

斋戒

前祭七日戒誓皇帝服衮冕前祭二日太尉告高祖皇帝如常吉之仪【告以配神作主】孟冬祭神州则告太宗文武圣皇帝庙余并如圆丘之仪

陈设

前祭三日尚舎直长施大次于东壝东门之外道北南向【摄事卫尉设祭官公卿以下次于东壝外道南北向西上】尚舎奉御铺御座卫尉设文武侍臣次于大次之后文官在左武官在右俱南向设祭官次于东壝之外道南北向西上三师于南壝之外道东诸王于三师之南俱西向北上文官九品已上于祭官之东北向西上介公公于南壝之南外道西东向诸州使人东方南方于诸王东南西向西方北方于介公酅公西南东向皆北上诸国之客东方南方于诸州使人之南西向西方北方于诸州使人之南东向皆北上武官三品以下七品以上于西壝之外道南北向东上【其褒圣侯于文武官三品之下摄事无御座以下至此仪】设陈馔幔于内壝东门西门之外道北面南面【坛上及神州东方南方之馔陈于东门外西向西方北方之馔陈于西门外东向神州无西门之馔】前祭二日大乐令设宫悬之乐于坛南壝之外树灵鼓于北悬之内道之左右余如圆丘之仪又为瘗坎于坛之壬地内壝之外方深取足容物南出陛前祭一日奉礼设御座【摄事无御座】于坛之东南西向设望瘗位于坛西南当瘗坎北向设祭官公卿位于内壝东门之外道南分献官于公卿之南执事者位于其后每等异位俱重行西向北上设御史位于坛上正位于东南隅西向副位于西南隅东向设奉礼位于乐悬东北賛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向北上设奉礼賛者位于瘗坎西南东向南上设协律郎位于坛上陛之西东向设大乐令位于北悬之间当坛北向设従祭官三师位于悬南道东诸王位于三师之东俱北向西上介公公位于道西北向东上文官従一品已下九品已上位于执事之南每等异位重行西向武官三品已下九品已上位于西方当文官每等异位重行东向皆北上诸州使人位东方南方于诸王东南重行北向西上西方北方于介公公西南重行北向东上设诸国客使位于内壝南门之外东方南方于诸州使人之东每国异位重行北向西上西方北方诸州使人之西每国异位重行北向东上【摄事无三师以下至此仪】设门外位祭官公卿以下皆于东壝之外道南每等异位重行北向西上三师位于南壝之外道东诸王于三师之南俱西向介公公于道西东向皆北上文官従一品以下九品以上位于东壝之外祭官之南每等异位重行北向西上武官三品以下九品以上位于西壝之外道南每等异位重行北向东上诸州使人位东方南方于诸王东南重行西向西方北方于介公公西南重行东向俱北上设诸国客位东方南方于诸州使人之南每国异位重行西向西方北方于诸州使人之南每国异位重行东向皆北上【摄事无三师以下至此仪】牲牓位东壝之外当门西向黄牲一居前又黄牲一在北少退牲一在南少退设廪牺令位于牲西南祝史陪其后俱北向设诸太祝位于牲东各当牲后祝史陪其后俱西向设太常卿省牲位于牲前近北南向设皇地只酒尊于坛之上下太尊二着尊二牺尊二罍一在坛上东南隅北向象尊二壶尊二山尊二在坛下皆于南陛之东北向俱西上设配帝着尊二牺尊二象尊二罍一在坛上皆于皇地只酒尊之东北向西上【孟冬北郊酒尊于神州酒尊之东如夏至之仪】神州太尊二在第一等每方岳镇海渎俱山尊二山川林泽俱蜃尊二丘陵坟衍原隰俱概尊二凡尊各设于神座之左而右向【神州以上之尊置于坫以下之尊俱以席皆加勺幂设爵于尊下孟冬牺坛上之尊置于坫坛下尊借以席设御洗及玉币之篚等并如圆丘仪孟冬祭同】祭日未明五刻太史令郊社令各服其服帅其属升设皇地只神座于坛上北方南向席以稾秸设高祖皇帝座【孟冬神州则设太宗文武圣帝神座】于东方西向席以莞设神州地只神座于第一等东南方席以稿秸又设岳镇海渎以下之座于内壝之内各于其方皆有原隰丘陵坟衍之座又设中岳以下之座于坛之西南俱内向自神州以下六十八位席皆以莞设神位各于座首

省牲器【如别仪】

銮驾出宫

銮驾出宫服以衮冕条如上辛圆丘仪【孟冬北郊同圆丘】祭日未明三刻诸祭官服其服郊社令良醖令各帅其属入实尊罍玉帛【凡六尊之次太尊为上实以泛齐着尊次之实以醴齐牺尊次之实以盎齐象尊次之实以醍齐壶尊次之实以沈齐山罍为下实以三酒配帝着尊为上实以沈齐牺尊次之实以醴齐象尊次之实以盎齐已上孟冬同神州太尊实以沈齐诸方岳镇海渎之山尊实以醍齐山林川泽之蜃尊实以沈齐丘陵以下之散罇实以清酒酒各实于诸齐之上罇】

奠玉帛

礼神之玉皇地只以黄琮其币以黄配皇帝之币亦如神州之玉两珪有邸其币以【孟冬同】岳渎以下之币各従方色太官令帅进馔者共实馔及礼官就位御史太祝行扫除等并同圆丘仪【孟冬同】驾将至谒者賛引各引祭官従祭官客使等俱就门外驾至大次门外回辂南向将毕降立于辂左侍中进当銮驾前跪奏称侍中臣某言请降跪俯伏兴还侍位五品以上従祭之官皆就壝外位【摄事无驾至大次下仪位】大乐令帅工人二舞次入就位文舞入陈于悬内武舞立于悬南道西谒者賛引司空入行扫除讫出复位皇帝停大次半刻顷谒者賛引各引祝官通事舎人分引従祀羣官介公酅公诸方客使皆先入就位太常博士引太常卿立于大次门外当门北向侍中版奏外办皇帝服衮冕【孟冬神州大裘而冤】出次华盖侍卫如常仪【侍中负宝陪従如式】博士引太常卿太常卿引皇帝至中壝门外殿中监进大珪尚衣奉御又以镇珪授中监皇帝进大珪执镇珪华盖仗卫停外门外使者従入谒者引礼部尚书太常少卿陪从如常仪皇帝至版位太常卿请再拜及请行事位如圆丘仪【摄事如圆丘位摄事仪】举麾工鼔奏顺和之乐乃以林钟为宫大蔟为角姑洗为徴南吕为羽作文武之舞乐舞八成【林钟大蔟姑洗南吕皆再成】偃麾戛敔乐止大常卿前奏称请再拜退复位皇帝再拜奉礼曰众官再拜在位者皆再拜皇帝奠玉币及奏乐之节并如圆丘仪【摄事则太尉奠玉帛下仿此】登歌作肃和之乐以应钟之均太常卿引皇帝进北向跪奠于皇地只【孟冬神州】神座俯伏兴及奠配位并如圆丘仪【摄事同圆丘摄事仪】

进熟

皇帝既升奠正币太官令陈设之仪如圆丘俎入门奏雍和之乐以太蔟之均【自后接神之乐用太蔟】馔至陛乐止祝史俱进跪毛血之豆降自东陛以出皇地只之馔升自南陛配帝之馔升自东陛神州之馔升自北陛孟冬神州升自南陛诸太祝迎引于坛上各设于神座前设讫谒者引司徒太官令帅进熟者降自东陛以出司徒复位诸太祝还罇所又进设岳镇以下之馔相次而毕太常卿引皇帝诣罍洗乐作其盥洗酌献跪奠奏乐之仪并如圆丘【摄事如圆丘摄事仪】太祝持版进于神座之右东向跪读祝文曰维某年嵗次月朔日子嗣天子臣某【摄事云谨遣太尉臣名下効此】敢昭告于皇地只乾道运行日躔北至景风应序离气効时嘉承至和肃若旧典敬以玉帛牺齐粢盛庶品备兹祗瘗式表诚慤高祖皇帝配神作主尚飨太祝俯伏兴【孟冬神州云包函区夏载镇羣生漙被域中赖兹厚德式遵彜典拣此元辰敬以玉帛牺齐粢盛庶品明献厥诚备兹祗瘗皇祖太宗文武圣皇帝配神作主】皇帝再拜【摄则太尉再拜】初读祝文讫乐作太祝进跪奠版于神座再拜兴还罇所皇帝拜讫乐止太常卿引皇帝诣配帝酒罇所执罇者举幂侍中取爵于坫进皇帝受爵侍中賛酌沈齐讫乐作太常卿引皇帝进高祖神座前东向跪奠爵俯伏兴太常卿引皇帝少退东向立乐止太祝持版进于神座之左北向跪读祝文曰维某年嵗次月朔日子孝孙开元神武皇帝臣某敢昭告于高祖皇帝时维夏至肃敬训典用祗祭于皇地只惟高祖德协二仪道兼三统礼膺光配敢率旧章【孟冬皇曽祖太宗文武圣皇帝德被乾坤格于上下昭配之仪钦率旧章】谨以制币牺齐粢盛庶品肃雍明荐作主侑神尚飨太祝俯伏兴皇帝再拜初读祝文讫乐作太祝进跪奠版于神座兴还罇所皇帝饮福受胙及亚献终献盥洗酌献饮福并如圆丘仪【唯皇地只太尉亚献酌醴齐时武舞作合六律六同为异耳】

祭五岳 四镇 四海 四渎

初太尉将升献谒者一人引献官诣罍洗盥洗匏爵讫升自北陛诣酒罇所执罇者举幂酌沈齐进奠于神州座前引降还本位谒者五人次引献官各诣罍洗盥洗讫各诣酒罇所俱酌醍齐讫引献官各进奠爵于诸方岳镇海渎首座余座皆祝史助奠相次而毕引还本位又赞引五人各引献官诣罍洗盥洗讫诣酒罇所酌沈齐献山川林泽如岳镇之仪又引献官诣罍洗盥洗讫诣酒罇所俱酌清酒献丘陵以下及斋郎助奠如上仪讫各引还本位武舞六成乐止舞献俱毕诸祝彻豆乃赐胙皇帝再拜奏乐并如圆丘仪太常卿前奏请就望瘗位太常卿引皇帝乐作皇帝就望瘗位北向立乐止于羣官将拜上下诸祝各执篚进于神座前取玉帛斋郎以俎载神州以上牲体稷黍饭爵酒各由其陛降坛北行当瘗坎西行诸太祝以玉币馔物置于坎诸祝又以岳镇以下之礼币及牲体皆従瘗奉礼曰可瘗坎东西厢各六人置土半坎太常卿前奏礼毕引皇帝还大次乐作従祀羣官诸方客使御史以下出并如圆丘之仪具祝版燔于斋所

銮驾还宫

銮驾还宫如圆丘仪

大金集礼卷十

猜你喜欢
  卷一百二十一 寶元元年(戊寅,1038)·李焘
  雍正上谕 一、皇上嗣位以来,是五谷丰登,人民乐业?·雍正
  第三十九回 谏远色王茂得娇娃 窃大宝萧衍行弑逆·蔡东藩
  元史续编卷十四·胡粹中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三十四·佚名
  第五十四章 革命途中的中国·吕思勉
  皇王大纪卷六十七·胡宏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巻十四·刘时举
  第九册 天聪二年正月至三月·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一 列传一·纪昀
  卷四十五·温达
  韩锡传·脱脱
  王守仁传·张廷玉
  卷八十七·雍正
  卷一百七十八·雍正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53.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施蜇存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诗人作诗,如果是思想感情的自然发泄,总是先有诗,然后有题目,题目是全诗内容的概括。这首诗的题目是《除夜宿石头驿》可知

  • 卷第二百五十七 唐紀七十三·司马光

      起強圉協洽(丁末)四月,盡著雍涒灘(戊申),凡一年有奇。   僖宗惠聖恭定孝皇帝光啟三年(丁未、八八七年)   夏,四月,甲辰朔,約逐蘇州刺史張雄,帥其衆逃入海。   高駢聞秦宗權將寇淮南,遣左廂都知兵馬使畢師鐸將百騎屯高郵

  • 大明宪宗纯皇帝宝训卷之一·刘吉

    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臣吕 本谨校 南京礼部祠祭清吏司郎中臣陈治本 南京兵部职方清吏司主事臣朱 锦 南京工部虞衡清吏司郎中臣吕胤昌谨阅圣学○天顺八年六月丁酉上将开经筵命少保吏部

  • 笔麈题辞·于慎行

    余幸以年家子事先生,于词林为后进,辱先生不鄙夷,时相过从,与之谈论今古,扬于文艺。余聆其言,若惊河汉,韪其识,如陟泰岱而望吴门。世言新都博而不核,弇州核而不精,博而核,核而精,余于先生见之矣。比归卧东山,益得以其闲讨探当世得失

  • 中兴小纪卷十一·熊克

    宋 熊克 撰绍兴元年秋七月乙未是嵗当祀明堂文武有合转官者右仆射范宗尹以为多所侥幸乃建言论崇观政宣以来滥赏而参知政事秦桧力賛之壬寅上谓宰执曰议得当否朕不欲人毎以此事议及上皇圣徳时吏部侍郎髙衞主右选上疏诋

  • ●洹词记事续抄·李鹗翀

    前抄成于庚子秋倏越七载矣今春裒邑先辈诸说部梓行之发箧得前抄焉惧其或冺焉弗永也因合杨宪副二记附为一帙夏月偶剔蠹于藏籍适洹词在手取而覆之见所宜抄者挂漏不少随阅随录复得三十有六则录未既有笑于侧者曰子之抄今再

  • 嵇绍传·房玄龄

    嵇绍字延祖,曹魏中散大夫嵇康之子。十岁时失去父亲,奉养母亲孝顺慎重。因父亲曾获罪,安居家门。山涛管理选评官吏的事,上奏武帝说:“《康诰》说的有:‘父子间罪不互相牵扯。’嵇绍贤能可比春秋时晋国的谷阝缺,应当加给旌命,请

  • 卷七·允禄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皇朝礼器图式>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礼器图式卷七冠服四【民公夫人以下冠服】民公夫人冬朝冠 谨按本朝定制民公夫人冬朝冠薫貂为之上缀朱纬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四上衔红寳石前缀金簮三饰以珠寳

  • 目录·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十三钦定大清通礼目録    政书类二【仪制之属】卷之一吉礼南郊冬日至大祀孟春上辛祈谷龙见常雩大雩因事只吿升配卷之二北郊夏日至大祭因事只告升配卷之三宗庙时飨大祫亲诣只告遣官只告升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三·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十三 洪武十八年五月辛酉朔,上御华盖殿,文渊阁大学士朱善进《读心箴》毕。上曰:“人心道心,有倚仗之几,盖仁爱之心生则忮害之心息,正直之心存则邪诐之心消,羞恶之心形则贪鄙之心绝,忠悫之心萌则

  • 二十七年·佚名

    (壬辰)二十七年大明嘉靖十一年春正月1月1日○庚戌朔,對馬島主宗盛長遣皮古灑文來。1月4日○癸丑,御朝講。○憲府啓曰:「常時罷職之人,若不緊關於仕,則爲學官,而仕於成均館,例也。其有關係物論之人,則須自上有成命,然後可以擬望,自

  • 管子补注卷十六·刘绩

      内业四十九         区言五  凡物之精此则为生【精谓神之至灵者也得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民气【谓上之精者则人气也】杲乎如登于天【杲明貌也】杳乎如

  • 平书卷八文艺篇下·王源

    文以法备气至为主气至而法不备客气也法备而气不至死法也昌黎谓醕也而后肆焉文之道尽之矣理醇而笔肆理者文之主也无主则乱气者文之辅也无辅则颠意者文之帅也无帅则溃辞者文之卒也无卒则衰格者文之阵也无阵则困笔者文之

  • 卷六·吕祖谦

    钦定四库全书左氏传说卷六    宋 吕祖谦 撰宣公晋楚战于邲晋师败绩【十二年】楚子围郑宣成之间正是楚庄王霸业强盛之时举邲之战晋楚之强弱可知当是时晋景公但循常袭故政事少怠楚庄王方厉精为治政事修明晋楚之强

  • 明净品第四十三·佚名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净为甚深。佛言:常净。舍利弗言:世尊,何以故?常净。佛言:五阴净故常净。舍利弗。三十七品十种力及十八法道净佛净。萨云若萨云若事净故净甚深。舍利弗言:明净世尊,佛言:常净故。舍利弗言:何以故?明净。佛言:六波

  • 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灭罪经卷第二·佚名

    大隋北印度三藏阇那崛多译  南无佛华敷王如来 南无虚空清净王如来 南无智自在王如来 南无须弥王如来 南无震声王如来 南无震上王如来 南无震下王如来 南无震声力如来 南无迦陵伽王如来 南无瞿拏光明王如来

  • 卷第二十九·元来

    无异禅师广录卷第二十九 住博山法孙 弘瀚 汇编 首座法孙 弘裕 同集 书(二) 与何芝岳相国 人生缘遇不易得。归向三宝。倍复为难。惟居士深入佛乘。灵苗智种。天性带来。而究竟一念子。肯心自许。其肯心二字。诚进

  • 药性切用·徐大椿

    本草著作。6卷。旧题清徐大椿(灵胎)撰。该书将《本草备要》、《本草从新》等书内容再加编排,每药数据,简述性味归经,功效宜忌。其学术思想、撰述风格均与徐氏《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迥异,实非徐氏之作。此书被收入《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