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懿、僖时之内乱(上)
论者每谓内重之世,草泽之雄易于崛起,外重之世则不然,以汉、唐已事为证,其实非也。汉世州郡之权,不可谓不重,然赤眉、黄巾何尝不轰轰烈烈?即唐之亡,亦岂非黄巢为之邪?要之剥削残酷,民穷无告,则必皆奋起,徒陈兵而谁何,必无用也。况乎兵之屯聚久者,又必骄横而怯战,镇压起事不足,而促成起事则有余邪?
为黄巢之乱之先声者,仇甫也。仇甫,新旧《书》同。《通鉴》依《平剡录》作裘甫。据《考异》,《实录》亦作仇甫。甫以咸通元年正月,起于浙东,陷明州,见第三章第四节。攻越州。见第二章第七节。明越观察使郑祇德不能御,以安南经略使王式为浙东观察使,八月,起事失败。是役式闻甫用骑兵,乃阅所部,得吐蕃、回鹘迁隶数百用之,此又启用沙陀以攻黄巢之先声矣。式之受命,左右宦要皆惮兵众而馈饷多,式曰:“不亟决,东南征赋阙矣。”乃益以许、滑、淮南兵。盖唐自肃、代来,久恃江淮财赋以为命,故其重之如此也。仇甫虽失败。然黄巢以后,卒至两河、江淮,赋不上供,而唐遂瓦解矣。见第六节。
民乱将作,乃藉兵变为前驱。初王智兴得徐州,召募强壮之卒二千人,号曰银刀、雕旗、门枪、挟马等军,《旧书》本传云凡七军。《通鉴》同。番宿衙城。自后寖骄,节度使姑息不暇。田牟镇徐日,每与衙卒杂坐,酒酣抚背,时把板为之唱歌。其徒日费万计,每有宾宴,必先厌食饫酒,祁寒暑雨,卮酒盈前,然犹喧噪要求,动谋逐帅。咸通二年(861年),温璋为节度使。衙卒知其严酷,深负忧疑。璋开怀抚谕,终为猜贰,给与酒食,未尝沥口。三年七月,遂逐璋。乃移王式于武宁,诏率忠武、义成之师往。三日,犒劳令还。既擐甲执兵,即命环衙卒杀之。三千余人,是日尽杀。《通鉴考异》曰:《旧传》曰:璋咸通末为徐泗节度使。徐州衙卒曰银刀军,颇骄横。璋至,诛其凶恶者五百人。自是军中畏法。按诛银刀军者王式也,《旧传》误。今案璋初至时,或曾诛其最激烈者,而思更抚其余,故其卒终忌之也。《旧传》不必定误,惟咸通末之末字,则必误耳。于是罢武宁军节度使,改置团练。《旧书·本纪》:咸通四年四月,敕徐州罢防御使,为文都,隶兖州。文都,盖当时俗语,指不置军之州郡。武宁军时领徐、泗、濠、宿四州。《新书·方镇表》:咸通三年(862年),罢武宁军节度,置徐州团练防御使,隶兖海。又置宿泗等州都团练观察处置使,治宿州。四年(863年),罢徐州防御使,以濠州隶淮南节度。五年(864年),置徐泗团练观察处置使,治徐州。徐卒逃亡者众,诏赦之。五年五月,又募其人赴邕管防戍。《旧纪》:咸通四年七月,制曰:徐州银刀官健,先有逃窜者,累降敕旨,不令捕逐。其今年四月十八日草贼头首,已抵极法,其余徒党,各自奔逃,所在更勿捕逐。五年五月,制曰:比因罢节之日,或有被罪奔逃。虽朝廷频下诏书,并令一切不问,犹恐尚怀疑惧,未委招携,结聚山林,终成诖误;况边方未静,深藉人才;宜令徐泗团练使选拣召募官健三千人,赴邕管防戍。待岭外事宁之后,即与替代归还。仍令每召满五百人,即差军将押送。盖徐州士卒,逃匿山林者多,思以是靖之也。然既以虐杀除之矣,则宜别筹安抚之策,而不宜再招使为兵,此诏实铸一大错也。仍成养痈之局矣。
时则徐将孟球,召募二千人往。据《旧书·崔彦曾传》。《传》云球为节度使,是时无节度使,必误。分其八百人戍桂州。初约三年而代。至咸通九年(868年),已六年矣。戍卒求代。时徐泗观察使为崔彦曾,性严刻。都押衙尹戡,教练使杜璋,兵马使徐行俭用事,军中怨之。戡以军帑匮乏,难以发兵,请戍桂之卒,更留一年。戍卒闻之,怒。都虞候许佶,军校赵可立、姚周、张行实起事。杀都将王仲甫,推粮料判官庞勋为主,劫库兵北还。声势甚盛。时七月也。朝廷闻之,遣使赦其罪,部送归徐州,阴谋镇压。九月,勋等至湖南。监军以计诱之,使悉输其甲兵。山南东道节度使崔铉,严兵以守要害,戍卒不能入境。泛舟沿江东下。许佶等各以私财造甲兵旗帜。过浙西,入淮南。时令狐绹为节度使,都押衙李湘请伏兵高邮击之,弗听。高邮见第三章第七节。至泗州,刺史杜滔悰弟。有备,勋等申状于崔彦曾:乞停尹戡、杜璋、徐行俭职。戍还将士,别置二营,共为一将。彦曾命都虞候元密以三千人讨之。十月,勋等占宿州。获大船,欲入江湖。元密追之,败死。勋等遂占徐州。囚彦曾,杀尹戡、杜璋、徐行俭,灭其族。勋使求节鉞。又遣其将刘行及占濠州,李圆围泗州。辛云京之孙谠,寓居广陵,与杜滔有旧,入泗州,与之共守。诏以康承训为义成节度使、徐州行营都招讨使,王晏权为徐州北面行营招讨使,戴可师为徐州南面行营招讨使。承训奏乞沙陀朱邪赤心及吐谷浑、达靼、契苾酋长,各率其众以自随。庞勋以李圆攻泗州久不克,遣吴迥代之,又遣刘佶往助。刘行及亦自濠州遣王弘立助之。镇海节度使杜审权遣将翟行约以兵四千救泗州,败死。敕使郭厚本以淮南兵千五百救泗州,至洪泽,今洪泽本一小湖,在未成大湖时,其地名洪泽镇。不敢进。辛谠往求救,厚本分兵五百与之。令狐绹遣李湘以数千人与厚本合。又为所败,及厚本皆被执。庞勋军据淮口,泗水入淮之口。漕驿路绝。又南攻舒、庐,北攻沂、海,破沭阳、今江苏沭阳县。下蔡、今安徽风台县。乌江、今安徽和县。巢县,今安徽巢县。占滁州,攻和州。戴可师以兵三万渡淮,为王弘立所败,可师死。时汴路既绝,江淮往来,皆出寿州,今安徽寿县。庞勋军破可师,遂乘胜围之,其道复绝。惟泗州藉辛谠屡出城护淮、浙、兵粮以入,得不破。康承训驻宋州,诸道兵渐集。十年二月,承训以七万余人南,使朱邪赤心以三千骑为前锋。王弘立击之,大败。仍请取泗州以补过。三月,承训又败姚周兵。周走宿州,庞勋守将梁丕杀之。先是朝以王晏权数退衄,代以泰宁节度
使曹翔。出兵围滕县。今山东滕县。魏博节度使何全暤,亦屡出兵攻丰县。今山东丰县。四月,庞勋杀崔彦曾,断郭厚本、李湘手足,勋前此犹向朝廷求节钺,至此乃不复犹豫。自出兵解丰县之围。曹翔兵亦退。朝又以马举代令狐绹。举将精兵三万救泗州,王弘立死。吴迥走,泗州围解。六月,举进攻濠州。庞勋遣迥助刘行及守。朝以宋威为徐州西北面招讨使,将兵三万屯丰、萧间。萧,今萧县。曹翔复引兵会之。七月,拔滕县。进攻丰、沛。沛,今江苏沛县。康承训亦进抵宿州之西。初庞勋怒梁丕专杀,黜之。使徐州旧将张玄稔代治州事,以其将张儒、张实等将城中兵数万拒守。据《通鉴》。《新书·康承训传》张实作张行实。承训围之。实潜以书白勋:“令出不意掠宋、毫之郊。彼必解围而西,将军设伏要害击其前,实等出城中兵蹙其后。”勋从之。留其父举直与许佶共守徐州,身率兵而西。九月,张玄稔斩张儒等降。因请诈为城陷,引兵趋符离及徐州。唐符离县,今安徽宿县北符离集。许佶闻之,婴城守。玄稔攻克之。斩举直及佶。悉捕戍桂州卒亲族杀之,死者数千人。庞勋袭宿州,陷其南城。康承训追之。勋走渡汴,南走毫州,今安徽毫县。为沙陀所及,勋死。十月,吴迥突围走死。事败。勋之初据徐,徐人谓旌节之至,不过旬月,愿效力献策者,远近辐凑,光、蔡、淮、浙、兖、郓、沂、密群雄,皆倍道归之,阗溢郛郭,旬月间,米斗直钱二百,《通鉴》咸通九年(868年)。而仓库素无贮蓄,乃令群雄四出,于扬、楚、庐、寿、滁、和、兖、海、沂、密、曹、濮等州界,以牛马运粮糗,以夜继昼。招致亡命,有众二十万。男女十五已上,皆令执兵。《旧书·本纪》咸通十年(869年)。东南之民,归如流水。当其募兵也,人争赴之,至父遣其子,妻勉其夫,皆断首而锐之,执以应募,《通鉴》咸通九年(868年)。盖舍此实无生路也。朝以王晏权智兴犹子,授之节以冀招怀,数月,卒无应招者,盖知应招乃是绝路也。《旧纪》咸通十年(869年)。《纪》云由徐人怨王式之诛。夫怨王式之诛者,虽衙卒之党,民亦同怨也。戍卒初擅归时,人民皆争归之,一时声势甚盛,诸将莫敢击。其攻和州也,刺史崔雍登城楼谓吴迥曰:“城中玉帛子女不敢惜,只勿取天子城池。”许之。遂剽城中居民。杀判官张琢,以琢治城壕故也。《旧纪》咸通九年(868年)。雍与庞勋将吴约于鼓角楼上饮酒,认军事判官李谯为亲弟,表状驱使官张立为男,只乞二人并身,其余将士,一任处置,至束手就戮者,八百余人。同上十年(869年)。其后勋益自骄,与勋同举兵于桂州者尤骄,军纪废弛,事遂失败。事既平,复改徐州都团练使为感化军节度使,盖以重其地也。康承训以功授河东节度使。明年,路岩、韦保衡劾其“讨贼逗桡,贪虏获,不时上功”,贬蜀王傅,分司东都,再贬恩州司马。恩州见第九章第一节。可见勋之平,实其自败。以用兵论,则有同儿戏矣。
咸通四年十二月,昭义节度使沈询奴归秦与询侍婢通,询欲杀之,未果,归秦结衙将起事,杀询。五年正月,以京兆尹李为昭义节度使,取归秦心肝以祭询。据《通鉴》。《新书·本纪》亦云:咸通四年十二月,昭义军乱,杀其节度使沈询。殿本考证云:《旧书》:是年正月,河东节度使卢简求致仕,以昭义节度刘潼代,三月,以李为昭义节度,是潼之后,之后询矣,而《新书·沈传师传》乃云:询遇害,潼代为节度,诛害询者,岂潼本在询后邪?当是年月《传》误耳。今案《旧纪》纪事,疑误前一年,潼诛乱者不尽,而又继之也。八年七月,怀州民诉旱,刺史刘仁规揭榜禁之,民怒,逐仁规,久之乃定。十年六月,陕州民诉旱。观察使崔荛指亭树曰:“此尚有叶,何旱之有?”民怒,逐之。荛,宁弟密之曾孙,新旧《书》皆附《宁传》,云为军人所逐。其《杨嗣复传》云:嗣复子损,继荛为使,诛乱者。据《通鉴》,则损所诛乃僖宗时逐崔碣者,恐《旧传》误而《新传》又误承之也。参看第五节。此等皆人民起事之较小者也,逮僖宗立而一发不可收拾矣。
猜你喜欢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七十一·杨仲良 卷之二百六十八·佚名 卷之二百六十三·佚名 卷之四十·佚名 第三十七册 天命七年二月·佚名 世家卷第四 高丽史四·郑麟趾 卷一百六·张守节 酷吏列传第六十二·司马迁 檀道济传·李延寿 郝和尚拔都传·宋濂 崔文升传·张廷玉 陈束传·张廷玉 冯从吾传·张廷玉 汉纪五 高皇后元年(甲寅、前187)·司马光 卷二上·雍正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