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三国史记卷第一。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

新罗本纪第一。

始祖[赫居世]居西干[南解]次次雄[儒理]尼师今[脱解]尼师今[婆娑]尼师今[祗摩]尼师今[逸圣]尼师今。

一卷新罗本纪一赫居世居西干元年

○始祖,姓[朴]氏,讳[赫居世]。[前汉][孝宣帝],[五凤]元年,甲子,四月丙辰[一曰正月十五日],卽位,号居西干,时年十三。国号[徐那伐]。先是,[朝鲜]遗民,分居山谷之间,为六村:一曰[阏川][杨山村],二曰[突山][高墟村],三曰[ 山][珍支村][或云[干珍村]。],四曰[茂山][大树村],五曰[金山][加利村{加里村}],六曰[明活山][高耶村],是为[辰韩]六部。[高墟村]长[苏伐公]望[杨山]麓,[萝井]傍林间,有马 而嘶,则往观之,忽不见马,只有大卵。剖之,有 儿出焉,则收而养之。及年十余{三}岁,岐 然夙成。六部人以其生神异,推尊之,至是立为君焉。[辰]人谓瓠为朴,以初大卵如瓠,故以朴为姓。居西干,[辰]言王。[或云呼贵人之称。]

一卷新罗本纪一赫居世居西干零四年

○四年,夏四月辛丑朔,日有食之。

一卷新罗本纪一赫居世居西干零五年

○五年,春正月,龙见于[阏英井],右胁诞生女儿。老 见而异之,收养之,以井名,名之。及长有德容。始祖闻之,纳以为妃,有贤行,能内辅,时人谓之二圣。

一卷新罗本纪一赫居世居西干零八年

○八年,[倭]人行兵,欲犯边,闻始祖有神德,乃还。

一卷新罗本纪一赫居世居西干零九年

○九年,春三月,有星 于王良。

一卷新罗本纪一赫居世居西干一四年

○十四年,夏四月,有星 于参。

一卷新罗本纪一赫居世居西干一七年

○十七年,王巡抚六部,妃[阏英]从焉。劝督农桑,以尽地利。

一卷新罗本纪一赫居世居西干一九年

○十九年,春正月,[卞韩]以国来降。

一卷新罗本纪一赫居世居西干二一年

○二十一年,筑京城,号曰[金城]。是岁,[高句丽]始祖[东明]立。

一卷新罗本纪一赫居世居西干二四年

○二十四年,夏六月壬申晦,日有食之。

一卷新罗本纪一赫居世居西干二六年

○二十六年,春正月,营宫室于[金城]。

一卷新罗本纪一赫居世居西干三零年

○三十年,夏四月己亥晦,日有食之。[乐浪]人,将兵来侵,见边人夜户不 ,露积被野,相谓曰:"此方民,不相盗,可谓有道之国。吾 潜师而袭之,无异于盗,得不愧乎?"乃引还。

一卷新罗本纪一赫居世居西干三二年

○三十二年,秋八月乙卯晦,日有食之。

一卷新罗本纪一赫居世居西干三八年

○三十八年,春二月,遣[瓠公]聘于[马韩]。[马韩]王让[瓠公]曰:"[辰][卞]二[韩]为我属国,比年不输职贡,事大之礼,其若是乎?"对曰:"我国自二圣肇兴,人事修,天时和,仓庾充实,人民敬让。自[辰韩]遗民,以至[卞韩][乐浪][倭]人,无不畏怀,而吾王谦虚,遣下臣,修聘,可谓过于礼矣,而大王赫怒,劫之以兵,是何意耶?"王愤欲杀之,左右谏止,乃许归。前此,[中国]之人,苦[秦]乱,东来者众,多处[马韩]东,与[辰韩]杂居,至是 {寝}盛。故[马韩]忌之,有责焉。[瓠公]者,未详其族姓。本[倭]人,初以瓠系腰,渡海而来,故称[瓠公]。

一卷新罗本纪一赫居世居西干三九年

○三十九年,[马韩]王薨。或说上曰:"[西韩]王前辱我使,今当其丧,征之其国,不足平也?"上曰:"幸人之灾,不仁也。"不从,乃遣使吊慰。

一卷新罗本纪一赫居世居西干四零年

○四十年,[百济]始祖[温祚]立。

一卷新罗本纪一赫居世居西干四三年

○四十三年,春二月乙酉晦,日有食之。

一卷新罗本纪一赫居世居西干五三年

○五十三年,[东沃沮]使者来,献良马二十{百}匹,曰:"寡君问{闻}[南韩]有圣人出,故遣臣来享。"

一卷新罗本纪一赫居世居西干五四年

○五十四年,春二月己酉,星 于河鼓。

一卷新罗本纪一赫居世居西干五六年

○五十六年,春正月辛丑朔,日有食之。

一卷新罗本纪一赫居世居西干五九年

○五十九年,秋九月戊申晦,日有食之。

一卷新罗本纪一赫居世居西干六零年

○六十年,秋九月,二龙见于[金城]井中,暴雷雨,震城南门。

一卷新罗本纪一赫居世居西干六一年

○六十一年,春三月,居西干升遐,葬[蛇陵],在[□岩寺{昙岩寺}]北。

一卷新罗本纪一南解次次雄元年

○[南解]次次雄立,[次次雄或云慈充。[金大问]云:"方言谓巫也。世人以巫事鬼神尙祭祀,故畏敬之,遂称尊长者,为慈充。"][赫居世]嫡子也。身长大,性沈厚,多智略。母[阏英]夫人,妃[云帝]夫人。[一云[阿娄]夫人。]继父卽位,称元。

○论曰:人君卽位,踰年称元,其法详于『春秋』,此先王不 {刊}之典也。『伊训』曰:"[成汤]旣没,[大甲{太甲}]元年。"『正义』曰:"[成汤]旣没,其岁卽[大甲{太甲}]元年。"然『孟子』曰:"[汤]崩,[大丁{太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则疑若『尙书』之脱简,而『正义』之误说也,或曰:"古者,人君卽位,或踰月称元年,或踰年而称元年。"踰月而称元年者,[成汤]旣没[大甲{太甲}]元年,是也。『孟子』云:"[大丁{太丁}]未立"者,谓[大丁{太丁}]未立而死也。"[外丙]二年,[仲壬]四年"者,皆谓[大丁{太丁}]之子[大甲{太甲}]二兄,或生二年,或生四年而死,[太甲]所以得继[汤]耳。『史记』便谓此[仲壬][外丙]为二君,误也。由前,则以先君终年,卽位称元,非是。由后,则可谓得[商]人之礼者矣。

一卷新罗本纪一南解次次雄零一年

○元年,秋七月,[乐浪]兵至国{围}[金城]数重。王谓左右曰:"二圣弃国,孤以国人推戴,谬居于位,危惧若涉川水,今邻国来侵,是孤之不德也,为之若何?"左右对曰:"贼幸我有丧,妾{妄}以兵来,天必不佑,不足畏也。"贼俄而退归{果退}。

一卷新罗本纪一南解次次雄零三年

○三年,春正月,立始祖庙。冬十月丙辰朔,日有食之。

一卷新罗本纪一南解次次雄零五年

○五年,春正月,王闻[脱解]之贤,以长女妻之。

一卷新罗本纪一南解次次雄零七年

○七年,秋七月,以[脱解]为大辅,委以军国政事。

一卷新罗本纪一南解次次雄零八年

○八年,春夏旱。

一卷新罗本纪一南解次次雄一一年

○十一年,[倭]人遣兵船百余 ,掠海边民户,发六部劲兵,以御之。[乐浪]谓内虚,求{来}攻[金城],甚急。夜有流星,坠于贼营,众惧而退,屯于[阏川]之上,造石堆二十而去。六部兵一千人追之,自[吐含山]东,至[阏川],见石堆,知贼众,乃止。

一卷新罗本纪一南解次次雄一三年

○十三年,秋七月戊子晦,日有食之。

一卷新罗本纪一南解次次雄一五年

○十五年,京城旱。秋七月,蝗,民饥,发仓 救之。

一卷新罗本纪一南解次次雄一六年

○十六年,春二月,[北溟]人耕田,得[濊]王印,献之。

一卷新罗本纪一南解次次雄一九年

○十九年,大疫,人多死。冬十一月,无氷。

一卷新罗本纪一南解次次雄二零年

○二十年秋,大白{太白}入太微。

一卷新罗本纪一南解次次雄二一年

○二十一年,秋九月,蝗。王薨,葬[蛇陵园]内。

一卷新罗本纪一儒理尼师今元年

○[儒理]尼师今立,[南解]太子也。母,[云帝]夫人;妃,[日知]葛文王之女也。[或云妃姓[朴],[许娄王]之女。]初[南解]薨,[儒理]当立,以大辅[脱解],素有德望,推让其位,[脱解]曰:"神器大宝,非庸人所堪。吾闻圣智人,多齿。"试以  之,[儒理]齿理多。乃与左右奉立之,号尼师今。古传如此。[金大问]则云:"尼师今,方言也,谓齿理。昔[南解]将死,谓男[儒理]壻[脱解]曰:'吾死后,汝[朴][昔]二姓,以年长而嗣位焉。'其后,[金]姓亦兴,三姓以齿长相嗣,故称尼师今。"

一卷新罗本纪一儒理尼师今零二年

○二年,春二月,亲祀始祖庙,大赦。

一卷新罗本纪一儒理尼师今零五年

○五年,冬十一月,王巡行国内,见一老 饥冻将死曰:"予以 身{躬}居上,不能养民,吏{使}老幼,至于此极,是予之罪也。"解衣以覆之,推食以食之。仍命有司,在处存问鳏寡孤独老病不能自活者,给养之。于是,隣国百姓,闻而来者众矣。是年,民俗欢康,始制兜率歌。此,歌乐之始也。

一卷新罗本纪一儒理尼师今零九年

○九年春,改六部之名,仍赐姓。[杨山部]为[梁部],姓[李];[高墟部]为[沙梁部],姓[崔];[大树部]为[渐梁部][一云[牟梁]。],姓[孙];[于珍部{干珍部}]为[本彼部],姓[郑];[加利部]为[汉祇部],姓[裴];[明活部]为[习比部],姓[薛]。又设官有十七等:一(+曰)伊伐 ,二(+曰)伊尺 ,三(+曰)  ,四(+曰)波珍 ,五(+曰)大阿 ,六(+曰)阿 ,七(+曰)一吉 ,八(+曰)沙 ,九(+曰)级伐 ,十(+曰)大奈麻,十一(+曰)奈麻,十二(+曰)大舍,十三(+曰)小舍,十四(+曰)吉士,十五(+曰)大乌,十六(+曰)小乌,十七(+曰)造位。王旣定六部,中分为二,使王女二人,各率部内女子,分朋造党。自秋七月旣望,每日早集大{六}部之庭绩麻,乙夜而罢。至八月十五日,考其功之多小,负者置酒食,以谢胜者。于是歌舞百戱皆作,谓之嘉俳。是时,负家一女子,起舞叹曰:"会苏,会苏!"其音哀雅,后人因其声而作歌,名[会苏曲]。

一卷新罗本纪一儒理尼师今一一年

○十一年,京都,地裂泉涌。夏六月,大水。

一卷新罗本纪一儒理尼师今一三年

○十三年,秋八月,[乐浪]犯北边,攻陷[朶山城]。

一卷新罗本纪一儒理尼师今一四年

○十四年,[高句丽]王[无恤],袭[乐浪]灭之。其国人五千来投,分居六部。

一卷新罗本纪一儒理尼师今一七年

○十七年,秋九月,[华丽][不耐]二县人连谋,率骑兵犯北境。[貊]国渠帅,以兵要[曲河]西败之。王喜,与[貊]国结好。

一卷新罗本纪一儒理尼师今一九年

○十九年,秋八月,[貊]帅猎得禽兽,献之。

一卷新罗本纪一儒理尼师今三一年

○三十一年,春二月,星 于紫宫。

一卷新罗本纪一儒理尼师今三三年

○三十三年,夏四月,龙见[金城]井,有顷暴雨自西北来。五月,大风拔木。

一卷新罗本纪一儒理尼师今三四年

○三十四年,秋九月,王不豫,谓臣寮曰:"[脱解]身联国戚,位处辅臣,屡着功名。朕之二子,其才不及远矣。吾死之后, 卽大位,以无忘我遗训。"冬十月,王薨。葬[蛇陵园]内。

一卷新罗本纪一脱解尼师今元年

○[脱解]尼师今立。[一云[吐解]。]时年六十二。姓[昔],妃[阿孝]夫人。[脱解]本[多婆那国]所生也,其国在[倭]国东北一千里。初,其国王,娶[女国]王女为妻,有娠七年,乃生大卵。王曰:"人而生卵,不祥也,宜弃之。"其女不忍,以帛 卵幷宝物,置于 中,浮于海,任其所往。初至[金官国]海边,[金官]人怪之,不取。又至[辰韩][阿珍浦]口,是始祖[赫居世],在位三十九年也。时,海边老母,以绳引系海岸,开 见之,有一小儿在焉。其母取养之。及壮身,长九尺,风神秀朗,智识过人。或曰:"此儿不知姓氏,初 来时,有一鹊飞鸣而随之,宜省鹊字,以[昔]为氏。又解  而出,宜名[脱解]。"[脱解]始以渔钓为业,供养其母,未尝有懈色。母谓曰:"汝非常人,骨相殊异,宜从学,以立功名。"于是,专精学问,兼知地理。望[杨山]下[瓠公]宅,以为吉地,设诡计,以取而居之。其地后为[月城]。至[南解]王五年,闻其贤,以其女妻之。至七年,登庸为大辅,委以政事。[儒理]将死曰:"先王顾命曰:'吾死后,无论子壻,以年长且贤者,继位。'是以寡人先立,今也宜传其位焉。"

一卷新罗本纪一脱解尼师今零二年

○二年春正月,拜[瓠公]为大辅。二月,亲祀始祖庙。

一卷新罗本纪一脱解尼师今零三年

○三年春三月,王登[吐含山],有玄云如盖,浮王头上,良久而散。 夏五月,与[倭]国结好交聘。六月,有星 于天船。

一卷新罗本纪一脱解尼师今零五年

○五年秋八月,[马韩]将[孟召],以[覆岩城]降。

一卷新罗本纪一脱解尼师今零七年

○七年冬十月,[百济]王拓地,至[娘子谷城],遣使请会,王不行。

一卷新罗本纪一脱解尼师今零八年

○八年秋八月,[百济]遣兵,攻[蛙山城]。冬十月,又攻[狗壤城]。王遣骑二千,(+逆)击走之。十二月,地震。无雪。

一卷新罗本纪一脱解尼师今零九年

○九年春三月,王夜闻[金城]西[始林]树间,有鸡鸣声。迟明遣[瓠公]视之,有金色小 ,挂树枝,白鸡鸣于其下。[瓠公]还告。王使人取 开之,有小男儿在其中,姿容奇伟。上喜谓左右曰:"此岂非天遗我以胤{令胤}乎!"乃收养之。及长,聪明多智略,乃名[阏智]。以其出于金 ,姓[金]氏。改[始林]名[ 林],因以为国号。

一卷新罗本纪一脱解尼师今一零年

○十年,[百济]攻取[蛙山城],留二百人居守,寻取之。

一卷新罗本纪一脱解尼师今一一年

○十一年春正月,以[朴]氏贵戚,分理国内州郡,号为州主郡主。二月,以[顺贞]为伊伐 ,委以政事。

一卷新罗本纪一脱解尼师今一四年

○十四年,[百济]来侵。

一卷新罗本纪一脱解尼师今一七年

○十一{七}年,[倭]人侵[木出岛]。王遣角干[羽乌]御之,不克,[羽乌]{死}之。

一卷新罗本纪一脱解尼师今一八年

○十八年,秋八月,[百济]寇边,遣兵拒之。

一卷新罗本纪一脱解尼师今一九年

○十九年,大旱。民饥,发仓赈给。冬十月,[百济]攻西鄙[蛙山城],拔之。

一卷新罗本纪一脱解尼师今二零年

○二十年,秋九月,遣兵伐[百济],复取[蛙山城]。自[百济]来居者二百余人,尽杀之。

一卷新罗本纪一脱解尼师今二一年

○二十一年,秋八月,阿 [吉门],与[加耶]兵,战于[黄山津]口,获一千余级。以[吉门]为波珍 ,赏功也。

一卷新罗本纪一脱解尼师今二三年

○二十三年,春二月,彗星见东方,又见北方,二十日乃灭。

一卷新罗本纪一脱解尼师今二四年

○二十四年,夏四月,京都大风,[金城]东门自坏。秋八月,王薨。葬城北[壤井]丘。

一卷新罗本纪一婆娑尼师今元年

○[婆娑]尼师今立,[儒理]王第二子也。[或云,[儒理]第{弟}[柰老]之子也。]妃,[金]氏[史省]夫人,[娄{许娄}]葛文王之女也。初,[脱解]薨,臣僚欲立[儒理]太子[逸圣]。或谓:"[逸圣]虽嫡嗣,而威明不及[婆娑]。"遂立之。[婆娑]节俭省用,而爱民,国人嘉之。

一卷新罗本纪一婆娑尼师今零二年

○二年,春二月,亲祀始祖庙。三月,巡抚州郡,发仓赈给,虑狱囚,非二罪,悉原之。

一卷新罗本纪一婆娑尼师今零三年

○三年,春正月,下令曰:"今仓 空 ,戎器顽钝, 有水旱之灾,边鄙之警,其何以御之?宜令有司,劝农桑,练兵{革},以备不虞。"

一卷新罗本纪一婆娑尼师今零五年

○五年,春二月,以[明宣]为伊 ,[允良]为波珍 。夏五月,[古 ]郡主,献靑牛。[南新县] {麦}连 ,大有年,行者不赍粮。

一卷新罗本纪一婆娑尼师今零六年

○六年,春正月,[百济]犯边。二月,以[吉元]为阿 。夏四月,客星入紫微。

一卷新罗本纪一婆娑尼师今零八年

○八年,秋七月,下令曰:"朕以不德,有此国家。西邻[百济],南接[加耶],德不能绥,威不足畏,宜缮葺城垒,以待侵 。"是月,筑[加召][马头]二城。

一卷新罗本纪一婆娑尼师今一一年

○十一年,秋七月,分遣使十人,廉察州郡主,不勤公事,致田野多荒者,贬黜之。

一卷新罗本纪一婆娑尼师今一四年

○十四年,春正月,拜[凡良{允良}]为伊 ,[启其]为波珍 。二月,巡幸[古所夫里郡],亲问高年,赐谷。冬十月,京都地震。

一卷新罗本纪一婆娑尼师今一五年

○十五年,春二月,[加耶]贼围[马头城]。遣阿 [吉元],将骑一千,击走之。秋八月,阅兵于[阏川]。

一卷新罗本纪一婆娑尼师今一七年

○十七年,秋七月,暴风自南,拔[金城]南大树。九月,[加耶]人袭南鄙。遣加城主[长世]拒之,为贼所杀。王怒,率勇士五千出战,败之,虏获甚多。

一卷新罗本纪一婆娑尼师今一八年

○十八年,春正月,举兵欲伐[加耶],其国主,遣使请{谢}罪,乃止。

一卷新罗本纪一婆娑尼师今一九年

○十九年,夏四月,京都旱。

一卷新罗本纪一婆娑尼师今二一年

○二十一年,秋七月,雨雹,飞鸟死。冬十月,京都地震,倒民屋,有死者。

一卷新罗本纪一婆娑尼师今二二年

○二十二年,春二月,筑城,名[月城]。秋七月,王移居[月城]。

一卷新罗本纪一婆娑尼师今二三年

○二十三年,秋八月,[音汁伐国]与[悉直谷国]争疆,{诣}王请{决}。王难之,谓[金官国][首露王],年老多智识,召问之。[首露]立议,以所争之地,属[音汁伐国]。于是,王命六部,会飨[首露王]。五部皆以伊 为主,唯[汉祇部],以位卑者主之。[首露]怒,命奴[耽下里{下里}],杀[汉祇部]主[保齐]而归。奴逃,依[音汁伐]主[ 邹干]家。王使人索其奴,[ 邹]不送。王怒,以兵伐[音汁伐国],其主与众自降。[悉直][押督]二国王来降。冬十月, {桃}李华。

一卷新罗本纪一婆娑尼师今二五年

○二十五年,春正月,众星陨如雨,不至地。秋七月,[悉直]叛,发兵讨平之,徙其余众于南鄙。

一卷新罗本纪一婆娑尼师今二六年

○二十六年,春正月,[百济]遣使请和。二月,京都雪三尺。

一卷新罗本纪一婆娑尼师今二七年

○二十七年,春正月,幸[押督],赈贫穷。三月,至自[押督]。秋八月,命[马头城]主,伐[加耶]。

一卷新罗本纪一婆娑尼师今二九年

○二十九年,夏五月,大水。民饥,发使十道,开食{仓}赈给。遣兵伐[比只国][多伐国][草八国]幷之。

一卷新罗本纪一婆娑尼师今三零年

○三十年,秋七月,蝗害谷。王遍祭山川,以{祈}禳之,蝗灭,有年。

一卷新罗本纪一婆娑尼师今三二年

○三十二年,夏四月,城门自毁。自五月,至秋七月,不雨。

一卷新罗本纪一婆娑尼师今三三年

○三十三年,冬十月,王薨。葬[蛇陵 {蛇陵园}]内。

一卷新罗本纪一祗摩尼师今元年

○[祗摩]尼师今立,[或云[祇味]。][婆娑王]嫡子。母,[史省]夫人;妃,[金]氏[爱礼]夫人,葛文王[摩帝]之女也。初,[婆娑王]猎于[楡 ]之泽,太子从焉。猎后,过[韩 {韩 部}],伊 [许娄]飨之。酒 ,[许娄]之妻,{以/携}少女子出舞。[摩帝]伊 之妻,亦(引)出其女,太子见而悦之,[许娄]不悦。王谓[许娄]曰:"此地名[大 ],公于此,置盛馔美 ,以宴 之,宜位酒多,在伊 之上。"以[摩帝]之女,配太子焉。酒多后云{称}角干。

一卷新罗本纪一祗摩尼师今零二年

○二年,春二月,亲祀始祖庙。拜[昌{昌永}]为伊 ,以参政事,[玉权]为波珍 ,[申权]为一吉 ,[顺宣]为级 。三月,[百济]遣使来聘。

一卷新罗本纪一祗摩尼师今零三年

○三年,春三月,雨雹,麦苗伤。夏四月,大水。虑囚,除死罪,余悉原之。

一卷新罗本纪一祗摩尼师今零四年

四年,春二月,[加耶]寇南边。秋七月,亲征[加耶]。帅步骑,度[黄山河],[加耶]人伏兵林薄,以待之。王不觉直前,伏发围数重,王挥军奋击,决围而退。

一卷新罗本纪一祗摩尼师今零五年

○五年,秋八月,遣将侵[加耶],王帅精兵一万以继之,[加耶] 城固守。会久雨,乃还。

一卷新罗本纪一祗摩尼师今零九年

○九年,春二月,大星坠[月城]西,声如雷。三月,京都大疫。

一卷新罗本纪一祗摩尼师今一零年

○十年,春正月,以[翌宗]为伊 ,[昕连]为波珍 ,[林权]为河 {阿 }。二月,筑[大甑山城]。夏四月,[倭]人侵东边。

一卷新罗本纪一祗摩尼师今一一年

○十一年,夏四月,大风东来,折木飞瓦,至夕而止。都人讹言[倭]兵大来,争遁山谷。王命伊 [翌宗]等谕止之。秋七月,飞蝗害谷,年饥多盗。

一卷新罗本纪一祗摩尼师今一二年

○十二年,春三月,与[倭]国讲和。夏四月,陨霜。五月,[金城]东民屋,陷为他{池},芙 生。

一卷新罗本纪一祗摩尼师今一三年

○十三年,秋九月庚申晦,日有食之。

一卷新罗本纪一祗摩尼师今一四年

○十四年,春正月,[靺鞨]大入北境,杀掠吏民。秋七月,又袭[大岭]栅,过于[泥河]。王移书[百济]请救,[百济]遣五将军助之。贼闻而退。

一卷新罗本纪一祗摩尼师今一六年

○十六年,秋七月甲戌朔,日有食之。

一卷新罗本纪一祗摩尼师今一七年

○十七年,秋八月,长星竟天。冬十月,国东地震。十一月,雷。

一卷新罗本纪一祗摩尼师今一八年

○十八年,伊 [昌永]卒。以波珍 [玉权]为伊 ,以参政事。

一卷新罗本纪一祗摩尼师今二零年

○二十年,夏五月,大雨,漂没民户。

一卷新罗本纪一祗摩尼师今二一年

○二十一年,春二月,宫南门灾。

一卷新罗本纪一祗摩尼师今二三年

○二十三年,春夏,旱。秋八月,王薨,无子。

一卷新罗本纪一逸圣尼师今元年

○[逸圣]尼师今立,[儒理王]之长子。[或云[日知]葛文王之子。]妃,[朴]氏,[支所礼王]之女。

一卷新罗本纪一逸圣尼师今零一年

○元年九月,大赦。

一卷新罗本纪一逸圣尼师今零二年

○二年,春正月,亲祀始祖庙。

一卷新罗本纪一逸圣尼师今零三年

○三年,春正月,拜[雄宣]为伊 ,兼知内外兵马事。[近宗]为一吉 。

一卷新罗本纪一逸圣尼师今零四年

○四年,春二月,[靺鞨]入塞,烧[长岭]五栅。

一卷新罗本纪一逸圣尼师今零五年

○五年,春二月,置政事堂于[金城]。秋七月,大阅[阏川]西。冬十月,北巡,亲祀[大白山{太白山}]。

一卷新罗本纪一逸圣尼师今零六年

○六年,秋七月,陨霜杀菽。八月,[靺鞨]袭[长岭],虏掠民口。冬十月,又来,雷{雪}甚乃退。

一卷新罗本纪一逸圣尼师今零七年

○七年,春二月,立栅[长岭],以防[靺鞨]。

一卷新罗本纪一逸圣尼师今零八年

○八年,秋九月辛亥晦,日有食之。

一卷新罗本纪一逸圣尼师今零九年

○九年,秋七月,召群公议征[靺鞨]。伊 [雄宣]上言:"不可。"乃止。

一卷新罗本纪一逸圣尼师今一零年

○十年,春二月,修葺宫室。夏六月乙丑,荧惑犯鎭星。冬十一月,雷。

一卷新罗本纪一逸圣尼师今一一年

○十一年,春二月,下令:"农者政本,食惟民天。诸州郡修完堤坊,广辟田野。"又下令:"禁民间用金银珠玉。"

一卷新罗本纪一逸圣尼师今一二年

○十二年,春夏旱,南地最甚,民饥,移其粟赈给之。

一卷新罗本纪一逸圣尼师今一三年

○十三年,冬十月,[押督]叛,发兵讨平之。徙其余众于南地。

一卷新罗本纪一逸圣尼师今一四年

○十四年,秋七月,命:臣寮,各举智勇堪为将帅者。

一卷新罗本纪一逸圣尼师今一五年

○十五年,封[朴阿道]为葛文王。[[新罗]追封王,皆称葛文王,其义未详。]

一卷新罗本纪一逸圣尼师今一六年

○十六年,春正月,以[得训]为沙 ,[宣忠]为奈麻。秧{秋}八月,有星 于天市。冬十一月,雷。京都大疫。

一卷新罗本纪一逸圣尼师今一七年

○十七年,自夏四月不雨,至秋七月,乃雨。

一卷新罗本纪一逸圣尼师今一八年

○十八年,春二月,伊 [雄宣]卒。以[大宣]为伊 ,兼知内外兵马事。三月,雨雹。

一卷新罗本纪一逸圣尼师今二零年

○二十年,冬十月,宫门灾。彗星见东方,又见东北方。

一卷新罗本纪一逸圣尼师今二一年

○二十一年,春二月,王薨。

三国史记卷第一。

二卷零零零零零零

猜你喜欢
  列传阉官第八十二 宗爱 仇洛齐 段霸 王琚 赵黑 孙小 张宗之 剧鹏 张祐 抱嶷王遇 苻承祖 王质 李坚 田秦松 白整 刘腾 贾粲 杨范 成轨 王温 孟鸾 平季 封津 刘思逸·魏收
  志第四十一 食货一·欧阳修
  卷三百六十·列传第一百一十九·脱脱
  卷第一百六十一·胡三省
  卷二十二释道二·何良俊
  卷十·曾巩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一 列传二百五十一·纪昀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四十七·阿桂
  卷二十四 魏书二十四 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陈寿
  河南王高孝瑜传·李延寿
  杨邠传·薛居正
  卷二十六·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七·佚名
  自序·张荫麟
  三十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三十七回 戴守备射书报信 岳员外开阁延宾·萧晶玉

    且说这来的乃是于潜县的猎户,奉县谕寻山捉兽,从西山口进来。二人着了忙,顾不的携尸入涧,曹爷把公子抱起,跑至山神庙前,驼在马上,解开偏缰,操住嚼环,如飞似箭,跑出东山口去了。这起猎户进山看见了三人的尸首与刑具公

  • 第四折·萧德祥

    (正末上,云)今日俺哥哥教我管着解典库,我且闲坐咱。(柳、胡上,云)孙员外这两日不出门来,不礼俺两个,定是那一夜不肯与他背人的缘故。他自家杀了人倒怪我,今日寻他去。(叫云)孙员外,你怎生不出门来?(孙大上,云)我怕你,不敢出门那

  • 御定曲谱卷九·王奕清

    【南黄钟宫】黄钟宫引子绛都春担烦受恼【韵】岂容易【共伊】得到今朝【韵】有分忧愁【句】无縁恩爱何时了【韵他那里】长吁短叹【我也】心自晓【韵】你有甚真情深奥韵只为这礼法所制【句】人非土木【句】待説【来】难

  • 列传第三十·刘昫

    ○褚遂良 韩瑗 来济 上官仪 褚遂良,散骑常侍亮之子也。太业末,随父在陇右,薛举僭号,署为通事舍人。举败归国,授秦州都督府铠曹参军。贞观十年,自秘书郎迁起居郎。遂良博涉文史,尤工隶书,父友欧阳询甚重之。太宗尝谓侍中魏

  • 第十一回 悬绘像计杀敌臣 造浮梁功成采石·蔡东藩

      却说南汉主刘鋹,被宋军擒住,押送汴都。太祖御崇德门,亲受汉俘,当即宣谕责鋹。鋹此时反不慌不忙,向前叩首道:“臣年十六僭位,龚澄枢、李托等,俱先考旧人,每事统由他作主,臣不得自专。所以臣在国时,澄枢等是国主,臣实似臣子一

  • 卷之二百三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二、著录·周天游

    隋书经籍志:后汉书一百三十卷无帝纪,吴武陵太守谢承撰。后汉记六十五卷本一百卷,梁有,今残缺。晋散骑常侍薛莹撰。续汉书八十三卷晋秘书监司马彪撰。后汉书十七卷本九十七卷,今残缺。晋少府卿华峤撰。后汉书八十五卷本一百

  • 卷十七·徐天麟

    钦定四库全书西汉会要卷十七宋 徐天麟 撰礼十一【嘉礼】诏令章奏制诏御史【师古曰天子之言一曰制书二曰诏书制书者谓为制度之命也】制诏丞相【宣帝制诏丞相封丙吉为博阳侯】制诏丞相御史【成帝封丙吉孙昌哀帝改元见

  • 卷七·陈经

    <经部,书类,陈氏尚书详解钦定四库全书尚书详解卷七宋 陈经 撰甘誓【夏书】此篇其一当防世变愈下其二当防啓贤能继禹之道深知用兵曲折其三当防古人军政素备临事简而不烦自尧舜禹三圣皆以揖逊而治至啓而行征伐舜征有

  • 卷三十一·佚名

    △佛不思议法品第二十八之二佛子。一切诸佛。有十种佛事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一切天人不能称量。三世一切声闻缘觉所不能说。除佛神力。何等为十。一切诸佛。於无量无边虚空法界等一切世界兜率天上。修菩萨行而作佛事。

  • 七十二候考·曹仁虎

    观象授时。起于上古。自炎帝分八节以始农功。少皞有分至启闭之官。颛顼命南正重司天。尧有羲和之命。大约由四时分八节。由八节分二十四气。由二十四气分七十二候。立法盖渐密也。候应之义。互见于夏小正诸书。尚未明

  • 用易详解·李杞

    十六卷。宋李杞撰。李杞字子才,号谦斋,眉山(今属四川)人。生卒年及仕履皆不可考。宋代有三李杞,一为北宋人,官大理寺丞,与苏轼相唱和,见“乌台诗案”。一为朱熹门人,字良仲,平江人。一为此书之作者。《经义考》及《四

  • 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佚名

    道教书。书成于宋代。作者不详。书中列《虚无自然图》、《道妙恍惚图》、《太极先天图》、《三仪冥有图》、《气运图》,凡五图, 图后均有解说。其宗旨认为茫茫大道,运真一元阳之气,此乃万物之宗,人能守之,则可养气延

  • 杨家将演义·熊大木

    讲史小说。原名《北宋志传》。传为明人熊大木作。共五十回。内容多采取民间传说,集中描写杨家几代人抗击辽、夏的故事,歌颂他们世代忠良、英勇无敌、为国家建立了丰功伟绩。其中对杨门女将的描写最为生动。作品语言通俗

  • 终须梦·弥坚堂主人

    清代白话长篇人情小说,十八回。题“弥坚堂主人编次”,“步月主人订”。弥坚堂主人,步月主人姓氏、里居无考,弥坚堂主人编次者仅见此书。步月主人则编订过九种才子佳人小说,其活动年代在康熙中期至乾隆初年。本书今存

  • 尧山堂偶隽·蒋一葵

    明代诗文评著作。7卷。蒋一葵编。此书录取前人骈偶之文,上自六朝,下及唐宋元,凡制、诰、笺、表、赋、序、启、札各体文章中名隽之句,以及寻常应对俳语,次而录之,并附有记叙议论。《四库全书总目》谓其“盖王铚《四六话》之

  • 大般涅槃经后分·佚名

    亦称《大般涅槃经后译荼毗分》、《大般涅槃经后译》、《涅槃经后分》、《阇维分》。佛教经典。唐若那跋陀罗译。二卷。其情节紧接《大般涅槃经》,主要叙述释迦牟尼临终遗教及火化、分舍利等事项。译出后即与大本合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