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读例存疑卷四十七

刑律之二十三捕亡之三

主守不觉失囚

知情藏匿罪人

盗贼捕限

主守不觉失囚:

凡狱卒不觉失囚者,减囚(原犯之)罪二等(以囚罪之最重者为坐),若囚自内反狱在逃,又减(不觉罪)二等,听给限一百日(戴罪)追捕,限内能自捕得,及他人捕得,若囚已死及自首,(狱卒)皆免罪。司狱官典减狱卒罪三等。其提牢官曾经躬亲逐一点视罪囚锁杻。倶已如法,取责狱官狱卒牢固收禁文状者,不坐。若(提牢官于该日)不曾点视以致失囚(反逃)者,与狱官同罪。(若提牢官狱卒官典)故纵者,不给捕限,(官役)各与囚同罪。(至死减等,罪虽坐定,若)未断之间,能自捕得,及他人捕得,若囚已死及自首,各减(囚罪)一等。受财(故纵)者,计赃以枉法从重论。

○若贼自外入(狱)劫囚,力不能敌者,(官役各)免罪。

○若押解(在狱)罪囚,中途不觉失囚者,罪亦如之。(如狱卒减二等,仍责限捕获免罪,如有故纵及受财者,并与囚同罪,系劫者,免科。)。

此仍明律,顺治三年,添入小注,锁杻上原有枷字,雍正三年删。

《处分则例》一、徒犯到配,以驿丞为专管,州县为兼辖。军流遣犯到配,发交州同、州判、县丞、主簿、吏目、巡检、典史等官收管者,以收管之员为专管,州县为兼辖。(徒犯无驿丞者同)系知县为专管者,即照本管官例核议,无庸以知府、直隶州及丞倅等官为兼辖。

□若军流遣犯发卫着伍者,以出具收管之员为专管,兼辖卫所之员为兼辖。(倶令毎月点卯二次,并造具年貌,籍贯文册稽査。)二、徒流军遣等犯,派拔各衙门充当夫役者,如有脱逃,祗将本管官议处,兼辖官免议,刑部无文。应参看。

条例

主守不觉失囚一,凡发遣黒龙江宁古塔等处人犯,沿途官员并不亲身押解,交与兵丁解送,或不谨愼看守,以致罪人脱逃者,官交部严加议处。将兵丁照徒流人逃本律治罪,再加枷号一个月。

此条系康熙四十一年,兵、刑二部议准定例,嘉庆十四年改定。

谨按。专为官员不亲身押送而设。与下紧要官犯,及押解发遣新疆人犯各条,参看。

□徒流人逃律内,主守及押解之人,杖六十。例内军流脱逃,看守之保甲,杖八十。此条照徒流人逃本律治罪,与下条寻常遣犯脱逃,将押解兵役照徒流人逃本律,杖六十相同。后于咸丰二年,将下条改为杖八十,此处漏未改正,似应一并修改。

□再,例内宁古塔倶改为吉林,此处亦应修改。

□此条不载处分例内,而彼例所有者,刑例又未载入,故不免彼此参差。

《处分则例》寻常解犯照例佥差押送,其情罪重大者,则于批牌之上注明此系要犯,应令员弁管押递送字样,令千、把总亲身押送,出境交替。若该州县并无武弁,则令吏目,典史亲身押送出境交替。如有疏虞,该督抚査明斥革。

□按,发遣黒龙江等处人犯,关外则系旗员带同甲兵解送,关内则仍系派差押解,与别处不同。而发遣新疆人犯,何以并不令沿途官员亲身押解耶。

主守不觉失囚一,解审斩绞重犯,除解役受贿徇情故纵,以致脱逃,本犯旋即就获,质审明确,分别依律定拟外,其在途开放锁镣,以致脱逃,本犯未获者,将解役究审,严行监禁,俟拏获正犯之日,究明贿纵属实,将解役照所纵囚罪全科。如无贿纵情弊,仍照故纵律与囚同罪,至死减一等发落。傥监禁已至十年正犯,尚未拏获,将解役照流犯监候,待质十年限满之例,先行发配,俟缉获正犯质明,分别办理。如十年限内遇有恩旨,不准査办。其并未开放锁镣,但审有违例雇替,托故潜回,无故先后散行,止任一人押解,以致脱逃者,将违例雇替、潜回、散行之解役,即照故纵律与囚同罪。至死减一管发落,不准照旧例减囚罪二等问拟。果系依法管解,偶致疏脱,审有确据者,除短解兵役,依律减二等治罪外,将长解二名暂行监禁,本官另选干役,押同原解之亲属,上紧躧缉酌限一年。如能限内拏获,审无贿纵别情,仍将长解依律减二等拟徒,或限内无获,即照逃犯本罪减一等问拟满流,他人捕得亦不准依律寛免。佥差不愼之地方官,视解役所得之罪,分别议处。

此例原系二条,一系乾隆二十五年,刑部奏准并议覆浙江按察使李治运条奏定例。一系乾隆二十九年,广西按察使袁守侗条奏定例,嘉庆六年修并,二十三年改定。

谨按。如究出受贿徇情故纵确据,解役供认不讳,且有代为过赃之人,虽逃犯未获,亦应先行定拟,似可无庸监禁。例内本犯旋即就获,质审明确下拟添及犯虽未获,而讯明贿纵属实,该解役供认不讳者云云。

□长解之外又有短解,且有拔派营兵护解者,以数人押解一人,如果依法管解万无致令脱逃之理。此例将长解监禁,减囚罪一等拟流,不为无见。惟就例论例,究嫌太重。

□下条有拔兵添差之地方官处分,此例祗言解役,未及兵丁,亦嫌疏漏。

□原例祗言受贿故纵,改定之例忽添入徇情二字,玩其文义,自系指受贿而徇情者言,受贿徇情,即故纵之由也。系一串说下,非平列也。观下文专言贿纵,而不言徇情,其义可见。然实有徇情而非受贿者,转难科断。

□上下二段均将长解监禁,中一段独无此层。若以有无开放锁镣,为监禁不监禁之分,第三段明言依法管解,则非开放锁镣矣,亦将长解监禁,又何说也。原例尚觉明晰,愈改愈不分明矣。

□再,细绎此例罪名虽分三层。而严行监禁一语,直贯至不准照旧例减囚罪二等问拟为止,皆拏获正犯之日究明,分别办法也。一照囚罪全科,一与囚同罪,并无不必监禁之语,例文尚属明显。改定之例,将十年限满,遇有恩旨不准査办等语,均纂入第一段内,而第二段内并无监禁字样,又添入其未开放锁镣一语,一似开放锁僚者监禁,未开放锁镣者无庸监禁矣。且例首先用除笔,下接其在途开放锁镣云云。再云其未开放锁镣等语,则全系说成两截矣。试取前后各例观之,其失自见。

□原例之第一条雇替潜回,无故先后散行,非故纵而情同故纵,是以照故纵律与囚同罪,已属从严惩办。后条并无前项情事,因恐其狡避,复定有监禁一年减囚罪一等之例,则更严矣。第情法贵得其平,前条因究出故纵情形,故可与囚同罪,至死听减一等。此条并未究出故纵情形,亦止减囚罪一等,是取依法管解之供,而科以故纵之罪,且又多加监禁一年,殊未允协。如谓此等多系狡供避就,则改为疏脱解审斩绞重犯,长解二名均与囚同罪,岂不更为简捷乎。

□既云审有确据,则非故纵矣,何以不照律减囚罪二等耶。如或短解受贿故纵,长解听从狡供,则轻重又属倒置,必谓长解有情弊,而短解无情弊,恐未必然,此层似可删去。

□旧例凡分三层。一开放锁镣,照囚罪全科。一违例雇替等项与囚同罪,至死得减一等。一照律听减囚罪二等,若依法管解者,亦止减一等。则二层而非三层矣。且第一层如究明无贿纵情弊,亦听减一等,是三层均拟流罪,殊嫌未协。原例二条尚极分明,修并为一,转有未能融洽之处,此类是也。

《处分则例》。人犯起解务必严加锁■【金靠】,傥解役人等受贿开放,及添解之地方官,不行査出听其散行,将原解官与添解官,均按人犯罪名轻重,分别议处。系决不待时重犯,革职。系斩绞监候重犯,降一级调用。系发遣新疆等处重犯,降一级留任。系寻常遣犯脱逃拏获,例不正法,及军流徒罪以下人犯,罚俸一年,

主守不觉失囚一,枷号人犯脱逃,看守人役,亦照律拟断。

此条系律后总注,乾隆五年,另纂为例。

谨按。疏脱徒犯,止拟杖六十,枷号不应较徒犯更重。此处云照律拟断,自应拟以杖六十矣。从前枷号人犯最少,例亦寥寥无几,旗人犯徒流等罪,均系折枷,是以兵部《处分则例》专指各城门枷号人犯而言。后来条例,枷犯日以増多,而城门枷号之法亦废,今昔情形不同,此又其一也。应参看。

兵部《处分则例》。京城内发落各城门看守之枷号人犯,如该管官弁,防范不严,以致乘间脱枷逃走者,将城门领城门吏、门千总,均降一级留任(公罪)。若兵丁受贿松枷,致令乘间脱逃者,将兵丁从重治罪,失察之该管官,各降一级调用(公罪)。至外省驻防各门枷号人犯脱逃,看守旗员亦照此例议处。

主守不觉失囚一,押解发遣新疆人犯,中途脱逃,系免死减等,例应正法之盗犯,除有心贿纵,仍照与囚同罪律定拟外,如审有违例雇替,托故潜回,或在途开放锁镣,止图便于行走,以致脱逃,并无故纵情弊者,将押解兵役暂行监禁。另选干役,押同该兵役亲属躧缉,百日限内捕得,将起意违例雇替,托故潜回,及开放锁镣之犯,减逃犯本罪一等拟徒。限满无获,杖一百,流二千里。其余兵役,及代替之人,限内拏获各减逃犯本罪二等。限满无获,各减一等发落。如系依法管解,偶致疏脱,亦将该兵役等暂行监禁一年。限满捕得者,各减逃犯本罪二等。限满无获,各减一等发落,如来寻常遣犯脱逃,将押解人等杖八十,再加枷号一个月。故纵贿纵者,仍照律与囚同罪,其由新疆改发烟瘴,及黒龙江等处人犯,中途脱逃者,亦照此分别办理。

此条系乾隆二十七年,库车办事大臣鄂宝审奏,解往回城罪犯六十七,中途脱逃一案,钦奉谕旨及三十二年,刑部具奏江西省解役杨铭,福建省兵丁张金万疏脱新疆人犯,一年限满无获,请旨正法案内,钦奉谕旨,并纂为例,嘉庆六年,道光四年修改,咸丰二年改定。

谨按。原定之例颇严,后则愈改愈轻矣。

□与上黒龙江宁古塔一条参看。

□此条祗言贿纵而无故纵,上条开放锁镣,与违例故替等系属二层,此条并作一层,倶属参差。

□止图便于行走,上条并无此句。此例以遣犯在逃应否正法。为解役罪名轻重之分。惟军犯脱逃,亦有应行正法者,载在强盗自首条内,是脱逃应正法者,不独新疆人犯也。例末由新疆改发烟瘴,及黒龙江等处人犯云云。盖谓此等亦以新疆遣犯论,脱逃亦在正法之列也。现在办法与此不同。似应改为如军犯内有脱逃,例应正法者,亦照此例分别办理。发往黒龙江等处者,亦以平常遣犯论,或于例首新疆之下,添入黒龙江等处亦可。

□称同罪者,至死得减一等。若受财故纵,与同罪者全科。至死者,绞。载在名例律内。此云与囚同罪。盖科以死罪,亦系照上条二十五年所定之例也。此例贿纵者,与囚同罪,至死全科。疏纵者,亦与囚同罪,发遣为奴。盖即至死减一等之意。亦即故纵之法也。然所纵者遣犯,而与故纵死罪人犯同科,未免过严。上条监禁原例并无年限,此例以一年为限,与上条亦不相符。上条之一年限满,本指依法管解者言,因彼例有一年限满无获之语。嘉庆六年,遂照上第三层例文改定,至所云减一等拟徒,盖照上条第三层减等,而忘却上条之第二层,是将故纵与依法管解,混而为一矣,末后添入违例雇替等项,而又谓为并无故纵情弊,上条何以又照故纵律定拟耶。此例既仿照上条定拟,似应将受贿故纵,照囚罪全科为一层。故纵及虽非故纵,而有违例雇替等情,与囚同罪为一层。依法管解,照律减囚罪二等为一层。疏脱平常遣犯,亦照此例办理。贿纵故纵者,与囚同罪。赃重者,仍从重论。

□再,由新疆改发烟瘴,及黒龙江等处人犯脱逃,从前亦在正法之列,是以有疏纵亦照此例办理之语。此处以免死盗犯,及平常遣犯为罪名轻重之分,相去殊觉悬絶。例内疏脱平常遣犯,枷号一个月,杖八十。自系指依法管解而言,如有违例雇替等情,如何治罪之处,例未叙明,亦未叙及逃犯是否拏获,且与下条疏脱军流徒之例,轻重太相悬殊。

□疏脱免死遣犯,系依法管解者,监禁一年。限内捕获,减逃犯罪二等。无获,减一等。疏脱军流徒犯,依法管解者,百日限内捕获,免罪。限满无获,长解减囚罪二等,短解减三等。而疏脱平常遣犯,例止枷号杖责,并未叙明限期,与免死遣犯科罪迥殊。

□疏脱军流徒犯,律分两项,一系已经断决之犯,押解配所者,徒流人逃律内,途中押解人不觉失囚一名,杖六十是也。一系未经断决之囚,或尚候追赃,或停囚待对,或案候归结之类,即此律所云,押解在狱罪囚,中途不觉失囚者在罪亦如之是也。如谓此例所云,系指押发配所而言,下二条疏脱军流徒犯,一指解审言,一指押发言,是以罪名轻重不同,惟解审例内,并无平常遣犯,而脱逃例应正法之遣犯,亦祗言押解,而未及解审,未免彼此参差。似应将情重遣犯脱逃,应行正法者摘出,无论已断决、未断决解役,无论解配、解审,分别情节治罪,列为一条。解审遣军流徒各犯(未经断决者),致令脱逃,列为一条。押发遣军流徒各犯(已经断决者),致令脱逃,列为一条,庶不至彼此混淆。縁从前新疆及由新疆改发之犯,一经脱逃,即应正法。押解此等人犯与斩绞人犯相等,是以严定专条。后来遣犯脱逃,倶不正法,与军犯无异。其应正法者,不过盗犯数项耳。而此数项内尚有改为军犯,而脱逃仍行正法者,例文参差不齐,愈修改愈觉杂乱。遣犯较军犯为重,而军犯脱逃应行正法,又较遣犯为重,例文安能画一耶。

主守不觉失囚一,直隶等省,如遇紧要官犯等类,务择现任文武员弁派委押解,其试用効力未经歴练者,概不得滥行派委。如有违例滥派,以致疏失者,除押解之员按照律例分别议罪外,仍将原委之文武各上司,分别有无误失,交部议处。

此条系乾隆三十四年,江南道监察御史胡翘元条奏定例。

谨按。处分例又有情罪重大之犯于批牌上注明,此系要犯,应令员弁管押递送一条,似应添入此条例内。

《处分则例》。各省遇有解送紧要官民重犯,务择现任之文武员弁,亲自押解,其试用効力者,一概不得派委。如违例滥派,虽无疏失,亦将原委官,罚俸一年,若有疏失,原委官降一级调用。

主守不觉失囚一,凡监犯越狱,如狱卒果系依法看守,一时疏忽,偶致脱逃,并无贿纵情弊,审有确据者,依律减囚罪二等治罪。仍给限一百日,限内能自捕得,准其依律免罪,如他人捕获,或囚已死及自首,概不准免罪,其有将在监斩绞重犯松放狱具,以致脱逃,将松放之该禁卒,严行监禁,俟拏获逃犯之日,究明贿纵属实,即照所纵囚犯全科。本犯应入秋审情实者,亦入情实。应绞决者,亦拟绞决。应斩决以上者,亦即拟以斩决。如系徇情松放狱具,或托故擅离,或倩人代守,防范疏懈,乘间潜逃者,亦照故纵律与囚同罪。至死减一等,不准照旧例减囚罪二等问拟。

此例原系三条,一系乾隆十八年,刑部议覆河南巡抚蒋炳题禁卒陈得魁贿纵申玢等越狱一案,奉旨恭纂为例。一系乾隆二十九年,直隶按察使裴宗锡条奏定例,(按,此例盖恐禁卒受贿,狡供不认,未便据一面之词,即行减等定拟,故仿照解役之例,严行监禁,非谓究明贿纵情节之案,亦概行监禁也。参看例首除笔自明。)嘉庆六年修并,一系乾隆三十五年,钦奉上谕,核改定例,嘉庆十四年修并改定。

谨按。囚已死及自首,概不准免,似嫌太苛。说见徒流人逃门。

□受贿故纵,律止绞候,此拟以绞决、斩决,其法过严。管狱、有狱官处分亦重。是以越狱之案颇多,而受贿故纵者絶少,立法太严,反有设法开脱者矣。

□乾隆十八年,所奉谕旨云云,是不必候逃犯拏获,即可决禁卒之罪也。如不承认贿纵则应监禁,候逃囚得获质明,分别办理。若一概监禁,殊嫌漫无区别,且例内并无监禁年限,设逃囚年久未获,如何办理。是否与解审斩绞重犯脱逃,将解役监禁十年,一体査办之处,记核。

□再,査监犯越狱脱逃,律祗加罪二等,本犯应死者,依常律谓罪已至死无可再加也。狱卒减本犯罪二等,谓流罪则从流减,徒罪则从徒减也。贿纵故纵者,与囚同罪,谓所纵者系流犯,则科以流罪,所纵者系徒犯,则科以徒罪。所纵系斩绞人犯,受贿者科以绞罪。未受贿者仍减一等拟流,此律意也。例内越狱之犯改从重典,军流徒有改拟绞罪者,死罪有加拟立决者,若将贿纵故纵之犯,一例同科,是所纵者本系徒犯,而所得者反系流罪,所纵者本系军流,而所得者反系死罪,以逃囚所加之罪,并加诸禁卒,以逃囚律无可加之罪,亦加诸禁卒,未免过重。即押解新疆免死遣犯亦然。第例虽严,而办者卒鲜,亦具文耳。此条例文系在乾隆五十三年之前纂定,自系均指正犯本罪而言,非加罪亦应一体同科也。惟免死发遣人犯脱逃,即应正法,未脱逃则仍系遣犯,与本犯死罪不同。受贿故纵,亦祗纵拟遣人犯,非纵免死人犯也。因纵故脱逃,本犯始有死罪,遂并故纵者,而亦坐以死罪,律贵诛心,试问此等贿纵者之心,系故纵遣犯乎。抑故纵死罪人犯乎。以逃犯所加之罪,并加于解役之身,殊未平允。

□此处徇情松放刑具,不与贿纵同科,则上条之徇情开放锁镣,自亦不在贿纵之列矣。应参看。

主守不觉失囚一,解役疏脱应拟斩绞重犯,审有违例雇替,托故潜回情事,应照故纵律与囚同罪者,如疏脱之犯,案情未定,将解役牢固监候,俟逃犯拏获定罪,再行照例办理。

此条系乾隆三十五年,刑部审拟河南省解役薛法唐、李奉举递解重犯周四,中途脱逃一案,奉旨恭纂为例。

谨按。此亦指解审而言。例内审有违例雇替,托故潜回情事,应照故纵律与囚同罪者等语,即系上条乾隆二十五年所定之例也。所言牢固监候,即上条之严行监禁也,嘉庆年间,将,上条监禁限期,定以十年,此条漏未修改,设逃犯终身未获,转无办法。

□再,疏脱未定罪名人犯,例无专条,现在办法倶系杖一百,枷号一月。应与此例参看。

□从前疏脱斩绞重犯,如审有违例雇替等情,逃犯尚未弋获,即将解役从严拟以绞候,薛法唐等之案,即照此办理。后来此等正犯脱逃,差役倶系酌加监禁,获犯时再行定拟,似应与上条修并为一,以免岐异。

□再,上条祗云解审斩绞重犯,此例又添入疏脱之犯,案情未定一层,一似牢固监禁,专为案情未定而设,非专为有违例雇替等情而设,又似上条专指罪名已定者而言,此条专指罪名未定者而言,亦不无少有参差。惟上条有拏获正犯之日究明,此条亦有俟逃犯拏获定罪名等语,则逃犯未获,即不能遽定解役之罪,而例原属相同,似应并入上条,添入无论案情是否已定一句,记核。

□《处分则例》以多差解役已加肘锁,及少差解役未加肘锁,分别轻重。此处亦应添入。

主守不觉失囚一,解审罪应凌迟、斩绞立决、监候重犯,中途脱逃,佥差不愼之长解官,及拨兵添差护解之地方文武各官,倶照吏部定例,分别议以降留、降调、革职,并革职留任,限一年缉拏。限内全获,题请开复,如限满不获,査系依法管解,偶致疏脱者,即照吏例以降革完结,毋庸治罪,若审系解役贿纵故纵,概行革职,拟以杖一百,徒三年,傥犯被他人捕得者,仍照例科罪。至军流等犯解审脱逃拏获案内,另有军流等犯未获,其佥差护解各官仍照旧例交部分别议处。

此条系干降四十三年,湖广总督三宝等,奏请定例(此案典史照司狱官减狱卒罪三等拟徒二年),乾隆五十三年改定。

谨按。解役贿纵故纵斩绞重犯,佥差不愼之官,即拟满徒,越狱之案,且有发军台者,官员公罪,此为极重。然法虽严而照此办理者,百无一二,况州县之贤否原不在此一端。因疏脱一犯,即拟徒罪,虽循声卓著之员,亦未能免,反有较之犯别项私罪,科罪为重者。且失察书役犯赃,犯该斩绞者,本管官止降一级留任。纵令作弊得赃者,革职,即捕役窝盗、为盗,失察之州县,亦止降三级调用,诬良为盗,私拷致死者,革职。疏脱一犯,而文武官倶拟徒罪,兵役多人监禁,似嫌太重。

□解役纵犯脱逃,不特玩法,兼且累及本官,如犯被他人捕得,尚可不准免罪,以示惩警,若佥差不愼,究非有心故犯,仍照例科罪,似嫌太刻。由一年而加为五年,后又改五年为一年,则知协缉五年之为非矣。疏脱罪名既经改轻,而故纵罪名,尚拟满徒,免其发往军台,想因原定例文太严,不能遽行改轻耳。立法期在必行,解役贿纵重犯,自属玩法,而该管官则非有心故犯,科以满徒,未免太重。办案者因罪名过重,并贿纵故纵情节,亦多曲为开脱,处分虽严,亦何益耶。贿纵故纵解役之罪名,不可不严。不严则不知警惧,而该管官之处分,则不必从严,过严则认眞办理者必少,即实有贿纵故纵情节,亦碍于官之处分,而曲为开脱,投鼠忌器,理固然也。似应将该管官处分改轻,能究出贿纵故纵情节者,并免处分,较为有益,不然徒严处分,终属有名无实。未定严例以前,尚有此等案件,已定严例以后,此等案件絶少,近则千篇一律,其明验也。

□现在办法均引《处分则例》,从无用刑例者,此例亦系虚设。

《处分则例》。一,决不待时重犯,中途脱逃,系少差解役未加肘锁者,该管官革职,系多差解役已加肘锁者,该管官革职留任,限一年缉拏,限内拏获准其开复,不获即行革职(倶公罪)。斩绞监候重犯,中途系少差解役未加肘锁者,该管官降一级调用。系多差解役已加肘锁者,该管官降一级留任,限一年缉拏,限内拏获准其开复,不获照所降之级调用(倶公罪)。二、斩绞重犯中途脱逃,果系依法管解,偶致疏失,佥差(即原解官)护解(即添解官)各官能于限内拏获,题请开复,限满不获,议以降革完结,无庸治罪。若审系解役受贿故纵者,即概行革职治罪。

《中枢政考》载,遣犯派营兵四名护解,军犯及黒龙江等处改发军犯,派营兵二名,的役二名,流徒及递籍管束人犯,派营兵一名,的役一名。毎犯一名至五名,派营弁一员护解。

主守不觉失囚一,凡解审军流徒犯,中途脱逃,审系役卒受贿故纵,即以囚罪全科,赃多者以枉法从其重者论。如系依法管解,偶致疏脱者,给限百日,能于限内捕得,均依律免罪。若限满无获,长解减囚罪二等,短解减三等。傥审有违例雇倩情弊,亦限百日,限内捕得,将起意违例雇倩之犯,减囚罪二等,余皆免罪。若限满无获,起意违例雇倩者,减囚罪一等,余皆减二等。

此例原系二条。一系康熙四十八年定例,一系乾隆二十九年,浙江巡抚熊学鹏咨请定例,嘉庆六年修并,十九年改定。

谨按。与疏脱平常遣犯及下一条参看。

□此指解审而言,下条似指解配而言,是以拟罪不同,与律文分别已断决、未断决之意,尚属相符。惟上条平常遣犯是否已经断决,例未叙明,玩杖八十,枷号一个月二语,则似已经断决矣,其未经断决解审之犯,并无明文,有犯碍难援引。若不问解审解配,概拟枷杖完结,则解审军流人犯,反较解审遣犯为重,殊未平允,应将平常遣犯摘出,修并于此二条之内。

□査军流徒犯均系罪人,解审与解配有何分别,乃疏脱解审军流徒犯之解役,照律减囚罪二等,疏脱解配军流徒犯之解役,止拟杖责,况贿纵故纵此等人犯,无论解审解配均应加等,解役又何独不然。律文已误,例亦一误再误,甚至疏脱军犯及免死军流人犯,有较疏脱寻常徒犯轻至数等者矣。法之不平,此其一也。

□祗言违例雇替,而未及托故潜回,无故先后散行,及开放锁镣,与各条倶属参差。

主守不觉失囚一,押审军流罪犯,中途脱逃,押解兵役人等,除有受贿故纵情事,仍从复位拟外,如系依法管解,偶致疏脱者,将押解兵役人等,照配所看守保甲例,拟杖八十。佥差不愼及押解之员交部议处。

此条系道光二十六年,刑部议覆盛京将军宗室奕湘奏准定例。

谨按。此系指押解人犯赴配而言,与上条解审不同。故上条军流徒并举,而此条专言军流,不及徒犯,以疏脱徒犯律内,已有杖六十明文,故不复叙也。惟违例雇替等事,恐亦不免,似应添入,并将平常遣犯,一体移入。

主守不觉失囚一,解审斩绞重犯,中途脱逃,除原犯斩绞立决者,即行正法外,其原犯斩绞监候之犯,核其情节,如秋审时,应入情实者,即改为立决,应入缓决者,即改入情实。

此条系乾隆五十四年,刑部议覆湖广总督毕沅奏绞犯杨得茂,秋审发回,中途脱逃案内,附请定例。

谨按。前解审斩绞重犯一条,专言解役罪名,此则逃犯之罪名也,与越狱人犯罪名相等。其不言军流徒犯者,以各有脱逃本例也,与越狱人犯罪名不同。

主守不觉失囚一,解审斩绞重犯,审有违例雇替等情,其例应与囚罪同,至死减等发落之解役,仍于本罪上加一等定拟。

此条系同治九年定例。

谨按。解役违例雇替,凡三见于此门,一云照故纵律与囚同罪,至死减一等发落。一云将解役牢固监禁,俟逃犯拏获定罪,再行照例办理。一即此条。既云减一等发落,则减为满流矣,又云于本罪上加一等,则加拟充军矣。军流相去不远,尚不至彼此岐误。惟牢固监禁一条,与此例均不相符。

□此由满流加等拟军例内,如此者甚多,惟既减一等,而又加一等,殊嫌琐碎。再此层加等拟军上,开放锁镣一层,仍照流犯发配,亦不画一。

知情藏匿罪人(以非亲属及罪人未到官者言):

知情藏匿罪人一,凡知(他)人犯罪事发,官司差人追唤,而(将犯罪之人)藏匿在家不行捕吿,及指引(所逃)道路,资给(所逃)衣粮,送令隐匿(他所)者,各减罪人(所犯)罪一等。(各字指藏匿指引资给说。如犯数罪藏匿人止知一罪,以所知罪减等罪之,若亲属纠合外人藏匿,亲属虽免罪减等,外人仍科藏匿之罪,其事未发,非官司捕唤,而藏匿止问不应。)其(已逃他所,有)辗转相送,而隐藏罪人,知情(转送隐藏)者,皆坐(减罪人一等)。不知者,勿论。○若知官司追捕罪人,而漏泄其事,致令罪人得以逃避者,减罪人(所犯)罪一等。(亦不给捕限。)来断之间能自捕得者,免(漏泄之)罪,若他人捕得,及罪人已死,若自首又各减一等。(各字指他人捕得,及囚死自首说。)

此仍明律,顺治三年,添入小注,原律小注内无如犯数罪,藏匿人止知一罪一段,乾隆五年按,总注内如犯数罪,藏匿人止知一罪,以所知罪减等罪之。若亲属纠合外人藏匿,亲属虽免罪减等,外人仍科藏匿之罪。又其事未发,非官捕唤,而藏匿者,止问不应,皆可补律注之所未备,因于第一节各减罪人罪一等,小注后补入。

条例

知情藏匿罪人一,宛平县属西山门头沟地方开采煤窑,该县设立印簿,给发窑戸,令将佣工人等姓名、籍贯、来去縁由,十日一报。该县丞考査,并令西路同知,就近稽査。如该窑戸不将各项工人开报,照脱漏戸口律治罪,若各项工人有犯窃、犯赌,或聚众逞凶致成人命,该窑戸知情不行报究,发觉之日,除本犯按律治罪外,该窑戸照总甲容留棍徒例,杖八十。其有开设连夏锅伙诓诱贫民,逼勒入窑关禁不容脱身者,照凶恶棍徒例,分别首从科断,窑戸知情纵容者,照知情藏匿罪人律治罪,各窑锅伙内,若将工作患病之人,忍心抬弃,及病故不即报官者,照夫匠在工役之所有病,官司不给医药救疗,及地界内有死人不申报官司,辄移他处律,分别治罪。其殴打致毙者,仍照谋故鬪殴各本律问拟。该管县丞失察,开设连夏锅伙,及致毙人命私埋匿报等案,分别加等议处。受财故纵者,按枉法赃,及故出人罪各律,严参治罪。得受规礼者,计赃科断,失察病故之人私埋匿者。照例议处。

此条系乾隆七年。顺天府尹蒋炳条奏定例,道光二年改定。

谨按。此专指西山一带煤窑而言。别省似此者亦有。似应一体照办。于例末増入。报明人数,籍贯及去来縁由,此层最要。

盗贼捕限:

凡捕强窃盗贼,以事发(于官之)日为始,(限一月内捕获)。当该捕役汛兵,一月不获强盗者,笞二十,两月笞三十,三月笞四十。捕盗官罚俸两个月,捕役汛兵一月不获窃盗者,笞一十,两月笞二十,三月笞三十。捕盗官罚俸一个月。限内获贼及半者,免罪。若(被盗之人)经隔二十日以上吿官者,(去事发日已远)不拘捕限。(缉获)捕杀人贼与捕强盗限同,凡官罚俸,必三月不获,然后行罚。)

此仍明律,原律捕役汛兵系当该应捕弓兵,后亦系弓兵二字,雍正三年以缉捕强窃盗系州县捕役,及防汛兵丁之责,因将应捕弓兵及弓兵,倶改为捕役汛兵,其小注系顺治三年添入。

《戸部则例》直省州县额设经制民壮,防卫仓库,协缉盗贼,按地方大小,召募三五十名,学习鸟鎗、弓箭等器,不时操练。毎年册报督捕厅员,转报按察司,该督抚责成厅员,按册调验,仍于公便,亲阅州县,奉行不力,从重参处。(民壮工食银数,详载《赋役全书》)。

谨按。此条盖即弓兵之遗意也,与弓兵捕役互相发明,而刑律不载,殊觉疏漏。

条例

盗贼捕限一,直隶各省审理案件,寻常命案限六个月,盗劫及情重命案,钦部事件,并抢夺发掘坟墓,一切杂案,倶定限四个月。其限六个月者,州县三个月解府州,府州一个月解司,司一个月解督抚,督抚一个月咨题。限四个月者,州县两个月解府州,府州二十日解司,司二十日解督抚,督抚二十日咨题。如案内正犯及要证未获,情事未得确实者,题明展限。按察司自理事件,限一个月完结。府州县自理事件,倶限二十日审结。上司批审事件,限一个月审报。若隔属提人及行査者,以人、文到日起限,如有迟延情弊,该督抚察参。若该督抚将迟延各官徇情,不行题参,察出一并交部议处。

此条系康熙年间,刑部议覆台臣王

□题准定例,乾隆五年,十五年修改,嘉庆六年改定。

《示掌》云,承审应扣封印日期,并扣除解府、解司、解院程限,通査全书,各律内倶未载入,即《处分则例》亦未载有准扣明文。现办题咨事件,倶准扣除,似应一体纂入,以免挂漏云云,足补律例之未备。

谨按。此承审命盗等案扣限之通例。

□何项为情重命案,并未叙明,《处分则例》云,盗劫及斩绞立决命案,并一切抢窃杂案,统限四个月完结,倶以人犯到案之日起限。应照改。

□下卑幼杀期功尊长各项,系一个月限,则较此情重之案又重矣。

□与鞫狱停囚待对一条参看。军流人犯限期,未经叙明,似系赅括于一切杂案之内矣。

盗贼捕限一,凡承审命盗及钦部事件,至限满不结,该督抚照例咨部,即于限满之日,接算再限二参四个月,仍令州县两个月解府州,府州、臬司、督抚各分限二十日,如逾限不结,该督抚将易结不结情由,详査注明题参,照例议处。(按,此言承审二参限期)至承审官内有升任、革职、降调,及因公他往,委员接审者,如前官承审未及一月者,准其按审过日期扣展。一月以上离任者,准其展限一个月。分限三个月,两个月事件,前官承审歴限过半离任者,接任官准其扣半加展。如前官于二参限内离任者,接任官准其以到任之日起,无论六个月、四个月事件,倶扣限四个月审结。(按,此言接审分限)。至原问官审断未当,及犯供翻易情节,督抚另委贤员,或会同原问官审理,委审之员,扣限一个月,该管各上司,亦统限一个月核转具题,总以两个月完结(按,此言委审期限)。如官员承审案件,借端巧为掩饰,不行速结者,令该督抚题参,交与该部严加议处。上司徇庇不行题参,及下属已经解审,混行驳査,以致承审官违限,并知属官例限将满,借端故为派委,希图展限者,一并交部议处。督抚参迟延时,将何月日解审,驳査次数声明,听部査核。

此条系雍正元年,九卿议覆刑部右侍郎卢询条奏定例,原载官文书稽程门,乾隆五年,移附此律,嘉庆六年改定。

谨按。此条第一及第三段均与《吏部则例》相符,惟第二段彼此互异。现在各省扣限事件,均系按照《吏部则例》声叙,从不援引此条办理,不致岐误。第两例究属参差,殊不画一。

□査《吏部则例》承审官未及一月离任者,接审官准其另起审限。(应分限两月者,仍另扣六十日,三月者,仍另扣九十日。)一月以上离任者,准其扣限一个月。(无论分限两月,三月,倶另扣审限三十日,并前官所剩分限日期,倶准其扣展。)初参逾分限离任者,准其扣半加展。(分限两月者,准另扣三十日,三月者,准另扣四十五日。)初参统限外离任者,无论应限六个月、四个月事件,倶另扣统限四个月审结。

□既照《吏部则例》添入,而改定之例,又与现在《吏部则例》不符,此类甚多,似应査照修改一律。

□原限四个月者,再限四月,六个月者,亦再限四月,似无分别。雍正年间旧例颇觉详晰,似应添入。

盗贼捕限一,凡承审土苗案件,倶以获犯到官日为始,照内地限期审结,限满不结,照例咨参。接扣限期完结,如仍不审结,该督抚照例题参。若该犯居土官所辖地方,该土官准州县移会,徇庇不行拏解,经督抚核实题参,将土官革职,择伊子弟之贤者承袭。若该犯居隔属隔省者,以文到日为始,限四个月拏解,如庇匿不解,交部议处。如果凶犯实系在逃,倶限六个月承缉,限满无获,交部分别议处。

此条系雍正五年例,原载官文书稽程门,乾隆五年,移附此律,嘉庆六年改定。

谨按。此审办土苗之通例。

□与下黔省苗疆一条,似应修并为一。

□湖广衡州等处有苗民县分命盗案件,各展限两个月,与此条参差。

□《处分则例》载土苗夷猓,凡有命盗抄抢掠拐争讼等事,倶照内地限期审结。

盗贼捕限一,盗案如有隔省关査口供必需时日者,许申详督抚咨部,展限两个月。其通省行査之事,令督抚査明,将最后送到逾限之府州县职名附参,照钦部事件例,交部议处。

此条系雍正五年,河东总督田文镜题准定例,原载官文书稽程门,乾隆五年改定。

谨按。此亦盗案展限之例,与下盗案获犯到官一条参看。

□彼条既有或因隔省行査,限内实难完结之语,与此条关査口供系属一例,似应修并于彼,以免重复。鞫狱停囚待对盗犯已获一条,亦应参看。

《处分则例》。隔属査取口供,如系命盗案内紧要犯证,该地方官不行关覆,以致重案不能速结者,革职。

以上四条均系审限,从前系由刑部随案议处,后则倶归吏部矣。

盗贼捕限一,刑部行文五城兵马司、大宛二县査拏之案,如关系偷盗仓库、钱粮,并隐匿要紧重犯,即于文内添注要犯勒限缉拏字样,限满无获,照京城定例议处。其余寻常命盗,如限满无获,照外省定例议处。傥该管官不行呈报题参,察出,一并交部议处。其五城兵马司承追赃罚变产等项,如限满不完,照大宛二县承追杂项钱粮例议处。如该御史不行开送,察出,将该御史一并交与吏部议处。仍令该司坊官将歴年承追之顶,造具清册三本,一送刑部,一送都察院,一送该城御史査核。

此条系雍正七年定例。

谨按。上层系照京城辑捕要犯例议处。下层系照外省关提人犯例议处。査京城缉捕要犯限满不获,降一级调用。关提人犯逾限不发。照事件迟延例议处。均见《处分则例》,应参看。

现在承追赃罚等事件,并不照此例办理,此条亦系虚设。

盗贼捕限一,凡交界地方失事,探实赃盗之处,无论隔县、隔府、隔省,一面差役执持印票即行密拏,一面移文关会,拏获之后,仍报明地方官添差移解。其一应窃匪、窝赌、窝娼等类,有窜入邻境者,亦照此例,一面差役往拏,一面关会协缉。傥有疏纵牵制不行缉拏,交部分别议处。捕役借端骚扰,越境诬拏平民,照诬良为盗例治罪。

此条系雍正四年,钦奉上谕,并十一年定例,并纂为例。

谨按。此条专指盗贼匪类,如寻常人犯不在此例。雍正年间上谕,系专指盗犯而言,故捕役越境诬拏平民,即应照诬良为盗例治罪。后添入一应窃匪、窝赌、窝娼等犯,其诬拏之捕役,似应分别定拟,未便概照诬良为盗例,一体充军。

□疏纵兼本境、邻境州县,牵制则专指邻境州县也。

《处分则例》。一、交界处所失事,呈报到官,地方官即关会接界州县,公同踏勘,将该管地方官开参疏防。限满不获,将该管官按限参处,并将连界协缉之州县官,罚俸一年。二、盗犯窝藏别境确有实据,经承缉承审之员,行关缉捕,该地方官不即严比捕役拏解,致令盗犯转窜他境者,降三级调用(私罪)。应参看。

盗贼捕限一,凡京城内有强盗劫财伤人者,该汛値宿领催兵丁,倶枷号四十日,斥革发落。歩军统领、总尉、副尉、歩军校,倶交部分别降罚,贼犯限一年缉拏,获半者,开复。如不获,又失事者,降调。若正阳、崇文、宣武三门关厢内失事者,该汛兼辖武营武职,及文职兵马司官,倶交各该部降罚。专汛千把总及马歩兵丁,各杖一百。贼犯限一年缉拏,全获者,开复。缉拏一半者,免其议处。不及一半者,仍照定例议处。不获者,兼辖各官倶降调。千把总倶革职。兵丁枷号四十日,斥革发落。贼犯交接管官缉拏。

此条系康熙年间,吏部现行例,雍正五年改定。

谨按。此京城缉捕盗案,分别定例。京城盗案,文武各官处分,吏部、兵部倶定有专条,此例诸多不符。无关引用,似可删除。

盗贼捕限一,凡隔省关提人犯,承问官一面详请督抚移咨,一面差人关会隔省该地方官,添差协缉。如擅给批牌,竟行拘提,及隔省地方官徇庇不行协缉,均交部议处。至本省内隔属关提人犯,亦行令该地方官,添差拘提。如违例擅自拘拏者,捕役照诬良为盗例治罪。原差地方官交部议处。(关提人犯,谓关提寻常对质人犯。若盗贼匪人,不用此例。)

此条系康熙四十六年,刑部议准定例,乾隆五年改定。

谨按。此无论隔属、隔省,均不准擅自拘拏也。

□前条系贼盗匪人,故虽开会协辑,并许径自拘提,此系寻常案犯,故不准。小注最明。关提人犯,既系应行对质,自应拘拏,特未详请关会,擅自拘拏,故有不合,照诬良为盗例治罪,未免太重。上交界地方失事例内,亦有此语。应参看。

以上四条均系捕限。

盗贼捕限一,凡承缉各官,有假借别州县所获之盗,指为本案盗首,别州县亦扶同搪塞,或先报盗首脱逃,或捏报盗首病故,后经发觉者,将从前假借扶同,隐匿捏报之该地方文武各官,交部议处。其邻境他省之文武官,有能拏获别案内首盗伙盗质审明确者,该地方文武各官,交部分别议叙。兵役分别酌量给赏。若不在伙内之人首出盗首,即行拏获者,地方官从优给赏,捕役拏获盗首者,亦从优给赏。若盗首不获,将承缉捕役家口监禁勒比。如获盗过半之外,又获盗者,地方官亦酌量给赏。若州县贿盗狡供,辗转行査,希图销案者,照易结不结例治罪。

此条系雍正元年,刑部会同九卿遵旨议准定例,乾隆五年修改,三十二年改定。

谨按。此亦捕限。

□此条兵役分别酌量给赏下,旧例有其伙盗内,有首出盗首,即行拏获者,全免其罪。下接若不在伙内之人,首出盗首,即行拏获者,地方官从优给赏。语意一串而下,后因伙盗供出盗首,另有拟流之例,将此句删去,不在伙内之人首出云云,便不明显。

□旧例或先报盗首脱逃,后仍在该地方隐匿,或捏报盗首病故,后于别案发觉者云云,语意本极明显,后将仍在该地方隐匿一句删去,似不及旧例之分明。

□伙盗首出盗首,即行拏获,全免其罪,似系指未被缉获自首而言。雍正五年拟流之例,系指已被获案供出而言。此处混而为一,似未允协。

□再,原例有直省各州县捕役,务于本衙门额设工食内,毎捕役一名,将他役工食量为并给,使其养赡充裕。若拏获盗首者。令州县官从优给赏。

□按捕役必养赡充裕,方可责令捕盗。今各衙门捕役,果能养赡充裕否耶。责令捕盗且按限提比,而不问养赡是否充裕。捕役将枵腹从公乎。非豢养即贿纵矣,尚望其认眞缉捕耶。

□此例即存,已成虚设,况又删除耶。

《处分则例》。州县官将邻封差役,及佐杂等官缉获盗犯,捏称自行拏获者,系例应送部引见之案,将本员革职。例应加级纪録之案,降三级调用。盗犯初获到案,即讯明曾经行劫某处,首伙几人,共劫几次,定拟以后,不许听其任意狡展。傥有续获之盗。复供出另有劫案,仍应行査者,亦以初获之盗供为主。如有不肖州县,贿买盗供,展转行査,希图销案者,革职。盗案参限将满,州县官将拏获别案盗犯,作为本案盗犯者,革职。将邻境所获别案盗犯,嘱令作为本案盗犯者,革职。均应参看。强盗门审明伙盗赃数,其伙盗数目以初供为确一条,亦应参看。

盗贼捕限一,苗蛮地方一有失事,该防汛官即带兵追捕,地方官即差役严拏,一面申报上司,并移会邻近营汛协力穷追。如未能弋获,査明凶犯本名,确系何处贼蛮,会同该衙门添差缉获。如徇庇不发,并承审官不严行追究,及文武官弁明知案犯下落,不实力擒拏,以致逃匿者,并交部议处。若捕役搜捕案犯,牵累良民,照诬指良民为盗例,从重治罪。

此条系雍正六年定例。

谨按。内地均应如此,何独于苗蛮地方特立专条耶。兵部处分例倶同,交部议处系革职,末段有该管官失察者,降二级调用一句。

盗贼捕限一,凡捕役串通盗犯,教供妄认别案盗犯,以图销案,州县官失于觉察,审出交部议处,捕役照诬良为盗发边远充军例,减一等杖一百,徒三年。如有贿买情弊,以枉法从重论。

此条系乾隆二年,刑部议覆御史周绍儒条奏定例。

谨按。名例,捕役带伺贼犯投首,不准寛减。有教令及贿求,故捏情弊,将捕役照受财故纵律治罪。应与此条参看。

《处分则例》。捕役串通盗犯,教供妄认,希图销案,州县官未能审出者,罚俸一年(公罪)。州县官私改盗供,希图销案者,革职。

盗贼捕限一,邻县关提人犯,限文到二十日拏解,逾限不发,交部议处。听信地保、差役捏称并无其人,并久经外出空文回覆,措不发人者,地方官议处外,其地保、差役照不应律治罪。受财者,以枉法从重论。藏匿要犯,按律究拟,本犯从重问断。

此条系乾隆三年,甘肃按察使包括条奏定例。

谨按。与下隔省关提人犯条,似应修并为一。

□《处分则例》。邻省关提人犯,以文到日为始,限四个月拏解,邻境关提人犯,限二十日内拏解。应参看。

盗贼捕限一,五城地方有失窃案件,该司坊官即申报该巡城御史及都察院。山东道于失事之日起,勒限四个月缉拏,山东道按限提比。如限内贼犯未获,及获不及半者,该城御史即行査参,交部议处。如承缉限满,该城不行报参,及山东道御史不实力稽査者,令都察院査参,一并议处。其五营所辖地方失窃,该营专汛武职,交歩军统领,亦照司坊官一体参处。

此条系乾隆八年,兵部议覆御史呉文焕条奏定例。

谨按。此京城缉捕窃贼之例。

□此条似应将后五城奴仆偷盗一条,修并为一。

□《处分则例》五城地方失窃,均限三个月缉拏,与此例四个月不符。

□五城窃犯未经照案缉拏之先,倶令山东道御史按限将坊捕提比。系处分例另列一条。

《处分则例》。京城外七门以内,五城坊官所管地方失窃,以报官之日起,事主未报者,以发觉之日起,均限三个月缉拏。限内获贼及半,免其察参,获不及半,住俸。再限一年缉拏,逾限不获,罚俸一年(公罪)。其有家人偷窃伊主之案,照此一体限缉。

盗贼捕限一,凡司道提比捕役,除积案久逃之犯,仍旧照例送行。其新报之案,司道不得即行提比,专令该管之府厅比缉,仍将比过各案,并捕役姓名报明该道査核,按季汇报臬司,转申督抚査核。傥经年累月总未获报,该府厅有徇隐之处,一并题参,交部议处。

此条系乾隆十四年,广东道御史黄登贤条奏定例。

谨按。此例亦有名无实。

□同、通皆捕盗官,犹各县之典史也。

□此例府厅之厅,自系指同、通而言。惟处分例专言同、通,此例兼有府厅,亦不相符。

《处分则例》。同知、通判等官,所属州县盗犯无获,不按限提比捕役者,降二级调用(公罪)。州县不解往候比者,降三级调用(公罪)。今则并不知有此事矣。

盗贼捕限一,凡五城地方事主报有失窃案件,该司坊官隐讳不报者,照歩军校讳窃例议处。

此条系乾隆十四年,江西道御史范宏宾条奏定例。

谨按。此亦可并于前五城地方例内。

《处分则例》。五城地方失窃,令事主于报明坊官后,即赴该城呈报。若司坊官因事主漏报,该城遂即隐讳不报者,降一级留任(私罪)。

盗贼捕限一,凡各省州县,遇有强劫拒捕等重案,立即选差干捕擒拏,一面将失盗情形申报所辖之府州,及关移接壤别属之州县,其专辖之知府、知州,立即通饬阖属,各选派干捕,悬立赏格,分路侦缉,无获则一体比追。其非本府州所属,而境地相接之州县,如遇移关一到,亦即照此协力差捕搜拏。

此条系乾隆二十四年,直隶按察使乔光烈条奏定例。

谨按。祗言申报所辖之府州,而不言具详督抚。

□与下命盗等案要犯负罪在逃一条,及应捕追捕罪人要犯脱逃一条。倶应参看。均系脱逃要犯,行文邻境,一体缉拏之意,分列三条未免复杂。

盗贼捕限一,凡隔省关提人犯,承问官务将人犯紧要縁由,及关提月日,通报各上司稽考。如准关之州县迟延不即解送,及听信地保人等,捏称并无其人,掯不发解者,该督抚立即严参。至审结题咨时,亦将关到日期扣明程限,声明有无迟延,听候部议。如承审之州县,将并非紧要案犯,藉称关提不到者,该督抚亦即査明,严参议处。

此条系乾隆十九年,吏部议覆护理江西巡抚王兴吾条奏定例。

谨按。上文邻县关提人犯一条,系限文到二十日拏解,此条似应将两个月限期叙明。

□两条情事相类似,应修并一条,以省烦冗,且免重复。或改为隔省、隔属关提人犯云云。稽考下添隔省州县,限文到之两个月拏解,隔属州县,限文到二十日拏解,如准关之州县云云。严参下添彼条地方官议处外,全写至末,再接此条,至审结题咨时。

□审结题咨下,又系审限。地保人等,亦无治罪明文。

盗贼捕限一,命盗重案,内外问刑衙门,各宜迅速査办,应辑拏者,上紧缉拏。应定拟者,即行定拟。若承审官不能审出实情,以监候待质,迁延时日者,该堂官督抚査出,即严行参处。

此条系乾隆十七年钦奉上谕,三十二年补纂为例。所有监候待质一条,应行删除。(乾隆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内阁奉上谕,朕命刑部査奏命盗等案,因赃证情迹未明,监候待质者,共五十四案,内康熙年间一案,雍正年间十一案,自乾隆元年至十七年,统计已未入秋审者,积至四十五案。虽年远之案渐消渐少,近者则积而见多。然使于办理之初,即能详愼研究,务在得情,则监候之案,何至如此。即此,亦可见近来办事诸臣,不如从前之振作矣。此非使无辜之人久系囹圄,即使应辟重犯,久羁显戮,而犴狴之中淹禁多人,亦非所宜。皆因承审各官不能实力査办,又或刑部司员,以有遵驳改正议叙之例,多寻罅漏,外省无以登答,转成疑案。一经题明监候待质,即束之高阁。而接任之员,又以非本任之事,率多因循,殊非明愼用刑,而不留狱之意。着刑部将此沈案速行清理。嗣后内外问刑衙门于一切命盗重案,各宜留心迅速査办。应缉拏者,上紧缉拏,应定拟者,即行定拟,勿致尘案日积。若本非难结之案,承审各官不能审出实情,惟以监候待质为迁延时日之计,且借得邀免处分,希冀録叙,该堂官督抚察出,即行参处。此亦情理庶狱之一法,可通行晓谕知之,钦此。

谨按。此从前监候待质之案也,均指死罪而言。秋审人犯,有实缓、矜疑之分,此即所谓可疑者也。与事发在逃门,专言军流以下人犯不同。且彼条指明斩绞人犯。不准监候待质,此例似无关引用,然正可与强盗门内,监候处决一条,互相参证。可疑人犯为秋审案内四项之一,此例行而无可疑一项矣。若遇有实在情节可疑之案,非设法开脱,即延阁不办,例有顾此而失彼者,此又其一也。

□乾隆七年议准,除续获盗首未认,无凭质证,罪关斩决,仍行监候待质外,其有续获盗犯,审与原招相符,并非盗首,又未伤人,祗因年久,赃物花费,现在监候待质。此等人犯,供认既经确实,而监禁实无可待,其已入秋审者,不拘年限,会九卿、詹事、科道等会审时,核明,即照未伤人伙盗例,拟以遣罪。另订招册进呈。

□俟命下之日,行令地方官,査明有无妻室,分别发遣,如获犯并无赃证,屡审坚不承认,是其为盗为良尚属未定,并于秋审时九卿、詹事等,核其情节,酌量拟以保释。亦另订招册进呈。俟命下之日,令地方官取具的保释放在外,俟缉获正犯之日,再行质审。如有保后逃脱等弊。除保人重惩外,将该犯从重治罪。

□此即强盗门内所载监候处决之犯也。应参看。自定有此条,遂无前项人犯,而强盗门所载监候处决一条,亦从无引用者矣。

删除旧例一条。

一,杀人及强盗等罪监候质审人犯,如过三年,逃犯未获者,即入秋审册内,一并详审。其叛。逆案内,牵连待质人犯,虽过三年,仍行监候。

此条系康熙年间现行例,原载有司决囚等第门,乾隆十七年,奉有谕旨,将此例删除,是从前之监候待质,与后来之监候待质,迥乎不同。犹之永远枷号前后亦不相符,名虽是而实则非矣。

□从前监候待质者,死罪人犯居多。因事有可疑,未肯遽然论决,原系愼重人命之意。若流徒以下则应先决从罪,后获逃者鞫问是实,通计前罪以充后数,亦无虞其枉纵。名例律极为详明,此例既经删除,后又定立死罪人犯,不准监候待质专条,而监候待质之例,专为流徒以下人犯而设矣。不惟与原定例意不符,亦与名例互相抵捂,此亦刑典中一大关键也。

盗贼捕限一,卑幼擅杀期功尊长,子孙违犯教令,致祖父母、父母自尽,属下人殴伤本管官,并(按,此并字有作弁字者,记査。)妻妾谋死本夫,奴婢殴故杀家长等案,承审官限一月内审解府司,督抚各限十日审转具题。如州县官于正限届满尚未审结,即于限满之日,接扣二参限期,州县限二十日,府司、督抚仍各限十日完结,如有迟延分别初参二参,照例议处。至杀死三命、四命之案,该督抚即提至省城,督同速审,其审解限期,悉照卑幼擅杀期功尊长之例办理。

此条系乾隆二十八年,广东按察使赫升额,及三十年江苏巡抚明徳条奏并纂为例,道光十九年改定。

谨按。此条又系审限。

□擅字似应改殴故。

□一月限期未免太促,照情重命案定限亦可。

□此例在先,情重命案例在后,似应将寻常命案,定限六个月,情重及服制等案,均定限四个月,无庸另立专条。

□罪名愈重,审办愈应详愼。而限期反促,似觉非宜。

□《处分则例》并未添入此层,且兼言捕限,而刑例则专言审限。

盗贼捕限一,京城遇有雠盗未明之案,巡捕五营武职等官,照文职缉凶之例,一体扣限査,参。俟获犯之日,如审系盗案,仍照例将专辖、兼辖各官,补参疏防。

此条系乾隆三十二年,云南道御史汪新条奏定例。

谨按。此亦捕限。

□京城遇有下,应添杀伤人命。似应修并于下五城遇有承参凶犯一条之内。

《处分则例》。

□地方遇有受伤身死无名之人,并无失物情形者,扣限六个月査参,将承缉官照命案例议处。如日后査系盗杀,将原参处分査销,改照盗案例,补参疏防。

□地方遇有受伤身死无名之人,内有失物情形者,扣限四个月査参,将承缉官照盗案例,题参疏防。如日后査系雠杀,将原参处分査销,改照命案议处。

□五城所属地方仇盗未明案件,悉照此例行。与此条例文参看。

盗贼捕限一,官员审理命盗钦部事件,及一切杂案内有余犯到案,因正犯及要证未获,情词未得,或盘获贼犯,究出多案,事主未经认赃,必须等候方可审拟,或因隔省行査,限内实难完结者,承问官将此等情由,预行申详督抚,分别题咨展限。(按,此准展限者)若正犯要证及盗窃案内首从人犯,已经到案,间有余犯未获者,即将现获之犯,据情研审,按限定结,不得藉词展限,亦不得延至日久,应就现犯审结之日起限。(按,此不准展限者)若承审期内遇有续获之犯,如到案在州县分限以内者,即行一并审拟,毋庸另展限期。(按,分限内一层。)如到案已在州县分限以外,不能并案审拟者,将续获人犯,另外展案扣限四个月完结。(按分限外一层。)如间有获犯到案时,在州县分限将满者(按,将满下似应照旧例,添不能依限审拟一句。)亦不得逾违统限。(按,分限将满一层。此句处分例系准其扣满统限审解。)如该上司不遵定例,严加査核,听其藉端迟延,捏词扣展限期者,承审官及各上司,倶交部分别议处。

盗贼捕限一,盗案获犯到官,无论首盗伙盗,缉获几名,如供证确凿,赃迹明显者,一经获犯,限四个月完结。如果虚实情形未分,盗赃未确,限内不能完结者,承审官立即据实详报,逐细声明,该管上司核明预行咨部,准其展限两个月完结。傥承审官有将易结之盗案,滥请展限,该督抚漫为咨部者,承审官革职(按照易结不结例),各该上司交部分别议处。

此二例原系四条,一系雍正五年例,原载官文书稽程门,乾隆五年移入于此。一系乾隆二十七年,山西按察使梁翥鸿条奏定例(按,盗案限十个月完结,续获盗犯限六个月审结。

□另行展限完结,谓另扣审限六个月也。总不得逾违统限,谓不得逾十月之限也。后改为另行展案扣限四个月,则指统限而言矣。与下不得逾违统限一句,无甚分别。且续获在分限将满之时,究竟展限若干日,亦未叙明。窃谓盗劫之案,多则数十人,少亦不下八、九人,首伙各犯未必一时全获,是以审限较命案为寛,又定有续获之限,改定之例,以四个月为限,而续获在分限以内,及将满之时,转无展限,殊嫌太促。《处分则例》已有专条)。一系乾隆三十年,湖北按察使雷畅条奏定例。一系乾隆二十八年,钦奉上谕,吏部会同刑部奏准定例,嘉庆六年修并改定。

谨按。此二条又系审限,首条系命盗杂案内行査展限,及现获、续获人犯,分别扣限审结之例。《处分则例》系州县官承审事件,如余犯云云。

□次条系盗案审限,及虚实未分展限之例。

盗贼捕限一,五城所辖地方,如有奴仆偷盗家长财物脱逃者,一经呈报该坊官,即照民人被窃之案,一体通报巡城御史,及都察院山东道,照例比缉,勒限査参。傥隐匿不报,察出照讳窃例参处。其营汛武职亦照司坊官一体参处。

此条系乾隆三十七年,刑部会同吏部议覆山东道监察御史郑鸿撰条奏定例。

谨按。坊官上似应添司字。下文有司字。

□此条似应修并于前五城地方失窃条例之内。处分例系与五城窃案并作一条。

盗贼捕限一,凡各本省应缉外遣逃犯,分晰年分名数,登注事由,及已未就获为一册。外省通缉者,于毎年汇造寻常军流逃犯册内画出,另为一册。年终由臬司衙门汇册造报。督抚于开印后,咨部査核,该督抚将本省及通缉各案分折具奏,其通缉遣犯,各督抚于文到日,即饬属分差缉拏,将缉役姓名申报,责成该管道府不时稽察,如有怠忿不实力奉行者,该道府掲参,将该地方官议处。

此条系乾隆四十三年,云南按察使汪圻条奏定例。

谨按。此专为外遣,及改发内地逃犯而设。向来此等人犯脱逃被获,即应正法,是以定有此例。现在此等人犯,并不正法,与军流人犯相同,此例亦属具文。

盗贼捕限一,凡命盗等案要犯负罪在逃,承缉官于事发之日,开明年貌、事由,一面差役密拏,一面具详。该省督抚接据详文,即径檄邻省接壤之州县,一体实力协缉。仍移咨邻省督抚,彼此督缉。傥接壤州县,接奉文檄,以非本管督抚,心存畛域之见,视为通缉具文,致犯藏境内别经发觉,即听原行之督抚査参,交部照例议处。

此条系乾隆二十一年,山西按察使拖木齐图条奏定例,五十三年改定。

谨按。该省督抚接据详文下,似应照原例添入通饬本省州县一体协缉。并径檄邻省云云,或用除笔亦可。

□原例先通饬本省,后分咨邻省,系由近及远之意,后将本省协缉一层删去,似欠周密。

□应捕人追捕罪人门,脱逃要犯,将年貌、籍贯、有无须痣,开明通缉一条,与此大略相同,似应修并为一。惟彼条祗系行文通缉,此条则径檄邻省耳。

□本门内各省州县一条,专言强劫拒捕等重案,而无人命,且祗申报所辖之府州,而无详督抚各层,此条命盗等案要犯,则无所不包矣。例文均系随时纂定,自难一律完善也。

□要犯在逃,别属接壤州县,由本地官关移协缉,本属州县,由该管府州通饬邻省州县,由该省督抚径檄协缉,总系恐要犯远扬,故贵神速缉获之意也。应与上各省州县,遇有强劫拒捕等重案一条参看。

盗贼捕限一,五城遇有承缉凶犯,选差干捕勒限严缉,如一月不获,照例责比,三月至五月不获者,即将该捕役从重责革,枷号两个月示惩,另选干捕颁缉。如捕役果能实力拏获者,照拏获盗案之例,于赃罚银两内,令巡城科道酌量赏给。至巡捕五营所属地方,原与五城联络,遇有不知姓名之人被伤身死,据指挥相验的实,该汛武职即行呈报歩军统领衙门,照例勒限严缉正凶,仍于限内报明兵部,俟文职审明是雠、是盗,将武职各官照例査议。其五营捕役,应照五城限缉之例,令该汛武弁,选差干捕,报明注册,勒限严缉,按期责比,如逾限不获,即行枷号责革。仍令另差干捕实力缉拏,如该汛捕役,有能于限内缉获正凶者,量加奖赏,于歩军统领衙门房租项下,动支发给,汇入年终奏销。

此条系乾隆二十九年,山东道御史积善条奏定例。

谨按。此京城缉捕命案凶犯之例。

□上雠盗未明一条,似应补入此例之内。

以上倶系捕限。

盗贼捕限一,黔省苗疆地方,承审命盗案件州县,各照原定分限,寻常命案三个月,盗案及情重命案两个月,审理完结,其加展两月、三月之例,概行停止。

此条系乾隆二十五年,贵州按察使彰宝条奏定例,三十二年改定。

谨按。此黔省苗疆之专条。

□此又系审限。

□断狱门内,载湖广衡州等府,有苗民二十六州县,命盗案件倶于定限外,展限两个月,与此不同。应参看。

□前条土苗案件,照内地限期审结,与此相同。

□此专言黔省,前条则浑言土苗,虽稍有不同,惟《处分则例》载土苗夷猓,凡有命盗、抄抢、掠拐、争讼等事,倶照内地限期审结,自未便过为区分也。

盗贼捕限一,营弁拏获盗劫重犯,立即解交该弁所驻之地方有司衙门,严行究诘。如供出首伙姓名,该地方官一面通报各上司,一面迅速移咨该处营弁设法缉拏,毋许稍有迟延。至地方捕役拏获盗犯,该州县讯出伙党姓名,亦即移会地方武弁,一体协缉。其承缉招解该地方官,仍依限办理,毋庸营弁先行会同讯供。

此条系乾隆五十四年,江南提督陈杰条奏定例。

谨按。此亦捕限。

□与窃盗门五城两县,及五营内务府捕役一条参看。彼条指京城言,此条指外省言。

□贼犯到县狡供翻异,许会同原获营员质审。见窃盗门,与此参看。

《处分则例》盗贼门载有五城窃盗功过年终汇咨,直省窃盗功过年终汇咨各条,倶极详晰,而刑例并无明文。

□五城功过不咨刑部,各省咨报刑部者颇多。此外,尚有各省沿江匪船设局诱赌,及冒差抢窃案内未获人犯,令臬司摘出姓名,记档统计。该地方官一年之内,能拏获若干名,分别功过,于年终汇册咨部,刑例亦无明文。应参看。

□屯卫军丁命盗等案,州县官与卫所官弁,一并开参,刑例亦无明文。

盗贼捕限一,各省审办无关人命徒罪案件,即照承审一切杂案,定限四个月之例,州县两个月解府州,府州二十日详司,司二十日详督抚,督抚二十日批结。至批结之后,由该臬司按季汇齐,务于毎季后二十日内,造册详报该督抚,该督抚务于十日内,出咨报部,总不得过一月之限。其报部册内,务逐案详叙供招,并将人犯到案,及州县、府、司、督抚审转批结各日期,详细明注,听候査核。傥有审办迟逾分限,及造册报部迟延者,交部议处。

此条系道光十二年,刑部会同吏部议覆山东道监察御史周日炳条奏定例。

谨按。此外结徒犯造册报部之例。

□又系审限。命盗案及外结徒犯,均有限期,惟有关人命徒犯,因载在有司决囚门内,是以并未注明,殊不画一。且均系徒犯,亦不应分列两门,似应并入此条,并将限期叙明。

此门审限六条,余倶捕限。

□此律专言捕限,是以列入捕亡门内。例则兼及审限,有与鞫狱停囚待对各条相符者,亦有彼此互异者,似应酌加修改,将捕限专归此门,其审限各条,修并于彼门之内,以免参差。

□再,此门名例虽不免繁复之处,然无非为严定限期起见,故地方各官尚知畏忌。而例文均系乾隆年以前纂定,可知尔时,讲求此事者最多。近百年以来并无人议及于此,而地方各官遂视成例为具文。此吏治之所以愈不如前也。

乾隆二十七年,吏部奏准承缉命盗案,不扣封印,(吏部议得湖南按察使严有禧奏称,査官员承办承审各事件,于封印期内,展限一月承缉之件亦然,此定例也。第思审办之案,以民间当度歳之际,匝月之期,尚可寛待,如遇人犯在逃,即或当时缉拏,犹恐奸徒百计弥匿,若以时値封印,寛其督捕,则官役知有封印展限之例,既不上紧跟寻,而刁黠之犯,势必乘机远遁,迨至开印访捕,为日已久,愈难跟缉,官员徒受处分,逃犯究难弋获,此疏懈之端,不可不早为整饬。请嗣后各省承缉事件,停其封印展限之例。若遇封印期内,遇有人犯脱逃,地方官实时通报,勒限严缉,庶官员无所瞻望,自必上紧督捕,俾奸徒不致漏网,而案件亦可速结矣等因。査外省州县承缉命盗等案,以及诱拐脱逃,并一切査拏之犯,本应实时踩缉,随在跟寻,并不以时値封篆,竟可弛其督捕。是以承缉与承审案件,向来扣除封印日期,亦以时当卒歳,稍寛一月处分,而承缉之员,断无藉称不理刑名,一任该犯远扬之理。但恐因有扣除封印日期之处,或官役一时稍懈,以致奸徒乘机兔脱,亦所不免,自应益加整饬,以昭愼重。应如该按察使所奏。嗣后各省承缉案件,倶停其扣除封印日期。若封印期内遇有一切犯逃之案,地方官立即佥差追捕,通详各上司,分关邻境地方,一体査拏。各该督捕等,各按限分别査参,不得仍前扣除封印日期。如此则逃犯易于缉获,而案件不致久悬矣等因。乾隆二十七年九月十八日题,奉旨依议,钦此。)二十八年奏准承追、承变等案,不扣封印。(吏部议得江西布政使富明安奏称,窃照办理一切案件定限之外,例得扣展,原为案情难结。正限内已尽力赶办,必再展月日,方能完结者而言,似不应一概寛限,致开废弛之渐。今査封印扣展一月之例,承缉一项已奉议删,而独于交代承査、承追、承办等项,仍无论案之大小,事之难易,适在封印期内,即预有一月可除,旧例相沿,竟似此一月之中,可束案不办者。其实,现在封印期内,何事不可办理。且此一月之中,事机变换,情伪杂出。如新旧交代,为典守攸关,迟则有那缓迁徇之弊。承査事件,考核所繋,迟则有耽延岐误之虞。又如催追帑项,估变物产造册销算,更须及时赶办,方免拖延损坏。臣辗转思维,总不应以此有用之月日,置之闲宕,而使国家考课之规条,转为惰弛之员作迁延之计也。况以上各案,适在封印期内,始得藉以扣展,否则未尝不照正限完结,则愈见封印一月之不应扣除明矣。应请嗣后交代承査、承追、承变等案,概照实在月日,依例扣办,所有从前扣除封印一月之例,悉行停止。如此,庶办理悉归切当,事件可免迁延等因。査各省办理案件,因须査审,而封印内,例不审事,所以向例准其扣除封印日期。今该布政使奏请,嗣后交代承査、承追、承变等案,从前扣除封印一月之例,悉行停止等语,应如所奏。嗣后交代承査、承追、承变,亦照承缉之例,各按限査参议处。倶停其扣除封印日期,则办理事件,均归画一,而于政务愈加严速矣等因。乾隆二十八年十一月初一日题,奉旨依议,钦此。)。余倶展限一月,刑例无文。

猜你喜欢
  列传第九 梁御 若干惠 怡峰 刘亮 王德·令狐德棻
  卷一百九十八·毕沅
  第七十六回 选将才独任吴明彻 含妒意特进冯小怜·蔡东藩
  大明穆宗庄皇帝宝训卷之二·张居正
  附录·宋濂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八·佚名
  卷之三十一·佚名
  殿阁词林记卷二十二·廖道南
  第十三卷 山阳 盐城 阜宁 清河 安东 桃源·缪荃孙
  临门语(查东山散纪、沈墨庵补述)·查继佐
  重印自序·胡适
  桓彦范传·欧阳修
  张居翰传·欧阳修
  符习传·欧阳修
  斡罗思传·宋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折·孔文卿

    (正末扮呆行者拿火筒上,念)吾乃地藏神,化为呆行者,在灵隐寺中,泄漏秦太师东窗事犯。(诗曰)损人自损自身已,我疯我痴我便宜。人我场中恁试想,到底难逃死限催。 【中吕】【粉碟儿】休笑我垢面疯痴,恁参不透我本心主意,则与世人

  • 草上的露珠儿·徐志摩

    草上的露珠儿颗颗是透明的水晶球,新归来的燕儿在旧巢里呢喃个不休;诗人哟!可不是春至人间 还不开放你 创造的喷泉,嗤嗤!吐不尽南山北山的璠瑜, 洒不完东海西海的琼珠, 融和琴瑟箫笙的音韵, 饮餐星辰日月的光明!诗人

  • 海岱会集序·冯琦

    钦定四库全书海岱会集序夫子曰先进於礼乐野人也後进於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舍君子从野人贞少日但耳解耳不知其真也及壮而仕於朝游四方而老见诸食饮衣饰器具拜揖称谓间日新而月异一倡而羣和不知於野人君子何归至

  • 卷七十八·陈焯

    <集部,总集类,宋元诗会钦定四库全书宋元诗会卷七十八兵部主事陈焯编周 权【字衡之括苍人延佑间游京师以此山集受知於翰林袁桷桷序其诗曰意度简远议论雄深法苏黄之凖绳达骚选之旨趣盖深与之】拟古【二首】东溟跃羲和

  • 方技传第二十九·陈寿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一名旉。臣松之案:古「敷」字与「专」相似,写书者多不能别。寻佗字元化,其名宜为旉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

  • 卷之一百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第一三九提讯名单(堂谕)光绪十三年闰四月十六日一一三二一—二·佚名

    清书吴兴贪污事件,提讯及堂谕原本提讯名单承粮总差高登、张河计开:业户郑维匡田禀许送廿元。(注)郭武祥田禀称亲见出费四元。吴清芳田禀称同出费银六元。清书吴兴〔堂谕〕前据田禀称:「有郭其兴、郭凉

  • 通志卷六十七·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艺文略第五道家【老子 荘子 诸子 隂符经 黄庭经参同契 目録  记 论 书 经科仪 符箓 吐纳 胎息 内视 道引辟谷 内丹 外丹 金石药 服饵 房中修养】道家一

  • 永贞·周绍良

    №永贞001【盖】失。【志文】唐故九华观书□师藏形记侄朝议郎行秘书省著作佐郎上柱国□□张ぁ撰叔母谯郡□氏,即睿宗真皇帝之外孙,蔡国长公主之季女。祖玄本,□州刺史。父镇,不仕。叔母志意弘静,识量高明。淑

  • 游肇传·魏收

    游肇,字伯始,高祖赐予的名字。游肇幼年为中书学生,博通经史以及《苍》、《雅》、《林》的学说。高祖初年,任内秘书侍御中散。司州初建,任都官从事,转任通直郎、秘阁令,迁任散骑侍郎、典命中大夫。皇帝车驾南伐,游肇上表劝阻,高

  • 史记集解序·司马迁

    裴骃【索隐】骃字龙驹,河东闻喜人。宋中郎外兵曹参军。父松之字世期,太中太夫,注《三国志》。《宋书》父子同传。【正义】裴骃採九经诸史并《汉书音义》及众书之目,而解《史记》,故题《史记集解序》。序,绪也。孙炎去:谓端绪

  • 谢恩隆·周诒春

    谢恩隆 字孟博。年三十三岁。生于广东广州。已婚。父绍庭。弟欣荣。子一。本籍通信处。广州河南鹤鸣五巷二十四号。初学于香港皇仁书院。及天津北洋大学。光緖三十二年。游美。入麻省农业学校。习农业。宣统元年。得

  • 春秋管窥卷九·徐庭垣

    新昌县县丞徐廷垣撰襄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仲孙蔑防晋栾黡宋华元衞寗殖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围宋彭城夏晋韩厥帅师伐郑仲孙蔑防齐崔杼曹人邾人杞人次于鄫次鄫以待晋师非观望不前故晋师自郑以鄫之师侵楚及陈而晋衞二君

  • 大雲初分大舍健度第二十四·佚名

    尔时大雲密藏菩萨言:世尊,有十大舍时微妙神通王法门。惟愿如来。分别解说。佛善哉善哉!善男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有无碍力甚深法门。戒住门。戒广王法门。戒界王法门。宝乳流法门。功德流微妙法门。

  • 卷之三十一·纪荫

    宗统编年卷之三十一 诸方略纪(上) 临济宗统止於禹门。曹洞宗统止於宗镜。从明季至皇清康熙二十八年己巳。其间诸方之出处大段。有年月可征。见闻所及者。附书年甲之下曰略纪。俟后之宗统定而详系焉。 乙卯万历四十三

  • 全后汉文·严可均

    《全后汉文》是清人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一集,106卷,是一部后汉文章总集。其对于研究后汉一代的历史、文化、文学的重要价值,已为学界广泛肯定。

  • 明诗综·朱彝尊

    明诗总集。一百卷。清朱彝尊编纂。此书辑录从明初到明末(包括明遗民)三千四百馀人的作品。明代诗歌创作凡三变:永乐前后的台阁体;正德、嘉靖、隆庆之间的前后七子;此后的公安、竟陵二派。明末清初明诗选本往往出入三

  • 佛三身赞·佚名

    全一卷。宋代法贤译。又作三身赞。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乃为对佛之法、报、化等三身赞叹之偈文,并说明佛之三身。三身各有一偈,每偈各以七字八行而成,复加回向偈,亦为七字八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