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顾恺之传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父亲顾悦之,任尚书左丞。顾恺之博学富有才识,曾撰写《筝赋》,赋完成后对人说:“我的赋可比嵇康的琴音,不愿欣赏者必以为它是后辈之作弃之不顾,但深有见识者必因它不同凡响而珍视。”

桓温征召他为大司马参军,极为亲近。桓温去世后,顾恺之拜祭他的墓,赋诗说:“山已崩裂海水枯竭,鱼鸟何处归宿。”有人问道:“你如此借重桓公,痛哭之状可见吗?”答道:“哭声像震雷可使山崩,眼泪如河流倾注大海。”

顾恺之性好诙谐戏谑,人多亲近他。后为殷仲堪参军,也非常被宠爱和亲近。殷仲堪在荆州,顾恺之曾因度假还乡,仲堪特用帆船助行,经破冢,遭大风袭击毁坏了很多东西。他在给仲堪的信中说:“地名叫破冢,的确是破了冢出来的。但行人平安,布帆未损。”返回荆州以后,有人向他问会稽山川的景色,他说:“丛山峻岭竞艳,条条河谷争流。草木非常茂盛,宛如云蒸霞蔚。”桓玄为将时常与恺之在仲堪处,共作了语。恺之先说:“火烧平原没有遗物。”桓玄说:“白布缠根黑旗垂树。”仲堪说:“投鱼深泉放出飞鸟。”接着又作危语。桓玄说:“矛头淘米剑头为炊。”仲堪说:“百岁老人攀登枯枝。”有一参军插言:“盲人骑瞎马面临深池。”殷仲堪一只眼失明,吃惊地说:“这太威逼人了!”因而作罢。顾恺之每当吃甘蔗时,总是从稍至根吃。人怪其所为,他说:“这样可渐入佳境。”

顾恺之更善于绘画,运笔特别微妙,谢安非常重视他的画,认为是自生民以来未有之作。他的人物画画成以后,往往历经数年不点眼睛。有人问是为什么,他答道:“四体的美与丑,本来和画的妙处无关,传神写照,正在眼睛之中。”他曾经爱一邻家女子,但挑逗不愿从。于是将邻女的像画在壁上,用刺针钉其心,邻女即患心痛病。顾恺之向她表述了这个情由,邻女才表示依从,于是暗暗拔去刺针使其病愈。顾恺之特别看重嵇康的四言诗,因而为他的诗作画。他常说:“手挥五弦的动作容易画,目送归鸿的神态就难画了。”每涂画起人形,时人称为绝妙。曾经画裴楷像,面颊上只添了三根毛,观者便觉精神面貌逼真。又给谢鲲画像,人在岩洞旁,他说:“此人当置于丘壑之中。”拟画殷仲堪,因仲堪有眼病,不让画。恺之说:“明府不让画正因为眼睛,如果明点眼珠,飞白擦过,让它如轻云蔽月那样,岂不是很美吗?”仲堪便答应了。顾恺之曾将一盒藏画贴上题字的封条,寄赠桓玄,藏画都是他非常珍惜的作品。桓玄从盒后启开,取了藏画,将盒修好封牢还给他,谎称未开。他见封题一如寄前,只是不见了藏画,只说是画自通神灵,变化出去了,就像人修成仙而升天一样,对此毫无奇怪的表情。

顾恺之夸耀自己言过其实,少年时与人相互标榜各自的美名,故作戏谑嘲笑。又会咏诗,自称得到先贤风韵写作规范。有人请他作洛嫔赋,他说:“为何要作老婢女之声呢!”晋义熙初年(405),他任散骑常侍,与谢瞻所在官署毗连,夜晚在月下久坐吟诗,谢瞻往往神色飘逸含糊称赞,顾恺之经久自吟不倦。谢安将要入睡,令从人代替自己相陪,恺之竟不察觉,自吟到天明才止。他还迷信一些小法术,认为诚心求之便可得到。桓玄曾拿一柳叶骗他说:“这是蝉隐蔽的叶子,取得了它可自隐其身,人不能见。”顾恺之甚喜,用柳叶自蔽,桓玄即在近恺之处便溺,他便相信桓玄没有看见他。把这柳叶看得珍贵。

早期,顾恺之在桓温府,常说:“恺之体内痴愚聪慧各半,合而言之,正等于平平。”所以世间传说他有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享年六十二岁,死于任上,著有文集及《启蒙记》传之于世。

猜你喜欢
  卷七十六 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司马迁
  卷二O七 唐紀二十三·司马光
  卷十·岳珂
  卷二十二 睿宗·王夫之
  曾静供词五条 四、雍正皇帝是有好生之德,还是草菅人·雍正
  续录卷二·昭梿
  卷之三百十八·佚名
  卷之八十五·佚名
  卷之二百十三·佚名
  卷六十九下·郝经
  通志卷一百三十二·郑樵
  卷五十三·鄂尔泰
  卞昆冈(与徐志摩合作)·陆小曼
  卷十一上·沈枢
  唐纪十六 起旃蒙单瘀十月,尽玄勣阉茂七月,凡六年有奇·司马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楔子·秦简夫

    (冲末扮赵国器扶病引净扬州奴、旦儿翠哥上)(赵国器云)老夫姓赵,名国器,祖贯东平府人氏。因做商贾,到此扬州东门里牌楼巷居住。嫡亲的四口儿家属:浑家李氏,不幸早年下世;所生一子,指这郡号为名,就唤做扬州奴;娶的媳妇儿,也姓李,是

  • 卷四百八十四·列传第二百四十三·周三臣·脱脱

        ◎周三臣   ○韩通 李筠 李重进   《五代史记》有《唐六臣传》,示讥也。《宋史》传周三臣,其名似之,其义异焉,求所以同,则归于正名义、扶纲常而已。韩通与宋太祖比肩事周,而死于宋未受禅之顷,然不传于宋,

  • 卷三百二十七·列传第八十六·脱脱

        王安石 王安礼 王安国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

  • 卷四百五十一 列传二百三十八·赵尔巽

      李朝仪 段起 丁寿昌 曾纪凤储裕立 铁珊 桂中行 刘含芳陈黉举 游智开 李用清李希莲 李金镛 金福曾熊其英 谢家福 童兆蓉   李朝仪,字藻舟,贵州贵筑人。道光二年进士,授直隶平谷县,历署饶阳、三河。咸丰初,迁大兴京县,

  • 台湾郑氏始末卷一·沈云

    德清沈云撰乌程沈垚注台湾悬大海中,北界彰化之鸡笼城(在县极北海中),南界凤山之砂马矶(县东南二百三十里),纵轮近三千里;东背山,西面澎湖(岛,在台湾县西五十里海中,台湾废城在今县西南)。旧称澎湖之东为毗舍邪国,或曰毘舍那国;袒果睢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七十·佚名

    万历二十二年二月庚戌朔昌乐县地震○经略宋应昌赞画刘黄裳各<锍-釒>款倭兵部言事机在外情形难执宜令总督顾餋谦斟酌从之○兵部以提督李如松具<锍-釒>叙功为科臣驳论合行辽东巡按参酌中有保持血战之臣及家门盈盛当

  • 卷三十二·阿桂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八旬万寿盛典钦定四库全书八旬万夀盛典卷三十二盛事【八 千叟宴三】赐入宴王以下大臣官员兵民人等御制诗刻如意夀杖朝珠貂縀文玩荷包银牌等有差其未入宴之兵丁等各赏银牌一面亲王郡王蒙古贝勒

  • 南史识小录卷三·沈名荪

    [史部,史钞类,南北史识小录__南史识小录钦定四库全书南史识小録卷三    钱塘沈名荪秀水朱昆田同辑宋列传坏布裳为袴【刘穆之丨丨丨丨丨往见帝】无见踰者【帝谓曰我始举大义须一军吏甚急谁堪其选穆之曰丨丨丨丨】

  • 卷三十六·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三十六宋 陳祥道 撰<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三十六><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三十六><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三十六>璿璣玉衡書曰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易曰觀乎天

  • 卷三·僧伽斯那

    估客驼死喻,磨大石喻,欲食半饼喻,奴守门喻,偷犛牛喻,贫人能作鸳鸯鸣喻野干为折树枝所打喻,小儿争分别毛喻医治脊偻喻。五人买婢共使作喻,伎儿作乐喻,师患脚付二弟子喻,蛇头尾共争在前喻,愿为王剃须喻,索无物喻,蹋长者口喻,二子分财

  • 守行品第三十三·佚名

    佛告释提桓因。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是深般若波罗蜜。讽诵读持习行守者,拘翼。是善男子,若入斗战中终不中道损其寿命。若刀矛箭终不中其身。所以者何。是善男子长夜行六波罗蜜。已自降伏淫欲之剑恚痴之刺。复为他人降淫

  •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第十五·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传教大师臣天息灾奉 诏译  略说大轮一字品第十九  尔时世尊释迦牟尼佛。复告诸宿曜天并诸眷属言。汝等谛听。此妙吉祥童子。真言仪轨灌顶曼拏罗法护摩仪则。汝等一切不得违犯。彼

  • 佛说华积楼阁陀罗尼经·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传法大师臣施护奉 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阿耨达池无热恼龙王宫。与大比丘众四百五十人俱。复有师子游戏菩萨等大菩萨众具足千人。一切皆得陀罗尼十地圆满。得灌顶已位居补处。被大

  • 卷第十五·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十五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破僧违谏学处之二尔时薄伽梵诣常集堂。于大众中就座而坐告诸苾刍曰。于此世间有五种师。云何为五。如有一师。戒实不净自言戒净。然诸弟子由共住故知不清净。遂相告

  • 续通典·多人

    中国典章制度史专著。清乾隆时三通馆史臣奉敕编修。成书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之间,有武英殿刊本,浙江书局复刻本,1935—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十通》合刊本,本书影印精装1册。本书为《通典》之续

  • 慎鸾交·李渔

    传奇。清李渔《笠翁十种曲》之一。凡三十六出。剧情为虚构,故事发生于何代亦不详。剧写主人公华秀,字中郎,下相(今属江苏)人,颇有才名,年少登科,以养亲为名,告假省亲。其父华元五奉旨补西川节度使,离家赴任,华秀随送父母,顺便

  • 事师法五十颂·马鸣

    全一卷。马鸣菩萨集,宋代僧日称等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全卷由五十颂组成,记述出家、在家二众皆须敬重灌顶师阿阇黎,因此可得种种功德利益;反之,若对师轻慢诽谤,则得种种苦报灾厄。文中并详述弟子对师尊所应奉行之礼仪

  • 华岩还初佛禅师语录·佚名

    两卷,清佛说,通量等编(依驹本印)。叙 卷上 上堂 小参 茶话 卷下 机缘 入室 拈古 颂古 杂偈 佛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