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江礻石传

江纏字宏业,是济陽考城人。祖父江遵,曾任宁朔参军。父亲江德邻,曾任司徒右长史。

江纏的姑母是景皇后,小的时候高宗很喜欢他,情同兄弟。宋朝末年,初仕为晋熙国常侍,太祖时任徐州西曹,员外郎,高宗时任冠军将军,兼任滠陽令,竟陵王征北参军,尚书水部郎。高宗为政吴兴,任命江纏为郡丞,加授寅威将军,庐陵王中军功曹记室,安陆王左军谘议,兼任录事,京兆太守。出任通直郎,补授南徐州别驾。

高宗(萧鸾)当政,任用心腹。隆昌元年(494),江纏在正员郎职位上补授丹陽丞,中书郎。高宗为骠骑将军,镇守东府时,任命江纏为谘议参军,授南平昌太守,和萧讠耒轮流在东府内值班。当时海陵王新立,许多人不服,高宗肩胛上有红痣,总是秘不示人,江纏劝高宗展露给别人看。晋寿太守王洪范离任还京,皇上袒肩让他看红痣,说:“人都说此痣是日月相,卿一定不要泄露出去。”王洪范说:“日月之相在您的身体上呈现,怎么能隐瞒。我马上告诉众位公卿。”高宗非常高兴。当时正值张伯、尹瓒等多次密谋起事,江纏、萧讠耒深为忧虑,每晚托事外出打探。及继承王位的事议定,加授江纏宁朔将军。高宗为宣城王时,太史密奏谶图说:“一号当得十四年。”江纏入宫,高宗高兴地拿给江纏看,说:“果真如此我也没有别的心愿了。”及即位,江纏迁任守卫尉,将军称号不变。封为安陆县侯爵,食邑千户。江纏祖父江遵,因是皇后父亲而受赠金紫光禄大夫,父亲江德邻,因是皇帝舅舅亦受赠光禄大夫。

建武二年(495),江纏迁任右卫将军,执掌甲仗廉察。建武四年(497),转任太子詹事。江纏身为皇室外戚显贵,在当时权势不可一世,很远地方都要送东西孝敬他。甚至拿取诸王府里的字画好物。南齐书但在家里很和睦,对待子侄有情意。

皇上一病不起,永泰元年(498),江纏转任侍中、中书令,出入殿省。皇上驾崩,遗诏命江纏转任右仆射,江纏弟弟卫尉江祀为侍中,敬皇后弟弟刘暄为卫尉。东昏侯即位,江纏参与掌管选辟工作。高宗虽有许多顾命大臣,而希望多寄托在江纏兄弟身上。这时他们在殿内值班,一举一动都要报告他们。永元元年(499),出任太子詹事。刘暄迁任散骑常侍,右卫将军。江纏兄弟与刘暄迁任散骑常侍,右卫将军。江纏兄弟与刘暄及始安王遥光、尚书令徐孝嗣、领军萧坦之六人,连续和皇上频繁联系,时人称之为“六贵”。

皇帝渐渐独断专行,徐孝嗣不能制止,萧坦之有时有不同意见,只有江纏坚决制止,皇帝非常讨厌他。东昏侯明显没有做皇帝之德,江纏与几人商议欲立江夏王萧宝玄。刘暄当初做过宝玄的郢州行事,行事过于苛刻。有人献马,宝玄想看一看,刘暄说:“马有什么可看。”王妃想煮乳猪,于帐下请示刘暄,刘暄说:“早晨已吃过鹅了,不要再做了。”宝玄恨恨地说:“舅舅没有一点甥舅的情分。”刘暄听说也很不高兴。因而此时不同意江纏的主张,想立建安王萧宝夤,同遥光密谋。遥光自恃年长,认为理当由他取代皇帝,委婉地把这个意思传给江纏。江纏弟弟江祀认为少主难保,劝江纏立遥光。刘暄认为若立遥光,就失去了皇舅的身份名望,不肯赞同。因此江纏很长时间迟疑不决。遥光大怒,派手下黄昙庆于清溪桥道中刺杀刘暄,黄昙庆见刘暄一行武装人员很多,不敢动手。事发后,刘暄报告皇上说是江纏的陰谋,帝吩咐收捕江纏兄弟。江祀当时在内殿当值,发觉情况有异,派人报告江纏说:“刘暄好像有反常的举动,现在我们怎么办?”江纏说:“镇静,不要被他们察觉。”不久皇上召江纏入宫晋见,扣留在中书省。当初,直斋袁文旷因王敬则事立功应当受封,江纏坚决不给封赏,皇帝派袁文旷去杀江纏,袁文旷用刀环击打他的心说:“你还能夺我的封赏吗?”江纏、江祀同日被杀。

本史作者认为:士为知己者死,大约是人们的共同情怀,虽然人的品质愚智不同,但大家面对知己的态度是一样的。那种本身就具有可知之才,而受到知才之人的重视,这虽说理所当然,但还是深怀感激,时时不忘报答此人的恩德。何况早先原是主上任地方官时的僚属,且志同道合,受到特别的重视和优待,竟然一下子就抛弃不管,像是一点旧情也没有似的,这种做法连狗都不如。说起来能不惭愧内疚么?呜呼!难怪陆机要作《豪士》了。

赞语:王晏、萧谌都有提契之功,为世祖提供了基础。乐羊食子,里克无辞。江纏、刘暄都有外戚关系,对明帝的成功有所帮助。但废与兴不能同日而语,最终还是受到疑忌。

猜你喜欢
  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传第十五·班固
  卷十九·本纪第十九·穆宗·张廷玉
  第五卷·王方庆
  卷十五·连横
  奉旨讯问曾静口供二十四条 二十四、孔庙失火和庆云出·雍正
  卷第三十六·胡三省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十六·佚名
  卷之三百七十八·佚名
  卷之一千三百十三·佚名
  卷之八百四十二·佚名
  卷之一百十二·佚名
  皇王大纪卷三十五·胡宏
  三国史记卷第二十一。·金富轼
  杨伯仁传·脱脱
  卷第廿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陈坦之·唐圭璋

      坦之字行简。   塞翁吟   远碧秋痕瘦,楚玉恨赋凄凉。荷雨碎,泣残妆。击愁在垂杨。秋衣拂叠仙栀露,裁云刀尺犹香。诗锦字,献明珰。肯容易相忘。   思量。空掩抑,分宵缓枕,终不敌、凉谯漏长。自解珮、兰皋去后,渐消

  • 丙集第一·钱谦益

    李少师东阳古乐府一百一首、古体诗五十六首◎拟古乐府谢铎、潘辰评何孟春注(拟古乐府引曰:“予尝观汉、魏间乐府歌辞,爱其质而不俚,腴而不艳,有古诗言志依永之遗意,播之乡国,各有攸宜。嗣是以还,作者代出

  • 唐诗镜卷四十六·陆时雍

    钦定四库全书 唐诗镜卷四十六 明 陆时雍 编 中唐第十八 元稹【字微之河南人德宗建中元年生元和初对策太和间为尚书右丞卒有元氏长庆集百卷又集十卷传于世】 乐府 君莫非【此後二首和李余】 鸟不解走兽不解飞两不

  • 卷三百二十七·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三百二十七栀子花类五言古咏墙北栀子       【齐】谢 朓有羙当阶树霜露未能移金蕡发朱采暎日以离离幸赖夕阳下余景及西枝还思照绿水君堦无曲池余荣未能已晚实犹见奇复留顷筐

  • 卷七百十二·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七百十二钱珝钱珝字瑞文吏部尚书徽之子善文词宰相王溥荐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後贬抚州司马有舟中録二十卷今编诗一卷客舍寓怀洒洒滩声晩霁时客亭风袖半披垂野云行止谁相

  • 卷五十八·毕沅

      ◎宋纪五十八 ∷起屠维大渊献四月,尽上章困敦五月,凡一年有奇。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嘉祐四年辽清宁五年。己亥,一零五九年   夏,四月,戊辰,诏:“诸路提点刑狱朝臣、使臣,并带兼提举河

  • 读礼通考卷八十一·徐乾学

    丧仪节四十四通论曲礼君子行礼不求变俗祭祀之礼居丧之服哭泣之位皆如其国之故谨修其法而审行之【疏君子行礼者谓去先祖之国居他国者也俗者本国礼法所行也明虽居他国犹宜重本行故国法不务变之从新也如杞宋之臣入于齐鲁

  • 皇王大纪卷七十八·胡宏

    宋 胡宏 撰三王纪赧王五十年秦伐赵取三城赵王新立太后用事求救扵齐齐人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太后不可齐师不出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曰复言者老妇必唾其靣左师触龙请见太后盛气胥之入左师公徐趋而坐谢曰老臣病足不能见乆

  • 中州语(查东山笔、沈墨庵阅)·查继佐

    ●中州语(查东山笔、沈墨庵阅)吴汝琦(凌駉、蔡凤、张垣)徐州吴汝琦者,字奇伯,幼敏慧,笃于理学,发明程朱之旨。以选贡入京师,领教颍州。崇祯中,流寇出入颍亳间,颍令缺,汝琦代城守,兼练卫军,浚筑储备,城外多设堑。会贼数百骑分盗东南,猝

  • 卷五十四·江永

    <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綱目欽定四庫全書禮書綱目卷五十四     婺源江永撰夏小正    通禮二補【大戴禮補】傳曰何以謂之小正以小著名也夏以十三月為正平旦為朔殷以十二月為正鷄鳴為朔周以十一月為正夜半為

  • 卷二十五·王天与

    <经部,书类,尚书纂传钦定四库全书尚书纂传卷二十五   元 王天与 撰大诰第九         周书武王崩三监及淮夷叛周公相成王将黜殷作大诰【汉孔氏曰三监菅蔡商淮夷徐奄之属皆叛周唐孔氏曰汉地理志云周既灭

  •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四·欧阳竟无

      尊者勝友造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制譯   造大寺學處第七   爾時簿伽梵在憍閃毗國.六衆苾芻斬伐勝樹欲作大寺.雖爲僧伽非不生惱妨修   善業因起違諍.[一]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作大住處有主爲衆作

  • 佛说相应可经·佚名

    西晋沙门法炬译佛在舍卫国请诸比丘。比丘即到。佛告比丘。比丘应唯然从佛闻。佛便说。是不闻者不闻者俱相类相聚相应相可。多闻者多闻者俱相类相聚相应相可。贪淫者贪淫者俱相类相聚相应相可。不贪淫者不贪淫者俱相类

  • 第二十一卷·佚名

    如意阿伽陀药品第四十五世尊复有不空王神通解脱心陀罗尼真言曼拏罗三昧耶如意摩尼阿伽陀药成就三昧耶。所修诸法皆不空过。能治蛊毒毒药毒虫种种病苦王难贼难虎狼等难。水火刀杖皆不相害。人民致敬。怨敌诤论而皆得胜

  • 竹间续话·郭白阳

    《竹间续话》分4卷,主要介绍福建省内的遗闻逸事,采录乡土掌故,内容体例与《竹间十日话》相似。作者郭白阳,任职于福建省国民政府建设厅。

  • 行水金鉴·郑元庆

    清傅泽洪主编,郑元庆编辑。共175卷,卷首附图1卷。收录自《禹贡》以下、清康熙末年(1722)以前有关黄河、长江、淮河、运河、永定河等水系的源流、变迁和治水的文献资料。主编傅泽洪字稚君,镶红旗汉军,曾任淮扬道河官,“尝寒

  • 太上灵宝净明中黄八柱经·佚名

    太上灵宝净明中黄八柱经,此篇亦为宋元净明道诸经之一。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经文分九章,言识守中黄,建立八柱以养生正性之道。所谓「中黄」者,中言其位,黄言其色,即五行方位之正中也。修中黄之道者以「适正为本」。求之

  • 太上清静元洞真文玉字妙经·佚名

    太上清净元洞真文玉字妙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似出于南北朝隋唐道士之手。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此经由九段玉诀及一首韵文组成,其内容为解释「真文玉字」,即解释符文。书中仅存注解而无符文,注解文辞亦颇隐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