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廿一

續日本紀卷第廿一〈起天平寶字二年八月、盡十二月。〉右大臣從二位兼行皇太子傅中衛大將臣藤原朝臣繼繩等奉勅撰」廢帝

廢帝。諱大炊王。天渟中原瀛眞人天皇之孫。一品舍人親王之第七子也。母當麻氏。名曰山背。上総守從五位上老之女也。帝受禪之日。授正三位。後尊曰大夫人。天平勝寳八歳。皇太子道祖王。諒闇之中。心不在■。九歳三月廿九日辛丑。高野天皇。皇太后与右大臣從二位藤原朝臣豊成。大納言從二位藤原朝臣仲麻呂。中納言從三位紀朝臣麻路。多治比眞人廣足。攝津大夫從三位文屋眞人智努等。定策禁中。廢皇太子。以王還第。先是。大納言藤原仲麻呂。妻大炊王。以亡男眞從婦粟田諸姉。居於私第。四月四日乙巳。遂迎大炊王於仲麻呂田村第。立爲皇太子。時年廿五。

天平寳字二年八月庚子朔。高野天皇禪位於皇太子。詔曰。現神御宇天皇詔旨〈良麻止〉詔勅〈乎〉親王諸王諸臣百官人等衆聞食宣。高天原神積坐皇親神魯弃神魯美命吾孫知食國天下〈止〉事依奉〈乃〉任〈尓〉遠皇祖御世始〈■〉天皇御世御世聞看來天日嗣高御座〈乃〉業〈止奈母〉隨神所念行〈久止〉宣天皇勅衆聞食宣。加久聞看來天日嗣高御座〈乃〉業〈波〉天坐神地坐祇〈乃〉相字豆奈〈比〉奉相扶奉事〈尓〉依〈■之〉此座平安御座〈■〉天下者所知物〈尓〉在〈良自止奈母〉隨神所念行〈須〉。然皇〈止〉坐〈■〉天下政〈乎〉聞看事者勞〈岐〉重〈弃〉事〈尓〉在〈家利〉。年長〈久〉日多〈久〉此座坐〈波〉荷重力弱〈之■〉不堪負荷。加以掛畏朕婆婆皇太后朝〈尓母〉人子之理〈尓〉不得定省〈波〉朕情〈母〉日夜不安。是以此位避〈■〉間〈乃〉人〈尓〉在〈■之〉如理婆婆〈尓波〉仕奉〈倍自止〉所念行〈■奈母〉日嗣〈止〉定賜〈弊流〉皇太子〈尓〉授賜〈久止〉宣天皇御命衆聞食宣。▼是日。皇太子受禪即天皇位於大極殿。詔曰。明神大八洲所知天皇詔旨〈良麻止〉宣勅親王諸王諸臣百官人等天下公民衆聞食宣。掛畏現神坐倭根子天皇我皇此天日嗣高御座之業〈乎〉拙劣朕〈尓〉被賜〈■〉仕奉〈止〉仰賜〈比〉授賜〈閇波〉頂〈尓〉受賜〈利〉恐〈美〉受賜〈利〉懼進〈母〉不知〈尓〉退〈母〉不知〈尓〉恐〈美〉坐〈久止〉宣天皇勅衆聞食宣。然皇坐〈■〉天下治賜君者賢人〈乃〉能臣〈乎〉得〈■之〉天下〈乎婆〉平〈久〉安〈久〉治物〈尓〉在〈良之止奈母〉聞行〈須〉。故是以大命坐宣〈久〉。朕雖拙弱。親王始〈■〉王臣等〈乃〉相穴〈奈比〉奉〈利〉相扶奉〈牟〉事依〈■之〉此之仰賜〈比〉授賜〈夫〉食國天下之政者平〈久〉安〈久〉仕奉〈倍之止奈母〉所念行〈須〉。是以無■欺之心以忠赤之誠食國天下之政者衆助仕奉〈止〉宣天皇勅衆聞食宣。辞別〈■〉宣〈久〉。仕奉人等中〈尓〉自〈何〉仕奉状隨〈■〉一二人等冠位上賜〈比〉治賜〈夫〉。百官職事已上及太神宮〈乎〉始〈■〉諸社祢宜祝〈尓〉大御物賜〈夫〉。僧綱始〈■〉諸寺師位僧尼等〈尓〉物布施賜〈夫〉。又百官司〈乃〉人等諸國兵士鎭兵傳驛戸等今年田租免賜〈久止〉宣天皇勅衆聞食宣。」授從三位石川朝臣年足正三位。正四位上船王。他田王。氷上眞人鹽燒並從三位。正四位下諱〈平城宮御宇高紹天皇〉正四位上。无位菅生王從五位下。從四位下藤原朝臣巨勢麻呂。佐伯宿祢毛人並從四位上。正五位上藤原朝臣御楯從四位下。正五位下粟田朝臣奈世麻呂正五位上。從五位下阿倍朝臣子嶋。紀朝臣伊保。石川朝臣豊成。藤原朝臣眞光。當麻眞人淨成並從五位上。外從五位上文忌寸馬養。正六位下菅生朝臣嶋足。佐伯宿祢御方。笠朝臣眞足。穂積朝臣小東人。阿倍朝臣意宇麻呂。中臣朝臣毛人。縣犬養宿祢吉男。紀朝臣牛養。大伴宿祢東人。藤原朝臣楓麻呂。大野朝臣廣言。正六位下藤原朝臣久須麻呂。從六位上石川朝臣廣成並從五位下。正六位上山邊縣主男笠。宍人朝臣倭麻呂。辛小床。大和宿祢斐大麻呂。宇自賀臣山道。忌部首黒麻呂並外從五位下。」又授正四位上河内女王從三位。正五位上當麻眞人山背正三位。无位奈貴女王從四位下。无位伊刀女王。垂水女王。正六位上内眞人絲井。无位粟田朝臣諸姉。藤原朝臣影並從五位下。外大初位上黄文連眞白女。上道臣廣羽女。從六位上爪工宿祢飯足並外從五位下。▼是日。百官及僧綱詣朝堂上表。上上臺中臺尊號。其百官表曰。臣仲麻呂等言。臣聞。星廻日薄。懸象著明。之謂天。出震登乾。乘時首出。之謂聖。天以不言爲徳。非言無以暢其神。聖以無名體道。非名安可詮其用。冬穴夏巣之世。猶昧典章。雲官火紀之君。方崇徽號。寔乃發揮功業。闡揚尊名。名之爲義。其來尚矣。伏惟。皇帝陛下。臨馭天下。十有餘年。海内清平。朝廷无事。祥瑞頻至。寳字荐臻。乃聖乃神。允文允武。諒無得而稱焉。曁乎國絶皇嗣。人懷彼此。降天尊於人願。鳴謙克光。損乾徳於坤儀。鴻基遂固。展誠敬而追遠。攀慕惟深。勤温清以承顏。因心懇至。故有九服宅心。咸荷望雲之慶。萬方傾首。倶承就日之輝。皇太后叡徳上昇。善穆儷天之位。深仁下濟。爰昭法地之猷。日月於是貞明。乾坤以之交泰。遂乃欽承顧命。議定皇儲。弃親擧踈。心在公正。實在志於天下。永無私於一己。既而遊神惠苑。體三空之玄宗。降迹禪林。開一眞之妙覺。大慈至深。建藥院而普濟。弘願潜運。設悲田而廣救。是以煙浮震幄。寳■呈祥。蟲彫藤枝。禎文告徳。遂使百神恊賛。天平之化不窮。黎元樂推。地成之徳逾遠。臣等入參帷■。出廁周行。鳴珮曳綸。綿積年祀觀斯盛徳。戴斯昌化。臣子之義。何無稱賛。人欲而天必從。狂言而聖尚擇。謹據典策。敢上尊號。伏乞。奉稱上臺寳字稱徳孝謙皇帝。奉稱中臺天平應眞仁正皇太后。上恊天休。傳鴻名於萬歳。下從人望。揚雅稱於千秋。不勝至懇踊躍之甚。謹詣朝堂。奉表以聞。」僧綱表曰。沙門菩提等言。菩提聞。乾坤高大覆載。以之顯功。日月貞明照臨。由其甄用。至於混群有而饒益。撫萬物而曲成。獨標十号之尊。式崇四大之極。故能徽猷歴前古以不朽。妙迹流後葉而恒新。然則表徳稱功。莫不由於名號。伏惟。皇帝陛下乃聖繼聖。括六合而承基。乃神襲神。環四溟而光宅。期政道於刑措。駈懷生於仁宜。追遠之孝尤重。錫類之徳弥厚。不以逸遊爲念。俯以。謙卑在懷。瑞蚕藻文。薦聖壽之遐祉。寳字結象。開皇基之永昌。皇太后遊心五乘。棲襟八正。化■應供。道双至眞。發揮神化之丹青。抑揚陶甄之鎔範。正慮獨斷。搜離明於舜濱。深仁幽覃。浮赤文於尭渚。故能遠安近。至治美於成康。治定功成。無爲盛於軒昊。固足以垂顯號建嘉名。軼三五而飛英。超八九而騰茂者也。陛下謙讓。推而不居。菩提等竊疑焉。菩提等逖察前徽。緬鏡遐載。隨時立制。權代適宜。皇王雖殊。其揆一也。菩提等不勝丹款之誠。謹上尊號。陛下稱曰寳字稱徳孝謙皇帝。皇太后稱曰天平應眞仁正皇太后。伏願。陛下皇太后。抑謙光之小節。從梵侶之■言。庶使蟠木之郷。燭龍之地。問號仰澤。聽聲傾光。凡厥在生。誰不幸甚。沙門菩提等不任下情。謹奉表以聞。」詔報曰。朕覽卿等所請。鴻業良峻。祗畏允深。忝以寡薄。何當休名。而上天降祐。帳字開平。厚地薦祥。蚕文表徳。竊惟此事。天意難違。俯從衆願。敬膺典礼。号曰寳字稱徳孝謙皇帝。又見上皇太后之尊号。感喜交懷。日興忘倦。任公卿之所表。從耆緇之所乞。策曰天平應眞仁正皇太后。受此推新之号。何无洗舊之令。宜改百官之名。載施寛大之澤。其天下見禁囚徒。罪無輕重咸從放免。其依先格。放却本土。无故不上之徒。悉還本司。又自天平寳字元年已前監臨自盜。盜所監臨。及官物欠負未納悉免。天下諸國隱於山林清行逸士十年已上。皆令得度。其中臣忌部。元預神宮常祀。不闕供奉久年。宜兩氏六位已下加位一級。其大學生。醫針生。暦算生。天文生。陰陽生。年廿五已上授位一階。其依犯擯出僧等戒律無闕。移近一國。」其大僧都鑒眞和上、戒行轉潔、白頭不變。遠渉滄波、歸我聖朝。号曰大和上。恭敬供養。政事躁煩。不敢勞老。宜停僧綱之任。集諸寺僧尼。欲學戒律者。皆属令習。」又勅曰。内相於國。功勳已高。然猶報効未行。名字未加。宜下參議八省卿博士等。准古正議奏聞。不得空言所。無濫汗聽覽。

辛丑。外從五位下僧延慶。以形異於俗。辞其爵位。詔許之。其位祿位田者有勅不收。」授外從五位下山口忌寸佐美麻呂從五位下。正六位上茨田宿祢牧野外從五位下。

癸夘。以從五位下笠朝臣眞足爲伊勢介。正五位下大伴宿祢犬養爲右衛士督。

丙午。増宮人職員。事在別式。

戊申。勅曰。子尊其考。礼家所稱。策書鴻名。古人所貴。昔者。先帝敬發洪誓。奉造盧舍那金銅大像。若有朕時不得造了。願於來世。改身猶作。既而鎔銅已成。塗金不足。天感至心之信終出勝寳之金。我國家於是初有奇珍。開闢已來。未聞若斯盛徳者也。加以。賊臣懷惡。潜結逆徒。謀危社稷。良日久矣。而畏威武。欽仰仁風。不敢競鋒。咸自馴服。可謂聖武之徳。比古有餘也。其不奉揚洪業。何以示於後世。敬依舊典。追上尊号。策稱勝寳感神聖武皇帝。謚稱天璽國押開豊櫻彦尊。欲使傳休名於萬代。与乾坤而長施。揚茂實於千秋。共日月而久照。普告遐邇。知朕意焉。」又勅。日並知皇子命。天下未稱天皇。追崇尊号。古今恒典。自今以後。宜奉稱岡宮御宇天皇。

乙夘。遣使大秡天下諸國。欲行大甞故也。

丁巳。勅。大史奏云。案九宮經。來年己亥。當會三合。其經云。三合之歳。有水旱疾疫之災。如聞。摩訶般若波羅密多者。是諸佛之母也。四句偈等受持讀誦。得福徳聚不可思量。是以。天子念。則兵革災害不入國裏。庶人念。則疾疫癘鬼不入家中。斷惡獲祥莫過於此。宜告天下諸國。莫論男女老少。起坐行歩口閑。皆盡念誦摩訶般若波羅密。其文武百官人等。向朝赴司。道路之上。毎日常念。勿空往來。庶使風雨隨時。咸無水旱之厄。寒温調氣。悉免疾疫之災。普告遐邇。知朕意焉。

戊午。遣攝津大夫從三位池田王。告齋王事于伊勢太神宮。」又遣左大舍人頭從五位下河内王。散位從八位下中臣朝臣池守。大初位上忌部宿祢人成等。奉幣帛於同太神宮。及天下諸國神社等。遣使奉幣。以皇太子即位故也。

癸亥。歸化新羅僧卅二人。尼二人。男十九人。女廿一人。移武藏國閑地。於是。始置新羅郡焉。

甲子。以紫微内相藤原朝臣仲麻呂任大保。勅曰。■善懲惡。聖主格言。賞績酬勞。明主彜則。其藤原朝臣仲麻呂者晨昏不怠。恪勤守職。事君忠赤。施務無私。愚拙則降其親。賢良則擧其怨。殄逆徒於未戰。黎元獲安。固危基於未然。聖暦終長。國家无乱。略由若人。平章其勞。良可嘉賞。其伊尹有■之勝臣。一佐成湯。遂荷阿衡之号。呂尚渭濱之遺老。且弼文王。終得營丘之封。况自乃祖近江大津宮内大臣已來。世有明徳。翼輔皇室。君歴十帝。年殆一百。朝廷無事。海内清平者哉。因此論之。准古無匹。汎惠之美。莫美於斯。自今以後。宜姓中加惠美二字。禁暴勝強。止戈靜乱。故名曰押勝。朕舅之中。汝卿良尚。故字稱尚舅。更給功封三千戸。功田一百町。永爲傳世之賜。以表不常之勳。別聽鑄錢擧稻及用惠美家印。▼是日。大保從二位兼中衛大將藤原惠美朝臣押勝。正三位中納言兼式部卿神祇伯石川朝臣年足。參議從三位出雲守文室眞人智努。參議從三位紫微大弼兼兵部卿侍從下総守巨勢朝臣關麻呂。參議紫微大弼正四位下兼左大弁紀朝臣飯麻呂。參議正四位下中務卿藤原朝臣眞楯等。奉勅改易官号。太政官惣持綱紀。掌治邦國。如天施徳生育萬物。故改爲乾政官。太政大臣曰大師。左大臣曰大傅。右大臣曰大保。大納言曰御史大夫。紫微中臺。居中奉勅。頒行諸司。如地承天亭毒庶物。故改爲坤宮官。中務省。宣傳勅語。必可有信。故改爲信部省。式部省。惣掌文官考賜。故改爲文部省。治部省。僧尼賓客。誠應尚礼。故改爲礼部省。民部省施政於民。惟仁爲貴。故改爲仁部省。兵部省。惣掌武官考賜。故改爲武部省。刑部省。窮鞫定罪。要須用義。故改爲義部省。大藏省。出納財物。應有節制。故改爲節部省。宮内省。催諸産業。廻聚供御。智水周流。生物相似。故改爲智部省。彈正臺。糺正内外。肅清風俗。故改爲糺政臺。圖書寮。掌持典籍。供奉内裏。故改爲内史局。陰陽寮。陰陽暦數。國家所重。記此大事。故改爲大史局。中衛府。鎭國之衛。但此爲先。故改爲鎭國衛。官重位卑。故大將爲正三位官。改曰大尉。少將爲從四位上官。曰驍騎將軍。員外少將爲正五位下官。曰次將。衛門府。禁衛諸門。監察出入。故改爲司門衛。左右衛士府。率諸國勇士。分衛宮掖。故改爲左右勇士衛。左右兵衛府。折衝禁暴。虎奔宣威。故改爲左右虎賁衛。

丙寅。外從五位下津史秋主等卅四人言。船。葛井。津。本是一祖。別爲三氏。其二氏者蒙連姓訖。唯秋主等未霑改姓。請改史字。於是賜姓津連。

九月壬申。西海道問民苦使從五位下藤原朝臣楓麻呂等採訪民之疾苦廿九件。勅大宰府隨事處分。

丁丑。先是。國司交替。未有程期。仍令明法博士論定。明法曹司言。遷任國司。向京期限。依倉庫令。倉藏及文案孔目。專當官人交替之日。並相分付。然後放還。但今。令條雖立分付之文。律内無科淹滯之罪。因茲。新任國司。不勤受領。得替官人規延歳月。遂使踰年隔考。還到居官。於事商量。甚乖道理。謹案選叙令云。凡職事官。患經百廿日不愈者解官者。准是而論。官符到後。百廿日内。付了歸京。若應過限者。申官請裁。違此停留灼然合解。就中。欠負官倉。留連不付者。論實是罪人也。知情許容。限内无領者。准法是同罪也。何者。職制律云。凡有所請求。主司許者与同罪。據此而言。舊人規求延日者。所謂請求也。新司受囑聽容。所謂主司也。新舊兩人。並皆有罪。若此之輩。同合解官。但實无欠負。拘令解官者。原情可責。罪在新人。准律。以故入人罪論者。自茲以後。爲例行之。」常陸國鹿嶋神奴二百十八人便爲神戸。

己夘。右京人正六位上辛男床等一十六人賜姓廣田連。

丁亥。小野朝臣田守等至自渤海。渤海大使輔國大將軍兼將軍行木底州刺史兼兵署少正開國公揚承慶已下廿三人。隨田守來朝。便於越前國安置。

丁酉。始頒越前。越中。佐渡。出雲。石見。伊豫等六國飛驛鈴。國一口。

冬十月甲子。勅。如聞。吏者民之本也。數遷易。則民不安居。久積習。則民知所從。是以。服其徳而從其化。安其業而信其令。頃年。國司交替。皆以四年爲限。斯則適足勞民。未可以化。孔子曰。如有用我。三年有成。夫以大聖之徳。猶須三年。而况中人乎。古者。三載考績。三考黜陟。所以表善簡惡盡臣力者也。自今以後。宜以六歳爲限。省送故迎新之費。其毎至三年。遣巡察使。推検政迹。慰問民憂。待滿兩廻。隨状黜陟。庶令移易貪俗。悉變清風。黎元息肩。倉廩有實。普告遐邇。知朕意焉。」又勅。諸國史生遷易。依格待滿六年者。望人既多。任所良少。由此。或有至於白頭不得一任。空歸故郷潜抱怨歎。自今以後。宜以四歳爲限。遍及群人。」發陸奥國浮浪人。造桃生城。既而復其調庸。便即占着。又浮宕之徒貫爲柵戸。

丁夘。授遣渤海大使從五位下小野朝臣田守從五位上。副使正六位下高橋朝臣老麻呂從五位下。其餘六十六人各有差。」美濃國席田郡大領外正七位上子人。中衛无位吾志等言。子人等六世祖父乎留和斯知。自賀羅國慕化來朝。當時未練風俗。不著姓字。望隨國号。蒙賜姓字。賜姓賀羅造。

十一月辛夘。御乾政官院。行大甞之事。丹波國爲由機。播磨國爲須岐。

癸巳。御閤門宴於五位已上。賜祿有差。

甲午。饗内外諸司主典已上於朝堂。賜主典已上番上。及學生等六千六百七十餘人布綿有差。其明經。文章。明法。音。算。醫。針。陰陽。天文。暦。勤公。勤産。工巧。打射等五十七人賜絲人十■。文人上詩者。更益十■。

辛未。神祇官人及由機須岐兩國國郡司等。並加位階。并賜祿有差。授播磨介從五位下上毛野公廣濱從五位上。丹波守外從五位下大藏忌寸麻呂從五位下。

十二月丙午。徴發坂東騎兵。鎭兵。役夫。及夷俘等。造桃生城小勝柵。五道倶入。並就功役。毀從四位下矢代女王位記。以被幸先帝而改志也。

戊申。遣渤海使小野朝臣田守等奏唐國消息曰。天寳十四載歳次乙未十一月九日。御史大夫兼范陽節度使安祿山反。擧兵作乱。自稱大燕聖武皇帝。改范陽作靈武郡。其宅爲潛龍宮。年号聖武。留其子安卿緒。知范陽郡事。自將精兵廿餘万騎。啓行南往。十二月。直入洛陽。署置百官。天子遣安西節度使哥舒翰。將卅万衆。守潼津關。使大將軍封常清。將十五万衆。別圍洛陽。天寳十五載。祿山遣將軍孫孝哲等。帥二万騎攻潼津關。哥舒翰壞潼津岸。以墜黄河。絶其通路而還。孝哲鑿山開路。引兵入至于新豊。六月六日。天子遜于劔南。七月甲子。皇太子與即皇帝位于靈武郡都督府。改元爲至徳元載。己夘。天子至于益州。平盧留後事徐歸道。遣果毅都尉行柳城縣兼四府經畧判官張元澗。來聘渤海。且徴兵馬曰。今載十月。當撃祿山。王須發騎四万。來援平賊。渤海疑其有異心。且留未歸。十二月丙午。徐歸道果鴆劉正臣于北平。潛通祿山。幽州節度使史思明謀撃天子。安東都護王玄志仍知其謀。帥精兵六千餘人。打破柳城斬徐歸道。自稱權知平盧節度。進鎭北平。至徳三載四月。王玄志遣將軍王進義。來聘渤海。且通國故曰。天子歸于西京。迎太上天皇于蜀。居于別宮。弥滅賊徒。故遣下臣來告命矣。渤海王爲其事難信。且留進義遣使詳問。行人未至。事未至可知。其唐王賜渤海國王勅書一卷。亦副状進。於是。勅大宰府曰。安祿山者。是狂胡狡竪也。違天起逆。事必不利。疑是不能計西。還更掠於海東。古人曰。蜂■猶毒。何况人乎。其府帥船王。及大貳吉備朝臣眞備。倶是碩學。名顯當代。簡在朕心。委以重任。宜知此状。預設奇謀。縱使不來。儲備無悔。其所謀上策。及應備雜事。一一具録報來。

癸丑。左京人廣野王賜姓池上眞人。

壬戌。渤海使揚承慶等入京。

丙寅。以式部散位四百人。蔭子位子留省資人共二百人。兵部散位二百人。爲定額与考。自餘額外情願輸錢續勞者。一依前格處分。

猜你喜欢
  卷一百七十四·列传第七十一·柯劭忞
  第三十四回 累次发兵才平叛酋 借端详梦迭献忠忱·蔡东藩
  康熙四十八年一月至康熙五十年十二月·蒋良骐
  卷一百二十七·杨士奇
  卷之二百二十三·佚名
  卷之五百十六·佚名
  卷之四十五·佚名
  花随人圣庵摭忆·黄濬
  卷七十三·佚名
  平定金川方略卷二十六·来保
  卷十六·吕中
  齐王杨·魏徵
  朱燮元传·张廷玉
  奏谳书十四·佚名
  卷一百七十五·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刘澜·唐圭璋

      澜字养源,号江村,天台人。尝为道士,还俗,干谒无成。景炎元年(1276)卒。   庆宫春   重登峨眉亭感旧   春翦绿波,日明金渚,镜光尽浸寒碧。喜溢双蛾,迎风一笑,两情依旧脉脉。那时同醉,锦袍湿、乌纱欹侧。英游何在,满目青

  • 卷四十二·阮阅

      ●卷四十二·鬼神门  昔年陈州有女妖,自云孔大娘。□(每)昏夜于鼓腔中与人语言,尤知未来事。时晏元宪(献),守陈,方制小词一阕,修改未定,而孔大娘已能歌之矣。  亦可怪也。〔《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八〕  长安慈恩

  • 歴代诗话卷五十九·吴景旭

      辛集中之下  宋诗  警悟  西清诗话曰鲁直少警悟八嵗能作诗送人赴举云送君归去明主前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此巳非髫稚语矣  吴旦生曰鲁直七嵗巳作牧童诗警悟不待言其父为亚夫名庶有恠石一絶云山

  • 卷二十七·陈均

    <史部,编年类,九朝编年备要钦定四库全书九朝编年备要巻二十七  宋 陈均 撰徽宗皇帝【起甲申崇宁三年止庚寅大观四年】甲申崇寜三年春正月加邢恕官国朝缘边弓箭手乃守边之篱落无事则耕及战则

  • 七三七 山西巡抚喀宁阿奏遵旨查办《青霞集》等空格书情形棹·佚名

    七三七 山西巡抚喀宁阿奏遵旨查办《青霞集》等空格书情形棹乾隆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日窃臣于十一月二十六日承准大学士 公阿桂、尚书 额驸 公福隆安字寄,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二十日奉上谕:昨因各省进到遗书,有应抄之沈炼

  • 通鉴纪事本末卷四十二上·袁枢

    宋 袁枢 撰契丹灭晋【刘知逺复汴京附】后晋高祖天福四年成徳节度使安重荣出于行伍性粗率恃勇骄暴毎谓人曰今世天子兵彊马壮则为之耳府廨有幡竿高数十尺尝挟弓矢谓左右曰我能中竿上龙首者必有天命一发中之以是益自负

  • 宋纪八 太祖文皇帝下之上元嘉二十八年(辛卯、451)·司马光

    宋纪八 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辛卯,公元451年)[1]春,正月,丙戌朔,魏主大会群臣于瓜步山上,班爵行赏有差。魏人缘江举火;太子左卫率尹弘言于上曰:&ldquo;六夷如此,必走。&rdquo;丁亥,魏掠居民,焚庐舍而去。[1]春季,正月,丙戌朔(初一),北魏

  • 卷五十七【起哀公元年尽五年】·杜预

    <经部,春秋类,春秋左传注疏>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注疏卷五十七【起哀公元年尽五年】晋杜氏注 唐陆德明音义 孔颖达疏哀公【音义】【陆曰哀公名蒋定公之子盖夫人定姒所生敬王二十八年即位諡法恭

  • 卷五·湛若水

    <經部,春秋類,春秋正傳欽定四庫全書春秋正傳卷五     明 湛若水 撰桓公【桓王十三年】五年【齊僖二十四年晉小子二年衛宣十二年蔡桓八年鄭莊三十七年桓五十年陳桓三十八年卒杞武四十四年宋莊三年秦寧九年楚

  • 卷四十七·王道焜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杜林合注卷四十七 明 王道焜赵如源 同编哀公一【公名蒋定公之子盖夫人定姒所生諡法恭仁短折曰哀】周【敬王二十六年○敬王四十一年孔子卒鲁哀公十九年敬王崩子元王立此据哀传载敬王崩故也按诸本敬

  • (十四)·钱穆

    《近思录》卷十四圣贤气象,凡二十六条。明道言:&ldquo;尧与舜是无优劣,及至汤武便别。孟子言性之反之,自古无人如此说,只孟子分别出来,便知得尧舜是生而知之,汤武是学而能之。文王之德,则似尧舜。禹之德,则似汤武。要之,皆是圣

  • 佛教会是本佛教之慈悲心和智慧心所组成的·太虚

    ──十九年一月在晋江佛教会讲──今天是晋江佛教会开成立大会的日子,太虚因游览泉城名胜,得参预此会,心里觉得有无量欢喜;秉此无量欢喜的心,来与到会的学佛同志谈谈。讲到佛教的事情,向来一般人的观念,都以这是寺院僧众的事

  • 宗镜录卷第五·延寿

    夫真心靡易。妙性无生。凡圣同伦。云何说妄。答。本心湛寂。绝相离言。性虽自尔。以不守性故。随缘染净。且如一水。若珠入则清。尘杂则浊。又如一空。若云遮则昏。月现则净。故大智度论云。譬如清净池水。狂象入中。

  • 妙吉祥平等秘密最上观门大教王经卷第一·佚名

        宋契丹国师中天竺摩竭陀国三藏法师慈贤译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于华林园中饮食讫跏趺而坐。时有弥勒菩萨等。白佛言世尊我等虽闻三乘甚深妙法。我有少疑欲当启问世尊。此法门外更有法不。世尊告曰善哉善哉。

  • 伤寒审证表·包诚

    一卷。清包诚撰。包诚字兴言,泾县(今属安徽)人。同治年间曾官湖北同知。从学于张宛邻,私淑黄元御。张宛邻崇拜黄元御之医术,令包氏校雠黄氏诸书。包氏尤致力于 《伤寒论》的研究。认为《伤寒论》文奥义精,难以记诵,如

  • 品花宝鉴·陈森

    狭邪小说,六十回。又名《群花宝鉴》、《燕京评花录》、《怡情佚史》。旧说作者名陈森书(见《罗延室笔记》)。但其《梅花梦》传奇则自署“毗陵陈森”,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修订本中指出作者应为陈森,“书”字为“误

  • 陈辅之诗话·陈辅

    宋代诗论著作。1卷。陈辅著。此书成于北宋,亡佚已久,今人郭绍虞自曾慥《类说》、张鎡《仕学规范》、陶宗仪《说郛》中辑得25则,编入于《宋诗话辑佚》。就所得见者观之,书中记杂事,录诗句,间附评议。作者论诗较重内容,

  • 五大虚空藏菩萨速疾大神验秘密式经·佚名

    一卷,唐金刚智译。说五大虚空藏修法之仪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