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沈洙传

沈洙字弘道,吴兴武康人。祖父沈休稚,梁余杭县令。父沈山卿,梁国子博士、中散大夫。

沈洙少时文雅大方,不与人滥行交游。治《三礼》、《春秋左氏传》。精通典籍,博闻强记,于《五经》章句、诸子史书,有问必能作答。初仕为梁湘东王国左常侍,转中军宣城王限内参军,板授为仁威临贺王记室参军,迁尚书祠部郎中,时年约二十岁出头。大同年间(535~546),学者多涉览文史,不好为章句之学,而沈洙独能于深刻思研经典之理,吴郡朱异、会稽贺琛对他十分嘉许。及至朱异、贺琛于士林馆讲述制义与旨义,每每让沈洙为都讲。侯景之乱发,沈洙逃到临安,当时世祖也在此地,亲自前往学习受业。及至高祖入朝辅政,除为国子博士,与沈文阿同掌仪礼。

高祖受禅,加沈洙为员外散骑常侍,历任扬州别驾从事史、大匠卿。有司上奏说前宁远将军、建康县令沈孝轨门生陈三儿上书称其老主人之灵柩在周,少主人奉命出使关内,因此想迎取灵柩,很久了却未返回。本月的晦日就满两周年了,主人之弟与子女现在此者,是该到月末就除去灵位,内外亲改换吉服,还是等主人回来将礼数补全?以此事咨询左丞江德藻,德藻议:“王卫军说,‘长期停丧不葬,只有主人不变服,其余亲眷各自终其月数而除服。’这大抵是引《礼记》之文来论在家中有特殊原因而未得入葬者。孝轨既已到了异国,尽避已有迎丧之名,然而还期没有定准,诸弟如果因此不除服,长久地断了婚姻之事,这于人情或许有些不妥。中原沦陷以后,理应有旧例可援,应咨问沈常侍加以详议。”沈洙议曰:“礼有对正礼之变通,也有从宜的。《礼·小记》云‘长时间未能入葬者,只有主丧之人不除服,其余以麻终月数后除丧服就够了。’注云‘其余谓傍亲’。照郑玄所解,众子都应不除服,王卫军所引,大抵是礼之正制。然而吴魏东关之役,魏国既已丧失了尸首和灵柩,无法按期下葬,当时之议认为礼中无终身服丧之说,所以下制让大家除服。西晋末叶遭动乱之祸,有的死于虏庭,无法迎取回来殓葬,所以东晋重申此制。李胤的祖父,王华的父亲,均生死不测,其子孙皆按时释去丧服,这些都属于对礼制的合理变通。孝轨尽避借奉命出使之机想迎取灵柩,然而戎狄之国难与为亲,还期无法确定。我认为应依东关旧例,凡灵柩在他国者,均应释服除丧,拆去灵位,给以附祭,如灵柩得以迎还,另行改葬之礼。自从天下大乱,元帝梁氏被倾覆以来,众人流散于国外,以致礼节不能正常履行,像沈孝轨之辈,想来不是一个二个,岂可将丧期无限制地拖下去而永不除去丧服,朝廷自应对此加以限定,以大义来决民恩情,访求博闻之人,按礼制来折衷处理。”德藻依从沈洙之议,奏可。

世祖即位,迁通直散骑常侍,侍读东宫。不久兼任尚书左丞,领扬州大中正,迁光禄卿,侍读如故。废帝继位,复为通直散骑常侍,兼尚书左丞。迁戎昭将军、轻车衡陽王长史,行府国事,兼带琅邪、彭城二郡丞。按梁代旧律,对囚犯使用测刑之法,每天上刑一次,起自申时,终于二更。及比部郎范泉删定律令,以旧法测立时间太长,非人所能忍受,将其刻数分开,改为日上两次。廷尉认为新制太轻,请求集八座丞郎及祭酒孔奂、行事沈洙五舍人会于尚书省详加议定。当时高宗为录尚书,集聚众人议之,都官尚书周弘正道:“不知狱中所测之人,有几人招供?几人不招供?必须事前责令取得人名及数量连同其罪名,然后再集议。”廷尉监沈仲由列称,另定新制以后,有寿羽儿一人犯杀寿慧罪,刘磊渴等八人犯偷马仗家口渡江北上罪,依法测之,刻满未招供。刘道朔犯七七改服辱亲罪,依法测定,前后二日而招认。陈法满犯受派遣而藏物、阿曲法律接受贿钱罪,没等上测刑便招供。弘正评论说:“凡是各种各样的案件,必当以情理论之,正言官依辞色气耳目五听之法来审案,验证其虚实岂能全靠拷打来断案。况且测人乃是因时而行,本非古制,近代以来,方有此法。起自申时,终于二更,岂是常人所能忍受?所以重刑之下,危惧之中,无人不服,冤枉者多。早晚二次,以同等刻数,交替而求问,应该是比较恰当的。如果说比先前之时间略有缩短,以致犯实罪之人不肯招认,如再将时间延长,难道就没有妄乱之招供了吗?况且人之忍受能力,既然有强有弱,各人之立志,本来也是多种多样。至于贯高受榜、笞、刺、..诸刑,体无完肤,戴就所受熏针之刑均用至极点,到了病危仍是志向不移,这岂是关涉时间之长短,拷打测立之优与劣的问题?与其杀掉无辜之人,不如失去不去执行常规之法,一种罪有疑问宁可择其轻者处之,一宗功劳有疑问宁可择其重者而赏之,这正是古时圣王所垂示的修明之法。我认为依照范泉所定之制,于事为允当。”舍人盛权议曰:“比部范泉之新制,尚书周弘正明确之意见,均合于《虞书》有疑之罪惟从其轻的意旨,也合于《殷颂》区别对待以治陈书其罪的做法。经查自廷尉监沈仲由等列出新制以后,计有案件十一人次,其所测共十人,招供者只有一人。我认为犯罪之囚犯,审判官应明加辨析,穷根究底地考查其事理。如罪行有可疑之处,自然应开审加以评判,以能够不滥用测刑为幸;如果罪行确有实证,便可开审给以测立;这样就能使屈直分判,用刑与宽宥有法可依。范泉现今上书陈述《汉律》,说是‘死罪与削除名籍,罪证明白无误,拷掠已至极点,仍然抵赖隐瞒不肯服罪者,判断时应列上这一笔’。杜预注云‘处当,证验明白之状,列入其抵赖隐瞒之意’。我寻思旧制苛刻严酷,只有百分之一的人不招供,新制宽松和缓,十个倒有九个不招供,将两种文律加以汇总比较,宽与猛差异实在太大,判决时列上一笔,这一点迄今未见改革。我认为应于典章法规中,再详述‘处当列上’之文。”洙议曰:“夜间测立,缓与急容易造成欺诳,应兼用白天的时间,这样处理要合理一些。只是漏刻之缓急,今与古不同,《汉书·(这里有漏几百字,pdf在491页)

猜你喜欢
  卷四·程俱
  第四十八回 父死弟孤文姬托命 夫骄妻悍孙寿肆淫·蔡东藩
  第九十七回 决大河漂没汴梁城 通内线恭进田妃舄·蔡东藩
  第五十三回 伍文定纵火擒国贼 王守仁押俘至杭州·蔡东藩
  卷十四·六朝(齐)·蒋一葵
  宋史全文卷二十中·佚名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十五·佚名
  卷之四百十一·佚名
  卷之九百四十九·佚名
  卷之四百五十三·佚名
  ●卷四·刘体智
  五四三 云贵总督李侍尧等奏第五次收缴应禁书籍并再定限查办折·佚名
  三三二 谕着大学士舒赫德于敏中等以原衔分充文渊阁领阁直阁事等·佚名
  卷六 邻交志上三·黄遵宪
  第一章 总论·吕思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五出 禊游·洪昇

    【双调引子·贺圣朝】〔丑上〕崇班内殿称尊,天颜亲奉朝昏。金貂玉带蟒袍新,出入荷殊恩。咱家高力士是也,官拜骠骑将军。职掌六宫之中,权压百僚之上。迎机导窾,摸揣圣情;曲意小心,荷承天宠。今乃三月三日,万岁爷与贵妃娘

  • 吴镇·隋树森

    吴镇(一二八O——一三五四),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梅沙弥。嘉兴(今属浙江省)人,善画,为元四大画家之一。每画山水竹石,辄题诗其上,时人号为三绝。又师事毗陵柳天骥,得其性命之学,深通易理,尝垂帘卖卜,隐居武塘。

  • 卷三十四·查慎行

    钦定四库全书敬业堂诗集卷三十四翰林院编修查慎行撰西阡集【起丙戌十月尽十二月】凡词臣请假葬亲者例移吏部须六年俸满方与彚题余自癸未入馆甲申授职通计前後历俸未满四年丙戌秋杪随驾归自口外於直庐冒昧陈情叨蒙圣恩

  • 卷四百八·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八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四十二 张弼 酬杨编修维新 灼灼东风桃缟缟西园李采采谅匪艰举手聊漫尔云胡自束缚企望邈千里齿髪易衰谢岁月不我俟抗走京华尘欵曲谢知己素心为我倾瑶琴为

  • 卷十三·佚名

    台湾诗钞卷十三徐莘田章炳麟江祖着徐莘田莘田,号东海,又号撷红馆主,澳门人。光绪二十四年秋来台,寓基隆。番子沟泛舟鲤鱼风细拂轻艘,竹里人家吠小尨;「八」字兰桡「之」字水,青山如画入篷窗。基隆竹枝词日烘狮岭,射璀璨之文光

  • 御选宋诗卷四十五·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宋诗卷四十五七言律诗一李昉禁林春直疎林揺曵日辉辉直阁深严半掩扉一院有花春昼永八方无事诏书稀树头百啭莺莺语梁上新来燕燕飞岂合此身居此地妨贤尸禄自知非杨徽之寒食日寄郑起侍郎清明时节出郊原寂

  • 卷二十七 志二·赵尔巽

      ◎天文二   △仪象   汉创浑天仪,谓即玑衡遗制,唐、宋皆仿为之。至元始有简仪、仰仪、闚几、景符等器,视古加详焉。明于北京齐化门内倚城筑观象台,仿元制作浑仪、简仪、天体三仪,置于台上。台下有晷景堂、圭表、壶

  • 通志卷七十四·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灾祥略第一序 天 日 月 星 地【山附】水 旱 火 风灾祥序仲尼既没先儒驾以妖妄之说而欺后世后世相承罔敢失坠者有两种学一种妄学务以欺人一种妖学务以欺天凡说春秋者皆

  • 一三一八 军机处为江西解京禁书已交翰林院办理事致江西巡抚咨文·佚名

    一三一八 军机处为江西解京禁书已交翰林院办理事致江西巡抚咨文乾隆五十三年十月二十三日办理军机处为咨覆事。准江西省差弁邹凯管解应毁禁书四十四种,计一千一百二十四本五十八帙,又《通鉴纲目续编》一百八十七部,计三

  • 晋纪一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元年(乙酉、265)·司马光

    晋纪一 晋武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 [1]春,三月,吴主使光禄大夫纪陟、五官中郎将洪与徐绍、孙偕来报聘。绍行至濡须,有言绍誉中国之美者,吴主怒,追还,杀之。 [1]春季,三月,吴主派遣光禄大夫纪陟、五官中郎将洪,与徐绍、孙一起

  • 交收东三省条约·佚名

    一九〇二年四月八日,光绪二十八年三月初一日,俄历一九〇二年三月二十六日,北京。大清国大皇帝与大俄国大皇帝,愿将于华历光绪二十六年,即俄历一千九百年,在中国生出之变乱所伤邦交,复行敦固,兹为商议东三省各事,大清国大皇帝特

  • 三鱼堂剩言卷八·陆陇其

    阅学蔀通辨见象山对朱济道言收拾精神自立主宰当恻隐时自然恻隐当羞恶时自然羞恶因思象山阳明景逸念台皆是收拾精神一路工夫皆是心学但象山主静阳明则不分动静景逸主静念台则不分动静象山阳明则竟不要读书穷理景逸念台

  •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十一·王日休

      天台智者大师劝修行人专修净土  设文曰。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秖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涂中。救苦众生。因何求生净土。自安其身舍离众生。则是无大慈悲。专为自利障菩提道。智者答。菩萨有二种。一

  •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四·佚名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十不善品第四十八(一)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其有众生。修行杀生。广布杀生。种地狱罪。饿鬼.畜生行。若生人中。寿命极短。所以然者。由害他命。若有众

  • 佛性论 第三卷·世亲

    佛性论 第三卷天亲菩萨造陈天竺三藏真谛译辩相分第四中总摄品第五复次总摄义应知。摄有二种。一者由因。二者由果。由因摄者。是如来性清净。有四种因。三种法与三譬。相似故取海为喻。三法者。一法身清净因。

  • 金师子章云间类解·净源

    晋水沙门净源述法非喻不显。喻非法不生。是故至人。见一真之性匪殊也。故用金师子以况之。见群生之器匪齐也。故用诸法章以导之。富哉。非吾祖贤首垂一乘之文。廓十方之奥。则何以流慈训世。随机有授。非天册圣帝卑万

  • 满洲源流考·阿桂

    又称《钦定满洲源流考》。区域志。清阿桂(1717—1797)等修,麟喜等纂。二十卷。桂字广廷、文成,号云岩,初为满洲正蓝旗人。后改隶正白旗,姓章佳氏。 乾隆举人。官武英殿大学士、副都统、礼部尚书。曾领修《盛京通志》

  • 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佚名

    唐不空译,与大集经虚空藏菩萨品同本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