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献王陈昌传
衡陽献王陈昌字敬业,为高祖第六子。梁太清末年,高祖南征李贲,命陈昌和宣后随沈恪回吴兴。高祖东讨侯景时,陈昌与宣后、世祖都被侯景囚禁。侯景之乱平定后,拜官长城国世子、吴兴太守,时年十六岁。
陈昌容貌伟岸俊美,神态清秀,性情聪雅善辩,熟谙治政之道。高祖派陈郡谢哲、济陽蔡景历辅佐陈昌治理辖郡,又派吴郡杜之伟跟陈昌讲授经书,昌读书过目成诵,明析义理,能十分流畅加以剖析。不久与高祖一起去荆州,梁元帝授任昌为员外散骑常侍。荆州陷落,昌又与高宗一起被移至关右,西魏因高祖的缘故,甚是以礼相待。
高祖即位,多次派使臣去接高宗和陈昌回,北周人答而不遣,等到高祖崩后,才放他们回朝。那时王琳堵在中游,昌不能回京都,暂居安陆。王琳之乱平定后,天嘉元年(560)二月,昌从安陆出发,经鲁山渡江,当时巴陵王萧禮等率百官上奏表说:
臣知道分封诸子为王连城以卫国,是周代的美好规范,封邦建国,是汉代的宏规,所以周代得以世代相传长久不衰,是以邢、卫诸国为基础,汉代得以国运长久,实在是有赖河、楚诸国。
伏惟陛下英明睿智,昭明大业,圣德钦明,道德与日月同光,与天地媲美。先前本朝创业之初,国运艰难,献王陈昌参与国家大谋,集结重义轻生之人匡定天下,对外用兵声震四方,对内定国神明威武,所以能使国家再度安宁,使百姓得以蒙受恩惠。自从武帝升天,王师远征未还,太子隔在外地,不能回来继位,国家危难,国事垂危,前途未卜。不久平乱返都,公卿谋立新天子,从此奠定了我朝基业,国家兴旺昌盛,民心归附,无愧于列祖列宗,国家未来之中兴,关键在今天,人心所向天意所钟。王琳叛乱,亡命已久,现在他勾结外敌,顺流直下,肆无忌惮,战船兵众,水陆并进,军民疲惫不堪,国库空虚,朝廷内外騷动不安,危机四伏。您操劳国事,根据品位授任官职,百官各尽其职,凶恶之徒自取灭亡,澄清四海,涤荡八极,雄图大略远近皆钦,仁德之声望传遍天下,德教所及,百姓相率从善,所以能够功业比伯禹还深厚,仁德比大尧还崇高,岂只是让国家得到安宁,让百姓有所依托。
第六皇弟昌,近年以妙龄入北齐为质,被他们扣留,远隔关山万重,毫无自由。陛下兄弟感情既很深厚,谦让之心又切。伏以大德之人无私心,常怀至公之心,怎么能恋恋于匹夫之常情,而忘了王业之根本大计。效法历时惯例,依照典章制度,仰遵周汉旧制,分封戚属建立方国。湘中地理位置优越,为水陆要冲,安置守卫疆土的将帅,非亲属不行,应该任命献王昌去平服衡山、九疑一带,同时提高他的爵号。臣等协同商议,以献王昌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湘州诸军事、骠骑将军、湘州刺史,封为衡陽郡王。食邑五千户,加给皂轮三望车,后部鼓吹一部,班剑二十人。启可奉行。
诏曰:“可。”三月,到辖境,诏命主书舍人沿路迎接。十五日,渡江,于中游船坏,献王陈昌溺薨。
四月初九,灵柩运到京师,皇上亲临哭丧。便下诏曰:“贵宠之章服是用来褒扬美德的,礼仪等级是用来尊亲的,乃是历代之常规,是先王之美范。新任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湘州诸军事、骠骑将军、湘州刺史衡陽王陈昌,聪哲敏慧,少年出众有美德,在家中默默孝敬双亲,在外聪明睿智过人。梁末多灾多乱,社稷覆亡,西京江陵沦没,身陷关陇。等到我朝大业初创,诸侯叛乱,来往受阻,音讯不通,想到将来架通回乡之桥,将与白头翁为邻了。现在诸公同心协力,荡除各种灾难,轻车返国,无需借道。周朝重修旧好,献王陈昌车驾回朝,高兴的是孜孜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又可以快乐地与家人团聚了。说什么因果报应简直是空话,辜负了你培养仁德之努力,你是离我而去了,灾难困苦却还是环绕着我,突然之间就去世了,我实在倍感伤痛。就像汉明帝那样在津门亭空洒吊亡之泪,像古人那样悲祭于恒山曲也难以追回已逝的英魂,我静下心来默默地想,心里如刀割一样。应举行隆重的盛典,使无辜于其美善之道。可追赠为侍中、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宰、扬州刺史。给东园温明秘器,九旒銮辂,黄屋左纛,武贲班剑百人,睝车京车,前后部羽葆鼓吹。送葬之礼节,一律依照汉东平宪王、齐豫章文献王旧例。再派大司空持节迎护丧事,大鸿胪辅其仪仗,殡葬所需费用,随时置办。”谥号献。无子,世祖让第七皇子伯信继其嗣。
猜你喜欢 卷四百 列传一百八十七·赵尔巽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八十一·李心传 自序·王国维 正统北狩事迹·哈铭 第二节 致劳埃得·老舍 卷之二百三十九·佚名 资治通鉴考异卷七·司马光 ·出力员弁拟行奏奖恭候命下片·丁曰健 十国春秋卷一百七·吴任臣 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司马迁 卷六十 杜周传 第三十·班固 元伟传·令狐德棻 曲靖土司传·张廷玉 李梦阳传·张廷玉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三十五·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